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仰望星空,我们不仅会问: 1 、什么是宇宙?它有多大? 2 、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3 、宇宙里有什么? 我们把人类目前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140 亿光年)。 我们把人类目前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140.
Advertisements

钟培宁 观察和探究 活动一 : 观察同一植 物的 “ 相同 ” 叶子, 是否 完全一样 ?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红军长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我来了!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七讲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及其长征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14课 农村包围城市 上海市石笋中学 汪洪芳.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1937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中国共产党党史.
自主创业.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胜利的深层原因及其启示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探究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吉水三中王鹏.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LOGO.
温故而知新 什么是大众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大众文化? (1)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宝洁的品牌战略.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重点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第三单元 新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前言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制作:鹿泉市上寨乡中学教师 董立国.
欢迎光临指导 华安一中 林惠萍.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回望 素材天下网sucaitianxia.com [PPT模板免费下载无需注册] 个人年终总结.
在PHP和MYSQL中实现完美的中文显示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北京移动(中国移动的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无线运营商之一。中国移动做为无线市场的开拓者,拥有中国70%的无线通信市场,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无线提供商,北京移动拥有上亿的手机用户,支持60多个国家的漫游业务。 为北京移动创造的价值 … 优秀的性能,支持了庞大的用户群 标准化了系统接口 加强了系统的灵活性.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Harvard ManageMentor®
Cool Panda STORY Cool Panda的故事 ˇ.
Harvard ManageMentor®
哈利路亚 敬拜歌曲: 1)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2)同路人 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姓名XXX.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用计算器开方.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Harvard ManageMentor®
人工智能 制作人:蔡燊林 张恩玮.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普天下当向耶和华欢呼! 诗篇 100.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从社交网络游戏中发现艺术的灵魂 Brad MacDonald 麦泊然 艺术总监
第四章 UNIX文件系统.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她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更以革命理想、英雄气概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历史可以远去,但精神光照千秋。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一、于都河畔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10日起从江西瑞金、兴国等地出发的中央红军,在10月16日晚会聚到了于都河畔东门渡口。   当年只有7岁的丁张发紧盯着眼前快步走过队伍,希望能从中找到父亲的身影——他听说,父亲前些日子在反“围剿”中负伤了。   很多人都与丁张发一样,希望再看一眼自己的亲人——在丁张发的家乡于都,先后有6.8万人参加红军,几乎每个家庭都与红军有着直接的关系。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就像这首闻名遐迩的《十送红军》所唱的,这个雁阵惊寒时节的血色黄昏,从此成了多少人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再次回到家乡都是15年后的事了。”老红军钟明到现在还后悔当初没有回到离渡口不远的家中看看。”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他回忆,虽然没有人告诉他这一次要走到哪里去,但自己却敏感地意识到,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军——空了许久的子弹袋都装满了,每人都背了大量粮食,身上挂着好几双当地群众送的新草鞋。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中央红军在赣南这块曾经养育过他们的红土地上失去了立足之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从10月16日到19日,中共中央率8.6万人的红色大军踏上了远征之路。一年之后,当钟明跟随毛泽东到达陕北时,他们的队伍仅剩7000人。   如今已80多岁的丁张发老人一次次拒绝了随子女到城里居住的建议,执意住在渡口边的老屋里,守望着“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二、遵义会议历史转折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从此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在黔北小城遵义秘密举行的这次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此时,中央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中央红军面临着第五次反“围剿”后最艰难的危局。   毛泽东在会上进行了长篇发言。他用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给革命事业带来的危害,用粉碎敌人前四次“围剿”的事实,说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党在制定战略战术上犯错误的结果……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3天的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取消了博古、李德最高指挥权,会后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用兵如神的毛泽东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大手笔指挥红军时西时东、影南实北,牵着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的鼻子在黔滇之间来回调动,最终跳出了40万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在千山万水间从容飞渡,中央红军最终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   以遵义会议为起点,全党全军开始了以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思想为指导的新的历史时期。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三、 三大主力会师会宁   1936年9月初的一天拂晓,我们红一方面军73师9团从甘肃北部的黑城出发,沿着通向海原的公路,向会宁挺进,迎接北上的二、四方面军。   通过海原,部队驻在打拉池一带,一边等待二、四方面军,一边做群众工作。一天,忽然传来消息:敌人要阻止我们会师,派一个团向我们所在的红堡子袭来。   听说敌人送上门来,大家都说:要坚决消灭他们,作为欢迎二、四方面军的礼物!李政委急忙命令部队全部撤出围子,开始与敌人交火。10月6日晚,我们的大部队来了,两面夹击,把这股敌人歼灭了。   有天晚上,大家睡得正酣时,响起了紧急集合号。我们提着枪,顺着去会宁的大道跑步前进。站在路旁的宣传员拉长了嗓门喊着:“同志们,7团已经把会宁攻克啦!现在敌人又纠集了两个旅的兵力,企图把会宁夺回去。同志们,冲上去消灭他们!”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他的声音在我们背后渐渐消失,前面又传来另一个宣传员的声音:“同志们,响枪的方向就是会宁!我们用战斗的胜利来庆祝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师!同志们……”   跑着跑着,前面又传来命令:“背包靠右放下!”放下背包,大家跑得更快了。东方发白时,我们登上了和会宁只隔一条河的北山坡,会宁城的全貌尽收眼底。而这时进犯会宁的敌人,已经被我们大部队击溃了。   我们还没来得及下山,站在高处的同志们忽然喊起了口号:“红军大会师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我们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都涌到山顶。只见二、四方面军的先遣部队,浩浩荡荡地从东南方向的大道上走来。招展着的红旗,像一个引路的向导,慢慢地把这股铁流引向会宁城。顿时,会宁城的门口插满了红旗,走在最前面的是我们红一方面军七团的红旗。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四、中国革命胜利前奏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首先,它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的破产,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并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的革命人民。   其次,红军长征的胜利,保留了红军的骨干,锻炼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集中了各路红军的经验和特长,使红军成为一支更加坚强的部队。   再次,红军长征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使全国革命的重心移到了靠近抗日前线的西北,为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发展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第二次由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是此后中国革命胜利进军的前奏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它仍然在鼓舞着亿万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奋勇前进。   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不仅传遍了全中国,而且很快传到世界许多国家。外国的记者、作家、史学家等一直在不断地报道、研究、记述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使世界感到震惊和赞叹不已的世界奇迹之一。

红军长征中的几个“问号” 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从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两个军委纵队,开始战略转移。之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二、长征目的地是如何确定的?   193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三军(即红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历经11个月、行程两万多里,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时,毛泽东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后,作出将长征目的地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长征开始时,称为战略转移,中央最初的计划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但惨烈的湘江之战后,因敌强我弱,在湖南通道,中央决定转移到敌人防守薄弱的贵州。1935年1月中旬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央决定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建立根据地。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县)会师。中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在9月12日召开的俄界会议上,党中央认为当前的基本方针是“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直到此时,红军长征究竟在哪落脚还未确定下来。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三、有哪几路红军参加长征?    除了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其中,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年,途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是1936年7月5日由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而成。其长征是从红二、红六军团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湘中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在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止,历时11个月,行程2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行程1万余里;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出发,开始长征,至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县永平镇结束,历时10个月,行程近万里。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四、“二万五千里”是怎么算出来的?    红军共有4支部队进行了长征,他们所走的路程各不相同。“二万五千里”指的是,中央红军中走得最远的部队的长征路程。即,除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外,红二十五军行程万余里;红二、六军团(后成立红二方面军)行程二万余里;红四方面军行程万余里。   即使是中央红军,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走了二万五千里。因为1936年的《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其中记载了红一军团机关和直属队长征371天每天经过的重要地点及里程,经统计总行程为18095里。而那些一直担负作战、侦察、迂回、穿插任务的基层部队行军里程最多,达到了“二万五千里”。实际上,长征路上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很多红军战士所走的路程可能更长。   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进行的战略转移,被称为长途行军。直到1935年5月,向彝族聚居区的群众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提到“红军万里长征”,才第一次出现“长征”这个词。此后,“长征二万五千里”多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领导人讲话中,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

长征概况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和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进行战略转移。至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历时一年,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宁夏11个省区,渡过22条大江大河、翻越22座大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380多次,突破了上百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1月19日,红军第二、第六军团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奉中革军委电令,红二、红六军团与红32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行程1万多公里,转战湘、川、黔、滇、青、甘、宁、陕等省区,进行战役战斗110多次,胜利完成长征。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结束了历时18个月,长驱1万余里,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进行大小战斗80余次艰难曲折的远征。   1936年10月10日,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重要会议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县城召开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8日,在贵州黎平召开黎平会议。   1935年1月1日,在贵州瓮安县召开猴场会议。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会理召开会理会议。   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懋功以北召开两河口会议。   1935年7月21日—22日,在四川黑水县泽盖乡芦花村召开芦花 会议。   1935年8月4日—6日,在四川松潘县毛儿盖的沙窝寨(今血洛)召开沙窝会议。   1935年8月20日,在四川松潘县毛儿盖召开毛儿盖会议。   1935年9月2日,在四川若尔盖县巴西乡召开巴西会议。   1935年9月27日,在甘肃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榜罗镇会议。   1935年10月22日,在陕西赤安县吴起镇召开吴起镇会议。

重要战役 在长达两年的长征中,红军共进行了近600次战役战斗,师以上规模约120次。其中重要战役、战斗有: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战役行动,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战斗,腊子口战斗,吴起镇战斗,直罗镇战役等;   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乌江战斗,乌蒙山回旋战役,甘南战役等;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等;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庾家河战斗,四坡村战斗等。   红军长征中的战役战斗取得了歼灭与击溃敌军数百个团,毙伤敌军数万人,俘敌少将以下官兵2.4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数万支、骡马2000多匹的辉煌战绩。

数字长征 长征,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跨越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0余条河流,穿越方圆15200平方公里草地。   长征,转战11个省区,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通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   长征,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牺牲营以上干部约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

体验和解读红军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体验和解读红军长征精神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红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长征就能取得胜利。没有这种精神状态,长征就不可能胜利,也就没有长征精神。   三大主力红军和红二十五军进行长征,都遭受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都与数倍于自己的强大敌人进行过生死决战。红一、二、四方面军都过了雪山草地,特别是红四方面军和编入其序列的原红一方面军部分指战员,有的是三次反复走雪山草地,每次都会有不少同志长眠在那里,但幸存者都胜利地到达了陕北,还有不少老红军活到了今天。当走长征路访问老红军时问他们:你们在与敌人作战时,在深山丛林中迂回穿插时,在过雪山草地时,想没有想过生死问题?他们回答说:在那种特殊环境下,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是穷苦人,一无所有,没有牵挂。参加红军最初是为了找条活路,以后受教育才懂得一些革命道理,才有了理想信念。为革命吃苦是光荣的,我们现在吃苦就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吃苦;我们牺牲了,是为了解放天下穷苦人,这种牺牲值得。因此,打仗个个奋勇争先,不怕死。毛主席后来讲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实际上我们当时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红军长征就是一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进行曲。   当年的红军指战员们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下,当然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方面的生动事例不胜枚举。

体验和解读红军长征精神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的正确指南   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党的坚信,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这种精神,是红军将士作为革命军人的基本素质。即使是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红军将士也能发挥这种精神,并能谱写出天惊地撼的英雄史诗,如湘江之战。但是其结局是异常惨烈的。只有在正确的路线和战略战术的指导下,这种精神才能结出灿烂之果,引导革命取得胜利。因此,这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红军长征能够胜利会师陕北,找到开辟新局面的落脚点,要归功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实际核心领导地位,从而红军长征才有了一套正确的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使红军最终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变被动为主动,将士们的战斗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仗打得虎虎有生气,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体验和解读红军长征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红军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能够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紧密团结,互助友爱。因而它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长征是四支军队先后一起长征。这几支军队怎样互相接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援,这在整个长征途中的始发阶段和最后会师阶段是表现得非常突出的。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取得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当然,其间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后,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致使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不仅影响了中央的战略部署,而且四方面军本身也受到很大损失。但是,由于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地把握了党内斗争原则,也由于与红四方面军一起同行的朱德等人和红四方面军内的广大干部和战士的努力,还有红二方面军领导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的工作,最后张国焘不得不回师北上,终于实现了三个方面红军的大会师,从而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否则,就不可能有这个完满的结局。   再则,从广大红军将士来看,在整个长征途中,特别是在遇到艰难险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比如过雪山草地的过程中,这种团结互助、为了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品德,表现得十分突出。

体验和解读红军长征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红军进行长征也是如此。没有粮食,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任何精神力量都难以发挥。红军在离开中央苏区踏上漫漫的长征旅途时,苏区人民给予红军以巨大的支援。   长征后期,在川西北地区,红军的物资极端缺乏,特别是粮食奇缺。几万人过雪山草地,首先就要解决粮食保障问题。2004年7月,从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了解到:当时阿坝辖域面积不足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0余万,人均年有粮不足600斤、有畜不到两头。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先是红四方面军接应中央红军到此开辟新苏区,接着是三个方面红军长征先后过境和留驻这里,总共16个月。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将支援供给前后在此的10万红军的粮需当作重要使命。红军纪律严明,所筹之粮,或打借条,或付银洋。这样,也消除了群众的一些顾虑。阿坝人民总共为红军筹集粮食2000万至3000万斤,大小牲畜20万头,土盐5000余斤,还有大量干牛肉、猪膘、食油和蔬菜等。当时军民同吃草根、树皮,共同度过艰难岁月。阿坝各族人民为红军提供的巨量粮食和物资,是保证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基本物质基础。   红军经过雪山草地,很好地执行了民族政策和军队纪律,得到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支持,从而得以征服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因此,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长征精神的一个内容,是完全必需的,也是非常正确的。   红军长征胜利已成为历史,但是,红军长征精神是永存的。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长征。尽管我们已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仍不过是新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此,仍需要发扬当年的长征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铸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新的万里长征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体验和解读红军长征精神 历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长征精神依然具有震撼心灵的神圣和令人仰视的高度——     长征精神:历史留给青年的财富 70年前的长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长征精神。如今,历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长征精神依然具有震撼心灵的神圣和令人仰视的高度。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意义深远。

体验和解读红军长征精神 强化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激励青年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长征中,面对“左”倾错误以及张国焘分裂行径的影响和干扰,面对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以及自然条件的极限性挑战,红军将士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其原因就在于拥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把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凝聚成了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今天,固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进航程的风平浪静。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范围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带来了人们价值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这一方面扩展了人们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为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维度上的扑朔迷离,甚至于原本清晰的思想观念、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也变得模糊了,表现在青年学生身上最为明显。面对“告别理想”之类的论调,有人不辨真伪,有人不知所从,也有人或显或隐地表示认同。对此,要教育青年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个人成长成才的抱负有机融为一体,努力实现属于时代、属于青春的光荣与梦想。

体验和解读红军长征精神 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青年学生在挫折与磨难面前永不言败。《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索尔兹伯里曾经感慨:“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途中,红军历尽磨难,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红军赢得了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代表着中国未来的青年一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发扬长征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过硬的本领践报国之行。虽然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的成就“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还很突出,特别是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为此,必须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针对当今社会上挥霍浪费、贪图安逸享受之风盛行,针对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不愿吃苦、不敢吃苦和拼搏意识不强的现实,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像当年红军那样,勇于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敢于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艰苦的地方就业创业,以激情、理性和智慧诠释新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

体验和解读红军长征精神 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长征中,红军将士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维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与分裂主义行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和中央的权威;各路红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行军途中,官兵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不仅如此,红军时时处处关心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党和人民的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尤其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作保证。毋庸讳言,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和张扬个性、漠视团队力量和集体荣誉的现象,对此,要充分重视、挖掘和利用长征素材中的育人资源,用实实在在的事例撼动他们的心灵。要让他们切实懂得,个性的表达必须以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为前提,个人的得失成败只有和集体的荣誉、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才真正有意义,教育学生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和建设的成果,珍惜目前大好局面。

凝聚在红军长征这一事件上的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的价值—— 红色的魅力 1934年10月的一个夜晚,一支以红色色素称谓的队伍,分别从江西的瑞金、于都出发,开始了月光下的远征。他们跨过了崇山峻岭,翻过了雪山草地,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跋涉两万五千里。在从起点到终点的征途上,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红色队伍,把鲜红的青春热血,洒在了他们走过的每一块土地上。于是,鲜血孕育出了红色的种子,革命的力量沿着红色的足迹逐渐壮大起来;于是,就有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凝聚在红军长征这一事件上的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的价值—— 红色的魅力 红色注定是与鲜血联系在一起的,而鲜血是人类生命的力量源泉,如此,红色才具有了生命的价值担当,这种价值担当,在红军身上则是一种体现中国使命的责任。这就不难理解,那些身处“白色”国度的记者、学者、军人,对以红色命名的红军及其远征表现出的极大的兴趣,以及超出他们自身价值观限定的评价。斯诺把红军长征称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史沫特莱则认为,“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沿着红一方面军足迹走过的索尔兹伯里,在其著述中告诉人们:“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英国学者威尔逊在他的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著作中这样评价,“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英国评论家安东尼在其撰稿的画册中认为,“长征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他们都在从不同角度研究红军、研究长征,力图破译红军集体生存、挑战生命极限的密码。

凝聚在红军长征这一事件上的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的价值—— 红色的魅力 现在的人们可以以多种概念来定义、理解红军,旅游者从红军长征的路线中发现景色的优美,“80后”从红军的装束中找到现代时尚的元素,艺术家们则极力张扬红军用品的艺术价值……也许随着时空的变迁,种种类似的解读还会出现。不过,有一点是无需证明的,这就是凝聚在红军长征这一事件上的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的价值。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下,在当今“历史方向感”迷失的困惑下,在现实“红色经典”被时尚化的情景下,更加彰显出红军长征的价值指向作用和拯救迷失的震撼力量,凸现出长征价值的挖掘和演绎的重要和必要。   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红色是不变的主色调。在今天中华民族进行的第二次伟大的长征中,红色依然不会褪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