《广播电视新闻学》 人文艺术新闻专业 刘迪
一、人类信息发展史上的五次革命 (一)语言的产生 (二)文字的发明 (三)印刷的发明 (四)电子媒介的产生 (五)计算机的发明:新媒介传播
二、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电子传播媒介,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播送音响、图像节目,通称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播送声音与图像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 广义的广播包括声音广播和图像广播;狭义的广播指声音广播。 按技术传输方式,广播分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电视分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
三、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以广播电视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与工作原则,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它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
广播电视新闻学
教学目标: 1 系统地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传播特点,以及广播电视在现代新闻事业中的地位。 1 系统地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传播特点,以及广播电视在现代新闻事业中的地位。 2 在掌握新闻学一般原理的基础上,具体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播讲和制作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3 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鉴赏以听、说要素为核心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作品。 4 能够按照广播电视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比较熟练地采录和写作广播电视新闻,初步掌握编辑,制作广播节目的基本技能。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课堂训练 实践教学 案例式教学 广电新闻作品分析 广电消息报道 问题解决式教学 设计调查问卷 观(听)众调查 探究式教学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 新闻谈话节目制作
第一章 世界广播电视概况 第二章 广播电视新闻原理论 第三章 广播电视新闻体裁论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类别论 第五章 广播电视新闻表现论
第一章 世界广播电视概况 第一节 世界广播事业概况 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贝尔电话的启发 收音机的发明与推广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 第一节 世界广播事业概况 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贝尔电话的启发 收音机的发明与推广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 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公司电气专家弗兰克康拉德主持建立的广播电台在匹兹堡正式播音,呼号KDKA,发射功率100瓦。这是美国第一个领有营业执照的商业广播电台,也是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二、世界广播事业的发展 正式广播电台在美国的诞生加快了其他国家广播事业建设的步伐 1922年初,前苏联在莫斯科建立了中央无线电台 1922年10月18日,英国马可尼公司等六家无线电器材公司经政府批准合资成立了一家广播公司,成为后来的英国广播公司。 1923年10月29日,德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在柏林开始定时广播。
广播传播技术的发展 广播新闻:从报纸的有声版到自己走路 广播报道迅速、覆盖面大的特点使其在诞生之初就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广播在大众传媒中的地位变迁及社会影响力的变化而言,广播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报纸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广播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和电视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在不同时期,广播新闻的形态及在广播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一)报纸时代的广播新闻 (二)广播的黄金时代--“炉边谈话”(Fireside chat) (三)电视时代的广播新闻
第二节 世界电视事业概况 一、世界电视技术的发展 美国无线电公司在戴维·萨尔诺夫的领导下,1940年首先试制了彩色电视,战后经改进,1946年宣布“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点描法”最大优点是可以和黑白电视兼容,彩色信号可以在黑白电视上显像,只不过画面为黑白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于1953年11月17日批准“点描法”为美国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通称为NTSC制。(日)
法国现代电子公司总经理亨利·戴弗朗斯在美国“点描法”的基础上作了技术改进,1956年发明了“塞康”(SECAM)制。(中东、俄罗斯、西欧) 1963年,联邦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教授德律风根公司研究部主任瓦尔特·布鲁赫吸收美国制式和法国制式的优点研制成“帕尔”(PAL)制。(西德、中国大陆、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
二、 世界电视新闻的发展 电视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广播新闻和新闻纪录电影到发挥自身优势、从口播报道到图像报道、从简明新闻到深度报道、从向地方报道到向全球报道、从影响小到影响大的过程。 CBS《60分钟》:开创电视新闻杂志 CNN:开创全球24小时新闻频道 电视新闻的新时代,被称为“世界新闻领袖”。
《60 minutes》 1.板块 ——由3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和1个新闻评论版块组成。 2.选题 以政府行为、社会事件、司法公正、人类灾难、战火纷争等“硬新闻”为主。 3.特点 (1)主持人解读 不设固定主持人,本期节目的出镜记者在演播室做简短述评。 (2)品格读解 “《60分钟》是新闻品格的象征,是客观立场的代表。” (3)叙事读解 故事化,讲述故事,丰富形象化镜头语言。
CNN(Cable News Network)的建立 —由特德·特纳(Ted Turner,November,1938—) 1980年6月创建于亚特兰大。 2.CNN帝国的两块基石 第一是重要新闻;第二是国际报道。 3.CNN的三个核心理念 第一,24小时; 第二,全球; 第三,现场。
第三节 新中国广播电视概况 一、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66年 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 第三阶段:1976年至今
1982年6月1日,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台正式开播,是我国首次开办的独立的少数民族语频道。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诞生,到1960年底全国有电视台、试播台和转播台29座。 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办了《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简称《新闻联播》,《新闻联播》的诞生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新闻广播网的形成。 1980年7月12日,《观察与思考》栏目在中央电视台诞生,这是个具有时新性、政治性的栏目,它的诞生改变了中国电视台没有自己的言论和旗帜的局面,首开中国记者出镜的先例。 1982年6月1日,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台正式开播,是我国首次开办的独立的少数民族语频道。
90年代,电视新闻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巩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有: 1.栏目形式更加多样 2.栏目包装更加精美 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新闻栏目进行了包装:设计电子动画的片头;屏幕文字的广泛使用;新闻提要的画面提示等。 3.新闻传播更具时效性 各电视台都强化了时效意识,纷纷采取了提高时效的方法。1996年元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实行直播,就有效地提升了时效性。
二、香港电视新闻事业 亚洲电视有线公司 简称亚洲电视台或亚视(ATV),是香港最早的电视台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简称无线电视台或无线电视(TVB),于1967年11月19日正式开播。
凤凰卫视电视台 1996年3月31日,凤凰卫视电视台(凤凰卫视)正式开播,集新闻、信息、服务等多种综合性的节目为一体,用普通话24小时播出,现已开播了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电影台、凤凰卫视欧洲台、凤凰卫视资讯台和凤凰卫视美洲台。 凤凰卫视新闻类节目特色:新闻栏目形式多样;新闻栏目时效性强,它的大部分栏目都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许多重大事件不间断的直播满足了观众的需求;新闻涉及面广,满足了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对信息的需求;运用“软化”的播讲形式报道新闻;经济类新闻占比重较大。
三、台湾地区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开播初期:台湾的电视事业起步于60年代,1962年10月10日,台湾电视公司(简称“台视”)正式开播。 1969年10月31日,台湾第二家电视公司——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视”)开播。 1971年10月31日,中华电视公司(简称“华视”)开播。台湾电视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90年代,“第四台”开始走入千家万户,最有影响的是TVBS频道。
第二章 广播电视新闻原理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原理论 一、 广播新闻原理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原理论 一、 广播新闻原理论 内涵:运用声音符号体系以及广播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广播中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特性:传播的快捷性、内容的简洁性、传递通道的单一性、传播过程的排它性
二、电视新闻原理论 内涵: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电视屏幕中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特性:现场的证实价值 、画面情节的片段性 、现场的制约性、传播的及时性 、节目播出的同步性 、内容的易受性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共性 1、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直接、费用低、文化程度要求 2、传播顺序的制约性 线性,与报纸网络相比 3、传播信息的多元性 全方位信息——主信息之外的现场音响,画面 4、传播过程的参与性 心理介入和亲身介入——人际交流的“面对面”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一、传播新闻,播报政令 二、沟通监督,引导舆论 三、交流信息,服务社会 四、传授知识,丰富生活 沟通监督是广播电视媒介的一个主要功能,疏导得好,可以化险为夷,反之则激化矛盾。 三、交流信息,服务社会 沟通交流多方信息,使之服务于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广播电视自诞生以来一直担当的重任。 四、传授知识,丰富生活 寓各种知识于新闻报道之中,是人们在轻松中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
第三章 广播电视新闻体裁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 一、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与特征 1.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 第三章 广播电视新闻体裁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 一、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与特征 1.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是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有手段,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是广播电视新闻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
2.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特征 第一,广播电视新闻消息应用的是能同步传输信息的最先进的电波媒介,充分适应并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第二,广播媒介能真实传输新闻现场的声音与音响,电视媒介更能形声并茂地传输新闻现场的真实场景,这适应并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二、广播新闻消息的概念、特点 1.广播新闻消息的概念 广播新闻消息是以有声语言和其他音响符号体系,运用电波媒介手段,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又称广播新闻、广播消息。 2.广播新闻消息的特点 广播消息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语言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功能,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具体形象地表现新闻事实。
三、电视新闻消息的概念、特点 1.电视新闻消息的概念 电视新闻消息是以图像、声音、音响等综合符号体系,运用电波媒介手段,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电视新闻体裁。也可称为电视简明新闻,或电视新闻短片。 2.电视新闻消息的特点 第一,电视新闻消息篇幅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在对事实作“概要性”报道时,很讲究简洁而明了,新闻要素表现得一清二楚。 第二,由于篇幅短小,采摄制作比较迅速、便捷,时效快,所以适宜于报道那些时效性特强,题裁相对较小的新闻。
3.电视新闻消息的采摄要领 (1)仔细观察,精心捕捉典型画面。 (2)点面结合,力求虽短犹长效果。 (3)注意拍摄章法,攀登“无剪辑”境界。 (4)快采快播,力争时效。 4.电视口播新闻、字幕新闻 (1)电视口播新闻 电视口播新闻是播音员通过电视屏幕,主要运用声音,辅以文字字幕和图片、图像资料,口头传播新闻信息。 (2)电视字幕新闻 电视字幕新闻,是在正在播出的其他节目的画面下方,以滚动的字幕,插播最新新闻消息的报道形式。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s)指对较重大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事件或问题进行充分的解释分析,揭示其原因意义的报道样式。注重“何因(Why)”和“怎样(How)”这两个要素的发挥。 一、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涵义与特点 1.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涵义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用广播电视媒介手段实施的深度报道。 2.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与报刊媒体深度报道相比最大不同是透视解析立体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传播语境真实化。
3.电视深度报道的报道要求 (1)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展示。 (2)对新闻背景进行有效整合。 (3)对新闻信息进行理性解读。 (4)对新闻事实进行精当点评。
《新闻调查》分析 节目制作形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 (1)、《新闻调查》的样式: A,人物调查:围绕某一新闻人物展开调查。 B,事件调查:围绕某一新闻事件展开调查。 C,主题调查:围绕某一社会现象、问题或热点来进行调查。 D,内幕调查:对某一历史内幕、或是对某一现实内幕的调查揭秘。
(2)、《新闻调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多元探索时期。提出“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 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了探索。
第二阶段(2000年到2002年)——发展时期,提出“探询实事真相”。 真相是什么? “真相就是正在抑制或被遮蔽的实施。有的真相被权利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集体意识遮蔽,有的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而《新闻调查》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真相,要挖掘出被一个机构或被一部分人遮掩的事实真相,挖掘内幕。
第三个阶段(2003年至今)——成熟时期,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 (3)、《新闻调查》的生产流程 《新闻调查》的节目生产,从立项到完成整个传播过程,一般有七个流程: 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A,选题遴选 选题的主要来源: 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通讯员及固定“线人” 自主策划 内参资料 各部委新闻办 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 互联网 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
B,选题申报: 《新闻调查》选题遴选的标准: 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外,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故事性:要求题材必须是充满悬念和冲突的事件,题材具有曲折跌宕的情节。 命运感:选题必须要有人物,不能只有事不见人,必须关注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命运沉浮,并通过节目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刻画。
C、前期调查与拍摄 前前期调查: 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都要进行先行调查,称作前前期调查,主要有编导或编导+策划或者编导+记者以及编导+摄像等方式完成。一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完成前前期调查后,如发现节目难以进行拍摄,应向制片人提交书面报告,如可以拍摄,编导应拟定书面拍摄方案,提交制片人。策划案应该包括编导阐述、采访要点、拍摄日程、编辑结构、视听方案等内容,经策划会讨论制片人认可后进入拍摄阶段。
前期 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 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拍摄期间,每天晚上总结拍摄情况,及时调整,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拍摄: 拍摄本身也是采访,拍摄本身就是调查的一种,就是用镜头寻找视觉的证据。 未经同意,不贸然闯入别人的生活、工作场所进行拍摄,否则就是“偷拍”。 双机拍摄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同时呈现的被访者的回答与反应、记者的提问与神态,还应当包括更开阔的视野、更鲜活的细节。 拍摄被访者生活或工作的状态,应自然抓拍,不要“摆拍”;也不搞真人扮演的“真实再现”,以免造成观众的误会。。 承诺过对被访者进行保护的节目,如果需要,在拍摄时即做处理,要保证被访者的亲朋根据画面难以辨认。
剪辑: 《新闻调查》常用的剪辑格式: 片头:在开始曲中出片头,色彩稳重,旋律昂扬; 精彩导视:撷取节目中精彩画面和同期声,不是内容提要,只求制造悬念,吸引观众;、 片名:每期节目的标题要尽量中立; 演播室:演播室中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一般是一分钟以内的导语——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是,不做评论。 出镜记者现场调查:画面,同期声,解说,偶尔配乐——结构最好是悬念重重引人入胜 隔断:回合之间有固定的片花隔断,再现片名,让观众歇三秒钟; 结尾演播室:不固定,视需要而定。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在演播室简单总结,最多一分钟,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 片尾:出监制和制作人员名单、联系方式
后期剪辑的要求: 引用的音像资料,一定要在画面右上角打上“资料”二字。引用的文件、照片等资料,最后精心处理。 涉及战争、动乱、爆炸、抢劫、谋杀、地震、火灾、洪水灾难的画面,要注意: 死者应该得到尊重,不展示无遮盖的遗体; 慎用受害者或遗属的特写镜头; 不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事故或恐怖袭击造成的血腥场面和后果方面; 重配音效,比如警车声、爆炸声,如果使观众产生误解,慎用; 承诺过对被采访者进行保护的节目,一定要对声音和画面进行处理,画面可做模糊处理、声音可以由别人配音,处理的程度以被访者亲朋根据声画难以辨认为宜,并向观众交待。
(4)、《新闻调查》的采访特点: A,用事实说话。 是指记者在广泛占有事实的基础上,把思想、观念隐藏在所报道的事实中,让人们通过了解这些事实而悟出其中的道理。 B,脉络清晰步步深入。 对记者来说,思维清楚、思路缜密非常重要。 C.在展现过程中抓兴奋点。 这里的兴奋点是指使观众特别感兴趣,让人振奋、激动或愤概的某一细节或情节。
(5)、《新闻调查》的采访技巧 曼切尔曾提出采访的四个原则: A、不论何时,只要有可能就必须仔细做好准备工作; B、要善于提出那些能引起采访对象谈论的问题; C、与消息来源建立有助于获得情况的关系; D、认真聆听,仔细观察。
第一、采访准备。在确定采访对象之后,对采访的准备主要包括两部分:背景资料准备和采访问题准备。 第二、提问艺术。业界普遍认为,提问的基本要求应是:自然、明白、简洁、有特色。 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
开放式提问,是指所问问题比较笼统,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 特点: 1、提问概括,范围限制不严,谈话紧张时,可以给记者留下“喘息”的余地 。 2、谈话节奏舒缓,气氛较轻松,但不利于深入挖掘问题 3、较适合人物专访、特写,能提供有人情味的材料;也适于采访那些健谈、擅长于思考的采访对象 。 一般而言,开放式问题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的压力等情况。
闭合式提问,是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 。 特点: 1、提问具体,利于对某一问题明确回答,适于做深入采访; 2、留给对方回答的自由余地较小,便于记者对某个事件或观点进行追问; 3、对采访时间有严格限制,或采访对象不善言辞,可用这种一问一答式的访问 。 闭合式问题一般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
诱导法—— 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引导出来。 适合的场合: (1)采访对象不习惯接受采访,不善谈 ; (2)要谈的事情需要一番回忆; (3)采访对象心里有顾忌,不愿谈。
追问法——根据采访对象回答的一个情节、一件事情或其他材料,紧追不舍地问下去,一层层地挖掘出最真实的新闻材料。 适合的场合: (1)彻底弄清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2)挖掘典型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 (3)探寻关键的实质性材料及访问中的疑点 。
设问法----即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问题以“假如”、“如果”开始。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激将法—— 一种激发式的提问,是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一下,促使对方的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
王志:有学者质疑,你把“业”变成了“余”,把“余”变成了“业”。你本质上是一位教师。 易中天:我们学校规定,每一个教师都有额定工作量。只要你完成了额定工作量,那你至少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王志:您告诉我说没有影响科研,也没有影响教学。但是您的名下现在没有研究生。 易中天:那是因为我已经到点了嘛,我马上面临退休。然后就本应该去过一个退休老人的安逸生活。到居委会去报到,在社区的会所里面打打麻将,那么我不去打麻将,我上上电视,不可以吗?犯了哪家的王法? 王志:我很想知道一个真实的易老师,您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易中天:我随便举个例子吧,我上课的时候从来是最大的教室,而且人满为患,要提前抢座位。
(6)、《新闻调查》代表的话语权 社会话语分为精英话语、主流话语、大众话语。精英话语是社会精英阶层(知识分子、白领等等)通过理性思考,对现行体制发出的批判和否定的声音。主流话语是政府的声音,反映的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旋律。大众话语是草根阶层、弱势群体发出的声音,反映的是占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对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的要求。 《新闻调查》大部分节目是代表大众话语权的。
二、调查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调查性深度报道就是对大量表面现象掩盖之下的事实真相的揭示,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关系的重大意义,在报道中为了探寻实际情况,必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并提出公正的证据。 从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内容和样态特征来看,可分为: 主题性调查 舆情性调查 历史揭秘 事件性调查 纪录式调查 内幕调查
在运用调查性深度报道开展调查事实的过程中,应当注意: 第一,要让记者的观点和意见或者当事人的态度在事实的展现过程中流露出来。 第二,注意话语权平等的问题,要严防一方话语权的缺失。
三、评论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1.评论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概念及特点 评论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评论形式。 它虚实结合,有说有评,既有对事件的介绍,又有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它以典型事例为基础,就事论理,从而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它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得出结论或者对各种观点进行评论的一个总结,一定是在于阐释新闻事件所具有的意义。
2.评论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具备的要素 (1)新颖的观点 (2)广阔的背景 (3)宏观的观照 (4)微观事实的佐证 (5)不同意见的反馈
四、访谈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锵锵三人行) 1.访谈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概念及特点 访谈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以访谈对话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剖析和展开,阐述对某个问题、某一新闻事实的立场和看法。 它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参与热情,这一点成为其极为鲜明的特色,即讲究大众性、互动性和公开参与性。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提问—回答”方式,对某一新闻事件、新闻话题进行深度开掘与阐释,并洋溢着深刻性、思辨性、庄重性的色彩。
2.访谈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要领 (1)记者(主持人)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掌握与事件或人物相关的翔实的背景资料。 (2)报道应关注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包含社会矛盾,内蕴足够的新闻事件和新闻话题。
五、广播电视连续报道 1.连续报道的涵义及特点 连续报道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分段报道。 连续报道的特点: (1)报道事件过程的完整性与动态性。 (2)“进行时”的时效感与悬念感。
六、广播电视系列报道 1.系列报道的涵义及特点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若干具有并列意义的不同新闻事实,多次、连续地展开报道,以达到深入全面反映新闻事实的旨趣与效果,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 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区别 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从传播形式上看,都是在一定时期内的多次传播。
连续报道表现为纵向性,各部分内容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各次独立报道之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自然联系,是新闻事件上下、前后因果自然顺序的连续,各报道之间的次序不能颠倒、任意变动。 系列报道表现为横向性,各报道之间是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是并列关系,内容上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这种并列关系主要是因同一的新闻主题聚合在一起,不存在新闻事件发展进程上的上下、前后承续关系,各个单独的报道次序可以互相调换,而不会影响报道的完整性与逻辑关系。
七、广播电视专题报道和特别报道 1.广播电视专题报道和特别报道的概念 专题报道和特别报道都是以较大的篇幅,专门就某个新闻题材,综合运用广播电视的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入全面的报道。 2.广播电视专题报道和特别报道的特点 专题报道在一个独立的节目单元中,专门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具有某些新闻价值的题材(如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人物、事物、地方、经验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比广播电视消息要宽松一些。
特别报道更强调事件的独一无二性、特别重大性,或者是转瞬即逝性,从动态角度出发,有一种“不得不报”和紧迫的感觉在里面,一般来说题材不会重复。 而专题报道则可以从相对静态中,对某一阶段时期内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及事物、或值得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及事物,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以富有启发性的视角与思考,予以专题报道,题材可以有重复性。 专题报道的吸引力往往在于内容的创新,而特别报道在于内容的独特。
196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杂志型的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 1、《60分钟》的结构与编排 结构:三则报道加评论; 编排:主持人演播室评论介绍、谈话现场加人物同期声、画面加解说词(有时解说词让位于有现场声的画面)三大块交叉组合完成,其中第二部分占据最大的比重。
2、《60分钟》的报道风格 情节化 新闻性 客观公允 表现矛盾 报道深入、分析透彻
3、《60分钟》的叙事: 强调真实性,同时又具有戏剧性、形象性。 极力寻找形象化论据 ; 精心选择典型性事件 ; 重复使用典型画面 。
第三节 广播电视解说与评论 一、广播电视新闻解说、评论节目 电视解说节目,是以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为中心进行分析,向观众讲明其发生或形成的背景、原因乃至发展趋势,以及将给社会、民众何种影响,如何对待等等。 在实际中,解说与评论常常交织使用,两者似乎很难确切区分,总体上看,解说大多重在客观的分析,评论则较强阐述主观的主张和见解。
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概念、特点 1.新闻评论的共性特征 (1)明显的新闻性。 (2)强烈的思辨性。 (3)鲜明的立场性。 (4)广泛的群众性。
2.广播新闻评论的概念、特点 (1)广播新闻评论的概念 广播新闻评论是运用广播媒介手段开展的新闻评论,是由电台播出的针对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具体可分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语、听众论坛等。 (2)特点 要求论题具体实际,论点集中,形式短小精悍,说理深入浅出,用语口语化,并充分调动广播媒介的技术与艺术手段,增强现场真实感染力。
3.电视新闻评论的概念、特点 (1)概念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开展的新闻评论,是由电视台播出的、针对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注重运用有关新闻事实的图像资料增强实证性和可视性。 电视新闻评论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口播评论,由播音员或主持人播报,如本台评论、短评、编后语等;一类是声画结合、“述”“评”结合,在新闻事实图像的展示中进行分析评论,夹叙夹议,如新闻述评、观众论坛等。
(2)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在选材上尤其要考究,选题明确具体,密切联系现实,易于激起广大受众关注;在表现上,要注意发挥画面的感染力,营造令观众“一见钟情”目不转睛的深度专注视听氛围。
分析《焦点访谈》 结构形态: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演播室主持人评论+新闻事实陈述及分析+演播室主持人评论 报道内容的侧重点:关注于新闻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而并非观点和见解 。 述与评的比例:“述”多“评”少 目的: 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建设性 推动社会发展
第四节 广播电视新闻谈话节目 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发展概况 1.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 第四节 广播电视新闻谈话节目 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发展概况 1.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 电视谈话节目是以电视媒介为载体,以谈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室或某个特定场合,围绕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面对面地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对话交流。 2.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 谈话节目起源于西方,英文是“talk show”,1921年美国广播已开始播放脱口秀节目。 最早的广播脱口秀是192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徳的WBZ电台播放的,话题是为农村听众讲解农场经营。
电视脱口秀最早也出现在美国。电视史学家 一般把1954年NBC播出的《今夜》看作是开电视谈话节目先河的栏目。 谈话节目与脱口秀的区别: 第一,概念的外延不同。 谈话是人际传播,要求至少是两个人以上。因此,谈话节目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谈话者(可包括主持人在内),以语言为主要方式参与节目。而脱口秀有两人以上的谈话,也可是一个人口若悬河的表演,并不强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交谈来参与节目。 第二,传播的目的不同。 脱口秀的目的是娱乐观众,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附加的,是为娱乐服务的。谈话节目的目的在于为受众提供一个表达的平i台,表达思想、观念、态度、情感等。虽然也会有娱乐手段,但娱乐手段是为了吸引观众聆听表达。
第三,节目主体构成不同。 脱口秀的构成可以庞杂。谈话节目的构成是相对单一的,大部分谈话节目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按中心话题的逻辑设置层次,任何人为设计的环节要事先进行策划,不能随意插入节目。 第四,场不同。 首先。相对而言,脱口秀的场是开放的,谈话节目的场是闭合的。其次,脱口秀强调即兴发挥,谈话节目强调逻辑。
第五,主持人定位不同。 首先,主持人在节目中作用不同。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起主导作用,整个节目以主持人为中心。谈话节目,主持人起引导作用,引导嘉宾、观众围绕主题展开交流。 其次,对主持人的要求不同。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必须会独说、采访、表演等技能,且越多越好。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最主要的能力是采访,其他能力是锦上添花,不是必须。 再次,对主持人包装不同。脱口秀注重对主持人的个性化包装。谈话节目也重视主持人,但更以节目为中心,注重谈话节目本身的质量及其能具有延续性的内涵影响力。
3.谈话节目的分类 按 节目的话题来分: (1)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 此类节目话题带有鲜明的新闻性,话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等都可作为谈资。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贴近性。 (2)日常生活类谈话节目。 话题涉及普通百姓家长里短,方方面面。谈话基本在演播室进行,现场观众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谈话氛围比较轻松。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参与性强。
(3)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 以愉悦身心、休闲逗乐为经设计主要目的,加入较多的综艺成分和滑稽的情境设计,充分展现话语中的幽默,达到戏剧化的效果,以娱人耳目,观众主要是年轻人。 (4)专题对象类谈话节目。 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或某一类社会内容而专门开设的谈话节目。特点是对象性强,话题专一,有品位和内涵。
按谈话节目主线的展开特征来分: (1)人物性的谈话节目 (2)事件性的谈话节目 按节目形式来分: (1)聊天式谈话节目 (2)访谈式谈话节目 (3)论辩式谈话节目 (4)综合式谈话节目
二、广播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分类及要领 1.话题与节目形态 我国近年来广播谈话节目,话题和表现特征大体分四类: 第一,官民对话,政要访谈。 第二,新闻事件评论与分析。 第三,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生活方式漫谈。 2、节目运作要领 第一、紧扣新闻事件,把握社会和时代的脉搏。 第二、心态开放,敢于包容多元观念。 第三、驾驭谈话,善于引导。
三、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对话》) 1、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要领。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要善于灵活应用各种电视叙述技巧,使节目好看,具体包括: (1)以主持人为引导的叙述。 (2)以当事人为主的叙述。 (3)以画面辅助的叙述。
打造一栏好的节目,要把主持人当做品牌,重点包装、宣传,因为: (1)主持人在新闻谈话类节目的结构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有的新闻谈话类节目是邀请现场观众的,主持人对现场观众的情绪调动和把握,是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3)在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更重要的任务是与嘉宾进行交流,主持人对嘉宾的引导和调动,可确保谈话类节目正常进行,充分挖掘嘉宾的故事。
2、我国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发展中的课题 (1)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时段开发不足。 (2)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缺乏现场直播。 (3)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储备不足。 (4)回归真实传播本质,用真诚赢得观众。 (5)强调主持人包装,注重栏目品牌化效应。
第五节 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 一、电视节目以制作、播出方式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现场直播、实况录像直播和录像节目播出(录像素材再编辑播出)三种。 二、台外现场直播的设备系统及运筹 (1)转播车 (2)微波转播机 (3)摄像机的位置 (4)现场直播日前的工作 (5)现场直播当天的工作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类别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时政新闻 一、时政新闻的概念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类别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时政新闻 一、时政新闻的概念 时政新闻,简言之是关于时事、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具体来讲,是有关国家和政党最新的国务活动、政治活动、方针政策,及国内外新近发生、变动的重大事件的报道。
二、广播电视时政新闻的发展 1.世界广播电视时政新闻 自世界上广播事业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广播时政新闻。(1920年11月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成立第一家正规电台——KDKA电台) 电视开办之初,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在电视上得到反应。 被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次实况转播的新闻事件是1938年9月30日,BBC的伦敦电视台播出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谈判归来的事件,这是一条时政新闻。
有学者认为我国时政新闻的源头追溯到古代“邸报”上发布的官方要闻。 早期外商在中国开办的电台,播报的新闻以时政新闻为主。 2.中国广播电视时政新闻 有学者认为我国时政新闻的源头追溯到古代“邸报”上发布的官方要闻。 早期外商在中国开办的电台,播报的新闻以时政新闻为主。 广播事业真正开始重视时政新闻是从国民政府开始,1928年8月1日下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台”正式开播,内容有新闻和演讲,注重时政和教育。 国民党当局规定,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均须转播中央台晚间一小时的新闻节目,这是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节目的开端。 改革开放之后,广播节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创办于1957年7月4日,是中央电台最重要也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新闻节目。 我国电视诞生初期,也注重时政新闻的报道。 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首次实况转播了天安门广场的国庆游行。 1959年4月18日,首次进行了会议的实况转播,即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的情景。
三、广播电视时政新闻的特点和选题 1.特点 (1)鲜明的政治色彩。 (2)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 (3)具有“头条新闻”的优先权。 (4)时效性更强。 (5)周密策划与随机应变。
2.选题 广播电视时政新闻从题材来看,主要分为几类: (1)国家、政党最新的方针政策 (2)会议报道 (3)重大党务、政务活动 (4)领导人活动 (5)国内外重大时事
第二节 广播电视经济新闻 一、广播电视经济新闻的概念和类别 1.概念 第二节 广播电视经济新闻 一、广播电视经济新闻的概念和类别 1.概念 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最新变动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2.类别 从报道的具体内容特征来看,可分为: (1)预测性经济新闻 (2)宏观经济新闻报道 (3)经济新闻述评 (4)经济新闻大特写 (5)诠释性经济新闻 (6)人物经济新闻
二、经济新闻的发展脉络 1.经济新闻的发展 人们对信息传播尤其是经济信息传播的需要是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直接动因。 19世纪末,经济新闻从单纯的经济信息的报道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新闻报道。 19世纪末期以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重大革命,极大的增强了报纸的信息功能,经济新闻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表现在: 第一,经济新闻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第二,专业性的经济类报刊相继出现。 第三,大型媒介的经济信息服务日益完整。 第四,经济新闻传播形态丰富多彩。
2.我国广播电视经济新闻的发展 我国的广播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经历了从零散信息、到专门栏目、再到经济频道(频率)的发展历程。 三、广播电视经济新闻的特点及要领 1.特点 (1)实用取向性强 (2)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3)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4)具有前瞻指导性 (5)具有更强的大众普适性
2.广播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要领 (1)专业性与大众性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选题和题材处理意识上要注意“大众视角,使用落点”。 其次,要善于“硬主题,软表达。” (2)具有“实效信息观”与宏观洞察力 (3)树立人本意识 (4)善于“广播化”、“电视化”地表达经济新闻
第三节 广播电视民生新闻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第三节 广播电视民生新闻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民生新闻是以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生存、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
2.特征 (1)价值取向上的民众接近性 (2)传播形态上的平民可亲性 (3)舆论监督性上的公众平台性 首先是对社会丑陋现象进行深刻批判与揭露。 其次是对政府某些管理职能部门的腐败与官僚主义进行监督。 再次是批评市民生活中种种非文明行为。
民生新闻在传播形态上的平民可亲性表现在: 1.在节目主持上,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播报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播新闻方式,已接近于说新闻的方式。 2.在新闻源的开拓上,各广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部门也广泛发动民众参与。 (1)开通新闻热线 (2)招聘信息员 (3)招募百姓摄像师 3.在荧屏形象上,尽量让普通民众成为主角,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观众。 4.在编排上,民生节目大多从地缘特点出发让反应百姓生活的内容站主角。
二、民生新闻产生和兴起的原因 1.社会格局演变,民众情感宣泄的需求 2.群众对知情权和话语权的渴求 3.政治文明发展,民本思想普及 4.电视改革创新需求的驱动 (1)地方电视台的竞争策略 (2)“新闻立台”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四节 广播电视法制新闻 一、广播电视法制新闻的概念 广播电视法制新闻是以广播电视为载体,传播法制领域新近变动的事实。 第四节 广播电视法制新闻 一、广播电视法制新闻的概念 广播电视法制新闻是以广播电视为载体,传播法制领域新近变动的事实。 198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法律与道德》栏目的创办,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产生。
二、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类型 1.电视法制新闻的类型 (1)现场纪实类 (2)以案说法类 (3)举案讨论类 (4)庭审直播类
2.广播法制节目的类型 (1)以案说法类 (2)访谈类 (3)专题新闻类 (4)辩论类 三、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要领 1.广播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特征 悬念叙事性是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节目最突出的叙事特征。在叙事时应注意: (1)巧妙设置悬念 (2)曲折的叙事技巧
2.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解说词用语 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解说词用语,要求用客观、分析、描述、中性的词语评述事件。解说词要求通俗化和新闻化。 通俗化指避免将解说词写成法律文书,要把艰深的法律术语化为一般观众能接受和理解的词语。 新闻化指解说词应讲求法律语言的新闻化表述,即以新闻语言为主,掌握好法律语言的运用尺度。
3.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说理 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节目要注意叙事和说理的有机结合,做到叙事清楚,说理明白,并善于调动自己特有的表现手段来阐明法理。 4.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节目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第五章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殊性 一、带机采访 第五章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殊性 一、带机采访 由于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广播电视采访整体上说增加了与以往不同的采访形式,即电子媒介记录与采访共生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形式被称为带机采访,相比而言,传统的采访形式被称为脱机采访. 二、现场性的原生形态纳入广播电视新闻报道 三、新闻报道形式与采访方式密切相关 四、记者的角色定位增加了新的内容 五、采访和传播对摄录器材的依赖性 六、电视采访的合作采访方式
第二节 选题与采访准备 一、选题 选题是确定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 从记者的角度来看,选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上级或编辑策划部门指派的选题;第二,是自己发掘的选题;第三,是自己在采访中不期而遇的新闻选题.
新闻线索的搜集常见有以下几种途径 1.权力部门及其最新出台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议、重要文件,以及领导人的讲话. 2.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会议等信息交流场所以及简报、情况反映等内部信息汇集文件. 3.新闻界的信息交流. 4.记者日常的调查观察以及生活积累. 5.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 6.新闻工作者自己的信息网络.
二、带机采访前的准备 准备工作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和筹划采访预 案的案头工作; 2.为带机采访的实施而进行的前期脱机采访工作; 3.为顺利进行带机采访而进行的物质和技术准备. 带机采访的问题设计应注意: 1.提出的问题与采访报道内容要有必然联系. 2.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被采访者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的. 3.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受众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的.
第三节 广播电视采访报道 一、观察 善于观察应该是记者的基本素质. (一)观察的主要作用 1.准确把握事实 第三节 广播电视采访报道 一、观察 善于观察应该是记者的基本素质. (一)观察的主要作用 1.准确把握事实 2.及时捕捉典型的场景、细节与现场气氛信息 3.发现报道线索、角度和采访对象 4.预见事态的发展
(二)观察的方法 1.选择好恰当的观察位置 2.开拓注意力的视野 3.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 4.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二、访问 访问是通过问答的方式从知情者口中获得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是记者常用的信息收集方式. (一)被采访者的选择标准 1.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2.新闻信息的知情人 3.权威人士 4.乐于合作、表达能力强、方言口音较轻的人 5.知名人士或与新闻事件有相似性经历等相关性的人物 6.对于电视采访来说,要尽量选择无怪异的习惯性表情、动作的人
(二)不同新闻形式的提问特点 消息类新闻一般容量较小,被采访者的回答最好是三言两语能讲清事实、说明问题,必须言简意赅. 专题类新闻的容量比消息类新闻大,因此可以较充分地展示调查采访问答的过程、状态. 人物专访特别是涉及个性及情感中敏感区域话题的人物采访,特别需要记者对现场气氛和被采访者情绪与心态的敏感直觉和灵活调控
三、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指记者在不暴露自己记者身份的情况下展开的采访活动. 隐性采访在题材选择上有严格限制,适用范围是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 隐性采访的被采访对象多是反社会分子或违法乱纪分子,使采访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 隐性采访隐含着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可能性,使用时要谨慎抉择.
电视隐性采访的要领 (1)恰当设计采访身份。 (2)巧妙隐蔽摄像机。 (3)有关采访的计划及实施方案事前应得到主管领导同意,必要时还应与有关部门沟通。 (4)注意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 隐性采访的法理原则 (1)隐性采访应遵循法律法规 (2)隐性采访应遵循公共利益为上的原则
第四节 广播电视新闻摄录 一、基本概念 (一)电视镜头 第四节 广播电视新闻摄录 一、基本概念 (一)电视镜头 指摄像机一次开机到关机期间连续摄录的影像和同期声的片断,其中所摄取的人物、景物、运动过程及其音响,构成了一个时空一体的不间断流程单元.简称镜头. 根据镜头内容和作用的不同,有各种不同名称,如:交待镜头、主镜头、插入镜头、反应镜头、空镜头、资料镜头等.
(二)电视构图 构图是指电视影像中各视觉形象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构图的基本要素包括位置、面积和角度三方面. 主体指电视画面中的主要对象. 客体是指与主体有密切联系的对象,是画面陪衬主 体的景物或人物. 1.电视屏幕 电视屏幕是电视构图的舞台,常规的电视屏幕是长宽比例为4:3的固定方框,也有些新型的比例是16:9.
2.布局 布局是以主体物为主要着眼点对摄入画面的各视觉因素所做的空间位置上的安排. 使主体物突出的方法有很多,从构图角度,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主体物置于画面的中央,并占有较大的面积. 另一种方法是将主体物置于视觉中心位置. ”井”字的交叉点上. 构图还需注意画面的平衡.无特殊需要时,水平线一般不应倾斜,建筑物和电线杆应垂直.
3.景别 景别指的是物体在屏幕上成像的相对面积.大小由拍摄的距离和镜头焦距的长短共同决定. 常见类型有: ( 1).远景 ( 2).全景 ( 3).中景 ( 4).近景 ( 5).特写 ( 6).大特写
画面景别时间差异比较 主体在屏幕位置安排上还要注意空间的状态 头上空间 指画面中主要人物的头顶与屏幕上框间的空白区域 鼻前空间 指画面中人物面部前方的空间区域. 运动空间 指画面中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留出的空间
4.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平角、俯角和仰角;在水平方向上分为:正面、侧面和背面. (1).平角 (2).俯角 (3).仰角 (4).正面 (5).侧面 (6).背面 对电视新闻摄影来说,考虑其构图原则,要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要求画面完整抓住新闻现场的重点。 第二,将新闻现场的重点摄于画面中心位置。 第三,突出新闻现场的重点,摆正画面。 第四,根据条件的许可,兼及考虑画面构图的其他各项美学原则,实现图像新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二、摄像机运动的艺术 (一)摄像机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拍摄要领 摄像机运动的基本形式:推拉镜头、摇镜头、跟镜头、移镜头 1.推拉镜头 指摄像机运动时,光学轴心同移动线路之间的角度不变,由大范围景别向小范围景别,或由小范围景别向大范围景别连续过度的拍摄。 其运动可由两种方式形成:一是摄像机外部运动,一是摄像机内部运动。
2.摇镜头 是指在不移动摄像机的前提下,围绕着垂直轴或水平轴转拍。分上下摇和左右摇。 一般情况下,摇镜头拍摄应注意: (1)确定出好的起幅和落幅。 (2)精心设计起幅和落幅的构图。 (3)准确把握“摇”的速度。 (4)正确把握“摇”的方式。 3.跟镜头 即摄像机追随运动主体拍摄,可以是摄像机位置不变,通过左右摇或上下摇来追随运动主体,也可以是摄像机改变位置跟着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4.移镜头 即摄像机沿一定路线移动,以拍摄沿线景物。
(二)摄像机运动的作用 1.描述性作用 2.戏剧性作用 3.节奏性作用 4.为静物创造运动的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