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产业现状 低碳农业 低碳工业 低碳服务业
一、低碳产业现状 (一)中国低碳产业的现状 1、中国仍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燃料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2007年碳基燃料共排放二氧化碳54.3亿吨,居世界第2位。 2、从现有举措来看,国家发改委将出台低碳经济振兴规划,以期发展整个低碳行业。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低碳经济尚未成型,低碳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低碳经济的产业化道路还在探索和尝试之中。
(二)欧盟低碳产业发展 1、欧盟的做法 (1)目标明确 2007年3月,欧盟27国领导人通过了一揽子能源计划。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以及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至80%。
(2)科研计划 2007年底,欧盟提出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该计划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电网启动计划、欧洲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贮存启动计划等。 (3)机制建设 2005年,欧盟启动了排放交易机制。按照这个机制,各成员国应制定每个交易阶段二氧化碳排放的“国家分配计划”,为有关企业提出具体的减排目标,并确定如何向企业分配排放权。
(4)标准与立法 (5)项目投资 2006年,欧盟公布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包括降低机器、建筑物等70多项节能措施。 2007年,欧盟通过新的立法,要求修改现行《燃料质量指令》,为用于生产和运输的燃料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 (5)项目投资 2008年,欧盟各成员国发起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50亿欧中的一半将用来资助低碳项目。 2009年,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2、欧盟的启示 (1)大力开发低碳技术 中国要组织多方力量联合开展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高效的低碳技术。 (2)积极构建保障体系 中国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的修改,通过立法、修改法律和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推动整个社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3)积极建立市场机制 (4)大力激励企业转型 中国应建立一个包括碳排放在内的排放权市场,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各个企业的交易行为,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4)大力激励企业转型 中国应激励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
(5)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发展低碳产业,要积极参与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要加强与欧盟的合作。
二、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特定区域内充分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以最低生态负面为限度,适量输入化肥、农药等材料,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的农业。 (一)中国低碳农业的现状 中国农业资源总量虽然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且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低碳农业是资源节约农业、综合效益型农业、生态安全型农业。低碳农业的理念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循环农业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 (二)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低碳农业是资源节约农业、综合效益型农业、生态安全型农业。低碳农业的理念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循环农业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 1、低碳农业特点 一是低耗性。要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 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能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思想,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
2、加快发展低碳农业科技 (1)资源节约型集成技术(“四节”模式) 1)节投农业模式 2)节地农业模式 其实质是减少有害物质的投入。要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 2)节地农业模式 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
3)节水农业模式 4)节能农业模式 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与先进设施,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应当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探索建立高效、节能的耕作制度。,
(2)环境友好型集成技术(“三清”模式) 1)清洁生产模式。各地要大力推广“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2)清洁能源模式。要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 3)清洁家园模式。要科学规划,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统一处置生活垃圾,有效转化废弃资源。
(3)生态文明型集成技术(四个循环) 1)产品加工循环模式 2)废弃物质循环模式 3)区域产业循环模式。在一个区域内,构架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之间的产业极互动,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观光农业循环模式
三、低碳工业 低碳工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工业生产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工业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低碳工业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改变。
(一)中国工业低碳化的压力 1、产业结构高碳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重化工产业具有资金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意味着需要较大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
2、能源结构高碳 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而化石能源中更是以煤炭为主。当前,中国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中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中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 3、能源效率低下 中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
4、技术水平约束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引进低碳技术的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全球低碳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还可能在引进西方所谓“先进”技术时,陷入用西方传统高碳技术所带来的更深的技术锁定。 5、国际转移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外购”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给我们减排带来了更大的减排压力。
(二)工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2、推行清洁生产机制 (1)向低能耗方向有效调整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3)建立严格的产业环境准入标准。 2、推行清洁生产机制 (1)建立推进清洁生产实施的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推动工业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方案。 (2)在工业领域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3、推进低碳技术创新 4、确立碳交易机制 (1)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 (2)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技术; (3)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 4、确立碳交易机制 确立碳交易机制,应根据各省在全国的不同功能区,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碳交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低碳服务业 (一)低碳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 1、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 (1)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模式,充分挖掘森林、湿地、湖泊、江河等自然高碳汇体资源的旅游价值,提升自然旅游吸引物的质量。 (2)策划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的低碳旅游活动产品。 (3)将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以及相应低碳港区、低碳校区包装转化为低碳旅游吸引物。 (4)通过生态化技术手段,营造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综合型低碳旅游吸引物。
2、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基于低碳技术改造或直接使用低碳技术产品所建造的用以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业设施。 (1)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设施; (2)发展低碳旅游环境卫生设施; (3)建设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 (4)建设低碳建筑; (5)发展低碳游览观光设施。
3、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1)倡导低碳旅游交通方式 (2)倡导低碳旅游住宿餐饮方式 (3)优先选择低碳旅游活动
(二)服务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放宽服务业准入门槛 一是重点发展信息、科技、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法律等现代服务业。 二是优化现代服务业企业组织机构。 2、放宽服务业准入门槛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建立民间资本准入机制、降低准入门槛,逐步消除一些行业体制性、政策性、管理性障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3、开拓传统服务业领域 一是改造商贸流通和交通运输业; 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三是以服务创新为重点巩固发展餐饮业和酒店业,使传统服务业有新的发展。 4、发展服务性中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