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宣传部何鹏举副教授 (22680846,13580781715(6246) Bghepj@dgut.edu.cn 2008.4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 革命传统教育 讲授:宣传部何鹏举副教授 (22680846,13580781715(6246) Bghepj@dgut.edu.cn 2008.4 党史与传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如何學好數學? 黃駿耀老師
Advertisements

辅助核算 3.5.
10 郑和远航.
三个偶像的故事和功绩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董飞燕.
捣蛋鬼历险记 初一四班 孙嘉佑小组.
中國歷史 明代之患禍及民變.
10 郑和远航 郑和 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
明清 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雅克萨反击战(俄) 戚继光抗倭(日) 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 荷兰 俄 罗 斯 日 本 台湾 沙 俄 入 侵
戚继光抗倭.
刑事訴訟法 授課人:林俊益副教授 時間:95.9.~96.6..
妩媚人生 云 计 算 与 大规模数据并行处理技术 黄 宜 华 南 京 大 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妩媚人生 妩媚人生
第16 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授课人:鲍婷.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赵田甜.
第四章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一節 移墾社會的形成
認識食品中毒 一、什麼是食品中毒? 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並且自可疑的食餘檢體及患者糞便、嘔吐物、血液等人體檢體,或者其它有關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等)中分離出相同類型(如血清型、噬菌 體型)的致病原因,則稱為一件“食品中毒”。 但如因攝食肉毒桿菌毒素或急性化學性中毒而引起死亡,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
題目:四大古文明 班級:六年八 班 組員:賴宣光.游家齊.陳羿文 吳佳芬.許淑婷.許芳瑜..
食 物 中 毒.
琦君 《髻》 S 康倩瑜.
眼乾乾唔使慌.
滑膜皱襞综合征.
“公平”是最热的关键词 1、胡锦涛首次进行“总动员”,提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贵州省公务员面试 备考指导 中公教育 面试讲师 刘运龙.
外 套 各式領型與變化 武 玫 莉 製 作.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陈冤之魅,心鬼之泪 ——雾里探花 《东方快车谋杀案》 By第二小组.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发展等级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①透过现象 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 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 启发作用
文明礼仪在我心 文明礼仪在我心.
第1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故事会 盘古开天劈地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可不象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天高高的在上面,地在我们的脚下,中间隔着几千几万米远。那个时候的天地就象是一个包在大黑壳里的鸡蛋,混混沌沌的,什么也看不清。人们走路都得弯着腰,耕田打猎都很不方便,因为一不小心抬个头,就会碰到天,惹它生气,接着就会招来狂风暴雨。因此所有的植物也都长不高,所以结的粮食和果实都很少,根本就不够大家吃。还经常会发生饿死人的事情。
面向三农,拓宽信息渠道 辐射千村,服务百万农民
三招 让孩子爱上阅读 主讲人:芝莺妈妈 2012年10月19日.
FUZHUANGZHITUYANGBANZHIZUO
如何挑選吳郭魚 嗨~ 餐旅二乙 4a2m0105 白妤潔 4a2m0122 何姿瑩.
学校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服裝整理概論.
印染纺织类艺术.
创业计划书的编写.
创业计划书撰写.
第九章 进行充分调研 选择自主创业.
香溢饺子馆创业计划书.
第三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汉族 第三节 满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回族 朝鲜族 第四节 壮族 土家族 苗族 黎族
第 4 章 投资银行: 基于资本市场的主业架构.
创业数字图书馆.
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探索 成思危 2006年8月18日于上海复旦大学.
“四文”交融,虚实并举,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汇报
103年度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申辦及輔導訪視說明會
“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 与科技计划管理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 刘敏 2012年9月.
社区妇幼保健工作 江东区妇幼保健院 胡波瑛.
人生不要太圓滿 ◎ 張忠謀.
导致羊水过少的五大因素.
胎教.
怎样进行一次宣讲 何惠玲.
第三课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聚會時,請將傳呼機和手提電話關掉,多謝合作]
规范母婴保健服务 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市卫生局基妇科 朱静.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财务报账培训
白天的月亮 想與日爭輝 人生不要太圓滿 文字取自於:張忠謀 攝於陽明山 阿道的攝影工作坊.
第十章(上)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营养要均衡.
ㄩ.
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Ⅰ) 教材比较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陈 辉 教育部2009普通高中历史课改远程研修资料.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 年 姓名:刘娟 学号:.
主考官眼中的面试 ——面试主考官教你备战2016年国考面试 主讲老师:李海鹏.
国内知名高校 医学院(部、中心) 院系及附属医院设置情况 调研报告
財務報表分析 授課教師:陳依婷.
第六章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主讲人:刘文波 (四会国税 政策法规股) 2014年4月
智慧宁波 智慧财税 . 宁波市地方税务局.
第六模块礼仪文书写作 第一节求职信、应聘信 QIUZHIXINYINGPINXI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讲授:宣传部何鹏举副教授 (22680846,13580781715(6246) Bghepj@dgut.edu.cn 2008.4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 革命传统教育 讲授:宣传部何鹏举副教授 (22680846,13580781715(6246) Bghepj@dgut.edu.cn 2008.4 党史与传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 党史与传统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87年,做了三件大事 :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 党史与传统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目的与意义: 1、就是要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真理,认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增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史与传统

2、就是要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形成过程。了解党是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和汲取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努力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党史与传统

3、就是要学习,继承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艰苦卓绝、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肩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党史与传统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919.5-1923.6) 党史与传统

1、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状况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明确中国革命必须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本章学习重点(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状况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明确中国革命必须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2、认识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和意义,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革命传统。 这一章的中心问题或核心问题,是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了解“相结合”这一命题所包含的三个思想内容:第一,说明党产生具有思想和阶级基础,两者结合才能产生党;第二,说明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党是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不是什么农民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它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也区别于“工联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工人党;第三,说明党的建设的方向,在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党史与传统

3、了解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4、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了解党的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意义。 党史与传统

本章历史线索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919五四运动至20.8上海小组成立前。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从思想上和阶级上为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组织阶段。从1920年8月到1921年7月党成立之前。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各地出现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从组织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党史与传统

第三阶段:完成阶段。从1921年7月到1923年党的三大以前。主要指党的统一组织的建立,召开党的一大、二大。党的建立是个过程,“一大”宣告了党的成立,但还没有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到“二大”才基本完成了建党的任务,党成立后要有一个发动本阶级并和本阶级进一步结合的过程,所以党建立后的中心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推进了第一次工运的高潮。 党史与传统

林则徐 鸦片对人们的毒害 党史与传统

英法联军入侵 党史与传统

邓世昌 丁汝昌 党史与传统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法国:云南、两广、四川; 俄国:北满(东北郊)和旅大; 德国:山东; 英国:长江流域、西藏; 日本:福建、南满,并割去台湾。 党史与传统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它的力量仍然很软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党史与传统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的基本任务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批驳告别革命论、革命不如改良。 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不是任何人可以制造,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消灭的。 党史与传统

1894年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洋务运动及其失败 历时30余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世纪40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洋务派在“求强”口号下,先后办起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1861年,安庆军械所,曾国藩。70年代至90年代为第二阶段,在“求富”口号下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1894年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党史与传统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潮。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组织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比较完备形态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反映中国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和主张的三民主义;在政治实践上则发动了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政权的辛亥革命。 80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性质有两类:一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是推翻清朝的人民革命战争,如各地反清斗争、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等。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K401.7-21 该文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首先,早期中共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深刻影响,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其次,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造成传统社会的总体危机,为中共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再次,新文化运动作为继辛亥革命事业的探索,促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着眼于辛亥革命,可清晰地看到中共在中国社会这个母体中的孕育过程,更深刻地提示中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党史与传统

1、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在政治上它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经济上,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后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 (3)在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从忠君爱国走向革命救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党史与传统

2、辛亥革命告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封建势力过于强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篡夺。外部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根本原因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始终不能成为一支左右中国政局的力量。他们在政治上,不能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反而对其有所依赖和妥协;在军事上,没有建立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革命军队;在和人民的关系上,脱离群众,害怕群众,不能满足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缺乏一个必要的农村大变动,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支持。关键是没有一个坚定成熟的革命政党。 党史与传统

(2)经验教训: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走不通。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农民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中国革命必须要有新的阶级来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先进思想理论来指导,这个新的阶级就是工人阶级,这个新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以这个思想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党史与传统

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党史与传统

北洋军阀 什么是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是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事集团。1895年,清政府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北洋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拥有新式武器装备,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利益,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这个集团是清朝末年的主要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以后的十多年中,中国中央政权一直由它控制。 阀:由于反动势力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 党史与传统

A、北洋军阀的产生和形成:1895-1905,袁世凯小站练兵,1905年北洋六镇建成。 北洋军阀史分期 ①北洋军阀兴亡史 兴亡史:1895-1928.12.29共34年。 A、北洋军阀的产生和形成:1895-1905,袁世凯小站练兵,1905年北洋六镇建成。 B、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建立和扩大:1912.4-1916.6。 C、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继续及军阀混战:1916.6-1928.12 党史与传统

②统治史:四个四年 1912. 4-1916. 6:袁世凯统治时期 洪宪帝制 21条 护国战争 1916. 6-1920 ②统治史:四个四年 1912.4-1916.6:袁世凯统治时期 洪宪帝制 21条 护国战争 1916.6-1920.7:皖系军阀控制中央政权 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西原借款 安福国会 徐世昌大总统 1920.7-1924.10:直系军阀控制中央政权 曹锟贿选 二七惨案 两次直奉战争 1924.10-1928.12:奉系军阀控制中央政权 张作霖的崛起 张的覆灭 党史与传统

党史与传统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

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奋斗的失败 (1)宋教仁的政党政治活动的失败 (2)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而起的反袁战争 (3)护国运动 作为追随者 (2)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而起的反袁战争 (3)护国运动 作为追随者 (4)护法运动 护临时约法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举起民主和科学两个旗帜,是新文化运动到来的标志。 陈独秀(1880-1942),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投身于反清的革命洪流中。1913年参加了二次革命。1916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逐渐成为激进青年们的思想领袖。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六项希望。《青年杂志》自1916年2卷1号起改名《新青年》。1916年底《新青年》迁到北京出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1889-1927)、胡适(1891-1962)、鲁迅(1881-1936)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人。从此,《新青年》随着发行量的增加,在群众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新青年》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良师益友”。《新青年》杂志联系了一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党史与传统

内因:(1)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物质(阶级)基础; (2)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 外因: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外部条件。 党史与传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加紧侵略;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迫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2)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胡绳《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彭明《五四运动》 党史与传统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①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时代)。②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对斗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③从指导思想上看,指导运动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旧民主主义。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的创立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党史与传统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前集合并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巴黎和会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党史与传统

李大钊                                “五四”运动以前,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已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18年10月,“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歌颂俄国工人阶级的胜利。 党史与传统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并开始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图为《新青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专号。 陈独秀 《新青年》 党史与传统

“湘江评论”                                毛泽东同志1919年在湖南领导革命运动时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对当时湖南及华南各省反帝反军阀的爱国运动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党史与传统

觉悟社                                1919年9月,周恩来等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图为部分社员1920年的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前排右三为邓颖超。 党史与传统

(4)中心任务:建立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1.7.23-8.3; (2)地点:上海、嘉兴南湖; (3)出席代表:13人,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武汉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王烬美、邓恩铭;广州陈公博,日本东京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国际的尼可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代表全国50多位党员。 (4)中心任务:建立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 会议的争论:会议围绕党的基本任务、党员能否参加议会、到政府里做官及对待其他党派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党的中央领导机构的建立: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李分管组织和宣传。 党史与传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航程。图为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 党史与传统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

党的一大的部分代表                                                               上派右一为李达                                党史与传统

我党工人运动领袖蔡和森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                                                               党史与传统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1923.6——1927.7) 本章学习重点(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及其对推动中国革命所起的重大作用。 2、关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党史与传统

本章历史阶段的划分 前期:1923.6(中共三大)—1925.5(五卅运动前),为大革命的准备时期。这一阶段从二七罢工失败后,党制定了统一战线政策,召开三大,建立国共合作,,推动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为大革命作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中期:1925年五卅运动—1926.12党的汉口特别会议前,为大革命的高潮时期。这一阶段从五卅运动高潮到北伐的高潮,从政治罢工到武装夺取政权。在这个阶段中,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化,党内机会主义妥协退让使革命遭受严重的损失。 党史与传统

后期:1926.12—1927.7,是大革命从胜利转向失败时期。这一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从与旧军阀转向蒋介石反动派。汉口特别会议标志这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全面放弃了革命领导权。从4.12到7.15革命走向失败。 党史与传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争取同盟军的思想是确定国共合作方针的理论准备; 第二、实行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能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在辛亥革命后一直坚持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立场,同时,他们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们合作。 必要性:第一、国共两党只有实行党内合作才是切实可行的。第二、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对革命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党史与传统

孙中山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们步出会场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市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瞿秋白、林伯渠等参加大会。图为孙中山与代表们步出会场。 党史与传统

第一、政治上通过了新的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政治纲领。 (1)国民党一大的主要成果 第一、政治上通过了新的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政治纲领。 第二、在组织上通过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由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族革命联盟,从而成为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党史与传统

第一、最大特点是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紧密结合。 (2)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第一、最大特点是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紧密结合。 第二、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崭新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党史与传统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黄埔军校的建立 2、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入高潮的起点是沙面大罢工 农民运动讲习所 澎湃 毛泽东 3、平定商团叛乱 1925.2 1925.10 4、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5、两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 6、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澎湃从1922年就开始搞农民运动,毛泽东1925.1开始搞农民运动。 杨刘叛乱:滇军司令杨希闵 桂军司令刘震寰 党史与传统

                               1924年5月,广州革命政府在广州黄埔建立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党史与传统

彭 湃                                党史与传统

(二)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概况 1925.1.11—22,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代表党员994人。 2、大会的中心议题 1、概况 1925.1.11—22,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代表党员994人。 2、大会的中心议题 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群众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 大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大会初步总结了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批评了“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强调右倾是当前党的主要危险。主要表现在取消党的工作,放弃阶级斗争的主张和“采取劳资协调的政策”。大会分析了国民党的政治状况,指出国民党改组后已经分化为左、中、右三派。党对各派的政策是:帮助和扩大左派,批评中派的“游移态度”,反对右派的妥协和压迫工农的行为。 3、意义 这次大会所决定的各项政策和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是正确的。它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次大会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党史与传统

(三)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全国革命高潮 1、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标志。 经过: 意义:(1)它揭开了全国大革命风暴的序幕。从上海掀起的反帝怒潮迅速扩展到北京、天津、汉口、南京、长沙等30多个城市。全国直接参加五卅运动的由1200万人,参加罢工的工人有50万人,形成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新高潮。 (2)它显示了党的领导艺术的提高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性。斗争实践证明了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动摇性,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死敌。 (3)五卅运动直接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五卅运动锻炼了工人阶级,也壮大了工人组织。五卅前上海有组织的工人不到2万,五卅后,有组织的工人达20多万。其它各省也都成立了总工会。斗争中培养了大批善于领导、敢于斗争、富于组织、宣传能力的骨干力量。在北阀中起了重要作用。 党史与传统

省港大罢工——在全国反帝高潮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时间最长的是苏兆征、邓中夏、陈延年等领导的省港大罢工。 为声援上海工人斗争,香港10余万工人罢工并有部分回广州,6.23沙基惨案(沙面对岸) 6.29香港罢工人数达25万,其中有13万人回到广州,7月成立省港罢工委员会。 省港大罢工(香港、广州工人大罢工)坚持了16个月,是世界罢工史上罕见的。 2、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出现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 刺杀廖仲恺案的发生; 西山会议派的出现 (2)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 在政治思想上,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对戴季陶主义和西山会议派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在组织上,通过召开国民党二大,对右派进行了处理。 (3)蒋介石等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事件 党史与传统

杰出的工人运动领导人苏兆征                                党史与传统

(四)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 革命对象 革命动力 革命领导者 革命前途 2、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探索 基本思想的概括 3、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1)对革命性质的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 (2)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 中国资产阶级两部分 民族资产阶级两翼 (3)对革命前途的分析 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统治,即革命民众的统治。 1925.11.21 《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 毛泽东文集(一)P19 党史与传统

三、北伐胜利进军和全国革命高潮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 (二)反帝斗争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北伐前夕的敌我态势 2、北伐军的作战方针和战略部署 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部署:以主力向两湖进攻、对孙传芳暂取守势 3、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4、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反帝斗争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2、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3、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围绕农民问题的激烈斗争 (1)各省农运概况 (2)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全面发展 标志——汉口特别会议 党史与传统

北伐战争                                党史与传统

                               党史与传统 叶挺领导的独立团

(3)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1.4—2.5 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运32天,2月给中央写了简要书面报告,指出农民土地问题“已经不是宣传的问题,而是要立即行动的问题”,3月写成《考察报告》。 第一,报告充分估计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了农民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B. 中国农民的阶级性和巨大力量决定了他们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 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第二,报告强调了贫农的作用。 第三,报告论述了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 1926.9.1 毛泽东 《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 党史与传统

四、国民革命的失败 (一)这一阶段的历史线索 1、蒋介石叛变革命 2、汪精卫由左向右,7.15政变 以南昌为大本营,和帝国主义勾结。1927.3.6枪杀赣州总工会委员会陈赞贤、解散南昌国民党左派党部捣毁安徽国民党省党部。到上海后和帝国主义密切合作。 政变前的准备 继续玩弄两面派的手法。4.3-5,在上海召开反共会议,制定政变纲领。4.11,下令“已克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4.12政变,4.15广州政变,4.18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实行清党。 2、汪精卫由左向右,7.15政变 27年初武汉是革命的中心,曾和蒋介石的独裁倾向斗争,特别是27.3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对蒋的军事独裁进行了斗争。 4月初汪回国在上海与蒋开反共会议,因意见分歧且利益关系,汪回武汉,以左派面目出现。但随着工农运动的开展,汪很快由左往右转,限制工农运动,武汉地区先后发生夏斗寅叛变和湖南许克祥叛变,江西朱培德转向反动,徐州会议和郑州会议,7.14汪召开分共会议,猖狂反共。 党史与传统

上海市群众抗议蒋介石实行大屠杀                                1927年4月13日,上海市群众抗议蒋介石实行大屠杀。 党史与传统

宋庆龄                                1927年7月,宋庆龄发表声明,坚决抗议汪精卫集团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推行反革命“新政策”的行径。 : 党史与传统

4、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为挽救中国革命所作的努力 3、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继续发展 1926.12 汉口会议,陈独秀右倾错误形成 四五汪陈联合宣言 5.25中央政治局决定压制农民运动 6.30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通过国共关系案 4、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为挽救中国革命所作的努力 中共五大 (二)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内因和外因条件 内因:(1)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变化:由打到拉 (2)江浙财团大资产阶级的拉拢支持 (3)在北伐过程中,蒋介石收编的原北洋军阀的反动军队,为他反革命政变准备了足够的军事实力 (4)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使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能轻而易举地得逞 外因:(1)蒋介石的阶级性 (2)蒋介石的个人特性 党史与传统

(三)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其理论基础 主要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放弃对于统一战线、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理论基础:二次革命论,即国民革命成功以后由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待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再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错误:(1)没有认清时代的变化 (2)陈独秀对中国工人阶级分析不正确 (四)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当时的同盟者国民党内的反动集团叛变了革命,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集团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主观上是由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以致在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前,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 2、经验教训: (1)坚持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革命统一战线。 (3)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4)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没有革命的军队就没有一切。 (5)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党史与传统

第三章 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1927.7——1937.6) 本章学习重点(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国民党统治在全国建立后的内政外交和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认清国民党政权的阶级实质,懂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是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直接目标,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是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直接目标,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党史与传统

(二)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和历史经验,掌握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懂得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的重大突破,认识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危害以及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党史与传统

(三)了解“9. 18”事变至“7. 7”事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起伏和新高涨,懂得12 (三)了解“9.18”事变至“7.7”事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起伏和新高涨,懂得12.9运动对当代知识青年的启示。 (四)认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掌握国共两党由严重对立走向合作抗日的历史进程,了解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党史与传统

本章历史线索 (一)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二)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以及中间派别寻求中国出路的主张与活动。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和新高涨,国内和平的实现。 党史与传统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和革命进入低潮 1、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宁汉合流后,蒋以退为进,1927.8.13宣布下野,访日,取得日本支持。并与美勾结,与宋联姻。 ※桂系、汪、何应钦联合逼蒋下台。 ※蒋11.10回国后,先联汪搞跨特委会,又借广州起义之名,吓走汪精卫,并以和汪派的合作气走胡汉民,最终在国民党的二届四中全会重新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政大权。 国民政府的北伐 ※ 1928.4再次北伐 济南惨案 ※ 6.3张作霖放弃北京 6.4被炸(6.5) ※ 1928.12.29张学良宣布 东北易帜 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1927.12.1蒋宋结婚。 三权鼎立 三个中央并存。西山会议派把持特委会 汪大权旁落,汪在蒋回国后抢先在27.12国民党四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上首先倡议恢复蒋介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 1928.1.9蒋在宁宣告复职。 党史与传统

宋氏三姐妹                          党史与传统

2、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3、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和对苏联敌视政策 对内: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对全国人民实行残暴的法西斯统治 清党令 训政 国民党政权,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中国革命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 (1)蒋介石法西斯专制统治的强化 国民党在实行训政的同时,大力推行法西斯军事独裁统治,不断强化反动的国家机器。同时还先后建立了两支遍布全国的法西斯特务组织: 中央俱乐部 主要控制党、政界及经济、文化机构、一般民众团体。1938.3正式建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简称中统 陈立夫 陈果夫 1932年 中华民族复兴社 以黄埔军人为核心 控制军界,主要对付国民军人和革命群众 1938.3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戴笠 (2)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开始形成 (3)民族工商业衰退和农村经济的调整 党史与传统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八一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 (1)八一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及全国各地起义 2、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1)井冈山和全国各地根据地的建立 (2)毛泽东论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3)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4.1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总结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这个重要思想: 党史与传统

                                                              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广州起义 党史与传统

南昌起义 党史与传统

1937年5月 毛泽东和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1937年5月9日,毛泽东在延安和当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党史与传统

第一,文章批评了城市中心论是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的。“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第二,文章从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的基本国情出发,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的因素,从而明确了建立小块红色政权是将来夺取全国政权的必要条件和必经之路。 第三,文章明确提出了“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的,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才是适合中国情况的中国政策。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毛泽东在1936.12,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11《战争和战略问题》,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 党史与传统

必要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反动阶级凭借强大的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3、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多次奋斗也说明,革命首先在城市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党必须到农村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使之成为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最根本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党史与传统

                                                                                                  党史与传统

1931年11月 中共苏区中央局成员在江西瑞金 党史与传统                                1931年11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成员合影。左起: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党史与传统 1931年11月 中共苏区中央局成员在江西瑞金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发展和伟大历史转折 1、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 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党在白区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3、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中国革命的危机 (1)党内连续三次左倾错误的出现 (2)党内连续三次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 第一,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第二,幼年的中共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统一,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 第三,共产国际指导的失误。 罗明那兹 第三时期理论 第四,党内斗争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缺点 第五,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 党在白区工作的恢复使根据地红军发展壮大 李立三对形势的分析过于乐观 党史与传统

瞿秋白                                瞿秋白,八七会议后被选为临时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 党史与传统

(3)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 第一,丧失了9.18事变后发展起来的有利革命形势,推迟了革命的进程。 第二,党在白区的工作几乎损失百分之百。 第三,党在苏区的工作损失百分之九十以上。 第四,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大转移。 4、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 1935.1.7 红军占领遵义 1.15—1.17 在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解决了当时作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的意义 (2)红军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战胜了张国焘企图分裂中央的企图 1935.6.12 一、四方面军会师。8月编成左、右路军。中央随右路军前进。1935.10.19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到达陕北。1936.10 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党史与传统

周恩来、朱德与红一方面军的部分领导人在福建建宁合影                                1933年,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打败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后,与红一方面军的部分领导人在福建建宁合影。 党史与传统 周恩来、朱德与红一方面军的部分领导人在福建建宁合影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于贵州省遵义召开扩大的政治局会议即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标志着党从幼年达到成熟。图为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旧址 党史与传统

                               遵义会议 党史与传统

为挽救党和红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 闻 天                                党史与传统

政治局委员毛泽东                                                              党史与传统

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                                1935年10月19日,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至此,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一年的长征结束。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党史与传统

三、抗日民主潮流的起伏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一)抗日民主潮流的起伏 1、9.18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1)9.18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一个严重步骤。早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制定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并逐步形成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 9.18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2)9.18事变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9.18事变后,全国人民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表示了极大的义愤,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抗日反蒋斗争的怒潮。 1931.9.20中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同一天中共和日共中央联合发布了《为日本强占东三省宣言》。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都积极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转变; 国民党左派人士积极开展抗日民主活动;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分化 党史与传统

                               党史与传统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党史与传统

3、华北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华北事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3)1.28上海抗战和《凇沪停战协定》 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东北后为转移视线,建立和巩固它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同时为进攻中国内地建立新的侵略基地,于1932.1.28进攻上海,制造了12.8事变。 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但蒋介石仍奉行不抵抗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凇沪停战协定》,抗日潮流低落。 1.28事件后蒋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 2、长城抗战和《塘沽协定》的签订 抗日潮流二起二伏 3、华北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华北事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2)12.9运动 意义 (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瓦窑堡会议 华北事变主要内容是两个协定的签订和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 党史与传统

一二.九运动                                党史与传统

“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12月9日,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故都北平爆发的一场学生爱国运动。当时六七千名大、中学生不顾国民党的禁令,冲上街头同使用水龙、警棍的反动军警搏斗,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此为起点,一场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党史与传统

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                                赵一曼是一位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四川省宜宾县人。1905年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五四”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冲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缚,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她能文能武,机智过人。为了启发工人、妇女觉悟,她不时创作一些文艺作品在地下刊物上发表。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11月间,第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她协助团长指挥作战,与敌激战竟日,连续打退敌军6次进攻。团长让赵一曼带领部队突围。赵一曼果断地说:“你是团长,有责任将部队带出去,我来掩护!”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后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民家中养伤,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杀害。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年31岁。 党史与传统

(三)西安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客观依据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2、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要求抗日的 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变化 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也不是铁板一块 3、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4、中国共产党必须担负起对统一战线的领导责任 既反左又反右 党的若干政策的调整 土地政策 (三)西安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西北大联合的形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标志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中共致三中全会书 提出五项要求 四项保证 党史与传统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 党史与传统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党史与传统

张学良 杨虎城 党史与传统

红军东征                                1936年2月,红军东征,准备与日军直接作战(左图)。同年4月,在红军攻占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刘志丹英勇牺牲(右图)。 党史与传统

第四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7.7—1945.8) 本章学习重点(教学目的要求) 第四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7.7—1945.8) 本章学习重点(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政策及其侵略罪行,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性、残酷性和野蛮性。学习中国人民英勇抗战、浴血奋战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抗日军民不畏强暴、勇于抗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党史与传统

2、了解抗日战争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懂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的条件夏取得的。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原则。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认识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中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示而达到成熟。了解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4、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党史与传统

历史线索 第一阶段: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开辟敌后战场。 第二阶段:党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坚持敌后抗战;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整风运动。 第三阶段:抗日战争的胜利。 党史与传统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1、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2、抗战爆发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七七事变 2、抗日统一战线的特点 第一,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成分极其复杂广泛。 第二,它的队伍很复杂,力量不平衡,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 第三,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第四,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处于一个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 党史与传统

南京大屠杀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一手制造的骇人听闻的血腥惨案。它被称为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出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野蛮和凶残,也反映出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欺凌和宰割的深重苦难。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占领上海、苏州、杭州等地之后,又攻陷南京。在南京城里,杀人成性的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血腥大屠杀。 党史与传统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一手制造的骇人听闻的血腥惨案。它被称为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出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野蛮和凶残,也反映出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欺凌和宰割的深重苦难。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占领上海、苏州、杭州等地之后,又攻陷南京。在南京城里,杀人成性的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血腥大屠杀。 党史与传统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1937.22《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1937.9.23 蒋介石“团结御侮”的讲话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1937.22《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1937.9.23 蒋介石“团结御侮”的讲话 蒋介石庐山谈话 1937年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第十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如果站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党史与传统

(三)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兴起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御及评价 概况: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要战场,国民党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1937年8月7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国防会议,会议制定了持久消耗战的对日作战战略方针。 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底,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会战以及许多战役。 台儿庄大捷 武汉保卫战 评价: (1)抗战初期的国民党军队,作战是比较积极的,抗击了2/3以上的侵华日军。 (2)国民党军事上实施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战略方针,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客观上也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进行游击战。 (4)但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不进行抗日的政治动员,不给人民以抗日的民主权利,单纯以军队抗战,使得军力与民力不能结合在一起。而且又是处处设防、撤退的消极防御战。因此,既消耗了大量的抗日力量,却仍挽回不了正面战场上的败局。 党史与传统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大战                                                               1937年9月25日,林彪指挥的八路军115师首战日寇于平型关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 1938年4月,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战,阻止了日军的迅猛进攻。 党史与传统

2、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和敌后战场的开辟 (1)1937.8.22-25 洛川会议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2)8.25八路军开赴抗日前项,配合友军作战,115师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飞机场 (3)太原失陷后,八路军向敌后实行战略展开,创建抗日根据地 (4)新四军改组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四)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理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1938.5,《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 1、阐明了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规律 ①敌强我弱。 ②敌小我大。 ③敌退步我进步 。 ④敌失道寡助而我得到多助。 整个战争的发展: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阐明人民战争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军事战略,确定红军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党史与传统

                                                              1938年春 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 党史与传统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党史与传统

3、 阐明了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制定了实行人民战争战略方针 毛泽东指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战方针应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那么,为什么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战役作战,而是独立自主的,有广大群众参加的,大规模的外线作战; 第二,游击队不仅担负作战任务,还必须担负起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和巩固抗日政权的伟大战略任务; 第三,游击队和游击战本身将在战争中逐步提高,即向正规部队、正规战发展,担负起将来战略反攻的伟大任务。 (五)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六)少数民族和华侨的抗战 党史与传统

二、党坚持团结、抗战、进步、反对分裂投降的斗争 (一)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与国民党的分化 1、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 以战养战,以华制华 政治上,对国民党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军事上,日本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而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 经济上,加紧掠夺占领区的资财,以期“以战养战”。 2、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和南京政权的建立 1938.12.19,汪精卫叛逃越南河内。22日,日本政府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提出所谓“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表艳电,表示拥护“近卫三原则”,公开叛国投敌。并要蒋介石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恢复和平。1940.3.30,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汪精卫的叛国投敌,标志着国民党统治集团中亲日派,同英美派的公开分裂。 党史与传统

(二)统一战线内部国共两党的磨擦和斗争 1、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 蒋介石集团虽然还在继续抗战,但表现了极大的动摇性。在日本诱降、英美劝降的新形势下,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曾进行秘密媾和谈判,双方在香港与澳门进行了两轮谈判,商定由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板垣征四郎、蒋介石、汪精卫三人在长沙继续举行会谈。后来由于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东条英机出任陆相,对华态度更趋强硬。更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投降的巨大声势,才使这次谈判流产。 (二)统一战线内部国共两党的磨擦和斗争 1、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 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内外政策的变化,标志是1939.1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政策重点由对外抗日逐渐转移到对内反共,开始实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以政治反共为主、军事反共为辅的方针,设立“防共委员会”,此后全国各地的摩擦事件不断发生。1939.11,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反共为辅的方针,随后爆发了晋西事变和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一、第二次反共高潮。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粉碎第一次反共高潮 粉碎第二次反共高潮 皖南事变 “这次斗争表现了国民党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地位的提高,形成国共力量对比发生某种变化的关键。”皖南事变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就是突出的表现。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秘密成立。9月18日,在香港创刊了《光明报》。10月10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正式宣布成立,张澜为民盟主席,发表了《成立宣言》和《对时局主张纲领》。主张,团结抗战到底,反对对日妥协投降,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要求民主自由。 参加民盟的成员有,中国农工民主党(即第三党)、救国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以及青年党和国社党。民盟的成立,反映了皖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日益孤立,对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党史与传统

2、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与斗争策略 1940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论政策》 第一,又联合又斗争是统一战线的总政策。联合与斗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第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这是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A.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力量,这是抗日的基本力量,是有效地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条件,是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三个环节的中心一环。 B.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这是我们同顽固派斗争决定胜负的因素。 C.孤立顽固势力,就是孤立国民党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势力。他们具有既有抗日的一方面,又有妥协的一面,既具有联共的一面、又具有反共的另一面,因此,要坚决揭露和打击顽固派,妥协投降和反共的一面,使其不可能实现,或者约束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第三,同顽固派作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斗争是为了团结抗日,团结是斗争的目的。 A.有理。即自卫的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B.有利。即胜利的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 C.有节。即停战的原则。在打退顽固派进攻后,要适可而止。 党史与传统

(三)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也十分激烈。国民党在思想上加强反共活动,大肆攻击共产党、攻击马克思主义,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妄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共党内也有不少人对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缺乏统一的理解,因而对抗日战争同整个中国革命的关系缺乏明确的认识。于是中国向何处去,就成了当时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 为了给这个问题一个正确的回答,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经验作了系统总结,先后发表了1939.10《〈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1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40.1《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1、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毛泽东在党内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A.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生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B.中国革命在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成为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取代了资产阶级而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因此,毛泽东从分析世界的和中国的历史性变化中得出结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党史与传统

2、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王明毕其功于一役 3、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政治纲领: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个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 A.没有大银行、大工厂、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有,使它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B.容许不操纵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C.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 党史与传统

文化纲领:发展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5、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共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2)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问题,主要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存在有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因此,和他们结成统一战线,就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3)党的建设,就是要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来增强党的战斗力。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党史与传统

(四)党领导敌后军民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 1、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开始爆发。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这个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样,中国抗战开始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在一起,中国战场也与欧洲战场联在一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而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形势,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有利的。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抗战也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曾对他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党史与传统

2、党领导解放区克服严重困难的斗争 (1)敌后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 (2)解放区为克服困难实行的各项政策 1941年和1942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我党关于坚持敌后抗战、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十大政策:1.对敌斗争 2.精兵简政 3.统一领导 4.拥政爱民 5.发展生产 6.整顿三风 7.审查干部 8.时事教育 9.三三制政权 10.减租减息 在十大政策中,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是两个中心环节,使中共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立于不败之地。 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骑兵部队 A.在华北, 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将华北划分为三种地区:“治安区”(沦陷区)“准治安区”(游击区)、“非治安区”(解放区)。 a、在“治安区”,以“清乡为主,推行保甲连坐制度,肃清抗日力量,同时掠夺粮食物资,这样来封锁敌后根据地,因此解放区的粮食物资就十分困难,没有吃,也没穿,生活极其艰难,更不用说药材等了。 b、在“准治安区”,以“蚕食”为主,修建封锁墙和碉堡,甚至烧毁村庄,制造“无人区”(游击战争也就难以开展)。 c、在“非治安区”,以“扫荡”为主,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企图毁灭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消灭一切的抗日力量。 B.在华中、华南占领区。利用汪精卫的伪军,推行“清乡运动” 。 第一步是“军事清乡”。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进行“扫荡”和“清剿”,企图阡灭人民武装力量和党政机关。 第二步是“政治清乡”。首先是建立保甲制度。彻底清查户口,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实行联保联坐制度。 第三步是“经济清乡”。掠夺人民的财物。 第四步是“思想清乡”就是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上的奴化教育,要中国人民服服帖帖地接受日本的统治。 1943年3月,为迎击国民党再次掀起的反共高潮,陕甘宁边区军民加强防御部署。这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骑兵部队。 党史与传统

八路军战士开垦荒地                                为战胜困难,坚持抗战,中共中央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图为八路军战士在开垦荒地。 党史与传统

3、党的整风运动 全党遍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以树立的作风。全党普遍整风是从1942年春开始的。到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党中央作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整风运动的结束。整风运动是分两层次进行的;一个是党的高级干部的整风,一个是一般干部和普通党员的整风。重点是党的高中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整风。 (1)整风运动的任务 A.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中心任务 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是教条主义;一个是经验主义。两者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本质上一样,都是反科学、反马列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克服主观主义,必须整顿学风,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坚持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 B.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宗派主义是主观主义在组织关系上的一种表现,它防碍了党内的统一和团结,也妨碍党团结全国人民的事业。 C.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宣传工具。 党史与传统

(3)整风运动的方针和方法步骤 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即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整死,而是为了救人,为了使犯错误的人变成好同志。 方法步骤:认真阅读文件,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自我反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认识,总结经验,逐步取得思想认识的一致,增强党性,改进工作。也就是说通过团结——批评——团结,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两个目的。 (4)整风运动的意义 A. 经过整风运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B. 整风运动创造了解决党内矛盾的好形式、好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 C. 整风运动,清除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组织上的保证。 党史与传统

毛泽东作整风报告 党史与传统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和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性转折和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 1943-1944年,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战场 中途岛海战 《开罗宣言》 2、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危机 (1)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2)国民党政治上的腐败 政治上的法西斯独裁专制 蒋介石自抗战后当了国民党总裁,总揽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加强特务统治,强化保甲制度 (3)军事上的溃败,特别是豫湘桂战役 豫湘桂战役历时8个月,国民党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福建大部分或一部分共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46座城市,30多个飞机场,60多万军队,使6000多万同胞沦于敌人铁蹄之下。 党史与传统

3、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1944.9.15,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参政会上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3、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1944.9.15,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参政会上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4、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 5、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和雅尔塔协定 (1)美国在抗战期间对华政策 第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国的抗战采取了两面政策,对日姑息是美国远东政策的主流。 第二,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4年10月,美国采取扶蒋联共的政策。 第三,1944年10月以后采取扶蒋反共政策。 (2)雅尔塔协定 雅尔塔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美苏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党史与传统

                               1944年11月,毛泽东、朱德在延安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赫尔利,阐明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党史与传统 1944年11月 毛泽东会见赫尔利

(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共七大的召开 (1)中共七大的历史功绩 概况:1945.4.23—6.11 延安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朱德《论解放区战场》、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论统一战线》 (1)中共七大的历史功绩 a.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b.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c.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 (2)七大的历史意义 a.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b.它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后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c.这次大会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党史与传统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图为大会会场。 党史与传统

1945年4月至6月 毛泽东出席中共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史与传统 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  朱德在主席台上。 党史与传统 1945年4月至6月 毛泽东出席中共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稿 党史与传统 在党的高级干部讨论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党史与传统

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1945.8.6、9 2、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1945.8.6、9 苏联对日宣战,1945.8.8。苏军出动157万人,毙伤俘日军68万人。 解放区军民大举反攻。一个月毙伤俘日伪军35万。1945.8.9毛泽东《对日寇最后一战》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巡洋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签降仪式。 3、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 (1)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爱国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3)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力配合加速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举行会议。7月26日,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党史与传统

(1)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敌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 (1)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敌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熟时期,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大发展,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中国的抗战,促进了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斗争经验。 党史与传统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政府代表何应钦投降。 侵华日军投降                                党史与传统

党史与传统

第五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1945.8—1949.10) 本章学习的重点(教学目的要求) 第五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1945.8—1949.10) 本章学习的重点(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战胜利后所发动的全面内战,是一场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而进行的反动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则是为反对三大敌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反帝爱国正义战争。战争性质的差异,决定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迅速崩溃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这是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2、认识解放战争时期中间党派和中间势力的向背,在国共双方斗争中所占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在战后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内战与主张和平民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 3、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党史与传统

本章历史线索 第一阶段 1945.8—1946.6 过渡阶段 中共领导人民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第一阶段 1945.8—1946.6 过渡阶段 中共领导人民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第二阶段 1946.6—1947.6.30 战略防御阶段 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5.20 第二条战线正式形成 第三阶段 1947.6.30—1948.8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1947.10 民盟被宣布为非法 第三条道路破产 第四阶段 1948.9—1949.10 战略决战阶段 三大战役歼敌154万 1949.3.24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9 新政协会议召开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党史与传统

一、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1、国际形势特点 2、国内形势 (1)国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营垒力量削弱,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得到了发展。 (2)战后国际形势的另一个特点是:形成了美苏两大强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国际斗争新格局。 2、国内形势 国内阶级力量和阶级关系亦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中间力量大大发展,国民党妄图独霸抗战胜利果实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已上升为全国的主要矛盾。 党史与传统

(二)、党领导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大斗争 1、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1945.8.25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宣言》,鲜明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2、重庆谈判 谈判的焦点:解放区的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经43天谈判,1945.10.10,国共谈判代表共同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3、政治协商会议 停战协定的签订 1946.1.10 1946.1.10 政协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38人,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民盟9人,社会贤达9人,青年党5人。代表了当时中国左、中、右三种势力、三种政治主张、三种政治道路的斗争和较量。 政治会议围绕五个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焦点问题仍然是军队问题和解放区政权问题。军队问题没有实质解决。解放区政权问题,由确定省为地方自治之最高单位,得制定省宪,保护了解放区政权。 国民党:先军队国家化再实行国家民主化 中共:先国家民主化后军队国家化 政协会议的意义 1945.8.13,毛《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在和战问题上,毛重点强调了准备打仗。 党史与传统

重庆谈判 蒋介石与毛泽东 党史与传统 1945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来延安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1945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来延安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合影 蒋介石与毛泽东 党史与传统

毛泽东赴重庆时在延安机场向群众挥手告别 党史与传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叶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叶挺 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 党史与传统

(三)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中国共产党巩固解放区、准备自卫战争的措施 1、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部署内战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部署,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准备 (1)确定军事战略方针,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的确立。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争取东北的重要性:东北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东北在经济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东北是蒋统治薄弱的地方。 (2)加强解放区的组织领导 (3)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党史与传统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军事方针 (1)全面内战爆发时的形势 标志:1946.6.26 出动20余万部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李先念部 战争开始时形势十分严重:敌强我弱 (2)党关于打败蒋介石的战略指导思想 第一,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 第二,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 第三,毛泽东提出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是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理论依据。 (3)党关于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 党史与传统

2、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3、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中原突围 七战七捷 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陕北和山东 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中原突围 七战七捷 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陕北和山东 第一年战绩:歼敌112万人 由430万人降为373万,人民解放军由130万人增至195万人。 3、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1)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主攻方向是大别山 第一,战略地位重要。 东摄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北制中原,象一把利剑插入敌人心脏。第二,敌人防守薄弱。第三,群众基础好。 为了实现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中央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 1947.6.30,刘邓大军主力五个纵队(增至7个纵队)共13万人在鲁西南的濮县至东阿之间三百里宽的地段上,突然发起渡河作战,一举突破敌人自恃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天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于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地区。至12月,已建立33个县的民主政权,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完成了战略展开。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的地区。 党史与传统

强渡黄河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7年6月30日晚,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图为部队夜渡黄河。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3万人分三路向大别山挺进。 挺进大别山 党史与传统

8月下旬,陈谢太岳兵团两个纵队一个军,于晋东南强渡黄河,向豫西挺进。建立40多县的民主政权、完成孤立豫西重镇洛阳、威逼潼关。 8月,陈粟大军华野8个纵队,进军鲁西南,孤立敌重镇开封、郑州。 我三军摆开倒“品”字形阵势,迫使敌人处于全面被动挨打的局面。 (2)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第一,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转入进攻。 第二,战略进攻无后方。 第三,内线配合外线作战。 意义: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4、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胜利发展 党史与传统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扩大 1、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 (1)经济危机 中美商约的签订与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国统区的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 (2)政治危机 撕毁政协决议,单方面召开非国大。1946.11.15,非法“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任务是制定宪法,又称制宪国大。 关闭和谈之门。 在国统区制造白色恐怖,李、闻惨案的发生。 2、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扩大 1946年北平学生抗击美军暴行的斗争。 (蒋管区)国统区以学生为主体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的兴起。 5.20运动,国统区反蒋第二条战线形成,蒋介石已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 行宪国大 1947.5.1 孙科以1295败北,李宗仁以1438微弱多数当选副总统。 蒋管区 农村游击战争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斗争(内蒙、新疆) 台湾二二八起义 党史与传统

意志如钢铁的共产党员江竹筠                                党史与传统

3、第三条道路破产,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形成 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在抗战胜利前后再次幻想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但蒋介石不允许。 1947.10.27,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对该盟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 1947.11.6,民盟总部被迫宣布停止活动,即日解散。 中共帮助民盟等克服中间路线的错误。 1948.1沈均儒等民盟领导人在香港召开民盟三中全会,宣告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重新制定了民盟的政治路线,决心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而斗争。 1948.4.30,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政协会议,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从8月起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陆续进入解放区,与中共合作建国。 1949.1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明确表示接受中共领导。这表明中间派别已放弃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接受了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纲领和正确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党史与传统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召开欢迎各方民主人士大会。图为董必武在欢迎大会上致词。 党史与传统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6.5.4,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标志中共土地政策由抗日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向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转变。 1947.7—9,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三查三整的整党运动。部队进行以诉苦三查为内容的整军运动,以调动官兵积极性。 2、中共中央12月会议,“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纲领 (1)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2)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3)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基本政治纲领。 (4)提出了土改方针和基本原则 十二月会议后继续纠正左的错误 党史与传统

土地改革                                                              解放区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党史与传统

3、毛泽东关于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思想理论问题 (1)毛泽东论述了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意义。 (2)阐明了党的总路线和具体工作路线的关系。 (3)提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的必要的基本条件。 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 1、党中央关于战略决战的正确决策 (1)战略决战前的形势: 第一,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第二,从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形势看,也是日益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 (2)正确选择决战的初战方向:敌对于东北是撤是守,正举棋不定; 东北对我有利;东北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党史与传统

(二)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 2、战略决战的胜利 1、中共粉碎美蒋反动派新和平阴谋的斗争 2、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 4.23 解放南京 决战序幕:济南战役 (1)辽沈战役 歼敌47万,我军已有300万,敌290万,我军第一次从质量数量上均超过敌人 (2)淮海战役 歼敌55万 (3)平津战役 (二)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 1、中共粉碎美蒋反动派新和平阴谋的斗争 (1)国统区经济总崩溃 (2)蒋求和 (3)我针锋相对斗争 A.毛泽东49年元旦,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 B. 49.1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八项和平谈判的条件 (4)49.4.1北平和谈开始,4.20,李宗仁拒绝签字,和平阴谋破产。 2、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 4.23 解放南京 党史与传统

西北野战军从1948年2月开始转入外线进攻。图为彭德怀司令员在向部队作战斗动员报告。 党史与传统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中,解放军进攻锦州。 党史与传统

淮海战役                                党史与传统

平津战役 华北人民热烈欢迎入关作战的东北野战军 党史与传统 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底,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举行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图为华北人民热烈欢迎入关作战的东北野战军。 党史与传统

解放军正强渡长江 解放军正强渡长江 党史与传统

解 放 南 京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5军104师312团占领南京总统府。 党史与传统

(三)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三种建国主张的分析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届政协 49.9.21 3、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党史与传统

1949年7月5日 毛泽东和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合影 党史与传统 1949年7月5日 毛泽东和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合影                                1949年7月5日,毛泽东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合影。一排左起,谭平山、章伯钧、朱德、毛泽东、沈钧儒、李济深、陈嘉庚、沈雁冰;二排左起,黄炎培、马寅初、陈叔通、郭沫若、蔡廷锴、乌兰夫;三排左起,周恩来、林伯渠、蔡畅、张奚若、马叙伦、李立三。 党史与传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并宣布就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时,首都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党史与传统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 党史与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党史与传统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949.10——1956.9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949.10——1956.9 序 言 党史与传统

(一)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国营经济. 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 (一)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国营经济. (二)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结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用合作的方式引导个体经济走集体化道路:以和平赎买的办法,消灭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党史与传统

这个阶段的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的划分和主要任务 第一阶段1949.10—1952.12国民经济恢复阶段 这个阶段的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这个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党史与传统

国内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阶段:从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国内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党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史与传统

1.了解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条件及其历史必然性 本章重点掌握的问题(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条件及其历史必然性 2.了解建国初期党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正确政策和策略,着重理解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战略策略方针. 3.了解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着重认识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党史与传统

4.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深刻认识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5.了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外交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史与传统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1.军事上,把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2.政治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3.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 (2)接受帝国主义的在华财产 (3)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稳定物价 党史与传统

第一,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而努力 (二)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1.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2.全会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而努力 第二,规定了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 第三,制定了团结大多数,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极少数敌人的战略策略方针 党史与传统

二、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其它民主改革 (一)抗美援朝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升级原因 2.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 3.正确的战略方针 4.革命斗争和外交斗争相结合 5.边打边稳边进的方针 6.意义 党史与传统

1.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第一,关于富农政策的变化 第二,关于地主 第三,对小土地出租者 第四,对中农 2.土地改革运动的过程 第一批 50年冬至51年春 第二批 51年冬至52年春 第三批 52年春至53年春 党史与传统

第一,坚持放手发动农民群众自己起来斗争的群众路线 第二,遵照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结成了一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 3.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 第一,坚持放手发动农民群众自己起来斗争的群众路线 第二,遵照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结成了一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 第三,在土改完成的地方“趁热打铁”,推行互助合作运动 党史与传统

(1)必须坚持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的方针 (2)必须坚持采取专门机关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针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1.镇反方针 (1)必须坚持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的方针 (2)必须坚持采取专门机关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针 (3运动后期党中央强调镇反工作要采取谨慎收缩的方针 党史与传统

2.镇反政策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 (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1.国营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 2.革除封建婚姻制度 3.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买谣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各种丑恶现象 党史与传统

4.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小结: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是敌我之间的阶级斗争。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结束,标志着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即人民大众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而此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则正在逐步地上升为主要矛盾。 党史与传统

(1)调整公私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调整公私工商关系,二是调整负担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三反”“五反”运动 1、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1)调整公私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调整公私工商关系,二是调整负担 (2)调整劳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在当时条件下的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确立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即资本家必须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接受工人的监督 (3)调整产销关系,实质是克服私人企业生产中的无政府转态,使产、销之间趋于平衡 党史与传统

第一,这是为了打退资产阶级同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猖狂进攻的需要 第二,这是为了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2)三反五反的概况 2 、“三反”“五反”运动 (1)开展三反五反的必要性 第一,这是为了打退资产阶级同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猖狂进攻的需要 第二,这是为了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2)三反五反的概况 三反运动:是建国后我党领导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 五反运动:是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的一场斗争 党史与传统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1、巨大成就 第一、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第二、成功地进行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改组 第三、人民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和提高 第四、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 2、成功经验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彻底完成民主革命,是恢复经济的保证。 党史与传统

第二、坚持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政治运动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第三、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统一财经管理 第四、正确处理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第五、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史与传统

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 (1)什么是过渡时期? (2)列宁关于过渡时期无产阶级政党任务的论述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党史与传统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制定 1、一五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2、指导思想 (1)党当时确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党强调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正确估计我们主观力量增长的可能性 (3)党坚持在经济建设中要执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4)党还要求在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中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 党史与传统

第一、正确制定每年的发展方针,加强年度计划 第二、及时调整工农业的发展速度 第三、不断纠正“左”倾冒进和右倾保守偏向 3、主要措施 第一、正确制定每年的发展方针,加强年度计划 第二、及时调整工农业的发展速度 第三、不断纠正“左”倾冒进和右倾保守偏向 第四、实行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第五、持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党史与传统

(2)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肃反斗争 五、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外交工作 (一)文化和思想建设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制定 2、对旧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革 3、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4、建国初期思想文件战线上的斗争 (1)关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肃反斗争 党史与传统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宪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确立了我们的政治制度 第二、确立了我们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第三、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新中国的人权宣言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什么? 党史与传统

第一、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第二、宪法明确规定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个过渡性的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因此,这个社会的宪法便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党史与传统

(三)粉碎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 1、建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 2、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 (四)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1、新中国的对外方针 2、日内瓦会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万隆会议 党史与传统

五、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第一、通过合作化运动引导个体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列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第二、根据中国的国情必须实行农业合作化 党史与传统

(1)实行农业合作化,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实行农业合作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 (3)实行农业合作化是制止农村的贫富两极的阶级分化,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需要 (4)实行农业合作化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5)实行农业合作化也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要条件 可能性: (1)最根本的条件是广大贫下中农确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2)我们党有能力领导广大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党史与传统

第一阶段:1949年10——1951年冬,趁热打铁组织互助组 第二阶段:1951年冬——1953冬大量发展互助组方式办初级社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 第一阶段:1949年10——1951年冬,趁热打铁组织互助组 第二阶段:1951年冬——1953冬大量发展互助组方式办初级社 第三阶段:1953年冬——1955年10以发展初级社为中心 第四阶段:1955年秋——1956年底合作化高潮 3、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步骤、政策 (1)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2)步骤(或形式) 党史与传统

(2)党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3)合作化运动的原则 (4)合作化运动的政策 4、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经验 (1)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既使农民愿意接受,又避免了因突然改变而使农业生产力受到破坏而损失 (2)党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5、农业合作化理论的新发展 党史与传统

2、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进行和平改造的可能性 (1)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仍具有两面性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马克思主义的赎买理论和政策 2、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进行和平改造的可能性 (1)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仍具有两面性 (2)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行和平改造的政治前提和基本保证 (3)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和平改造创造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4)工农聪明的建立和巩固 (5)民族资产阶级有可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最重要一个条件是我们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工商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党史与传统

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教育、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 3、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经验 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教育、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 形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党史与传统

第一、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售办法,基本上控制了私营企业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掌握其生产过程和产品销路 第二、国家通过加工订货规定了产品的规格、质量和成本标准,这就促使私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降低成本,增加生产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物质生活起了一定作用。 第三、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使这些企业中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它的生产关系,使它具有若干的社会主义因素 第四、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消极作用极大地受到限制,对国民经济的积极性得到发挥。从而使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推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创造和准备了条件。 党史与传统

4、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的高潮及缺点 第一阶段:1949年10——1953年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阶段:1954年——1955年冬,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第三阶段:1955冬——1956冬,属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党史与传统

(1)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区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2)在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改造中,独创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的形式 5、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经验 (1)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区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2)在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改造中,独创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的形式 (3)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正确地实行了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方针 党史与传统

(五)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特点 (1)马恩提出人民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五)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特点 (1)马恩提出人民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 (2)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发展了马恩不断革命的思想,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 党史与传统

第一、由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其要点有: 第一、由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两个革命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三、必须把握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机,转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四、不流血的转变是我们所希望的,应当力争 党史与传统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特点: (1)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转变”的。 (2)我国是在经过了长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牢牢地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转变”的 (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和广大群众自下而上积极支持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的 (4)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仍然同民族资产阶级保持统一战线 党史与传统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9——1966、4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9——1966、4 党史与传统

这个时期历史阶段的划分及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 第一阶段:1956——1957 第二阶段:1958——1960 第三阶段:1961——1966、4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成绩是主要的 (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培养了大量经济文化建设人材,取得了一批科学技术成果 (三)全党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党史与传统

1、了解八大前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本章重点掌握的问题 1、了解八大前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2、通过学习1956年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此期间所发生的某些失误,了解取得成就如发生失误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认清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人民的集体智慧与实践,才能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党史与传统

一、中共八大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一)《论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1、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提出 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经济建设思想 (1)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求在重点抓重工业发展的同时,注意抓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使重、轻、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2)正确解决工业发展的合理布局问题 (3)在建设中要统筹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4)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提出“巩固中央统一领导,扩大地方权力“的问题 (5)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 党史与传统

(2)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建设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 (3)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二)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2、党的八大的主要功绩 (1)制定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 (2)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建设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 (3)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4)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的任务 3、八大的历史意义 4、八大以后的进一步探索 党史与传统

第一、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很短,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了解 5、八大路线长期未能认真贯彻的原因 第一、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很短,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了解 第二、阶段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妨碍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三、全党对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普遍缺乏认识;对于反对个人崇拜更加缺乏认识 第四、八大本身也有局限性 (1)关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问题 (2)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3)关于党的集体领导和反对个人崇拜问题 党史与传统

(一)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的历史背景 二、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一)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的历史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待于作出正确的总结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形势下,需要对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作出理论说明 (3)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采取正确的方针加以解决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 党史与传统

第一、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与特点 第二、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意义 (1)提出了无产阶段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段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2)根据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的论断,提出了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把意识形态的斗争扩大为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3)在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把我国的知识分子列为主要对象 党史与传统

(1)处理好执政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需要 (二)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的必要性 (1)处理好执政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需要 (2)党内许多人对新时期的新任务缺乏应有的认识,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有了新的滋长 2、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方法 3、反击右派的斗争 4、反右斗争扩大化的严重性 5、我党纠正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党史与传统

(1)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2)北戴河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二)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的酝酿和发动 2、北戴河会议 (1)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2)北戴河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3)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 (4)人民公社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将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营,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法,从事工农业生产。 党史与传统

第二段:第二次郑州会议1959、2、7——3、5;上海政治局扩大会议1959、3、25——4、2; 四、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第一段:第一次郑州会议1958、11、2——10;武昌会议1958、11、2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1958、11、28——12、10 第二段:第二次郑州会议1959、2、7——3、5;上海政治局扩大会议1959、3、25——4、2; 中共八届七中全会1959、4、2——4、5 五、“反右倾”斗争和继续“大跃进”的错误 (一)党的庐山会议 1、概况 2、庐山会议的严重后果(政治上、组织上、经济上) (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党史与传统

(3)会议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 (4)会议动员全党切实地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六、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 (二)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会议分析了造成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 (2)会议分析了工作中发生错误的原因 (3)会议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 (4)会议动员全党切实地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2、七千人大会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第一阶段,1961年制定各种工作条例草案,以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第二阶段:1962年,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 党史与传统

第三阶段:1963——1965年,对国民经济继续进行调整,主要是调整工业内部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以促进工业生产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七、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一)中国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二)中美关系 (三)中苏关系 八、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一)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第一、积极方面: 第二、消极方面: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概况 第一阶段,1963、5杭州会议至1964、5中央工作会议前 党史与传统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 九、十年探索中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 (一)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 第二阶段:1964、5北京工作会议至1964年底 第三阶段:1965、1全国工作会议至1966年上半年 2、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评价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 九、十年探索中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 (一)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 (二)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 第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上急于求成,具体表现为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的错误 党史与传统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1966、5——1976、10 党史与传统

第一阶段:1966、5——19969、4即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中共九大 第二阶段:1969、5——1973、8从中共九大到中共十大 这个历史阶段的划分及特点 第一阶段:1966、5——19969、4即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中共九大 第二阶段:1969、5——1973、8从中共九大到中共十大 第三阶段:1973、9——1976、10中共十大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本章重点掌握的问题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2、“无产阶段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党史与传统

(一)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毛泽东领导上的错误 1、毛泽东在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的错误 (1)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 一、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一)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毛泽东领导上的错误 1、毛泽东在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的错误 (1)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 (2)1954年的庐山会议,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 (3)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把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进一步系统化、绝对化;全会以后又将这一错误理论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4)1965年以后,左的错误急剧发展,不仅把阶级斗争的重点转移到了党内,而且把斗争矛盾针对各级党的领导,尤其对着党中央的领导人 2、毛泽东个人专断作用的发展和对个人崇拜的欣赏支持 3、毛泽东晚年的政治思考 党史与传统

(2)对接班人考验和锻炼,也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一种考虑 (3)通过文化大革命,建立一个纯洁的完美的理想社会,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树立光辉的榜样 (1)反倾防修任务的需要 (2)对接班人考验和锻炼,也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一种考虑 (3)通过文化大革命,建立一个纯洁的完美的理想社会,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树立光辉的榜样 (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1、政治理论方面 2、组织方面 (三)党内存在林彪、江青这些野心家,他们组成了两个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这也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持续的一个原因 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党史与传统

三、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历史决议》对文革的性质,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一)继续革命的任务就是要夺取政权;(二)继续革命的对象是“党内走资派”和“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三)继续革命的方式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四)继续革命的实质就是多次地进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历史证明这个理论是完全错误的:(一)这个理论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这个理论根本不符合中国实际,它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三)这个理论也完全违背了毛泽东自己多次阐述的正确思想;(四)这个理论的错误也为文化大革命的实践所完全证明 三、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历史决议》对文革的性质,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 党史与传统

(一)“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二)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严重的内乱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就领导者所犯错误的性质来说,是”全面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一)“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二)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严重的内乱 四、“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一)斗争的特点 (二)斗争的过程、主要事件 五、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党史与传统

2、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而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3、必须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4、必须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际和对外关系 1、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3、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 党史与传统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6、10——目前 党史与传统

第二阶段:1978、12——1992、2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阶段:1992、2——目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这个时期历史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1976、10——1978、11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第二阶段:1978、12——1992、2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阶段:1992、2——目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本章重点掌握的问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 3、党的十四大的主要历史功绩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史与传统

(一)一层:粉碎四人帮以后党的工作较之前,确实有进步;另一层:前进的步履十分艰难,处于徘徊状态 一、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一)一层:粉碎四人帮以后党的工作较之前,确实有进步;另一层:前进的步履十分艰难,处于徘徊状态 (二)徘徊的原因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2、三中全会的意义 3、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十一届六中全会,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四、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党史与传统

2、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纲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关于政治建设的纲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1、关于经济建设纲领 2、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纲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关于政治建设的纲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五、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基本路线 2、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六、党的十四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党的十四大的主要历史功绩 1、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史与传统

3、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 七、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党史与传统

1、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八、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1、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2、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党史与传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胡锦涛 吴邦国 温家宝 贾庆林 曾庆红 黄菊 吴官正 李长春 罗干  党史与传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 党史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