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汉字与书法 ■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书艺历程 ■印宗秦汉
导入 仓颉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固堆坡村) 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它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篆刻艺术。
导入 上古仓颉为黄帝左史,生而四目,有睿德。见灵龟负图书,丹青甲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拼文字。文字即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 ——《临汾县志》
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陶器上的符号 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陶器上的符号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甲骨文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 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各种形状的 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 附近。 钻凿卜骨的工具
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日协田”的卜辞。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 甲骨文 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日协田”的卜辞。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甲骨文 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面刻辞四条,背面2条,花160余字,字内填朱。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这片卜骨巨大完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要资料。 商代狩猎甲骨文
这块牛骨上的刻辞记载着商王征伐鬼方(方国之一)的内容。目前刻有“鬼方”的甲骨仅有三片。这一片是其中之一。 甲骨文 这块牛骨上的刻辞记载着商王征伐鬼方(方国之一)的内容。目前刻有“鬼方”的甲骨仅有三片。这一片是其中之一。 商王征伐牛骨刻辞
这块牛骨长约22.5厘米,宽66.6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牛骨上刻有干支表。商代以干支记日,这种计时方法被后代延用。 甲骨文 这块牛骨长约22.5厘米,宽66.6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牛骨上刻有干支表。商代以干支记日,这种计时方法被后代延用。 刻干支表牛骨
甲骨文 甲骨文字体现的刑罚举例
甲骨文 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中“象形字” “会意字”举例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 “车”
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齿”字
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男”字
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年”字
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甲骨文 甲骨文与今天文字对照 (注:此面甲骨文,下页今天文字)
甲骨文 渔家乐舟来去 生鱼酒归莫问 方出射鹿月明 古人而自鸡不 学川朋为今用 洋中百花齐放 鸟山幽门老西 陈出新东雨又
甲骨文 西周建立前,周人占卜甲骨,主要在陕西岐山(即周原)出土。现在已发 现甲骨约一万七千多片,有刻辞的甲骨二百九十片左右,共九百多字。它们为西 周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金文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 西周宣王时制作。陕西岐山出土 。鼎高 53.8 厘米 ,口径 47.9 厘米。重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 32行、共497 字。它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金文 大盂鼎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鼎高101.9厘米,立耳、鼓腹、三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鼎腹内壁有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能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对待,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大盂鼎铭文》是史学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
金文 散氏盘 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清朝康乾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了散国与矢国两个诸侯国之间移付田地的契约,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书同文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书同文 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隶书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睡虎地秦简为研究隶书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 ——《秦琅邪刻石》
书同文 甘肃《武威汉简》(隶书)
从“鱼”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变的过程。 汉字的演变 从“鱼”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变的过程。 汉字的演变( 以“鱼”字为例)
书艺历程
秦小篆和汉隶书 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各地,七次刻石,包括绎山刻石、琅邪刻石、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本、摹本。 秦琅邪刻石(小篆)
秦小篆和汉隶书 秦绎山刻石(小篆)
秦小篆和汉隶书 秦《泰山刻石》(局部) 秦《泰山刻石》邮票
秦小篆和汉隶书 《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石刻,立于东汉洛阳城南郊太学。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等人正定儒学经书文字,汉灵帝命蔡邕等人书写经书并刻于碑石,至光和六年(183年),历时9年,刻成46通碑,均为隶书体。汉末战乱殃及太学和石经,故少有整石存在。自宋代以来,时有残石出土。 汉代蔡邕《熹平石经》 (隶书)
秦小篆和汉隶书 东汉合阳令曹全的墓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陕西省博物馆碑林。此碑独树一 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东汉《曹全碑》(隶书)
秦小篆和汉隶书 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年),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中,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 北魏《张猛龙碑 》(楷书)
秦小篆和汉隶书 北魏《石琬墓志》(局部)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像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 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为古典园林式建筑。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一景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故居纪念馆 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为古典园林式建筑。
王羲之《临钟繇书宣示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临钟繇书宣示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兰亭 鹅池 曲水 兰亭:在浙江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下。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在这里书写的。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此碑碑文为清康熙帝亲书《兰亭序》 碑亭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 〈兰亭序〉虞世南摹本》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 〈兰亭序〉 冯承素摹本》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长风帖》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寒切帖》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孔侍中帖》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游目帖》
《〈黄庭经〉 换鹅图》 《黄庭经》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法度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黄庭经》
隋唐时期的书法 张旭,字伯高,吴县(江苏苏州)人,唐开元年间曾在常熟任县尉。《唐国史补》等史书记载,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然后挥笔写字,有时竟用头发沾着墨汁疾书,洒醒后观赏自己的书法,龙飞凤舞,飘逸万态,以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旧时,城内还曾建有“草圣祠”,祠内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表达了邑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 张旭《古诗四帖》 《古诗四帖》传为张旭所书。纸本,草书,写于五色笺上,共40行。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隋唐时期的书法 张旭《终年帖》
隋唐时期的书法 张旭《十五日帖》 张旭《肚痛帖》 《肚痛帖》,传为唐张旭书。草书6行,共30字。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隋唐时期的书法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饮中八仙歌》 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 ——唐·韩愈
隋唐时期的书法 怀素(737—799),俗姓钱,湖南零陵人。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所谓“醉素”,缘由这位出家人嗜酒茹荤,醉后“草圣欲成狂便发”,字字笔走龙蛇,“风骤雨旋”,笔下气势磅礴,着实给人以“剑气凌云”的豪迈感。怀素的草书用笔圆劲,“使转如环”,所学对象不拘一格——大自然、长辈、再传弟子,甚至在公孙大娘的舞剑中也能颖悟笔法。此种精神,是这位大书家成为大器的奥秘所在。 怀素
隋唐时期的书法 怀素书蕉图(国画)
隋唐时期的书法 怀素《自叙帖》(之一)
隋唐时期的书法 怀素《论书帖》 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
隋唐时期的书法 怀素《小草千字文》 贞元十五年(799年)书,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84行1045字。 明人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
隋唐时期的书法 怀素《自叙帖》(之一) 《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原迹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隋唐时期的书法 草书歌行 李白 少年上人号怀素 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 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 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 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 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 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 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 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 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 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 张伯英 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 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 何必公孙大娘浑脱舞
隋唐时期的书法 欧阳询(557—641),唐初著名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他历经陈、隋、唐三个朝代,在隋时书法就很有名,曾任太常博士;唐高祖即位,官给事中,与裴矩、陈叔达共同编纂《艺文类聚》。唐太宗时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明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早年他专学二王(羲之、献之)书,并吸取六朝北派诸家的长处,勤学苦练,融会贯通,从摹体中脱出,独创一派书风,其书以“险劲瘦硬”的风貌著称,史称“欧体”。欧体开创了唐代楷书的先端,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隋唐时期的书法 欧阳询《化度寺碑》
隋唐时期的书法 欧阳询《皇甫诞碑》
隋唐时期的书法 颜真卿(709—785),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奸臣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真卿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 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私恨使颜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他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人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 颜真卿
隋唐时期的书法 颜真卿墓(位于河南偃师市山化乡汤泉村)
隋唐时期的书法 颜真卿《多宝塔碑》
隋唐时期的书法 颜真卿《中兴颂》
隋唐时期的书法 颜真卿《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隋唐时期的书法 颜真卿《 勤礼碑 》
隋唐时期的书法 柳公权(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知其“笔谏”也。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柳公权
隋唐时期的书法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隋唐时期的书法 柳公权《神策军碑》
三苏祠是北宋时期(960—1127)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眉山市西南。 苏轼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三苏祠 三苏祠是北宋时期(960—1127)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眉山市西南。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流畅洒脱。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苏轼《赤壁赋》(局部)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 。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归去来兮辞》原文由陶渊明所作,苏轼手书。 苏轼书《归去来兮辞 》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书必有神、 气、 骨、 肉、 血, 五者阙一, 不成为书也。 ——苏轼《论书》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黄庭坚画像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黄州寒食诗卷跋》是黄庭坚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李白忆旧游诗卷》,黄庭坚草书墨迹。据明代书法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1094—1098)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米公祠 米公祠,是纪念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祠宇,位于湖北樊城西南隅的柜子城上。米芾(1051—1107),字元章,工诗文,擅书画,尤长于行、草,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誉,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米芾《淡墨诗帖》 淡墨秋山尽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米芾《苕溪诗卷》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蔡襄陵园 蔡襄(1012—1067),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宋代大书法家,精通各体,尤长行书。 蔡襄陵园原为蔡襄墓,位于仙游枫亭锦岭将军山下,旧福厦公路西侧, 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扈从帖》为治平三年(1066年)蔡襄五十五岁时作,用笔一丝不苟,疏朗婉健,雍容大度,颇具晋唐遗风。 蔡襄《扈从帖》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宋徽宗书法——瘦金体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仕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初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称他“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说,赵氏早年向“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学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摹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赵孟頫《游天台山赋卷》(行书) 这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游天台山赋卷》。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赵孟頫《闲居赋》(行书)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 赵孟頫《秋声赋》(行书)
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人称“祝枝山”,因为右手生有六个手指,所以又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任过南京应天府通判,所以又有“祝京兆”之称。他的诗文书法,才气横溢,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号称“吴中四才子”。他在书法上造诣很深,各体兼能,蜚声艺坛,与文徵明、王宠并称“三大家”。陈道复为后起之秀,又称为“吴中四家”。他的书法博采晋唐各家的长处,并有自家面貌。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狂草来自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作品有楷书《出师表》、草书《自书诗卷》、《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赤壁赋》、《杜甫诗轴》等。 祝枝山
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 祝枝山手札
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 祝枝山草书
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 祝枝山《箜篌引诸篇》(局部)
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 祝枝山《燕喜亭记》(楷书)
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 文征明(1470—1559),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五十四岁以贡生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三年辞归。书法上,他工行、草书,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亦能隶书;还擅山水,兼善花卉、兰竹、人物。名重当代,学生甚多,形成“吴门派”。 文征明墓(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文陵村)
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 文征明小楷
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 文征明小楷
印宗秦汉
封泥 秦右丞相封泥 秦内史之封泥 中国古代在封缄公文或书信时,在竹简外再加一“检”(即刻有横向小木槽的木片),用绳索将检捆缚起来,在槽内捺上一块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印文,称作“封泥”或“泥封”、“艺泥”。
封泥 秦安台丞封泥 秦少府封泥 秦御府丞封泥 秦西共丞封泥 秦郎中令丞封泥 秦郡佐邸封泥
封泥 汉居延右尉封泥 古人为了公文保密,在简册系绳的绳结上用泥封闭,加盖印章。此封泥以松木制成凹槽,缠有6道麻绳,使用红褐色特制封泥。
封泥 两汉时期 残长2.5厘米 “齐铁官印”4字为篆书,是西汉初年齐王经营铁业、自设铁官的信史资料。 齐“铁官印”封泥
封泥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小者长3.4厘米、宽3.1厘米,大者长9.3厘米、宽4.5厘米。这些封泥为白石灰质,背面多有筐笼印痕,是用来印封当时各道、州、府地方官员进奉给皇帝的酒坛和蜂蜜坛的。封泥表面抹光,上有墨书题记和红色印文。题记内容是进贡的时间、地点、物品名称及进奉人的官衔及姓名等。当时,地方官员每年照例要向皇帝贡献本地土产、特产及其他奇珍异物,即史书上常提到的“四方贡奉” 。 唐朝封泥
汉代印章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方形,蛇钮,昂首盘屈,身有鳞纹。高1.8厘米,重89.5克,边长2.4厘米,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代印章 东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汉代印章 西汉皇后之玺 汉“庆龄长”印(官印)
汉代印章 汉安平侯印(官印) 汉常乐苍龙曲侯印(官印) 汉殿中都尉印(官印)
汉代印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铜印,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皆长3.5厘米、宽3厘米,这3方印文表现了墓主人封磨奴生前的军职、爵位和官职。封氏是当地自汉至北朝的望族。 “冠军将军印”铜印、“高城侯印”铜印、“怀州刺史印”铜印
汉代印章 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方得使(印章)成上品。 ——清·陈鸿寿
历代书画家印章 吴昌硕印 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书画家,篆刻家;篆刻融合皖、浙诸家,并以秦、汉玺印、封泥及陶瓦文字入印,雄浑苍劲,摆脱浙、皖诸家而创为一派。
历代书画家印章 吴昌硕篆刻作品
历代书画家印章 吴昌硕篆刻作品
历代书画家印章 文征明印
历代书画家印章 文彭(1498—1573)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徵明长子,明篆刻家、书画家。他继承家学,亦善书画,而精于篆刻,风格工稳。 文彭之印
历代书画家印章 文彭篆刻作品:七十二峰深处
历代书画家印章 文彭篆刻作品:长生
解析与探究 许慎 许慎《说文解字》书影
解析与探究 康有为 康有为行书联
解析与探究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书影请搜
1.概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 2.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自我测评 文字起源: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群体创造的成果,如结绳记事是促使文字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仓颉将这些散乱的文字加以整理。 发展演变: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雏形。商周时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到秦朝时出现了一个巨大飞跃,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克服了文化交流中的文字障碍,用秦国通行的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接着又用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作为新的标准。 2.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隋唐一统,国家繁盛,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发展的巅峰,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或意绪狂放,极尽张扬个性之能事;或雍容大度,力求建立新的法度。宋代时文化极为繁荣,文风很盛,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也是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明代则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一方面思想控制严密,所以书法更世俗化、平民化,强调个性化创造。
活动建议 谈一谈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艺术门类和艺术风格,试一试能否吸收中国传统书法、篆刻的艺术风格,为班级、学校设计徽标。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