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区位的定量分析与产业转移 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 区位的定量分析与产业转移 一、区位分析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变化趋势 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而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所以,高考试题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简单的定量分析,符合地理科学发展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规律。但定量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水平,所以高考中涉及的定量分析是最简单的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定量分析。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主要考虑的因素 工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现象。对此问题的理解要紧紧抓住两点: 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的差异; 其次是把握其影响的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 再次是利用地价便宜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2.实例分析 (1)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区位存在时间和空间两大尺度的发展变
化。例如钢铁工业区伴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由于主导因素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工业区位不断发生变化。钢铁工业一开始是接近煤炭产区,即接近能源产地,随着技术的发展,耗能的下降,钢铁工业的主导因素由原来的能源为主变为原料为主,工业区位倾向于铁矿石产地。二战后,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力加强,钢铁工业区位又倾向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沿海地区,如日本的钢铁工业,我国的宝山钢铁总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原料→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 (2)又如劳动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丰富的劳动力,因此工人的工资高低对这类企业的区位影响也较大,致使工业区位也随着发生变化。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转移有一个共同规律,都是转向劳动力工资较低、数量较多的地区。当该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工资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变高,利润减少时再次进行转移。而原来劳动指向型企业所在地区则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侧重发展知识指向型企业或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工业区位转移到达地的产品多向工业区位转移出发地销售。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其差异可列表比较: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地区)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发展中国家(地区) 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四、微笑曲线 对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环节则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在20%~25%,而处在中间环节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的上游),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品附加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的下游),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品附加值逐渐上升;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产品附加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利润最低的部分。
五、我国的产业转移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转移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3.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转移 第二次转移 时间 改革开放初 20世纪90年代 转移方向 由香港转向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转向邻近地区 转移产业 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转移原因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参与国际分工 珠江三角洲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优化 对环境影响 环境污染加重 环境质量好转
例1 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例1 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四地区可能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导区位因素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地:种植园农业——气候 B.乙地:商品谷物农业——交通 C.丙地:混合农业——地形 D.丁地:乳畜业——市场 (2)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 A.甲主要生产水稻,只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C.丙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饲养牛羊,机械化水平很低 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区
据图可知,甲地以粮食作物为主,但粮食商品率较低,应是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乙地是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以生产小麦和玉米为主,多分布在地广人稀地区,但分布区的交通便利。丙地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混合区,主要依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调整,机械化程度高。丁地为典型畜牧业区,其乳畜业是面向城市市场的集约化农业,多分布在城市郊区。 答案 (1)B (2)B
例2 下图中M1、M2分别为不同两种原料的产地,N为市场,读图回答(1)~(3)题。 (1)某企业布局在甲地,该企业可能是( ) A.炼铝工业 B.水果罐头厂 C.高档服装厂 D.瓶装饮料厂 (2)某企业生产必需的两种原料分别来源于 M1、M2,N是该企业的唯一市场,以M1、M2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代表生产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以N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如果仅考虑运费因素,下列四个地点建厂最合适( ) A.乙 B.丙 C.丁 D.戊 (3)该企业经过技术革新后,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料M2的重量下降到原来的1/3。该企业在考虑建立新厂时,对其厂址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原料M1 B.原料M2 C.市场 D.技术
(1)甲企业接近市场布局,应该是市场指向型工业。(2)把各位置点至M1、M2、N三地的运费分别计算可知,工厂建在丙处运费最低。(3)接上题分析,从运费角度看,由于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料M2的重量下降到原来的1/3,则企业可以向市场N靠近,从而减少总运费。 答案 (1)D (2)B (3)C
例3 读东亚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图1)和IT产业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式示意图(图2),回答(1)~(2)题。 A.乙→①→②③ B.乙→③→④→② C.乙→③→④⑤ D.乙→①→③→⑤ (2)IT产业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式示意图中,c是指( ) A.制造和研发环节 B.品牌和核心技术环节 C.加工和组装环节 D.市场和运输环节
根据图1中经纬度位置可判定甲、乙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基地;②③分别为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工业基地;①④⑤分别是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工业基地。再结合IT产业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式示意图,IT产业应从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向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由图可知,C位于金字塔的最高层,技术含量最高。 答案 (1)C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