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外部性與公共財 市場機能有時而窮。 當市場不能達到最大效率, 或為了社會的其他目標如公平、穩定等, 政府有時可以扮演積極的角色。 4 外部性與公共財 市場機能有時而窮。 當市場不能達到最大效率, 或為了社會的其他目標如公平、穩定等, 政府有時可以扮演積極的角色。 然而, 政府的公共政策有時也會製造更大的問題。 這些市場與政府的功過得失, 就是本章的主題。
市場失靈 市場機能有時而窮, 主要如下三個原因: 以上第一、二種合稱為「市場失靈」 自然獨占 外部性與公共財 人類所追求的, 不止是經濟效率, 還有公平、 穩定、成長等 以上第一、二種合稱為「市場失靈」
外部效果 什麼是外部性呢? 為什麼它會使競爭市場下仍會出現市場失靈呢? 外部性如何造成的? 有無補救辦法?
何謂外部性? 經濟行為創造出不歸當事人享受的利益, 謂之外部效益 產生當事人不必自行負擔的成本, 即謂外部成本 這些統稱為外部性
舉例來說 外部成本:污染是最典型的例子 外部效益:果農與養蜂人
外部性造成市場失靈 外部性存在時, 私人成本效益與「社會」成本效益脫離 社會效益 = 私人效益 + 外部效益 社會成本 = 私人成本 + 外部成本
外部效果
外部性與產量 外部成本使市場決定的產量, 大於社會總剩餘 (社會福利) 最大的產量 外部效益使市場自由決定的產量小於社會總剩餘最大的產量
外部性的成因與解決 外部性之所以發生, 根本原因在於交易成本太高 可能原因則是: 財產權問題 (例如無主物, 共有財產… ) 常用的補救辦法主要有下列幾種: 賦予財產權 直接管制 (汙染排放上限) 外部效果內部化 (課稅或補貼)
公共財的意義 獨享指的是東西讓一個人消費了之後, 即無法再讓他人享用 可排他指的是可以防止他人坐享其成 私有財:獨享且可排他 公共財:共享且無法排他,如國防
私有財與公共財
公共財 公共財的最主要特性, 就是共享 (一人享用不妨害另一人的享用) 公共財不等於「公物」, 也不是「公營事業」。公物與公營事業是所有權共有或國有, 公共財則是消費特性上的特徵 公營事業的產品, 幾乎都是純私有財 酒、電、鹽、糖或銀行、電話、自來水
公共財的需求與最適產量 公共財因具有共享性, 故其市場 (社會) 需求線 D 應是個人 (張三與李四) 需求線的垂直相加 此市場需求線 D 與市場供給線 S 相交點決定的產量, 即為公共財的社會最適產量
市場需求 私有財的市場需求線是由個人需求線「水平」加總 公共財的市場需求線則是由個人需求線 「垂直」 加總
政府的天職 政府從事生產事業通常沒有效率、虧損。但只要不生產私有財, 並從民間不願生產、但有需求的「準公共財」中, 擇優辦理, 效率通常很差的政府, 也可以很容易造福人民
政府為何沒有效率 「生產效率」是指生產同量的產品, 使用最少的生產要素投入。 政府沒有生產效率, 因為 龐大的官僚體系, 監督不易、賞罰難公 它沒有市場盈虧來反映績效 而有盈虧的公營事業, 多是獨占, 或夾雜政策任務與隱藏成本等因素, 難以發揮市場之獎優懲劣作用
政府的天職 公共財性質特殊, 一旦生產出來後, 使用的人愈多, 效益成倍數增加。因此縱使生產缺乏效率, 仍可能產生大於成本的效益 (國防、司法、公共建設、教育?) 不過, 既然政府在生產上沒有效率, 一般的準公共財最好設法讓民間投入生產, 政府還是不宜插手
效率之外 公平 穩定 成長 市場機能下, 勞動者各取所值 各取所需、各盡所能: 共產主義的理想 各取等分: 齊頭式平等 各取所需與各取等分都面臨效率淪喪的問題 穩定 成長
政府的角色 政府除了: 還「可以」從事以下工作以補市場機能之不足: 制定並且有效執行健全的經濟法規 保護私有財產權 創造適合市場活動的客觀環境 還「可以」從事以下工作以補市場機能之不足: 管理自然獨占產業 彌補外部效果 提供公共財 採取適當的所得重分配措施 適度的使用財政與貨幣政策, 以維持經濟穩定
公共選擇與政府失靈 政府失靈指的是政府干預經濟事務所引發的不良副作用, 以及政府能力與公共決策制度的限制 多數決的矛盾 個人參與公共決策存在有外部效益 判定公共決策的官員也是會有私心 鑽營在民主政治中難以防止 政府失靈經常甚於市場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