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內部之 交通動線分析 以金門大學為例 指導教授:莊翰華教授 組員:黃星憲、梁恩滔、施琥燦、張祖鈞
目錄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範圍 二、 相關文獻回顧 四、 研究流程與內容 三、 研究方法及步驟 五、 預期結果 六、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 交通安全之課題往往牽涉人、車、路等交通三大要素,各種交通組成要素皆有可能成為影響交通安全的重要因子,如用路者駕駛觀念、車輛機械控制狀況、 道路設計與施工等,在維護校園交通安全方面,考量學生正確交通安全教育與法規知識,使用車輛機械知識,及學生上、下學道路環境狀況,並深入瞭解學生校 外活動狀況等,以評估監控校園整體交通安全水準指標,進而提升學生交通安全。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針對國內大學校內學人交通動線與空間環境等相關研究進行文獻回顧整理與分析,希望透過分析階層程序法和問卷之調查能達成以下目標: 擬定具可行性的大專學院校內之動線最佳路徑評估指標 提出可供未來規劃大學校內之規畫者有益的參考資料
二、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國立金門大學內交通動線與其環境
三、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確立研究動機目的 確立研究範圍內容 相關文獻回顧 空間結構理論 街道網絡分析 交通動線評估指標 實地調查選定路線 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 進行資料一致性檢定 提出結論
四、相關文獻回顧
相關文獻回顧 由Bill Hillier以及Julienne Hanson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所提出的空間結構理論(Space Syntax) 整體想法是,空間可以被分解為分量,分析作為選擇網絡,則表示為地圖和圖表,描述這些空間的相對連接和集成。 分析街道網絡的三個最常用的方式是 1.整合:從街段作出的措施多圈怎麼也得達到其他所有的街道段在網絡中,使用最短路徑。 2.選擇:被認為是代表了需要雜交,以達到一個街道交叉點的數目。 3.深度距離:是最直觀的分析方法。它說明了從每個街道段的所有其他部分的中心點的中心點的直線距離。
五、研究方法及步驟
研究方法 透過文獻蒐集與分析,研擬學人汽機車線規劃與空間品質,以各項獨立指標評估交通動線空間環境,透過專家提出之理論架構與方法以及深度訪談之方式來評估對於校內汽機車的動線和與其有關之相關設施與規劃
研究步驟 動線的有效寬度 動線撲面完整性 景觀層面 研究結果 與 資料 一致性檢定 交通動線環境空間評估指標 校內交通動線與其環境空間 動線標誌完整性 執行層面 動線整體連續性 動線的使用情況
六、預期結果
預期結果 本研究分析大學校園交通動線與空間環境相關理論與文獻,分析優質交通動線,並綜合以上分析建構大學校園交通動線空間架構,作為檢視大學交通動線課題之依據。最後建立一套交通動線空間最佳環境評估指標, 作為未來改善大學交通動線之參考,以下為本研究之預期結果: 使用本研究之校內交通動線評估指標辦理「大學校內汽車機車與人行分道系統規劃與設置」 配合整頓交通動線環境之舊有設施整併及減量 串聯大學與社區之交通網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