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会计职业入门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内容说明:  本培训内容根据 2001 年注册会计师考 试辅导教材《会计》一书和《企业会 计制度》(财会[ 2000 ] 25 号)相关 内容编写.
Advertisements

基础会计教案 主讲教师 :彭海虹.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意义 (一)会计科目的含义 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要素的具 体内容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第三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 理解账户的含义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理解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理解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掌握账户和会计科目的分类 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记账规则、会 计分录的书写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2012 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 份(集团)有限公司 小组成员:胡佳英 杨玲 陈依云 骆朱岚.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概况 : 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年末流动负债合计( ) 存货( 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资产总额(
知识点113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应用.
第十章 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 (财务状况) 利润表 (经营成果) 总 账 明细账.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二节 会计等式与会计事项.
《基础会计》——会计平衡公式.
第二章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会计对象:指会计所要反映和控制的内容。会计是以货币做为计量单位,对某一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它的基本对象是主体的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就是资运动。概括地说,是会计主体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分析——认识报表.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 会计等式.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周晶.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会计基础 主讲人:王亚静.
财务会计学.
第一章 总论.
《初级会计实务》 刘 同 生 Tel: 。
◆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一节会计科目 第二节会计账户 第三章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 【学习目标】 本章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为了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必须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内容与分类,认识设置账户的意义以及账户的结构,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衡阳财经工业职院 1.1、 会计概述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 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实践已经证明,办经
第2章 会计循环 2.1 经济活动与财务报表 经济活动 1.筹资活动 2.投资活动 3.经营活动 4.利润形成和分配活动 主要会计报表 1.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 3.现金流量表.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涵义内容和特点;理解、掌握会计等式及相互转化形式;使学生明确经济业务类型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重点: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设置 难点:会计要素及其关系、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的关系。
第二章 帐户与复式记账.
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9.2.1 会计与会计法 一、会计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管理的需求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会计基础—平行登记 2012年03月.
第十五章 企业会计工作组织 制作人:徐文亮.
内容讲解 第五节 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一、会计法律 二、会计法规 三、会计规章 ●.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精 品 资 源 共 享 课 会 计 基 础.
基 础 会 计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会计教研室
2014年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 会计基础.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以及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概念与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并熟悉会计科目。
第二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 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 资产
二、会计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基础理论 (一)会计要素 (二)会计恒等式 (三)经济业务发生的类型(情况) (四)会计科目 (五)帐户
理财规划师—基础知识—第2章 财务与会计 会计基础知识 1 财务管理基础知识 2 量本利分析 3 家庭与企业的比较 4.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金融企业会计 授课人: 毛亦奇 公共邮箱: jrqykj2016
财务会计学 戴德明 林 钢 赵西卜 主编 温州大学商学院 狄灵瑜主讲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会计学原理 14级财务管理专业用 史洁琼
财务绩效评价计分方法 1、基本指标计分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本指标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相应行业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1)单项指标得分= 本档基础分 调整分 +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功效 系数 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调整分=
第一章 总论 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第十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一节  会计科目     第二节 会计账户 刘英姿 制作.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会计准则 第三章 会计要素 第四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五章 复式记账 第六章 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七章 会计凭证
第二章 设置账户.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一节 会计等式 第二节 会计科目 第三节 会计账户.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基本概念,为“复式记账”的应用作准备。
记账凭证的填制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姚雪超.
第 二 章 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一节 会计科目 第二节 账户.
第二章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要素 第二节 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大丰职教中心 张春平.
内容讲解 第二节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 一、资产负债表 二、利润表 ●.
《基础会计》——会计平衡公式 大丰职教中心 王萍 2011年4月.
Accounting principle 会计基础 第一章 总论.
Unit 7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库存现金 一、清查结果处理步骤 核准金额,查明原因 调整账簿记录,做到账实相符 进行批准后的账务处理
对啊网直播课程 主讲老师:小新老师.
第一章 总论 主讲老师:晓菲老师.
1、某项目变动对总资产的影响是用某项目本年
扬智科技 (股票代号: 3041) 2016年第4季法人说明会 2017年03月17日
《会 计 学》 第二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主讲:马国芬 江西财大会计学院 TEL:0791——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篇 会计职业入门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1、会计的产生及发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人们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发展史大体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发展阶段。 (1)古代会计(从会计萌芽至十五世纪末)。古代会计从会计的萌芽到复式簿记应用这段过程。在我国,会计一职最早出现在西周,当时称为司会,掌管王朝的财务收支,以后历代王朝都设有会计一职,并逐步发展到民间。我国古代官廷会计所用的记账方法是单式记账法,到了唐朝,出现了“四柱清册”,使我国会计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明清两代,出现了“龙门账”和“四脚账”,其中已显现出复式记账的雏形。在国外,在原始的印度公社里,已经有了专门的记账员,负责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1、会计的产生及发展 (2)近代会计(从十五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五十中叶)。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他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并给予理论上的阐述,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3)现代会计(从二十世纪中叶至今)。一般认为,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的形成和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2、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产生的成果或所做的贡献。会计目标指明了会计实践活动的目的与方向,明确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使命,成为会计发展的导向。 会计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会计的直接目标可概括为: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会计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终极目标与直接目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认识会计的终极目标必须与会计的定义、职能、本质等问题联系起来。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3、会计职能 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将会计的基本职能表述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参与管理的职能已经渗透到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他和会计的基本职能构成了一个有层次性结构的会计职能体系。简单地讲:会计职能是指会计所做的工作,就是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参与经济管理。 (1)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为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通俗的讲就是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工作。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3、会计职能 (2)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信息,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会计监督有以下特点: ①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核算职能提供的各种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②会计监督是在会计核算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3)会计参与管理职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参与管理的职能已经渗透到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从事后的记账、算账、报账,逐步参与对经济活动事前预测,事后控制,分析评价经济效果,参与决策等,相应的,会计职能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发展,除了核算和监督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出现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参与管理职能。他和会计的基本职能构成了一个有有层次性结构的会计职能体系。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4、会计方法 会计的方法应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和会计管理方法,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最基本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会计技术,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会计账簿 、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七个专门方法。 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虽各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在会计核算中,应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按规定的手续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和设置的账户,运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运用复式记账原理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期末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成本计算,期末对账簿记录进行对账(包括采用财产清查),在账证、账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5、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也称为会计工作流程,是指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方法运用程序,包括期初建账工作、日常账务处理、期末会计工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步骤。每一会计期间这些步骤不断往复、依次进行、周而复始地进行,故称为会计循环。。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5、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图: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6、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可分四个层次来表述,一是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就是会计的一般对象。二是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表现(资金运动)。三是会计对象表现的具体分类,就是会计要素。四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会计科目) (1)会计的一般对象就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会计工作的特定对象,具体来说,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起的的资金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简称为资金运动。所谓资金是指企事业单位各种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能够引起企事业单位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业务,也称为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这就是会计核算职能中提到的确认环节。 (2)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6、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可分四个层次来表述,一是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就是会计的一般对象。二是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表现(资金运动)。三是会计对象表现的具体分类,就是会计要素。四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会计科目) (1)会计的一般对象就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会计工作的特定对象,具体来说,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起的的资金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简称为资金运动。所谓资金是指企事业单位各种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能够引起企事业单位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业务,也称为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 (2)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有所不同。概况起来说,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经营资金的运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是指预算资金的运动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6、会计对象 资金循环图: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6、会计对象 资金循环图: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

任务一 理解会计的概念  7、会计概念 会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会计是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为目标,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利用核算提供的信息参与企业管理,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任务二 认识会计职业 第一种是“做会计”的职业; 第二种是“查会计”的职业; 第三种是“管会计”的职业; 第四种是“研究会计”的职业。 任务二 认识会计职业  1、会计专业四大职业方向 第一种是“做会计”的职业; 第二种是“查会计”的职业; 第三种是“管会计”的职业; 第四种是“研究会计”的职业。

任务二 认识会计职业 2、会计岗位的专业技术职称 (1)会计员指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任务二 认识会计职业  2、会计岗位的专业技术职称 (1)会计员指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2)助理会计师是会计行业的初级专业技术职称,通过考试取得 。 (3)会计师是会计行业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通过考试取得。 (4)高级会计师是会计行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采取考试和评审取得。

任务二 认识会计职业 4、 会计工作岗位 一般大中型企业应设置会计主管、出纳、固定资产核算、材料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收入与利润核算、资金核算,总账报表和稽核等会计岗位。小型企业因业务量较少,应适当合并减少岗位设置,例如,可设置出纳、总账报表和明细分类核算等会计岗位。 5、 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在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有集中核算和分散核算两种。

任务二 认识会计职业 6、 会计法规体系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具体包括: 任务二 认识会计职业 6、 会计法规体系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具体包括: (1)会计法律,即《会计法》。它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会计法》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2)会计行政法规。它是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制定依据是《会计法》。如:《总会计师条例》 、《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 。 (3)会计规章。是指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财政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政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

任务三 熟悉会计准则 1、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和预算会计准则。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按适用企业规模大小不同可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由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次组成。修订后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任务三 熟悉会计准则 1、会计准则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财政部2011年10月18日印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 符合以上规定的小企业,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对于已经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导致不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从次年1月1日起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任务三 熟悉会计准则 1、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和预算会计准则。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会计准则结构图如下: 企业会计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通用业务准则 企业会计具体准则 特殊业务准则 会计准则 报表准则 预算会计基本准则 预算会计准则 预算会计具体准则

任务三 熟悉会计准则 2、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也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前提为依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界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界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

任务三 熟悉会计准则 2、会计假设 (3)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所以又称会计期间,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会计分期分为年度和中期,其中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也称为年报。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等会计方法。 (4)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我国,要求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是对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前提的具体化。同时也规定,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提供给境内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任务三 熟悉会计准则 3、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类。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1)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按照收益、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费用的一种方法。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帐;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2)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亦称现收现付制。它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款项和付出款项,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但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

任务三 熟悉会计准则 情景任务3:答案 1、本案例中涉及哪几个会计主体?你应该站在哪个会计主体反映收支情况? 任务三 熟悉会计准则 情景任务3:答案 1、本案例中涉及哪几个会计主体?你应该站在哪个会计主体反映收支情况? 答:涉及的会计主体有:华丰鞋业有限公司、福建新华集团莆田分公司、复茂食品有限公司、泉州泰亚鞋业有限公司。应该站在华丰鞋业有限公司反映其收支情况。 2、2011年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收入、费用和利润分别是多少? 答:收入:200,000+150,000=350,000 费用:4,000+3,000=7,000 利润:350,000-7,000=280,000 3、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收入、费用和利润分别是多少? 答:收入:200,000+120,000=320,000 费用:5,000+3,000=8,000 利润:320,000-8,000=240,000

任务三 熟悉会计准则 4、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这些要求在会计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至十九条明确做了规定,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5、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基本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同时在第四十三条中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若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第一篇 会计基本理论 情景2 账户设置原理 任务一 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任务一 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1、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对象按照经济特征分类的结果,是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因为它反映企业相对静止的某一时点上财务状况,所以也称为静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利润表要素,因为它反映企业某一段时间经营成果,所以也称为动态会计要素。 (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按照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任务一 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1、会计要素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任务一 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1、会计要素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包括:主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根据反映的经济内容、计算口径不同可分三个层次的概念,即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任务一 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2、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资金运动是会计核算和监督内容的最高概括,可分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是会计对象;第二层次是会计要素;第三层次是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按照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的不同分设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前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后者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任务一 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2、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可以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类。总分类科目是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统一规定。明细分类科目除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以外,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任务一 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任务二 理解会计等式   1、静态会计等式   任何一个会计主体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资产的资金来自于企业的债权人和投资人,他们对企业的资产具有索偿权,这种对企业资产具有要求权,这些要求权在会计上称为权益。因此,一个会计主体的全部资产应当等于债权人和投资人对这些资产的权益总和,即用公式表示为:  资产=权益 (1) 由于权益分为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并且债权人权益又称为负债,因此,会计等式可改写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 上项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因为三者是静态的要素,所以称为静态恒等式;由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所以此等式又被称为资产负债表等式;因为在任何一个时点上,资产的总额有多少,权益的总额就有多少,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不管企业发生任何经济业务,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相互依存,数额永远相等,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会计恒等式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依据。

任务二 理解会计等式   2、动态会计等式 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企业一方面要取得收入,另一方面也随之发生费用,以收入抵偿费用后的余额即为企业利润。其公式如下: 收入-费用=利润 (3) 它反映企业在某一期间内的收入、费用、利润这三者之间所存在的恒等关系,反映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关系及经营成果的形成。由于收入、费用和利润是构成利润表的要素,故此等式又被称为利润表等式。动态会计等式是企业确定营业利润、设置损益类账户、和编制利润表的理论基础。

任务二 理解会计等式 3、会计等式扩展式 在会计期间观察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把上述两个会计公式综合在一起表示为: 任务二 理解会计等式   3、会计等式扩展式 在会计期间观察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把上述两个会计公式综合在一起表示为: 资产+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由于企业利润的增加也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所以上式可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4) 此式是会计等式扩展式,可适用于会计期间的任何一个时刻。 如果在期初,收入和费用为零,上式实际上可简化成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如果在期末,企业将收入与费用相抵减,计算结转出盈利或亏损,又全部归入所有者权益,这样在会计期末,会计等式又恢复到期初的形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任务二 理解会计等式 3、会计等式扩展式 会计等式扩展式移项后可得: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5) 任务二 理解会计等式   3、会计等式扩展式 会计等式扩展式移项后可得: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5) 该式是会计账户结构设置的理论基础,费用可以理解为资产的转化形式,只有资产转化为费用,才可以从当期的收入中得到补偿,企业简单再生产得以维持,所以费用类账户的结构设置与资产类账户结构设置一致。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多,所以收入类账户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设置一致。

任务二 理解会计等式 4、对会计恒等式影响的经济业务类型 任务二 理解会计等式   4、对会计恒等式影响的经济业务类型 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来讲,不外乎是以下四大类,九小类: (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 ①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②资产与负债同增 (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 ③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 ④资产与负债同减 (3)资产有增有减,权益不变 ⑤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4)资产不变,权益有增有减 ⑥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⑦ 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⑧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⑨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任务二 理解会计等式 资产+ ② 负债+ 所有者权益+ ① ⑥ ⑤ ⑨ ⑧ ⑦ ④ 负债-- 资产- ③ 所有者权益- 任务二 理解会计等式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资产+ ② 负债+ 所有者权益+ ① ⑥ ⑤ ⑨ ⑧ ⑦ ④ 负债-- 资产- ③ 所有者权益-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1、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系统、连续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化,不外乎增减两种类型,所以,任何一个账户都可以分为左右两方,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这就是账户的基本结构。 在账户的左右两方中,到底哪一方记增加额,哪一方记减少额,取决于各账户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所采用的记账方法。 账户的基本结构可简化为左右两方,即“丁字形”,借以反映该账户资金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帐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成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成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余额按照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其基本关系如下: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上式中的四个部分也称为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2、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2、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在日常会计工作中,人们往往对会计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通常把会计科目作为账户的同义词,例如,将“登记××账户”说成是“登记××科目”。实际上,会计科目和账户在会计学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 ①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 ②二者开设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整理,以提供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③二者的内容相同。 (2)区别 ①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具体作用不同 会计科目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项目,而账户则是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再赋予一定的结构,能指明记账的方向,以核算个会计科目的增减变动和金额。 ②会计科目和账户制定或设置的方法不同 会计科目由国家统一制定,是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而账户则是由各单位根据会计科目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设的。实际工作中,先有会计科目,后有账户。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3、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3、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左边称为借方,右边称为贷方,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登记在借方的数额称为“借方发生额”,登记在贷方的数额称为“贷方发生额”。两方发生额相减后的差额称为“期末余额”。如果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其余额称为借方期末余额;如果贷方发生额大于借方发生额,其余额称为贷方期末余额。 (1)资产类账户结构 借方 资产类账户名称 贷方 期初余额(上期期末余额)xxx (1)本期增加数 xxx …………….. (1)本期减少数 xxx …………… 本期借方发生额 ∑xxx 本期贷方发生额 ∑xxx 期末余额 xxx 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3、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3、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 (2)负债类账户结构。负债类账户是根据负债类会计科目设置的,用来反映企业负债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期初余额记入账产的贷方;增加记入账户的贷方;减少记入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如下图所示。 借方 负债类账户名称 贷方 期初余额(上期期末余额)xxx (1)本期增加数 xxx …………….. (1)本期减少数 xxx ……………… 本期借方发生额 ∑xxx 本期贷方发生额 ∑xxx 期末余额 xx 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3、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3、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 (2)负债类账户结构。负债类账户是根据负债类会计科目设置的,用来反映企业负债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期初余额记入账产的贷方;增加记入账户的贷方;减少记入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如下图所示。 借方 负债类账户名称 贷方 期初余额(上期期末余额)xxx (1)本期增加数 xxx …………….. (1)本期减少数 xxx ……………… 本期借方发生额 ∑xxx 本期贷方发生额 ∑xxx 期末余额 xx 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3、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3、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 (2)负债类账户结构。负债类账户是根据负债类会计科目设置的,用来反映企业负债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期初余额记入账产的贷方;增加记入账户的贷方;减少记入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如下图所示。 借方 负债类账户名称 贷方 期初余额(上期期末余额)xxx (1)本期增加数 xxx …………….. (1)本期减少数 xxx ……………… 本期借方发生额 ∑xxx 本期贷方发生额 ∑xxx 期末余额 xx 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

任务三 理解会计账户  情景任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