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智成长与辅导: 若干前沿问题探讨 吴增强 教授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积极心理学及其启示 积极人格品质培养 青少年亚文化与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研究主题 若干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研究主题 若干启示
积极心理学追求什么 ——(Seligman,2000) 目前的心理学对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却知之甚少。从二战以后,心理学依靠治疗模式发展壮大,一直高度关注如何帮助人们从苦痛中康复,而忽视了如何促进个人和社会获得最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改变心理学狭窄的关注点,不仅关注帮助人们应对当前遇到的生命中最糟糕的事情,而且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 ——(Seligman,2000)
当代心理学的转向 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 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 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 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 心如意。 ——(Seligman& Csikszentmihalyi,2000)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98年1月塞里格曼主持艾库玛尔会议,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内容 狄纳(Diener)负责积极情感体验研究,以幸福感为中心 西卡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负责积极人格研究 杰米森(Jamieson)负责积极社会系统研究 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塞里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主张 2000年塞里格曼、西卡森特米哈伊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 2002年斯奈德和洛佩兹主编“积极心理学手册”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强调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 强调对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问题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 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的体验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对人的生理机制产生重大影响 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人的本性偏爱积极:社会心理学调查 第一种情况,假定社会将要爆发一场灾难,预计要有600人死于非命,现在有两种应付灾难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可挽救200人;B方案600人都被挽救的可能性为1/3,一个人都救不活的可能性为2/3。你倾向选择哪个方案? 第二种情况,(背景情况同前)现在有两种应付灾难方案可供选择:C方案400人将会死亡;D方案一个人都不死亡的可能性为1/3,600人都死亡的可能性为2/3。你倾向选择哪个方案?
有关早期学习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神经细胞中的突触数量变化 经验与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 大脑接受的传递信息的结点是突触 婴儿期突触“产生过剩和选择性消失”现象 在随后的成长历程中,大脑突触逐步增加 经验的驱动和选择作用对于突触的增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进废退” 经验与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 生活环境“丰富”的动物比生活环境“贫瘠”的更聪明 学习改变了大脑的物质结构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积极心理体验 积极人格品质 积极环境 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 自我决定、成熟防御机制、心理弹性、创造性 社会大系统:国家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社会文化 学校、家庭环境
若干启示 关怀生命全程 心理辅导不仅要解决其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 回归生活世界 了解和解决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对生活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学会应对生活挑战与危机,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 和谐生态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学校环境 家庭环境
积极人格:一生幸福的基础 积极自我:人格和谐发展的核心 积极情绪:人格和谐发展的纽带 积极应付:人格和谐发展的体现 二、积极人格辅导 积极人格:一生幸福的基础 积极自我:人格和谐发展的核心 积极情绪:人格和谐发展的纽带 积极应付:人格和谐发展的体现
积极人格:一生幸福的基础 人格是行为的内在深层动力 人格形成:先天与后天的合金 控制冲动:糖果实验 积极人格品质 儿童早期情绪智力对今后发展显著影响 积极人格品质
学生心智成长的系统分析 环境影响 行为反应 内在因素 生活、学业、青春期问题 社会文化 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 学校教育 同伴影响 家庭 人格因素:自我认同 自我效能、生活态度 价值观、人生观 生理因素:遗传基因、 神经系统(大脑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递质) 内在因素
控制冲动:糖果实验
积极人格品质 对世界的好奇 爱学习 创造性、创新性 判断力、批判性思维和开放性思想 个人、社会和情感性智力 大局观 英勇、勇敢 坚持性、勤奋 正直、诚恳、真实 慈祥、慷慨 爱和被爱的能力 公民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忠诚、团队精神
积极人格品质—2 公正、平等 领导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审慎、小心、考虑周到 适度和谦虚 对优秀和美丽的敬畏和欣赏 感激 希望、乐观、为将来做好准备 精神追求、信念和信仰 宽恕、仁慈 风趣、幽默 热情、激情、热心和精力充沛
基因对于应付应激的影响 Caspi(2003)的研究 对847名被试,从3岁起追踪23年,得到的结论: 两个长基因的个体比两个短基因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付应激 短对偶基因者比长对偶基因者,在经历了至少4次应激事件后,发生抑郁的可能性高出一倍 在短对偶基因者中,童年受到创伤和虐待的,比没有受到虐待的,到成年后发生抑郁是可能性高出一倍以上(63%比30%) 而长对偶基因者,童年时的应激经历与成年时抑郁发生率没有显著相关(均为30%)
基因和早期环境相互作用 引起成年期抑郁 重度抑郁症的可能性
素质-应激模式:基因易感性 酗酒者 未成为酗酒者 酗酒 精神障碍 应激源: 过量饮酒 生活事件 (应激源) 基因易感性 素质:成为酗酒者 酗酒者 未成为酗酒者 精神障碍 酗酒 应激源: 过量饮酒 生活事件 (应激源) 基因易感性 素质:成为酗酒者 的基因倾向
神经生理系统对心理的影响 神经递质:5—羟色胺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情绪不稳定、好冲动,以及对环境过度反应常常和5-羟色胺的活性降低有关 攻击性行为、自杀、过度饮食和过度性行为也和5-羟色胺活性降低有关 交感神经系统 在应激或者危险情境,通过快速激活相应的器官和腺体来调节机体 副交感神经系统 平衡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兴奋程度
积极自我信念 拥有健全自我才会拥有健全人格 自我认同 自我效能 本我、自我与超我 寻找自我:我是谁? 青少年发展的基本任务 独立性、自尊感发展 自我效能 现代人不可或缺的自我信念
本我、自我、超我 人所认识的自我只是 冰山的一角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精神分析的观点: 本我与自我的冲突产生心理障碍
青少年独立意识发展的水平
青少年自尊感的发展水平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 同一性的概念 指个人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前后一致的比较完善的意识。 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个性的个体 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信心 表里同一,很少有双重人格
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确立 自己身体外貌的认同, 父母对自己的认同, 自己以往的成败经验, 自己现状的满意度, 环境条件的支持, 自己对未来的展望
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 性心理发展滞后性生理成熟,性冲动的压力与困惑 学业压力 独生子女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
什么叫自我效能 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Bandura,1986) 班杜拉 (1925~)社会学习 理论代表人物
为什么具有同等智力的人有不同的表现
自我效能对应付压力的影响 压力是由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调节 个体不能控制面临的压力,将影响神经生理系统的功能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免疫功能降低
自我效能的来源 成功经验 替代性经验 言语劝导 生理状态 成功经验的获得高效能的最重要的途径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自我效能 通过积极鼓励增强自我效能 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唤起、疲劳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
成功的信念 永远对自己抱有信心 喜欢自己、悦纳自己 能力是可塑的、变化的、发展的 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压力是进步的动力 专注自己的事 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
积极情绪与情感 情绪的脑生理机制与功能 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感 情绪智力 愉快、平和、宁静、幸福感、乐观 爱、淡泊、温柔、同感、责任感、正义感 情绪智力
情绪的脑生理机制 情绪与记忆的研究 重新审视情绪的功能 情绪中枢:杏仁核 激素分子进入细胞核激活基因调解蛋白,增强长时记忆 情绪记忆比中性记忆包含更多的感觉和情境上的细节 女性比男性能够更好地记住情绪事件 重新审视情绪的功能 增进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 心理健康功能
乐观的解释 对乐观的三种解释 乐观型解释风格 先天论:乐观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苏格拉底、尼采、弗洛伊德) 学习论:乐观是通过学习而获得(行为主义论者) 综合论:乐观是一种由学习而来的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倡导者 塞里格曼) 遗传基因提供了个体乐观基准线,个体后天经验和学习则进一步加深了其乐观或者悲观的程度 乐观型解释风格 乐观与悲观的区别:外在与内在、暂时与永久、特定与普遍
情绪智力 不同版本的情绪智力 梅耶、沙洛维的情绪智力概念 学术性版本:梅耶、沙洛维(Mayer&Salovey) 通俗版本:戈尔曼(Goleman) 梅耶、沙洛维的情绪智力概念 情绪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 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 理解分析情绪、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成熟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戈尔曼的情绪智力概念 个人 社会 意识 自我觉知 社会觉知 自我管理 社会技能 行为
积极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 心理弹性现象学描述 心理弹性理论 心理弹性的培养
心理弹性现象学描述 Emmy Werner(1982)报告了一项长达30年的纵向研究,她的研究开始于1955年,她发现,在700个多民族样本中有将近200个处于危险状态,其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四个:母亲预产期压力、贫穷、日常生活不稳定、父母亲的心理健康问题。Werner发现200个高危儿童中有72个尽管处境危险但做得非常好。 英国精神病学家 Michael Rutter(1979,1985)对于伦敦市区和威格特农村青少年作了研究。他发现有四分之一儿童是处于危险因素中的心理弹性儿童。Rutter确定的弹性性质是:容易激动的,女性,积极的学校风气,自主,自我效能,计划技能,温和的,成熟的人际关系。
心理弹性理论(resilience) 心理弹性力 心理弹性力强的儿童的特征: 是指儿童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没有被击垮而是很好地应对了这些危险处境的能力。 心理弹性力强的儿童的特征: 更加积极地对待问题;能够得到别人积极的关注;能够接受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心理弹性的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 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儿童的潜在特质、能力、自我信念 外部保护因素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等。
心理弹性的过程模型 应激事件 保护性因素 更高水平 平衡整合 身心平衡 状态 回到初始 平衡 伴随丧失的 平衡 瓦解 重新整合 功能紊乱 失衡状态
心理弹性的层次模型 最高层次心理弹性 具有健康成长意义 具有防御意义 具有生存意义 中间层次心理弹性 最低层次心理弹性
六策略训练计划 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如勇于提问、共同制定课程表); 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出色地完成作业); 创造一个相互关爱和支持的学校氛围(如建立信任,以学生为中心); 增强每个人的亲社会倾向(如视教师为朋友,在同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为学生制定清楚而一致的行为规范(如理解行为后果,遵守规则); 为他们传授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如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等。
关注青少年亚文化 青少年的生命观与性观念 青少年网络文化 青少年偶像崇拜 三、青少年亚文化与价值取向 关注青少年亚文化 青少年的生命观与性观念 青少年网络文化 青少年偶像崇拜
关注青少年亚文化 什么是青少年亚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特点 青少年亚文化的意义 广义的:青少年所表现出的一切文化特征,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征、语言风格、衣着打扮等 狭义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特征 青少年亚文化特点 主体性、时代性、时尚性、流行性 青少年亚文化的意义 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钥匙 学校辅导的重要资源
关于“酷” 极限运动(蹦极、攀岩、滑板等) 玩得特好 34.6 能力很强,不经意就把事情办好 28.1 气质冷漠,不轻易说话 25.8 玩得特好 34.6 能力很强,不经意就把事情办好 28.1 气质冷漠,不轻易说话 25.8 中学留学海外 24.2 上网 24.0 开跑车出去兜风 23.0 明星 14.8 球星或其他明星的签字 14.5
关于“酷”—2 电脑黑客 13.9 电子游戏玩得特别好 13.6 帅哥配靓妹 13.2 戴很酷的墨镜 10.5 女人剃光头 10.2 电脑黑客 13.9 电子游戏玩得特别好 13.6 帅哥配靓妹 13.2 戴很酷的墨镜 10.5 女人剃光头 10.2 名牌产品的代言人 9.2 头发染成或剪成 另类的颜色或发式 8.4 拍照时,我有一个经典动作 7.7
关于“酷”—3 有不少男生/女生追求 7.0 一身紧身衣 6.1 戴耳环或戴鼻环 5.7 蹦的,跳迪斯科 4.4 泡酒吧 4.0 有不少男生/女生追求 7.0 一身紧身衣 6.1 戴耳环或戴鼻环 5.7 蹦的,跳迪斯科 4.4 泡酒吧 4.0 能用英语骂娘 4.0
性观念调查 性健康知识比较缺乏 性观念开放 “青春期身体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回答正确率: 初中生14%,高中生为12.7% “青春期身体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回答正确率: 初中生14%,高中生为12.7% “爱滋病传播渠道有哪些?”回答正确率:初中生69.7%,高中生67.9% 性观念开放 “对于异性朋友和同学的性要求”,选择无奈接受的: 初中生为32.7%,高中生为25.1%
人生价值观趋于多样化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小学生:健康、安全、成就 初中生:名望、美貌、安全 高中生;财产、贞操、权力
初恋的低龄化倾向
女孩的贞操观自主意识突显
性知识的来源:第一是媒体
生死观 你相信人能够死而复生吗? 17.2%初中生和31.1%的高中生相信生死轮回
青少年网络文化 青少年上网动机 网络游戏的吸引力 QQ:寻求心理突围的集体默契 网络综合症及其对策
青少年上网动机 网络虚拟可以满足青少年想象力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与成人世界平等对话的平台 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学习求知 社会交往 展示自我 娱乐休闲
网络游戏的吸引力 五大动力因素 三大心理动力 好奇心、成就感、自信心 想完成游戏的动力 竞争的动力 提高操作技巧的动力 渴望探险的动力 获得高得分的动力 三大心理动力 好奇心、成就感、自信心
QQ:寻求心理突围的集体默契 QQ的文化特征 QQ流行的原因 衣着打扮 话语系统、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缓解内心紧张与压力 追求角色认同 情感寄托 寻回童趣
常见网络语言 MM、美眉(泛指女生) 酱紫(这样子) 粉(很) 表(不要) 灌水(发帖子) 886、3166(再见、拜拜) 9494(就是就是) 874(掌嘴) 8好意思(不好意思) FB、腐败(一起大吃大喝) +U(加油) 东东(东西) 斑竹(版主) 菜鸟(新手) 马甲(指一个人拥有多和ID)
网络综合症诊断标准 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 2.总嫌上网的时间少而不满足。 3.无法控制用网时间。 4.一旦减少用网的时间就会焦躁不安。 5.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 6.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 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 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 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作为。 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
网络成瘾的神经生理原因分析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里的化学物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同毒品的效果相似,长时间上网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打乱人体机能的自我平衡能力,从而产生网瘾。
网络综合症对策 构建积极的网络活动平台 分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道德境界 对高危学生的预防 对网络成瘾学生的专业治疗与干预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青少年偶像崇拜 榜样学习与偶像崇拜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状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动因 偶像崇拜的辅导建议
榜样学习与偶像崇拜 传统的榜样教育存在问题 传统榜样教育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强烈反差 偶像崇拜的概念 形象单一,无法反映社会价值多元化的需求 方法陈旧,难以激发青少年共鸣和参与 要求划一,难以使青少年心理认同 传统榜样教育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强烈反差 偶像崇拜的概念 反映了青少年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即个人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状 两类崇拜对象 84.2%和87.7%的青少年不会在偶像崇拜上投入金钱和时间 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对青少年吸引力最大 明星偶像 杰出人物偶像 84.2%和87.7%的青少年不会在偶像崇拜上投入金钱和时间 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对青少年吸引力最大 劳动模范、历史人物无人问津,比例低于卡通人物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动因 寻找自我的心理投射 情感归属需要 释放压力 从众心理
影响青少年偶像选择的因素 (资料来源:陈峰,2006)
偶像崇拜的辅导建议 化偶像为榜样 加强对偶像内涵的认识 增强偶像崇拜的理性力量 主流价值引导 因势利导,对美的事物追求 理解偶像的成长之路,性格与境界 增强偶像崇拜的理性力量 欣赏而不迷恋,热烈而不狂噪 主流价值引导 把握道德底线,鼓励自我探索
道德相对主义的陷阱 对道德教育的权威主义、灌输论的批判 对价值澄清的质疑 美国的教训 每个人发现自己的价值,价值个体化 个人价值判断代替公共的价值认同,道德虚无 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社会责任 美国的教训 “约翰为什么不能区分对和错?因为我们从来教给他这两者的区别” “非指导”教育成了“真实的谎言” 65%的六至九年级的学生认为,“在一定情况下,强奸是可以接受的,其中之一的条件就是,如果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身上化费了20美元”
联系方式 吴增强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200032 电话:021-64034348 e-mail: wuzhengc@online.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