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防治 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鼠疫流行病学 鼠疫概念 鼠疫流行简史 鼠疫流行近况 鼠疫传播环节 鼠疫临床 病原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与治疗
一、鼠疫概念 鼠疫是生态系疾病,亦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菌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临床上呈现全身中毒症状,在心血管、淋巴系统和实质脏器部位表现出特有的出血炎症,以及脂肪性变的发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和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
二、鼠疫流行简史 世界鼠疫流行史:大流行三次。 1、第一次世界大流行:公元6世纪,蔓延全世界,死亡约1亿人,“汝斯丁瘟疫”。 2、第二次世界大流行:14世纪,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欧洲死亡2500万人,“黑死病” 3、第三次世界大流行: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波及亚、欧、非、美洲的60多个国家,流行初期鼠疫菌的发现。
三、鼠疫流行近况 1、世界鼠疫疫情 20世纪中叶(50-70年代):人间鼠疫急剧下降 80年代以来,鼠疫逐渐活跃:1980-1999,发病35136人,死亡2899人,其中1990-1999年发病26491人,为20年间的3/4。“苏拉特风暴”:1994年印度鼠疫爆发,发病876人,死亡56人。
1980-2002年世界人间鼠疫动态
三、鼠疫流行近况 2、中国鼠疫疫情 1955~1989年:35年间全国累计病人699例,年均发病20例。 1990~2002年:13年间发生病人786例,死亡60例,年均发病61例。 分布:内蒙古、河北、陕西、西藏、青海、甘肃、新疆、云南、广西、贵州、辽宁、宁夏、四川13省(区)41个县(市、旗)。 特点: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染疫动物种类增加;远距离传播;间隔多年突发和向城市、人口稠密区逼近。
我国疫源地分布 疫源地 分 布 面积km2 Ⅰ.达乌尔黄鼠 辽吉黑内53县 161918 Ⅱ.长爪沙鼠 内河宁陕29县 138702 Ⅰ.达乌尔黄鼠 辽吉黑内53县 161918 Ⅱ.长爪沙鼠 内河宁陕29县 138702 Ⅲ.喜马拉雅獭 青藏甘新72县 408381 Ⅳ.灰旱獭 新疆10县 11310 Ⅴ.长尾旱獭 新疆2县 710 Ⅵ.阿拉善黄鼠 宁甘5县 2810 Ⅶ.布氏田鼠 内蒙5旗 66414 Ⅷ.大绒鼠 云南剑川 1600 Ⅸ.蒙古旱獭 内蒙2县 35198 Ⅹ.黄胸鼠 云广贵东福浙 西7省区100县 137590 Ⅺ.青海田鼠 青海四川2县 21000
三、鼠疫流行近况 3、浙江省鼠疫疫情 1950~1953年:13个县,疑似疫鼠1398只,阳性率0.88%。 1989年以来,鼠疫放免试验阳性:鼠、犬。 2002年10月~2003年7月,龙泉,人间鼠疫隐性感染者。
三、鼠疫流行近况 4、宁波市鼠疫疫情 宁波市鼠疫的历史疫点在海曙区开明街以东、中山西路以南、太平巷以北,约5000余平方米的区域。 1940年10月27日,侵华日军在这里空投了鼠疫杆菌,发生鼠疫爆发,死亡109人,为消除疫源,焚毁疫区内115户之137间房屋。 我们历年来都是以这个区域为重点,进行一系列鼠疫监测工作。我市从1985年开始进行系统的鼠疫监测工作,二十余年来未发现鼠疫病人和鼠疫杆菌阳性动物标本。
鼠疫流行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鼠疫疫情十分活跃,每年有50-60个县有动物鼠疫疫情,局部地区还有人间鼠疫的发生,随着气候变暖,降雨量增加,各种啮齿类动物活动频繁,蚤指数回升,动物鼠疫疫情将进一步扩大,人间鼠疫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宁波市作为东方港口城市,人口的流动十分频繁,不能排除可能有疫区人口甚至病人的流入,或者旱獭、藏羚羊等染疫动物制品的输入。 国际恐怖组织生物武器的威胁。
四、鼠疫传播环节 1.传染源 感染了鼠疫菌的以啮齿动物为主的各种动物; 鼠疫患者——肺鼠疫、败血型鼠疫及其他型鼠疫; 染疫蚤类。
四、鼠疫传播环节 2.传播途径 昆虫媒介传播 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
四、鼠疫传播环节 3.易感人群 人群对鼠疫无天然免疫力,不分种族、性别、年龄普遍易感; 职业关系较密切:狩猎、疫区放牧、屠宰等职业易感染发病,其他类职业就较少见 ;
五、病原学 1、菌体特性 典型菌:短而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几乎成卵圆或椭圆形的小杆菌,长约1~2um,宽0.5~0.7um。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见于患者与尸体的新鲜材料(染疫动物或鼠疫)所作的涂片标本:常散在,或成双排列,或呈群聚,偶见有短链状排列。 对苯胺染色易着色; G-; Giemsa染色法染色可清楚见到荚膜
鼠疫菌形态镜下观:
五、病原学 2、培养特性 需O2,兼性厌O2菌。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4-48h形成典型的小菌落。凡加有血液的培基,对鼠疫菌生长有利,而典型菌落却不明显。 培养条件:最适温度:28℃~30℃ 37℃(荚膜丰盛) 最适pH:6.9~7.1 最适Eh:约在100~150mV
五、病原学 菌落特点:普通琼脂平碟上,24h,28-30℃培养 肉眼观:薄薄一层淡灰色的微小集落,Φ0.1-0.2mm,有光泽、圆形、中心稍凸出、无色。透过光线视之,呈灰白色且带有淡青色调。反射光线下呈淡白灰色。 显微镜观:培养14~16h,镜下可见碎玻璃样小菌落;24h后可见非常透明而不整齐的花边,分布在集落中心凸出部的周围。集落的中心部呈颗粒状,或者甚至呈小丘起伏状,并呈淡黄色或稍呈黄褐色。花边带白色,并且几乎是透明的。
五、病原学 3、抵抗力 对温、热和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弱 对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 日光有强烈杀灭作用
六、发病机理 1、感染机制 门户:皮肤与粘膜侵入 方式:媒介昆虫叮咬 皮肤伤口的直接侵入 经呼吸道侵入 经胃肠道侵入
六、发病机理 2、发病原理
七、临床表现 1、潜伏期: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腺型和皮肤型鼠疫 , 约为2~8天,通常3~5天 肺鼠疫和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的潜伏期较短,约为1~3天。 经鼠疫菌苗接种者潜伏期可延长7~12天
七、临床表现 2、一般症状 表现为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高热至39-40°C,呈稽留热。头痛剧烈,有时呈中枢神经性呕吐、头晕、呼吸急促,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心动过速,每分钟脉搏达120次以上。重症病人出现“鼠疫颜貌”:颜面潮红或发白,有时甚至发青,有重病感或恐怖不安,眼睑结膜及球结膜充血。
七、临床表现 3、各型鼠疫的特殊症状 (1)腺鼠疫 除具有鼠疫的一般症状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症状。 淋巴结肿大时间:发病同时或1~2天内,很少超过1周以上 淋巴结肿可发生在任何被侵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股、腋、颈等淋巴结为多见。
七、临床表现 (2)肺鼠疫 继发性肺鼠疫: 发病前有原发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症状 继发肺鼠疫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增剧,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随之咯出稀薄泡沫样血痰; 痰中含有大量的鼠疫菌,可成为引起原发性肺鼠疫的传染源。
七、临床表现 (2)肺鼠疫 原发性肺鼠疫:(鼠疫临床上最重的病型;病死率高;流行病学意义最大) 潜伏期短,发病急剧; 严重的一般临床症状外,有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症状; 高热,达40℃~41℃,脉搏细速每分钟120~130次; 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 有“黑死病”之称; 胸部检查所见与危重的临床症状不相称
七、临床表现 (3)败血型鼠疫 临床上最凶险的病型之一: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继发性由腺型或其他型鼠疫未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恶化所致;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剧烈头痛、意识不清,狂躁不安、谵妄等,颜面呈恐怖、痛苦、狰狞表情。 皮下及粘膜广泛出血; 有时有黑便,胃肠道出血,血尿; 血液中查见大量鼠疫菌。
七、临床表现 除以上鼠疫病型外,还有皮肤鼠疫、眼鼠疫、扁桃体鼠疫、肠鼠疫、脑膜炎型鼠疫、轻型鼠疫等类型。
八、鼠疫诊断 流行病学线索 鼠疫临床症状 鼠疫细菌学、血清学诊断依据
八、鼠疫诊断 1、流行病学线索 凡患者发病前10天,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八、鼠疫诊断 2、临床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小时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征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征候群。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八、鼠疫诊断 3、病原学检查: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鼠疫的细菌学检查: “四步诊断”(又叫四步检查) :镜检、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接种。 对首获菌株,还应进行生物学、生化学和血清学等方法的鉴定。
八、鼠疫诊断 4、鼠疫血清学检查: 患者2次(间隔10天)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八、鼠疫诊断 疑似病例:具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和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鼠疫病原学阳性或血清学鼠疫F1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
九、鼠疫的治疗 治疗原则 特效治疗 病人治愈出院标准
九、鼠疫的治疗 1、治疗原则 及时治疗,减少死亡; 正确用药,提高疗效; 精心护理,促进康复; 消毒隔离,防止传播。
九、鼠疫的治疗 2、鼠疫的特效治疗 首选药物——链霉素 辅助治疗或预防性投药——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广谱抗菌素,磺胺类药物 链霉素治疗鼠疫的用药方法
九、鼠疫的治疗 3、病人治愈出院标准 肺鼠疫病人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再治疗3-5天,停止治疗后,对其痰及咽喉分泌物连续检菌3次,隔3天检查一次,均为阴性。 败血型鼠疫: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再治疗3-5天,停止治疗后,对其血液进行连续检菌3次,隔3天检查一次,均为阴性。 腺型及其他型鼠疫病人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肿大淋巴结完全吸收或残留小块硬结。 皮肤鼠疫及肿大淋巴结破溃者,创面洁净并已基本愈合后,患病局部连续3次检菌,每隔3天一次,均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