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 寒 typhoid fever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感染科.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 一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曹 颖.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The vital signs( 生命体征 )are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espir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泌尿道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一般知识 一般知识 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的分类 泌尿道感染的分类 分类 1 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 分类 1 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 膀胱炎( cystitis)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段冠清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甲肝病毒( HAV ) 基因结构: 基因结构: 5’- 非编码区5’- 非编码区 编码区 编码区 3’- 非编码区3’- 非编码区  HAV 疫苗研究近况.
1. 健康感知 — 健康管理形态 1.1 保持健康能力改变 1.2 个人执行治疗方 案无效 1.3 不合作 ( 特定的 ) 1.4 家庭执行治疗方 案无效. 1.5 社区执行治疗方案无效 1.6 保护能力改变 1.7 寻求健康行为 ( 特定的 ) 1.8 有感染的 危险 1.9 有受伤的危险 1.10.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传染病 预防的基本措施.
肠道细菌.
预防猪流感.
H7N9禽流感生存手册 不恐惧 不信谣 不大意.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霍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 赵志新.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急性肾小球肾炎 昆明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 院 儿 科 教研室.
病例二 杨X,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一周入院。
病例2 四班第二组.
传染病学总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谢冬英 2008年03月.
伤寒及副伤寒 typhoid fever paratyphoid fever
(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
案例分析 患者因“发热7天”于2005年6月30日入院。 患者于2005年6月23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为持续性发热,无胃寒,曾在诊所按“感冒”用头孢氨苄诊疗2天,症状未见好转,体温高至40℃,来我院就诊收入院诊疗。 体格检查:T39.4℃,P78次/分,R20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可见2个淡红色斑疹,直径约3mm,压之褪色,无瘙痒。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1cm,质软,边钝,有轻压痛,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扣击痛,腹水征阴性
组员:鞠旭东、张欣、 李玉蒙、范书怀、王孜飚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第十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神木职教中心医学系.
急性扁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全球健康危机 W. Thomas London, M.D. 翻译:章杨.
肠道杆菌讨论病例 第一组.
幼儿急疹 付伟.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多发性骨髓瘤 MM(multiple myeloma)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检验科 王宇.
伤 寒 (typhoid ferer) 目的要求: 了解肠伤寒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掌握伤寒的基本病理变化、肠道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四.
第五节 细菌感染 一、 伤 寒 typhoid fever
病例二讨论 第二组.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zoonotic bacteria) 或人兽(畜)共患病 引起这类疾病的细菌称:动物源性细菌 人兽(畜)共患病原菌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PCR检测HBV DNA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谢瑞玉.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病例讨论2.
病例讨论二.
糖尿病流行病学.
伤 寒.
评估达力士软膏的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恙虫病 中山三院 高志良.
340 水痘.
炎症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Nurs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问题: 中医伤寒与西医的伤寒有何区别? 伤寒的病因是什么? 伤寒的病变部位是什么 伤寒的危害是什么? 伤寒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宫颈刮片脱落细胞 检查结果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妇产科 宋 磊.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囊虫病 Cysticercosis.
临床表现 潜伏期 HA 30天(15—45) HB 70天(30—180) HC 40天(15—150) HE 40天(10—70)
SARS冠状病毒(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伤 寒 typhoid fever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感染科

概述 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一. 病原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 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膜,G-杆菌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宽0.5~0.8/µm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佳。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起重要作用。

伤寒杆菌

伤寒杆菌电镜照片

抗原性 三种抗原: 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 表面“Vi”抗原。

抵抗力 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 耐低温 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区性: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传染源 病人与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伤寒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病人:病程中均有传染性,2-4周传染性最强。 带菌者: 暂时性带菌者:持续排菌3个月以内 慢性带菌者: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 慢性带菌者:伤寒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水和食物污染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多。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发病者(仅约2%)。 免疫力与血清中“O”、“H”、“Vi”抗体效价无关。 伤寒、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

三. 发病机制 与病理解剖 伤寒沙门菌 小肠繁殖入侵肠粘膜 已致敏 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 加重肠道病变 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 加重肠道病变 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引起肠穿孔肠出血 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继续大量繁殖 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 第2~3周经胆囊进入肠道-大量细菌从粪便排出

致病因素 伤寒杆菌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持续发热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内源性致热原所致

病理特征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

脾脏和肝脏病变 肠道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淋巴组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肠出血,肠穿孔。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 肠道病变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脾脏和肝脏病变

伤寒细胞

Salmonellosis, focal necrosis of liver in typhoid fever A medium power view of focal parenchymal necrosis (typhoid nodule).

伤寒小结

肠道病变

Many round and oval erosions were seen in the ascending colon.

四. 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d,一般为10~14d。 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四期: 初期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初期(病程第1周) 起病缓慢 发热: 最早出现的症状,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伤寒病人体温表

极期(病程第2—3周) 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消化系统症状 : 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 皮疹:玫瑰疹,病程7~13d,多见于胸腹部。 肝脾肿大:可并发中毒性肝炎。 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

玫瑰疹

玫瑰疹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体温波动,逐步下降 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 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 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

恢复期(病程第5周) 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临床类型 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 普通型:典型 迁延型 :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 逍遥型 : 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 暴发型 :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小儿伤寒特点 症状不典型:常发生轻型和顿挫型 并发症较少 呕吐腹泻多见 肝脾肿大突出 玫瑰疹少见 白细胞计数常增多 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

老年人伤寒特点 临床表现不典型 体温多不高 神经系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 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 胃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 恢复慢,病死率高

复发 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原因: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而致。 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再燃 部分病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d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 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五. 并发症 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程第2-4周。 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3%一4%,病 程第2~4周,好发于末段回肠。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程第1-3周。内毒素所致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的并发症,常见于病程1-3周。 其他: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中毒性脑病、DIC等

六.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细菌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一般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轻度蛋白尿,少量管型 便常规:血便、潜血试验阳性 骨髓涂片:伤寒细胞 WBC总数减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判断病情和疗效 PLT正常或稍低 尿常规:轻度蛋白尿,少量管型 便常规:血便、潜血试验阳性 骨髓涂片:伤寒细胞

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依据。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受抗菌药物影响小 粪便培养: 尿培养: 玫瑰疹刮取物培养或活检切片:不作为常规。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很少应用。但可用于带菌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

免疫学检查 肥达(Widal)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对未经免疫者,“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 通过每5~7日复检1次,观察效价动态改变,若逐渐上升,价值较大。

菌体抗原凝集试验

鞭毛抗原凝集试验

肥达反应结果评价 肥达反应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若只有“O” 上升,而“H” 不上升,可能是发病早期 若只有“H”抗体上升而“O”抗体不增高可能是不久前患过伤寒或经预防接种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病原菌清除早,抗体效价可能不高。 沙门菌D群与A群可产生“O”与“H”抗体的交叉反应。 某些疾病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部分血培养阳性证实的伤寒病者,有假阴性结果。 肥达反应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其他免疫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被动血凝试验 对流免疫电泳 协同凝集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DNA探针:菌种鉴定及分离 PCR:

七. 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地区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确诊标准: 分离到伤寒杆菌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大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

鉴别诊断 病毒感染 流行性斑疹伤寒 钩端螺旋体病 恶性疟疾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恶性组织细胞病

八.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菌治疗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一般治疗 隔离: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 休息 :发热期卧床休息 护理:防止褥疮、肺部感染 饮食: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少渣

对症治疗 高热:物理降温 便秘: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开塞露;禁用泻药 腹胀:松节油热敷或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 腹泻: 收敛药;禁用鸦片制剂 严重毒血症状:激素 烦躁不安:镇静剂。

抗菌治疗 喹诺酮类 : 首选药物 孕妇与儿童不宜应用 疗程14天 氯霉素 有效药物。 总疗程约为2~3周。 应密切观察血象的变化。

抗菌治疗 头孢菌素类 氨苄西林 复方新诺明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效果好 毒副反应低,孕妇与儿童亦可选用 疗程14d。 不能用氯霉素、妊娠及慢性带菌者。疗程14天 复方新诺明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氨苄西林:疗程6周 喹诺酮类药物:疗程6周

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 禁食,卧床、监护 止血、补液 输血 镇静 手术:内科治疗无效

并发症治疗 肠穿孔: 禁食,胃肠减压 早期诊断,及早处理,手术治疗 足量有效抗生素

并发症的治疗 中毒性心肌炎: 卧床 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改善心肌营养状态的药物 洋地黄用药慎重

并发症的治疗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抗生素控制感染 输血、补液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凝疗法 透析治疗

九.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及早隔离,治疗患者,体温正常后15d,或每隔5d作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带菌者应调离饮食服务业工作。慢性带菌者要进行治疗、监督和管理。 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d(副伤寒为15d)。有发热的可疑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与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

提高人群免疫力 易感人群可进行预防接种。可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本菌苗的不良反应较大,实际应用已较少。 近几年来,口服伤寒菌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口服减毒活菌苗Ty21A株的疫苗,保护效果可达50%一96%,副作用也较低。 注射用的多醣菌苗(外膜抗原-Vi)在现场试验中初步亦证明有效。

九.护理 1.体温过高 (1)T监测.(2)物理降温,尽量避免用发汗退热药,擦浴时避免腹部加压.(3)卧床休息.(4)保证液体入量,少量多饮.(5)口腔皮肤护理.(6)用药护理.

十.护理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纳差腹胀腹泻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纳差腹胀腹泻有关 (1)介绍饮食控制的重要性.(2)饮食原则:极期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有肠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充;缓解期可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或无渣的流食半流食,避免刺激性和产气食物,并观察进食后胃肠道反应;恢复期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有肠道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密切观察;腹胀者给予少糖低脂食物,禁牛奶,注意补充钾盐.(3)营养状况监测.

九.护理 3.潜在并发症:肠出血穿孔 (1)避免诱因.(2)观察并发症征象.(3)便秘腹泻腹胀的护理:低压灌肠,禁用新斯的明.(4)出血和穿孔的护理:观察VS,手术等.

九.护理 其他护理诊断或问题: 1.有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2.知识缺乏 1.有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2.知识缺乏 3.便秘/腹泻 与内毒素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低K血症,长期卧床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