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眉 第五單元 通論十一 連詞 介詞.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如何學好數學? 黃駿耀老師
Advertisements

辅助核算 3.5.
10 郑和远航.
三个偶像的故事和功绩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董飞燕.
捣蛋鬼历险记 初一四班 孙嘉佑小组.
中國歷史 明代之患禍及民變.
10 郑和远航 郑和 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
明清 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雅克萨反击战(俄) 戚继光抗倭(日) 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 荷兰 俄 罗 斯 日 本 台湾 沙 俄 入 侵
戚继光抗倭.
刑事訴訟法 授課人:林俊益副教授 時間:95.9.~96.6..
妩媚人生 云 计 算 与 大规模数据并行处理技术 黄 宜 华 南 京 大 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妩媚人生 妩媚人生
第16 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授课人:鲍婷.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赵田甜.
第四章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一節 移墾社會的形成
認識食品中毒 一、什麼是食品中毒? 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並且自可疑的食餘檢體及患者糞便、嘔吐物、血液等人體檢體,或者其它有關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等)中分離出相同類型(如血清型、噬菌 體型)的致病原因,則稱為一件“食品中毒”。 但如因攝食肉毒桿菌毒素或急性化學性中毒而引起死亡,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
題目:四大古文明 班級:六年八 班 組員:賴宣光.游家齊.陳羿文 吳佳芬.許淑婷.許芳瑜..
食 物 中 毒.
琦君 《髻》 S 康倩瑜.
眼乾乾唔使慌.
滑膜皱襞综合征.
“公平”是最热的关键词 1、胡锦涛首次进行“总动员”,提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贵州省公务员面试 备考指导 中公教育 面试讲师 刘运龙.
外 套 各式領型與變化 武 玫 莉 製 作.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陈冤之魅,心鬼之泪 ——雾里探花 《东方快车谋杀案》 By第二小组.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发展等级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①透过现象 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 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 启发作用
文明礼仪在我心 文明礼仪在我心.
第1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故事会 盘古开天劈地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可不象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天高高的在上面,地在我们的脚下,中间隔着几千几万米远。那个时候的天地就象是一个包在大黑壳里的鸡蛋,混混沌沌的,什么也看不清。人们走路都得弯着腰,耕田打猎都很不方便,因为一不小心抬个头,就会碰到天,惹它生气,接着就会招来狂风暴雨。因此所有的植物也都长不高,所以结的粮食和果实都很少,根本就不够大家吃。还经常会发生饿死人的事情。
面向三农,拓宽信息渠道 辐射千村,服务百万农民
三招 让孩子爱上阅读 主讲人:芝莺妈妈 2012年10月19日.
FUZHUANGZHITUYANGBANZHIZUO
如何挑選吳郭魚 嗨~ 餐旅二乙 4a2m0105 白妤潔 4a2m0122 何姿瑩.
学校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服裝整理概論.
印染纺织类艺术.
创业计划书的编写.
创业计划书撰写.
第九章 进行充分调研 选择自主创业.
香溢饺子馆创业计划书.
第三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汉族 第三节 满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回族 朝鲜族 第四节 壮族 土家族 苗族 黎族
第 4 章 投资银行: 基于资本市场的主业架构.
创业数字图书馆.
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探索 成思危 2006年8月18日于上海复旦大学.
“四文”交融,虚实并举,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汇报
103年度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申辦及輔導訪視說明會
“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 与科技计划管理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 刘敏 2012年9月.
社区妇幼保健工作 江东区妇幼保健院 胡波瑛.
人生不要太圓滿 ◎ 張忠謀.
导致羊水过少的五大因素.
胎教.
怎样进行一次宣讲 何惠玲.
第三课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聚會時,請將傳呼機和手提電話關掉,多謝合作]
规范母婴保健服务 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市卫生局基妇科 朱静.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财务报账培训
白天的月亮 想與日爭輝 人生不要太圓滿 文字取自於:張忠謀 攝於陽明山 阿道的攝影工作坊.
第十章(上)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营养要均衡.
ㄩ.
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Ⅰ) 教材比较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陈 辉 教育部2009普通高中历史课改远程研修资料.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 年 姓名:刘娟 学号:.
主考官眼中的面试 ——面试主考官教你备战2016年国考面试 主讲老师:李海鹏.
国内知名高校 医学院(部、中心) 院系及附属医院设置情况 调研报告
財務報表分析 授課教師:陳依婷.
第六章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主讲人:刘文波 (四会国税 政策法规股) 2014年4月
智慧宁波 智慧财税 . 宁波市地方税务局.
第六模块礼仪文书写作 第一节求职信、应聘信 QIUZHIXINYINGPINXI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頁眉 第五單元 通論十一 連詞 介詞

頁眉 一、連詞 連詞是純粹的虛詞。連詞的主要作用是連接。有的用在單句內部,用來連接詞與詞,詞與短語,或短語與短語;有的連詞用在複句中,連接兩個分句;有的連詞既可用在單句中,也可以用在複句中。

與、及、而、則、以、且、況、抑、雖、然、故、苟、倘、使、第令、之等等。 頁眉 古代漢語中連詞較多,常用的有: 與、及、而、則、以、且、況、抑、雖、然、故、苟、倘、使、第令、之等等。 這些連詞,有的只連接詞和短語(如:與、及),有的既可以連接詞、短語,又可以連接句子(如:則、而),有的只能連接句子(如:雖、故)。

舉例分析: 1、今由與求也相夫子……——《論語·季氏》 2、生莊公及共叔段。——《鄭伯克段于鄢》 3、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頁眉 舉例分析: 1、今由與求也相夫子……——《論語·季氏》 2、生莊公及共叔段。——《鄭伯克段于鄢》 3、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4、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莊子·養生主》 5、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6、屨大小同,則賈相若。——《許行》

7、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馮諼客孟嘗君》 8、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頁眉 7、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馮諼客孟嘗君》 8、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9、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退秦師》 10、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鄭伯克段于鄢》

11、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夫子當路于齊》 12、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頁眉 11、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夫子當路于齊》 12、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13、王如知之,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14、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 15、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梁惠王》

(一)而 連詞“而”在文言文中使用得非常廣泛,用法也相當靈活,有些用法直到今天的書面語言中還保留着。 頁眉 (一)而 連詞“而”在文言文中使用得非常廣泛,用法也相當靈活,有些用法直到今天的書面語言中還保留着。 連詞“而”一般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及其短語。根據所連接的前後成分之間的結構關係,有三種用法。

1、用於聯合結構 用於聯合結構的“而”,表示兩種動作行為或性質狀態,前後成分是動詞或形容詞或主謂短语。 頁眉 1、用於聯合結構 用於聯合結構的“而”,表示兩種動作行為或性質狀態,前後成分是動詞或形容詞或主謂短语。 (1)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 學而》) (2)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 僖公三十年》) (3)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戰國策·趙策四》)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5)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荀子· 天論》) 頁眉 (5)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荀子· 天論》) (6)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醢酸而蜹聚焉。(《荀子· 勸學》) (7)辭多類是而非,多類非而是。(《呂氏春秋· 察傳》)

(8)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論語· 季氏》) 頁眉 (8)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論語· 季氏》) (9)托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10)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 勸學》)

小 結 因此,用於聯合結構的“而”主要有以下三種用法: (1)連接謂詞性詞語或短語,兩項之間的意義是並列關係,“而”可譯為“又”,也可不譯。 頁眉 小 結 因此,用於聯合結構的“而”主要有以下三種用法: (1)連接謂詞性詞語或短語,兩項之間的意義是並列關係,“而”可譯為“又”,也可不譯。 (2)連接謂詞性詞語或短語,前後兩項所表示的動作行為在時間上先後承接,或事理上有遞進關係,“而”可譯為“又”、“而且”等。 (3) 連接謂詞性詞語或短語,前後兩項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構成轉折關係。“而”可譯為“卻”、“可是”。

*關於順接和逆接 順接,相連的兩項在意義上無轉折關係,而是 相類似或關係密切。例如: 任重而道遠。 —— 《論語·泰伯》 頁眉 *關於順接和逆接 順接,相連的兩項在意義上無轉折關係,而是 相類似或關係密切。例如: 任重而道遠。 —— 《論語·泰伯》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 《戰國策·趙策》 逆接,相連的兩項在意義上相反或不相協調。例如: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論語》

2、用於偏正結構 用於偏正結構的“而”,連接狀語和謂語動詞。例如: (1)豕人立而啼。 ——《左傳·莊公八年》 頁眉 2、用於偏正結構 用於偏正結構的“而”,連接狀語和謂語動詞。例如: (1)豕人立而啼。 ——《左傳·莊公八年》 (2)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 (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4)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馳然而臥。——《捕蛇者說》

3.用於主謂結構 用於主謂結構的“而”,連接主語和謂語。例如: 頁眉 3.用於主謂結構 用於主謂結構的“而”,連接主語和謂語。例如: (1)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其誰嗣之? —— 《左傳·襄公三十年》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論語·為政》 (3)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 《戰國策·趙策》 (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 《论语· 宪问》

連詞“而”在複句中,連接並列複句、遞進複句、因果複句、轉折複句等。 頁眉 連詞“而”在複句中,連接並列複句、遞進複句、因果複句、轉折複句等。 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 《史記·魏公子列傳》(轉折,是逆接)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史記·貨殖列傳》(緊縮複句,因果,也是順接)

(二)與、及 這是兩個連接詞與詞、短語與短語,表示並列關係的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和”、“以及”。例如: 頁眉 (二)與、及 這是兩個連接詞與詞、短語與短語,表示並列關係的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和”、“以及”。例如: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論語·子罕》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寡人之于國也》 頁眉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寡人之于國也》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 《孫子·謀攻》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公叔段。 —— 《鄭伯克段于鄢》

區別介詞“與”和連詞“與” (1)“與”字的前後項互換位置後,是否影響原意。無影響的“與”是連詞;嚴重影響原意的是介詞。 頁眉 區別介詞“與”和連詞“與” (1)“與”字的前後項互換位置後,是否影響原意。無影響的“與”是連詞;嚴重影響原意的是介詞。 如“穀與魚鱉”的位置互換後,句意沒有什麼變化,其中的“與”是連詞。 漢王與義帝發喪。 —— 《漢書·高帝紀上》 句中“與”的前後項如果互換,則意思和原意正好相反,它們中間的“與”乃是介詞。

(2)“與”字前面有修飾成分的,是 介詞。 (3)介於不同詞類的詞之間的“與” 是介詞。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孫臏》 頁眉 (2)“與”字前面有修飾成分的,是 介詞。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孫臏》 (3)介於不同詞類的詞之間的“與” 是介詞。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三)以 連詞“以”可以連接動詞、形容詞及其詞組,也可以連接分句。所連接的前後成分有多種意義關係。 頁眉 (三)以 連詞“以”可以連接動詞、形容詞及其詞組,也可以連接分句。所連接的前後成分有多種意義關係。 1. “以”連接前後兩個動詞性成分,表示前一項動作行為是後一項動作行為進行的條件、方式,後一項動作行為是前一項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來”、“以便”、“以致”等。例如:

(1)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 《左傳·成公二年》 頁眉 (1)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 《左傳·成公二年》 (2)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晉靈公不君》 (3)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 (5)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禪山記》 頁眉 2.“以”連接兩個形容詞,例如: 秦地半天下,主明以嚴,將智以武。 ——《史記·張儀列傳》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禪山記》

頁眉 3.“以”連接狀語和動詞,例如: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頁眉 4.“以”字連接因果關係的複句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頁眉 (四)則 主要用來連接分句,有時也連接動詞、形容詞及其短語。根據所連前後成分的意義關係,有以下四種用法:

1、連接動詞性短語或條件複句的分句,表示兩者在時間上或事理上的顺承,可譯為“那麼就”。例如: 頁眉 1、連接動詞性短語或條件複句的分句,表示兩者在時間上或事理上的顺承,可譯為“那麼就”。例如: (1)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孟子· 告子上》) (2)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 季氏》)

(3)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 宣公二年》) (4)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韓非子· 五蠹》) 頁眉 (3)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 宣公二年》) (4)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韓非子· 五蠹》)

2、連接的前後兩項表示發現意外情況,“則” 可譯為“原來已經”。例如: 頁眉 2、連接的前後兩項表示發現意外情況,“則” 可譯為“原來已經”。例如: (1)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論語· 微子》) (2)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 公孫醜上》)

頁眉 3、“則”用在前項中表示姑且承認某種情況,後項則從另一角度予以否認或說出與此相反的情況,構成讓步關係的複句。“則”可譯作“固然”、“雖然”、“倒是”等。例如: (1)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詩經·鄭風·東門之墠》 (2)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 (《國語·吳語》)

4、用在兩個以上的並列分句中,表示列舉或對比,可譯為“就”或不必譯出。例如: 頁眉 4、用在兩個以上的並列分句中,表示列舉或對比,可譯為“就”或不必譯出。例如: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 告子上》) (2)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 (3)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戰國策·趙策》)

5.“則”字連接的前項和後項,內容上表示轉折,可以譯為“卻”。例如: 頁眉 5.“則”字連接的前項和後項,內容上表示轉折,可以譯為“卻”。例如: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狗彘食人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孟子·梁惠王上》

(五)雖、然、雖然、然而、然則 1、雖、然 “雖”表示讓步,“雖然”;“然”,轉折連詞。 灌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灌嬰為中大夫。 頁眉 (五)雖、然、雖然、然而、然則 1、雖、然 “雖”表示讓步,“雖然”;“然”,轉折連詞。 灌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灌嬰為中大夫。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史記·張儀列傳》

“雖”作假設連詞:即“雖”字所在分句敘述的情況是一種假設事情。這時“雖”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縱然”,“即使”。例如: 頁眉 “雖”作假設連詞:即“雖”字所在分句敘述的情況是一種假設事情。這時“雖”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縱然”,“即使”。例如: 雖殺臣,不能絕也。——《墨子·公輸》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湯問》 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韓非子·五蠹》

轉折連詞“然”連接段與段、句與句。例如: 頁眉 轉折連詞“然”連接段與段、句與句。例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退秦師》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史記·高祖本紀》 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才能自進。——《史記·佞幸列傳》

2、雖然 “雖然”是連詞“雖”和代詞“然”的組合,意思是“雖然如此”,與現代漢語的“雖然”含義不同。 頁眉 2、雖然 “雖然”是連詞“雖”和代詞“然”的組合,意思是“雖然如此”,與現代漢語的“雖然”含義不同。 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 ——《左傳·成公三年》 王曰:“善載!雖然,公輸般為我造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3、然而 先秦漢語裏,“然而”是兩個詞,“然”是指示代詞,“而”是連詞,表示轉折。“如此,可是”。 頁眉 3、然而 先秦漢語裏,“然而”是兩個詞,“然”是指示代詞,“而”是連詞,表示轉折。“如此,可是”。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韓非子·五蠹》

頁眉 4、然則 “然”是指示代詞,“則”是連詞,表順接。“然則”是“既然如此,那麼”的意思,“然”用來肯定上文所說的情況;“則”表轉折,用來轉入下文。例如: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 ——《齊桓晉文之事》 對曰:“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 ——《楚歸晉智罌》

頁眉 二、介词 介詞,是介紹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與動詞、形容詞發生關係的虛詞。

1.介詞經常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的前面,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或形容詞的狀語或補語,以表示處所、方位、時間、目的、原因、方式、對象、工具、範圍、身份等。 2.介詞大都從動詞虛化而來,能帶賓語,不過在句中不作主要謂語,與一般動詞有別。 3.古漢語常用介詞有“於”(于)、“以”、“為”、“與”、“用”、“由”、“自”、“從”等。

(一)於(于)(乎) “於”“于”在文獻中本是兩字,用法大致相同,但二者上古語音並不同。 頁眉 (一)於(于)(乎) “於”“于”在文獻中本是兩字,用法大致相同,但二者上古語音並不同。 “乎”上古與“於”音近,在作介詞時,用法與“於”基本相同,此外“乎”還可作語氣詞。

“於”等的介詞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1、引進時間或處所 2、介紹涉及的對象 3、引進比較的對象 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1)問於桀溺。 (《論語·微子》) (2)王坐於堂上。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3)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遊》)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公冶長》) (6)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7)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8)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國語·勾踐滅吳》)

(11)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韓非子·五蠹》) 頁眉 (9)郤克傷於矢。(《左傳·鞌之戰》) (10)季氏富於周公。 (《論語·先進》) (11)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韓非子·五蠹》) (1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許行》) (13)遂寘姜氏於城潁。(《鄭伯克段于鄢》)

介詞“乎”用法同“於” 浴乎沂,風乎舞雩。(《論語·先進》) 以吾一日長乎爾。(同上) 頁眉 介詞“乎”用法同“於” 浴乎沂,風乎舞雩。(《論語·先進》) 以吾一日長乎爾。(同上) 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 (《孟子·公孫丑上》) 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同上)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着乎心……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勸學》)

頁眉 注意: (1)被動句中不能用“乎” (2)“對於”不能用“乎” (3)“惡乎”不能用“於”

頁眉 諸——之於、之乎 穆公訪諸蹇叔。——《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不識有諸?(同上)

(二)以 介詞“以”是由動詞虛化來的。甲骨文作 動詞“以”基本義為“用” ( 《說文》:“用也。”),例如: 頁眉 (二)以 介詞“以”是由動詞虛化來的。甲骨文作 動詞“以”基本義為“用” ( 《說文》:“用也。”),例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戰國策·齊策》)

1、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借的條件,可譯為“用、拿、憑” 。例如: 頁眉 介詞“以” 主要有以下四種用法: 1、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借的條件,可譯為“用、拿、憑” 。例如: (1)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許行》 (2)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左傳·鞌之戰》) (3)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

2、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例如: 頁眉 2、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例如: 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國語·越語》) 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介紹動作行為形成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例如: 頁眉 3、介紹動作行為形成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例如: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史記·陳涉世家》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治長》)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於”、“在”。例如: 頁眉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於”、“在”。例如: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誌銘》) 賞以春夏,刑以秋冬。(《左傳·魯襄公二十六年》)

學習介詞“以”必須注意兩點: 1、“以”的賓語的位置 “以”的賓語一般在“以”之後,但有時出現在“以”字前。有兩種情況: 頁眉 學習介詞“以”必須注意兩點: 1、“以”的賓語的位置 “以”的賓語一般在“以”之後,但有時出現在“以”字前。有兩種情況: 其一,賓語是疑問代詞,置於“以”字前。 其二,非疑問代詞作賓語有時也放在介詞“以”前。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頁眉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傳·僖公四年》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許行》

2、“以”的賓語常省略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 )分人。——《左傳·莊公十年》 頁眉 2、“以”的賓語常省略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 )分人。——《左傳·莊公十年》 小有人母,皆嘗小人之羹,未嘗君之羹。請以( )遺之。——《鄭伯克段于鄢》

(三)為 1、介紹出動作的主動者,表示被動,可譯“被”。例如: 頁眉 (三)為 介詞“為”讀wèi ,和它的賓語結成介詞結構,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作狀語,用法有三種: 1、介紹出動作的主動者,表示被動,可譯“被”。例如: 今有構木鑽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韓非子·五蠹》 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所以為陛下禽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2、介紹行為關聯的對象,可譯為“給、替、向、對”等。例如: 頁眉 2、介紹行為關聯的對象,可譯為“給、替、向、對”等。例如: 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孟子·滕文公》 為長安君約車百乘。——《戰國策·趙策》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孟子·梁惠王上》

3、表行為發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 因”、“因為”。例如: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頁眉 3、表行為發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 因”、“因為”。例如: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荀子·天論》 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貨殖列傳》

(四)用、由、自、從 1、“用” 介紹出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條件、手段,也可介紹動作行為的原因。例如: 頁眉 (四)用、由、自、從 1、“用” 介紹出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條件、手段,也可介紹動作行為的原因。例如: 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然頗用材能自進。——《史記·佞幸傳》

2、“由” (1)在介紹出動作行為的原因、憑藉的條件、涉及的對象等方面,和“以、用”同。例如: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頁眉 2、“由” (1)在介紹出動作行為的原因、憑藉的條件、涉及的對象等方面,和“以、用”同。例如: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李斯《諫逐客書》 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負此人。——《世說新語·尤悔》

(2)介紹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或時間的起點,或空間上的起點。 頁眉 (2)介紹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或時間的起點,或空間上的起點。 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孫丑上》 由堯授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孟子·盡心下》

3、“自” 介紹出動作行為的起始點。這個起始點可以是時間的,也可以是空間的,也可以是人或事物。相當於“從”。例如: 頁眉 3、“自” 介紹出動作行為的起始點。這個起始點可以是時間的,也可以是空間的,也可以是人或事物。相當於“從”。例如: 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書·無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