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antisocial)行為的治療與預防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03 學年度社工系生涯規劃課程 國考秘笈分享及學職涯多元開展 講座活動記錄. 活動日期: 102 年 11 月 25 日 活動地點:慈濟大學 2C108 主辦單位:慈濟大學 講師 : 刑志彬 花蓮縣社會處社工師 參與人數: 53 人.
Advertisements

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認識與輔導策略. 為什麼要推廣融合教育 ? 普通班教師不清楚融合的意義 普通教育因為不了解某些特殊學生的特質 而導致 – 擔心、害怕、甚至忽略、排斥學生 – 不適當的教育期待 – 不適當的教學或管教方式 促進特殊學生走入社會.
當你聽到 “ 緘默 ” 、 “ 不語 ” 時, 你聯想到了什麼 ?? 當你聽到 “ 選擇性 ” 時, 你又聯想到什麼 ?? Elective vs. Selective.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專心 輔大診所 復健科 陳惠文醫師. 何謂注意力缺失與過動障礙 ( ADHD )? Attens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Chapter 8 心理健康與健康促進 徐畢卿 編著.
社会政策概论笔记 2013年11月2日.
以感覺統合理論來看孩子的特殊須求 ----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
了解ADHD過動症之 創造情緒雙贏 國立永靖高工~認識情緒障礙生 主講者 社團法人赤子心過動症協會 常務理事 過動兒家長 曾富美
第八章 精神残疾 人的精神活动是大脑机能的产物,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过程。精神障碍是指由于体内外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精神因素在内),引起大脑的机能发生紊乱,以致机体内部机能的完整性与机体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性遭受破坏,因而出现各种精神活动异常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症状——感知障碍、情感障碍、言语和思维障碍、行为和动作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力障碍、意志障碍等。
特教知能分享 崑山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馮瑜婷.
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ADHD 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呂明憲 中華民國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衝動小孩的自我控制訓練 ---台北市立博嘉國小---
遇見「過動兒」,請轉個彎.
吳芝儀 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副教授 兼系主任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___学校心理危机的干预系统、 干预过程、干预技巧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周红五
儿 童 青 少 年 期 精 神 障 碍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 類別及鑑定標準 身心障礙篇 以下 標楷體 為條文內容,其他字體為補充資料.
「尋找軌道的陀螺」 ~認識ADHD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成大醫學院精神學科暨 成大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陳信昭醫師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特教知能講座 林健禾 奇美醫院精神科醫師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陳錦宏 醫師 / 博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醫學研究所
指導老師:林豔君老師 里段學姐:許寶雲 組員:徐至蹼、張瀞文   唐雅桂、連家郁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措施 第二節.
清潔牙齒.
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照聖經原則教養子女 Biblical Parenting
我愛小麻煩 — ADHD 的班級經營 —.
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 社會化與心理發展 新樓醫院身心內科 董景弘醫師.
消費者行為期末報告-第九組 大學生的畢業旅行
系統整合的輔導新體制 教訓輔三合一與學校效能 主講人:蔡培村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副校長.
李明慧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諮商心理師 衛生署安心專線 專任督導
新竹教育大學 數理教育研究所 蘇宏仁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27 日 於竹市環境教育輔導小組
新竹縣104學年度健康促進創意教學模組教案設計比賽要點
心理治療文化與基督教 余創豪.
組員: 4980S048 吳蕙伃 4980S025 賴妙君 4980S052 陳泇妘 4980S060 張珊淇 4980S066 林宜蓁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腦內乾坤』讀書心得報告 報告人:陳 卉.
ADHD 國立嘉義大學特教系 唐榮昌.
彌陀國中特教班導師 王蓮生老師 高雄縣特教輔導團
校園偏差與霸凌 的解析與處理 林滄崧 2017/3/22.
實證醫學 課程介紹 與 案例報告撰寫說明 (中山醫五、醫六 EBM實務應用課程)
情緒行為障礙與ASD兒童行為問題處理--個案分析
成人發展與適應-參訪門諾醫院長期照護部:居家照服工作、日間照顧中心、 護理之家
新竹縣中興國民小學103學年度學校本位教師研習
第十四章 多动症 第一节 多动症的涵义 第二节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及特征 第三节 儿童多动症的成因 第四节 儿童多动症的诊断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蔣立德醫師
黃壬來教授 臺灣文藻外語學院傳播藝術系系主任 李樂華博士 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視覺藝術)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吴增强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認識對立性反抗疾患 姓名 :曾雯青.
蔡慶達 蕭武治 賴婉如 陳玟伶 許瀞文 程可珍 健康教育是一輩子的事 「人與食物」「健康心理」充電工作坊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騎乘單車如何配速 桃園縣攝影藝術協會 鐵馬車隊 鄭育宏 製作 1/12.
压力管理与情绪调控 的 六条途径 ——基于心理压力系统模型 姜乾金
2014年全民阅读推广峰会 关于全民阅读 的 几点解析 吴 晞 2014年12月11日 江苏 常熟.
复旦俄语歌小组的成长历程 (上集) 徐士菊 周德庆 编制 制作 ,以后时有增补 配乐:小路Track 1/83.
Conference on New Service Initiative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學前特殊需要兒童創新服務會議 Nancy Tsang 曾蘭斯 28 June 2003.
Tourette syndrome 妥瑞症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湯金樹醫師 2018/12/6.
亞斯伯格症 (與高功能自閉症)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周妙純.
情緒障礙的訓練與教導 國立嘉義大學特教所 唐榮昌.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陳映雪 醫師
青少年職業輔導与家長工作 理論篇 陳沃聰
現代專案管理教材 第一章 專案與專案管理 博碩文化出版發行.
分享者:民族國小 黃慈愛老師 楠梓國小 陳明顯主任 光武國小 郭慈淑老師
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 推動計畫 會議時間:2010年6月25日 會議地點:台灣大學應用力學所400會議室
美國Massachusetts州Malden公立學校學區「教師專業成長循環」簡介 ---- 一套結合教師專業評鑑與專業發展的系統
主日信息 『 家庭祭壇 』 申 6:6-9;彼前 2:9;詩 127:1 薛忠勇 弟兄.
ProQuest助力您的论文写作 郭谷雨 ProQuest培训及咨询顾问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 專業團隊服務模式 Multidisciplinary Team Interdisciplinary Team
國中生敵意認知、生氣經驗與生氣因應模式之研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反社會(antisocial)行為的治療與預防

Hinshaw:進行介入實驗不僅可以應用此章所介紹的發展知識,改善兒童的生活,也能更進一步測試各種發展假說 過去十年來,出現了非常多隨機取樣實驗,試驗內容包括預防攻擊性行為發展(aggressive behavior development)的介入(intervention)方法,以及如何治療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 Hinshaw:進行介入實驗不僅可以應用此章所介紹的發展知識,改善兒童的生活,也能更進一步測試各種發展假說 假說:品行問題的發展(或持續發生)是受一種或多種發展因素(development factors)影響,透過介入改變發展因素,可間接預防或減少攻擊性行為。 介入的方法 全面性(universal,目標為全數人)、 選擇性(selected,目標為高風險族群) 指標性(indicated,目標為具攻擊性行為族群)。

興奮劑藥物(Stimulant Medications) 假說:精神興奮藥物可間接減少品行問題。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多模式治療(Multimodal Treatment Study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MTA)顯示精神興奮藥物治療(相較於沒有進行治療)能有效治療7到10歲兒童的注意力缺陷 沒有辦法有效改善違抗性(oppositional)及攻擊性行為。 其他實驗,有精神興奮藥物減低破壞性行為(disruptive behavior)的案例 精神興奮藥物的主要功能可能是增強兒童對於其他介入的反應性(responsiveness)」 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精神興奮藥物對於沒有ADHD並存疾病的兒童有效果,無法證明能有效減低一般注意力缺陷兒童的品行問題。

家長導向方法(Parent-based Approach) 家庭式介入行為的目標是改善家長管教策略、親子關係的品質、以及家長監控管理子女的方法 能有效降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父母管理訓練(Parent Manage Training,PMT)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經歷管教事件(discipline events)時,改變親子之間的互動,消弭雙方各自的強制行為(coercive behavior),以產生有條件式、統一、且清楚的規則,達到順從的目的。 教養行為(parenting behavior)的教授方式包括角色扮演、實作練習、完成作業、及進行討論,有時候子女也要出現在教學現場。 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療法來說,PMT是目前研究最透徹的治療方法,對於孩童行為改善也有顯著效果」

PMT的重點: 假說:教養行為會影響攻擊性行為的發展 需要整個家庭的參與,才能達到完整個介入作用; 文化相干性(cultural relevance)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透過家庭關係讓家長參與實作,以及幫主家長處理壓力源(stressor)是很重要的因素。 假說:教養行為會影響攻擊性行為的發展 兒童在學校習得破壞性行為,原因可能是父母的教養行為。 在青少年轉型計劃(Adolescent Transitions Program,ATP)的教養介入方法中,教養行為改變對於兒童的反社會行為有正面效果。

多元處遇寄養照顧方案(Multidimensional Treatment Foster Care,MTFC) 針對已進入社福體系處理程序的反社會孩童 目的是提供以社群為主的解決方案來代替監禁,讓有長期嚴重犯罪行為的少年有另一項選擇 其他群體管理的青少年比較,在12個月的長期追蹤期間,通報的犯罪行為比例較低,而在24個月的長期追蹤期間,暴力侵犯的比例也較低 在青少女觀察中,在12個月的長期追蹤期間,MTFC的青少女待在封閉空間(locked settings)的天數減少,父母通報的犯罪事件較少,遭逮捕的比例也較低

學校導向方法(School-based Approach) 重點在於目標教養(targeted parenting)和管教作為,以減少霸凌行為 向挪威所有的老師及家長發放手冊及影片 有正面效果,但還尚未經隨機實驗證明。 良好行為遊戲(The Good Behavior Game,GBG) 目的是減少破壞性行為,並推廣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要透過小組的方式進行 正面效果可長達24個月,以大部分具低破壞性行為的兒童來說,這是最強而有力的介入方法。

社會認知技巧訓練 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會有社會認知技巧的缺陷 包括歸因偏誤(attributional biases)、缺乏問題解決能力、和做決定的能力。 Graham與 Hudley為非裔美國兒童所設計發展出一套介入方法,目的是降低兒童的敵對性歸因偏誤(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es),隨機實驗證明其具有短期效果。 Lochman則提出認知應付力量計劃(Coping-Power Program),目標是提升社會認知技巧,實施對象是具攻擊性的小學四年級和五年級學童;Lochman與Wells研究發現此計畫有正面效果 Kazdin發展問題解決技能訓練(Problem-Solving Skills Training,PSST),將此方法應用在具攻擊性行為的兒童能有效降低攻擊性行為,有效長達12個月

混合方法(Combining Approach) 假設:融合各領域方法應該會有更強大的效果 在結合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多模式治療(MTA)和精神興奮藥物治療的研究中,發現此方法效果非常好,更勝兩種方法單獨使用 相較於以兒童為導向的計畫或是控制組,綜合型的計畫效果較佳,自我通報或未通報的犯罪行為較少。 融合父母管理訓練與問題解決技能訓練,效果更勝兩種方法單獨使用。 結合父母管理訓練(根據Patterson的原則理論)與問題解決技能訓練, 對象為7歲兒童,實行時間超過兩年; 接受介入的實驗組兒童,在十二歲時犯下的搶劫案數量較少,也較不會涉入鬥毆事件,十七歲時,實驗組青少年呈現明顯肢體攻擊性的比例(16.6%)低於控制組(29.5%)。

綜合預防方法(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to Prevention) 不只結合了兩種方法,而是成為綜合的預防方法,相較於其他計畫,這些方法更有效也更持久。 連結教師、兒童與父母計畫(Reaching Educators, Children, and Parents Program) 都會兒童研究(Metropolitan Area Child Study) 社交發展模型(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快速審查(Fast Track) 早期綜合方法(Early 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培瑞學齡前教育課程 (Perry Preschool Program) 親子中心(Child-Parent Center)

連結教師、兒童與父母計畫(Reaching Educators, Children, and Parents Program) 半結構式(semistructed)的訓練 對象包括個別兒童、小型同儕團體、班級團體、班級教師以及家長 兒童訓練的部分著重於社交技巧、歸因訓練、溝通技巧、自我控制、情感辨識(affect recognition)以及放鬆 教師以及家長的訓練則著重善用賞罰、改善成人-兒童溝通、及加強成人-兒童關係。 對於有外顯性及內隱性共病(comorbidity)問題的兒童有一定幫助,對於教師與自我都有正面影響,同儕評量(peer rating)中的外顯性問題行為也有所改善。

都會兒童研究(Metropolitan Area Child Study) 都會兒童研究網羅了各種介入方法,與其他計畫完全不同 結果分析顯示,唯有完整結合所有介入方法,並在學童低年級、社群關係充足時實施,計畫才能發揮正面效果,減少教師及同儕評量中的攻擊性行為 同儕小組似乎有醫源性後果(iatrogenic effect),當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和有相同問題的同學同組時,攻擊性會增加 將行為偏差的同儕聚在一起,只會導致問題發生的機率上升。

社交發展模型(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快速審查(Fast Track) 將家長教養訓練融入行為管理、教師訓練、和兒童人際認知問題解決技巧訓練 結合家庭、同儕、學業、班級和兒童社交認知技巧訓練

培瑞學齡前教育課程 (Perry Preschool Program) 親子中心 (Child-Parent Center) 最廣為人知的一項研究 實驗組的兒童每天都進行學齡前教育,每周家庭拜訪一次,為期兩年 兒童六到九歲時,顯示實驗組較少出現攻擊性行為 十五歲時自我通報犯罪數也較少 十九歲時,遭逮捕次數較少 至二十七歲時,逮捕次數降至十九歲的一半。 親子中心計畫和培瑞學齡前教育課程很類似,同樣提供學齡前教育與家庭協助 受試者在十八歲時,遭逮捕次數較少 紐約州雪城的嬰兒健康與發展計畫(Infa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IHDP)也展現出類似的正面效果,但顯示對於品行問題卻沒有長期的正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