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结构破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效应器结构破坏:只有感觉无效应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2 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 4 节 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 说出艾滋病的全称 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  描述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 简述免疫系统组成  描述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防线  描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 简述抗原和抗体  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Advertisements

第一节 概 述 一 激素的一般特征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 胞所分泌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 总称。这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经 由血液的运输,对机体其它组织和 细胞发挥调节作用。 特异性 高效能性 信息传递性.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第 4 节 免疫调节 问题探讨 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等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的 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是,通 常情况下,我们却并未感到不适。 1 、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 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吗? 2 、人体能靠激素而直接杀灭病原体吗? 3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
人体的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备课组.  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 “ 自己 ” ,排除 “ 非 己 ”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B 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 B 人脑高级功能 A
一、课标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B级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级 3、人脑的高级功能A级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必修三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备考策略 青岛九中 高三生物集备组.
第二章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二章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走向高考 · 生物 新课标版 ·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
问题探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主要是调节身体遇到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时稳态的维持。
第二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学习目标】 1)动物和人体的内分泌腺、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2)血糖平衡的调节
免疫 四川省大竹中学生物组.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动物和人体激素的调节 古田一中 陈小瑾.
课题:体液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考纲要求: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比一比:谁的憋气时间长 感受一下:憋气后有什么变化? 憋气二分钟.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高中生物课件(人教课标版) 万晓军生物工作室(安义中学)
第二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体液调节.
第二十八讲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一课时).
第一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看到这些亮女,大家眼睛都亮了! 但他们真的是亮女吗? 不,他们都是人妖! 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和保持女性的第二性征呢?
碘和大脖子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
第三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第3节 激素调节 城东中学 杜守花.
内 分 泌 系 统 中 信 息 的 传 递 和 调 节 奉城高级中学 瞿春红.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能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反射。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假设:在 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 分泌胰液的 。 (2)实验: 稀盐酸+ 获得.
人体内环境自稳态的调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组成 1.免疫器官 骨髓 ① 、② 胸腺 、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T 细胞、B 细胞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之一: 通过神经系统 的调节
2.4 免疫调节 人体稳态调节机制: 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维持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 清除。
第四节 免疫调节.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免疫 特异性免疫(后天产生) 人体皮肤、黏膜----第一道防线
 免 疫 调 节.
多彩的病原体世界.
第4节 免疫调节.
小 专 题 大 智 慧 专题讲坛 专题专练.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高三生物复习--免疫 授课人:柳明艳.
成分的相对稳定: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稳定
人体稳态和免疫.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专题十三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反射弧 反馈调节 局部电流 双向传导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突触 单向传递 通过体液运输
甲状腺激素.
体液调节: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一、化学物质的调节: 体液 细胞内液 体液的组成? 体液调节:
第15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7.3.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3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陈秀兰 (第一轮复习).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
第二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第四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结构破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效应器结构破坏:只有感觉无效应 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指在 参与下,人和动物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反射弧 3.反射弧的结构及反射过程 [A]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B] (传导兴奋)→ [C] (对传入的信息 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D] → [E] ( 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结构破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效应器结构破坏:只有感觉无效应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4.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与感受器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效应器相连的是传出神经。 (3)与脊髓灰质前角(较大的一边)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的特点: ,是由 外流形成的,如图中的 处 (2)动作电位的特点: ,是由 内流形成的,如图中的 处 外正内负 K+ ①、③ 外负内正 Na+ ② 2.局部电流的形成 (1)膜外①与②、③与②的电位不同,于是形成局部电流,方向是 (2)膜内①与②、③与②之间也形成局部电流,方向是 3.兴奋传导的形式及特点 (1)形式:以 的形式进行的。(2)特点: 。 ①→②、③→② ②→③、②→① 局部电流 双向传导

突触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轴 突 神经递质: 线粒体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受体蛋白 突触后膜 轴 突 神经递质: ⑴释放(胞吐)⑵种类(兴奋性、抑制性)⑶方向:单向性 ⑷发挥作用后被分解 线粒体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 受体蛋白 突触后膜 突触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反射活动 语言 思维 写字 看懂 讲话 听懂话 最高级 平衡 生物节律 体温调节 呼吸中枢 躯体运动 高级中枢 3、大脑皮层的功能 可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 ,具有 、学习、记忆和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4、大脑皮层言语区 (1)W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2)V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文字。 (3)S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4)H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 反射活动 语言 思维 写字 看懂 讲话 听懂话

关于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通过激素的调节 内分泌腺: 分泌的称XX激素,分泌物量少,无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毛细血管。(不出来)人体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肾上腺、垂体、胰岛等。 外分泌腺: 分泌的称XX液,分泌物量多,有导管,由导管运送到体表或体内官腔,有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肝脏、胰腺等 (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

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功能 下 丘 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的生长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功能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 A细胞(外) 胰高血糖素 蛋白质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B细胞(内) 胰岛素 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降低血糖含量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功能 肾上腺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性 腺 主要是卵巢 雌性激素 固醇 主要是睾丸 雄性激素 升高血糖,促进血糖分解、增加产热 性 腺 主要是卵巢 雌性激素 固醇 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并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主要是睾丸 雄性激素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3)蛋白质类、多肽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使用,因其进入消化道后能被消化酶降解而失去作用;其它可以口服也可注射。 (4)含氮类激素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调节效应,固醇类激素与靶细胞内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引发调节效应。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表现为拮抗作用。 (2)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使血糖下降的激素只有胰岛素。

反馈调节模型及信息解读 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

水盐调节的过程

1、免疫细胞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2、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胸腺内成熟—T细胞 、骨髓内成熟—B细胞若出现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或被切除胸腺,则会丧失大部分特异性免疫能力,因为T细胞不仅是细胞免疫所必需的也是多数浆细胞形成所必需的。

抗原 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 直接刺激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

尝试用概念图的形式将体液免疫过程构建出来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摄取 处理呈递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分泌 二次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 少数种类 提示:包含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 B细胞、抗体等主要概念

细胞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被抗原 入侵的 组织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靶细胞裂解, 抗原暴露

细胞免疫过程 在细胞免疫效应阶段释放出来的抗原将继续进入体液免疫过程 记忆T细胞 增殖分化 处理 呈递 摄取 吞噬细胞 抗原 T细胞 二次免疫 靶细胞裂解 与靶细胞接触 效应T细胞 释放 抗原 在细胞免疫效应阶段释放出来的抗原将继续进入体液免疫过程

名师点拨 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免疫系统调节过程中常起协调作用,如病毒侵入机体,先进行体液免疫,再进行细胞免疫。 ②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地识别抗原;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所产生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二次免疫反应及其特点 (1)二次免疫反应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2)二次免疫特点 与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快更强,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可以用下图表示:

  类型 项目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等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