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語文第二單元 閱讀與欣賞 (現代)詩選
荔 枝 余光中
生平 1928年 重九日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父余超英,母孫秀君。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37年 抗日戰爭起,隨母逃難,流亡於蘇皖邊境。 1945年 抗戰勝利,隨父母由四川回南京。 1947年 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
因北方不寧,入金陵大學外文系。 1950年 五月底,來台灣。九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1952年 台大畢業。以第一名考進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 1956年 退役。在東吳大學兼課。九月,與范我存結婚。 1992年 二月,父親余超英逝世
學歷 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
教育事業 授。 ◎ 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 ◎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 ◎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 期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 授。 ◎ 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 ◎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 ◎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 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獲獎 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 (1984年)與巴金攝於香港中文大學
作品 1952年 處女作《舟子的悲歌》詩集出版 1957年 主編《藍星》週刊及《文學雜誌》詩的部分。《梵谷傳》與《老人和大海》中譯本出版。 1959年 主編《現代文學》及《文星》之詩輯。 1963年 散文集《左手的繆思》及評論集《掌上雨》出版。 1964年 詩集《蓮的聯想》出版。 1967年 詩集《五陵少年》出版。 1968年 散文集《望鄉的牧神》出版。 1974年 詩集《白玉苦瓜》及散文集《聽聽那冷雨》出版。 1977年 散文集《青青邊愁》出版。 1979年 詩集《與永恆拔河》出版。
●文學成就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 梁實秋曾說過:「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茱萸的孩子 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有一個風俗,就是每年農曆9月9日(重九)這一天,大家都會呼朋引伴去登高,喝喝菊花酒,婦女身上配戴茱萸囊,以便避邪。余光中就是9月9日誕生的孩子,所以他自稱「茱萸的孩子」,在七十歲生日時則自喻為「詩翁」。
余光中 荔枝 (課本頁58)
荔枝 余光中 一 不必妃子在驪山上苦等 一匹汗馬踢踏著紅塵 奪來南方帶露的新鮮 也不必詩人貶官到嶺外 把萬里的劫難換成一盤口福
二 七月的水果攤口福成堆 旗山的路畔花傘成排 傘下的農婦吆喝著過客 赤鱗鱗的虬珠誘我停車 今夏的豐收任我滿載 未曾入口已經夠醒目 裸露的雪膚一入口,你想 該化作怎樣消暑的津甜
三 且慢,且慢,急色的老饕 先交給冰箱去秘密珍藏 等冷艷沁澈了清甘 脫胎換骨成更妙的仙品 使唇舌興奮而牙齒清醒 一宿之後再取出,你看 七八粒凍紅托在白瓷盤裡
四 東坡的三百顆無此冰涼 梵谷和塞尚無此眼福 齊璜的畫意怎忍下手?
在《楊貴妃外傳》談到楊貴妃在馬嵬驛被賜縊死,恰好廣州進貢的荔枝到,玄宗用它來祭奠貴妃。 杜牧〈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在《楊貴妃外傳》談到楊貴妃在馬嵬驛被賜縊死,恰好廣州進貢的荔枝到,玄宗用它來祭奠貴妃。
為甚麼在長安的楊貴妃能吃到新鮮荔枝 認識荔枝 荔枝功用︰食用荔枝不僅可以解渴止飢、益美顏色、滋潤肌膚、「鳥得之高飛、人嘗之肉肥」(吳載鼇〈記荔枝〉),而且可以入藥,以強精補髓。
荔枝種類 荔枝的品類繁多,蔡譜載有三十二品, 其中前十二品並細分等次,有一位名 叫鄭熊的又補了二十二種,刊附於蔡 其中前十二品並細分等次,有一位名 叫鄭熊的又補了二十二種,刊附於蔡 譜之末;明曹蕃〈荔枝譜〉則另定二 十八品;明徐渤〈荔枝譜〉更羅列了 福州、興化、泉州、漳州等各地的品 種合計一○五類。
●一 2 也不必詩人貶官到嶺外 把萬里的劫難換一盤口福 接連貴妃再度運用蘇東坡典故,其中的詩人指的是蘇東坡,在蘇東坡被貶去惠州的第二年,東坡第一次吃到嶺南的荔枝,讚嘆說:「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蓴鱸;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他對嶺南荔枝真的很喜歡,所以隔了一年再吃到荔枝時,他更說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話。
蘇軾 從「荔枝詩」看東坡先生的嶺南心境 〈荔枝嘆〉
還有哪些文人愛荔枝 宋朝蔡襄〈荔枝譜〉稱譽「其於果品,卓然第一」 明朝宋玨的〈荔枝譜〉更將其比擬為果中之仙與佛,無它物及;在文人筆下,拼死一吃的河豚、塞外的葡萄、名重一時的盧橘楊梅,都無法與其倫比,至於龍眼也只堪作為「荔奴」了。……….等
詠荔枝 漢王逸:「卓絕類而無儔,超眾果而獨貴」 唐張九齡於〈荔枝賦〉中譽為「百果之中,無一可比。」 唐鄭谷在〈荔枝〉詩:「南荒何所戀?為爾即忘歸。」 宋蘇軾〈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詠荔枝 唐白居易:「紅顆珍珠誠可愛,荔枝新熟雞冠色。」 唐韓偓:「封開玉籠雞冠濕,葉襯金盤鶴頂紅。 」 宋曾鞏:「剖見隋珠醉眼開,丹砂綠手落塵埃。 」 宋蘇軾:「海上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何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 近代丘逢甲,作《荔枝》詩百餘首,其一云: 「紫瓊膚孕碧瑤漿,色味雙佳更帶香。 若援牡丹花史例,荔枝原是果中王。」
二● 七月(時間)的水果攤口福成堆 旗山的路畔(地點)花傘成排 傘下的農婦(來源)吆喝著過客 赤鱗鱗的虬珠(外形.視覺.譬喻)誘我停車 今夏的豐收任我滿載 未曾入口已經夠醒目 裸露的雪膚(去殼.視覺.譬喻)一入口,你想 該化作怎樣消暑的津甜(味覺) 不必像貴妃苦等,不必像東坡貶官,只要一停車即能享受此世間尤物
想一想 除了旗山路畔,哪些路畔也有賣水果或農產品.特產的景觀? 洋蔥 黑珍珠 西瓜
三● 且慢,且慢,急色的老饕 先交給冰箱去秘密珍藏 等冷豔沁澈了清甘 (視覺.味覺.觸覺) 脫胎換骨成更妙的仙品 使唇舌興奮而牙齒清醒(味覺) 一宿之後再取出,你看 七八粒凍紅托在白瓷盤裏(視覺) 描寫荔枝冰鎮後更美更清甜 其中的老饕指的是余光中自己,因為未經保存處理的荔枝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的特點,為了能品嘗到荔枝的美味,於是僅能交給冰箱去存鮮
想想看,還有哪些東西放入冰心冰鎮後風味更佳?
四 東坡的三百顆無此冰涼 梵谷和塞尚無此眼福 齊璜的畫意怎忍下手? 連下多典,並以調侃蘇軾.梵谷.塞尚等名家作結。
http://i1.ce.cn/ce/kjwh/scpm/tzjb/zhgsh/zgshgd/201002/26/W020100226371566393351.jpg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 -1957年9月16日 ),是當代中國著名的中國畫畫家。原名齊純芝,號渭清,祖父取號蘭亭,老師取名齊璜,號瀕生,別號寄萍老人、白石山人,後人常將「山人」二字略去,故後常號「白石」。齊白石也和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齊」。 ● 作品
賞析 ● 〈荔枝〉寫詩人欲吃荔枝前的美好想像。 余光中以其一貫具體生動的手法來描寫,詩中人、物、事都有,是詠物詩而具有情節,體現了艾略特「戲劇性」的理論:即使是一首短小的抒情詩,也應寫得好像一齣小小的戲劇那樣人事物都具備 。 改寫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bb8ea010001jp.html
詩中抒情:為「七月的水果攤口福成堆」今夏的豐收任我滿載」而喜;為快將吃到「醒目」、「消暑」的「仙品」而樂。 詩中議論:現在我們真有口福,不必像楊貴妃「在驪山上苦等」,不必像蘇軾「貶官到嶺外」才嘗得到佳果。 詩中敘事:詩人駕車時,路旁有農婦叫賣荔枝,詩人欲大快朵頤,想到把荔枝冰凍後才吃的清甘美妙。●
詩中描寫──詠物詩當然要對所詠之物好好刻劃一番:「帶露的新鮮」「赤鱗鱗的虬珠」「裸露的雪膚」「冷艷」「清甘」「仙品」「七八粒凍紅托在白瓷盤裡」等等,或用賦法,或用比法,雖然沒有石破天驚的「陌生化」意象,却也視覺、觸覺、味覺詞彙具備,感性而豐富。豐富了此詩內涵的,還有楊貴妃、蘇東坡、梵谷、塞尚、齊璜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及其相關典故。 ●
以上余光中主要資料來源 逢甲大學商學網站製作網頁http://www.lib.fcu.edu.tw/news/yu/ 千年學府之世紀論壇-余光中http://www.hnetv.com/sjlt/ygz/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 傅孟麗 台灣e散文之余光中 九歌文學網 中山大學余光中數位文學館 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25E4%25BD%2599%25E5%2585%2589%25E4%25B8%25ADppt&source=web&cd=1&ved=0CCAQFjAA&url=http%3A%2F%2Fwww.csghs.tp.edu.tw%2F~chic%2Fteach_pcfile%2FSE05.ppt&ei=XaCvToOyHcLPmAX6soWAAg&usg=AFQjCNEWMtqhXvWZD4fpfWP1S_26tyjO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