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标点与翻译.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学生:刘雨欣 指导老师:马岩.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过程  3. 研究结果 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 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 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
Advertisements

湖北省 “ 全民健康工程 ” 活动 湖北省 “ 全民健康工程 ” 活动 绿色环保 、 健康生活 绿色环保 、 健康生活 太平洋寿险湖北分公司 太平洋寿险湖北分公司 主办单位 : 湖北省文卫健康中心 主办单位 : 湖北省文卫健康中心 湖北省环保协会 湖北省环保协会 主 讲: 李鸿平老师 主 讲: 李鸿平老师.
古诗、名言的诵读: 1 、《游子吟》 ( 唐乐府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 ) 孟郊 2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 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3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 · 罗兰) 4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李时珍,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 药物学家。其父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在长期的行 医过程中,他发现以往的本草 书有不少错误,于是立下了重 修本草书的宏愿。在近30年 的时间,他三易其稿,完成了 《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 的编定。
猜谜语 有个小娃娃,真是没 礼貌。 见到小树摇一摇,吓 得树叶哇哇叫。 见到小花逗一逗,摘 去她的太阳帽。 没人和它交朋友,只 好自已到外处跑。
朗读全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少顷( shǎo ) 犬吠( fèi ) 呓语( yì ) 夫叱大儿声( chì ) 夫齁声起( hōu ) 意少舒 ( shāo ) 中间( jiàn ) 曳( yè )屋许许( hǔ )声 几欲先走( jī )
全民國防教育宣導 暨國防教育影片欣賞與討論.
王 子 坊 《洛陽伽藍記》 主講教師:張其昀.
兰亭序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迭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黄帝内经 内经教研室 王黎.
唐诗两首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登岳阳楼 ——杜甫.
欣赏美.
餐旅會計學 Ch2 借貸法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Ch17 績效管理 章首個案:員工績效管理:奇異強迫排名,3M的15%「私釀酒」時間 17.1 績效管理的意義 17.2 績效管理的流程
职官与科举 职官: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花开有日 芬芳天下 “国培计划(2012)” ——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山东幼儿园教师8班第4期简报 主办人:张瑞美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儿》 你 认 识 这 些 图 片 的 故 事 吗 《丑小鸭》 《拇指姑娘》 它们都来自于哪位作家笔下?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儿》 你 认 识 这 些 图 片 的 故 事 吗 《丑小鸭》 《拇指姑娘》 它们都来自于哪位作家笔下?
成语大观园 陆桥中学初二备课组.
大学语文.
语文园地三. 语文园地三 黄 金黄 杏黄 橙黄 鹅黄 红 火红 粉红 橘红 桃红 绿 嫩绿 翠绿 碧绿 墨绿 蓝 宝蓝 碧蓝 蔚蓝 湛蓝.
导入 一个女子,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梦想的力量.
民主國家的政府體制 我國的中央政府體制 我國中央政府的功能 地方政府組織與功能
台塑石化 與 全國 之 財務分析 :企管二甲、乙 班級 指導 :楊雪蘭 老師 :第六組 組別 組員
民主國家的政府體制 我國的中央政府體制 我國中央政府的功能 地方政府組織與功能
品读论语之四---- 巧言令色非君子.
第八章 中国旅游文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智取生辰纲 刘晓玮 王麦喜.
人琴俱亡 刘义庆.
銷售與顧客關係管理 巫立宇.邱志聖 著.
猜一猜 有个老公公,天亮就上工。 哪天不上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太阳).
经典诵读.
第一章 工具书.
“缅怀先烈”之旅 班级:六年级 教者:贾瑞涛.
猜一猜 此物不稀奇, 生命不能离, 用刀切不断, 用网捞不起。 答案:水. 猜一猜 此物不稀奇, 生命不能离, 用刀切不断, 用网捞不起。 答案:水.
20、豆花庄的小家伙们.
名人名言: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冰心 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CH11 心理疾病 李志鴻.
近代的中华民族可谓多灾多难,饱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在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下面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这两次战争的名字叫什么?侵略者分别是谁? 在中国近代史上,侵略中国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中国人 失掉 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
项目一 乙烯生产过程 石化系 饶珍.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10级物理系 张羽菲
华 夏 之 祖 第 3 课.
法學緒論第六單元:法律適用 設計課程︰ 財經法律系 --楊東連 法學緒論-6.
教学目标 分析大堰河的形象、情感,解读诗人的歌唱; 把握抒情诗的记事、写人,探知作品的特色。 学法指引 学习真话、真情的写作表达。 重点探究
《大学语文》 俞晓红.
墨池记 曾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CH1 . 集 合 与 命 题.
第一節 老人教育的需求意義 第二節 老人教育的特色與實施 第三節 老人教育的課程規劃與設計 第四節 我國老人教育發展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Ch19 創業精神 管理學:整合觀點與創新思維3/e.中山大學企管系 著.前程文化 出版.
以考试说明带动二轮复习 福州第三中学 张璐.
十五音乐 以乐治国与以琴养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第一单元 自然奇观.
16* 母 鸡.
北师大版 五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 成吉思汗 和 鹰. 北师大版 五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 成吉思汗 和 鹰.
Ch10 導遊業務之管理與帶團作業.
十六年前的回忆 四川省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 王明金.
CH2 家庭經濟與消費 貳、家庭經濟之管理.
农谚两则 江津区四牌坊小学王永平.
注册建造师 《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 环球网校 白老师 每个PPT都有对应的头和尾 PPT头包含内容:
咏雪.
15 画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语文S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天上偷来的火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古书的注解 标点与翻译

【教学难点】古书注解的阅读与区分、古文标点、翻译的基本功 【教学目的】本章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书注解的类型;掌握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学会利用古注阅读古书。了解什么叫句读及标点古书的原则与要求,掌握标点古书的方法,了解古文今译的原则,能正确标点和翻译文言文。 【教学重点】古书注解的类型、训释的术语;古书标点、翻译的基本要求与训练。 【教学难点】古书注解的阅读与区分、古文标点、翻译的基本功 【教学方法】 讲授与提问结合 【所用课时】 6课时

古书的注解

【教学内容】 一、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二,古注出现的原因,作用,意义 三、古注的源流及历代名家注。 四、古注的体例、内容 五、古注的方法 六、古注的术语(名词) 七、阅读古注应注意的问题 八、如何利用训诂方法解释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

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注,古代叫训诂,它同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的一个整体。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训诂与训诂学定义 训诂: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说明工作都可称之为训诂。 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任务)培训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洪诚说:“训诂起于语言之变。” A、历史与语言隔阂的原因。例如: (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谬)

(2)秦韬玉《贫女》:“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险梳妆。” 《唐诗选》:“俭,俭朴”,“时世,当代” 当为:爱也,时世:时髦,险:怪异。 (3)《诗·小雅·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方言》 “詹,至也。楚语也” (4)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

(5)《逸书·光殷》:“[武王]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孔晁注:“轻吕,剑名”《汉书》作径路,匈奴的宝刀。 (6)《周礼》有翻译官叫“象胥”、《国语》称为舌人。周秦有“遒人”,即“行人”之官,每年出外采访代语方言。(刘歆《与杨雄书》)

B、表达的需要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2、古注作用与意义 古注可靠。如《诗经》,古注有毛传、郑笺、朱熹《诗集传》、(元)马瑞辰《毛诗传笺通解》。 今注之源。 (1)《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安国《尚书大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及文母。”

(2)《左传·隐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3)《论语》:(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颖达《论语注疏》:“邦君,诸侯也;屏谓之树,人君别内外于门,树屏以蔽塞之,大夫当以帘蔽其位耳。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于坫上,大夫则无之。今管仲亦有反爵之坫,僭滥如此,是不知礼也。”

3、古注源流沿革 《春秋》→三传→杜预《集解》 →孔颖达《正义》 A、古注是层加式的。 《春秋》→三传→杜预《集解》 →孔颖达《正义》 刘知几《史通》:“《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着《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

毛传: 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 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注释,也叫做“正义”。

B、古注的发展 先秦—萌芽时期。《尔雅》产生为标志。 两汉—唐。初兴到保守。(汉学) 《十三经注疏》集大成; 宋—元明。改革到衰落。(宋学)朱熹;陆九渊的“六经皆我注脚”; 清—复兴到鼎盛。(复兴汉学)。王氏父子、四大家、新十三经注疏。 近现代—从打倒到再复兴。

古注的别称 古注名目繁多。如: 故、训、传、记、注、解、笺、章句、集解、校注、说、诠、述、学、订、校、考、证、征、集传、隐、疑、义、间诂、义疏、疏证、音义、正义、音训、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等等。

(一)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也称“传”,但是这和我们一般所说的用于注释的“传”性质不同。

(二)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郑玄所以称笺不称注,有进一步“表明毛意”,“遵畅厥旨”,且有表示自谦的意思。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与补充。

郑玄 笺 毛亨 传

(三)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注,流注、著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四)疏 “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疏”是疏通、疏解之义,因此“注疏”通常都是先注后疏。例如《周礼注疏》是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尔雅注疏》是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五)正义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疏”也可以叫“正义”,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因为这是孔颖达奉皇帝之命作的疏,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材料,所以称“正义”。

孔颖达疏 孔颖达 疏

(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如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东汉·赵岐《孟子章句》 章 指

(七)集解、集注、集释 此三者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如 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

附 以 己 意

古注的体例 要想利用古人的注解来阅读古书,就应该首先掌握它的基本注解体例。 古人对古书的注解首先是从训释经书开始的。 起初,可能由于各训释者学有师承,众家并出,不敢自专,各种注本与经别行,自成一书。 约从东汉开始,为了阅读方便,方有经注合一的经注本。经注合一的注本,一般采用正文单行大字排列,注释双行小字列于正文单行大字之后的体例。 古注分两类:随文注疏; 释词专著。

随文注疏的分类:传注体、注疏体、集解体 共同点: a、多收集众家之说亦为一体,查一书而众说必得。 b、形式上,都是正文与注文夹杂,以单双行区分。 不同点: a、传注体重在词句,勾通原文词义。注疏体重在阐发章句旨趣。贯通上下文意,疏不破注。集解体重在罗列众说,时下己意。 b、文字繁简不同,传注最简略,集解正义最复杂。 《诗经·鄘风·相鼠》为例谈经书注疏的体例。

古注的内容:以《诗毛传》为例 A、解释题意: 1、《关睢》:“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2、《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 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 3、《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4、《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吞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如大鼠也。”

B、离析章句: “《关睢》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 C、说明章旨: 《豳bīn风

D、解释词义: 1、《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传》“遵,循也”“汝,水名也” “坟,大防也”“枝曰条,干曰枚”。 2、《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传:“行,行道也”。 3、《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传:“雍雍,雁声和也。” 4、《大雅·文王》:“有周不显。”传:“有周,周也。不显,显也”。

E、解释语句 1、《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如云,言美长也。” 2、《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传:“古之君子,实得我之心也。” 3、《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páo)。”传:酌之用匏,俭以质也。”

F、记述典章制度 1、《周南·葛覃》:“言告师氏”。传:“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容,妇功。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祖庙既毁,教于宗室。” 2、《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杜预注:“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G、引证故事、史实。 《小雅·巷伯》:“哆dūo兮侈chì兮,成是南箕。” 传:斯人自谓辟嫌之不审也。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平旦而蒸尽, 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而不审矣。如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男子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

《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传:古公处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于无君?”去之,逾梁山,逸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

古注的方法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汉学所要者二:一音读训诂,一考据事实。音训明,方知此学为何语;考据确,方知此物为何物,此事为何事,此人为何人,然后知圣贤此言是何意义。”

训诂方法 1、声训:即用声同声近的字进行解释。 A、声训的方法。 a、利用形声字。 《论语》:政者,正也。《荀子》:君者,群也。《尔雅》:古,故也;诰,告也。《说文》:夹,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释名》:颊,夹也,面旁称也,亦取挟敛食物也。皮,被也,被覆体也。消,削也,言减削也。涧,间也,两山之间也。

b、利用音同音近字。 《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 《孟子》:洚水者,洪水也。 《说文》:天,颠也;旁,溥也,祈,求也。 《释名》:广平曰原,原,元也;烦,繁也,物繁则相杂挠也;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日,实也;月,缺也。

c、利用同形字。 《诗·大序》:风,风也。 《孟子·滕文公》:彻者,彻也。 《周易》:比者,比也;蒙者,蒙也。

B、声训作用 上文的“政”和“正”、“诰”和“告”、“夹”和“合”、“挟、颊”与“夹”、“涧”与“间”、“烦”与“繁”。 a、追溯语源,探求同源词。如: 上文的“政”和“正”、“诰”和“告”、“夹”和“合”、“挟、颊”与“夹”、“涧”与“间”、“烦”与“繁”。 《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b、求本字 《尔雅》:樊,藩也;粤,于也。 《诗·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毛传:“迋,诳也。” 《论语·阳货》:“阳货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归,馈也,时,待也。 《小雅·斯干》:“秩秩斯干。”毛传:“干,涧也。” 《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 《朱子语类》:“若木生于山,取之或贵而为栋梁,或贱而为厕料,皆其生时所禀气数如此定了。”《集韵》:“厕,侧也”。

C、声训的弊端 一、不直观。如: 天,颠也;颠,顶也;天,显也;天,坦也。山,产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二是太随意。如: 地,施也;地,低也。霾,晦也,海,晦也。 《释名》:姊,积也。犹日始出积时多而明也。妹,昧也,犹日始历时少而尚昧也。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 《埤雅》:猫,鼠害苗,猫捕鼠,去苗之害,故字从苗。猴,善侯,故其字从侯。鶏可系,故谓之鶏;鸭可押,故谓之鸭。

2、义训—用通行词义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 ①互训:珍,宝也;宝;珍也;玩,弄也;弄,玩也。疾,病也;病,疾加也。 ②同训:之,逝、于、适、徂、往也。 ③递训:《尔雅》,速,征;征,召也。芣苢fuyi、马 藛xìe;马 藛, 车前。 ④歧训:《广雅》:济,渡也,成也,益也。 《周礼·天官》:太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郑玄注:典,常也,经也,法也。 《周礼·太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注:诏,告也,助也。

《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毛传:盗,逃也,郑笺:盗,谓小人也,春秋传曰:贱者穷诸盗。 ⑤推源:《释名》: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说文》:马,怒也,武也。 《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毛传:盗,逃也,郑笺:盗,谓小人也,春秋传曰:贱者穷诸盗。 ⑥义界:耳,主听者也;口,人所以言食也;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牙,牡齿也;步,行也;若,择菜也。

3、形训--分析字形以解释词义 《说文》: 而,颊毛也,象形;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被,寝衣也;从衣,皮声; 京,人所为绝高丘也。

古注的常用术语 自汉人注释古书开始,师师相传,还形成了一套专门的注解术语。这些术语各有自己的一定用法,若缺乏了解,会妨碍我们对古注的参阅。但由于这些术语不是一时一书一人之所用,含义并不完全统一,后人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只列举一些比较常用的术语介绍给大家。

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①《国语·越语下》:“田野开辟,府仓实。”韦昭注:“货财曰府,米粟曰仓。” ②《国语·周语下》:“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韦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 ①《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②《左传·成公二年》:“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杜预注:“大国谓齐。” ③《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3、〔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 ①《左传·隐公元年》:“公曰:‘无庸,将自及。’”杜预注:“言无用除之,祸将自及。” ②《左传·成公二年》:“欲勇者,贾余余勇。”杜预注:“贾,买也。 言 己勇有余,欲卖之。” 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杜预注:“合手曰拱。 言 其过老悖,不可用。”

〔犹 〕 一般是被解释的词放在“犹”前 1、用同义词作注。 ①《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纯孝也。”杜预注:“纯,犹笃也。” 〔犹 〕 一般是被解释的词放在“犹”前 1、用同义词作注。 ①《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纯孝也。”杜预注:“纯,犹笃也。” ②《周礼·夏官司马·形方氏》:“大国比小国。”郑玄注:“比,犹亲也。” 2、义隔而通(即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①《周礼·天官》序:“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 3、以今语释古语。 ①《荀子·劝学》:“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杨倞:“是犹此也。” ②《文选·报任少卿书》:“谚曰:‘谁为为之?’”李善注:“谁为犹为谁也。” 4、用常用字释非常用字(表示同一意义)。例如: ①《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 “直犹但也。” ②《文选·七发》:“淹沈之乐,浩唐之心。”李善 “唐犹荡也。”

〔貌、之貌〕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释形容词,一般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例如: ①《诗经·大雅·瞻卬》:“藐藐昊天。”毛传:“藐藐,大貌。” ②《楚辞·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朱熹注:“纷,盛多貌;总总,聚貌;斑,乱貌。”

释语源术语: 〔之言、之为言〕  古注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声训”,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解,两者音义相通,一般是同源字的关系。被释词要放在“之言”、“之为言”的前面。 ①《诗经·大雅·泮水》:“思乐泮水。”郑玄笺:“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 ②《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注意 用“之言”注释的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时两者只是通其音,而不通其义。通其音而不通其义的字,不是同源字的关系,而是本字和通假字的关系。 ①《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郑玄笺:“载之言则也。” ②《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抑此皇父,岂曰不时。”郑玄笺:“抑之言噫。噫是皇父,疾而呼之。”

注音术语 〔读若、读如〕  古注中“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音,被释词放在术语之前,释词放在术语之后。  古注中“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音,被释词放在术语之前,释词放在术语之后。 ①《说文》:“冲,涌摇也。从水中。读如动。” ②《周礼·大宰》:“以利得民。”郑玄注:“利,读若‘上思利民’之‘利’,谓以政教利之。” 注意: “读如”也用来解释通假字。 ③《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注意: 古注中偶尔也有用“读为”来注音的。 〔读为、读曰〕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明通假,即表明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是通假关系。被释词放在术语之前,释词放在术语之后。 ①《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②《周礼·春官·司几筵》:“祀先王昨席,亦如之。”郑玄注:“玄谓昨读曰酢,谓祭祀及王受酢之席。” 注意: 古注中偶尔也有用“读为”来注音的。 例如《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郑玄注:“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

〔如字〕 这是古注中标明多音字读音的术语。一个字若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用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的读音都算是变读。“如字”表示这个字在当前语言环境中应读它的本音。 ①《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②《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熹注:“从,如字。从,随也。”

校勘术语 〔当为、当作〕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改正古书中的错字。 ①《礼记·丧大记》:“君之丧,大胥是敛。”郑玄注:“胥,乐官也,不掌丧事。胥当为祝,字之误也。” ②《周礼·考工记》:“作舟以行水。”郑玄注:“古书舟作周。郑司农云:‘周当作舟。’” 注意: 有时古注中“当为”、“当作”并非用来正误,而是用来表明通假。例如《礼记·文王世子》:“《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郑玄注:“‘兑’当为‘说’。《说命》,《书》篇名,殷高宗之臣付说之所作。”按:《尚书·说命上》:“高宗梦得说。”陆德明《音义》:“‘说’,本又作‘兑’。”

〔衍、脱(夺)〕 “衍”即“衍文”,又叫“衍字”,古注中用此注明因传抄、刻印而误添的字。“脱”即“脱文”,又称“夺”或“夺字”,古注中用此注明因传抄、刻印而脱漏的字句。 ①《潜夫论·思贤》:“上医医国,其次下医医疾。”汪继培笺:“‘下医’二字衍 。《晋语》:医和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彭铎校正:“《晋语》‘人’字衍,‘医’字蒙上省。此文‘医’字不省。” ②《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郑玄笺:“家人犹室家也。”孔颖达疏:“桓十八年《左传》曰:‘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阅读古注应注意的问题 1、剔除糟粕 《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去掉穿凿 《诗·生民》不坼不副,是生后稷。说者曰::“禹契逆生,开母背而出。《谶书》又言:尧母庆都野出,赤龙感己,遂生尧。” 3、克服烦琐 刘宝楠《论语正义》:“子曰”二字,注一千言 《汉书·儒林传》秦恭说《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四个字就是三万言。

训诂与中学文言文教学 1、识古义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汉书·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词诠》:“益,副词,稍也渐也。”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作“智于身”。 《方言》“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知。”

《墨子》谨微察之,孙诒让、王念孙都读为“覹” 。 2、择善说 《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王利器《史记选注》:“微闻,略略所到”。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暗中听到”。 《尔雅·释诂》隐、匿,微也。 《汉书·景十三王传》:“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 《说文》:“覹,司也。” “司”今作“伺”。 《玉篇》:“覹,伺也”。 “覹”字亦作“微”。微,就是覹的初文。 《墨子》谨微察之,孙诒让、王念孙都读为“覹” 。

3、求确解。 《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左传·僖23年》:“保君父之命。”杜注:“保,恃也”。 《吕氏春秋》:“阻兵而保威。”高诱注:“保,恃也。” 《汉书·高帝纪》:“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肖、曹,肖、曹恐,逾城保高祖。”颜注:“保,安也,就高祖以自安”。王念孙《读书杂志》:“保者,依也。”

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高中教材注:“思,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 《诗·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文选》:“吉士思秋。”李注:“思,悲也。” 《淮南子》:“春女思,秋士悲。” 李白《天马歌》:“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思。”一本“思”作愁。

4、纠谬误。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广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加,增加。” 《汉语成语词典》:“要给一个人加上罪名。” 《礼记·丧记》:故其受禄不诬。注:“于事不信曰诬。” 《说文》:“诬,加也。”段注:“加与诬皆兼毁誉言之,毁誉不以实皆曰诬。” 可见,“加”就是“诬妄、捏造。”

《中山狼传》:“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需,有人解为“供给”。 考《说文》雨部:需,须立也。遇雨不进,止须立也。“须立,待也”。 段注:“须立,待也,凡相待而成曰需。”可见“需”本义是“待”。

5、知根本。 《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邪?”初中教材注:“虎皮,将军座位上垫着虎皮。” 《左传·庄十年》载:鲁国公子偃蒙皋比而先犯宋师。杜预注:“皋比,虎皮。” 《左传·僖二十八年》记载:晋楚城濮之战,胥蔬把虎皮蒙在马背上进攻陈、蔡。休战时,须收虎皮以示和平。 《礼记·乐记》:“倒戟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橐,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

《出师表》:“遂用猖獗。” 赵翼《陔余丛考》:“今人见恣横不可制者,辄曰:‘猖獗’,史传亦多用之,然更有别义。汉昭烈谓诸葛武候曰:‘孤……遂用猖獗,王彪之谓殷诰曰:‘无故匆匆,先自猖獗’。……丘迟《与陈伯之书》:‘君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致于此。’……凡此皆有倾覆之意,与常解不同。” “猖”借为“踢”,《说文》:“踢,跌也”。“獗”借为“蹶”,“蹶”有“倒”义,如一蹶不振。 猖獗训“猖狂”乃借“猖”为“伥”。《说文》:伥,狂也。成语“为虎作伥”。

《左传·宣二年》:灵辄为翳桑之饿人,“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杜注:“宦,学也。”《国语·越语下》:“(王)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韦注:“宦,为臣隶也。”《左·僖十七年》:“妾为宦女焉。”杜注:“宦,事秦为妾。” 《说文》:“臣,牵也。” 《诗·硕鼠》:“三岁贯女。”鲁诗作“宦女”。《毛传》:“贯,事也。”《说文》:“宦,仕也。”“事”与“仕”同通用。子事父,臣事君皆为“事”。今作“侍”。

6、理系统。 “质”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6)“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7)“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7、系考源: 斦,二斤也。斤,即斧头。两把斧头是立方体,张衡:“立圆曰浑,立方曰质”。 《九章算术》说“斜解立方得两堑堵。” 建筑物柱子下垫着的基石,即谓“质”。 《墨子》:“两柱同质”. 《韩非子》“公宫,令舍之堂,皆以练铜为质”。立方基石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下当基础,一是柱石相对称,引申则: 斦——特点1(基础)——斧质、作基础之物(底子、天资)、端始 特点2(两两相对)——相对语言(询问、对答)、互相交换(人质、进见之礼)

参考资料书: 陆宗达《训诂简论》; 郭在贻《训诂学》 赵振锋《训诂学史略》: 周大璞《训诂学要略》: 洪诚《训诂学》 《诗经注疏》; 《诸子集成》

小结 课堂授课环节:课本P675-684页内容。 网络教学环节: http://www.ndcnc.gov.cn/libpage/gdsc/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96260 http://www.com5.com.cn/dxdq/g/200708/120846.html 课外自测环节:题库古书注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