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资本论》1至3卷的逻辑 思东创作室 2009年9月20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輔導處八月份主管會報 報告人 : 洪自強. 輔導組本月工作 【行政文書】 建置 100 學年度工作資料夾 擬訂 100 學年度第一學期行事曆 【認輔工作】 匯整 100 學年度續接個案資料 輔導教師持續關心責任班級高關懷個案 統整國小轉銜個案資料 (3 位 ) 【通報案件】 通報性騷擾案件 1 件.
Advertisements

1 债券融资业务拓展交流 债券业务部 二 O 一二年二月. 2 目 录  第一部分 债券融资业务概述  第二部分 东兴证券债券融资业务情况介绍及前景展望  第三部分 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发债  第四部分 债券融资业务合作开发方式及激励探讨.
轴对称(一) 课堂引入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样 的特点.
创意鄱阳湖— 一种基于无形资源理念开发鄱阳湖的思考 以传奇背景音乐作为开场,体现创意创造传奇 南昌大学 黄细嘉
股指期货的风险及防范.
防盜裝置  學生科技探究.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张芊丽 2008年1月.
饮食中的平衡 酸 性 食 物 与 碱 性 食 物.
第五十章 旅外华人现代汉语文学 回目录.
期末書面報告指定書籍 王鼎鈞回憶錄---昨天的雲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國中1上 第2單元 生命的維持(一) 生物體的協調 6-1 神經系統 6-2 內分泌系統.
区位因素分析专题.
文题: (1)请以“从此,我(他/她)不再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以“做人从_____开始”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3)请以“你还会____吗”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第八章   股利分配 本章主要介绍了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主要的股利政策、股利支付的程序及方式、 股票分割及股票回购等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不同股利政策的具体做法,掌握股票股利的作用,了解股票分割和股票回购的涵义及影响。
川信-丰盛系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016年3月.
导入新课 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
1Z 会计基础与财务管理 1Z 会计的职能与核算方法 …2011 会计的职能(熟悉) 一、会计的概念
古文選讀.
典例之二 我国第—个生态县——大丰生态县的建设
产学研项目财务管理若干问题 鲁春艳
文明史范式.
农信社信贷产品实务技能提升培训.
金陵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基础”教研室.
项目二、资金运动管理 模块三、营运资金管理
脾胃病的饮食调理和中医治疗 贵州省中医院脾胃病肝病内科 医生:朱国琪.
学校消防安全培训.
彰显语文教育特性 立意学生能力发展 ——《语文》新教材第三册解析
教育老兵教學經驗談 何進財 曾任 教育部社教司司長 訓委會常務委員 中央警官學校兼任講師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兼任副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副教授
高齡者道路交通事故特性與道安防制措施 研究計畫報告
龙腾炎盛鞋业 打造卓越管理人员特训营.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重要的感觉器官,有许多感觉器,具触觉、嗅觉功能,还能感受异性的性信息素。 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三部分组成。
教育的“麦田”,我们该如何守望?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王振中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货币的职能 卢瑞瑞.
第八章 海岸地貌 海南三亚天涯海角.
项目亮点 融资方为AA级发债主体,是当地唯一的综合平台公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张欢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每週一書 好書報報 抱抱好書 林蕙蘭.
第四章 会计职业道德 第三节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复习 什么是结构?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鸭暖中学地理备课组 学习目标 聚落的主要形式 了解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 探索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环保意识 增强 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纳税是有收入的成年人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參、計畫目標與發展策略 一、規劃課題與對策
我的自述 ——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第八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植物辨識及分類 呂春森 基隆市立暖暖高級中學 植物辨識及分類 呂春森 基隆市立暖暖高級中學.
●车辆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车辆消防安全知识 2017/3/17 巫山县公安消防大队 1.
省示范校建设项目验收工作汇报 赵小平
婴幼儿意外伤害预防与急救 上海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母婴健康工作室 原上海长海医院儿科 方 凤 宝优网:
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特点分析及复习备考 刘延彬 年3月6日 合肥.
有趣的文字 口 天 天 口 口 木 木 口 下 上 士 干.
第三课 闲话“家”常 1.
关注品德与生活课的 探究性学习和微课程的发展
“华东师大数学系部分老同事活动”(辛卯聚会)记事
第五节 读图表述.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 交 易 部 中華民國101年8月
管理好种公鸡提高雏鸡质量.
走进 莱 芜 制作人:楠楠.
主讲: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傅文清 联系电话: 教学模式与课程教学设计 主讲: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傅文清 联系电话:
22 第 课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题探索中成长 东风东路小学 王洁华 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 广东省一级学校
关注女职工劳动保护,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解读
腾冲叠水河瀑布 和来凤山公园 音乐: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 摄影、制作:曹珏 陈晓芬.
學經心得報告--以六祖壇經為主.
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不兴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 建设综述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
课程及其教学标准 主讲:傅文清
水利绿色发展问题与建议 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06 无形资产投资环节的会计处理.
知识点:交流接触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主讲教师:冯泽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图解《资本论》1至3卷的逻辑 思东创作室 2009年9月20日 这个图解只包含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和恩格斯整理的第二卷、第三卷,没有它的第四卷《剩余价值史》的结构,因为第四卷的逻辑结构属于资料汇编性质。它与马克思、恩格斯的逻辑理念截然不同。

第一版序言讲述的论证方法 科学理论需要采用逻辑证明方法 从直接性到间接性到本质性的深化 分析经济形式 也不能用 不能用显微镜 化学试剂 直观观察 现象和本质 知性认识方法 也不能用 化学试剂 实践方法 如欧文的方法 具体实验方法 逻辑规则 两分法-同一律 观点和实例一体 形式对立 科学理论需要采用逻辑证明方法 资产阶级社会 具体实例 同一 同 一 劳动产品的 商品形式 直接性 二者都必须用 抽象力来代替 辩证逻辑 理性思辨方法 或者商品 的价值形式 间接性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P8 思维口诀 形式对立 本质同一 本质性 经济的 细胞形式 解说 抽象力 的形式 从直接性到间接性到本质性的深化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整体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形式:交换关系 属性:资本主义制度演变规律 形式 两分法 三段式 个别和一般的同一律 典型实例 英国 典型实例 英国 本质 资本主义的 生产关系 个别 就是 一般 适用一般 德国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P8 科学表述格式 本质两分法 形式三段式

科学表述方法的典型实例 思维口诀 存在是一 认识是二 自然规律引起的 社会对抗的发展 程度的高低 表面现象:认识 这些规律本身 在于这些以铁的必 然性发生作用并且 正在实现的趋势 动态本质:认识 工业较发达的 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 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 者未来的景象 具体存在 逻辑规则 个别一般同一律 三段式法 现象-本质 逻辑规则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P8 三分法对立统一律

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 认识属性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 到了本身运动 的自然规律 实践属性 本书的最终目的 就是揭示现代社会 的经济运动规律 外部联系 两种属性对立统一 理论的形式特点 它还是1、既不能跳过 2、也不能用法令 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逻辑规则 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内部联系 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P11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理论的本质属性

自然历史观的表现形式 资本 占有者 管理者 劳动者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 怎样超脱各种关系 他在社会意义上总 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逻辑规则 形式对立 本质同一 三位一体 不可分割 理论形态同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 形式特点 1社会制度 的制约作用 制度经济学 形式特点 2思想路线 的制约作用 指导思想 资本 占有者 管理者 劳动者 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P12从这个逻辑图中人们看到,马克思的自然历史观停留在本质属性环节,没有将形式特点展示出来,属于理性思辨的范畴,与真实模式相差一个认识层次。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必须从理性的思辨上升到真实模式的高度。把握形式和本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具体 形式 具体 形式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本质属性:客观必然性-客观规律

分析方法与叙述方法的本质区别 实事求是方法 辩证逻辑属性 逻辑属性 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 这点一旦做到,材料 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 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 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用概念和逻辑 进行动态论述的特点 实事求是方法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 材料,分析它的各种 发展形式,探寻这些 形式的内在联系。只 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 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 地叙述出来。 系统分析和综合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P23、24 逻辑规则 两分法——同一律

事物辩证法和概念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抱一 理性无限 知性有限 感性直观 客观存在——认识对象:本体 3极限规则 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三个环节对立统一 没有客观事物的踪迹,它是绝对真理 时代哲学 抱一 模式极限 逻辑规则 康德 哲学 黑格尔 逻辑学 理性无限 对象本质概念 属性思维规律 形式概念辩证法 2辩证法三大规律 隐含事物的踪迹 二律 背反 层次 界限 马克思 的哲学 形式事物辩证法 对象事物现象-属性客观规律 知性有限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P24在这里,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展示出二律背反的矛盾性。这是事物规律与思维规律两个认识层次的对立统一。 1社会演变规律 具体事物的规律 感性直观 注意:二律背反的内涵,它是规律或真理的形式特点 客观存在——认识对象:本体

从不断的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动态分析方法 辩证法的实质:动态分析方法 逻辑规则: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 现存事物 变化形式 变化结果 肯定理解 否定理解 必然灭亡 从不断的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动态分析方法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P24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逻辑规则: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资本论》四卷本的逻辑结构 演化结果 科学理论 第一篇 基因形态 商品 (价值关系演变过程) 基因 本质—形式 现象 第一卷 本质属性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 动态形式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卷 具体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资本论》逻辑结构的特点:动态两分法-辩证逻辑-两个层次对立统一。第四卷是观念的演化过程,前三卷是演化结果,形成了科学理论。逻辑模式的鲜明特点:动静一体,动态是辩证逻辑,静态是形式逻辑,二者通过层次关系联系在一起。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动态过程分析,系统理论形态。从逻辑结构的形式上看,它与老子大道的真实逻辑完全吻合。这就是人类智慧具有的特点,古今中外,真实逻辑模式绝对不会改变。 存在形式 变化过程 辩证逻辑 两个层次 理性对象 变化过程 第四卷 理论形态 观念的演化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史 逻辑模式 动静一体

《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论述结构 剩余价值内涵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表现形式:多样性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 本质是一 本质 形式是二 两种手段 具体 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劳动时间的产物 相对剩余价值 改进工艺技术的产物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全书的核心理念。它揭示了在合同契约制度下存在的不平等的交换的实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为此,我将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突出地展示出来。以便牢记马克思为捍卫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作出的巨大贡献。 具体是多 利润(地租、利息) 表现形式:多样性

《资本论》第一卷各篇之间的逻辑结构 第一篇 第二篇 商品和货币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篇 第三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质变结果 属性分析 3形式 分析 1动态本质 逻辑过程 抽象形式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辩证逻辑 两种形式 两个层次 对立统一 4本质 分析 先验逻辑 菱形结构 第六篇 工资——分配 《资本论》第一卷构成了一个环环相套的圆圈模式,其中逻辑分析揭示了本质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体现了系统论述方法,历史分析构成了逻辑的终点。整体结构体现了马克思的逻辑理念——在系统应用环节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科学的逻辑模式。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5具体 分析 逻辑规则 本质两分法,具体四分法 起点和终点重合都是过程 具体形式 6历史过程 生产分配历史 形式逻辑 三段式三分法

《资本论》第一卷间接形式的逻辑图 系统分析 四者同一律 第五篇 第三篇第四篇 4、本质分析 3、形式分析 第六篇 5、具体分析 1、逻辑分析 第二篇 质变结果 2、属性分析 1、逻辑分析 动态两分法 第七篇 积累过程 第一篇 演化过程 6、历史分析 第五篇 4、本质分析 第三篇第四篇 3、形式分析 系统分析 四者同一律 第六篇 5、具体分析 逻辑结构:整体是抱一,本质是两分法-同一律,形式是四分法-四者同一律。动态是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在系统应用环节将辩证逻辑规则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从外部对立的形式向内部一体,两个层次对立统一的转化和质变。 逻辑和历史的同一 层次属性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的逻辑结构图 第三章 第二章 第一章 商品 交换过程 本质分析 形式分析 具体分析 逻辑规则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商品和货币的逻辑结构图体现了辩证逻辑规则:三分法-过程论,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动态论述格式。 逻辑规则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三分法-过程论 交换过程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一章内部的逻辑结构图 系统分析 3价值形式 2劳动的二重性 逻辑是动态关系 属性是矛盾关系 四种形式的关系 4拜物教性质、秘密 1商品的两个因素 从本质关系出发 3价值形式 逻辑是动态关系 2劳动的二重性 属性是矛盾关系 系统分析 四种形式的关系 4拜物教性质、秘密 结论是具体关系 第一章内部的逻辑结构图体现了系统分析,基础是本质关系,属性是矛盾关系,逻辑是动态关系,结论是具体关系。四者同一律的完美体现。

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方法 关系 使用价值 形式特点 ┌交换价格└商品价值 有用性 自身属性 物 产品 商品 物 产品 商品 物 存在 ┌具体劳动量└社会劳动量 使用价值是自身的存在属性,价值是在交换关系中形成的,二者的认识形式不同。体现了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一体关系。 形式逻辑:三段式法 从存在属性到形式特点:三段式 直接性:存在的属性和形式特点 辩证逻辑:本质两分形式三分 从关系出发,现象本质、矛盾关系 间接性:关系的形式、本质、现象

马克思使用哲学范畴分析经济关系 哲学范畴工具的应用 层次 量的差别2 社会属性 人与人关系 1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 3社会关系 层次性 劳动 的内涵 量是 存在形式 自身特点 层次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质是存在 自身属性 交换价格 物 层次 使用价值 物 劳动成果 交换价值 在交换中成为商品 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时使用了哲学范畴作为思维工具。质是存在,单一性;量是存在形式,多样性。使用价值是自身属性,交换价值是关系属性。作为关系属性,它的特点是多样性的,关系网的形态。因此需要将认识的层次属性添加进去,进行立体思维。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形式上,把不同的关系并列看待起来。由于传统哲学缺乏层次理念,所以人们才会难以理解马克思的逻辑理念。 有用性 量的差别1 劳动形式 劳动属性 供需关系 多样性 质的差别 用处不同 单一性 物是自身属性 商品是关系属性 思维口诀 存在是一 认识是二 认识形式或角度不同 具体存在是多样性的统一

必须用金字塔正位法把握住层次关系 3终点是规律 极限抱一 把握规律 理性思辨 本质性 社会地位 物质利益 从对立 到同一 层次阶梯 认识能力不断提升 间接性 社会必要劳动量 供需矛盾的影响 人与人社会关系 关系属性 2过程 是观点 和理论 间接反思 矛盾性 层次阶梯 直接性:劳动产品 花费的劳动时间不同 劳动技能和制作工艺不同 自身属性 认识模式是三角形的金字塔,它将认识属性和形式特点直观地展示出来。认识的起点是存在,直观反映形式。过程是形成观点理论,这是间接反思得到的结果。认识终点是揭示必然性、规律性。这是理性思辨得到的“抱一”内容。认识能力上升不到把握规律的高度,就属于经验理论范畴,它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形态。金字塔是立体思维方法,是科学认识论的图形。必须学会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图像形式的方法。这是哲学逻辑的根本。 直观反映 认识对象:物,自身属性-使用价值 相互交换:关系属性-价值与价格 1起点是存在

图解劳动的二重性:财富和价值的关系 财富和价值 的矛盾关系 供需影响 价值实现 本质 两分法 观点是抽象结论逻辑是具体结论 1存在 具体劳动 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具体形式 1财富增长 价值不变 2 关系形式 逻辑 分析 三段 式法 各自 适用 条件 不同 抽象论述 随着物质财富的量 的增长,它的价值 量可能同时下降。 这种对立的运动来 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条件 生产效率提高,社 会必要劳动量下降 会导致价值量下降 劳动的 二重性 具体形式 2财富增长 价值下降 劳动的二重性停留在本质两分法环节,观点分析是抽象结论,逻辑分析是具体结论。通过图像对比将观点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本质区别展示出来。 形式 三段式 具体形式 3财富增长 价值增多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效率

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结论 条件:社会关系 条件:劳动关系 科学表述格式 条件观点一体 两分法同一律 人类劳动力 在生理学意义 上的耗费 在特殊有目的 形式上耗费 一切劳动 本质存在 关系形式 相同的抽象的 人类劳动 具体的有用的 劳动 它生产 使用价值 它形成 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P60点评:一方面、另一方面,属于认识形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逻辑规则需要将观点适用的条件准确把握住,不能使用认识形式作为观点适用的条件。这里的表述缺陷说明,马克思对于科学表述格式“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缺乏深刻的认识。他直接沿用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表述形式。 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是抽象的表述形式 条件和观点二者分立 具体劳动形式 自然属性:不变 从另一方面看 抽象劳动形式 社会属性:可变 从一方面看

图解商品的价值对象性 马克思采用了描述和比喻的方法,图解则是逻辑分析方法 变成商品 物 劳动产品 通过交换 出现 价值 概念 社会关系可变性 商品制度的产物 表现 形式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 内涵:价值属性 关系形式 财富 1自然资源 2劳动成果 在劳动合同制下 劳动力成为商品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我们采取图解的形式,将里面的逻辑关系展示出来。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商品的属性,它与物的区别是:在关系中形成的概念。关系的载体是物,但反映关系的概念与物的属性截然不同,它是直观看不到的,又是客观存在的。就像社会关系网一样,它与单个人的属性截然不同。把握关系需要理性的思辨能力,它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思辨的对象。 财富内涵 存在自身的属性 包含两种形式 价值内涵 反映关系形式 的经济学概念 马克思采用了描述和比喻的方法,图解则是逻辑分析方法

交换形式与矛盾形式之间的关联 从形式到属性 从过程到结果 商品和货币 矛盾:两极形态 结果 属性 本质 产品和商品 对立:本质矛盾 思维口诀 过程是三 属性是一 形式无矛盾 本质有矛盾 属性是矛盾 物和产品 差别:属性对立 过程形式 显露 我们将马克思的交换形式演化过程与黑格尔揭示的矛盾形式变化过程对应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观念和概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观念属于存在形式之间的联系,概念则是本质之间的联系。二者分别属于认识的两个层次。 隐藏 同一是隐藏,差别是显露 对立是本质,矛盾是属性 物物交换 同一:形式对立 从过程到结果

4结论:物(财富)只有在交换中才具有价值属性,价值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1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存在形式 社会财富的元素 商品-出发点 2a关系形式 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3a社会形式 本质:商品价值 形式:交换价格 逻辑分析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三段式法 a客观对象 满足需要的物 b动态属性 交换的量的比率 处在变动形态中 b形式和属性 劳动力的耗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系统 分析 四分法 层次关系 层次关系 b自然属性 质和量两种规定性 社会尺度交换形式 c理由根据 交换的依据 等量的社会劳动 c1本质属性 价值是凝固在商品 体中的劳动时间 这是依据形式逻辑规则绘制的逻辑结构,它将层次关系隐含在里面,没有直接显露出来。原因是马克思站在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上论述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层次属性是思维规律把握的对象。我们通过将观点转化为逻辑图的形式,就会使思维规则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c2形式特点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 成正比例关系,与 劳动力成反比关系 c表述概念 使用价值和财物 即财富的物质内容 d逻辑形式 存在是劳动产品 认识是抽象劳动 两个层次 4结论:物(财富)只有在交换中才具有价值属性,价值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逻辑形式:三段式法:从形式到本质到动态关系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力与价值关系 同样时间内价值量 相同使用价值不同 生产力高时多些, 生产力低时少些, 提高劳动生产力就会 降低单位产品价值量 商品的二重属性 直接性存在形式 间接性关系形式 商品的社会属性 形式:交换关系 本质:生产关系 价值和财富之间 矛盾根源在于 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定义 独立的互不依赖 的私人劳动产品 层次关系 层次关系 分析结论 一切劳动,作为相同的 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 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 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 产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 逻辑规则 存在是一,认识是二 商品的形式属性 直接性自然物质 间接性劳动产品 劳动的二重性 私人实际劳动量 社会必要劳动量 劳动的二重性进到了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环节,所以它的逻辑结构比商品关系要简化一些,然而,思维形式规则同样贯穿在其中。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对立统一,是它的极限规则,在认识论的各个环节都普遍适用。 商品的本质属性 劳动力的耗费 社会必要劳动量 生产力 有目的的生产活动 在一定时间内效率 逻辑形式:三段式法:从形式到本质到动态关系 属性: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的逻辑图 C一般价值形式 三分法动态过程 量变结果 D货币形式 质变形式 注意:普遍一般停留在有限,本质一般上升到无限,如国际通用货币 本质 一般 两分法 一般普遍 B总和的或扩大的 价值形式 三分法对立统一 形式逻辑:三段式 辩证逻辑:两分法 二者的有机结合 普遍特殊 A简单个别或偶然的 价值形式 系统分析四分法 量变过程 三段式 价值交换形式的演变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形式逻辑的三段式,另一方面同时也体现了辩证法的规则:量变是过程,质变是结果。量变引起质变。注意黑格尔强调的观点:本质一般。它通过货币形式展现出来。本质一般是进到无限环节的属性,它超越了国界,就像美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一样,这是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的。同样的货币,世界货币与国内通行的货币不同,它具有本质一般的属性和特点。 具体个别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量的 质: 规定性 内容 (1) 价值表现 的两极 1本质矛盾 本质关系 2动态形式 简单的、个别的 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形式逻辑的三段式 (3)等价形式 两种形式 (2)相对价值形式 量的 规定性 质: 内容 简单的内涵是物物交换,还没有生产性劳动的因素。例如采集和狩猎得到的劳动果实。个别的,指交换的数量和规模非常小,偶然的,指这种交换不具有经常性,普遍性。这是人类早期具有的交换行为,它发生在不同部落之间具有的相互关系环节。表述格式符合三段式法,三种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这种价值形式的鲜明特征。绝对不能停留在表述的形式上,要结合现实的历史演变过程把握马克思的逻辑理念。 (4)简单价值 形式的总体 综合分析 3静态本质 ┌抽象: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具体: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 逻辑形式:辩证逻辑;逻辑规则:两分法-同一律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和属性 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整体:总和的或 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 本质属性:3总和的或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逻辑规则 形式对立本质同一 两个层次对立统一 这种交换形式源自人类从消费性劳动向生产性劳动的转化和质变。生产劳动的特点是摆脱了自然产物的束缚,生产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种植和养殖占据了支配地位。此时劳动产品出现了剩余,促使交换关系变得频繁起来。分析价值形式的变化必须结合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事实,观念与事实同一,才符合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 或=2盎司金或=1/2吨铁或=其他:辩证逻辑形式:抽象和具体的同一律

C一般价值形式的属性、形式和本质 整体 一般 价值形式 属性:1价值形式 的变化了的性质 本质:3从一般价值 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 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整体 一般 价值形式 等价物的出现构成了一般价值形式的鲜明特点,通过贝壳、兽皮等通行的产品作为等价物,即衡量交换关系的砝码。以后才逐渐固定在贵金属上面。因为交换在这一时期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经济关系,所以它需要大众化的常见的物品作为等价物。 本质:3从一般价值 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科学表述 三段式法

C一般价值形式:形式逻辑的三段式 等价形式 20码麻布 X量商品A是一般 特殊:一件上衣= 其他商品是个别 具体商品是特殊 形式逻辑三段式 特殊:10磅茶叶= 特殊:40磅咖啡= 等价形式 20码麻布 特殊:1夸特小麦= 特殊:2盎斯金= 这是马克思给出的一般价值形式的通用公式。马克思依据科学表述的三段式法进行列表。我们用个别、特殊、一般的逻辑概念将它标注出来。从而使这个表格的认识属性彰显出来。 特殊:1/2吨铁= 逻辑规则 三段式-一体关系 一般:X量商品A= 个别:其他商品=

D货币形式:辩证逻辑的两分法 等价形式 2盎斯金 麻布与金交换位置 具体:20码麻布= 去掉其他商品形式 具体抽象是辩证关系 体现了辩证逻辑 具体:1件上衣= 具体:10磅茶叶= 等价形式 2盎斯金 具体:40磅咖啡= 具体:1夸特小麦= 货币形式已经进到两极对立的属性环节,此时马克思改变了个别特殊一般的分类模式,直接采用了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两个关系的区别在于逻辑关系的结构不同。从三段式形式到两分法的本质。如果头脑中没有认识的模式,层次关系,不可能从字面上把握两个公式之间的本质区别。 具体:1/2吨铁= 逻辑规则 两分法-同一律 抽象:X量商品A=

四种价值形式之间关系的逻辑图 个别 A.简单的、个别的 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特殊 B. 总和的或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 C. 一般价值形式 量变 结果 量变过程 本质一般 D. 货币形式 四种价值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动态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其中ABC处在量变过程中,D则是量变的终结,产生了质变。过程和结果属于动态两分法,在认识属性上是层次关系,存在环节是前后相继的关系。逻辑图将两种形式的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这就是逻辑分析的特点:与真实的关系绝对同一,没有主观片面性的因素。 逻辑形式:三分法-过程论 量变是过程,质变是结果 个别、特殊、一般是形式逻辑三段式 一般和本质一般是辩证逻辑的层次关系

图解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拜物教性质:存在的形式特点 秘密:劳动的社会性质、属性 商品形式 ┌社会关系 └思辨对象 自然资源 劳动产品 劳动者 管理者 经验 理论 关系网 本质 现象 形态 占有者 物的性质 交换关系 科学 理论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P89 认识层次 本质属性:总劳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现象形态: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本质是形 式变化中 的同一性 等价形式 表现价值的商品 本质、一般 关系的属性是相对的 把握关系分两种形式 层次关系和并列关系 一般是间接性的本质 个别是直接性的形式 换位 等价形式源自交换中的地位,通行的价值衡量尺度逐渐发展成为等价形式 认识形式 静态层次关系 与存在形式对立 认识形式 动态并列关系 与存在形式同一 换位 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就是说,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P63把握两种形式之间关系的秘密在于,它需要从固定不变的认识模式转化为动态的认识形式。绝对不能局限在个别的交换实例中进行区别、判断,必须站在交换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考察。这就是动态分析的特点,它不能直接通过个别实例进行验证。 存在是一,认识是二 相对价值形式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形式-个别 存在形式 并列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形式-个别

考察相对价值的方法:系统分析 价值关系是本质自身 内部的矛盾,如同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 看不到、具有相对性 必须完全撇开这个价值 关系的量的方面 1本质关系 不是具体交换的比例 社会关系 作为价值量,是同一 性质的物——劳动量 2质上等同,量上对立 用途不同,关系中发 挥的作用和地位不同 价值抽象是孤立的知 性产物,自然属性 3价值是关系属性 只能通过反思把握 关系是一体的变化的 自身形式无矛盾 关系形式有矛盾 二者是两种属性 对立统一的形式 考察相对价值的方法分为四个环节:1是本质关系,2是形式特点,质上等同,量上对立。3是价值属性,表述关系的概念。4是关系中出现的质变。由此体现了“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的逻辑规则。 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 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 的价值形式 4关系中属性发生质变 以对立统一形式出现 形式同一 作用不同 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

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1麻布的价值变化 上衣价值不变 3麻布和上衣同时变化 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同时变 单一性 双向性 变化的 组合呈 多样性 对立属性 对立形式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量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P69这是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理论根据。价格是形式,价值是本质,二者总是处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在商品制度下这一矛盾不可能消除。 2麻布的价值不变 上衣价值变化 4麻布和上衣同时变化 同一方向不同程度同时变 或者按照相反方向变化 单一性 双向性 相对价值的内涵是价格,量的规定性是价值。二者是 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商品制度下这一矛盾不可能消除

等价形式具有的三个特点 等价形式 本质属性和形式特点 科学表述格式 定义是本质属性 特点是三段式法 分析方法 的理论根据 亚氏工具论 定义: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 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逻辑规则 本质是一 过程是三 马克思下定义的方法源自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这是马克思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念与黑格尔逻辑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有力证据。两种逻辑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逻辑模式——真实逻辑模式。 1使用价值成为它 的对立面即价值 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它的 对立面即抽象人类 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它的 对立面的形式,成为 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说商品是使用价值 和交换价值,严格 说来,这是不对的 理由:只有形式特 点,没有本质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或 使用物品和“价值” 形式┌使用价值 同一└使用物品 属性对立:“价值” 有矛盾的观点 自然性社会性 两种属性矛盾 无矛盾的观点 表面形式联系 孤立考察结果 矛盾 现象 本质 矛盾 自然属性:可见 在本章的开头,我们曾经依照通常的说法,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严格说来,这是不对的。商品是使用价值或使用物品和“价值”。一个商品,只要它的价值取得一个特别的、不同于它的自然形式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形式,它就表现为这样的二重物。孤立地考察,它绝没有这种形式,而只有同第二个不同种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时,它才具有这种形式。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一点,上述说法就没有害处,而只有简便的好处。P75 交换价值 社会属性:反思 使用价值 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理性认识关系属性 两个层次辩证逻辑 知性认识自身属性 并列关系一分为二

内在矛盾通过交换关系显露出来 认识形式二是关系 具体矛盾 商品B 自然形式充当 价值形式 商品A 自然形式充当 使用价值 结果 矛盾关系 形式特点 思维口诀 存在是一 认识是二 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形式 条件:在交换关系中 注意:黑格尔率先 将矛盾分为隐藏和 显露两种形式。马 克思沿用了它。这 是认识形式的深化 它与存在形式无关 内部矛盾 本质认识 属性 更仔细地考察一下商品A同商品B的价值关系中所包含的商品A的价值表现,就会知道,在这一关系中商品A的自然形式只是充当使用价值的形态,而商品B的自然形式只是充当价值形式或价值形态。这样,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就通过外部对立,即通过两个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了,在这个关系中,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使用价值,而另一个表现价值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交换价值。所以,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P76 使用价值 价值 认识属性 本质是一 矛盾概念 矛 盾 辩证逻辑要把握认识形式和认识属性的层次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 本质属性 不是交换调节商品的价值 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价 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 马克思的观点 形式特点2 逻辑规则 本质是一 形式是二 理论和实践本质和形式 的对立统一 两种形式 矛盾 形式特点1 营销策略制约交换比例 主观因素 现实存在特点 形式特点2 供求关系决定交换比例 客观因素 现实存在特点 显然,不是交换调节商品的价值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价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P79马克思的观点把握了本质关系,人们通常联系具体实例来理解,结果现实存在与马克思的观点背道而驰,这就是二律背反在现实中的表现。理论把握的是本质,实例是具体存在形式。形式和本质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性。

劳动性质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化 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 自然属性转化为社会属性 把劳动产品表现为只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物的一般价值形式,通过自身的结构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 注意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经济关系是基础,上层建筑是外在的制约作用,它不可能直接改变生产关系的形式特点 不能用政治属性解释生产关系 因为生产关系是物质利益矛盾 自然属性转化为社会属性 由此,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自然属性)形成劳动的特殊的社会的性质(社会属性)P83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条件:实行商品制度的产物 转化为 把劳动产品表现为只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物的一般价值形式,通过自身的结构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由此,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特殊的社会的性质。P83

对商品拜物教本质属性分析 根基 来源 形态 属性 自身因素:可控性 社会需求:变化性 实现结果:虚幻性 产生的条件 同商品生产 分不开的 私人劳动 时间 本质矛盾 来源 商品制度 ┌雇佣劳动 └合同契约 形态 自主劳动 等价交换 按劳分配 社会劳动量 供求关系 经销策略 形式矛盾 属性 生产关系通 过商品货币形式 间接表现出来 本质 商品拜物教源自社会属性:人们不能凭借个人能力控制自己的劳动成果、生存环境和前途命运,只能相信天命。这是劳动者不能成为社会主人的鲜明标志。也是私有制社会形态导致的必然结果。 价值实现 价值与价格的矛盾 二律背反关系 属性矛盾 主观和客观两种形式对立统一,导致虚幻性的结果

科学分析具有的鲜明特点 变化 结果 认识 起点 变化 过程 科学分析 从发展过程完成 的结果开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探索基本矛盾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探索基本矛盾 形成继续革命理论 1957~1976 新中国建立 所有制改造完成 1949~1956 探索建设道路 形成改革开放理论 1978~现在 内部外部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P92 真实存在模式 1前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3南斯拉夫分裂 4 古巴特色 5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 建立 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 发展 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 蜕变 科学分析特点 系统把握 五种形式

第一章 商品内部具有的逻辑结构图 这个逻辑图将马克思论述的商品内部具有的环环相套的关系网模式全面系统地展示出来。它完全符合思维形式规则。分析商品关系从两个方面入手:本质环节是逻辑分析,形式环节是历史分析。本质内部包含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其中存在和形式是直接性的层次关系,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是间接性的层次关系。形式和内容构成第三个环节的层次关系。内容环节通过具体定义、内涵的解说,表现形式和变化形式展示出来。它是四者同一的完美体现。从这个逻辑图中人们看不到丝毫的片面性,它与真实的存在模式高度同一。由此构成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它是把握真实模式的系统逻辑,或者说上升到逻辑模式高度的辩证逻辑。

从商品货币关系到资本的质变过程 这是从动态角度给出的逻辑关系演化过程的图像。包括通过概念表述矛盾形式的变化,通过符号表示交换过程、生产过程,通过逻辑图形式表明矛盾运动的特点:从对立到同一的质变和飞跃。同时还将逻辑规则标注在上面,体现了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的逻辑规则。

第二章 交换过程:矛盾关系的形式变化 商品的自身属性 1、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 使用价值,对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2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 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 交换过程的矛盾属性 具体环节:只是个人的过程 本质环节:一般社会的过程 存在环节:同一过程不可能对一 切商品所有者同时兼有两种属性 交换过程的形式特点 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 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的对立发展起来。商品转化为货币 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 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就成为商品。 矛盾 关系的 形式 交换过程这一章没有分节,它表明,这是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关系。依据马克思的论述内容,我将它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商品自身属性,二是交换过程的矛盾属性,三是交换过程的形式特点,四是交换过程的本质属性。相互之间的关系依据康德的菱形结构法排列起来。 交换过程的本质属性 商品制度下人们的生产关系通过货 币交换关系反映出来,生产关系以 物的形式出现。通过物的占有形式 表现出来。导致了货币拜物教现象 理论形态 系统矛盾

用金字塔解说法权关系与经济关系 上 层 建 筑 | 法 权 关 系 两种属性 公有制 私有制 社会 制度 属性 理论形态 ┌劳动者占有论 └管理者代表论 经济关系决定 社会制度属性 形式:契约形式 属性:法权关系,意志关系 制度:劳动合同制 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P102 劳动力 占有 关系 资本 基础:经济关系 现实的物质利益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的逻辑结构 货币和 商品流通 属性 1、价值尺度 a商品的形态变化 b货币的流通 本质 2、流通手段 c铸币。价值符号 三段式表述法 属性是一 本质是三分法 形式是三段式 b支付手段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停留在交换的具体形式上。它体现了三段式表述法。具体分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形式 3、货币 辩证逻辑 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c世界货币

第二篇第四章的逻辑结构图 第二篇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质变结果:社会属性 1资本的总公式 形式特点 3劳动力的买和卖 具体存在 篇章合一的属性 两分法-同一律 形式本质具体 三分法层次关系 第二篇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质变结果:社会属性 1资本的总公式 形式特点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这是对辩证运动过程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自然形态转化为社会形式。三个小节分别体现了资本的形式特点,本质属性和具体存在的关系形式。 3劳动力的买和卖 具体存在 2总公式的矛盾 本质属性

资本的总公式 动态表述三段式法 从本质到形式到具体 1本质 商品流通 是资本的起点 思维规则 存在是一 认识是二 本质形式 2形式 两个层次 商品生产 和发达的商品流通 即贸易,是资本产生 的历史前提 认识形式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P167 3具体 世界贸易和 世界市场在十六 世纪揭开了资本的 近代生活史 存在形式

商品、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自然属性 货币流通公式 G-W-G 买卖的形式 自然属性 商品流通公式 W-G-W 货币是等价物 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 质变 转化 社会属性 资本流通公式 G-W-G+ΔG 本质属性:投资 资本保值增值 逻辑规则 从形式对立 到本质同一 在流通领域内 表现出来的 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W-G-W,G-W-G。

资本产生的根源: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观点表述 生产是本质 流通是形式 两个环节 形式:流通过程 不可分割 本质 生产过程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剩余劳动 形式:流通过程 观点表述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 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思辨形式缺乏清晰性 逻辑图解 科学形式 逻辑规则 产生实现 两个过程 对立统一 转化为价值形态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结果。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P188、189 理性表述图像法 这是康德的功绩 理论分析起点:等价交换规律 注意:不是存在的现象和实例

自由工人的本质属性:非占有者 生产资料私有制 资本占有、国家占有、股份制 代表论:形式 管理者代表劳动者占有 劳动合同制,它不能改变 劳动者获得生活必需 品的手段—— 出卖劳动力 工人是自由人, 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 当作自己的商品来 支配 他没有别的商品 可以出卖,自由得 一无所有,没有任何 实现自己的劳动力 所必需的东西 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 占有论:实质 劳动者成为占有者 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手段 就业是基础劳动是凭证 与生产资料紧密结合 不是合同契约形式 可见,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这里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P192 本质属性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自身是非占有者,被剥削者 资产阶级法权追求形式上平等,无产阶级要实现事实上的平等

自然形式与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 资本 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 四者同一 形成资本社会 自然形式 二者结合 生产资料和 生活资料的 出卖自己劳动力 所有者 出卖自己劳动力 的自由工人 社会形式 二者结合 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P193 社会生产演变过程

劳动力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6具体形式 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 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 必要的教育费用费用 5确定形式 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 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 平均范围是一定的。 4历史形式 本身是历史的产物, 生活习惯、文化水平 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从质到量 7动态形式 它随着生产这些生活 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 间量的改变而改变 8极限形式 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 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 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具体多样性 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的分析体现了真实逻辑的特点。开端是依据三段式法确定它的属性、形式、特点。然后转入具体分析,沿着从质到量的顺序展开。具体论述参见P193~196 逻辑三段式 1本质属性 劳动力的价值也是 由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2质的规定 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 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 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量的规定 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 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正 常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己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逻辑图 第三篇绝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九章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工作日 和剩余价值量 具体形式 形式特点 第五章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值过程 本质属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依据生产过程的本质属性,以及两种属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形式属性、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构成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七章剩余价值率 形式属性 第六章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 两种属性对立统一

劳动对象只有在它已经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 第五章劳动过程内部的逻辑结构图 1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2而在于怎样生产 3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有目的的活动 或劳动本身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 但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 劳动对象只有在它已经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 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 物或物的综合体 从产品角度考察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 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劳动过程内部的逻辑结构以三段式形式出现。依次为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然后是各自包含的内容。叙述顺序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动态格式,体现出辩证逻辑规则。 科学表述格式:三段式表述法

生产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消费财富的劳动 自然和社会、形式和本质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 第五章价值增值过程内部的逻辑结构图 劳动过程:自然形式 劳动过程:社会形式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 同一劳动过程具有两种形式 自然形式是劳动过程 社会形式是价值增值过程 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质的区分 生产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消费财富的劳动 量的区分 条件:在生产劳动过程内部,分工导致了生产劳动和管理劳动呈现出外部对立的形式。 生产劳动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劳动;管理劳动是间接创造财富的劳动。管理劳动的本质属性是消费性的劳动即本身不创造价值,属于生产劳动中的非生产劳动方面。由于它与生产劳动处在同一个过程中,二者不可分割开,所以从形式上看它是创造财富的生产劳动。 对劳动过程内部矛盾进行的分析。自然形式与社会形式,质的区分和量的区分,体现了从质到量两个层次的一分为二。 自然和社会、形式和本质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

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逻辑图 劳动过程内部各种规定性 形式逻辑规则 三段式表述格式 劳动过程的两种形式 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 辩证逻辑规则:层次性 形式对立 同一性 同一性 综合论述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二者的有机结合 同一劳动过程体现出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社会属性是价值增值过程。从形式对立到本质同一的转化和质变。 形式逻辑 三段式法 1劳动过程 2价值形成 价值增值 3商品生产 资本生产 分析结论 直接性: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 间接性: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辩证逻辑 层次关系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工人自己的所有物 各种经济时代相互区别的理论依据 而在于 怎样生产 生产关系 不在于 生产什么 财富形式 自然属性 用什么劳动 资料生产 生产力 社会属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抽象形式 条件 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 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 加以考察 结论 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 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P204 具体形式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工人自己的所有物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是以流通为媒介,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流通只是为价值增值过程作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进行的 价值增值过程:生产劳动与管理劳动 生产劳动创造价值 管理劳动转移价值 观点 难道他自己没有劳动吗?难道 他没有从事监视和监督纺纱工人的劳动吗?他的这种劳动不也形成价值吗?但是,他的监工和经理耸肩膀了。而他得意地笑了笑,又恢复了他原来的面孔。 实质 这一观点道出了管理劳动的本质属性:它是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劳动,在企业成本核算中归入非生产费用。 属性 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样,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形式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是以流通为媒介,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流通只是为价值增值过程作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进行的 本质 价值增长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生产劳动和管理劳动是共同劳动形式内部的矛盾关系,其中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管理劳动转移价值,即是说,它将自己的劳动作为非生产费用打入成本,属于生产劳动过程内部的非生产劳动方面。这就是企业科室管理人员必须参加生产劳动的理论根据。

从劳动过程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从价值增值过程 角度上看,则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区别的 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逻辑图 同一形式 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 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 不同的作用。 从劳动过程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从价值增值过程 角度上看,则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区别的 对立形式 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不变资本部分即不变资本 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 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 变自己的价值,再生产出 剩余价值,称为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将活劳动和死劳动,转移价值和创造价值严格区分开。在现实上二者是同一的资本形态,然而,本质上二者的社会属性、实现功能截然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形式同一,属性对立。停留在表面形式联系中,不可能揭示出二者的社会属性不同。 综合 形式

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的逻辑结构图 辩证逻辑 层次关系 逻辑规则 本质属性 存在是一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认识是二 形式特点 2产品价值在产品 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三位一体 同一性 观点理论 3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 形式逻辑 没有根基 剩余价值率的本质属性反映出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是创造的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形式逻辑脱离了剩余产品这个本体,属于抽象的逻辑推论。辩证逻辑坚持以存在形式为本,只要有剩余产品,就会存在剥削关系。这是质的属性,不能用量的分割形式否认本质属性的存在。 对立性 存在形式 4剩余产品

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率 m 剩余价值率= v 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 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 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 成剩余价值。我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 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 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m 必要劳动v v 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 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 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我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 为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 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劳动、无酬劳动与必要劳动、有酬劳动的比值,它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P244

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产品 1定义 我们把代表剩余 价值的那部分产品 称为剩余产品 3形式联系 决定剩余产品的水平的, 2本质联系 也不是剩余产品同总产品 的其余部分的比率,而是 剩余产品同代表必要劳动 的那部分产品的比率 2本质联系 决定剩余价值率的,不 是剩余价值同资本总额 的比率,而是剩余价值 同资本的可变部分的比率 4本质属性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 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 5具体形式 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 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 的相对量来计量 我们把代表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称为剩余产品。决定剩余价值率的,不是剩余价值同资本总额的比率,而是剩余价值同资本的可变部分的比率,同样,决定剩余产品的水平的,也不是剩余产品同总产品的其余部分的比率,而是剩余产品同代表必要劳动的那部分产品的比率。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同样,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P257

工作日内涵: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和 工作日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 工人生产他的 和生产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补偿 的时间之和 价值 构成他的劳动时间的绝对量 工作日 必要劳动 工人生产他的 劳动力的补偿 价值 剩余劳动 和生产剩余价值 的时间之和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和,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之和,构成他的劳动时间的绝对量——工作日。P257 逻辑规则:两分法——同一律

第八章工作日的逻辑结构图 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三个环节 3一般形式 在剥削上不受法律 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 1本质 工作日的界限 系统分析 四分法 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2属性 对剩余劳动的贪欲 工厂主和领主 4具体形式 日工和夜工 换班制度 辩证逻辑属性 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本质 两分法 属性: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 过程分析-三种形式:本质、具体、动态 动态形式 英国工厂立法对 其他国家的影响 从动态过程角度分析工作日的属性、形式和特点。体现了系统分析——四分法形式,本质是两分法——同一律。 本质形式 十四世纪中叶至 十七世纪末 关于延长工作日 的强制性法律 具体形式 对劳动时间的强制 的法律限制 1833-1864英国 的工厂立法 三个环节

工作日的属性:1可变量 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个可变量。它的一部分固然是由不断再生产工人本身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它的总长度随着剩余劳动的长度或持续时间而变化。因此,工作日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它本身是不定的。P259 用a b线表示必要劳动时间长度 超过1小时即7小时 a b c 超过3小时即9小时 a b c 超过6小时即12小时 a b c 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个可变量。它的一部分固然是由不断再生产工人本身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它的总长度随着剩余劳动的长度或持续时间而变化。因此,工作日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它本身是不定的。P259

工作日的属性:2变化有限度 极限形式 24小时工作日 1抽象分析 最高界限 劳动力的身体 界限和道德界限 2具体分析 3动态形式 在身体界限和社 会界限之内变动 有极大的伸缩性 工作日的界限 变化有限度 另一方面,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而是流动的量,但是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不过它的最低界限是无法确定的。工作日是在身体界限和社会界限之内变动的。但是这两个界限都有极大的伸缩性,有极大的变动余地。P259

剩余劳动的演变形式和特点 剩余劳动的一般属性: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大于劳动报酬 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 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 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 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生产生活资料,不论这些所有者 是雅典的贵族,伊特刺斯坎的僧侣,罗马的市民诺曼的男爵 美国的奴隶主,瓦拉几亚的领主,现代的地主,还是资本家。 徭役制度下的剩余 劳动具有独立的, 可以感觉到的形式 雇佣劳动契约形式 下的剩余劳动和必 要劳动融合在一起 无法分开的形式 公有制下占有关系 掩盖了劳动合同制 中存在的剩余劳动 和必要劳动的划分 剩余劳动的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徭役制度下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在空间上分开,具有独立的可以感觉到的形式,雇佣劳动契约形式下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融合为一体,无法分开的形式。公有制下占有关系掩盖了劳动合同制中存在的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划分,使它从形式上消失了,然而,官僚者的无偿侵占表明,在劳动者的全部劳动中依然存在着一部分无酬劳动,即剩余劳动。这就是被官僚者无偿占有的那部分劳动成果。 剩余劳动从显露到隐藏再到形式上不存在的演化过程

资本自身具有的两种形式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 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 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 动的权利,它在那时提出的要求,同它在成 年时期不得不忍痛做出的让步比较起来,诚 然是很有限的。P300 经济手段 生产资料占有权 统治地位 资本力量 政治手段 国家政权的帮助 经济手段 生产资料占有权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它在那时提出的要求,同它在成年时期不得不忍痛做出的让步比较起来,诚然是很有限的。只是过了几个世纪以后,“自由”工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自愿地,也就是说,才在社会条件的逼迫下,按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资料的价格出卖自己一生的全部劳动时间,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本身,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自己的长子继承权。P300、301 演变结果 萌芽 政治手段 国家政权的帮助 附属形式 两种 形式

国家法规从外部调节和制约劳资关系,维护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 权力资本的作用与货币资本的作用形式不同,本质同一 资本的两种形式是一体的变化的 平等地剥削劳动力, 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 工作日 劳动时间 休假形式 教育法 义务教育 培训费用 劳工法 “合理”工资 用工制度 争取正常 工作日的斗争制约 劳动时间 国家法规从外部调节和制约劳资关系,维护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 权力资本的作用与货币资本的作用形式不同,本质同一 直接性:生产资本——间接性:权力资本 两种形式一体,不可分割开 这就是两分法-同一律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参见第八章工作日的具体论述。P258~335

平等契约形式掩盖了不平等的关系 必须承认,我们的工人在走出生产过程时同他进入生产过程时是不一样的。 进入时自愿签订劳动合同,平等契约形式 走出时拿走了劳动力价格,将剩余劳动被迫留给资本所有者 契约形式 自由进入生产过程 形式和本质的矛盾性 被迫出卖劳动力 本质 必须承认,我们的工人在走出生产过程时同他进入生产过程时是不一样的。在市场上,他作为“劳动力”这种商品的所有者与其他商品的所有者相遇,即作为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遇。他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时所缔结的契约,可以说像白纸黑字一样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成交以后却发现:他不是“自由的当事人”,他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时间,是他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时间;实际上,他“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P334、335

a'/a体现出本质自身内部也是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 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量的公式 剩余价值率的内涵 M表示剩余价值量 m为一个工人提供的剩余价值 v表示可变资本 V表示可变资本总量 k表示平均劳动力价值 a'/a表示受剥削的程度 n表示工人人数 a'是剩余劳动,a是必要劳动比值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用途:确定可变资本的最低限额,即为取得剩余价值全年逐日使用一个劳动力的成本价格特点:单个的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要蛹化为资本家而必须握有的最低限度价值额,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内,也由于它们的特殊的技术条件而各不相同。 马克思给出了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它的内涵是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值。一方面表明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另一方面,表明从事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最低资本金。 a'/a体现出本质自身内部也是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

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关系 1 2 3 4 形式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 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 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监督工人有规则地并以应有的强度工作 2 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 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 属性 3 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超过以往的生产制度 特点 系统论述四分法形式 资本起初并没有直接改变生产方式,随后的发展使得生产资料变成了榨取他人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合法权和强制权 动态 4 马克思对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关系在生产过程的进行中的变化,从形式、属性、特点和动态过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有机结合。形式逻辑是静态的三段式,辩证逻辑是动态的过程形式。具体观点参见P343、344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逻辑结构 第四篇相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一章协作 抽象形式 第十二章分工和 工场手工业 具体形式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整体形式 第十章相对剩余 价值的概念 本质属性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分工、协作、工艺技术改进等形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的。依据三段式法进行论述。本质属性是一,具体形式是三。逻辑规则是两个层次三位一体。 逻辑规则 两个层次 三位一体 第四篇相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存在形式 剩余劳动产品 无酬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 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 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 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 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方法手段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 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 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 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相对剩余价值属于本质概念,它需要通过对比关系确定下来。相对和绝对属于认识的两种形式,由此体现出“存在是一,认识是二”的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 形式对立 本质同一 注意本质概念 需要通过关系 对比形式确定

资本主义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 同一形式 从 在资本主义初期,工场手工业 同 和自由竞争年代,以直接露骨 一 的形式表现出来 到 本质属性 对 立 的 质 变 过 程 本质属性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 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 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 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 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 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 日的另一部分。 差别形式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机 械化生产和世界贸易的开拓, 追逐相对剩余价值成为基本 形式,人性化管理 对立形式 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导致福利 制度不断完善,依靠对外侵占 使本国劳动者分享超额利润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P357马克思抓住了本质属性,而具体形式则是辩证的运动过程。本质把握了形式变化中的同一性。 本质属性不变 表现形式改变 从同一到对立

第十一章协作的逻辑结构图 定义: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 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过程中 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逻辑规则 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属性: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的 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 力,即集体力的形式 本质分类——两分法 共同劳动需要指挥、协调、监督 保管、分配等形式的管理劳动 直接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劳动 间接创造财富的是管理劳动 形式分类——三分法 专制型的管理-集权模式 民主型的管理-自治模式 混合型的管理-民主集中制 协作属于共同劳动形式,属性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集合的形式。它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加速了分工的细化。出现了生产劳动和管理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管理形式也会随之不同,有专制型、民主型、以及混合型三种。这是社会矛盾、生产关系的隐藏形式,它与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质属性—二重性、矛盾性 本质┌自然关系的属性:不变性 环节└社会关系的属性:可变性 形式环节:从对立到同一的转化

资本家的管理属性:二重性 资本家的管理 它同时也是剥削 不仅是一种由社会 社会劳动过程的 劳动过程的性质产 职能 生并属于社会劳动 观点 单一性 资本家的管理 不仅是一种由社会 劳动过程的性质产 生并属于社会劳动 过程的特殊职能 它同时也是剥削 社会劳动过程的 职能 1本质属性 资本主义管理 就其形式来说 是专制的 管 理 形 式 的 演 变 趋 势 它所 管理的 生产过程 具有二 重性 2演变形式 当代资本主义 实施企业自治 民主管理 一方面是制造产品 的社会劳动过程 自然分工的属性 生产职能 另一方面是资本 的价值增殖过程 社会分工的属性 剥削职能 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那么,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P368、369 3综合形式 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宏观调控 科学管理 逻辑 三段式 观点是单一性,逻辑是三段式

第十二章分工和手工业的逻辑图 存在形式 两种认识形式 本质属性 和 5本质属性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形式 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内容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存在形式 两种认识形式 本质属性 自然属性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社会属性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混成的工场 手工业 有机的工场 手工业 和 社会内部的分工 和 从形式和内容入手,把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揭示出它的本质属性。由此构成分工和手工业这一章的逻辑结构。 5本质属性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导致城乡的分离 观点适用 条件 都是城乡分离 观点形态 分析结论 以商品交换 为媒介 2自然形式 一切发达的 1限制前提 分工的基础 3社会属性 观点适用 条件 两分法同一律 都是城乡分离 观点 逻辑规则 三位一体 从对立到统一 从现象 观点形态 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P390 到本质 分析结论 本质关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 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资产阶级意识:严格计划与无政府状态 外部要求无政府 理论辩护士 内部严格计划 资产阶级意识 一方面把工场手工业分工,把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把局部工人绝对服从资本,歌颂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劳动组织 严密分工的计划性 同时又同样高声责骂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任何有意识的社会监督和调节,把这些说成是侵犯资本家个人的不可侵犯的财产权、自由和自决的”独创性“ 不受约束的自由性 工厂制度的热心的辩护士们在斥责社会劳动的任何一种普遍组织时,只会说这种组织将把整个社会变成一座工厂,这一点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不能用计划体制取代市场体制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专制是互相制约的,相反地,在职业的分离是自然发展起来、随后固定下来、最后由法律加以巩固的早期社会形态中,一方面,呈现出一幅有计划和有权威地组织社会劳动的图画,另一方面,工场内部完全没有分工,或者分工只是在很狭小的范围内,或者只是间或和偶然地得到发展。P395

分工发展演变的普遍原则 2结果:现象 工场内部的分工就 1前提:条件 越发展,就越从属 社会内部的分工越 于一人的权威 不受权威的支配 3结论:本质 在分工方面 工场里的权威 和社会上的权威 是互成反比的 下面一点可以订为普遍的规则:社会内部的分工越不受权威的支配,工场内部的分工就越发展,就越从属于一人的权威。因此,在分工方面,工场里的权威和社会上的权威是互成反比的。P395 注意:这是现象形态的因果联系,它缺乏逻辑推论的具体结论

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理论特点 理论对比 产生时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 从创造财富的角度转向社会制度的演变规律,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它只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来考察社会分工,把社会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 创造财富的角度 同这种着重量和交换价值的观点截然相反,古典古代的著作家只注重质和使用价值。 古代-产品质量 当代-交换价值 两极对立形式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它只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来考察社会分工,把社会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同这种着重量和交换价值的观点截然相反,古典古代的著作家只注重质和使用价值。P404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的逻辑图A 过程和系统是理性环节的两种形式。理性分析的基础是过程,形式是系统。 理论分析的基础是过程,形式是系统

理性分析的本质是把握模式,具体是从关系出发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的逻辑图B 理性分析的本质是把握整体模式,具体是从关系出发。 理性分析的本质是把握模式,具体是从关系出发

存在是连续性,表述是间断性,认识要确定起点划分阶段 本质和形式的矛盾:阶段划分的尺度 起始时期 在工场手工业中 以劳动力为起点 发展演变时期 在大工业中以 劳动资料为起点 生产方式 的变革 现象形态 首先应该研究 劳动资料如何从 工具转变为机器 原因 这里只能谈谈显著 的一般的特征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变为机器,或者说,机器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这里只能谈显著的一般的特征,因为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P408 理由 因为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 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 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 严格的界限的。 本质联系 或者说 机器和手工业 工具有什么区别 研究方法 认识形式 存在是连续性,表述是间断性,认识要确定起点划分阶段 存在属性

机器使用的二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 使用机器的社会界限 使用机器的自然界限 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 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 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 劳动时间和生产效率对比 是否减少劳动量 使用机器的社会界限 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 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 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 才会使用机器 投入产出和剩余价值率 是否有利可图 认识形式 对立性 分析 综合 具体存在 在两种对立属性中进行 综合分析,统筹规划 成本核算,决定取舍 两分法-同一律 如果只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末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可是对资本说来,这个界限表现得更为狭窄。由于资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劳动,而是所使用的劳动力的价值,因此,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P430、431 资本的利润本来不是 靠减少所使用的劳动 得来的,而是靠减少 有酬劳动得来的。 思维口诀 存在是一:统一体 认识是二:矛盾性

机器引起劳动力买者和卖者关系的质变 合同契约:雇佣关系 形式上平等 条件变 形式变 劳动力买者 资本占有者 劳动力卖者 自由劳动者 用机器生产 减少劳动力 增加培训费 投入产出比 条件改变 机器的出现 从形式平等 转向不平等 制约劳动力价格 机器引起的劳动力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法权关系的革命,使全部交易本身失去了自由人之间的契约的外表,这就为后来英国议会提供了国家干涉工厂事务的法律上的依据。P436 资本考虑 利润的变动 是否要减少 劳动力 工人考虑 自身就业状况 是否恶化 成本 核算 排挤 工人 物质利益的矛盾

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断言 所有排挤工人的机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应的资本,去如数雇佣这些被排挤的工人。——无矛盾的数学逻辑 马克思的分析——系统形式 理论环节 事实上,那些辩护士也并不是指 用这种方式游离资本。他们指的 是被游离出来的工人的生活资料 现实环节——事实真相是 受机器排挤的工人从工场被抛到 劳动市场,增加了那里已有的供 资本随意剥削的劳动力的数量。 ……最后,大工业领域内生产 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 的所有其他生产部门对劳动力 的剥削在内含和外延两方面的 加强使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大的 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劳动 特别是使旧式家庭奴隶在“仆 役阶级”(如仆人、使女、侍 从等等)的名称下越来越大 规模地被再生产出来。P488 机器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 出来这一简单而又毫不新奇的 事实,用经济学家的话一说, 就成了机器替工人游离出生活 资料,或机器把生活资料变成 用来雇佣工人的资本。可见, 一切事情全看你怎么说。真是 好话能遮丑。 理论分析的特点体现了“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理论环节和现实环节。理论是静态形式,现实是动态过程。这里将中间环节省略了。具体论述内容可以阅读P479~527

资本主义生产的演变趋势 老子大道的逻辑理念 以人为本——小国寡民 和谐社会——天道合一 天人合一是 抽象的观点 天道合一是 大道的规则 要遵循天道 只是由于它 同时破坏了一切 财富的源泉—— 土地和工人 资本主义生产 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 的技术和结合 这里将马克思的观点理论与老子大道的逻辑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都是真理的形式,认识深度截然不同。 马克思分析的观点理论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力价格和 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剩余价值率 的各种公式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 第十四章 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从本质到形式,从静态到动态的深化,最后是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它是相对不变的规则。依据辩证逻辑给出的“两极对立中介同一”的逻辑规则排列起来,呈现出三位一体的同心圆格式。 规则 第十六章 形式 第十五章

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隶属 形式和实际(哲学概念是本质)构成辩证逻辑的层次关系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 就相对价值的生产来说,工作日一开始就分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两个部分。为了延长剩余劳动,就要用各种方法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从 形 式 对 立 到 本 质 具体解说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形式对立到本质对立的演化。在认识论中形式和本质属于层次关系,它是辩证逻辑的基本范畴。 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隶属 形式和实际(哲学概念是本质)构成辩证逻辑的层次关系

生产劳动内涵的演化形式 一般形式 具体形式 社会形式 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 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 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 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 察,那末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 资料,劳动本身则表 现为生产劳动。 具体形式 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 协作性质的发展,生 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 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 就必然扩大。为了从 事生产劳动,现在不 一定亲自动手,只要 成为总体劳动的一个 器官,完成他所属的 某一种只能就够了。 社会形式 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 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 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 才是生产工人。 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 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 间的关系,工人和劳 动产品的关系,而且 还包含一种特殊的历 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 从抽象到具体 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这是涉及物质利益矛盾的人格化术语,即反映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必须准确把握住。不能停留在具体分工的劳动形式上,只能站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牢牢把握占有关系的属性不放。依据占有关系确定生产工人的内涵,不能依据自然属性或社会分工形式确定划分生产工人的尺度。 生产工人 ┌劳动者 └管理者 资本和劳动力 的关系,与具体 劳动形式无关 从生产劳动到生产工人:形式和属性 层次关系

剩余劳动是一切剥削关系产生的根基 消费基金 个人消费和 社会福利 退出流通部分 必要劳动 再生产基金 投入到生产领域 扩大再生产 进入流通循环 剩余劳动1 本质两分法 对立统一 必要劳动 用于生活消费 退出流通 剩余劳动 利润利息等进入流通领域循环 转入 消费 转入 生产 游离资金 超出财富总量 多发行的货币 与生产基金属性 不同如股票等 剩余劳动2 如果工人需要用他的全部时间来生产维持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那末他就没有时间来无偿地为第三者劳动。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工人就没有这种可供支配的时间,而没有这种剩余时间,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从而不可能有资本家,而且也不可能有奴隶主,不可能有封建贵族,一句话,不可能有大私有者阶级。P559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源于物质财富总量 (生产)与(流通) 货币投放量的矛盾 形式三段式

剥削关系产生的基本条件 1开端特点 在文化初期,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力很低, 逻 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 辑 规 则 两 个 层 次 种 形 式 1开端特点 在文化初期,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力很低, 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 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 本质属性 只有当人类通过劳动摆 脱了最初的动物状态, 从而他们的劳动本身已 经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 的时候,一个人的剩余 劳动成为另一个人的生 存条件的关系才能出现 1社会化-2剩余劳动 -3生存条件 2动态形式 其次,在这个文化初期,社会上依靠别人劳动 来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数量,同直接生产者的数 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 的增进,这部分也就绝对地和相对地增大起来 马克思分析剥削关系产生的基本条件,采用从本质属性开始,内部三个因素:社会化、剩余劳动、生存条件。外部是动态的演化过程,三位一体,两个层次两种形式。这就是辩证逻辑的特点。具体观点参见P559、560页。 3动态结果 并且,资本关系就是在作为一个长期发展过程 的产物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作为资本关系 的基础和起点的已有的劳动生产率,不是自然 的恩惠,而是几十万年历史的恩惠。

逻辑规则:三段式法,从分立形式到综合形式的转化 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通过主体、客体、综合三种形式展开分析。体现了从分立形式到综合形式的质变。 逻辑规则:三段式法,从分立形式到综合形式的转化

商品制度,货币交换,市场机制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 剩余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连 本质关系 只有消灭资本主义 生产形式,才允许 把工作日限定在 必要劳动上 改变占有方式 这一观点表明,在商品制度下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对立形式将发生改变,本质属性则不变 商品制度,货币交换,市场机制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 生活水平提高 一方面是因为工人 的生活条件日益丰 富,他们的生活需 求日益增长 生产规模扩大 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 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将会 会列入必要劳动,即形成 社会准备基金和社会积累 基金所必要的劳动 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 形式特点 但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必要劳 动将会扩大自己 的范围 实行商品制度 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才允许把工作日限定在必要劳动上。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将会扩大自己的范围。一方面是因为工人的生活条件日益丰富,他们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将会会列入必要劳动,即形成社会准备基金和社会积累基金所必要的劳动。P578 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实际占有的部分是必要劳动,官僚者侵占的那部分是剩余劳动即无酬劳动。 由于反腐败斗争制约着剥削关系的蔓延,必要劳动转化为剩余劳动是一个变量,由侵占与反侵占斗争的结果决定无酬劳动量。

工作日缩短的绝对界限:劳动普遍化 条件3:社会工作日中必须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就越小,从而个人从事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 对比形式 假定:在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已定的情况下 条件2:一个社会阶层把劳动的自然必然性从自身上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越小 具体形式 条件1: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得越平均。 本质趋势 系统分析 四者同一 在劳动强调和劳动生产力已定的情况下,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得越平均,一个社会阶层把劳动的自然必然性从自身上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越小,社会工作日中必须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就越小,从而个人从事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从这一方面来说,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就是劳动的普遍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P579 逻辑关系 必然联系 逻辑推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 分析结论:从这一方面来说,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就是劳动的普遍化。 从社会关系角度考察 现实-理论

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剩余劳动也可以称为无酬劳动 形式 本质 资本属性:形式是对劳动的支配权 本质属性: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第十四章 剩余价值率的三个公式之间构成形式、本质、属性之间的联系。这是科学论述具有的三段式结构。 属性 资本属性:形式是对劳动的支配权 本质属性: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三个公式的 逻辑结构图

第六篇工资的逻辑结构图 第六篇工资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分类形式 分类形式 本质形式的关系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 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本质属性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分类形式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分类形式 第六篇工资 本质形式的关系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形式特点 工资的两种形式分别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二者形式不同,社会属性相同。这种形式不同直接关系到劳动的分配方式、管理方式,但是它不会改变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属性。

第十七章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二层次 形式特点: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 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 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形式分类 一、工资随着工作日长度的变化而变化 二、执行同一职能的不同工人的工资间 存在着个人的差别。 属性分类:劳动力存在于工人身体内 它不同于它的职能,正如机器不同于 机器的功能一样。静态动态两种属性 工资不是劳动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格 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形式是劳动报酬即工资。工资形式消灭了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的对立性,使它从表面形式上看,劳动报酬合情合理,它是通过契约事先协商好的,属于等价交换。实际上由于劳动者在占有关系上不平等,结果导致在劳动合同上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以契约形式出现的劳动报酬,丝毫也不能改变剥削关系以合理合法形式继续存在。 第一层次 形式逻辑三段式- 基础、本质、形式 辩证逻辑两个层次 本质属性: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 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 出发点:本质和形式的关系 劳动的价值: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 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制约变动形式 关系基础

第十八章计时工资的逻辑结构图 在日工资或周工资增加的情形下 劳动价格可以在名义上保持不变 甚至降低到它的正常水平以下。 劳动时间的延长反过来又会引 起劳动价格的下降,从而引起 日工资或周工资的下降。 静态-动态 一般的规律就是 如果日劳动、周 劳动等等的量已 定,那么日工资 或周工资就等于 劳动价格-本质 劳动价格本身或是随劳动力的 价值而变化,或者随劳动力的 价格与其价值的偏离而变化 反之,如果劳动价格已定,那么 日工资或周工资就决定于日劳动 或周劳动的量。——两种形式 属性:将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 值的量的变化规律改变一下形 式就转化为工资规律。分为名 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区别 对计时工资进行的具体分析。逻辑规则体现了本质两分法,形式三段式,属性是两个层次。它将真实逻辑的形式特点完整地展示出来。 逻辑规则 本质两分法 形式三段式 属性两层次 两分法 定义:直接表现劳动力的日价 值,周价值等等的转化形式, 就是计时工资的形式即日工资

第十九章计件工资的逻辑结构图 静态分析 逻辑规则 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计件特点:劳动的质量是由产品本 身来控制的,产品必须具有平均的 质量,计件价格才能得到完全支付 动 态 分 析 本质属性:工资支付形式的区别 丝毫没有改变工资的本质,虽然 其中一种形式可以比另一种形式 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计件工资形成现代家庭劳动的基础 也形成层层剥削和压迫制度的基础 两种形式:包工制与合同制 在这里,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是通过 工人对工人的剥削来实现的。 现象形态:计件工资从形式上看 由生产者的工作效率来决定的。 现象形态:两种工资式在同一 些行业同时并存的事实,剧烈 地动摇着对这种假象的信念。 两种趋势:计件工资给个性提供的较大 的活动场所一方面促进了工人个性的发 展,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互 相竞争。因此计件工资有一种趋势,就 是在把个别工资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的 同时,把这个水平本身降低。 马克思对计件工资的分析体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深化。静态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动态是三个环节,形式和本质不可分割开。 属性:计件工资无非是计时工资 的转化形式,正如计时工资是劳 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一样 分析结论:计件工资是最适合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静态分析

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逻辑图 复杂对比方法 两种形式 在比较国民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的 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 价值量的变化的一起因素:自然的和历史地发 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 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 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涵量。 两种形式 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 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 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 价值尺度。 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 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 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 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 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 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 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简单对比方法 即使作最肤浅的比较,首先也要求把不同国 家同一行业的平均日工资化为长度相等的工 作日。在对工作日作了这样换算之后还必须 把计时工资换算为计件工资,因为只有计件 工资才是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内含量的尺度 工资的国民差异主要强调对比分析的两种形式,复杂对比和简单对比。两种方法,两种形式、两种后果,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这就是黑格尔强调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可分割开的辩证逻辑规则。 两种结果: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 同一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但是,价值 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 两种方法,两种形式,两种结果:总之,处处坚持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逻辑图 本质分析 动态过程 动态形式 静态形式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所谓原始积累 现代殖民理论 历史分析 观念分析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 的一般规律 本质规律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 为资本 质变过程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存在形式 资本的积累过程是动态分析方法的典型实例,本质两分法,形式三段式。从动态形式入手,进到本质属性环节。 辩证逻辑规则 本质两分法 形式三分法 本质形式一体 两个层次关系 动态分析方法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的逻辑结构 综合分析结论: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 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 三分法 过程论 综合分析结论: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 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 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 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两分法同一律 起点和终点重合:起初仅仅是起点的东西,后来通过过程 的单纯连续,即通过简单再生产,就作为资本主义本身的 结果而不断重新生产出来,并且永久化了—两分法同一律 基础或起点: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 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 基础或起点。——个别和一般的同一律即两分法同一律 简单再生产是一种抽象的生产模式,各个环节都是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所以它没有外在的联系形式。即没有分小节。内部的逻辑关系表明,本质是层次关系,形式是过程结构。内部是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则“两分法——同一律”。不是直观描述的形式,而是依据辩证逻辑规则进行分析。 两种表现形式: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 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再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 逻辑规则:两分法同一律 层次关系 再生产的内涵: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 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两分法同一律

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 再生产的形式特点和本质属性 1认识形式 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 一分为二 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 2直接形式 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 3间接形式 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 可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P634 合二而一 逻辑规则 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 4存在形式 一方面是资本家, 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理性环节的系统分析:四分法——四者同一律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属于形式变化,因此分为5个小节,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属性、形式、现象、本质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以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的形式出现。 理性环节的系统分析:四分法——四者同一律

所有权关系与占有关系:从同一到对立 开端:最初是平等关系 权利平等的 商品所有者 所有权 以自己的劳动 为基础 从 同 一 到 对 立 的 演化 同一性 占有别人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而自己的商品又只能是由劳动创造的 质变过程 终端:不平等的占有关系 最初,在我们看来,所有权似乎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至少我们应当承认这样的假定,因为互相对立的仅仅是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占有别人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而自己的商品又只能是由劳动创造的。现在,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然结果。P640 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 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对立性 结论: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规律 的必然结果。注:这一演化特点对于把握改革发展的真实过程具有现实意义

占有方式与商品生产规律的同一性 同一性 商品生产规律 遵循商品生产规律结果 等价交换原则 必然导致占有关系质变 资本主义 的占有方式 社会规律 商品生产规律 等价交换原则 矛盾性 经济规律 实例论证2 以改革开放的全 过程分析经济关系 和占有关系的矛盾 证实马克思理论 中国的实践 实例论证1 以资本主义积累为 终点的各个依次发 生的运动阶段 把握演变过程 马克思观点 因此,不论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好像同最初的商品生产规律如何矛盾,但这种占有方式的产生决不是由于这些规律遭到违反,相反地,是由于这些规律得到应用。只要略微回顾一下以资本主义积累为终点的各个依次发生的运动阶段,就可以再次清楚这一点。P640 两种形式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具体环节的系统分析 四分法——四者同一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属于动态分析,理性环节是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加上具体例证,成为完整的真实逻辑模式。

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 社会属性:价值构成 自然属性:技术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 自然属性:技术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 分立形式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它的社会属性,资本的技术构成是它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制度无关,社会属性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两种属性分别属于认识的不同层次,二者在具体存在环节呈现出同一性。由此构成“存在是一,认识是二”的逻辑规则。具体论述参见P672 一体 关系 综合形式: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我把由资本技术 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凡是 简单说资本构成的地方,始终应当理解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赚钱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从抽象 规律的本质表现形式 劳动力只有在它会把生产资料当作资本来保存把 自身的价值当作资本再生产出来,并且以无酬劳 动提供追加资本的源泉的情况下,才能够卖出去 观 点 环 节 从 本 质 到 形 式 属性 逻辑环节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劳动力的出卖条件不管对工人怎样有利,总要 使劳动力不断地再出卖,使财富作为资本不断 地扩大再生产。 动态论述的特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本质到形式和属性。由此构成本质两分法,形式三段式的科学表述格式。具体论述见P679 工资的本质属性 工资按其本性来说,要求工人不断地提供一定数 量的无酬劳动。即使完全撇开工资提高而劳动价 格同时下降等情况不说,工资的增大至多也不过 说明工人必须提供的无酬劳动量的减少。这种减 少永远也不会达到威胁制度本身的程度。 到具体

资本积累的本性:延续它的生产方式 表现形式 本质属性 可见,劳动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限内,这个界限不仅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本质属性 可见,被神秘化为一种自然规律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实际上不过表示: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绝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认识深化 从表现形式到本质属性,再到必然形式、规律性。这是认识深化的三个环节。体现了“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的逻辑规则。具体论述参见P681 综合 结论 必然形式:在一种不是物质财富为工人的发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为现有 价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产方式下,事情也不可能是别的样子。

资本在积聚进程中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源 可见,一方面, 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 另一方面,周期地 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 起来,会越来越少地 吸引工人 另一方面,周期地 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 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 斥它以前所雇佣的工人 可见,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佣的工人。P689 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资本具有的双重作用:对立统一关系 存在的属性是自相矛盾形式 形式 资本在两方面同时起作用 它的积累一方面 扩大对劳动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通过“游离” 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 存在的属性是自相矛盾形式 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又 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 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 逻辑规则 系统四分法 本质两分法 资本在两方面同时起作用。它的积累一方面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游离”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又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劳动供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的运动成全了资本的专制。……就业工人和失业工人之间的任何联合都会破坏这个规律的“纯粹的”作用。P702 就业工人和失业 工人之间的任何联合 都会破坏这个规律的 “纯粹的”作用 形式特点 劳动供求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的 运动成全了资本 的专制。 本质属性

属性:相对过程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这个规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劳动资料,而是劳动资料使用工人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表现为: 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属性:相对过程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 条件 这个规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劳动资料,而是劳动资料使用工人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表现为: 现象形态 劳动生产力越高,工人对他们自己就业手段的压力就越大,因而他们的生存条件,即为增加别人财富或为资本自行增殖而出卖自己的力气,也就越没有保障。 本质 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率比生产人口增长得快的事实,在资本主义下却相反地表现为:工人人口总是比资本的增殖需要增长得快。 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就是产业后备军即相对过剩劳动力的出现,这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导致的社会现象,它表明劳动者不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而是单纯的生产资料的使用者,资本与劳动的对抗性是产生失业现象的根源。失业不是商品制度的必然产物,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参见P707 自由竞争无政府状态 下失业率的波动 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失业 保障制度下的失业率波动 两种形态

过程环节的系统分析:四分法——四者同一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的逻辑图1 第二十四章是历史分析方法。对于历史分析,知性是描述形态变化,理性强调从本质属性出发,通过历史现象把握它的规律性。由此体现出过程环节的系统分析:四分法——四者同一律。 过程环节的系统分析:四分法——四者同一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的结构图2 1原始积累的秘密 2对农村居民 土地的剥夺 3十五世纪末的立法 压低工资的法律 本质属性 方法手段 4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6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5对工业的反作用 国内市场的形成 动态过程形式 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逻辑图是间接性的关系,逻辑结构是直观性的关系。二者表现形式不同,本质属性相同。直观形式的逻辑结构显得更加清晰。将直接性和间接性同时展示出来,以此体现出辩证逻辑规则的鲜明特征:两分法——同一律。 动态本质关系

私有制的性质与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 私有制的性质 私有制的形式 从 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 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 私有制的形式 私有制在最初看来所表现的无数色层,只不过反映了这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 奴隶制度、农奴制度、工场手工业 机器大工业、国家垄断业诸多形式 从 静 态 到 动 所有制的性质与形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不是静态的形式,而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形式。马克思以私有制的演化过程为例,解说了私有制的性质与形式之间的动态关系。参见P829~832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 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的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 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 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的逻辑结构 本质属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 终点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 的被剥夺为前提的。——形式对立本质同一的规则 终点 过程 三段式 表述法 表现形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 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 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但在政治经 济学家的头脑中,它们的这个资本主义灵魂和它们 的物质实体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致在任何情 况下,甚至当它们正好是资本的对立面的时候,他 也把它们称为资本。——存在形式与属性的矛盾性 对现代殖民理论的分析,采用三分法——过程论的形式。起点是理论缺陷,过程是表现形式,终点是本质属性。这是认识过程具有的三个环节。 理论缺陷:政治经济学在原则上把两种极不相同的 私有制混同起来了。其中一种是以生产者自己的劳 动为基础,另一种是以剥削别人的劳动为基础。它 忘记了,后者不仅与前者直接对立,而且只是在前 者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违背两分法同一律规则 起点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缺陷:混淆两种属性 政治经济学 理论缺陷 混淆两种属性 两分法 同一律 一种是以剥削别人 一种是以生产者 的劳动为基础 剥削者占有 一种是以生产者 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劳动者占有 两种属性 对立统一 形式同一 属性对立 政治经济学在原则上把两种极不相同的私有制混同起来了。其中一种是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是以剥削别人的劳动为基础。它忘记了,后者不仅与前者直接对立,而且只是在前者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P833当代经济学家将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与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属性混同起来,都作为公有制看待。可见,当代经济学家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犯了同样的错误,都偏离了辩证逻辑规则。 一种是资本主义 国家所有制 资产管理者占有 私有制 一种是社会主义 国家所有制 劳动者共同占有 公有制 存在形式与认识形式直接同一

资本的形式特点和本质属性 两分法 同一律 本质属性 形式特点 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 作为直接生产者的 财产,不是资本 本质属性 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 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 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具体 资本定义 认 识 形式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P835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P843 整体:资本制度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

《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结构特点 静态形式逻辑 动态辩证逻辑 有限环节唯物辩证法 无限环节菱形结构法 具体环节思维规律法 1、在系统 应用过程中完成 逻辑模式的构建 从抽象到具体 从本质到形式 3、遵循了 辩证逻辑规则 动态分析方法 2、体现出 思维形式规律 的丰富内涵 4、缺陷 没有明确阐述 辩证逻辑规则 的具体内容 我们按照康德给出的菱形结构法,将《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结构特点展示出来。应该看到,有限环节是马克思提出的唯物辩证法,无限环节是康德给出的菱形结构法,极限环节是我们给出的思维规律法,它是普遍适用的思维方法,因此又成为具体环节的科学方法。 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三个环节 对立统一 有限环节的应用 缺乏理性的方法 逻辑规则和规律

思维形式规律在表述环节的系统内涵 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体现了思维形式规律在表述环节的特点, 思维形式规律在表述环节的系统内涵,通过三分法——过程论的形式展现出来,三个环节内部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体现了思维形式规律在表述环节的特点, 这是在系统应用环节实现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有机结合,上升 到具有科学性的逻辑模式高度。时代哲学则通过图像和概念辩证法 两种形式将它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而实现了逻辑规则环节从对立到 同一的转化和质变过程。以上就是哲学逻辑发展演变的鲜明特点。

完整形态的思维规律逻辑结构图 哲学理论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思维工具,它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 完整形态的思维规律,将形式规律和本质规律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式规律的基因是康德的先验逻辑,菱形结构。本质规律的基因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可见,只要将康德的逻辑理念与黑格尔的逻辑理念综合在一起,就会上升到逻辑理念的极限,即思维形式规则(规律)的高度, 哲学理论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思维工具,它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 静态是认识论自身具有的逻辑规则,动态是思维和存在共同具有的逻辑 规则。动静一体,构成极限环节的思维规则,内涵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三个环节对立统一。它将存在、认识、逻辑、矛盾四种属性综合起来。

逻辑规则:三分法——过程论,四分法——系统论 《资本论》第二卷的逻辑结构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 及其循环 抽象形式 第二篇 资本周转 动态形式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 再生产和流通 具体形式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综合形式 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体现出三分法——过程论,四分法——系统论的逻辑规则。需要指出的是,这个逻辑结构是恩格斯整理的结果,马克思生前没有直接给出它的完成形态。 逻辑规则:三分法——过程论,四分法——系统论 注:该卷的逻辑结构由恩格斯整理而成的

第二卷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四章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逻辑规则 三位一体 本质同一 形式对立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其逻辑结构是三位一体,从本质属性到表现形式。 形式 形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费用 对立统一

第二卷第二篇资本周转的逻辑结构图 12章劳动时间 13章生产时间 14章流通时间 15章周转时间对 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16章可变资本 的周转 三位一体 关于固定资本和 流动资本的理论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 周转次数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 流动资本 第十章 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周转的周期 第十一章 李嘉图 12章劳动时间 13章生产时间 14章流通时间 从对立到同一 直接 资本周转的逻辑图分为三个环节,七八九三章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十和十一两章构成从形式对立到本质同一的关系,十二至十七章则是具体分析,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内部都是三个环节。 15章周转时间对 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16章可变资本 的周转 17章剩余价值 的流通 具体分析:逐一展开,直接间接两种形式 间接

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8章导言 19章前人对这个 两分法 问题的阐述 三段式 21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系统分析:逻辑法 20章简单再生产 具体分析:描述法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逻辑规则 两分法 三段式 层次和并列 两种形式 社会总资本的逻辑结构呈现出本质两分法,形式三段式的特点。包含层次关系和并列关系两种形式。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逻辑图 第三卷 资本主义 生产的总过程 逻辑规则 动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静态:两种形式的三段式 三分法-过程论 三位一体形式论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注:该卷的逻 辑结构由恩格 斯整理而成 三分法 过程论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形式对立 属性同一 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 转化为商人的经营资本 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 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三位一体 形式论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复杂的系统论述。存在环节是三分法——过程论,认识环节是三位一体的形式论。本质是通过第四篇做中介,实现从存在形式到认识形式的转化和质变。这一卷同样是由恩格斯整理而成的,它直接反映着恩格斯的逻辑理念,当然间接体现出马克思的逻辑理念具有的特点。应该看到,在逻辑理念环节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理解深度不同。这一点可以通过二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出来。 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第三卷第一篇的逻辑结构图 逻辑规则 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具体环节 相互联系 5章 不变资本使用 上的节约 1章成本价格和利润 2章利润率 4章 周转对利润率 的影响 2章利润率 6章 价格变动 的影响 3章 利润率 和剩余 价值率 前三章体现了认识的深化,从存在到关系。后四章则是对利润率影响的四种因素进行的分析。这是系统分析的逻辑格式。 7章 补充说明 本质环节:动态分析

第三卷第二篇的逻辑结构图 8章 9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 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 率)的形成和商品价 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0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 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 场价值。超额利润 11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对 生产价格的影响 第二篇的逻辑结构呈现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特点。补充说明采取了三段式的格式。 逻辑规则 系统分析四分法 形式逻辑三段式 12章补充说明 1引起生产 价格变化 的原因 2中等构成 的商品的 生产价格 3资本家的 补偿理由

第三卷第三篇的逻辑结构图 13章 规律本身 14章 起反作用的 各种原因 具体分析描述法 15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 的展开 系统分析四分法 第十三章是本质属性,十四章是因果关系,十五章是内部矛盾,体现了从形式联系到本质联系的深化。 逻辑规则:三段式法 本质-条件-形式

第三卷第四篇的逻辑结构图 20章 关于商人资本 的历史考察 16章商品经营资本 17章商业利润 逻辑规则 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系统分析和历史分析 17章商业利润 18章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第四篇的逻辑结构呈现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系统分析和历史分析的特点。 19章货币经营资本

第三卷第五篇的逻辑结构图 逻辑规则 三段式法 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逻辑规则 两分法 第五篇的逻辑结构比较复杂,它是具体环节的属性——多样性的统一。按照思维形式规则,本质是三个环节,蓝色区域展示的本质、形式、观念。具体是两种形式,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 逻辑规则 两分法

第三卷第六篇的逻辑结构图 逻辑规则:整体是四分法——四者同一律 级差地租是两种形式的三段式法 历史考察是直观描述法 第六篇的逻辑结构体现出整体是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级差地租部分是两种形式的三段式,历史考察是直观描述法。 逻辑规则:整体是四分法——四者同一律 级差地租是两种形式的三段式法 历史考察是直观描述法

第三卷第七篇的逻辑结构图 逻辑规则:直观描述法——多样性的统一 增补环节是两种形式 第七篇的逻辑结构图属于发散形式的,它体现了存在属性——多样性的统一。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属于表面的形式联系。增补环节则是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交易所属于外部条件,价值规律和利润率则是本质内容。由于这部分的内容在马克思的手稿中以凌乱的形式出现,所以恩格斯只能以直观描述法的形式将它们展示出来。要知道,这是一种缺乏逻辑思维的论述形式。它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理念截然不同。整理者的目的只是将马克思生前探讨的全部内容如实地展示出来。不要遗漏而已。恩格斯没有考虑到马克思的逻辑理念属性,也没有从马克思的逻辑理念出发,实现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结合。 逻辑规则:直观描述法——多样性的统一 增补环节是两种形式

后记 图解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只有1至3卷的内容,其中第1卷是马克思生前发表的著作,它直接体现了马克思的逻辑理念。2、3两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留下的手稿整理的,它间接地反映了马克思的逻辑理念,直接反映出恩格斯的逻辑思维特点。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属于资料汇编性质的,所以不再对它进行逻辑解析。 思东创作室-2010年7月20日修订 网址:http://www.思东书屋.com/ http:/www.sidong.x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