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学习目的 了解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安全性,及其对社会安全、伦理、道德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各国对待转基因生物的态度及应对措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生物技术安全性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克隆人所带来的争议;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担忧。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1 倫理學與社會問題:多元進路 陳慎慶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教師培訓課程.
Advertisements

一、人类遗传病概述: 1 、遗传病的概念 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 1. 单基因遗传病 2. 多基因遗传病 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 二 ) 类型 :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 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莊子儀醫師
环境与健康 青岛台东六路小学 徐亮.
对应用型本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张家钰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99年度行政品質評鑑 出版中心簡報 報告人:項潔 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 兼出版中心主任 99年9月8日
中 國 大 節 慶 陳淑貞.
Chapter6 倫理基礎與原則 第一節 職業倫理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職業倫理的適用原則 第三節 個案討論-安隆公司.
研究倫理的專業規範與個人責任 製作.
第一節 職業倫理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職業倫理的適用原則 第三節 個案討論-安隆公司
釣魚台事件 屬於我們的保「釣」運動將持續進行!.
修辭解析 作者:謝佩陵 指導老師:沈老師.
班級:四服ㄧB 座號:40 指導老師:范靜媛老師 姓名:郭曼姿
转基因动物和动物克隆 一、转基因动物(概念、研究、问题) 二、转基因的“动物药厂” 三、抗感染动物
大紅燈籠高高掛 從電影藝術談微觀權力作用 組員: 陳思潓 蘇惠瑄
科學人雜誌中英對照知識庫 Scientific American Online 線上知識庫介紹
重组DNA技术和基因工程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1.生物分类等级由大到小顺序是: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2.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种.
专题一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第十三讲 生物技术 教师科学素养教研室.
第十四章 生命伦理道德 一、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二、生命伦理学的内容 三、克隆伦理问题 四、器官移植伦理问题 五、辅助生殖
高二生物 绪论 制作人:李 绒.
鄭先祐 (Ayo) 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教授
诸葛亮广场.
没错,他们就是 中国最具活力和创富能力大的群体之一——
個案分析-毒奶粉 499M0031 林佩誼 499M0034 林孟寰 499M0030 余采潔 499M0053 呂宜樺
2 遺傳.
人类科学史上 三大工程 曼哈顿计划(原子弹) 阿波罗计划(登月)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了解人类自身,操纵生命 其意义比以上两个计划更为深远.
Molecular Epidemiology
WELCOME.
基因技术与人类未来 黄之远 F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堂教学设计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轉殖動物管理規範與個體複製 2012/11/ 基因轉殖動物管理要點 2. 基因轉殖動物轉讓注意要點 3. 基因轉殖動物之實驗後處理 2.
第六课 我们的 中华文化.
生物学世纪离我们有多近? ——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克薩技術 vs 傳統配種 克薩人.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生物工程.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赵奇 生命科学系 校级精品课程.
訓儉示康 司馬光.
心理的力量 --兼谈教师心理压力的调适
長生不老 組員: 指導老師: 許藝菊 張進發 黃柏凱 王志勝 徐至凱
第六章 人類與環境 6‧3 生態保育.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第二章 克隆技术.
霸气车辆.
生物資訊 bioinformatics 林育慶.
生物信息学 第三章 基因组学与序列分析 张高川 生物信息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Bioinformatics)
Web of Science Search Tips Web of Science检索技巧
SJW 生物科技對社會之影響.
國立陽明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簡報 2005 報告人 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 吳肇卿 教授.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ature Geoscience
PBL 教学之基因工程的应用 小组成员: 黄洁 江平 李从新 王丽 王明 王婷 徐发胜 徐笑 于龙龙 赵文杰 主讲者:
四書期末報告-論語 述而篇第四 國三甲 黃瀞儀 指導教授:胡瀚平 105年5月18日.
專題習研電腦科-西藏民族的服飾 西藏長袍、僧衣、西藏的頭飾 中二班朱惠掦製作.
在戒慎恐懼中前進,之二: 基改作物、生物資料庫
美國幹細胞研究之法律現況 與台灣未來的發展趨勢
DNA, 核酸, 雙螺旋, 基因, 染色體 A T G C T C G A A T T G G C 組合單位 核苷酸
詩經 蔡柳金.
訓儉示康 司馬光.
第十四章 納西思情結 (生物複製與人類前途) 「我不認為複製人很可怕,我只覺得很悲哀。」
議題: 複製人.
张亮生 可变剪切对基因进化模式和功能的影响 张亮生
第11章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11.1 胚胎干细胞 11.2 成体干细胞 11.3 组织工程 11.4 细胞治疗.
鄭先祐 (Ayo) 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教授
Stem Cell Research 詩篇 139:13-16
不一樣的房子.
仙人掌 製作人:陳姿文.李令怡.黃淨雪.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3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学习目的 了解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安全性,及其对社会安全、伦理、道德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各国对待转基因生物的态度及应对措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生物技术安全性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克隆人所带来的争议;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担忧。

用以研究一些病症,例如癌症的微生物都带有特殊的致病基因,如果它们从实验室逸出并且扩散,势必造成可怕疾病的流行。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引言 人们对生物技术的担忧主要来自: 用以研究一些病症,例如癌症的微生物都带有特殊的致病基因,如果它们从实验室逸出并且扩散,势必造成可怕疾病的流行。 外源基因引入是否会破坏细胞重要生长基因或激活癌基因?是否会造成致病力极大、难以控制的微生物?转基因动植物和食品是否将对人类和环境造成长期的危害?擅自改变生物基因是否会引起一些难以预料的危险?

人是否可以成为基因操作对象?基因诊断是否会侵犯人类隐 私权?克隆人是否应该严格禁止?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引言 人是否可以成为基因操作对象?基因诊断是否会侵犯人类隐 私权?克隆人是否应该严格禁止?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在人以外的其他动物上则更加危险,因为所创造出的新物种有可能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而引发一场浩劫。 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推动生物武器的研制与发展,使笼罩在人类头上的生存阴影越来越大。

13.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3.1.1 转基因微生物 传统的恐慌来自霍乱、鼠疫、天花等一些病原微生物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3.1.1 转基因微生物 传统的恐慌来自霍乱、鼠疫、天花等一些病原微生物 霍乱弧菌 http://202.116.64.61/jpkc/2006/infection/p11-4-3.htm ,http://www.whlib.ac.cn/sars/virus.htm ,http://blog.blogwhy.com/viwo/e_1630.html 鼠疫杆菌 天花病毒

新的担忧来自转基因微生物:带有各种外源基因的微生物是否会引发生态灾难?造成新疾病的流行?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1 转基因微生物 新的担忧来自转基因微生物:带有各种外源基因的微生物是否会引发生态灾难?造成新疾病的流行? 根据安全评价的需要,转基因微生物可分为:动物用、植物用和其他。 http://www.china-dna.com/64.htm

13.1.1.1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及控制 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潜在危害 抗药性 食品安全性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1 转基因微生物 13.1.1.1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及控制 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潜在危害 致病性,包括: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过敏性 抗药性 食品安全性

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 致病性和毒性 生存竞争能力 传播扩散能力 遗传变异能力 遗传转移能力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1.1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及控制 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 致病性和毒性 生存竞争能力 传播扩散能力 遗传变异能力 遗传转移能力

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人类、动物健康和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两个方面。包括: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1 转基因微生物 13.1.1.2 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及控制 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人类、动物健康和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两个方面。包括: 受体微生物由于外源基因的插入,是否具有演变成有害微生物的可能性? 对所应用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否会因此而产生或增加对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由于转基因微生物的使用,植物的普通病原微生物是否会产生新的抗药性?

针对动物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环境释放后的安全控制包括: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1 转基因微生物 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控制 针对动物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环境释放后的安全控制包括: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 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 严格的安全性评价 切实可行的安全控制措施

转基因动植物的大规模种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3.1.2 转基因作物及食品 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担忧主要来自: 转基因动植物的大规模种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转基因食品对一些社会伦理观念及道德规范造成的危害。

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 转基因作物及食品 13.1.2.1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 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 首例转基因生物为番茄 目前大豆种植量最大 http://202.116.160.98:8000/course/ycx/tupianku

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 美国斑蝶事件 中国转Bt棉事件 四个著名的转基因环境污染事件 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1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个著名的转基因环境污染事件 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 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 美国斑蝶事件 中国转Bt棉事件 http://zhgroger.anyp.cn/051128134143273.aspx 转基因棉花

“超级杂草”可在喷施另一种除草剂后被除掉 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 PCR技术的影响 美国斑蝶事件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1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大事件的调查结果 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 “超级杂草”可在喷施另一种除草剂后被除掉 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 PCR技术的影响 美国斑蝶事件 真正导致斑蝶减少的原因是滥用化肥 中国转Bt棉事件 能够大量减少化学杀虫剂的施用

产生新毒素,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含致敏物质,引发过敏 营养成分不同,长期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某些不利影响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 转基因作物及食品 13.1.2.2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主要担忧: 产生新毒素,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含致敏物质,引发过敏 营养成分不同,长期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某些不利影响 所携带的耐抗菌素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细菌而影响人类

欧盟:只要不能否认其危险性,就应该限制。 美国:只要科学上不能证明其危险性,就不应该限制。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 转基因作物及食品 13.1.2.3 各国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与争论 两个典型的代表: 欧盟:只要不能否认其危险性,就应该限制。 美国:只要科学上不能证明其危险性,就不应该限制。 科学、政治、经济因素 世界主要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

2002年,凡涉及转基因作物和其衍生食品上市实行许可和标签制度。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3 各国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与争论 欧盟: 2002年,凡涉及转基因作物和其衍生食品上市实行许可和标签制度。 对于常规食品,其转基因含量阈值不得超过0.9%。超过这一阈值的食品不得进入欧盟市场。在此阈值以内,必须标明“该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该产品“由转基因产品制成”。凡含有5%以上转基因DNA或蛋白质的农作物或食品在市场销售时,必须带有“转基因”(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字样的标签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3 各国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与争论 卡塔赫那生物安全议定书 2001年,参加联合国生物安全问题国际会议的134个国家的代表同意签署《卡塔赫那生物安全议定书》(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确立了处理生物安全问题的国际法律框架。 目前已有139个国家签署了这项《议定书》。 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了公约。

13.1.2.4 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相关控制措施 各国总体而言持慎重态度 为转基因食品制定了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 基本上都采取标识制度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 转基因作物及食品 13.1.2.4 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相关控制措施 各国总体而言持慎重态度 为转基因食品制定了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 基本上都采取标识制度 转基因?

首先,必须尽快提高我国的监控技术水平,对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的特性、危害性进行严格、及时的检查和监控。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 转基因作物及食品 13.1.2.5 中国在转基因作物及食品方面的应对措施 目前采取的对策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尽快提高我国的监控技术水平,对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的特性、危害性进行严格、及时的检查和监控。 其次,应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进入我国的转基因产品进行规范化管理。

2001年5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5 中国在转基因作物及食品方面的应对措施 相关法规: 2001年5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2年1月,农业部发布了与该条例相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

明确《条例》所指的“转基因生物”涵盖范围 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按规定进行标识 三种转基因生物标识方法 五类首批标识的转基因作物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2.5 中国在转基因作物及食品方面的应对措施 明确《条例》所指的“转基因生物”涵盖范围 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按规定进行标识 三种转基因生物标识方法 五类首批标识的转基因作物

13.1.3 转基因动物 促进动物生长 改善产品品质 动物抗病育种 生产药用蛋白 生产营养保健(医疗)品 人体器官移植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3.1.3 转基因动物 促进动物生长 改善产品品质 动物抗病育种 生产药用蛋白 生产营养保健(医疗)品 人体器官移植 转基因巨鼠 http://tech.sina.com.cn/discovery/collect/focus/5.html 转基因荧光猪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3 转基因动物 主要安全性问题 环境问题 转基因鱼不容易被限制在固定的环境中,因而有可能将外源基因释放入自然界进而影响生态 ,因此备受环境工作者的重视。而其他转基因动物通常为家畜,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很容易控制和捕捉,因而不会有很大的环境问题。

将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给人体受到了伦理学上的异议。 将人类基因转入食用动物是不合适的。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3 转基因动物 伦理问题 将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给人体受到了伦理学上的异议。 将人类基因转入食用动物是不合适的。 将某些宗教团体禁止食用的动物基因转入他们通常食用的动物中(例如将猪的基因转入绵羊),这可能触怒犹太人和穆斯林。 将动物基因转入食用植物可能会引起一些素食主义者的特别关注。 用含人类基因的生物体作为动物饲料,例如用基因修饰过的酵母生产有药用价值的人类蛋白质,生产后的废酵母再用于饲养动物,是对人类的一种不尊重。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转基因动物食用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1.3 转基因动物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转基因动物食用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转基因动物食用安全性评价基本上可以参照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价程序。 http://www.agrisci.com/dna/200408010056.shtml ,http://www.sinoswine.com/news/news0101121.htm 转基因猴 转基因鱼

13.2 动物克隆 13.2.1 动物克隆技术与克隆人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多莉 ”羊 其他的克隆动物:牛、猫、猴、鼠……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 动物克隆 13.2.1 动物克隆技术与克隆人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多莉 ”羊 其他的克隆动物:牛、猫、猴、鼠…… 多莉

人类克隆 对动物克隆技术最大的恐慌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1 动物克隆技术与克隆人 13.2.1 动物克隆技术与克隆人 对动物克隆技术最大的恐慌 tech.tom.com/1121/1122/2004812-117130.html 人类克隆

克隆人从技术上来说不可靠。目前克隆动物的实验表明,克隆成功率只有2%,而且克隆人患有各种疾病的机会大。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1 动物克隆技术与克隆人 反对克隆人的五大理由(一) 克隆人从技术上来说不可靠。目前克隆动物的实验表明,克隆成功率只有2%,而且克隆人患有各种疾病的机会大。 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他们与被克隆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 人类繁殖后代的过程不再需要两性共同参与,这将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造成难以承受的巨大冲击。

从生物多样性上来说,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这对人类的生存是不利的。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1 动物克隆技术与克隆人 反对克隆人的五大理由(二) 从生物多样性上来说,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这对人类的生存是不利的。 克隆人可能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产生心理缺陷,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辅助生殖技术领域不断增长的供求,任何类似诊所都具备制造克隆人的原始生物材料和机会。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1 动物克隆技术与克隆人 克隆人不可阻挡的三大依据: 辅助生殖技术领域不断增长的供求,任何类似诊所都具备制造克隆人的原始生物材料和机会。 克隆技术突飞猛进,已先后克隆出绵羊、牛、老鼠、山羊、猪、兔子和猫等7种动物,克隆人不过是科学发展顺理成章的下一步。 克隆技术的巨大应用潜力吸引了众多生物技术企业投身其中,可用来克隆人的基础设施正在形成。

雷尔教派(Raelian Cult)的法国科学家Brigitte Boisselier宣布,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已经降生,取名“夏娃”。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1 动物克隆技术与克隆人 雷尔教派(Raelian Cult)的法国科学家Brigitte Boisselier宣布,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已经降生,取名“夏娃”。 克隆人离我们已很近

2004年8月,英国人类受精和胚胎技术管理局发放了第一份“克隆执照”——“治疗性复制人类胚胎”执照,其意义: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1 动物克隆技术与克隆人 谨慎的允许 2004年8月,英国人类受精和胚胎技术管理局发放了第一份“克隆执照”——“治疗性复制人类胚胎”执照,其意义: 极大支持了克隆人类胚胎研究。 推动世界其他国家采取类似行动。 提供了规范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样板。

13.2.2 干细胞研究 13.2.2.1 干细胞研究的争议 什么是干细胞? 干细胞的来源渠道: 成人细胞 脐带细胞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 动物克隆 13.2.2 干细胞研究 13.2.2.1 干细胞研究的争议 什么是干细胞? 干细胞的来源渠道: 成人细胞 脐带细胞 胚胎细胞 (争议的来源) http://www.biox.cn/topics/stemcell.htm

胚胎干细胞不等同于胚胎,因此胚胎干细胞研究并不违反伦理道德。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2.1 干细胞研究的争议 争议正方的意见: 胚胎干细胞不等同于胚胎,因此胚胎干细胞研究并不违反伦理道德。 科学家并没有杀死胚胎,而只是改变了其命运,尤其是那些治疗生育疾病过程中剩余的胚胎,与将其抛弃相比,利用它进行研究以利于科学发展和人类健康是更可取的做法。

人的胚胎也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无论目的如何高尚,破坏胚胎是对生命的不珍重,是无法容忍的。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2.1 干细胞研究的争议 争议反方的意见: 人的胚胎也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无论目的如何高尚,破坏胚胎是对生命的不珍重,是无法容忍的。 为获得更多的细胞系,公司会资助体外受精获得囊胚及人工流产获得胎儿组织,可能导致人工流产的泛滥。 如果胚胎干细胞和胚胎生殖细胞可以作为细胞系通过买卖获取,将会对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巨大冲击。

折中方案:2001年8月,联邦政府的科学基金只支持即日之前培养出来的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2 干细胞研究 13.2.2.2 各国对干细胞研究的态度与应对措施 美国 : 折中方案:2001年8月,联邦政府的科学基金只支持即日之前培养出来的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2006年7月18日,总统否决了参议院通过的“增加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经费”的议案。 实际态度: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新胚胎干细胞系研究甚至创造出新的胚胎干细胞系——只要他们能够证明研究不是用政府的钱做的。

积极配合科学研究的进行 ,2001年1月,英国第一个将克隆研究合法化, 但仅限于“治疗性克隆”。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2.2 各国对干细胞研究的态度与应对措施 英国: 积极配合科学研究的进行 ,2001年1月,英国第一个将克隆研究合法化, 但仅限于“治疗性克隆”。 法国: 持相对谨慎态度,政府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但坚决反对克隆人。

胚胎受到极为严格的法律保护,因此“克隆”干细胞或为采集干细胞而破坏胚胎在德国是非法的。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2.2 各国对干细胞研究的态度与应对措施 德国: 胚胎受到极为严格的法律保护,因此“克隆”干细胞或为采集干细胞而破坏胚胎在德国是非法的。 防止其他胚胎因德国的研究工作受到破坏;只能进口投票日前已建立起来的胚胎干细胞系进行研究。 西班牙: 有条件批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 ,只能使用生育治疗遗留下来的胚胎,并且必须得到胚胎双亲的同意。

有条件允许科研人员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实验研究。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2.2 各国对干细胞研究的态度与应对措施 澳大利亚: 有条件允许科研人员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实验研究。 加拿大: 实行“有限资助”的指导原则。

犹太人传统,胚胎只有在子宫内着床后才算是人,因此其干细胞研究与出口方面均居领先地位。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2.2 各国对干细胞研究的态度与应对措施 以色列: 犹太人传统,胚胎只有在子宫内着床后才算是人,因此其干细胞研究与出口方面均居领先地位。 日本: 干细胞研究是其“千年世纪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用于研究的胚胎细胞只能从那些本该被废弃、用于生育治疗目的的胚胎中获取。

综合性干细胞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和世界水平取得了同步发展。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2.2.2 各国对干细胞研究的态度与应对措施 中国: 综合性干细胞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和世界水平取得了同步发展。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准则(建议稿)》 : 五大伦理准则 六项基本主张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3 生物武器 传染力 繁殖力

13.3.1 生物武器使用案例 公元前600年,亚述人用黑麦麦角菌来污染敌人的水源 1984年9月美国餐馆食物中毒事件(沙门氏菌)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3 生物武器 13.3.1 生物武器使用案例 公元前600年,亚述人用黑麦麦角菌来污染敌人的水源 1984年9月美国餐馆食物中毒事件(沙门氏菌) 1984年11月在美军潜水艇肉毒毒素中毒事件 1995年3月,日本恐怖组织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释放化学毒剂沙林 20世纪日本“731”部队在中国使用鼠疫菌毒剂 20世纪伊朗、伊拉克战争 2001年,美国“炭疽杆菌”信件

疾病名称 年死亡人数(万) 病原微生物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370 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 结核病 290 细菌 痢疾 250 细菌、病毒 艾滋病 230 病毒 疟疾 150-270 原生动物 肝炎 100-200 麻疹 22 脑膜炎 20 百日咳 10 阿米巴痢疾 4-10 狂犬病 3.5 黄热病 3 非洲睡眠病 >2

革兰氏染色,血液或组织培养,快速ELISA检验 病原体 疾病 传播方式 潜伏期 死亡率 诊断方法 炭疽芽孢杆菌 炭疽 皮肤或胃吸入 4-6天,芽孢休眠60天以上 皮肤性炭疽:20%,吸入性炭疽菌:45% 革兰氏染色,血液或组织培养,快速ELISA检验 天花病毒 天花 空气传播,直接接触,无生命体间接传播 12-14天 30% 临床观察,电镜观察,病毒培养 鼠疫杆菌 鼠疫 空气传播,跳蚤携带传播 2-8天 几乎100% 临床观察,痰液、血液、脑脊髓液革兰氏染色,瑞特氏两极染色 土拉杆菌 兔热病 空气传播,啮齿目动物携带传播 1-14天 ﹤2% 痰液、血液培养, 痰液、血液直接荧光抗体检验,组织免疫酵素染色 肉毒杆菌 肉毒中毒 空气传播, 食品污染 治疗:﹤5% 不治疗:﹥60% 临床观察,血清生物测试 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拉沙热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病毒性 出血热 空气传播,啮齿动物、蚊虫、蜱携带传播 2-21天 10-90% 依病毒种类不同 ELISA或lgM抗体检测,RT-PCR,病毒分离

——5个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可能拥有生物武器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3 生物武器 13.3.2 生物武器——当前形势 ——资金缺乏者的核武器 ——15~25个国家被怀疑拥有生物武器 ——5个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可能拥有生物武器 1971年9月28日,由美国、英国、苏联等12个国家向第26届联合国大会联合提出《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由于生物武器造价低廉,很难被发现并且可以导致大量人群死亡或致病,所以恐怖分子已经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吸入40000个炭疽孢子(针尖体积大小)就可以导致95%的死亡可能性。生物武器可以由最小可能的启动装置引发,并且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可以用一个铁罐很方便的使用,也可以在预先不告知或简单警告后放入食物系统中。这种武器被称作资金缺乏者的核武器,被那些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所钟爱。大约有15-25个国家被怀疑拥有生物武器。

13.3.3 应对“生物恐怖”的措施 储备足够的疫苗 加强反恐立法 建立专门的反恐领导机构 增加反生物恐怖的科研经费 组建快速反生物恐怖部队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3 生物武器 13.3.3 应对“生物恐怖”的措施 储备足够的疫苗 加强反恐立法 建立专门的反恐领导机构 增加反生物恐怖的科研经费 组建快速反生物恐怖部队 开展反击生物恐怖演习 http://tw.people.com.cn/GB/14810/14860/910290.html

13.4人类基因的研究、应用与影响 1990年启动。 1999年中国参加。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4人类基因的研究、应用与影响 1990年启动。 1999年中国参加。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 2002年2月15日,“人类基因组初步测序和分析”论文发表。 2003 年4 月15 日, 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2004年10月,人类基因组完成图公布。 2005年3月,人类X染色体测序工作基本完成并公布了该染色体的基因草图。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4人类基因的研究、应用与影响

完成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基因图等四张谱图。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4人类基因的研究、应用与影响 HGP主要任务、目的 完成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基因图等四张谱图。 测序技术,人类基因组序列变异,功能基因组技术,比较基因组学,社会、法律、伦理研究,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教育培训。 其最终结果将使我们了解决定每个人“命运”的各种基因,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利用基因治疗疾病,尤其是遗传病。

由谁来决定对一个人的基因进行改造,父母是否有权决定对有基因缺陷的新生儿进行基因改造;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4人类基因的研究、应用与影响 法律、伦理、道德问题 一个人的基因缺陷是否属于个人隐私? 由谁来决定对一个人的基因进行改造,父母是否有权决定对有基因缺陷的新生儿进行基因改造; 将十恶不赦的罪犯改造成谦谦君子由谁来决定,是否属于侵犯人权? 我们按照自己的目的来制造新的生命形式,是对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负责吗? 将一个新诞生的人类改造得“完美无缺”是否会使人类自身的进化停止?

部分图片来自以下网站: 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net.cn/gb/lives/dna/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部分图片来自以下网站: 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net.cn/gb/lives/dna/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http://www.chneic.sh.cn/education/sucaiku/shengwu/2006.3/contents/

人们对生物技术安全性的担心来自哪些方面? 谈谈现阶段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安全性。 人类是否应该克隆自己? 干细胞研究的利与弊?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复习思考题 人们对生物技术安全性的担心来自哪些方面? 谈谈现阶段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安全性。 人类是否应该克隆自己? 干细胞研究的利与弊?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影响如何?

张晓鹏,李宁.2006.转基因动物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33(4):250~253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13 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张晓鹏,李宁.2006.转基因动物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33(4):250~253 Bernards R,et al. 2002. A progression puzzle. Nature,418(6900): 823 Brock D. 2003. Human reproductive cloning: Some of the moral issues, in Cloning in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Reproduction: Scientific Aspects – 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Limits. Bonn:Bonn University Press.551~559 Cole L A,1997,生物武器的幽灵.Scientific American(中译本),No.4(1~7)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Human Genome Center at Shanghai. 2004.Eth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Kennedy Inst Ethics J, 14: 47~54 Jaenisch R,etal.2001.Developmental biology. Don't clone humans! Science,291(5513): 2552 Jiang Y,et al. 2002.Pluripotenc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adult marrow. Nature, 418: 41~49 Nelson L. 2005.Biosafety law brings stem-cell research to Brazil. Nature, 434(7030): 128 Parker H G, et al. 2006.Molecular genetics: DNA analysis of a putative dog clone. Nature,440(7081): 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