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 历史 第15讲 专题小结.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节 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 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 门.
Advertisements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培训专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九章.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 初建时期: -20世纪60年代 (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 任课教师:王喜梅.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民主政治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课程设计人: 齐月娥 陈金涛 段明贤 郭双双 07政本班.
第二单元(含3、4、5课) 第三课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基本要求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课标版 历史 第13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油田一中政治组.
八国联军侵华.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后期讲座预告 !课程咨询加群 ! 吉林教师考试微信:jljsksw.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美国 英国 南靖四中 王东建 中国 法国 俄罗斯.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3 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课程标准 : 1、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Harvard ManageMentor®
扁平化精美IT工作实施规划 涛说PPT.
R in Enterprise Environment 企业环境中的R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Greening One Belt One Road The Role of NGOs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西藏 Tibet.
Harvard ManageMentor®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用计算器开方.
第9课 西欧和 日本经济的发展.
两会精神学习参考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2019/9/19 互联网产业、立法与网规 张钦坤 腾讯法务部.
Sssss.
建国六十周年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 2019/9/24.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课标版 历史 第15讲 专题小结

知识系统构建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构建完成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止 “左” 严重破坏 “文革”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左”倾错误 恶性发展 发展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二、新中国外交的阶段表现 阶段 特点 国际形势 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边倒” (1)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 巩固了新生政权, 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 “一大片” (1)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 (2)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中苏关系恶化 (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崛起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 改革开放以后 不结盟政策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两极格局逐步瓦解 (3)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1)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4)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在中国“扶蒋反共”。 (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把 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实现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②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 守势;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2)从中国方面看: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需要和美国改善关系以牵制 和对付苏联的威胁;③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 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发展与遏制、西化与反西化、霸权与反霸 权,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 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

学科能力提升 因果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 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 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 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 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 词语有“影响”“结果”等。基本方法有:

(1)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 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等。 (2)特征分析法: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 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 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 是因。 (3)理论分析法: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 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 地作出判断。

典题例证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开始政协性质有 了变化。政协性质开始变化的原因在于 (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 D.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解析 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故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胜 利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跟踪训练 1.对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中苏之间谈的不是利益问题,而 是原则问题,就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中国有一套解释中国共产党行为、政 策的理论,苏联另有一套理论,都说自己选择的道路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双方争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解释权。”该学者认为中苏关系破 裂的原因是 (     ) A.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 B.双方对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领导权的争夺 C.中苏领导人之间关系恶化 D.对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看法不同  答案    B A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中苏关系的破裂不是中苏领导人之间的问 题,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在当时,中苏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选B项。

2.“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 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 因是 (     ) A.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B.美国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  答案    B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中美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是在1972年,A项错误。美国总统尼克松即 将访华表明美国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对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 位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B项正确。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的说法与 史实不符,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 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 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 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史学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 我国史学界坚持的主流史学方法。直至今天,这种史学方法与我国的主流 意识形态仍是一致的思想方法,仍是史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一,也是必须了 解、掌握并用以分析历史问题的原则之一。

(1)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 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 (2)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 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的主宰;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 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 人物或历史现象。

典题例证 阅读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白银的赔款。 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 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 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 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 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 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 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 器……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 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 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 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据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材料一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日本“同样输得很惨”,请你结合材 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 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 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 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  解析 第(1)问,应从中国和日本两个角度来回答。对中国来说,从《马关 条约》的影响来分析;对日本而言,结合其侵略战争来分析。第(2)问,“错 误估计”可以根据材料概括。材料中的“民族凝聚力”应该是指全民族 抗战,其在政治上表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为国 共合作抗战。第(3)问,“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是指日本对中国采取敌 视政策。意义从对两国以及对世界和平的角度来思考。

 答案    (1)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日本: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 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自己战败投降。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其在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 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 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战略上相互配合。 (3)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 保持着“外交关系”。 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两国 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跟踪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 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 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 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 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 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椐据材料一,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 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 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 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与所学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 是否矛盾?为什么?

材料三    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54年、 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今(2015年1 月1日)已召开十二届。 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4年、 1959年、1964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今(2015年1月1日)已 召开十二届。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 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 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 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根据材料三,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 指出该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答案    (1)观点:①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②民主政治要与民族文 化相融合;③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 (2)不矛盾。孙中山的结论主要是基于人们对民主共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而“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是基于民主共和作为一股思想潮流而言的。 (3)成就:①民主机构有规律地运转(或全国人大、政协定期召开),切实保障 了人民民主权利;②宪法进一步完善;③法律法规更加健全。 趋势: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依据“因此只想把外国现 成制度,模仿抄袭”得出钱穆认为学习外国制度,不能照搬,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表述的观点是民 主政治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材料一最后是一个反问句,表示作者认为不能完全 否定传统政治。第(2)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 (3)问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 考查,回顾教材知识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