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篇
(一)材與不材 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成玄英疏:既同曲轅之樹,又類商丘之木 ,不材無用,故終其天年也。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成玄英疏:處於材與不材之間,屬於中道。
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 成玄英疏:故當世浮沉,與時俱化,何 肯偏滯而專為一物也!
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成玄英疏:物不相物,則無憂患。 重要註解:物物而不物於物。
(二)市南宜僚見魯侯 (1)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 「刳形去皮,洒心去欲」 郭象注:欲令無其身,忘其國,而任其 自化也。
「無形倨,無畱居」 郭象注:形倨,躓礙之謂;畱居,滯守之 謂。
(2)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郭象注:世雖變,虛己則免害,一也。
(三)三月而成上下之縣 「既彫既琢,復歸於朴」 郭象注:還用其本性也。
(四)孔子圍於陳蔡 「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 成玄英疏:夫自取其能者無功績,而功成 不退者必墮敗,名聲彰顯者不 韜光必毀辱。
「削跡捐勢,不為功名。」 成玄英疏:削除聖迹,捐棄權勢,豈存情 於功績,以留意於名譽!
(五)无故以合者,則无故以離 「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成玄英疏:既不求文以飾形,故知當分各 足,不待於外物也。
(六)守貧 「比干之見剖心徵也」 成玄英疏:此合諭也。當時周室微弱,六 國興盛,於是主昏於上,臣亂 於下。莊生懷道抱德,莫能見 國興盛,於是主昏於上,臣亂 於下。莊生懷道抱德,莫能見 用,晦迹遠害,故發此言。
(七)顏回四問 「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愛己而造哀也」 成玄英疏:謂言仲尼廣己道德而規造大位之 心,愛惜己身遭窮而造哀歎之曲 心,愛惜己身遭窮而造哀歎之曲 。慮其如是,故召而誨之。
「无受人益難」 成玄英疏:此明仲尼雖擊木而歌,無心哀 怨。 「无始而非卒也」 成玄英疏:於今為始者,於昨為終也。欲 明無始無終,無生無死。既無 聲無死,何窮塞之有哀乎!
「人與天一也」 成玄英疏:所謂天損人益者,猶是教迹之 言也。若至凝理處,皆是自然 ,故不二也。
(八)守形忘身 「物固相累,二類相召」 成玄英疏:知物相利者,必有累憂。有欲 於物者,物亦欲之。是故利害 相招,必其然也。
「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 郭象注:幾忘反鑒之道也。 「入其俗,從其令」 成玄英疏:夫達者同塵入俗,俗有禁令, 從而行之。今既遊於雕陵,被 疑盜栗,輕犯憲綱。是一悔責 之辭。
(九)行賢而自去賢 「行賢而去自賢」 成玄英疏:種德立行而去自賢輕物之心者 ,何往而不得愛重哉!
補充資料
《山木篇》中的遊世精神
「遊世」精神 : 處於「材與不材之間」而「无譽无訾 ,一龍 一蛇」的人生境界。 第一段:全文之總綱,闡明「遊世」精神 之要旨 。 最末段:總結「材不材」之「遊世」精神 權變在用不用上。 中間數段:漸次闡釋落實「遊世」之方法。
第三段:進一步論如何「虛己」以達「一之閒 」的境界。 第一段:以「材與不材」之辯引出「无譽无訾 ,一龍一蛇」的「遊世」精神之要旨。 袁枚:肯舍原非弱,多爭易受傷。 中間有餘地,何必戀邊旁。 第二段:虛己寡欲 。 第三段:進一步論如何「虛己」以達「一之閒 」的境界。
第四段:解釋「材與不材」的「遊世」之 方。 第五段:放棄「无故以合者」,則「虛己 」之功成矣。 第六段:以反襯的手法道出莊子「材與不 材」的緣由,也暗示其所謂「不 材」並非一定真「無材」,而是 為「虛」而藏。
第七段:在於進一步說明要去身外之物的 名利。 第八段:即使不介意名利仍為外物而執著 ,落入「螳螂捕蟬,黃鵲在後」 的連環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 第九段:總結「材與不材」的「遊世」精 神之所在。
(一)從「庖丁解牛」談起 (二)神人不才 (三)「入遊其樊」 「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遊世藝術 (一)從「庖丁解牛」談起 (二)神人不才 (三)「入遊其樊」
(一)從「庖丁解牛」談起 1.「所見無非全牛者」 2.「未嘗見全牛」 3.「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從庖丁解牛的故事 探索處世之道 1.處世要求道 2.在了解世情、把握規律的基礎上,確定「遊刃」的路線 3.處世猶如解牛,「遊刃」必有餘地,必須由技進乎道,且不可以玩弄雕蟲小技而沾沾自喜
(二)神人不才 木材之患 人才之患:1.統治者的拉攏收買 2.統治者的排斥打擊 支離其德
(三)「入遊其樊」 心齋 入則鳴,不入則止 無門無毒 人之患:1.人道之患 2.陰陽之患 就不欲入,和不欲出:1.量力而行 2.順而不強逆之 人之患:1.人道之患 2.陰陽之患 就不欲入,和不欲出:1.量力而行 2.順而不強逆之 3.時時警惕,不掉 以輕心
《莊子》書中孔子的形象
一、被批評與嘲笑的對象
(一)不知道「道」 〈齊物論〉:「瞿鵲子問長梧子」章的主題 是說「聖人愚笨,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 然,而以是相蘊。」 聖人愚鈍而超越愚鈍,而愚者卻自以為覺, 自以為知。瞿鵲子與孔子皆是愚人,皆不明 道。
(三)仁義 (二)不知避世得真 稱孔子:「禍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間世〉 「再逐於魯,削迹於衛,伐樹於宋,圍於陳蔡。」 孔子:「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老子評:「兼愛是迂,無私是私。」 (三)仁義
(四)忠信、禮樂、人倫 (五)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 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于齊民,將以利 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漁父〉 孔子西遊於衛,顏淵問師金。 (五)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
(六)不耕不織,封侯富貴 「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倖於封侯富貴者也。」-〈盜跖〉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靈公》
二、自我作賤,欲拜人為師
(一)師王駘 (二)師老聃 (三)師顏淵 (四)師漁父 「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 之服役而身教之。敢問舍所在也,請因受業 而卒學大道。」 「今漁夫之于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 乎?」
(五)效法孟子友、子琴張 (六)稱讚夢孫才 (七)稱讚灌園者 (八)受大公任感召
三、被塑造為宣揚道家思想的主角
(一)反對名、智、禮義 《莊子》書中的孔子 《論語》書中的孔子 「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二)心齋、集虛 孔子:「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 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 (三)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四)命
(五)孔子成為道家的典型 在〈寓言〉篇中,莊子成了孔子的心腹, 任他來刻劃孔子,最後說「己乎己乎!吾 且不得及彼乎!」孔子儼然成了莊周望塵 莫及的人物。
莊子寓言的類型 王夫之《莊子解》卷二十七〈寓言〉, 所謂:「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寓言的廣義角度:莊子謂「藉外論之」。 「藉外論之」 成玄英《莊子注述》:藉,假也,所以寄之他人。 林希逸《莊子口義》:藉,借也。不出於己而出於 他人曰外,故曰藉外論之。 重言,陸德明《莊子音義》:「為人所重者之言」
近世西方文學所定義的寓言 一、寓言必須是一則簡短的故事 二、其中角色 三、故事都屬虛構。 四、文體 五、意義方面
藉外論之 一、譬喻式寓言 二、設問式寓言 三、藉敘事以說理的寓言 四、藉敘事以寓理的寓言 五、造境式寓言
譬喻式寓言 莊子的譬喻式寓言沒有完整的結構,只有固定的喻體 (被比喻的對象)和喻依(作為比喻的材料),喻意較為 固定明顯。 如:庖丁解牛 、市南宜僚見魯侯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 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 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 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設問式寓言 這一類寓言都是假設人物相互問答而在問 答之中,討論某一項道理。 〈山木〉例子:市南宜僚見魯侯 三月而成上下之縣 顏回四問〈重言的一種〉
顏回四問 曰:「回,旡受天損,易;旡受人益,難。旡始而 非卒也,人與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誰乎!」 回曰:「敢問旡受天損易。」 仲尼曰:「飢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 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 敢去之。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藉敘事以說理的寓言 這一類型的寓言,有人物、有場景、有事 件、有對話。 事件則成為說理的依據,並且一面敘事、一 面說理,「夾敘夾議」。 〈山木〉:材與不材 孔子圍於陳蔡 无故以合者,則无故以離守貧 行賢而自去賢
行賢而自去賢 陽子之宋,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 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 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 ,安往而不愛哉!」
藉敘事以寓理的寓言 〈山木〉例子:守形忘身 這一類的寓言有人物、場景、事件、對話。 旨意不在人物對話中直接議論,只是敘而不議,讓 旨意藉情節故事暗示出來 〈山木〉例子:守形忘身
造境式寓言 例子:以莊周夢蝶為例 一、為莊子獨有的語言藝術。 二、是情、理、景象的高度融合。 三、為莊子以超人的想像力構造出來的, 敘事、摹物、狀景交融在一起。 四、與後世的純文學的意象又有些不同。 例子:以莊周夢蝶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