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 有一群鳥兒從很冷的地方飛到臺灣來過冬天—候鳥 也有一群鳥兒原本就住在這兒—留鳥 讓我們到高雄縣永安溼地來認識牠們吧!
觀賞 鳥 注意的重點 鳥的身體大小、飛行方式 鳥的嘴形和腳的形狀 吃哪些食物
找鳥三招 記好鳥停棲的位置 把望遠鏡對到鳥所在的位置 轉動望遠鏡中間的焦距環,清楚地看到鳥就可以了
永安溼地秋天常見的鳥
白頭鶲 灣特有亞種,分布在台灣西半部,最大特徵是後頭有塊大白斑,棲息環 境及習性與烏頭翁類似,但兩者東西為界,「河水不犯井水」,甚是奇妙。
紅鳩〈鳩鴿科〉 俗名紅斑鳩,體長23公分,為鳩鴿科中最小的鳥,嘴腳黑褐色,體背胸腹紅褐色,後頸有明顯黑色頸環;雌鳥則較不明顯,背及肩羽褐色,胸腹淡黑色。棲息於低海拔、平地、山坡地,為台灣相當普遍之留鳥。
朱頸斑鳩〈鳩鴿科〉 俗名朱頸斑鳩、斑鳩、斑甲〈閩南語〉、布鴣仔〈客家語〉,嘴鉛褐色,腳淡紅色,頭頂鼠灰色,頸測至後頸為黑色有白斑點,背灰色,胸腹部淡紫色。 凡平地、丘陵地、山區樹林、菜園及都市公園、校園等綠地都可見其芳蹤,常發出低沉似「咕、咕咕─咕」的聲音,且重複連續不斷。
綠繡眼〈繡眼科〉 體長11公分,體背大致淡黃綠色,白色眼圈非常明顯。 都市公園內的樹林裡常有他的蹤影,會倒掛吸允花蜜或啄食昆蟲及其幼蟲,以及植物嫩葉或將果等為主食。 青綠色羽衣常發出啾啾之聲,宛如吹笛故名青笛仔。
斑文鳥〈文鳥科〉 普遍的留鳥,頸側及胸部有鱗狀斑紋,常成群出現在平地至低海拔的開闊草原或農耕地帶。 覓食時常發出輕細的「啾─啾」聲。
白腰文鳥 俗名尖尾文鳥、黑嘴鵯仔〈台語、客家語〉,嘴粗短,上嘴黑色,下嘴鉛色,腰白色甚為醒目,腹部污白色。 棲息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開墾地、農耕地、草叢地,通常成群甚至大群出現在雜草、芒草中覓食禾本科植物種子,縣內平地、山坡地及中海拔墾殖地普遍易見。
褐頭鷦鶯 台灣普遍的特有亞種鳥,尾羽甚長,常出現在平地到中海拔的農耕地或開闊的草原地帶,叫聲「提、提........」,台語稱作「夢冬稠仔」。
八哥〈八哥科〉 俗名加令〈閩南語〉,全身黑色,上嘴基部有豎起之黑色叢羽、翼有白斑於飛行時顯而易見,尾下覆羽亦有白斑。 棲息於平地或低海拔山坡地之空曠稀疏林、農耕地及住家附近。 性不太怕人,常直線飛行,常發出單調、粗啞的喉音﹝啊、啊、啊﹞聲。
黃鶺鴒 普遍的冬候鳥,飛行時常發出「唧、唧」,或「唧唧唧」的聲音,且呈波浪狀飛行。停棲時,常不停的上下擺動尾羽,其英文名稱及以此習性命名。
喜鵲〈鴉科〉 俗名客鳥,全身黑白兩色,飛行時背兩側及飛羽顯出白色甚為醒目。 棲息於平地及山坡地農耕田野空曠地帶,常成對或三兩隻覓食,性機警,感覺敏銳,飛行時拖著長尾巴直飛,狀似笨重,發出單調、粗啞似﹝夾卡、夾卡﹞之聲。
翠鳥 全長約16公分。雄鳥嘴黑色,腳紅色,頭上至後頸暗綠色而有光澤,密布淡藍色斑點。雌鳥大致似雄鳥,但下嘴基部紅色。 生態習性: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河川、溪流、池塘,於飛行時常發出「唧─」之聲。 分布地點:普通的留鳥。
小鷿鷉 眼黃色,嘴基部有明顯黃色班點,夏羽頸側及前頸為紅褐色;冬羽腹面為淡褐色。 喜成群活動,常出現於大型魚塭、湖泊地帶,潛水高手,遇干擾時常以潛水方式躲藏。
紅冠水雞 體色大致成黑色,嘴紅色,先端為黃色。常小群出現於濕地、魚塭及水田,以植物種子、水生昆蟲、魚貝類為食,個性害羞,遇到干擾便快速躲進草叢中。
夜鷺〈鷺科〉 名暗光鳥〈閩南語〉、夜鴰〈客家語〉,身長58公分,體背及頭後頸深藍色有光澤,後頭飾羽2至3支,頸、胸白色,嘴黑色,腳黃色。 白晝躲在密林或巢中休息,黃昏時刻三五成群飛往漁塭、溪流池塘捕食魚蝦,天亮前返巢,群棲性強,飛行時發出粗亞似「刮─、刮─、刮─」聲。
小白鷺〈鷺科〉 俗名么白鷺、白翎鷥〈閩南語〉、白鶴仔〈客家語〉,身長61公分,全身白色,嘴、腳黑色趾黃色綠色,夏羽後頭有二條飾羽。 棲息於平地、山區溪流、水田、漁塭、沼澤等淺水中覓食魚蝦及兩生類、性喜群棲,繁殖期與黃頭鷺、夜鷺集體營造鷺鷥巢。飛行時偶而發出似「刮─刮─」聲。
中白鷺 嘴呈鈍尖型,冬羽全黃,尖端一點黑;夏羽由尖端到基部轉變全黑。嘴裂至眼下。出現環境偏好草澤、鹽田泥灘及菱角田,吃小魚 、彈塗魚及兩棲類等為主食。
大白鷺〈鷺科〉 全長九十五公分,體型僅次於蒼鷺的大型鳥,頸部細長而彎曲;嘴部冬天呈黃色,夏天為黑色。在蘭陽溪口、淡水河沿岸、大肚溪口等濕地或附近水田,常見與中小白鷺混在一起活動。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如昆虫、軟體動物、甲殼類、小魚、蝦、蟹、蝌蚪、蛙等。
蒼鷺〈鷺科〉 頸甚長,灰白色,前頸有數條黑色縱斑,背有事羽,是台灣鷺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出現在鹽田、水庫、沼澤、河口或沙洲地帶,是普遍的冬候鳥。當牠停棲時,您可以由牠那獨特的羽色感到一股蒼茫之美。
小環頸珩 普遍的冬候鳥,部分為留鳥。頭頂有白色橫斑,眼圈金黃色,上胸有一黑色領巾。常成群出現在沙洲、河口或海岸附近的旱田,為陸上產卵型的鳥種,繁殖期時,當有人誤入其繁殖地,會有「擬傷行為」出現,目的在誘敵離開以保護其卵或幼鳥。
東方環頸珩 普遍的留鳥或冬候鳥,棲息於海邊、河口沙灘、河川的殺礫地或草原,是跟著潮漲潮退而在海邊沼澤區覓食,專找新鮮的小魚蝦決不屈就一些雜物,算是很偏嘴的鳥類。
金斑行鳥 上體羽色是黑色羽軸,金黃色羽緣,出現於河口潮間帶及沿海至內陸濕地與農耕地等環境,利用的棲地與食物的種類多樣,數量多,常成大群活動。
鐵嘴珩 嘴粗長,腳為暗黃褐色,夏羽是過眼線黑色,胸環紅褐色,無論雌雄鳥均無黑邊。以春秋季過境為主,極少數度冬。
高蹺珩 一雙淡紅色的長腳,更突顯出高挑的身材「長腿姊姊」之名非他莫屬。出現在海岸附近的水田、漁塭及沼澤地帶。 嘴細長筆直,腳修長,呈淡紅色,喜棲息在海岸附近的水田、鹽田和魚塭等淺水地帶。中南部地區較常出現,為地區性普遍的冬候鳥。
小燕鷗 冬羽嘴黑褐色,黑色過眼 線成線狀,延伸至後頭腳 黃色,夏羽嘴黃色,尖端 黑色,尾羽叉尾相當地明顯。夏季於海島及中部地區石礫地繁殖,冬季部份於西南沿海度冬。
黑腹燕鷗 冬羽嘴黑色,黑色過眼線呈線狀,延伸至後頭。腳呈黑色,夏羽頭黑色,喉頰呈白色,相當醒目,胸腹黑色,春秋大量過境,主要活動於沿海區,以捕食小魚為主。
紅胸濱鷸 15㎝,春秋普遍的過境鳥。近海之溼地常可見其紅色的臉頰及紅褐色的前胸。非繁殖羽時,看不到“紅胸
尖尾鷸 主要繁殖於西伯利亞附近,在秋天會遷徙到南半球的新幾內亞、澳洲及紐西蘭等地過冬。 牠們在台灣是普遍的過境鳥,偶爾在冬季間也可以記錄到牠們。
磯鷸 嘴暗褐色、腳黃褐色、背灰黑褐色有黑色細紋。翼角上方內凹處白色甚醒目。飛行時翼帶白色。停棲時不停上下擺動尾羽。
濱鷸〈鷸科〉 全長十九公分,為冬候鳥,鷸科鳥中渡冬族群最大的一種。 每年於八月初就陸續抵達,次年三月末開始返北。 本科鳥類為便於在泥土裡據其觸覺覓食,故其嘴細長而堅硬,且基部柔軟,其內部有微細神經結構。
翻石鷸 嘴黑色,短且微上翹,腳橙黃色,夏羽臉部、頸側有黑色花斑,體背部為鮮明的栗紅色,砸著黑白色斑;冬羽背部的栗紅色轉為暗褐色。 為普遍的冬候鳥,常成群出現於沙洲、岩岸等泥質灘地覓食。
鷹斑鷸 體色是黑褐色,密佈白色斑點,腳是黃綠色,春秋大量過境,於鹽田及內陸水田河流等濕地活動,冬季少數過冬。
小青足鷸 嘴黑而細長,腳為黃綠色,夏羽體背黑色斑點多。 在鹽田、魚塭及內陸水田等淨水域濕地覓食。
青足鷸 嘴粗長,略往上翹,腳為藍綠色,夏羽體背幾塊黑斑。 習性為喜在河口潮間帶至魚塭、鹽田活動,會以快跑耕田方式覓食。
赤足鷸 腳是紅色,較短;嘴的前端黑褐色,基部橘紅色,較粗短,體型為中型鷸。 為普遍冬候鳥,出現在河口潮間帶泥灘地及鹽田。
中杓鷸 嘴長,約頭長的兩倍長,白腰,春秋過境期數量普遍,也是在河口泥灘地石礫地活動。
小水鴨 雄鳥繁殖羽頭部花紋極易區分,雌鳥臉部花紋,則大致呈暗褐色,僅有一條細長的黑色過眼線較明顯。尾下覆羽兩側各有一道白色線斑。 小水鴨 雄鳥繁殖羽頭部花紋極易區分,雌鳥臉部花紋,則大致呈暗褐色,僅有一條細長的黑色過眼線較明顯。尾下覆羽兩側各有一道白色線斑。 普遍的冬候鳥,從河口至低海拔溪澗都有。十一月雄鳥開始換成繁殖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