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起源與發展 文光國中 陳政一 整理 2017/3/17
京劇的起源與發展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徽調)、漢劇(楚調)、昆曲、秦腔、京腔,並受到民間俗曲的影響,可說是聚百家表演藝術於一堂,而發揚光大之。京劇約於清光緒年間(一說道光年間)形成於北京,迄今約有二百年。 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黃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黃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黃班接踵去上海,因京班所唱皮黃更為動聽,遂稱之為"京調",以示區別。其後因上海梨園整個被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京皮黃為"京戲"。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北京改名北平,京劇改稱"平劇"。 2017/3/17
京劇發展階段: (一) 約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清光緒六年(1880)左右,為京劇孕育形成期。 (一) 約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清光緒六年(1880)左右,為京劇孕育形成期。 (二) 約自光緒六年(1880)至民國六年(1917)左右,為京劇發展成熟期。 (三) 自民國六年(1917)左右起,京劇發展趨於鼎盛,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才因日本侵華關係,由盛而衰。 (四) 自民國二十七年(1938)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左右,由於抗日和國共之爭影響,產生盛衰的不同情況 。 (五) 1942至1967年間,共產黨為了讓政治口號、思想,廣泛、深入各地,將京劇改革,使京劇有了一段特殊的發展。 (六) 自民國七十八年(1989)起,兩岸逐漸展開的文化交流活動,帶動了平(京)劇的新發展。 2017/3/17
京劇發展階段: 京劇的形成和逐漸成熟,主要是徽劇和漢劇得以溶匯於一堂,而又能在北京這個歷史都城多方面繼承古老戲曲藝術傳統的機會。 一是藝術家革新、創造的才能和他們始終不脫離民間演出,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和支持。 二是由於宮廷貴族的愛好,「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這些帝王公侯們為京劇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支持,並對藝術質量提出較高的要求,促進演唱技藝的提升和舞台藝術的規範化。 2017/3/17
國劇行當與臉譜 摘錄自國光劇校 2017/3/17
行當源起 什麼叫做「行當」呢?「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體制,演員根據所扮演劇中人物的性別、性格、年齡、地位……等,在化妝、服裝、表演等方面加以強調後,就將所扮演的人物分成幾種類型,這些類型就稱為「行當」,古代叫做「腳色」、「部色」,後來叫做「腳色行當」或「角色行當」,通稱為「行當」,簡稱為「行」,例如「生行」、「旦行」。 2017/3/17
行當劃分 京劇的行當分為生、旦、淨、丑四大類,行當劃分由來已久,大約在七八百年以前就已開始。 但在初期,京劇的行當仍分為生、旦、淨、末、丑五大類,後來才把生行和末行合併,取消了末行。所以我們在講京劇生行的時候,應該順便把生和末的關係,它們之間有什區別,給大家介紹一下。 在元雜劇裡,末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明清傳奇裡,末也是一種重要的行當,漢劇行當中的末行,就延續了這個傳統。即使在京劇已經成熟甚至繁榮的時期,在本世紀的二、三○年代,在標示京劇行當的時候,也還是劃分為生、旦、淨、末、丑五種行當。如果不解釋清楚,很多人對於末行為什麼與生行合併,也就無法理解。 2017/3/17
生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通常都是劇中的男主角,京劇將「淨」、「丑」以外的男性角色全部歸入生行中,根據劇中人物的年齡、性格、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以分成「老生」、「小生」、「武生」等三類,生行以「俊扮」(即不勾畫五顏六色的臉譜),顯得較為瀟灑俊逸。 2017/3/17
「老生」 專門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子,例如《四郎探母》中的「楊四郎」,因為這種角色都會戴鬍子(京劇稱為「髯口」),所以又稱為「鬚生」。 可依據人物性格、年齡、地位等再細分為「唱功老生」(以唱腔為主)、「衰派老生」(以表演為主)、「靠把老生」(以武打為主)、「文武老生」(唱唸做打並重)等。 此外,戲曲中的「末行」,原本是擔任男主角,但到了京劇中「生行」成了主角,末行就變成「二路(配角)老生」了,而行當劃分上也就從「生旦淨末丑」變成「生旦淨丑」了。 2017/3/17
「小生」 專業扮演青年男子,例如《群英會》中的「周瑜」,在舞台上不戴髯口,化妝方式為俊扮, 演唱時採用小嗓,唸白時運用大、小嗓結合的方式,以表現年輕男子的英俊儒雅、瀟灑飄逸為主。 可依據人物性格、地位再細分為「紗帽生」(有官職者)、「翎子生」(文武雙全者)、「扇子生」(溫文儒雅者)、「窮生」(落魄潦倒者)等。 2017/3/17
「武生」 專門扮演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男子,例如《長板坡》中的「趙雲」,表演上運用大嗓唱唸,顯得較為粗獷,武生所扮演的大多為正面英雄人物,因此化妝方式也採用俊扮。 武生依服飾及表演特色可再分為「長靠武生」及「短打武生」二種。長靠武生的特徵是身披大靠、足穿厚底靴,身段威武穩健;短打武生的特徵是身穿短衣、足穿薄底靴,身段矯健輕靈。 2017/3/17
旦 「旦行」是扮演女性角色的行當,通常都是劇中的女主角。旦行的化妝也以俊扮為主, 根據劇中人物的年齡、性格、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以分成「老旦」、「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馬旦」等,除了老旦用大嗓外,其餘皆用小嗓。 2017/3/17
「老旦」 專門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例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運用大嗓唱唸,以突顯其年老體衰,嗓音當然不如年輕女子嬌嫩了。表演上重視唱功,但也必須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夫。 2017/3/17
「青衣」 專門扮演端莊嫻淑的青、中年女性角色,例如《武家坡》中的「王寶釧」,因為這類角色通常都是苦命女子,身上總是穿著一件青色的服裝,故而稱為「青衣」。大多為劇中的女主角,表演上重視唱腔及水袖功,通常都是正面角色。 2017/3/17
「花旦」 扮演天真活潑或身份低下的年輕女子,有時也扮演潑辣或放蕩的婦女。表演上重視唸白和做表,必須有很好的圓場功、手帕功和扇子功, 例如《西廂記》中的「紅娘」。 2017/3/17
「花衫」 是由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所創造的行當,集合青衣和花旦的特點,演員不僅要有良好的嗓音和唱功,也要有精湛的做表,因此能夠更多面地刻劃人物性格,例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 2017/3/17
「武旦」 扮演武藝高強的年輕女子,表演上以武打動作為主,演員必須有紮實俐落的功夫,其身份大多為神仙或妖怪,所以經常要「打出手」(交戰雙方將兵器扔往對手,代表雙方運功鬥法), 例如《八仙過海》中的「鯉魚仙子」。 「刀馬旦」專門扮演提刀跨馬、武藝高強的巾幗英雄,其身份大多是元帥或大將,例如《穆柯寨》的「穆桂英」。表演上唱、唸、做並重,而且還要能開打,但是強調人物威武穩重的氣質。 2017/3/17
「彩旦」 專門扮演滑稽、醜陋或風趣的女性角色,例如《拾玉鐲》中的「劉媒婆」,但是這類人物大都由「丑行」扮演,因此又稱為「丑婆子」。 2017/3/17
淨 「淨行」所扮演的都是男性角色,俗稱「花臉」,這是因為臉上勾畫臉譜而得名。淨行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性格偏激、氣質異於常人者,或是粗獷豪邁,或是剛烈正直,或是陰險凶殘,或是魯莽質樸等形象高大的男子。淨行的表演特色是嗓音洪亮,身段動作幅度誇大,依據身份、性格的不同,可分為「大花臉」、「二花臉」和「武淨」三類。 2017/3/17
「大花臉」 即為「正淨」,主要以唱腔為主,因此又稱為「唱工花臉」,代表劇目如《龍鳳閣》中之「徐延昭」,因為他在戲中手拿銅錘,因此唱工花臉又稱為「銅錘花臉」。所扮演的大都是地位崇高、舉止穩重、具有正義感的人物。 2017/3/17
「二花臉」 即為「副淨」,主要以身段架式、唸白、做表為主,因此又稱為「架子花臉」,大多扮演性格勇猛、豪爽、粗魯的人物, 如《蘆花蕩》的「張飛」、《野豬林》的「魯智深」等,同時也扮演陰險人物,如《群英會》之「曹操」。 2017/3/17
「武淨」 又稱為「武二花」或「摔打花臉」,以武打為主,不重唱唸,這類角色通常都扮演戰敗的一方,因此需要紮實的跌撲摔打功夫,如《長板坡》中的「許褚」。 2017/3/17
丑 「丑行」又稱為「小花臉」,這是因為丑行都在鼻樑上塗一塊白白的方塊,然後才勾畫臉譜而得名;因為丑行也畫臉譜,故而又與淨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被稱為「三花臉」。丑行在舞台上專門扮演容貌醜陋的人物,大多為男性角色,但也有女性角色,這類人物多半性格滑稽、言語風趣,有時也扮演奸詐險惡、貪婪自私的角色,可以再分成「文丑」和「武丑」二大類。 2017/3/17
「文丑」 是指沒有武功或劇中不展現武功技巧的滑稽人物,根據人物身份、年齡、性格等,可以細分成:有官職的「袍帶丑」、有學問的「方巾丑」、平民百姓的「茶衣丑」、上了年紀的「老丑」以及扮演醜陋的女子「丑婆子」(因為是女性角色,所以又稱為「彩旦」。) 2017/3/17
「武丑」 專門扮演武藝高強、性格機靈、動作敏捷的滑稽人物,這類人物表演時邊說邊做,動作迅速,因此又稱為「開口跳」,大多是俠客義士,例如《雁翎甲》中的「時遷」,但有時也扮演狡猾陰險的角色。 2017/3/17
整臉 特色 滿臉一色,端端正正,不歪不斜,勾法簡單,花紋也少,這類臉式應是發生最早的一種。 性格 勾這種臉型的人物,都是些人格較完整、身份較高的正派人物。 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之金色臉,依佛像所創,莊嚴靜穆,額上紅圓光即佛家「舍利子」。 關羽:《三國演義》中形容其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故其臉譜均據以勾畫,其紅色代表其為人忠義正直。腮上黑痔有「點破」之意,此為梨園界對其恭敬之忱。 包拯:「包公案」中謂其能斷陰陽,故在額上畫一月牙;又謂其人鐵面無私,乃以黑色表之。臉譜勾出其凝重嚴肅之不茍言笑神情,十分傳神。 2017/3/17
老臉 特色 又名六分臉,多為老年人的專用臉譜,可能是從整臉演化而來。為何也叫六分臉,一說為構圖簡單,形似「六」字;二說因主要顏色部位佔全臉之十分之六而得名。 性格 勾這種臉的人,多半是重臣老將之流,形象凝重肅穆。 例子 聞仲:《封神榜》之聞太師,商紂的老臣,傳說他有三隻眼,故在額上勾立形隻眼。 徐延昭:明代保太子萬曆登基之功臣,性情剛烈,守正不阿,奸佞望而生畏,有肅穆之相。 2017/3/17
三塊瓦 特色 將眉、眼、鼻三部分加寬加長,使整個面部區分為三塊而得名,要求對稱,京劇中勾此臉譜的最多,變化也大。又分四種:正三塊瓦多用來表忠勇之士,尖三塊瓦表現人物較為複雜,既有勇猛悍將,又有土豪和惡霸,花三塊瓦大都是綠林好漢、剽悍部將等,老三塊瓦都用來表現年邁蒼蒼的老人,有正面也有反面人物。 例子 姜維:三國名將,紅臉代表其對蜀漢之忠心,額上的「太極圖」說明其通曉陰陽八卦,此臉為三塊瓦。 張順:水滸傳中梁山泊人物,因諳水性,有浪裡白條之綽號,此為油白三塊瓦臉,眉子形狀呈橢圓鴨蛋形,故稱鴨蛋眉,為臉譜中獨有的眉式。 竇爾敦:「施公案」綠林英雄,為報仇盜取御馬,後又認罪,不失英雄本色,藍臉即表示其桀驁不馴,為碎三塊瓦。 2017/3/17
十字門臉 特色 由「三塊瓦」發展而來,亦有說由六分臉演變而來。特點是將主色縮小為一個色條,從月亮門一直勾到鼻頭以下,用這個色條來象徵人物性格,主色條與眼窩在構圖上形成一個「十」字形而得名。 性格 都是表現英雄武將等正面人物。 例子 張飛:《三國演義》中形容其豹頭環眼,故其眉子眼窩均呈環形,在剛猛中含有嫵媚,且有微笑形態,為最成功的造型。蝠形眉,笑眼窩,形成一個蝴蝶的形象,所以也叫「黑十字門蝴蝶臉」。 孟良:宋朝楊延昭手下大將,因善以火葫蘆放火殲敵,故在額上畫一紅葫蘆以象徵之。 2017/3/17
碎臉 特色 由三塊瓦和十字門兩種譜式逐漸演進而成,花紋繁多、用色複雜,最具圖案之美,同時也是距離人的本來面目最遠的一種。 性格 大半是身分不高之將校人物,或是江湖綠林豪強之徒。 例子 徐世英:綽號「青面虎」,故以綠色臉象徵之。 楊延嗣:宋將楊繼業之七子,人稱楊七郎,性情暴烈,勇猛過人。此臉為「黑碎臉」,額上勾白「虎」字,又稱「一筆虎」,以表示為國捐軀之虎將。 2017/3/17
歪臉 特色 全臉左右兩邊均不相對稱,五官歪斜不正。 性格 係表示心術不正,凶惡強悍之意,然亦有相貌如此,而非惡人者。同時也是面目醜陋或行為不端之輩。 例子 鄭子明:宋太祖趙匡胤之開國大將,性情粗魯好鬥,有勇無謀,為諫阻太祖拒納韓素梅為妃,遂被斬,額上「螺旋形」圖案表示其執拗個性。 李七:平生好鬥、無惡不作的江洋大盜,額上一片紅色表示「血窟窿」,蓋其終日尋釁,常常頭破血流。 2017/3/17
意象臉 特色 大多為神怪臉譜,神仙多屬滿面金光,鬼怪則多為惡形惡狀。 性格 因為神話人物,故性格上較不著墨,大都注重色彩與線條。 例子 孫悟空:《西遊記》中知名人物。在安天會之前,勾粉紅眼窩,偷桃盜丹後,練就火眼金睛,則勾金眼窩;得道之前額上勾觔斗雲,得道之後勾卍字或佛字。 鍾馗:唐朝一個不第進士,死後成神,能驅邪除魅,還兼管人間不平,故有人稱為「判兒」,扮像與判官相仿,但卻非同一人。 2017/3/17
粉白奸臉 特色 又名「水白臉」,用白粉和水抹在臉上,不用油彩而得名。從丑角臉譜發展出來,是整個臉譜中發生最晚的譜式。 性格 勾這種臉的人物,一方面是說他虛偽的程度掩住本來面目,一方面也表示出面無血色的冷酷形象;多是歷史上的權臣顯要。 例子 曹操:後漢曾為丞相,《三國演義》中謂其奸詐陰險,故創此粉白奸臉,意謂其虛偽程度已掩住了本來面目。 司馬懿:三國時魏將,文武兼資,官拜大督都,因其深沉奸詐,復因事魏,遂成反面人物。 2017/3/17
臉譜的顏色 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看來五顏六色的臉譜,細細道來卻皆「色有其因」,決非僅僅為了好看。臉譜一般來說,不同的色彩含義為: 紅色 一般:忠勇俠義,多為正面角色。 其他:有諷刺意義,表示假好人。 特例:老人顯示年輕紅光猶在;壞人做了點好事。 黑色 一般:直爽剛毅,勇猛而智慧。 其他:表示陰陽中的陰,用於鬼魂。膚色較黑或面貌醜陋。 白色 一般:陰險姦詐;剛愎自用。 其他:和尚、太監臉譜;表示老人年邁。 紫色 一般:剛正威武,不媚權貴。 其他:面色不好,醜陋。 2017/3/17
臉譜的顏色 黃色 勇猛而爆躁。 金色 一般:神仙高人。 其他:猛將。 銀色 神仙,妖怪。 綠色 一般:勇猛,莽撞。 其他:綠林好漢。 藍色 剛強陰險。 這些不同含義的色彩繪制在不同圖案輪廓裡,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2017/3/17
201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