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聚焦社会热点
热点一 重视“三农”问题,强化立国之路 热点二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热点三 关注民生保障问题,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热点四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热点五 中美、中日关系与中国的多边外交 热点六 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热点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热点八 加强能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 热点九 大国关系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热点十 经济全球化与大国的兴衰 热点十一 重要周年热点
热点一 重视“三农”问题,强化立国之路 热点综述 热点一 重视“三农”问题,强化立国之路 热点综述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高考持续关注的热点。“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就“三农”问题发布政策,其核心主题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重视“三农”问题,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工作重心之一。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的历史举措和政策必将成为命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视角 角度一:对中国古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考查;考查对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对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影响的考查,理解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的启示。 角度二: 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纲领的内容、评价和比较及其涉及的民生问题的考查;理解认识古今历史上重视农业,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及意义。
角度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命题考查,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问题上的失误和成就。 角度四: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切入,考查中国现代粮食生产问题,认识粮食生产的必要性、危机性。 角度五:世界近现代史上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罗斯福新政有关农业的措施;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影响等方面。
热点二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热点综述 热点二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热点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共同发展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和原则。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日前联合发布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并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加强民族团结是促进民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香港、澳门先后回归,
保持了繁荣昌盛。台湾问题是涉及祖国统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问题。两岸和平统一,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高考常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复习时要重视与之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
命题视角 角度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地方管辖的举措及影响。 角度二: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有关史实。 角度三:民主革命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独立的重大贡献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民族制度与民族政策。 角度四:对香港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及“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考查。 角度五:世界近现代史上维护国家利益,反对分裂,实行国家统一的举措。
热点三 关注民生保障问题,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热点三 关注民生保障问题,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热点综述 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的重大政治问题。每年的两会热点之重就是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梳理古今中外有关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借鉴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教训,是高考的重要命题角度,复习时应格外重视。
命题视角 角度一:考查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及其实践活动的理解。 角度二: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做到“家给人足”;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角度三: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改革、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新时期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角度四:近现代西方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 角度五: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重视民生: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忽视民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热点四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热点综述 热点四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热点综述 每年一度的曲阜孔子文化节的举办,时下兴起的国学研究热,全球创办孔子学院热,充分证明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中国,而且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影响深远。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斗志,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民族精神的考查,考查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精神诞生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关系。
命题视角 角度一: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的内涵、演变历程特征及影响。 角度二: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体现的时代特征及成就的考查。 角度三:从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三次大的思想论战、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思想解放、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切入,考查对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理解。
角度四:从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探索切入,考查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特别突出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理解认识。
热点五 中美、中日关系与中国的多边外交 热点综述 热点五 中美、中日关系与中国的多边外交 热点综述 中美、中日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贸易保护问题、人权、意识形态的分歧问题;中日关于战争反省、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石油开发以及南海主权问题等,是影响中美、中日关系走向的核心问题。中美关系分歧与合作问题、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及前景、中国倡导多极化、和谐世界的构建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命题视角 角度一:重视对近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史实以及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国际形势与政治格局的考查。 角度二:对近代日本两次侵华影响及中日两国关系邦交化的考查。 角度三:对现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成就的考查。
热点六 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热点六 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热点综述 国家特别重视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平衡问题,实施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等。
命题视角 角度一:长三角经济发展圈、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环勃海湾经济圈等东部发达地区近现代遭受的经济政治侵略历史;中国人民的抗战与探索的史实、现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及经济发达的原因等方面。 角度二: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角度理解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近现代中部地区的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史实及近代经济发展等方面。
角度三: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角度,考查现代中国东北对中国工业发展的贡献及加快改革开放的有关史实等。 角度四:从西部大开发角度,考查古代对西部地区的管辖、西部地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有关史实。
热点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热点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热点综述 新华网北京电:2012年7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胜利完成任务的3名航天员,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勉励大家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团结拼搏、开拓奋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升空,6月29日返回舱着陆,在轨运行期间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进行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根本国策,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因而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
命题视角 角度一: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和落伍与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角度二:对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等)的考查。 角度三: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需要政治制度改革创新、经济体制创新,注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举措、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的考查。 角度四:理解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梳理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热点演练 点击进入word
热点八 加强能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 热点综述 热点八 加强能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 热点综述 2012年7月27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 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 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需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节能产业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环保产业重点领域等。
2012年8月28~30日,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为主轴, “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推广优秀产品,搭建供求平台”为方向,2012中国国际深圳节能照明展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全球节能减排技术的先进国家和地区参展商展示了世界最先进的新能源、新技术和新产品,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大力推动节能减排的力度。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迫切需要破解的共同命题;节能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因而,能源与环境问题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要考点,也是文综命题较好的切入点,复习备考时应格外重视。
命题视角 角度一:煤炭的开发和利用 1.中国古代西汉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北宋时期煤炭在山西一带大量开采,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燃料;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蒸汽机器,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中,发明了以煤作为燃料的蒸汽机,煤矿开采业迅速发展,推动了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2.煤炭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生产由手工操作进入到蒸汽时代,也促进了交通和军事的近代化,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角度二:电力的开发和运用 英国人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一系列电气发明;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电报、电话等电气的发明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著名的水电发电站:葛洲坝发电站、三峡工程等,促使社会生产由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角度三: 石油的开采与利用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内燃机,九十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推动了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同样也带来了对人类环境的污染。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建成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1965年,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 3.石油作为现代最普遍使用的能源,也是重要战略资源,对现代国家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二战前后法西斯国家与反西斯国家对石油资源的争夺;20世纪60年代西亚国家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斗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引发了二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因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导致西亚国家贫富分化,矛盾丛生,加剧了地区局势的动荡。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角度四: 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二战中,美国制造出原子弹;1949年,苏联成功地制造了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20世纪60年代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氢弹;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立了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是人类能源利用的一场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核能用于军事,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威胁,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
热点九 大国关系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热点综述 2012年7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的表决未能通过由英、美、法、德等国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中俄两国投了反对票。7月20日,安理会一致通过由英国、法国、德国和葡萄牙提交的另一项决议草案,将联合国叙利亚监督团的任期延长30天。 2012年7月23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部长级委员会会议在多哈就叙利亚问题通过一份决议,宣布断绝与叙利亚当局一切外交联系,呼吁联合国大会就叙利亚问题举行紧急会议。
2012年7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叙利亚局势表示,无论叙利亚领导层还是反对派武装都应谋求通过谈判就国家未来达成妥协。 叙利亚问题的争论,实际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推翻叙利亚现行政府,支持反对派上台,建立听从他们的政府的企图,中国、俄罗斯等国则主张叙利亚问题应由叙利亚人民自己来解决。这实质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国际关系是历史主干知识之一,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专题之一。高考常常通过材料隐性考查。
命题视角 角度一:从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影响,考查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及对外政策。 角度二: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地区冲突角度,考查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不安全的因素及存在的地区冲突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中东和平问题)等。
热点十 经济全球化与大国的兴衰 热点综述 2012年4月19~20日,二十国集团(G20)在华盛顿召开了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重点就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与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此外,会议还就全球经济金融形势、G20“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金融部门改革、能源和大宗商品、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与结构改革、气候变化融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和财政部谢旭人部长率团出席了会议。
2012年6月1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七次峰会在墨西哥滨海城市洛斯卡沃斯闭幕。与会各方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与就业、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推动发展等问题上达成多项共识,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会议并发表了题为《稳中求进 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
命题视角 角度一: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评价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中的重要合作与发展问题。 角度二:重视对反映兴衰历史的典型大国:英国的兴衰、德国的崛起与衰落、美国的持续发展、苏联(俄罗斯)的兴衰、亚洲强国——日本、中国的衰落与复兴的考查。 角度三: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存在的问题。
(一)“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60周年 热点十一 重要周年热点 (一)“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60周年 热点综述 (1)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是“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指导方针。
(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经济建设目标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三大改造,是把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农民、手工业者、资本家私有变为国家公有。因此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热点演练 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苏争霸的影响 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
解析:新中国成立时,美苏争霸尚未形成,A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开展的,故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制定“一五”计划时,还谈不上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开展,故排除D项;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答案为C项。 答案:C
2. 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 ( )。 A.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解析:从材料“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来看,应该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应该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 热点综述 (1)1953年底,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首次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中印发表声明,重申了这五项原则,并指出:“在我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同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确认了这些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促进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热点演练 1.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过人的智慧,维护了国家主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 ( )。 1.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过人的智慧,维护了国家主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 (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倡导“求同存异”,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③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并成功实施,开创了国际先例 ④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语“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是指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 答案:A
2.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2.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 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解析:据题干引文分析,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是平等对待对方,双方利益是互惠的,体现了外交地位、利益平等,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符合,也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一直奉行的政策。A项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指只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B项中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提出来的;D项多边外交政策是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多边外交政策中基本体现。 答案:C
(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实施80周年 热点综述 (1)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发生,胡佛挽救危机措施失败的背景下,美国实施的挽救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秩序的一系列举措。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影响深远。 (2)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大规模的实施,开创了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对美国及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热点演练 1.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此“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调整工业生产 B.实行“以工代赈” C.调节农业生产 D.整顿财政金融 解析:据所学知识,为解决贫穷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问题,罗斯福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材料所述的主要措施就是指实行“以工代赈”。A、C、D三项与解决人们生活、社会保障等无关。 答案:B
2.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D.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解析: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出现,说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创造了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发展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答案:A
(四)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30周年 热点综述 (1)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经历了开基创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等三个阶段。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中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
热点演练 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 重大举措有 ( )。 重大举措有 ( )。 ①实施“教育大革命”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恢复高考制度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据所学知识分析①实施是在1958年,③是在1977年,改革开放开始是在1978年,排除①③,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C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教育政策。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教育要公平。而“三个面向”思想是教育的现代化主张,不符合题意,可排除③;“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九年义务教育法》和希望工程有助于困难群体接受教育,答案为C项。 答案:C
(五)欧洲联盟正式成立20周年 热点综述 (1)欧洲走向联合的进程。 (2)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向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纵深发展。 (3)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给欧洲一体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摆脱欧债危机,更好地发展经济,加深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是欧盟面临的重大课题。
热点演练 1.20世纪90年代初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等文件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美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他的政治力量还有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世纪政治出现了多极化格局。 答案:B
2. 右图为2007年欧盟为庆祝生日设计的图标。下列关于欧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成立目的: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B.发展进程:从1957年欧共体成立发展到1993年欧盟成立 C.发展趋势:成员国的数目不断增多,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 D.产生影响:动摇美国霸主地位,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67年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故B项不正确。 答案:B
(六)中国载人航天成功10周年 热点综述 (1)2003年,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获得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现代科技,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原子能、航天、农业、计算机及生物技术等高科技方面,成就非凡。
热点演练 1.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有 ( )。 ①“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②“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 ③飞机研制成功 ④“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题目中四个选项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但题目要求的是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③飞机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飞天”使用的是宇宙飞船,排除③。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2. 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 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解析:紧扣“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说明应该是指新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袁隆平发明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能体现这一特点,答案为D项。 答案:D
备注:复习备考时,还应注意以下周年、次周年纪念事件。 1.2013年 (1)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决定与国民党合作90周年。 (2)1933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80周年。 (3)1963年,毛泽东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50周年。 (4)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360周年。 (5)1853年,美国舰队入侵日本,打开日本关闭的国门160周年。 (6)1783年,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230周年。 (7)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行者1号”飞机110周年。 (8)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 (9)1943年9月,意大利法西斯投降 70周年。
(10)1943年冬,德黑兰会议召开70周年。 (11)1953年,赫鲁晓夫开始改革60周年。 (1)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200周年。 (2)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50周年。 (3)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兴中会成立120周年。 (4)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90周年。 (5)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80周年。 (6)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70周年。 2.2014年
(7)1954年,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日内瓦会议召开60周年。 (8)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 (9)1984年,中英双方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声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30周年。 (10)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