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 基礎生態學 生態保育、社會、文明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Advertisements

小學六年級 常識科 香港環境問題 ~ 廢物污染.
鄭先祐 (Ayo) 生態主張者: Ayo 工作室
鄭先祐 ( 新莊社大校長) 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 人文社會學院 院長
基礎生態學 TIP 生活科學的 整合與訓練 生態保育、社會、文明.
Unity3D.
2008 終生學習講堂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永續發展:從環境保護與綠色文明做起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第四章 數列與級數 4-1 等差數列與級數 4-2 等比數列與級數 4-3 無窮等比級數 下一頁 總目錄.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鄭先祐 (Ayo) 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生態旅遊研究所 教授 兼所長
生命樹 (種系發生樹)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健康食物.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功與能量的轉換 當外力對物體作功時, 會增加物體的位能或動能 功: 重力位能: 動能: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圖形.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S. typhimurium)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2-2.1 原核生物界 1、全為單細胞,缺少核膜以及膜狀胞器, 例如:細菌和藍綠藻。.
經濟學 學經濟.
降低或防治水污染 指導老師:林群馨 製作人:李國任.
農麗-產品介紹 「硬頸」 「櫻花鉤吻鮭」.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 2006/10/31 報告者:蔡宜君.
數位教學導讀及案例分享 經濟日報產業研究中心 楊璨羽.
第 一章 生物學的概念與方法 生物學: 就是對生命的科學研究 生命是什麼? 難以定義, 只能描述生命如何工作(How life works.) 生命 是一個早期事件的結果。在這個事件 中,無生命物質聚集到一個活細胞中 ,成為生命體。 生命 是一種能夠捕獲、並使用能量及基礎 物質的方法.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人類的石油年代.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八大 行 星 科目 : 常識 年級 : 六年級 教節 : 一節 作者 : 郭雅志 使用方法: 按滑鼠去到下一個項目.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MiRanda Java Interface v1.0的使用方法
居住的房屋不夠穩固、耐用 無法獲取清潔水源 住屋支出比例過高 欠缺衞生設施 沒有足夠居住空間 土地居住權未獲保障.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我們的太陽系 開始撥放.
全球環境的變遷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現象 臭氧層的破洞 森林的消失 物種快速滅絕 酸雨的危害 人為沙漠.
細胞.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第1章 認識圍繞著我們的鄰居 : 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天氣因子 天氣因子 影響天氣的因素 例如氣溫、氣壓、風、雨量和濕度 天氣 某一段時間內 大氣層的狀況.
組長:黃天翀(4A 30) 組員:李澤城(4A 18) 鄭俊謙(4A 4) 陳嘉樂(4A 2)
花王集團.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Identifying your company’s real intelligence needs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新事業發展專題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一 可靠度問題.
企業家如何創新? Q 你還記得,熊彼得所說的「企業家」為何意涵? 你還記得,熊彼得所說的「企業家」為何意涵?
第一章 電子商務簡介 第一篇 電子商務概論篇.
營運模式.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TIP 基礎生態學 生態保育、社會、文明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環境生態學院 院長
第一章 狹義相對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TIP 基礎生態學 生態保育、社會、文明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生活科學的 整合與訓練 基礎生態學 生態保育、社會、文明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

基礎生態學 一、人類生態體系 二、生命力量 三、基礎生產量和承載力 四、生物的生活 五、生態主張 TIP 生活科學的 整合與訓練

基礎生態學 若沒有瞭解生態、經濟和社會間的複雜互 動關連,則想要瞭解環境問題將是不可能 的。 尋求各領域間的「基本共識」 (overlapping consensus)是一件極為重要 且基礎的工作。

一、人類生態體系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依賴其周遭環境而生活。在其 生活過程中,生命不斷地需要從其周遭環境獲取 其生活所需之物質與能量。 人類也是一種生命體,當然不例外。舉凡人類的 食衣住行與育樂等所有生活所需之物質和能量, 最終都是來自環境。 此供應一地區人類生活所需之環境,可稱之為維 持生命的環境,簡稱「維生環境」,或是「維生 體系」,亦可稱作「生態環境」。若再加上人類 社會,則可稱為「人類生態體系」(human ecosystem)。

圖 1 人類生態體系的三個層面。

一、人類生態體系 一個人類生態體系於理論上,可假想切割成 相互互動的三個層面,文化規範層、經營享 用層和生態環境層(圖 1)。 生態環境即是維生環境,包括此地區內各種 生命,以及物理和化學環境等。這亦是一維 持生命的體系,內容包括生態體系的結構和 功能,遵循自然生態的法則,是屬於基礎生 態學的領域。經營享用和文化規範層面,則 是屬於社會學的範疇。

一、人類生態體系 重點 1:人類永遠都是一種生物,需要依賴 生態環境才能存活。地區生態環境是否健康、 舒適、和諧與永續,是此地區人類關切的焦 點。簡要的說,「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文 明千秋萬世的根基。 重點 2:人類生態體系能否健康,雖其最終 裁判權是屬於自然(生態原則),但何去何 從的選擇權則是操在人類自己的手中(文化 規範)。

二、生命力量 假若35億年前地球上並沒有生命出現,且至 今亦都一直沒有生命存在,地球目前的環境 將會是如何?沒有生命存在的地球,其大氣 中充滿二氧化碳(98%),而缺乏氧氣;其地 表的平均溫度可高達290℃(表1)。 沒有生命存在的地球與金星相似,但與有生 命的地球之差距有如天壤之別(表1)。

§ 地球的生命力量 (Gaia 假說)

二、生命力量 重點 3:目前生物滅絕之速率已達每天一千 種。若持續目前文明發展方向,每年將有三 萬六千種以上的生物滅絕。 這種滅絕速率是人類尚未出現之前的萬倍以 上 (Raven, 1987)。 生活於台灣的各種生命之滅絕危機,則更是 嚴重,嚴重到根本不清楚有多嚴重。因為基 本生態資料缺乏(Taiwan 2000 Study, 1989)。

二、生命力量 重點 4:地球生命史中,雖然經歷多次大 滅絕的災難,但是整體來說,生命的種類 是愈來愈多,且是愈來愈複雜,一直到人 類文明出現之前。

三、基礎生產量和承載力 任一生態環境中,所有綠色植物每一年可 吸收太陽能而合成有機物質之量,是有一 定的數值。 此一數值即是此生態環境的年「基礎生產 量」(primary production)。 在此生態環境中,所有的生命都共同分享 這一個基礎生產量的「大餅」。

三、基礎生產量和承載力 在有限的資源(如:能量大餅、空間資源等) 下,任何一生態環境維持某一種生物族群 (健康且舒適地)生活的總數量,是有其上 限。 而這個上限即是這一生態環境對此生物的承 載力 (carrying capacity)。 人類生態環境的人口承載力,意指此生態環 境能承擔維持健康的舒適生活所須的最高人 口數量。

三、基礎生產量和承載力 當人類社會對環境資源的消耗量接近或超 過其生活環境的承載力時,就會產生「生 態危機」,或稱「生態困境」。 換句話說,就是在此生態環境中已面臨維 持生命的困難對其內生命消費需要的供給, 已感力不從心,承載不住。

三、基礎生產量和承載力 重點 5:若人類持續目前的發展模式,任何 一地區人口的增加和文明發展的結果,終究 將會超過此地區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而會面 臨生態困境或生態危機。 重點 6:當人類面臨生態困境時,一向是採 用拓荒策略,向尚未開發使用的地區擴展, 以疏解內部的困境。放棄『拓荒策略』,改 用『永續原則』,將是各地區人類唯一可能 的出路。(參考重點24-30)

四、生物的生活 任何生物,有生命之物體,基本上都具有 生活的能力。 換句話說,說是有能力在其維生環境中獲 取生活所需的資源(能量與物質)。 「生活」具有:存活(使個體存活)和生殖 (繁殖下一代)等兩項內涵。

四、生物的生活 重點 7:所有生物都必要從其生態環境中, 獲取物質和能量,才得以生活。 (一)植物的生活 重點 8:綠色植物生活過程只吸收一些簡單 的無機物質,且可吸收太陽光能,而將簡單 的無機物質合成為有機物質。而這些有機物 質除了供植物體本身需要外,也是地球上絕 大多數生物的能量和物質的最終來源。(表3)

(一)植物的生活 一英畝玉米田可生產5,600磅玉米穗(乾重), 但其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物質總量達 5,026,157磅(表3)。 大約是每900磅物質的消耗可產生1磅的玉 米穗。換句話說,於消耗的物質中,有千分 之一的物質合成可吃的食物(玉米)。 除了消耗大量的物質外,玉米田仍需要吸收 陽光的能量。

表 3. 一英畝玉米田的產量和其生活所消耗之物質。

(一)植物的生活 有了物質,又加上能量,我們還是無法製 造成糧食。 我們仍需要「生命」,有生命的物體,如 綠色植物。維持植物生命的存活,則必要 有適當的空間和適宜的物化環境。 因此, 有不同的緯度,不同的海拔高度, 不同的地區,甚至有些祇是短距離的間隔, 就會有不同種的植物分佈。

(二)動物的生活 動物的生活則需要有相當多樣且多量的各種有機 分子。 以人類為例,在20種常見的胺基酸中,有9種必 須要從食物中獲得;另外至少必須要有13種維生 素 (表4)以及10種礦物質,來自日常的飲食中。 除了多種多樣的物質需要外,異營者新陳代謝所 需要的能量亦都是來自食物中的有機物質。 因此,找尋食物和獲取食物,是每一個動物求生 存必備的能力。

表 4 人體所需之維生素 。

(二)動物的生活 動物的分佈情形,除了與植物一樣,受環境 的溫度和溼度、雨量等氣候因子的影響外, 還受到其食物的分佈所影響。 由於動物生活所須的物質和能量最終都是來 自植物,有些動物與植物的分佈彼此間往往 有相當密切的關連。 重點 9:動物終必依賴自營生物而生活,也必要有 覓食的能力。簡單的描述,動物可說說是一種有 活力,有腦力,且是寄生的生物。

(三)族群的生活 在同一時期生活在同一地區的同種個體,其總合 可稱為一個族群。 任何一個族群中的個體,隨著時間有新生亦會有 死亡。 但是,若在沒有任何限制的適宜環境下,族群的 個體總數終會增加。一般而言,所有的生物都有 繁殖出比自然死亡更多的個體之能力(或是潛能)。

(三)族群的生活 當族群的成長愈趨近此生活環境的承載力時,此 族群的成長方向將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仍以相同(或近似)的速率持續成長,往往 可很快的超越過此環境的承載力。 另一種則是在族群成長到承載力的一半時(或之 前),即作修正。換句話說,即減緩族群的成長 率,而使族群不致於超過承載力。

(三)族群的生活 這種族群通常是受「與密度有關」 (density-dependent) 的天擇壓力所限制。 換句話說,當族群的密度(每單位空間的個 體數)增加時,其天擇壓力愈大,也就是說 死亡率更大。 這種天擇,可稱為K一天擇;因其可限制 族群的總個體數,在其生活環境的承載力 (K)之下。

(三)族群的生活 另一種天擇,稱為r一天擇,是一種與 「密度無關」(density-independent) 的天 擇壓力;其肇致的死亡率不因族群的密度 之增加而增加。 在此種情況下,族群往往以其自然增殖力 (r值)儘可能的繁殖,如第一種選擇的成 長方向。

(三)族群的生活 K一天擇的族群,其總個體數會較為穩定。 這種族群,其對環境資源的耗用,通常可 往較專精,較有效率的方向演化。 如此與生活環境的關係,則愈是密切,愈 是無法分割。 當此生活環境受到干擾、改變或是破壞, 很容易滅絕。

(三)族群的生活 r一天擇的族群,其總個體數隨時間往往 是種「暴起暴落」的情況。 r一天擇的族群,因其是較為「投機」, 繁殖力較大;雖不專精,但可隨機變動的 能力,則是較強,較能適應生活環境所受 的干擾,改變或變壞。

四、生物的生活 (三)族群的生活 重點10:每一種族群在任一生態環境,都有其理 論上之承載力。 重點11:在穩定且不受干擾的生態環境內,在自 然突變和天擇的影響下,生物族群會向轉專精之 方向演化。如此,可使每一生物種類各擁有專精 的「職位」(niche)。

(四)生態體系內的生活 生態體系的功能(functions):包括兩大項 生物物質是一再地循環使用 物質循環(cycles of substance) 能量循流(energy flow) 生物物質是一再地循環使用 能量經由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 者等食物鏈流轉時,不斷地有部份能量以熱 能的方式散失。

(四)生態體系內的生活 以非洲的一個國家公園(Serengeti國家公園,坦 桑尼亞)為例。 這個國家公園有12種草食動物,總共有 1,740,500 頭個體。 同時,有7種肉食動物,總共有28,250頭個體。 平均而言,62頭草食動物才能養活 1頭肉食動物; 若是以公斤計算,則大約是 100公斤的草食動物, 才能維持 1公斤的肉食動物。

四、生物的生活 (四)生態體系內的生活 重點13:生態環境中的物質元素(生物所使用的 物質)經由生物體與物化環境之間循環。 重點14:能量從一營養層流轉到另一營養,大部 份的能量以熱的方式散失,只有10%~20%可留 到下一個營養層之流轉。 重點15:污染毒物可經由食物鏈的濃縮,局部累 積於生態体系中。這種現象亦稱為『生物放大作 用』(biological magnification)。

(五)生態體系的演進 (succession) (1) 它是一種有次序的過程,且是具有方向性的,因此是 可以預測的。 (2) 它是由於群落(群落是在某一地區內,各種生物種類的 集合)對於其生存環境的改變所造成的。雖然其生存環境決 定演進的形態、演進的速率以及限制演進最終所能達到的 界線,然而演進過程卻是由生態體系中的生物本身(即是群 落)所控制。 (3) 演進的最高峰是一個穩定的生物體系,在其內的所有 生命體能共同生活且其內的能量遞移及物質的循環效率達 到最高。它們均在增加控制其生活環境的能力以及維持其 生活環境平衡的能力。因而使保護生命的能力達到最高且 使整個體系免於動盪不安。

四、生物的生活 (五)生態體系的演進 重點15:在一生態環境內,因生物量的增加,再 加上演化的力量,可使其內的「職位」(棲位) (niche)龐雜化,而容納更多的生命種類。 重點16: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各種生物族群間 之職位的重疊,傾向於減少;因此,種間的競爭 程度會下降。 重點17:生態環境中,各種生物彼此依賴,沒有 一種生命可完全單獨生活。 重點18:我們開發利用自然環境的要求是:要環 境的生產力提高到最大。這種要求,原則上是與 生態體系演進的方向發生衝突(演進的方向:使 保護生命的能力達到最高)。

表5 生態體系演進早期與成熟期的對照

四、生物的生活 (六)生態體系的演進與人類生態學 重點19:我們人類生活最好的居住環境是 具有各種不同的作物耕作地、森林、湖泊、 河流、沼澤等地理景觀(包括各演進早期的 及演進成熟的生態體系)。 重點20:我們已足以且是必要用整個「生 態體系」來談環境等問題。

五、生態主張 雖然於學術上,我們仍不知道(或說是仍無法確 定)這些改變,諸如:生物種類龐雜度的下降, 臭氧層的破洞,溫室效應,化石燃料的耗盡,森 林的消逝,農地的沙漠化和減少,土壤毒化等, 對人類未來世代確切的影響; 但有一點是可確定的,對未來世代一定有顯著的影響;而且,地球古歲月累積的資源已是日趨衰減,但其對人類的負擔則是日愈沈重。 重點21:各地區(國家)大多數人們面臨的,不僅是 「只有一個地球」,而且是「只有這一個地區(國 家)」。

(一)資源有限 舉凡生命都依賴其周遭環境而生活,且必要 不斷地耗能量和物質。人類是一種生命,當 然不例外。 一般分類「資源」,是以其可耗竭、非耗 竭,或是可再生、不可再生等為標準。然而, 這些分類標準都不易呈顯「人類對自然資源 的依賴」。筆者認為資源可依其固著程度, 據以分類。

(一)資源有限 固著程度最高的代表即是土地(含山、川、湖泊、 森林、草原等),以及生態環境的品質(含景觀、 空氣、水、土壤)。這些資源可供人擁有和享用, 但卻是固著在一地,無法搬動。 非固著性資源的代表則是貨幣、糧食、人工產品, 可移動,可跨越國界的資源。 有些資源原本是固著,但可被開發而成為流動性 資源,如礦物、石油、木材等。

(一)資源有限 重點22:一地區(國家)的固著性資源,可說是此 地區(國家)千秋萬世的基業。這些固著性資源是 有限的,且是愈來愈有限 (需求增加) 。 學理上,各地區(國家)可經由商業貿易活動,享 用其他地區之可流通(非固著性)資源,滿足文明 活動之需要,以減少開發(或犧牲)自己所有的固 著性資源。 然而,完全都不開發(固著性資源)是不可能的。 任何一地區,或是整個地球,都有其承載量 (carrying capacity);雖可上下變動,但終是有限。

(二)基本健康的需要 重點23:人類永遠是肉体,必要合乎生命 (生態)原則,才能有健康(含心理和生理)。 每一種生物之所以能演化出現,且得以繁延子孫, 取決於其能適應其生活環境。歷經千萬年時間的天 擇(natural selection),能存在的生物大多可適應其 自然生活環境。倘若一種動物離開其原生活的自然 環境,或是其生活環境有顯著的改變;這時候,這 一種動物將會有不適應的狀況,一些生理或行為的 不正常反應將會出現。這就是所謂「演化偏離原則」 (principle of evodeviation)。 重點23:人類永遠是肉体,必要合乎生命 (生態)原則,才能有健康(含心理和生理)。

表 6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 1.新鮮的空氣。 2.自然的食物(無:化學添加物,農藥殘留,…等)。 3.清淨的水。 表 6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 1.新鮮的空氣。 2.自然的食物(無:化學添加物,農藥殘留,…等)。 3.清淨的水。 4.無達傷害程度的電磁輻射線。 5.甚少接觸微生物和原生寄生蟲和病原。 6.擁有可免於惡劣氣候傷害的住宅。 7.有情感的支持網路(emotional support network),可提供相 互關心(照顧),以及交換共同興趣和關注事項的資訊。 8.有小團體合作互動的機會與誘因。 9.感官可享用自然環境的訊息。 10.有適度的運動,包含:一些短時間的激烈運動,較長時 間的中量且多樣的運動,並且有充分的休息。

表 6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 11.有創造性行為的機會和誘因。 12.學習和練習手工技術的機會和誘因。 表 6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 11.有創造性行為的機會和誘因。 12.學習和練習手工技術的機會和誘因。 13.主動參加遊憩活動的機會和誘因。 14.具有因其內人們活動而產生之價值的生活環境。 15.有自發行為的機會。 16.具有多樣的每日經驗。 17.一般行為傾向有滿足的出路。 18.具有可短期內完成目標的周期。 19.有如下特質的生活環境:參與感,有目標,有歸屬感, 有責任感,有挑戰,有同志,有愛,有成就感。 20.沒有如下特質的生活環境:疏離感,被剝奪,無聊,孤 單,挫折。

(三)永續的原則 「資源有限」是生態主張的基本條件。假 若資源可(或接近)無限,生態或環保都可 只是說說談談;人們仍可以使用一貫的方 法,量(拓荒或稱耗盡)的開發策略,以 滿足社會的需要。 然而,事實上,資源是有限的,特別是固 著性資源。

(三)永續的原則 簡單地說,生態主張就是企圖在有限的資源 條件下,建立一個永續(或持續久些)的文 明社會。建立永續的文明社會,當前的第一 步就是放棄「量」(拓荒)的開發策略,改用 「保育策略」(conservation strategy)。 保育策略即是將目前尚未開發(使用)的自然 資源暫時保育下來;當前社會的需要,則改 以提昇已開發資源享用品質。

(三)永續的原則 電力資源是一個好例子。 假設社會目前有缺電力的情形,以過去的解決之 道,就是再建新電廠。若再有不足,則持續再蓋 電廠。 假若政府採用「保育政策」,則是不再建新廠, 而是以提高用電效率(品質)取代。 歐美、日本等國家從事電力享用品質的提昇,已 有一、二十年。反觀台灣,至今使用電力仍是相 當粗暴,極少有品質上的考量。夏天走在台北街 道,忽冷忽熱如同三溫暖的感覺,即可體驗這種 粗暴的電力使用方式。

(三)永續的原則 正當環境能量正旺(夏季晴天)時,台灣各地卻有缺 能源(電力)的現象。 按台電公佈的資料,每年對抗夏天太陽能,所消 耗的能量大約是等於兩座核電廠的加一座火力電 廠。倘若能用絕緣及疏導(氣流)方式,與太陽和平 相處,理應可節省下可觀之電力。倘若可以再化 敵為友,吸收一點太陽能,則剩餘出的電力將更 是可觀。 提昇用電品質的保育策略,是經濟的,其所要付 出的成本顯著地低於開發新電廠(圖 5)。

圖 5 增加電力供應的方式, 有兩大類: 一類是『保育策略』,提昇用電品質; 另一類則是增開發電機組或電廠。 使用『保育策略』的成本 (每節省千瓦小時電力的費用) 顯著地低於增開發電機組或電廠的成本 (平均每增加千瓦小時電力的費用)。這是以美國為例, 摘譯自 Hubbard (1991), p.22。 各個黑色粗條, 指各種方法之成本; 橘色粗條, 指的是其成本差異之範圍。單位是: 美分/ 千瓦小時)。

圖 5 增加電力供應的方式, 有兩大類: 一類是『保育策略』,提昇用電品質; 另一類則是增開發電機組或電廠。 使用『保育策略』的成本 (每節省千瓦小時電力的費用) 顯著地低於增開發電機組或電廠的成本 (平均每增加千瓦小時電力的費用)。這是以美國為例, 摘譯自 Hubbard (1991), p.22。 各個黑色粗條, 指各種方法之成本; 橘色粗條, 指的是其成本差異之範圍。單位是: 美分/ 千瓦小時)。

五、生態主張 (三)永續的原則 重點24:簡單地說,生態主張就是企圖在有限的 資源條件下,建立一個永續(或持續久些)的文 明社會。 重點25:建立永續的文明社會,當前的第一步就 是放棄「量」(拓荒)的開發策略,改用「保育策 略」。電力資源是一個好例子。 重點26:長期而言,永續的原則可以用以下三個 E項說明: (1) 生態保全 (ecological integrity) (2) 經濟效率 (economics efficiency) (3) 公平 (equity)

五、生態主張(三)永續的原則 重點27:要達到代間的公平,有如下兩個通則 (參考Young, 1992)。 (1) 每一代應必要維護其由上一代傳接得到的自然資源,使其留給下一代時,平均每人的資源總量不可少於其傳接得到時。 (2) 可再生資源、資源龐雜度、和生態功能,都應永遠地維持。

五、生態主張(三)永續的原則 重點28:按生態學的最低限定率(Law of minimum),一生命的成長受其環境因子中最低 限者(供給最差)所限制。 生態環境品質的維持,亦受到此社會最差的因素 所限制。 生態環境的保育和未來發展機會的保育,其必要 的條件之一就是在目前社會中最窮族群的生活改 善(參考Brown Weiss, 1989)。

重點29:拓荒心態和永續原則的比較。 表 7 拓荒心態和永續原則之比較

重點30:與環境保持平衡的,和不平衡的社會之比較 表8 與環境保持平衡的社會,和不平衡的社會之比較。

(四)能量品質 能量定義為可作功的能力。能量的轉變過程可用 熱力學的第一與第二定律說明。 熱力學第一定律,稱為「能量守恆定律」 (energy conservation law) ,是指能量可以一形 式轉另一形式,但不能被創造出或被消滅掉。 熱力學的第二定律,稱為「能趨疲定律」 (entropy law),指的是能量的轉變過程中,自然 會趨向具有較大亂度的形式。

(四)能量品質 較濃縮形式的能量(如石油),比較鬆散 形式的能量(如陽光)有較高的作功能力, 因此有較好的品質。 能量的品質,可以由要轉變到此能量形式, 所須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之多寡而定。例 如,在食物鏈的能量循流中,能量的量一 直減少,但能量的品質可以說是相對的增 加。

表 9 各種能量形式之品質比較表

五、生態主張(三)永續的原則 (四)能量品質 重點31:能量不能僅有量的大小,亦 有品質的好壞。同量但不同形式的能 量,其作功的能力大不相同,也就是 品質各不相同。並不是所有每1卡能量 都具有同樣的品質。

(五) 能量和貨幣 現代文明生活均有賴於高品質之持續供應。而高 品質的能量,又需要低品質的能量去產生。因此, 淨能量之觀念就甚是重要。 淨能量所得,即等於由能量來源轉變而來的能量 A,減去要維持此能量轉變流程所須之能量B。 此能量B,又稱為「能量處罰」(energy penalty)。 若要能長期有效的話,淨能量所得至少要有「能 量處罰」(B)之兩倍;也就是產能比值 (energy yield ratio),至少有2或以上。

圖7. 淨能量的觀念。A(產出的能量)必要比B(為維持生產所須的能量)大,如此才能使能源和其轉換系統產出正的淨能量。

(五) 能量和貨幣 換句話說,能量問題不是在地球中還存有 多石油,而是有多少高品質能量可真正的獲 得;當扣除能量處罰與轉變中之消耗,以及 保護人類健康、和保育全地球維生體系的完 整性後之所得。

(五) 能量和貨幣 貨幣可能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發明; 目前貨幣已成為社會各階層決策制定時之 考量基礎。 社會的貨幣與能量流動是有密切相互關連; 貨幣與能量是相互對流。 只是貨幣可循環流通使用,但能量不行。

圖 8 傳統的經濟活動。海灣區對人類的實際價值至少是此區生產的魚獲量價值的十倍。紅色線表示能量的循流;淡藍色線表示貨幣之流通。

(五) 能量和貨幣 重點32:全球經濟終究是依賴於基礎生態體系, 如海洋、森林、和農業。當這些資源衰退或受壓 力時,世界的經濟同受傷害,各種服務或東西變 得稀少,而且須要更多的代價去保護與生產;其 結果將是世界性的通貨膨脹。 重點33:雖然經濟學者與生態學者對市場失靈有 著不同的認知與解決之方法,但是一般都同意經 濟理論若能適當的加入生態能量之理論,將有可 能將經濟體系提昇至生態體系,作整合的分析。

能源 能量轉換 能量享用 化石燃料 科技系統 世界經濟 農林漁牧生態系 太陽能 自然生態系 圖 9 人類的能源支持體系。由人工和農業生態系來的能量,貨幣流通大致配合能量的循流;但是從自然態系而來的能量,並無貨幣配合。紅色線表示能量的循流;淡藍色線表示貨幣之流通。

問題與討論 Ayo 台南 NUTN 站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

問題與討論 請說明若是按「最低限定律」,「公平正義」如何界定?請以「健保制度」為例,說明每人應繳交的健保費,應如何計算? 發展出「永續原則」的社會有何特點?過去的人類社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永續原則」 ?倘若有發展出「永續原則」的社會,為何現今很難看到有「永續原則」的社會? 能量與貨幣有何關係?能量的「品質」指的是什麼?這和貨幣又有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