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寄生虫病防治药
概述 寄生虫作为病原引起的疾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 寄生虫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危害大,重者可致生长发育障碍; 发展中国家广泛流行; 我国:平均感染率为62.5%,1-15岁儿童感染率为55.3%-73.3%。
不经意的患病原因 生鱼片:肝吸虫病 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肺吸虫病 凉拌生肉:旋毛虫病 因生吃含囊蚴的红菱、荸荠等水生植物:姜片虫病。 生食淡水鱼、吞食活泥鳅:棘颚口线虫病、阔节裂头绦虫病; 吃生的海鱼、海产软体动物:异件尖线虫病; 吃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病; 生饮蛇血、生吞蛇胆:舌形虫病 生吃龟肉、龟血:比翼线虫病。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夺取营养:营养不良、贫血 机械性损伤:压迫、阻塞、坏死 毒性作用:脓肿、溃疡 变应原作用:肉芽肿、过敏性休克
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 1、原虫病,如阿米巴病、黑热病和 疟疾; 2、吸虫病,如血吸虫病、肺吸虫病 和肝吸虫病; 1、原虫病,如阿米巴病、黑热病和 疟疾; 2、吸虫病,如血吸虫病、肺吸虫病 和肝吸虫病; 3、绦虫病,如棘球蚴病和囊虫病; 4、线虫病,如丝虫病、蛔虫病和钩虫病.
10.1 抗疟疾药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原虫病。 疟原虫→人血→肝细胞内寄生繁殖→红细胞内繁殖→红细胞成批破裂→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后缓解。 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发疟子”、“瘴气”等 疟疾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战、发热和出汗
疟疾是我国传染普遍的病症之一 流行的历史久远; 1897年重庆疟疾流行,近半人口患疟; 1904年修滇越铁路,患疟疾死亡6-7万; 1933年云南省云县疟疾大流行,死亡3万; 西藏墨脱、察隅等县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 云南热带雨林与边境地区流行严重。
中国疟疾发病情况(千例) 1985-2000年
2001年 全 国 疟 疾 疫 情 分 布 图 无疟 发病率 < 1/ 万 发病率 >1/万 发病率> 10/万 发病率>100/万 2001年 全 国 疟 疾 疫 情 分 布 图
疟疾 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传染病。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性疟原虫)
WORLD MALARIA DAY 世界疟疾日 4月25日 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负担已列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Malaria- disease without borders 世界疟疾日 4月25日 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负担已列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防治宣传活动。 “全国疟疾日”—每年4月26日 卫生部决定: 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防治宣传活动。
抗疟历史 古老的疾病 特别是在南美洲、非洲、南亚和旧中国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1. 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记载治疟药物常山 2. 《五十二病方》记载青蒿,世界抗疟药史的第一页 3.南美印度安人用金鸡纳树皮治疟,17世纪传入欧洲,1820年分离出奎宁
常用抗疟药及其分类(按作用环节分) 1.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的抗疟药: 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2.主要用于控制疟疾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伯氨喹 3.主要用于疟疾预防的抗疟药: 乙胺嘧啶、磺胺类
常用抗疟药及其分类(按结构分) 1.奎宁及喹啉类 2.嘧啶及双胍类 3.萘啶类 4.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类
10.1.1 奎 宁 最早的抗疟药——
发 现 1820年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得到Quinine
全合成
Quinine的结构特点 两部分组成 喹啉及通过醇与哌啶双环相连 四个手性碳 C-3、C-4、C-8、C-9 常以其硫酸盐和盐酸盐供药用 硫酸奎宁制成片剂 二盐酸奎宁配制注射液
不良反应 金鸡纳反应 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听力和视力减弱,甚至发生暂时性耳聋 Quinine和Quinidine都是低治疗指数和可引起毒性的药物
喹啉类抗疟药 伯氨喹 抗虐作用强,毒性低 氯 喹 治疗症状发作最有效的药物,能有效的控制恶性疟及日间疟的临床症状
嘧啶及双胍类 氯胍及环氯胍均有抗疟作用 萘啶类 阿的平 最早代替奎宁的合成抗疟药,但已停用 洛萘啶 与氯喹无交叉耐药性,用于耐氯喹地区的脑型疟疾
发现-青蒿素 我国在1972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提取出新的倍半萜内酯。
发现-青蒿素 口服活性低、溶解度小、复发率高等缺点 扩大应用受到影响
发现-青蒿素衍生物 合成或半合成大量的衍生物 C-10羰基还原得到二氢青蒿素 为Artemisinin在体内还原代谢物 抗鼠疟比Artemisinin强一倍
结构与活性关系研究 内过氧化物对活性存在是必需的 脱氧青蒿素,完全失去抗疟活性
10.2 驱肠虫药 抗肠虫药的类别: 1.咪唑类:阿苯达唑 2.哌嗪类:阻断乙酰胆碱对虫体的兴奋,具有松弛肌肉作用;驱除蛔虫和蛲虫.
3.嘧啶类:去极化及收缩麻痹作用,继而虫体停止活动;蛔虫、钩虫和蛲虫的治疗. 4.三苯双眯:美洲钩虫、犬钩虫、日本巴西圆线虫和鼠蛲虫;效果优于阿苯达唑 5.伊维菌素:专杀巴西原线虫
驱肠虫药 作用于肠寄生虫, 蛔虫 钩虫 蛲虫 及涤虫等 将其杀死或驱出体外的药物
理想的驱肠虫药 对肠寄生虫高度的选择性 人体吸收极少 毒性低 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性小
阿苯达唑 Albendazole 丙硫达唑 丙硫咪唑 抗蠕敏 扑尔虫
结构和命名 [(5-丙硫基)-1H-苯并咪唑-2-基] 氨基甲酸甲酯 [(5-Propylthio)-1H-benzimidazol-2-yl] carbamicacid methyl ester
结构特点
发现-四咪唑衍生物 左旋咪唑是一种广谱的驱肠虫药 选择地抑制虫体肌肉中的琥珀酸脱氢酶 使延胡素酸不能还原为琥珀酸 影响虫体肌肉的无氧代谢,减少能量的产生 虫体肌肉麻痹后,虫随粪便排出体外
毒副作用 孕妇禁用 有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
10.3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全球有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估计有6亿人口受威胁,感染人口近2亿。 疫情严重的国家: 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 泰国和日本 中国
流行病学 目前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地区:湘、鄂、赣、皖、苏、川、云等长江流域、湖泊广域的省份。 2004年全国12省市434个县普查共有病人84.3万人,较2002年同期上升22%。湖北58个县29.2万人、湖南24个县21.2万人患病。
中国流行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
流行病学 湖南省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目前尚有未控制流行区5市,29县,人口375万人;钉螺分布面积17.9亿平方米约占全国的1/2,大约21万病人占全国血吸虫病人总数的1/4,其中晚期血吸虫病4800余人为全国第一。
血吸虫病是全世界流行最广,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 血吸虫分类 曼氏血吸虫 埃及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血吸虫生活史 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直至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遇到人和哺乳动物,即钻入皮肤变为童虫,以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移行至肠系膜静脉中,直至发育为成虫,再产卵。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约35天。
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 约1 个月发育为成虫 幼虫经胆总管移至肝胆管 被人等终宿主吞食 20~35天 约100天
主要病变是由虫卵引起肝与肠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和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 晚期以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巨脾与腹水)。
巨脾型 恶液质 腹水型
江西省余江县的晚期病人
酒石酸锑钾,对血吸虫有直接杀死作用。主要用于体质较好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但毒性大。 血吸虫病治疗药 锑剂 锑剂的毒性较大,现已较少使用 酒石酸锑钾,葡萄糖酸锑钠,二巯基丁二酸锑钠及没食子酸锑钠 酒石酸锑钾,对血吸虫有直接杀死作用。主要用于体质较好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但毒性大。 没食子酸锑钠,本品为我国创制的锑剂,其作用与酒石酸锑钾类似,特点为能口服。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早期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治疗药 非锑剂 硝硫氰铵、硝硫氰醚、硝硫苯酯 硝硫氰胺,本品为近年合成的一种抗血吸虫病新药,对成虫有杀灭作用。临床上可用于各型血吸虫病。此外对钩虫病、姜片虫病也有效。 硝硫苯酯,本品为硝硫氰胺的衍生物,经各种动物实验治疗与毒性试验,证明有明显抗血吸虫作用,毒性较低。
代 表 药 物 吡喹酮 (环吡异喹酮),本品为吡嗪异喹啉衍生物,为一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尤以对日本血吸虫有突出作用而受重视。
光学活性 左旋体的疗效高于消旋体 用消旋体 在体外实验中,吡喹酮能为血吸虫迅速摄取。在最低有效浓度时,可使虫体兴奋、收缩和痉挛。略高浓度时,则可使血吸虫体被形成空泡和破溃,终至虫体死亡。整体实验结果表明,用药后数分钟内,肠系膜静脉内95%的血吸虫向肝转移,并在肝内死亡。
作 用 广谱抗寄生虫药 对慢性日本血吸虫病,20mg/kg,一日三次,一日疗法,或10mg/kg,每日三次,连用2日,远期治愈率可达90%以上。 对急性血吸虫病,有迅速退热和改善全身症状的作用,远期疗效也可达87%. 本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点为剂量小,疗程短,副作用轻,有较高的近期疗效。
血吸虫病的传播 传染源: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粪便入水; 2、钉螺滋生; 3、接触疫水;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预 防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 2、灭螺 氯硝柳乙胺盐(螺灭杀),溴乙酰胺。 个人预防 预 防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 2、灭螺 氯硝柳乙胺盐(螺灭杀),溴乙酰胺。 个人预防 1、预防服药 吡喹酮,蒿甲醚或青蒿虎酯。 2、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