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甲狀腺甲狀腺 一年 六 班 一年 六 班 第 六 組 第 六 組. 位置 * 頸部前方, 喉部氣管兩側。
Advertisement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中國人壽 徐真真.
Unity3D.
第九章 經濟成長.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的難度而遲遲不肯行動 ,那麼將永遠不會成功 ,但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 你就可能成功。
第一章 證券投資概論.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第三章 古典學派.
第四章 資金成本.
Chapter 5 迴圈.
第四篇 景氣循環理論: 短期經濟體系 第十一章 總需求Ⅱ: 運用IS-LM模型.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失業 瞭解通貨膨脹 瞭解菲力浦曲線
第十七章 通貨膨脹與菲力普曲線 授課老師:_____.
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經濟學 Chapter 4 價格彈性.
經濟學原理 第四版.
第14章 IS-LM模型 授課老師:黃志典教授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經濟學 I 第三章 消費行為的研究.
第4章 即期匯率的決定(I).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開放經濟之儲蓄與投資 國際收支會計 開放體系商品市場均衡 小型開放經濟體系之儲蓄與投資分析 大型開放經濟體系之儲蓄與投資分析
第 一 單 元 不定積分.
2013年全球股價、原油、黃金及波動率指數(VIX)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第七章 總供給與總需求.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猜猜看下面的圖片是什麼?.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Chapter23 貨幣、利率及產出: 分析與政策.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十六、總合供需均衡 或避市場均衡與利率之決定 利率與商品市場均衡 總合需求線 勞動市場均衡與總合供給線 凱因斯寵何供需模型之均衡分析
第 8 章 工程經濟 授課教師:__________ 工業工程與管理概論 陳潭,洪堯勳,姚銘忠,黃欽印 著 前程文化出版.
第3章 古典學派.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第10章 失業、通貨膨脹與菲力蒲曲線.
數學 近似值 有效數值.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第6章 凱因斯學派:貨幣政策.
第十七章 通貨膨脹與菲力普曲線.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總體經濟指標與利率趨勢研判 主講人 財務部 林震慶副理.
Notes appear on slides 3 and 58.
規模經濟 定義 原因.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13 凱因斯模型 本章與下一章以總合供需模型說明 國民所得與物價水準是如何決定出來的。 本章先介紹構成總合支出四項目中的民間消費支出與投資,
MiRanda Java Interface v1.0的使用方法
公司債 發行公司債 But 我需要2億 資金不足… 元資金興建廠房… 甲企業 債權人 透過發行二十年期公司債的方式籌得資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第十六章 總合供需模型.
17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本章將首先介紹物價指數的衡量方法,並用以計算平均每人實質國民所得; 再說明國民所得作為福利指標的失。
1757: Secret Chamber at Mount Rushmore
稅知多少 創造美好家園的推手.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國際收支帳 = 經常帳 + 金融帳 商品交易:購買力平價理論 金融投資:利率平價理論.
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第五篇 總體經濟政策辯論 第十五章 穩定政策.
十四、景氣波動與財政赤字 景氣波動的特徵 失業 財政收支 公債.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營運模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5e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Copyright © 2010 Cengage Learning

36 第 36 章 總體經濟政策的五項爭議

當你翻開報紙,很難不看到一些政治人物或專家對某些經濟政策提出呼籲。 總統應該增稅以降低預算赤字,或根本不需要擔心預算赤字問題。 央行應該調降利率以刺激景氣,或為了避免物價膨脹率上升而不應調降利率。 國會應改革稅制以促進經濟成長,或應該透過稅制改革使所得分配更平均。   這些經濟議題長久以來一直是世界各國政治爭議的焦點。 3

前幾章介紹了一些經濟學家在分析整體經濟表現及政策效果所用的工具; 本章則就總體經濟政策的五項主要爭議提供正反面的觀點。   希望你到目前所學到的經濟學知識,有助於你評斷這些正反面觀點。 4

貨幣和財政政策制定者應該試圖穩定經濟嗎? 在前三章,我們說明了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的改變如何導致生產與就業的短期波動。我們也說明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如何改變總合需求,進而影響這些波動。 但即使政策制定者能夠影響短期的經濟波動,他們真的該這麼做嗎?   第一項爭論是關於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制定者是否應該用他們可使用的工具來降低經濟的波動幅度。 5

正方:政策制定者應該試圖穩定經濟 如果讓經濟體系自由運作,則其波動是不可避免的。 當家戶與廠商變得悲觀時,他們會縮減支出,而使商品與服務的總合需求減少,從而造成商品與服務的產出下降。   接著,廠商會裁員,而使失業率上升。實質GDP及其他所得的衡量指標也隨之下降。失業率的上升及所得的減少會使人們更加悲觀,最後使經濟陷入衰退。 6

正方:政策制定者應該試圖穩定經濟 經濟衰退象徵著資源的浪費,對社會沒有任何好處。由於總合需求不足,部分勞工想工作卻沒有工作;工廠也會有閒置的產能。 社會沒有理由承受經濟波動所帶來的痛苦。   總體經濟理論的發展已告訴政策制定者如何降低經濟的波動幅度。 7

正方:政策制定者應該試圖穩定經濟 反景氣循環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可以穩定總合需求,進而穩定生產與就業。   當總合需求不足時,為讓社會達成充分就業時,政策制定者應該增加政府支出、減稅並擴張貨幣供給。 8

正方:政策制定者應該試圖穩定經濟 當經濟體系因總合需求過大而有物價膨脹的壓力時,政策制定者應降低政府支出、增稅並減少貨幣供給。 這樣的政策讓經濟更加穩定,而造福了每個人。 9

反方:政策制定者不應試圖穩定經濟 雖然理論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可以用來穩定經濟,但在實務上這些政策的施行有其困難。 其中一個問題在於,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並無法立即影響經濟,且常常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完全發揮效果。 10

反方:政策制定者不應試圖穩定經濟 貨幣政策透過利率的變動來影響支出,特別是家戶與廠商的投資,進而影響總合需求。但許多家戶與廠商早已事先擬定其支出計畫,因此,利率的改變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影響商品與服務的總合需求。 許多研究指出,貨幣政策通常在實行六個月之後才會對總合需求產生影響。 11

反方:政策制定者不應試圖穩定經濟 由於政府支出與稅收的變動需經過冗長的政治運作過程,因此財政政策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發揮效果。 所以,試圖穩定經濟的政策制定者需考慮未來政策效果發揮時的經濟情況。 12

反方:政策制定者不應試圖穩定經濟 不幸地,經濟預測的準確度不高。一方面是因為總體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造成經濟波動的因素很難預測。   因此,當政策制定者改變貨幣或財政政策時,他們必須依據專業來猜測未來的經濟情況。 13

反方:政策制定者不應試圖穩定經濟 屢見不鮮的是,經濟穩定政策非但無法穩定經濟,反而背道而馳。   在政策開始施行到效果產生的這一段時間,經濟情況很可能改變。 因此,穩定政策可能使經濟的波動幅度加大而非縮小; 一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歷史上許多重大的經濟波動,包括美國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就是這樣發生的。 14

反方:政策制定者不應試圖穩定經濟 醫生守則第一條就是「不要造成傷害」。 面對生病的經濟也是這樣。   面對生病的經濟也是這樣。 政策制定者當然希望能夠緩和經濟的波動,但因為總體經濟現象往往相當複雜且世事難料,所以這樣的希望是不切實際的。 因此,經濟政策制定者應避免使用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來干預經濟。 15

貨幣政策的制定應該依法則還是依權衡? 在美國,貨幣政策是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所制定的。   委員們每六個星期開會評估經濟情勢,並依據這些評估以及對未來經濟情況的預測,決定調升、調降或不更動短期利率。 也就是說,委員們可以權衡現在與未來的經濟情勢,來制定貨幣政策。聯邦準備接著調整貨幣供給讓聯邦資金利率達到該目標水準。 16

貨幣政策的制定應該依法則還是依權衡? 一些經濟學家對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這個機構的設計頗有意見。 因此,第二項總體經濟政策的爭議就是中央銀行是否應該縮減其權衡權力,而改依法則來執行貨幣政策。 17

正方:貨幣政策應該依法則制定 權衡的貨幣政策會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權限不明與權力的濫用。警察在執行任務時,會被清楚告知他們的權限;警察若是可以為所欲為,則會相當危險。   當政府賦予中央銀行維持經濟秩序的權力時,卻沒有清楚告知它的權限;此時,貨幣政策可能有過當之虞。 18

正方:貨幣政策應該依法則制定 一個中央銀行濫用權力的例子是,它有時會利用貨幣政策來影響選舉。 如果中央銀行官員比較偏好在位的候選人,就比較容易在選前利用擴張性的政策來刺激生產與就業,以幫他贏得選舉(即使他們知道物價膨脹的惡果會在選後浮現)。 這意味著,權衡的貨幣政策可能會導致選舉前後的經濟波動幅度擴大。 經濟學家稱此為政治景氣循環(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19

正方:貨幣政策應該依法則制定 第二,權衡的貨幣政策可能導致過高的物價膨脹。 中央銀行官員經常喊出零物價膨脹的口號,   不過,他們通常無法達成零物價膨脹的目標。為什麼呢? 20

正方:貨幣政策應該依法則制定 也許是因為一旦社會大眾對物價膨脹形成預期之後(短期菲力浦曲線的位置就固定下來了),政策制定者會面對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為降低失業率,他們可能會違背穩定物價的承諾。   政策制定者承諾要做的與他們實際做的往往不一致,這之間的差異稱作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 of policy)。 21

正方:貨幣政策應該依法則制定 由於政策制定者經常有時間不一致性的問題,因此,每當中央銀行宣示要降低物價膨脹時,人們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而造成人們預期的物價膨脹會比政策制定者所宣示的目標還來得嚴重的結果。   預期的物價膨脹提高會使短期的菲力浦曲線往上移,而使政策制定者面對較為不利的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22

正方:貨幣政策應該依法則制定 要避免權衡政策所引發的兩個問題,中央銀行必須讓社會大眾相信,它會依法則制定政策。 舉例來說,假設國會通過一項法律,要求中央銀行每年增加3%的貨幣供給。 (為什麼是3%呢?因為美國實質GDP平均每年約成長3%,且貨幣需求跟著實質GDP成長,因此,3%的貨幣供給成長大約就是促使長期物價穩定的成長率了。) 23

正方:貨幣政策應該依法則制定 這樣的法律規範可以解決中央銀行可能濫用權力的問題,進而抑制政治景氣循環的發生。此外,政策也不會再有時間不一致性的問題。 由於低物價膨脹現在是中央銀行的法定責任,因此,人們會相信中央銀行對於低物價膨脹的宣示。因為人們降低了對物價膨脹的預期,所以經濟體系所面對的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就變得比較有利。 24

正方:貨幣政策應該依法則制定 貨幣政策的其他法則也是可行的。 例:當失業率每超過自然水準1%時,貨幣成長需 提升1%。 例:當失業率每超過自然水準1%時,貨幣成長需 提升1%。   不論法則的內容是否很精確,中央銀行依法則制定政策可以避免權衡政策所引發的兩個問題。 25

反方:貨幣政策不應依法則制定 權衡的貨幣政策雖然有很多陷阱,它仍具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彈性。 中央銀行必須面對各種無法預知的狀況。   中央銀行必須面對各種無法預知的狀況。 在1930年代,美國銀行倒閉家數創歷史紀錄;在1970年代,油價飆漲; 在1987年10月,美國股市一天之內崩跌了22%; 在2007與2008年,美國發生次級房貸風暴。 26

反方:貨幣政策不應依法則制定 中央銀行必須決定如何因應這些經濟衝擊。 制定政策規則的人不可能考慮到各種意外並事先擬定正確的應變措施。   制定政策規則的人不可能考慮到各種意外並事先擬定正確的應變措施。 任命優秀的人來執行貨幣政策並盡量給予他們空間會是比較好的作法。 27

反方:貨幣政策不應依法則制定 權衡政策的問題大部分是假設性的。 政治景氣循環的實際重要性並不是很明顯。在某些情況,結果正好相反。   例:在1979年,美國卡特總統任命伏克爾擔任聯 邦準備理事會主席。 同年10月,伏克爾以緊縮性貨幣政策對抗從 前主席以來就存在的高物價膨脹率。 28

反方:貨幣政策不應依法則制定 伏克爾的決定會導致經濟步入衰退,進而導致卡特總統的聲望下滑。   伏克爾並非利用貨幣政策來幫助任命他為主席的總統,他採取他自認為對國家有利的措施,雖然這些措施最後讓卡特在1980年敗給了雷根。 29

反方:貨幣政策不應依法則制定 時間一致性的實際重要性也不明顯。 雖然大部分人對中央銀行的宣示存疑,但中央銀行可以透過行動實踐承諾,來建立公信力。 30

反方:貨幣政策不應依法則制定 在1990年代,儘管聯邦準備面對藉由提高物價膨脹率來降低失業率的誘惑,它依然控制了物價膨脹率,並讓它維持在低檔。 此一經驗顯示,中央銀行不需依循法則也能達成低物價膨脹的目標。 31

反方:貨幣政策不應依法則制定 企圖用法則來取代權衡勢必會遭遇訂定法則的困難。   儘管有許多探討不同法則之成本與效益的研究,經濟學家對於什麼是最佳法則並沒有達成共識。 如果真的有了共識,社會也只能給予中央銀行官員權衡的空間來執行他們認為合適的貨幣政策。 32

中央銀行應該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嗎?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是,當政府印太多鈔票時,物價會上漲。 經濟學十大原理中的另一項是:社會面臨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將兩個原理放在一起,會引發一個問題: 什麼樣的物價膨脹是中央銀行可以容忍的? 我們的第三項爭議就是,零物價膨脹是否是中央銀行的正確目標。 33

正方:中央銀行應該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物價膨脹不單對社會沒有好處,而且還會給社會帶來一些實質成本。 物價膨脹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包括: ‧伴隨減持貨幣而來的皮鞋成本 ‧伴隨價格頻繁調整而來的菜單成本 ‧物價膨脹所誘發的稅負扭曲 ‧預期外物價膨脹所造成的財富任意重 分配 34

正方:中央銀行應該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就溫和的物價膨脹而言,這些成本不高。 但其他經濟學家則認為,即便物價膨脹是溫和的,這些成本還是很高。   此外,沒有人會喜歡物價膨脹。當物價膨脹增溫時,社會大眾通常會認為,它是國家的主要問題之一。 35

正方:中央銀行應該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零物價膨脹的效益必須與達成它的成本相比較。   物價膨脹的降低,如短期菲力浦曲線所示,通常會伴隨著一段期間的失業增加與產出減少。 36

正方:中央銀行應該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但反物價膨脹所引起的經濟衰退只是暫時的;一旦人們知道政策制定者的目標為零物價膨脹時,其對物價膨脹的預期會下降,而使社會可以面臨較為有利的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   就長期而言,由於人們調整了對物價膨脹的預期,因此,物價膨脹與失業之間不存在取捨關係。 37

正方:中央銀行應該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雖然社會需為降低物價膨脹付出短期成本,但可享有長期利益。 也就是說,一旦反物價膨脹所導致的衰退結束,零物價膨脹的效益就會持續到未來。   若政策制定者有遠見,他們會願意為了長久的利益而付出短暫的代價。 38

正方:中央銀行應該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伏克爾在1980年代初期就是這麼想的;當時,他透過緊縮性貨幣政策將美國的物價膨脹率從1980年的10%降低到1983年的4%。   雖然美國1982年的失業率是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新高,但美國經濟最後仍從衰退中復甦,且物價膨脹也控制在低檔。 今日,伏克爾被中央銀行官員視為英雄。 39

正方:中央銀行應該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降低物價膨脹的成本不一定會像某些經濟學家所強調的那麼高。   如果社會大眾相信中央銀行所宣示的零物價膨脹目標,那麼,人們會降低對物價膨脹的預期,而造成短期菲力浦曲線往下移,從而使經濟體系得以用較低的成本來降低物價膨脹。 40

正方:中央銀行應該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此一策略的關鍵就是在於中央銀行的公信力,亦即人們相信中央銀行會貫徹它所宣示的目標。 國會可透過制定穩定物價為中央銀行首要目標的法律,來幫助中央銀行達成目標。   這樣的法律可以降低達成零物價膨脹的成本,卻不會影響零物價膨脹所帶來的效益。 41

正方:中央銀行應該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零物價膨脹目標還有一項優點是,零比其他任何數字更可以讓政策制定者堅持下去。   假設中央銀行宣稱要將物價膨脹率維持在3%,中央銀行真的會堅持3%的目標嗎?如果因為某些事件發生,而讓物價膨脹率升至4%或5%,中央銀行很可能把目標往上調,畢竟,3%這個數字並沒有任何特別之處。 相形之下,零物價膨脹的目標充分展現中央銀行維持物價穩定的決心,而且可以完全消除物價膨脹的社會成本。 42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雖然穩定的物價對社會是有利的,但與溫和物價膨脹相比,零物價膨脹的效益並沒有多多少,但達成零物價膨脹的成本卻高出許多。 犧牲比率的估計顯示,物價膨脹每降低1%,產出一年會減少5%。   假設將物價膨脹從4%降為零,則一年會有20%的產出損失。 43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零物價膨脹的社會成本甚至比20%還來得高,因為損失的所得並非是由全民平均分攤的。   當經濟陷入衰退時,並不是所有人的所得都會等比例下滑;相反地,所得下滑主要是集中在那些失業者的身上。 這些受害者通常是低技能或者沒有經驗的勞工,因此,降低物價膨脹的大部分成本是由這些負擔不起的人承擔。 44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雖然經濟學家可以列出幾項物價膨脹的社會成本,但經濟學家對這些成本是否顯著並未達成共識。   至少就溫和物價膨脹而言,皮鞋成本、菜單成本與其他成本似乎不高。 45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人們厭惡物價膨脹是事實,但通常也會陷入了一項迷思:物價膨脹會侵蝕生活水準。   生活水準決定於生產力,而非貨幣政策;降低物價膨脹並無法使實質所得增加得更快。 46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政策制定者不需要讓物價膨脹真的降下來,就能降低物價膨脹的社會成本。 他們可透過修改稅法將物價膨脹納入考量,來消除物價膨脹所誘發的稅負扭曲。 47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也可以透過發行與物價膨脹連動的政府債券(在1997年柯林頓政府就曾這麼做),以降低預期外物價膨脹所造成的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財富重分配。   這樣的政府債券不單可以隔絕物價膨脹對持有人的不利影響,也可以鼓勵民間的債權人與債務人訂下與物價膨脹連動的債務契約。 48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雖然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不需要任何成本就能夠降低物價膨脹是有可能的,但實務上有其難度。 除非人們完全相信中央銀行可以實踐零物價膨脹的承諾,否則,經濟體系會經歷一段期間的失業增加與產出減少。 49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反物價膨脹所導致的衰退可能會對經濟體系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當經濟衰退時,各產業的廠商會大幅減少新廠與設備的投資,而使投資成為GDP的組成中波動性最大的項目。即使經濟衰退結束了,但由於資本存量小於經濟衰退沒有發生下的水準,所以生產力、所得與生活水準也都會低於經濟衰退沒有發生下的水準。有些勞工甚至會長期失業,其工作技能便喪失了價值。 50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低物價膨脹甚至有可能是一件好事。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物價膨脹有潤滑勞動市場運作的效果。   這是因為勞工通常不願意名目工資被調降,從而當物價上升時,實質工資是下降的。這讓實質工資比較可以隨勞動市場狀況的變動而調整。 51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由於名目利率不可能降到零以下,所以物價膨脹有可能使實質利率為負,進而可以在經濟發生衰退時,能更有效刺激投資與消費。 而這是零物價膨脹下不可能有的效果。 52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既然零物價膨脹的效益有限,且會帶來前面所提到的高成本,政策制定者就不應該一味地追求零物價膨脹。   曾任美國聯邦準備副主席的經濟學家布蘭德(Alan Blinder)在他的著作冷靜的頭腦,溫軟的心(Hard Heads, Soft Hearts) 一書中主張,政策制定者不該作以下的選擇: 53

反方:中央銀行不應以零物價膨脹為目標 低物價膨脹與溫和物價膨脹為美國與其他工業化國家所帶來的成本並不高,就像是社會只是感冒而已,並不是罹患癌症。一個理性的人,不會動大手術來治癒感冒,但我們卻經常動經濟大手術(高失業) 來治療物價膨脹這樣的小感冒。 布蘭德認為,我們最好能學習忍受溫和的物價膨脹。 54

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嗎? 政府的財政一直是總體經濟學的爭論焦點之一。   當政府支出超過其稅收時,就發行政府債券來彌補預算赤字。我們曾說明政府預算赤字如何影響儲蓄、投資及利率;但它會對經濟體系造成多大的問題? 總體經濟政策的第四項爭議就是關於政策制定者是否應將平衡政府預算列為首要目標。 55

正方: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 美國聯邦政府現在的負債比二十年前還嚴重。   在198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的負債是7,100億美元;在2008年則是5.2兆美元。 如果我們把美國聯邦政府今日的負債除以美國的人口數,可以算出每個美國人平均約需分攤17,000美元。 56

正方: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 就我國而言,在2007年年底,中央政府的債務餘額為新台幣42,041億元; 這個數字除以當年年底的人口數2,295萬人,可以算出每個國人平均約需分攤新台幣183,000元。 57

正方: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 政府負債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未來納稅人的負擔加重。 當這些債務與累積的利息到期時,未來的納稅人將面臨一個困難的選擇。   當這些債務與累積的利息到期時,未來的納稅人將面臨一個困難的選擇。 他們可以付較多的稅,或享有較少的政府支出,或兩者並行,以便政府有足夠的錢來償還債務和利息。 或者他們可以採取拖延戰術,讓政府去借新債來還舊債。 58

正方: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 或者他們可以採取拖延戰術,讓政府去借新債來還舊債。   當政府有預算赤字並發行債券時,意味著現在的納稅人讓未來的納稅人負擔一部分他們現在享有的政府支出,從而未來世代的生活水準會因繼承大筆債務而下降。 59

正方: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 除了直接的影響之外,預算赤字也會產生許多總體經濟面的影響。 由於預算赤字代表政府儲蓄為負數,因此會使國民儲蓄下降;   由於預算赤字代表政府儲蓄為負數,因此會使國民儲蓄下降; 這會造成實質利率上升與投資減少,從而導致長期的資本存量小於預算平衡下的水準,進而降低了勞動生產力、實質工資以及商品與服務的產出。 因此,當政府債務增加時,未來世代不單會面臨更重的稅負,其所得也會較低。 60

正方: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預算赤字是有道理的。 從過去歷史看來,政府負債增加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戰爭。當軍事衝突使政府支出暫時增加時,政府透過舉債來支付此一額外的支出是很合理的;不然,戰爭時期的稅率會大幅上升,而造成龐大的無謂損失。另外,高稅率對當前的納稅人也並不公平,因為光是打仗就已經讓他們夠犧牲的了。 61

正方: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 同樣地,在經濟衰退時,預算赤字也是合理的。   當經濟步入衰退時,稅收會自然下降;這是因為所得稅與薪資稅是以所得為稅基。若政府在經濟衰退時試圖平衡預算,就必須在失業率已經很高的情況下,提高稅率或刪減政府支出。這樣的做法會更進一步抑制總合需求,而導致經濟的波動更加劇烈。 62

正方: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預算赤字都是因為戰爭或經濟衰退。 美國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從1980年的26% 上升至1995年的50%。在這段期間中,美國並沒有重大戰爭,也沒有經濟衰退。然而,美國政府債務卻如滾雪球般愈來愈大;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總統與國會都發現增加政府支出要比增稅來得容易。 63

正方: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 美國2000年代初期的預算赤字或許可以部分歸因於2001年的經濟衰退以及反恐戰爭,但由於金額過於龐大,所以部分也跟過去的財政政策有關。   如果政府預算一直是平衡的,則國民儲蓄、投資及經濟成長都可以提升,也意味著未來的大學畢業生可以踏入一個更繁榮的經濟。 64

反方:政府不應平衡其預算 政府負債問題經常被誇大了。 雖然政府負債意味著年輕世代的賦稅負擔加重,但與一個人的終生所得相比,此一負擔並不大。美國聯邦政府的負債使每人平均約負擔17,000美元。   假設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年所得為30,000美元,且工作40年,則他的終生所得為120萬美元;他所需負擔的政府負債占他的終生所得還不到2%。 65

反方:政府不應平衡其預算 此外,政府預算赤字是政府諸多稅收與支出決策下的結果,把預算赤字的影響拿出來單獨討論有時會讓人誤解。 假設政府透過減少教育支出來削減預算赤字。 此一政策會使年輕世代變得更好嗎? 66

反方:政府不應平衡其預算 這些人所負擔的政府負債雖然會減輕,但如果他們的教育程度較低,他們的生產力與所得也會下降。 許多教育報酬(因多受一年教育而增加的工資) 的研究顯示,教育報酬是很高的。因此,縮減教育預算的淨效果是,未來世代會變得更差。 67

反方:政府不應平衡其預算 在某種程度上,有遠見的父母可以消除政府負債對他們小孩的不利影響。   假設家長擔心這種不利影響,他們可透過多儲蓄並留下更多的遺產來化解。 遺產可以讓小孩有能力負擔未來的稅負。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人們確實會這麼做。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民間儲蓄的增加可以抵銷政府的負儲蓄;如此一來,預算赤字就不會對經濟造成影響了。 68

反方:政府不應平衡其預算 批評預算赤字的人有時會主張,政府債務不可能永無止境地增加;但事實上,它可以。 如同銀行在貸款前會先比較貸款人的貸款金額與其所得,來評估其償債能力一樣,我們也應該比較政府債務與國家整體所得的規模,來判斷政府債務是否會對經濟體系造成嚴重問題。 69

反方:政府不應平衡其預算 人口成長與科技進步使美國的整體所得隨時間增加,而使得美國支付政府債務利息的能力也隨著增加。 只要美國的政府債務其成長速度比國民所得來得慢,美國的政府債務就可以永無止境地增加。 70

反方:政府不應平衡其預算 美國經濟的實質產出平均每年成長3%。若年物價膨脹率為2%,則名目所得以每年5%的速度成長。 因此,政府負債每年增加5%並不會讓債務占所得的比率上升。 在2008年,美國聯邦政府負債5.2兆美元,其5%為2,600億美元。只要聯邦預算赤字低於2,600億美元,則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就可以繼續保持赤字狀態,而且也不用擔心美國經濟會有瓦解的一天。 71

稅法應該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嗎?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是,一國的生活水準決定於該國生產商品與服務的能力。 一國的生產力主要決定於它為未來所進行的儲蓄與投資的多寡。   我們的第五項爭議是關於政策制定者是否應該改革稅法以鼓勵儲蓄和投資。 72

正方:稅法應該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一國儲蓄率的高低是經濟長期繁榮的關鍵。 儲蓄率愈高,就有更多的資源可用來投資新廠與設備,而可以提升經濟體系的資本存量,進而可以提升勞動生產力、工資及所得。   因此,跨國資料顯示,國民儲蓄率與經濟福祉的衡量指標有著強烈相關。 73

正方:稅法應該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另一項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是: 人們的行為隨誘因起舞。這可用在人們決定儲蓄多少的決策上。 另一項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是: 人們的行為隨誘因起舞。這可用在人們決定儲蓄多少的決策上。   如果一國的法律讓儲蓄變得更具吸引力,那麼,人們就會願意多儲蓄,而使未來的經濟可以更繁榮。 74

正方:稅法應該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不幸地,美國對儲蓄報酬課以重稅的稅制使美國人不大願意儲蓄。   例:一位25歲的勞工將所得中的1,000美元存起來 以備70歲退休後支用。 如果她購買利率為10%的債券,在不課利息所 得稅的情況下,她的1,000美元在45年後會累 積成72,900美元。但如果她的利息所得適用的 邊際稅率為40%,則她所享有的稅後利率只有 6%,她的1,000美元在45年後只會變成13,800 美元,只有不課稅下的2成左右。 75

正方:稅法應該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如果你想把財富留給小孩(或任何人),而非將它用來消費的話,稅法又再一次降低你的儲蓄意願。 雖然遺產有一定的免稅額,但如果金額龐大,美國遺產稅的稅率高達55%(在2009年元月,我國遺贈稅最高稅率由50%調降至10%,且只有10%這個單一的稅率)。 76

正方:稅法應該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一個更廣泛的分析方式就是重新思考政府課稅的整體基礎。 美國稅制的核心是所得稅。不論美國人將所賺的每一塊錢花掉或存起來,被課的稅都是一樣多的。 許多經濟學家提出另一個替代方案,也就是消費稅。 77

正方:稅法應該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在消費稅下,家戶根據它消費多少來納稅。所得被儲蓄下來的部分免稅,除非你將儲蓄領出來做消費之用才會被課稅。因此,從所得稅轉換成消費稅將可以大大提升人們儲蓄的誘因。 78

反方:稅法不應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雖然儲蓄的增加可能對社會有利,但這並非是財稅政策的唯一目標。 政策制定者也必須確定加諸於人民的稅負是公平的。   那些要增加儲蓄誘因的提議其問題在於,會使賦稅負擔落在那些最無法承擔的人身上。 79

反方:稅法不應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無可否認地,高所得家庭的儲蓄率比低所得家庭來得高。因此,任何稅制的改變如對儲蓄較多的人有利,也就是對高所得者有利。 當有錢人繳的稅變少時,就意味著窮人的賦稅負擔加重了。 80

反方:稅法不應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此外,那些被設計用來鼓勵儲蓄的財稅政策並不見得可以有效地達成目標。   理論上,較高的報酬率是否會提升儲蓄並沒有一定的結論;這是因為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有相反的影響。 81

反方:稅法不應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一方面,較高的報酬率使儲蓄的效益提高:今天存的每一塊錢可產生更多的未來消費。因此,替代效果會使儲蓄增加。   另一方面,較高的報酬率使儲蓄的必要性下降:家戶為達成預定的未來消費水準所需的儲蓄變少了。因此,所得效果會使儲蓄減少。 如果,如一些研究所顯示的,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大致相互抵銷,那麼,當較低的資本利得稅提升儲蓄的報酬率時,儲蓄並不會改變。 82

反方:稅法不應進行改革以鼓勵儲蓄 除了給予有錢人賦稅優惠外,還有其他辦法可以提升國民儲蓄。 國民儲蓄是民間儲蓄與政府儲蓄的總和。   政策制定者可以透過降低預算赤字來提升國民儲蓄,而非改變稅法來鼓勵民間 83

結論 本章討論了與總體經濟政策有關的五項爭議。 每一項爭議,我們都提供正、反方的觀點。   每一項爭議,我們都提供正、反方的觀點。 如果你發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時,你也不必氣餒, 因為這五項爭議當中的「公」「婆」可能都是赫赫有名的經濟學家。 84

結論 當你聽到政治人物提出一些乍聽之下非常美好的政策主張時,你在你的心中要先打下一個問號,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任何一項政策都有它的效益,也都有它的成本;而政治人物通常只提效益,而不提成本。希望經濟學的學習有助於你認清政治人物的真正面目。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