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编的若干问题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的若干问题 下编叙述的,是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一直到现在60年的历史。 包括四章,即: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的若干问题 上述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主线,那就是“三个选择”。 也就是说,中国人民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是如何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经过不断的比较和总结,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和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主流和主线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围绕“三个选择”这个主线,这里着重讲四个问题 。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主流和主线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怎样全面认识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 四、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就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主流和主线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主流和主线 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前半段以错误为主,后半段以成就为主。 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由此提出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的主流和主线究竟是什么?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 主流和主线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6月30日庆祝建党85周年暨总结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的讲话中,把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程概括为三件大事。其中第二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 主流和主线 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这就明确回答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历史的主流和主线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 主流和主线 一部新中国的历史,本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是经过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领导各族人民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历史。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第八章着重阐述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有这样一段话:“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如何完整地、正确地领会这段话,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具体来说,主要要把握以下四个问题。 1.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 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的正式文件里是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的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世界历史上看,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 第二,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看,第一种选择即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特别是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经济可能会有一时的发展,但终究还是要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的。 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中国应当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的。 中国到底什么时候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讲过,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当时的设想大致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我们列举了三个方面的事实:一是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二是开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三是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第三,经过“三反”和“五反”以后,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促使党中央领导人进一步思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问题。 教材中列举了三个材料。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第一个材料,毛泽东在1952年6月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中共中央正是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改变原先的设想的。 第二个材料,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第三个材料,是刘少奇1954年9月15日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的一段论述。他说:“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相反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国家里面互不干扰地平行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不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要它不变,就是要使事物停止不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第四,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集中地体现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以工业为例,1949年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4.2%上升到56.5%,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34%。这种变化,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以上情况,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说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必要的、正确的选择,教材还论证了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在当时都是具备的。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苏联能够提供真正有效的大规模援助。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以上这些分析都说明,中国在当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是客观发展的历史必然,既具备了比较充分的客观条件,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衷心拥护,而不是少数人头脑中的产物,更不是所谓个人意志的产物。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总体来说,这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努力结合中国国情的产物,同时也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总体上说是正确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为什么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我们自己的独创呢? 体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上。 不仅实现了赎买,而且实行了公私合营;不仅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而且肯定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组成部分,使我们的公有制既有全民的,也有集体的;强调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体现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等。 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同时还要看到,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尽管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是我们前进的基础,但是,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可能一下就很完备,很成熟。 以此为起点,进一步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根本性任务。正如邓小平所说,完成这个历史任务,需要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实践证明,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不是“大跃进”,不是“文化大革命”,而是社会主义改革。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的基础上,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其根本目的,不是要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的正式文件里是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的
二、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的正式文件里是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在党中央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后,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就,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重要文献里一直给予充分的肯定。
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的正式文件里是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的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多年间,经过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次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唯一的出路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也正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的正式文件里是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的 因此,“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的正式文件里是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的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把一个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始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长期奋斗,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的正式文件里是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的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20世纪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和三位伟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的正式文件里是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的 党的十六大又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改造,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三、怎样全面认识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
三、怎样全面认识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 这是下编第九章所要着重回答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点。 1.对这一时期建设和探索的总体评价 2.怎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3.怎样概括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4.怎样正确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等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三、怎样全面认识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 1.对这一时期建设和探索的总体评价
1.对这一时期建设和探索的总体评价 关于这一时期的总体评价,《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分成两个阶段来评价的。 第一个阶段是前十年,《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同时也指出:“这十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主要是指,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后期开始的反右倾运动,以及“四清”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尽管有这些错误,成就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方面。
1.对这一时期建设和探索的总体评价 《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1.对这一时期建设和探索的总体评价 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决议》指出:“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1.对这一时期建设和探索的总体评价 同时又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党没有被摧毁并且还能维持统一,国务院和人民解放军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有各族各界代表人物出席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能召开并且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国务院人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我们的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且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这些重要事实都同毛泽东同志的巨大作用分不开。”“党和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是艰难曲折的,是一直没有停止的。”
2.怎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2.怎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对于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下编从历史发展和总体估量这两个角度都作了全面的论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首先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应当说这个开局是很辉煌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出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第二,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确立中共八大路线,形成了一批早期探索的积极成果;第三,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创立两类矛盾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怎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这一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本来“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胜信心。然而,在胜利面前人们的头脑开始不冷静了,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等问题。在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以后,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并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进行反思。特别是在面临三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认真贯彻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总结各条战线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和实施有关的工作条例,不但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且开始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怎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这一时期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带来了严重损失。“文化大革命”十年,我们所犯的错误和遭受的损失是严重的,教训是深刻的,必须认真记取。
2.怎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但是,正如《决议》指出的那样:“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尽管遭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但终于战胜了他们。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历史再一次表明,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2.怎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以上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的,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作“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怎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再从总体估量来看。第九章第三节专门对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作了总结。 第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包括:较快的发展速度。1952年到1980年的28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1%,农业年均增长3.4%。根本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怎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第二,人民生活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包括: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全国人民缩衣节食支援国家工业化基础建设的情况下,尽管人民群众生活逐年改善的增幅不大,但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为一个奇迹。此外,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第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这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没有这些成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以来比较宽松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3.怎样概括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3.怎样概括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总结中外的历史经验,摸索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概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这些重要的原则,是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对今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下编第九章第三节里,对这些重要原则也作出了概括。一共是六个方面:
3.怎样概括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第一,关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初步认识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怎样概括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毛泽东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3.怎样概括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3.怎样概括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第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3.怎样概括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第五,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 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3.怎样概括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第六,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3.怎样概括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薄一波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这是很正确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胡绳同志也曾经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4.怎样正确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等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4.怎样正确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等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这里,最主要的是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问题。下编第九章对“文化大革命”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根据《决议》,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性质作了科学的分析。指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它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
4.怎样正确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等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第二,对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机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一方面指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想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消除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等问题,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找到一条途径。早在1945年,他就提出通过发扬人民民主来跳出历代统治阶级兴亡的周期律。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此作过多次尝试。
4.怎样正确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等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同时又指出: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支配下,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严重的错误估计,认为许多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因此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来揭发上述阴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他在晚年提出的这些理论及其实践严重地背离了客观实际,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并被他所重用过的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所利用。
4.怎样正确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等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第三,根据《决议》,实事求是地、简明扼要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历史过程。 一方面,对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作了必要的揭露和叙述;另一方面,对于毛泽东在周恩来等的帮助下同林彪集团、江青集团所作的斗争,20世纪70年代开创中国外交新格局,1975年邓小平在毛泽东等的支持下进行整顿,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论述。 这样做的结果,既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也有助于人们理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犯错误同极少数野心家阴谋家的罪行究竟有哪些本质上的不同,因而避免了片面性。
4.怎样正确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等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第四,全面认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恶果,同时又要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同“文化大革命”本身既联系又区别开来。 对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恶果,教材作了重点的介绍,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对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第一,国民经济在动乱时期遭受严重损失。第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迫害。第三,科学文化事业在许多方面遭到摧残,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第四,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破坏。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决不允许重演。
4.怎样正确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等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同时,教材又指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
4.怎样正确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等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第五,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犯错误又主动纠正错误的全过程,科学地看待党犯错误的问题。 教材指出:(1)这些错误是探索中的错误,而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如果因为党犯过错误,就把党说得一无是处,一团漆黑,这是完全不对的。如果不正视这些错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也是完全错误的。 (2)尽管犯了严重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现错误、正视并勇于改正错误。 (3)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犯错误的同时,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4)错误和挫折并没有摧毁中国共产党,并且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的力量彻底纠正了这些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
4.怎样正确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等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总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历史一再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就
四、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就 这是第十章所要着重说明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 1.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1.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在《决议》、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表大会报告和历次中央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教材中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结合历史进程作了充分的展示。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对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共中央举行了为期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准备
1.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1.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4)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这次全会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5)作出《决议》,标志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6)为全面打开新局面创造条件。其中包括:彻底平反冤假错案,为实现改革开放和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调整国民经济,调整对外政策,为开创新局面奠定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1.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以上这些分析,归结到一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提出和起步,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立。对于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如同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一样,是下编阐明的一个重点问题。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下编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的: 第一,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工作重点的转移,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第二,主持起草《决议》,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和历史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决议》既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的标志,也是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基础。这是邓小平在新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功绩。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第三,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集中农民的实践智慧,稳步推动改革从农村起步,并逐步向以城市改革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开放拓展;集中办特区的经验和智慧,稳步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向前所未有的国际空间拓展;适时地将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拓展,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指导我们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这些都说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对中国的加速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第四,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得到的一个最为深刻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是刻骨铭心。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强国之路。对此要做两方面的全面理解。 一方面,改革开放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放弃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另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史也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总之,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开辟这条道路,是邓小平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贡献。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基本路线还有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这是邓小平自始至终反复强调的。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者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两者都是管方向的,缺一不可。邓小平认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始终存在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讲改革开放,但他们实际上所主张的,是资本主义的那一套。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基本路线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表明我们的建设是全面的,既需要经济建设,也需要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第五,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个问题因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还要着重谈到,这里不多讲了。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下编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历史也作了比较全面、概括的叙述。这一部分现实性很强,难度也较大,一些情况还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的主要根据,一是十六大报告,二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和下册、《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和中册。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受命于危难之际。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前,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实施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战略,打破美国等的对华“制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沿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由此圆满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要在全国人民面前、在全世界面前树立改革开放的形象的要求。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第二,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通过十四大确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第三,在邓小平逝世以后,召开了十五大,解决了旗帜和方向的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香港、澳门回归,战胜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水,实现经济软着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前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总之,在世纪之交,中国抓住机遇、稳步前进,顺利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展望世界,的确是“风景这边独好”,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中焕发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第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进一步明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2)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3)提出“两个先锋队”和“两个基础”。即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4)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第五,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六大完成了四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1)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战略部署;(3)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4)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再一次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平稳交接。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成为指导我们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又一篇纲领性文献。还普遍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第二,概括提出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它的提出表明,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第三,围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1)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问题上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3)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布局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并通过了“十一五”规划。规划纲要还提出了“六个必须”和“六个立足”。“六个必须”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六个立足”是: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这些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做到的。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5)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第四,提出党要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形成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下编在第十章第五节里,列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项伟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这些成就说明一点,那就是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坚持这三个选择,中国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大家一定会注意到,我们在叙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时,是分阶段来进行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本来就是分时期、分阶段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有其客观的特征和特点,都有历史赋予它的主要任务和特定的问题。但是,我们在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时,是完整地来论述的,而没有分阶段。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因为,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历史的发展总有其内在的延续性和传承性。以上列举的十项成就中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都是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通过不断地发展来实现的。离开每一历史阶段的不懈努力,要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道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也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和建设所打下的基础、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下编第九章第三节指出: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是整个说来,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显著的成就。在前面,我们列举了新中国前20年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1)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这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没有这些成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以来比较宽松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