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多樣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中國的區域劃分 第三節 三大經濟地帶 中國基本資料簡介 第十一章 中國的區域 第一節 多樣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中國的區域劃分 第三節 三大經濟地帶 中國基本資料簡介
中國基本資料簡介 分布:中國位於東亞,東南瀕臨太平洋,西北深入亞洲大陸內陸。 面積:960 餘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為世界第4大國。 人口:13 億 2,000 多萬人,約占全球人口的 1/5,為世界新興強權國家。
第一節 多樣的自然環境 中國的地形 中國的氣候
中國地形圖
中國的地形 位置:中國位在歐亞板塊上。 地形特徵:中國主要的地形特徵是西高東低、主要山脈東西橫亙、山地高原面積廣大與地形種類複雜等。
中國的地形 成因ㄧ:受到來自南方印澳板塊的擠壓。 造成地形特徵: 促成青藏高原的隆起。 產生許多東西走向的高大褶曲山脈。 中國地勢大致呈現西高東低的。
青藏高原與喜馬拉雅山 青藏高原 喜馬拉雅山
中國的地形 成因二:來自東部太平洋板塊擠壓的力量。 1.造成地形特徵:使中國東半部較低矮的山地丘陵形成東南─ 西北走向,影響中國的氣候。
中國的氣候 溫度: 中國南北橫跨緯度約50度,氣溫大致由南向北遞減,夏熱冬冷,冬夏溫差明顯。 冬季一月 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帶而行,形成中國重要的氣候界線。
中國的氣候 雨量: 由於面海背陸,季風氣候特徵明顯,雨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500 公釐等雨量線大致通過大興安嶺、陰山東部、隴山與巴顏喀喇山。
中國的氣候 高地氣候: 中國西南的青藏高原與部分高山,因高度差異太大而形成高地氣候。
中國三大氣候分布圖
中國東南為季風氣候(中國浙江)
中國內陸為草原氣候 (內蒙古錫林格勒草原)
中國西南為高地氣候,多風宜風力發電
第二節 中國的區域劃分 行政區 經濟發展政策 三階地形分區 三大氣候分區 流域分區 農業分區 中國六大地區 中國三大自然區
中國行政區圖
中國三大經濟地帶
中國三階地形分布圖
中國三大氣候分布圖
中國流域分區圖
中國農業區圖
中國六大地區
中國六大地區的區域特色比較
中國三大自然區
第三節 三大經濟地帶 發展: 1980年代中國實施「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將政府的投資重點由內陸轉移到沿海地區。 第三節 三大經濟地帶 發展: 1980年代中國實施「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將政府的投資重點由內陸轉移到沿海地區。 1985年中國政府通過第 7 個五年計畫,把全國分為東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地帶。 中國的經濟發展重點放在東部沿海地帶,也開始創造「世界工廠」的快速經濟發展現象。
中國經濟開放區 中國為了學習外國的生產與管理制度,同時為吸收外資與拓展海外市場,設置了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與 4 個沿海開放區,並積極設置「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中國經濟開放區
經濟特區 5 個經濟特區分別設置於廈門、汕頭、深圳、珠海、南海 。 深圳經濟特區
三大經濟地帶的特色 東部經濟地帶 中部經濟地帶 西部經濟地帶
東部經濟地帶 為三大經濟地帶中人口最多、面積最小。 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多島嶼與海港,易於向海外發展,又為大河出口,大洋航線與內河航運交織,形成便利的水運網等特色。 而擁有肥沃的三角洲與豐沛的海洋資源,使本區一向是中國的精華地帶。 改革開放後的長三角、珠三角與京津唐工業都會區發展,讓東部經濟地帶成為帶領中國發展的火車頭。
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哨
中部經濟地帶 介於沿海與偏遠內陸之間,在內陸交通上具有承東啟西的重要性。 因有廣大的沖積平原,成為傳統重要的農業區,且擁有十分豐沛的礦產與水資源(如湖泊)等自然資源。 三峽大壩的完工、長江沿岸水道的修建與重要城鎮的發展,更帶動本區的經濟成長。
長江的貨輪和郵輪不絕於途
西部經濟地帶 為三大經濟帶中人口密度最低,少數民族最多卻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區域。 雖然環境惡劣,卻是中國能源、礦產、水與生物資源重要的分布區。 2000年中國推動「西部大開發」工程,並於2006年完成青藏鐵路,對於西部地帶的經濟發展將有莫大的影響。
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是中國的一項為發展西部地方的經濟開發計畫,目的在鞏固國防並提升西部的經濟發展水準。 於2000年開始規劃運作,主要工作有四個項目: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與青藏鐵路(已於2006年 7 月 1 日正式通車)。
青藏鐵路 由西寧至拉薩全長1956公里
中國的區域發展嚴重失衡 中國的經濟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區域失衡現象。 不僅此三經濟區間的發展有明顯的差距,事實上,在每一經濟區內,其貧富差距亦十分顯著。
三大經濟帶的發展比較 由人均GDP來看,東部的發展遠遠高於中西部而形成大幅度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