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bairn: 自我的動態結構 指導老師:蔡順良 教授 報告者:李宜潔、柯盈伶、張淳萱、許又云、 陳絹諺、劉櫻婕、賴加麗、鍾國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論點 “ 自由 ” 主張 照顧 ” 弱勢 ” 父母 我 配偶配偶 子女子女 8 夫 妻.
Advertisements

商業溝通:專業與效率的表達.溫玲玉 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 14 章 衝突管理 授課教師:. 2 學習目標 了解衝突的內涵及重要性 列舉產生人際衝突的因素 了解衝突管理的模式 說明如何解決衝突,增進雙方的人際關係 學習建設性衝突,做好良好的衝突管理.
*客體關係理論*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報告者: 黃春惠、劉姮戀、劉瓊珊、林玉平、穆磊 、許恩婷、潘宣露 參考PPT: 101學期報告同學 授課教師: 蔡順良 教師
第三章 精神分析治療理論與技術 指導教授 林美蓉老師 組員: 吳伶玫 簡家燕 林雨潔 蕭淳方 侯洽守.
字如其人 心手相通 ——笔迹分析技术 理解和描述人类的人格有两个基本的假设,一是个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二是这些特点可以被评估和测量。由此,人格测验可以分为投射测验和客观测验两大类。
花蓮縣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師 36小時關鍵能力研習 分組實做作業單
考研辅导讲座PPT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主讲:蒋中挺.
星 際 寶 貝 3/19/ 林儀珊.
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Klein的客體關係發展觀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報告人:市立大 藝療二陳靜如.
濫用藥物 姓名:林鴻源 下6B.
焦慮症個案處理及協作 講員:陳琦女士.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報 告 人:心輔系博二洪怡菁 參考資料:左安妮等人投影片 報告日期:102/03/04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亞洲大學的數位學習資源與應用 鍾仁宗老師 101年12月4日.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客體關係取向邊緣型人格疾患病理解析與介入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Psychodynamics in Art Therapy
單元2-7-1 稽納二極體 單元總結.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人生經驗分享 - 做一個有用的人進而當一個社會領導- 魏綸武 ILITEK EE 80, TsingHua Oct., 2012.
第一篇 Unix/Linux 操作介面 第 1 章 Unix/Linux 系統概論 第 2 章 開始使用 Unix/Linux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Otto f. kernberg 的客體關係理論
4B冊 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關係.
-- 從系統觀看見每一個孩子 台灣海寧格機構系統排列師 李悅寧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作者 : 彭冠偉 ★班級 : 601 ★指導老師 : 潘政宏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今日香港 生活素質 探究議題 「雙非」兒童問題.
網路安全技術 OSI七層 學生:A 郭瀝婷 指導教授:梁明章.
客體關係理論與親密關係 蔡順良 主講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虛擬傢俱館 指導老師: 高玉芬 老師 組員: B 黃琪芳 B 蔡宜眞 B 林政緯
其他 ER 相關觀念 以及OO模型 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管理系 范錚強 2002 中央大學。范錚強.
經濟學 學經濟.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資訊網路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Information Networks
一、生命週期 二、經濟需求 三、收支狀況 四、人身風險事故 五、人生八大規劃 六、財務規劃
維高斯基( ) Langford, P. (2005). Vygotsky'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ove England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你的真實身份 約翰福音 3:17 “因為 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 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Mobile User music–Sharing Innovation Center)
資訊安全和資訊倫理宣導 永康區復興國小教務處.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如何改善本港保護兒童機制 跨專業研討會 二零零四年七月十三日 葉劍影高級督察 保護兒童政策組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1-1 隨機的意義– P.1.
邊緣性人格疾患的病理解析與治療 江國楨、美綺、沈煜棠、馬安妮、遲昊陽.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蔡順良 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退休/兼任副教授
黃影雯副教授講授 E_Mail Address:
「性」算在握 如何享受 上帝賜與我們婚姻中最親密的關係 2010 Apr 15 BLMCSS pfel.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OTTO F. KERNBERG 的客體關係理論 資料整理:廖悅婷 林煜智 陳宣融 徐葦芸
參、歌唱的型態與種類 歌唱的藝術.
資料擷取與監控應用實務.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 遠離危險關係 ~ 打不是情, 罵不是愛 !. 警 訊 警訊一. 旋風般的激烈開端 警訊二. 占有慾 警訊三. 極端情緒 警訊四. 歸罪他人 警訊五. 言語暴力 警訊六. 冷漠 警訊七. 過去和現在的暴行.
管理學作業 Ethics dilemma-SeaWorld trainer killed by killer whale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議題: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Feminism
報告人: 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辛文義.
兒童文學批評理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Fairbairn: 自我的動態結構 指導老師:蔡順良 教授 報告者:李宜潔、柯盈伶、張淳萱、許又云、 陳絹諺、劉櫻婕、賴加麗、鍾國誠 報告者:李宜潔、柯盈伶、張淳萱、許又云、 陳絹諺、劉櫻婕、賴加麗、鍾國誠 報告日期:105/03/30;04/13 1

Fairbairn ORT中最受爭議且備受忽略的人物 第一位對人格提出完整ORT的人物 關係取向ORT代表學者 (關心人際關係勝於個體內在的驅力)

Fairbairn生平 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 獨子 個性靦腆 愛丁堡大學研習哲學、神學和希臘文,原本立志要進入教會服務,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Fairbairn生平 1914年(25歲) 決定從事精神分析工作,契機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看到「砲彈震撼創傷」的軍人,認為心理學比宗教更能解決情緒與社會問題。 對佈道越來越害怕。 1919年(30歲) 接受4年醫學資格認證課程,未接受督導或正式訓練,但曾被一位精神科醫師分析長達2年。 1925年(36歲) 開始從事精神分析工作。 工作對象:疾病末期病人、創傷軍人、受虐兒、重症精神病者、性侵加害者工作

Fairbairn生平 1926年(37歲) 和第一任妻子結婚,但婚姻不睦。 教學及工作上都遭遇困境。 1930-1940年(41-51歲) 最活躍且富原創性的臨床工作時期。 1934年(45歲) 出現終生未曾消除的畏懼症,有旁人在就無法解尿,此焦慮甚至達要自殺的程度。 1952年(63歲) 第一任妻子猝死,之後Fairbairn罹患多次致命流感,以及帕金森氏症。

Fairbairn生平 1959年(70歲) 和第二任妻子(秘書)結婚。 1964年(75歲) 逝世。

理論概述 對Freud的架構進行重新檢討 ego:一出生時即存在,是人的象徵性開頭 libido:是ego的活動性 Id:沒有存在的必要 將「結構」與「能量」視為同一現象的不同面向 ego:一出生時即存在,是人的象徵性開頭 libido:是ego的活動性 用結構來思考自我(self)時,使用ego 用動力來思考自我(self)時,使用libido Id:沒有存在的必要 super-ego:源自早期對自我的分割而產生的結構綜合體 資料來源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理論概述 人最深層的動機是與他人接觸 人最基本的焦慮為分離焦慮 人基本上是尋求客體(object-seeking),而非尋求愉悅(pleasure-seeking)。 人最基本的焦慮為分離焦慮 即喪失他人的恐懼,他人指的是我們身體和心理上存活所仰賴的人。 攻擊:在libido接觸被阻斷或受挫時產生的一種反應,非根本的現象(沒有死之本能或原初破壞性衝力現象)。 資料來源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分裂心智位置(Schizoid position) ※ 意涵 *嬰兒出生時是完整且不分割的,但為了處理 出生後生命中的創傷和壓力,內在開始分割 並自我對抗。 *假定人們身上都有原初分割的基本型態,稱 為「分裂心智位置」。 *認為人們的自我(the self)乃是由這些 內在分裂和衝突所構成。 資料來源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分裂心智位置(Schizoid position) ※內在分裂的原初創傷本質 嬰兒的原始動機在與人建立關係,但在真實 情境卻有兩種無法避免情景: 1、嬰兒無法相信他的客體愛他只因為他是他 2、嬰兒不相信他的客體接受他的愛之為愛 *因沒能感受到無止盡被愛與被重視的確定感, 即使在最親密關係中,個體也不免感受到忽略 、漠不關心或惱怒。 資料來源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分裂心智位置(Schizoid position) ※ 意涵 *嬰兒內在早期的原初創傷: 擔憂關係破滅 ․嬰兒無法以「原本的我」來得到照顧者的愛。 須以滿足對方的方式來得到愛,這些早期創傷 擔憂關係破滅對嬰兒而言是難以忍受的。 ↓ ․嬰兒需找到一種處理方法滿足與他人連結需求,並避免因未滿足關係需求而來情緒不利的後果 嬰兒將創傷經驗分離 資料來源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11

分裂心智位置(Schizoid position) 〜Ego和客體的最早期關係 原始客體 libido連結 Ego和客體的最早期關係 圓滿且完整的ego(即自我,self)和他人間關係一開始即屬於完滿充分而不具問題的。 資料來源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12

分裂心智位置 Schizoid position 理想客體 Libidinal Ego Exciting Object 潛抑 客體 central ego 力比多 連結 Anti-libidinal Rejecting 意 識 潛意識 潛抑 研究者重新繪製於 (陳登義,2006,pp.85)

Fairbairn客體與自我結構發展的關係 (早期客體經驗) (內在客體意象) (自我的結構) 好客體 壞客體 核心自我 內化 Rejecting object Exciting object Anti-libidinal ego Libidinal ego 直接滋養 內在壞客體 分裂 意識層面 repression 潛意識層面 資料來源:蔡順良老師 個體的內在心理結構

分裂心智位置 Schizoid position 〜Ego和客體的最早期關係 當libido或愛的連結受阻,嬰兒經驗到矛盾的內在關係,將這些矛盾的內在關係分為: ※可承受的部分~意識層面 理想客體與ego主要部分(中心ego)連結,會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內在關係,是我們感覺最舒適的關係模式。是自我的主要部份,是被承認、被接納及意識自覺的部分。 *中心ego:個體所知覺到的那個自我。 *理想客體:個體希望他人如我們想要的樣子。 資料來源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分裂心智位置 Schizoid position 難以承受的部分(一) :潛抑至潛意識層面 ․未被客體完全滿足的需求,和具有強烈需求的自我連結在一起,被內化為 「興奮客體」(exciting object)和 「欲力自我」(libidinal ego) 的內在結合。 ․「興奮客體」是個體渴望、想要的客體。 ․「libidinal ego」是原始ego的一個斷片,被「中心ego」(接納的自我)所拒絕。 ․從潛抑中浮現到較為意識的層級為密集強烈的對依賴之渴求。 資料參考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分裂心智位置 Schizoid position 難以承受的部分(二) :潛抑至潛意識層面 難以承受而具剝奪、拒斥的面向,被內化為 「拒斥客體」(rejecting object) 和 「反欲力自我」(anti-libidinal ego)連結在一起。 「anti-libidinal ego」可視為「對抗想要的我」(anti-wanting I),對「需求」抱著輕蔑態度的自我面向。由於拒斥產生難以承受的敵意與憤怒,而和「中心ego」分裂。也可稱為「內在破壞者」(internal saboteur),鄙視而非重視我們的需求,確信自己沒有尋求也沒有得到我們所想要。 從潛抑浮現到較意識的層級為渾沌般的暴怒與憎恨,有時甚至帶著迫害性的愧疚。 資料參考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Endopsychic Situation 動態發展 Libidinal connection object Central Ego Ego Good object repression Anti- Libidinal Ego Rejecting Object Libidinal Ego Exicting object attack 資料來源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分裂狀態 Schizoid state ․當原始的分裂和潛抑被維繫和增強到某個極端時則 發展成「分裂狀態」,是一種空虛、死亡、無用感 的狀態。 ․太多的需求與憤怒被潛抑,使得中心ego/理想客體 變得空洞,個體感到不真實和被切斷,似乎與自身 感受及世界分離開來。 資料來源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發展階段與客體關係(1/2) 人的發展 嬰兒式依賴 成熟性依賴 (依賴某部分客體 ─母親的乳房) (帶有性徵完整的 一個人) 相較於Freud強調libido在身體性蕾區(erogenous zone)的作用,Fairbairn則關注客體關係的品質對發展的影響。 個體所尋求客體的品質會隨著發展程度不同而改變。 從部分客體到完整客體,從自我發展到互相的關係。 人的發展 嬰兒式依賴傾向taking 成熟的依賴傾向施與受 朝向 健康 嬰兒式依賴 成熟性依賴 (依賴某部分客體 ─母親的乳房) (帶有性徵完整的 一個人) 參考 廖悅婷 沈孟筑 陳宣融 申慧君 呂筱薇 ppt檔 20

發展階段與客體關係(2/2) 健康客體 Stage 3 成熟依賴階段 Stage 1 嬰兒依賴階段 Stage 3 成熟依賴階段 過渡階段 併入(incorporation)是納入客體的主要方式 未分化,自體感發展很差 兒童在心理上與主要照顧者融合。感覺不出自己需求與父母需求之間的衝突。 透過接受的方式表達對客體的認同和建立關係 參考 廖悅婷 沈孟筑 陳宣融 申慧君 呂筱薇 ppt檔

發展階段與客體關係(2/2) 健康客體 Stage 2 過渡階段 Stage 3 成熟依賴階段 Stage 1 嬰兒依賴階段 Stage 3 體認到自己與他人並非同一人 自我與他人之間在情緒上分離的一個過程 過渡技術(defensive techniques):處理客體關係的「進展」與「固守/退化」之間的衝突。 參考 廖悅婷 沈孟筑 陳宣融 申慧君 呂筱薇 ppt檔

發展階段與客體關係(2/2) 健康客體 Stage 1 嬰兒依賴階段 Stage 3 成熟依賴階段 Stage 2 過渡階段 環境改變 完整、分化的成熟關係 有能力認可相互的差異 施與受的關係 參考 廖悅婷 沈孟筑 陳宣融 申慧君 呂筱薇 ppt檔

過渡階段與過渡技術 過渡階段:自我與他人之間在情緒上分離的一個過程 過渡技術:從嬰兒式依賴到成熟式依賴的過程中,用來處理與內在客體的關係的方法。 嬰兒開始體認到他人和自己並非同一個人 →覺得脆弱與無力感 前一階段被潛抑的ego序列(constellations)拉到意識 把外在客體視為自己的內在客體; 把自己的拒斥或興奮的內在客體投射到周遭的人身上。 目的:緩和內在戰爭。 內在戰爭是想依賴又想分離的衝突 24

過渡技術 興奮客體(向外投射) 興奮客體(內化認同) 拒斥客體(向外投射) 拒斥客體(內化認同) 恐懼(phobic) 客體分離與原初認同的兩難 密室恐懼症: 渴望融合又怕被吞噬 偏執/妄想(paranoid) 外界充滿危險,自己全然美好。 拒斥客體(內化認同) 歇斯底里(hysterical ) 死命著急的想依附捉摸不定的客體(救世主)。 當代表歇斯底里的興奮客體無法提供緩解時,即演變成偏執。 >>外在均是具有惡意的,而自己是無邪的受害者。 強迫(obsessional) 客體分離與原初認同的衝突。 打電話給情人: 打:渴望接觸 不打:拒絕受傷 不斷洗手的強迫行為 陳絹諺 繪製

歇斯底里(hysterical)的觀點 歇斯底里症,將心理的問題轉移為身體問題來呈現。 Freud的觀點:個體尋求以身體表現,來滿足心理的需求。 Fairbairn的觀點:依據過度技術所言,個體會避開危險的情緒世界,尋求可以保護自己的情境,也就是透過把他的問題以身體來呈現,以尋求保護自己的外在緩解。 方向上的不同 26

治 療 治療目標 有能力處理經驗,而不訴諸於分裂心智位置的分裂和潛抑,或過渡階段的投射。 治 療 治療目標 有能力處理經驗,而不訴諸於分裂心智位置的分裂和潛抑,或過渡階段的投射。 透過真正的關懷、理解和挑戰,去重新擁有個體對憤怒和需求加以分裂的容納能力,並把它們整合到他的中心ego/理想客體上

治療目標 幫助個人放棄內在的ego/客體結構的封閉系統,代之以仰賴和真實人們之間不扭曲的關係。 協助個體更具有豐富內涵地和他人相互關聯,同時內在世界不會那麼分裂與充滿衝突,也能更充實且真實地體驗自己和他人。 建立互愛關係的能力。 能處理我們自身的感受,並體認到別人之所以為別人,亦即充分而成熟的依賴。 資料參考 廖悅婷 沈孟筑 陳宣融 申慧君 呂筱薇 ppt檔

Fairbairn認為案主在治療關係中最深的恐懼在於其釋放潛意識的壞客體。一旦壞客體被釋出,病人感受到一個充滿壞的、不安全的世界。 改變的歷程 Fairbairn認為案主在治療關係中最深的恐懼在於其釋放潛意識的壞客體。一旦壞客體被釋出,病人感受到一個充滿壞的、不安全的世界。 改變的恐懼在於重新建構內在客體關係時,必定需要經歷崩解的階段。在失去原有內在壞客體的同時,個體將悵然若失,因為她們必須放棄原有熟悉的看待世界的想法與價值觀,與自我的認同。 資料參考 吳東彥(2013)

改變最大的阻抗,在於病人如何對內在客體忠誠。  對案主來說,只有經由痛苦的心靈狀態和自我挫敗的行為模式,才感覺到與真實世界和內在世界中的他人有所連結,它們相信放棄這些痛苦的狀態與舊有模式會導致完全的孤立、被拋棄和毀滅,所以他們害怕的終究是與父母親關係的斷裂。(白美正譯,2011) 資料參考 吳東彥(2013)

治療師與治療關係 治療師扮演一個足夠好的客體,提供案主安全的信任感,以協助案主釋放其潛意識內容於治療關係中,願意冒險揚棄內在客體以更完整充分的轉向其他人。 治療師要小心避免強化案主的超我(抗力比多自我)與罪惡感,而導致阻抗的增強。 Fairbairn認為,改變與統整的主要機制乃是案主與分析師之間的「真正關係」,而非「移情關係」。 以同理共感做為最強大的溝通工具。 修正了傳統的分析設施情境。

案例的運用 伴侶的潛意識配對:我們傾向尋找會引發libido ego的興奮客體,但卻是透過各自內在令人挫折的客體關係與伴侶互動,引發拒斥客體。 畏懼症的軍人:發展早期中恐懼獨立(分離焦慮)的議題再現,然而卻又想要離開父親(拒斥客體)。 親密關係經驗分手衝突:被分手的個體在初期重回早年客體關係,依然理想化情人,將負向客體指向自己,並對於情感既愛又恨。 資料參考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施暴者將受暴者視為「令人挫折的客體」而呈現「抗欲力自我」向受暴者宣洩其暴力。 受暴者的受暴循環: 施暴者將受暴者視為「令人挫折的客體」而呈現「抗欲力自我」向受暴者宣洩其暴力。 →受暴者再也無法壓抑自己憤怒的「抗欲力自我」時,亦對施暴者釋放敵意憤怒。 →施暴者被遺棄的恐懼喚起,期待受暴者以「欲力自我」的角度視施暴者為「令人興奮的客體」,並且不遺餘力的向受暴者提供對方所渴望的愛以請求原諒 →激起受暴者的「欲力自我」產生共鳴,而重回受暴者身邊。 資料參考 吳東彥(2011)、伍育英(2011b)

評 論 對Fairbairn理論的批判 Fairbairn對人的看法,認為基本上且原初上是尋求客體的,這似乎和他的嬰兒依賴與原初認同相衝突(Winnicott and Khan,1953)。 和嬰兒依賴比起來,較少提到成熟依賴。 有關神經症技術並不精細,和臨床經驗少有聯結。 視內化作用為一種病態的過程。對於有益處的內化(進入到中心ego/理想客體的內化)並未提及。(Rubens提出「結構性內化」與「非結構性內化」澄清Fairbairn理論中所含的導致自我破壞與導致自我豐富的內化)

Fairbairn理論的貢獻 Fairbairn對Freud理論作出具大而重要的修正,對精神分析乃至心理治療造成某種隱藏而又深遠的影響:  →病人是需要和分析師有某種真誠的關係。 提出建基於關係而非生理學基礎的人類經驗的分析,描述對早期衝突的主體性覺察。反對Frued有關本能與驅力動機的理念,取而代之的是發展出非常不同的有關客體、結構與發展等概念。

‧整合早期階段內化客體關係如何促成一個浮現中的自體。 ‧再度確定和母親間的真實關係,提供更多的結構性架構,將Klein的內在自我與客體的應用概念明白描述,在理論上提供了創新的推進。

References 黃信榮、張桂綿、游家豪、吳珍瑩ppt檔 陳登義(譯)(2006)。客體關係入門:基本理論與應用(原作者:L. Gomez)。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Clair, M. St. & Wigren, J. (2004). Object relations and self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2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吳東彥(2011)。以Fairbairn理論中的內化機制解讀受虐兒的「誘發攻擊」行為及其處遇方式。輔導季刊,47(4),1—7 。 吳東彥(2013)。親職化個體的「依賴困難」: Fairbairn的觀點。輔導季刊,49(3),45—52 。 伍育英(2011a)。費爾本的客體關係理論在心理治療上的意義與運用(上)。諮商與輔導 ,305 ,2 — 6、9。 伍育英(2011b)。費爾本的客體關係理論在心理治療上的意義與運用(下)。諮商與輔導 ,307 ,25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