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名篇精选 第七讲 ——第六章 明清小说
第六章 明清小说理论 第一节:总论 第二节:李贽 第三节:金圣叹的小说评点 第四节:毛宗岗评《三国演义》 第五节:张竹坡评《金瓶梅》 第六节:脂砚斋评《石头记》 附录:明清小说理论选注
第一节:总论 “小说”的出处:“小说”一词最早见诸《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修饰浅识小语以求高名,反与大道离得很远。正式作为理论概念的“小说”要到汉代才出现。小说原是下层百姓口耳相传的东西,经过小官的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汉魏六朝至隋唐,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基本上承继了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观点。唐代的刘知几对“小说”的分类,“小说”的外延包括了历史、地理、自然等非文学性笔记杂著。宋代洪迈、吴自牧提出的“小说”观,就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概念。作为文学范畴的“小说”的一些理论在明代开始形成,清代理论家进一步加以完善并推向了理论高潮,出现了像金圣叹、张竹坡、毛宗岗等杰出的小说批评家。
明清两代小说基本理论 1、特征论 2、语言论 3、情节论 4、人物形象论 5、功能论
1、特征论 明代郎瑛、高儒等人的传奇小说观,传奇小说是文人对“物”对“事”创作性加工的产物,具有虚构性,因而不可绳之以“实录”原则;将大器率先发难,在其《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开始有意识的将小说从史传中区别出来。小说与史传的区别就是“虚”(虚构)与“实”(实录)的矛盾对立。 清代理论家对小说文学虚构性和文学真实性的统一的把握概括为小说三要素:语言、情节、人物的论述。
2、语言论 宋元之交,罗烨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对古代小说语言论发端,说明“小说”语言的通俗化特征。明代著名文论家袁宏道的《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评《水浒传》的语言是“明白晓畅,小语家常”;甄伟在《西汉通俗演义·自序》中说:“俗不可同,则义不可演矣。”肯定了小说语言通俗化得作用。把语言从理论上升到创作论高度,研究小说的语言技巧,主要是清代理论家的工作。近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将叙事文学的语言划分为“叙事之文”与“记言之文”,也就是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 金圣叹、张竹坡等概况出“白描”。(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线条对形象加以简洁勾勒,而不用彩色渲染。) 小说理论家常说的文字“传神”,其实涵盖了“形象、准确、鲜明”等特点。
3、情节论 情节是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要素萌发于早期那些具有记述性质的作品。六朝志人志怪小说,其“志”即表明了这种记述性。到了清代,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提出了小说情节结构性的一般原则。理论家还提出了情节的完整性问题。当然,情节叙述的技巧性,是明清两代小说情节论的最主要内容。 小说的情节叙述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即“叙事时间”、“叙事角度”。
4、人物形象论 东晋以来的人物品藻开始萌发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美学思想,随后在绘画艺术中形成最早的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理论,也即“传神论”。明代李卓吾评点的《水浒传》容与堂刊本与袁无涯刊本皆已较具体地运用传神论来评析小说形象。人物形象的“传神”就是要通过外在可见的外貌言行,写出内在不可见的品德、气质、性格、心理活动等。人物性格,首要的一点,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理论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从“传神论”到“性格论”发展,体现了理论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美学认识进一步深化。
5、功能论 理论家对小说价值的认识,多半侧重于史鉴功能,所谓“史鉴功能”,主要在于箴(zhen)谏规诲,观知民俗民情,达到兴化政治,有补于教化的目的。明代小说理论家为了凭籍正史来提高小说的地位,所以就十分注重小说的“史鉴功能”。史鉴与教化功能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功利性,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化的,明代李开先就摒弃了功利主义的功能观,肯定了小说的艺术价值。古代小说中占有相当比重的白话小说属于通俗文学,主要以趣味性吸引读者,所以娱乐是其最重要的价值。 功能论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是重点。
第二节:李贽 (这是明代文论重点学习内容。)李贽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反理学、反传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是当时体现人性觉醒、思想解放潮流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学习李贽的文学思想,主要应该掌握: 1.李贽的“童心”说; 2.李贽对《水浒传》的评论; 3.李贽文学思想的影响。
1.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2.李贽对《水浒传》的评论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里对《水浒传》作了专门的评论。当时正统文人排斥通俗文学,李贽首先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的地位,说它是“发愤之所作也”,这就与《史记》有相同地位了。他还肯定《水浒传》描写的人物是“忠义之士”,其事迹也是爱国爱君的忠义之举,从创作动机的严肃性和创作内容的正义性两方面,李贽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3.李贽文学思想的影响 李贽的童心说是与明七子派的复古摹拟诗论观相对立的,并且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另外,他把《水浒传》放在与《史记》等正统诗文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与后来金圣叹把《水浒传》与《史记》相比较,观点也在相似之处。
第三节:金圣叹的小说评点 金圣叹是由明入清的文论家。明亡后,绝意仁进,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戏曲、小说的评点评论之中。他把《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称为天下六才子书,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小说理论主要集中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上。“金圣叹小说论著”是明清小说理论重点学习内容。
金圣叹评价《水浒传》 一、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评价 1、掩盖《水浒传》 中歌颂农民起义的思想。 2、虚构“惊恶梦”情书,将梁山英雄“一齐处斩”。 3、承认“官逼民反”,罪在赃官酷吏。 二、《水浒传》的创作论 1、性格论 2、动心说 3、格物——因缘生法说 三、《水浒传》技巧论 1、结构的完整性 2、情节的犯避之妙
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怎样的比较? 答: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他把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领域,继承前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果,开创了小说理论批评的新局面。
2、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比较有何意义? 1)他在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分析时,肯定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虚构性。他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的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他更推崇虚构文学。这样就把有文学色彩的历史著作和纯粹的艺术文学作品小说的不同特征做了明确的区分,小说从塑造美的形象为目的,不受现实是否实有的限制,而《史记》石油文学色彩的历史传记,必须受历史现实的限制,因而两者的根本性质是不同的,他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指出:《水浒传》“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这应该是新鲜大胆的理论。
(续上) 2)他在对《水浒》的评点中,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小说艺术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格,金圣叹就是抓住这一点对《水浒传》进行评点的他认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都有鲜明的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水浒传》只写人的粗鲁处,边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鲁达粗鲁是少年任气,金圣叹认为人物形象传神逼真,必须写人物性格中的“同种之异”来。 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物个性当中,作家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这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开创了小说评点的新局面。总之,金圣叹把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创作的批评领域,开创了小说理论批评的新领域、新局面,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无疑受到了金圣叹的影响。
3、试评述金圣叹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 金圣叹非常重视人物性格塑造。他指出,《水浒传》人物性格有鲜明的个性:“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性格都写出来。……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他具体分析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人物形象的个性,分析得活灵活现。另一方面,他指出《水浒传》写人物,在个性当中也概括了某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体现了共性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性格。金圣叹还具体分析了许多书中情节,论述了这些富有个性的人物究竟是如何描写、塑造出来的。
第四节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 毛氏父子评改《三国演义》所表露的政治思想倾向,集中体现在《读三国志法》一文中。主要有四大贡献: 第四节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 毛氏父子评改《三国演义》所表露的政治思想倾向,集中体现在《读三国志法》一文中。主要有四大贡献: 1、重视人物形象的类型特点 2、总结艺术想想塑造的经验 3、强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 4、概括艺术结构的方法
1、重视人物形象的类型特点 毛氏在艺术分析和人物塑造方法上继承了金圣叹的理论,很注意每一人物类型的特点。他们特别认为作者成功塑造出诸葛亮、关羽、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多种性格和才能的特点,称之为“乃前后史之所绝无者”的“三绝”、“三奇”。当然不只是这三绝三奇。徐庶、庞统善于“运筹帷幄”,周瑜、陆逊、司马懿善于“行军用兵”,郭嘉、程昱、荀彧善于“料人料事”,玄学则马融、郑玄,文藻则蔡異、王粲,颖捷则曹植、杨修等。这种形象是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某种才能专长来突出人物的类型特点。
2、总结艺术想想塑造的经验 1) 《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来刻画人物形象。毛氏认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矛盾冲突越尖锐、激烈,就越能鲜明地显示人物性格。从“通”与“阻”、“近”与“远”的艺术辩证关系上总结了这一风口浪尖险阻极境上显现人物性格的可贵经验。这是毛氏的卓见。 2) 《三国演义》善于在刀光剑影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人物。如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等都有这一特点。毛氏认为,英雄人物难处越多,矛盾越尖锐。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则形象也就越鲜明、高大。 3)毛氏还精心总结了“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反衬”可以使形象突出、鲜明,而“正衬”则能够给人以更高更美的层次感。
3、强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 毛氏对《三国演义》的评论,还表现在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有着精深的阐述。研究了三国的社会历史、人物事件,看出了它与别的朝代不同的复杂性,用毛氏的话说,即具有“奇”的特点,他分析《三国演义》叙三国事不自三国始,不自三国终,把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命运和情节的错综复杂,同那一段特定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生活结合起来,阐明了作家“奇手”与时代“奇局”的关系。
4、概括艺术结构的方法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但结构、布局却显得严密、精巧,这自然会引起评点家的注意和重视,毛氏在小说理论史上第一次使用“结构”这一概念,并作出精到的理论阐述,使之成为毛氏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研究的最大贡献。他还认为艺术结构要根据自然、社会万事万物整体统一的规律,领悟和发现符合这种规律、符合生活逻辑的“结构之法”,这样才能创造出情节真实合理、人物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突出的历史小说来。毛氏概括的《三国演义》结构之法主要有二: 1)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琐。 2)联络起结关目,尽变错综文势。
第五节 张竹坡评《金瓶梅》 张竹坡,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评点《金瓶梅》。他的评点开创了《金瓶梅》研究的新阶段,他是第一个对《金瓶梅》作全面分析并自成体系的批评家。他的评点将书前五篇专论、读法、回评、夹批、眉批等融为一体,使小说评点这种批评形式臻于成熟,为中国古典小说批评作出独特贡献。 1、否定“淫书说”,肯定其为“世情书”、“泄愤书” 2、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 3、论人物性格的塑造
1、否定“淫书说”,肯定其为“世情书”、“泄愤书” 《金瓶梅》出世之后,其艺术成就与大量的性描写而令人争议不休,毁誉不一。争论焦点在于它是不是淫书。归纳之有三种意见:1)淫书;2)非淫书;3)虽非淫书,但书中的淫秽文字是其缺陷和败笔之处。 张竹坡首先肯定《金瓶梅》的价值,包括其中的描写,把它提到与《史记》同等地位,高度赞扬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进一步指出了淫秽文字乃出于情节和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寓意深刻。在反对“淫书论”同时,他发展了李贽、金圣叹“发愤作书”、“怨毒著书”的思想,认为《金瓶梅》是“泄愤”书。《金瓶梅》写到现实生活层面的罪恶,还触及到人性和制度的层次。这就是张竹坡所说的冷、热、真、假。富贵人人趋奉则热,反之贫贱则冷,并由此造成血缘关系、天伦之情的真假。
2、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 《金瓶梅》作为“世情小说”,在题材上有重大突破。由以前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神魔故事,一变而为平常的家庭生活。张竹坡在评点中,总结了写世情的“市井小人”艺术经验,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成就。张竹坡强调两点:一是深入观察研究生活,亦即金圣叹所说的“格物”;二是还要有亲身经历体验。这比金圣叹单讲“格物”意义要深入一层。
3、论人物性格的塑造 《金瓶梅》在塑造人物性格,尤其是个性化程度上,超过了《水浒传》,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张竹坡的评点,一是出神入化的白描手法。(白描原是绘画术语,由金圣叹首先移植到小说批评。)如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过程中只写了潘金莲的五次低头、七次笑,就描摹出潘的表情神态及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经过张竹坡的探幽发微,使“白描”成为中国小说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二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张竹坡谈到“读《金瓶梅》须看其大间架处”,就是强调了环境的作用,这是很有创见的。张还总结了《金瓶梅》在结构完整复杂上所取得的成就。
第六节 脂砚斋评《石头记》 乾隆间,曹雪芹《红楼梦》(初名《石头记》)问世。脂砚斋应该是一个作者群体的称呼。评语汇集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代表了当时小说界的一种新的理论认识。 1、针对创作流弊,提倡创新意识 2、强调“事之所无,理之必有”,要求真幻相辅,虚实相生,以期别开生面 3、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着眼于全新人物的创造 4、重视艺术技法和欣赏品味的研究
针对创作流弊,提倡创新意识 脂砚斋评进一步分析了当时小说界产生公式化流弊的根源:一是违背生活情理,空洞宣扬封建教化,而丢弃了小说以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特点;一是不去熟悉生活,缺乏生活经历,“实未身经目睹”,创作全是凭空杜撰。脂砚斋评开出了纠正公式化得不良创作倾向的药方。 首先是认为艺术犹如生活似的丰富多样,提倡作家的创作意识。 其次,要求作者收悉生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最后,揭示了创作中“至情”的重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