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大至正中诚以至运大至正中诚以至运 上规上限企业培训讲座 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特殊 普通合伙)中山分所 主讲:李治球.
学习要求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 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 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 、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 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 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某某某的 个人简历.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六学习主题 第20课 近代社会生活 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 娱乐方式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课堂小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西部大开发.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关于汇率计算.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必修二 经济史 第二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迁.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本课课标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和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第八章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华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阅读领航 便民生活 绿色科技 追风小队.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折线统计图 张家产中心完小.
人教版历史必修 Ⅱ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的进步 课标要求:1、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过程 2、认识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植物和我们.
个人金融产品营销与业务创新 中国民生银行零售银行部 成都.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担任主体的东西有很多,如:电扇、桌子、笔、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灯……
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近代经济(第19课) 1.实业家 2.民族工业 二、近代社会生活(第20课) 1.交通通讯的变化 2.文化生活的变化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十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9日 教育部成立蔡元培首任教育总长。 教育部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历象
专题四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交通运输 人大附中 刘春艳015-2.
矽力杰半导体2015校园招聘 2015校园招聘岗位: (具有电气工程、微电子相关背景)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一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交易本金 1039亿美元 (2006年3月23日) 评分 (美国标准普尔)
戴宗,外号神行太保。作“神行法”, 日行八百里。以日行十小时计,则每小时可走80里即4万米,每秒可走11
                                                                                                                                                                
北京移动(中国移动的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无线运营商之一。中国移动做为无线市场的开拓者,拥有中国70%的无线通信市场,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无线提供商,北京移动拥有上亿的手机用户,支持60多个国家的漫游业务。 为北京移动创造的价值 … 优秀的性能,支持了庞大的用户群 标准化了系统接口 加强了系统的灵活性.
课始检测,温故知新. 课始检测,温故知新 课始检测,温故知新 改革开放 生产力提高 经济发展 生活发生变化.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我们能给贫穷者什么希望.
实用网络营销基础 冯英健 2006年8月6日 首页.
文化传播网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今日中国 ——浅谈孔子学院发展必要性 杨智强.
西藏 Tibet.
欢迎返校! 2016 返校之夜.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欧洲启蒙运动.
户名:CIRS KOREA 账号 :WOORIBANK
计算机绘图 AutoCAD2016.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户名:CIRS KOREA 账号 :WOORIBANK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IT审计简介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T审计培训 第一讲.
2019/9/19 互联网产业、立法与网规 张钦坤 腾讯法务部.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程标准: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20世纪上半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 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 男子: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 女子:列宁装、连衣裙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变化趋势: 由拘谨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方便、平民化转变。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3)居室建筑的演进 (4)习俗风尚的变革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 : A、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B、 原因: 西方人来华 (3)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 (4)习俗风尚的变革 A、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B、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B、革命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影响) (2)变迁的主要特征: 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3)影响: ①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②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 2、近代交通工具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政府的大力提倡; (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A、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 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 B、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电车(1906)、公共汽车(1924)、汽车、火车(19C末20C初)、轮船(1865)、飞机(20C20年代初)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 种类:海陆空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 邮政通信事业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2、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 A、电报: 时间 电报发展成就 1877年 1906年 1932年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B、电话 时间 成就 1882年 民国成立后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电话传入中国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 ①交通和通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及思想观念,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 ②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的发展 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A、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强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B、把近代报刊带来中国,国人办报,人们思想观念改变。 (1)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纸。 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③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 A、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B、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C、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 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②宣传教育,启迪民众; ③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通俗性报刊);

(2)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产生与20世纪20年代初 A、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上海)。 B、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C、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D、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 A、发展过程:P62 B、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快速发展(导演、明星、优秀作品) 3、电视:20世纪30年代问世 A、发展过程:1958年、1978年 B、现状(特点):P63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2、出现: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发展: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P63 A、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B、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C、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D、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1.(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20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3.(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 D A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4.(2008年山东文综,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 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2 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清代官服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我国古代 服饰有何感触?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清朝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中山装的造型特征 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满族妇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旗袍的演变 改良旗袍(民国初年) 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 民国上袄下裙

近代服饰:中西合璧、多元化与新旧并存

不爱红妆爱武装 干部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不爱红妆爱武装 干部装

开吃啦: 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 中餐和西餐有什么区别?

反映了日常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人们的饮食变化还有:吃西餐、抽烟卷喝咖啡等饮料。 阅读下列材料: “从前亲友礼尚往来所 馈赠者以茶食肆中鸡蛋糕、 眉毛饺为通常品,近则此 等食品已不合时宜,而以 外国糖果及罐头为主。” 思考 反映了日常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人们的饮食变化还有:吃西餐、抽烟卷喝咖啡等饮料。 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何时?除此之外,人们的钦食还有什么变化?

老北京的四合院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传统民居 江南水乡民居 福建土楼

上海法租界的老房子 上海早期洋房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

婚姻法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 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 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 士周××,现年28岁,久寓北京,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 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 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 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 据地的刘家峻山村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 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 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 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 与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蒋介石与宋美玲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 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玲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五四前 清末传统婚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照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1939.9 建国初: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比一比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就是汽车。 有轨电车(1906年,天津) 汽车(20C初) 公共汽车(1924年)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就是汽车。 1897年德国生产的本茨汽车

晚清中国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1865年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 轮船招商局 冯如和他的飞机 冯如

沪淞铁路(1876) 詹天佑 京张铁路全长200多公里,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他设计了“人”字形路线。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沪淞铁路(中国最早的铁路)。但不久即被拆毁并掷入大海。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的铁路。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②政局动荡;③传统思想的束缚; 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它从1872年4月30日刊,直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

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赵丹 阮玲玉 朱飞 胡蝶 孤儿可救祖记 这部抒情心理片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声誉。 中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   时间:1928年   编剧:郑正秋   导演:张石川 孤儿可救祖记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本片根据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片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部中国电影”之一,王龙基扮演的三毛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之一。该片在海外也同样受到欢迎,例如1981年在巴黎6家电影院连演60天,轰动巴黎。该片荣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意大利第14届季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