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理论”讲座 第二讲.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 第三讲.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第四讲.潜意识探索与复杂性理论 第一讲.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研究 第二讲.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 第三讲.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第四讲.潜意识探索与复杂性理论 第五讲.创造性思维模型的心理学基础 第六讲.创造性思维模型的神经生理基 第七讲.信息技术与创新人材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Hekk@bnu.edu.cn http://www.etc.edu.cn/学者专访/何克抗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Hekk@bnu.edu.cn http://www.etc.edu.cn/学者专访/何克抗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研究 一、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 划分的不同观点 二、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新思考 三、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的主要特征 四、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六、人类的空间结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比较
一、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抽象逻辑思维 例如,我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的“思维心理学”中,对思维心理学的任务是这样规定的:“它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人是怎样思维的?如果把思维看作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那么思维心理学主要不是去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的内容,也不是去研究正确的概念、判断应遵循哪些规律,而是重点研究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人们是怎样掌握它们的?人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如何进行推理的?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是把思维作为一种过程,研究它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显然,该书作者只是把思维看作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也就是仅指逻辑思维。 又如,《揭开大脑和意识的奥秘》一书中指出:“形象思维只能实现对各种具体、特殊事物此时此地情况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脱离具体特殊的事物,不能超出对具体、特殊事物现在的认识,不能由个别特殊走向一般,不能由现在走向过去和未来,也不能由此达彼,最终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只是“概念思维的初级阶段”。这种观点虽然也承认有形象思维,但是实际上只把形象思维看成是逻辑思维的附庸,否认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仍可归入到第一种。
一、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不同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只有视觉思维 阿恩海姆认为,思维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概念或语言。“语言只不过是思维主要材料(表象)的辅助者,只有清晰的表象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他还认为,“对事物的整体结构特征的抽象把握,乃是知觉和一切初级认知活动的基础”,而在知觉中最为重要的又是视知觉 ……阿恩海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视知觉本身已具有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即已具备了 思维的功能,所以视知觉并不低级,相反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形式。 ……在他看来,人们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表象),就有了抽象活动;而每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这样的思维就既不是纯粹的形象思维,也不是纯粹的抽象逻辑思维,而是视觉思维。
一、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不同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 这种观点对抽象(逻辑)思维的看法与第一种观点基本相同,即都认为这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虽然抽象(逻辑)思维也要依赖动作和表象,但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是概念。 关于形象思维,第三种观点认为,其特征是以表象和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并可按其发展程度的高低划分为具体形象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这样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不同观点 第四种观点:认为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 创造思 维三种 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这里应当说明的是,钱老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所发表的文章中,曾经主张把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或基本类型)划分为形象(直感)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后来其思想有所发展,对原来的划分作了修正。在1995年6月28日致杨春鼎教授的信中,钱老指出:“思维学是研究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不管在人脑中的过程。这样我从前提出的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实是一个,即形象思维,灵感、顿悟都是不同大脑状态中的形象思维。另外,人的创造需要把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是两种思维的辨证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应取名为创造思维,这是智慧之花!所以(应)归纳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一、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不同观点 第五种观点:认为包括批判—分析性思维 创造—综合性思维 应用—情景性思维三种 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斯腾伯格(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 ,在 1996 年出版的 Teaching for Thinking 一书中提出此观点) 批判—分析性思维(critical—analytic thinking) 涉及分析、比较、判断、评价、检验等能力 创造—综合性思维(creative—synthetic thinking 涉及假设、想象、生成、发现、创造等能力 应用—情景性思维(practical—contextual thinking) 涉及理论的实践、运用与实现等能力
二、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新思考 上面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几种主要观点。其中有些虽有明显的偏颇之处(如第一、二种观点),但总的说来,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依据,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第三种),有的则颇有创新见解(如第四种)。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这些观点基本上都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没有能按认识论原则来考虑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划分,只是从思维心理过程或思维内容去考虑,也就是只从具体的心理科学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而未能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论述: 1、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定义 2、为什么要有思维这种机能 3、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思维的内涵 4、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基本类型)的正确划分
二、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新思考 1、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定义 关于思维,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都认为这是人脑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有机能,并把它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二、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新思考 2、为什么要有思维这种机能 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大自然作斗争,这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才能进一步去改造客观世界,以便在与大自然斗争中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思维就是人类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不可缺少的智力机能。
二、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新思考 3、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思维的内涵 (1) 要在运动中去考察事物的性质与规律 (1) 要在运动中去考察事物的性质与规律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并且物质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空间与时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各样具体事物只是物质的各种不同形态。因此要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只有深入去考察、分析各种事物的不同运动状态的形式及特点即其本质属性才有可能。事物的运动状态,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有“相对地静止的状态(也称存现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即通常所说的运动状态)两种” 。
二、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新思考 3、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思维的内涵 (2)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离性 既然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在宇宙中就不可能有脱离空间和时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不可分离性,是已被爱因斯坦的狭义及广义相对论所严格证明的科学真理。所以当我们说到存在某种事物时,首先要指明它在什么地方存在、以何种形式存在,即要涉及该事物在空间的存现形式与性质,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时的空间位置、排列次序、组合关系或相互作用关系等结构特征,这就是事物的“空间结构特性”,也就是事物处于存现状态(相对静止运动状态)时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物质的运动总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而过程必然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所以当我们考察某种事物的运动变化和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时,绝不能脱离时间这个因素,也就是说,不能不涉及顺序性和持续性,这就是事物的“时间顺序特性”,也就是事物处于显著地变动状态(通常所说的运动状态)时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二、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新思考 3、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思维的内涵 (3) 认识论的核心是反映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即是反映论。思维是意识的主要内容,当然也属于第二性。上面关于思维的定义就是依据这种反映论作出的。思维既然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这种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规律也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性质、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而宇宙中又不可能有脱离时、空这种存在形式的物质运动,那么,为了能真正有效地作出这种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显然,作为第二性的思维,其反映形式本身必须能够适应作为第一性的反映对象的存在形式需要(事物运动变化在时、空两方面存在形式的需要),也就是必须能够在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满足对事物运动状态的性质、规律进行概括与间接反映的要求。
二、 关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新思考 4、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基本类型)的正确划分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人类思维应当具有这样两种基本的反映形式: 一是能有效地对事物的“空间结构特性”,即事物处于存现状态(或相对地静止的状态)时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作出概括与间接反映的空间思维形式; 二是能有效地对事物的“时间顺序特性”,即事物处于运动状态(或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作出概括与间接反映的时间思维形式。
三、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的主要特征 1. 空间思维的主要特征 2. 时间思维的主要特征 3. 抽象逻辑思维的科学提法应为时间逻辑思维
三、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的主要特征 1. 空间思维的主要特征 由于空间思维形式是要对事物的“空间结构特性”(是指和事物在空间的存现形式与性质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时的空间位置、排列次序、组合关系或相互作用关系等有关的特性),即事物处于存现状态(或相对静止状态)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作出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显然,这种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既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即事物在空间的存现形式与性质(这主要通过反映事物属性的空间视觉表象去把握),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即空间位置、组合次序及相互作用关系等结构特征(这主要通过反映事物之间结构关系的空间视觉关系表象去把握)。由于这两方面的特性都要通过空间视觉表象去把握,而空间视觉表象具有整体性与结构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这两方面的特性就被称之为“空间结构特性”。反映“空间结构特性”就是空间思维的最主要特征。为了强调这种特征,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思维形式命名为“空间结构思维”。事实上,这种“空间结构特性”不仅是某个事物通过视觉表象的具体体现,也是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性的直观透视。
三、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的主要特征 2. 时间思维的主要特征 由于时间思维形式是要对事物的“时间顺序特性”(与事物运动的先后顺序及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的特性),即事物处于运动状态(或显著地变动的状态)的本质属性作出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显然,这种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要从一维线性的时间轴去把握事物运动过程的本质属性,而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逻辑思维正好最适合这种需求。这是因为,逻辑思维可以通过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很方便地对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思维加工,从中提炼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概念可对更复杂事物的性质作出“判断”;通过判断还可确定事物之间比较简单的相互联系规律;对于事物之间比较复杂的相互联系规律,则可以通过在判断基础上进行的“推理”来解决。可见,逻辑思维既可解决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又可解决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三、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的主要特征 3. 抽象逻辑思维的科学提法应为时间逻辑思维 这是因为: 第一,抽象性、概括性是所有思维的特征,并非只是逻辑思维才具有。在逻辑思维之前冠以“抽象”,或干脆称之为“抽象思维”,容易使人误认为只有这种思维才具有抽象性,从而不适当地抬高了逻辑思维而贬低了其它形式的思维。而这点恰恰是当前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一大弊病。 第二,由于逻辑思维是建立在语言符号序列的基础之上,如前所述,其本质特征是直线性、顺序性,最适合于反映事物在一维线性时间轴上顺序展开的运动变化过程。因此,将这种思维命名为“线性逻辑思维”或“时间逻辑思维”是最合乎情理、最顺理成章的事情。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1.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加工材料)——表象 2.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方式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1.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加工材料)——表象 表象定义:表象是过去感知觉所留下的痕迹,也就是过去曾经感知而当前并未感知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所保存的具体形象,而且这种形象既可作为整体而存在,也可加以分解和组合。 (1)表象可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 未经加工的表象尽管仍属于感性认识,但却比感知觉前进了一大步,即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而脱离具体事物对感官的刺激就无所谓感知觉),因而就有可能在头脑中脱离具体事物直接对表象进行加工,使表象愈来愈精确、愈来愈稳定。 (2)表象具有概括性 表象不仅具有直观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正是由于表象能对客观事物作出直观而概括的反映,因而通过对表象的逐步加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等)就有可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由局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整体的本质认识。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1.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加工材料)——表象 (3)空间视觉表象是空间结构思维的主要材料 这是因为: 第一,大脑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所作的实验表明:人类大脑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来自所有其它感觉通道(包括触觉、动觉、嗅觉、味觉等通道)的信息不超过6%。 第二,视觉表象的整体性、直观性有利于空间结构思维。视觉表象给人呈现整体、直观的空间情景,便于人们通过直观透视、综合判断在瞬间对事物的空间结构特性作出整体把握,这正是空间结构思维所需要的,也是其它任何表象(不管是听觉表象、触觉表象……等)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视觉表象的结构性、完整性有利于存储、调用和思维加工。尽管有时视觉表象显得模糊,不太清晰,但总是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结构,即使是片段的表象也反映出事物的局部结构。这就便于编码记忆,因而有利于存储、调用和思维加工。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1.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加工材料)——表象 (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 (4)两类不同的空间视觉表象与两类不同的空间结构思维 (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 在空间结构思维中所使用的空间视觉表象有两种:一种是反映事物属性的视觉表象(可简称之为“属性表象”);另一种是反映事物之间结构关系的表象(简称之为“关系表象”)。根据这两种表象的不同,空间结构思维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属性表象”作为思维材料(即思维加工对象),称之为“形象思维”;另一类使以“关系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称之为“直觉思维”。换言之,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或基本类型)也可划分为三大类,即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方式 (1)形象思维的加工方式 分解:是将一个事物的完整表象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件的心理操作过程(每个组成部件也是一个独立的表象)。 组合:是将同一类事物的表象加以合并,使之更完整、更精确的心理操作过程。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方式 抽象:是指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舍弃非本质属性的心理操作过程。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逻辑思维通过词语表述的概念才有可能实现抽象,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阿恩海姆曾深刻地批判过这种观点,并指出,运用表象不仅同样可以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抽象,甚至有时还能达到用一般概念所无法达到的抽象程度及效果。他列举了下面几个例子: * 当婴儿从繁纷复杂的外部世界中区分出某物体(例如辨认出奶瓶)时,便已进行了初步的抽象,这是因为他已通过视觉表象抓住了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无法区分。 * 当能够从外部刺激物中,抽取出能代表该物体本质特征的简化形式时,表明这种抽象(运用表象进行的抽象)已达到较高的层次。例如,撇开身材、脸型、衣着等所有其它具体特征,把一个毕恭毕敬的侍从抽象为一把弓那样的弯腰曲背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一个难以用言语概念来达到的、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事例是日本长崎博物馆展出的钟表。该博物馆展出的全部停止在11点零2分的被损坏钟表,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因为时间停止在这一刻,使人们立刻想起原子弹爆炸的恐怖瞬间和当时的惨烈场面,从而激起人们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意识。这正是问题的本质,也正是博物馆想要向观众展示的关于原子弹爆炸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被损坏钟表的表象就成为代表这一重大抽象意义的“抽象物”。显然,在此特定场合下,由这样的钟表表象所产生的抽象意义及其社会效果是用长篇大论的言语概念所无法比拟的。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方式 (1)形象思维的加工方式 概括: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心理操作过程。目前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一本心理学教科书认为,概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互不相同的特征,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它是知觉和表象阶段的概括,是概括的初级形式;另一种是根据某一对象和现象或某一系列对象和现象的本质方面加以概括,它是思维水平的概括,是概括的高级形式。” 按照这种观点,以表象作为心理加工对象的空间结构思维只能实现初级形式的概括,只有逻辑思维才能实现高级形式的概括。 阿恩海姆为了对上述观点进行批驳,曾举过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运用表象进行高层次概括的例子。这个例子介绍了表象概括对数学上建立圆锥切割理论所起的关键作用。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方式 (1)形象思维的加工方式 概括: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心理操作过程。 众所周知,圆、椭圆和双曲线这三种基本几何图形自古以来便独立存在,但彼此互不相关。但是通过对圆锥体切割所形成的新表象,使开普勒等人发现在园、椭圆和双曲线三者之间存在共同的本质特征——都是由圆锥体切割而成,区别只在于切割方式的不同。这样,原来互不相关的三种几何图形,现在被圆锥体切割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关系的几何体系。而这种更高层次理论概括的实现,并非依靠以言语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推理,而是完全依靠对表象进行的概括——将三种基本几何图形的原有表象与对圆锥体进行各种切割所形成的新表象进行比较,才发现其中存在可推广至三种几何图形的共同本质属性。怎么能说,这种导致重要理论发现的表象概括是初级的或低级的呢?
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的表象想到另一种事物表象的心理作过程。在联想过程中,原有事物的表象不发生任何改变。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方式 (1)形象思维的加工方式 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的表象想到另一种事物表象的心理作过程。在联想过程中,原有事物的表象不发生任何改变。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联想定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联想: 相似联想——对性质、功能、结构或外形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表象 进行联想; 相反联想(对比联想)——对性质、功能、结构相反或外形有鲜明 对比的事物表象进行联想; 相关联想——对性质、功能、结构或外形并不相似但在逻辑上有某 种关联的事物表象进行联想。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方式 (1)形象思维的加工方式 想象:是对原有多种表象进行整合、重构的心理操作过程。在想象过程中所有参与整合的表象都或多或少改变原有的成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表象——“想象表象”。由于想象表象是由原有多种表象改造、整合而成,所以都有一定的新颖性甚至创造性。根据其新颖程度的不同,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对别人描述过而自己未曾感知过的事物加以想象而生成的形象(如古代的恐龙);创造想象是没有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某种事物的形象。
2.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方式 四、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直觉思维的加工方式 直觉思维加工方式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整体把握——撇开事物的细微末节,从整体、从全局去把握事物,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 第二,直观透视、空间整合与模式匹配——对直觉思维来说,整体把握是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即直觉思维只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每个事物的具体属性(对事物具体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任务,不是直觉思维的任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觉思维所用的方法是“直观透视”、“空间整合”和“模式匹配”(将当前通过直观透视、空间整合等心理加工方式所得到的关系模式与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类似关系模式进行比较,若能匹配,则按已有经验处理当前的关系),而不是靠逻辑的分析与综合。 第三,快速判断——直觉思维要求在瞬间对空间结构关系作出判断,所以是一种快速的、跳跃的空间立体思维(而逻辑思维则是在一维时间轴上的线性、顺序的慢节奏思维)。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1 .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加工材料) ——概念 2. 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方式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3. 时间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1.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加工材料)——概念 概念: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即该事物矛盾运动的特殊性)的反映,是在分析、综合事物的各种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而成。对事物的认识越广泛、越深入,形成的概念就越丰富、越明确。概念既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总结,也是人类思维的材料即思维的加工对象。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人类已建立起从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门具体学科到日常生活概念的不同层次的庞大概念体系,从而为人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奠定了基础。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方式——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判断、推理 (1)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 判断:不仅可以对某个(或某类)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作出判定,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事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作出决断。思维中的判断是由若干个概念构成的。为了说明判断的分类及结构形式,需要先了解事物之间是通过何种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1)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 辨证唯物主义不仅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还强调这些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和衰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时间”、“地点”(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与运动不可分割;而条件则是事物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的前提或外因,因而其重要性可以与时、空相提并论。总之,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方式——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判断、推理 (2)条件—结果关系是客观世界的最普遍关系 条件既是事物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的前提或外因,在此前提或外因的作用下,就必有相关的效应,即结果。由此可知,条件—结果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中的一种最普遍的关系。通常所说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是条件—结果关系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体现。 (3)三类不同的条件及由此形成的判断系统 实际情况的具体条件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但按其抽象的类型则可划分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等三大类。为了反映这几种不同情况的条件结果关系,逻辑学中建立了一套如下面所示的“判断系统”: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方式——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判断、推理 (3)三类不同的条件及由此形成的判断系统 除了上述用于反映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规律的假言和选言判断以外,还有直接用于判定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直言判断。由于判断结果有肯定、否定两种可能,判断所涉及的事物也可以是单称、特称和全称三类,因此综合起来,直言判断便有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等六种。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2.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方式——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判断、推理 推理 :是用于对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出反映。推理要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前提可以是直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或选言——假设判断,因此,根据推理前提所用判断的不同,推理相应地可分为直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和选言——假言推理等多种。 由以上分析可见,通过在语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系统,即可满足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这样两个方面作出概括与间接反映的要求。由于概念如何定义,以及判断、推理的形式结构等问题是普通逻辑学研究的内容,所以通常也把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而实现的思维称之为“逻辑思维”。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3.时间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1)线性顺序推理的效率低 (2)语言的线性系列难以反应动态事件和视觉情景 (3)用逻辑思维反映视觉情景的方法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3.时间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1)线性顺序推理的效率低 作为逻辑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其实质都是运用线性符号序列来表示思维内容。既然是线性符号序列,就有时间上的顺序性与持续性问题。换句话说,在运用基于语言符号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时,只能是按照不同词语符号出现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例如,在假言判断这种复合判断中,一般包含若干个简单判断。其中反映“条件”的部件称为“前件”,反映“结果”的部件称为“后件”,另外还有起联结前、后件作用的联结项。判断过程中总要顺序扫描完这三个部分,才有可能对前后件之间是否存在条件——结果关系作出判断。显然,这种判断过程要持续较长的时间,所以效率是比较低的。推理过程的效率就更低了——由于要涉及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一个甚至几个判断,因而按照这种按部就班、顺序扫描的思维方式,持续时间将会更长。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3.时间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2)语言的线性系列难以反映动态事件和视觉情景 苏珊·朗格就曾用一个陈述句作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一种事实,如果通过一种语言陈述呈示出来,就会遭受这样一种‘变形’:其中各种动态关系(或联系)均变成了静止物体。以‘A杀死B’为例,……这一陈述句中所描述的情景确实涉及A与B之间的某种活动顺序---先是 A出现,接着有‘杀死’的行为,然后出现B。而事实上,A与B是同时出现的,‘杀死’的行为也在同一时刻出现。然而,由于语言符号本身是直线性的、分离的,它们就象念珠上的一颗颗珠子,只能一个一个地依次出现。” 莱辛在关于诗与画的专论中对这类问题也有很精辟的论述: “绘画主要同空间中的形状和色彩打交道,可用来描绘各种在空间中同时存在的物体,或在同一空间中同时存在的某一物体的各个部分。至于‘活动’,由于它们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所以只能是诗描绘的对象。绘画可以通过人的身体间接地描绘‘活动’,诗则可以通过‘活动’间接地描述人体。如果诗(包括一切语言)不是用来描绘‘活动’,而是去描绘一种视觉景象,它就只能通过一一列举这一景象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方式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的心灵往往不能够将这些依次出现的‘部分’综合成一个符合原视觉景象的‘表象’。”
五、时间逻辑思维的加工对象与加工方式 3.时间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3)用逻辑思维反映视觉情景的方法 采用作家们通常使用的方法——通过一系列事件(活动)来描写视觉景象。也就是说,对某种视觉景象,不是简单地把它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静态的景象转换为一个个“活动”型事件。由于活动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语言在这种场合就可充分发挥作用:既可以将其中每个事件的局部关系用丰富的细节表现出来,又可以用直线性联系去贯串整个事件。这样一来,对整个视觉景象的描述,就转变为象放电影一样,一帧接一帧呈现的场景(在论述某种观点时,一个接一个的论证步骤与此类似),也就是将三维立体空间的视觉景象,转换成为一维时间轴上展开的一个个活动时间序列。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逻辑思维对于空间视觉景象的完整而真实的反映,并不是无条件实现的,而是通过把三维空间转换到一维时间轴上来实现的,也就是以牺牲效率作代价换来的。应该说,这样的代价是沉重的,尤其是在要求对当前事物的空间结构特性在瞬间作出整体把握(比如需要随机应变的情况),或是要求对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尽快作出重大决策的场合(比如面临困境或险境急需摆脱),上述线性顺序的逻辑思维将显得无能为力。
六、 空间结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比较 1.动物有无思维? 2.动物思维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
六、 空间结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比较 1.动物有无思维? (1)判定是否具有思维能力的主要标志——问题解决能力 思维是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经历几百万年进化而获得的一种特殊机能。思维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说,思维总是和“问题求解”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甚至不少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就是“问题求解”。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各种不同事物进行辨别、对事物的某种性质进行判定、对所处境遇作出决策、对面临问题确定处理或解决的方案……等等,都是不同情况下要求作出“判断”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能否作出正确判断,也就成为是否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即思维能力的主要标志。
1. 动物有无思维? 六、 空间结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比较 (2) 动物具有思维能力的例证 (2) 动物具有思维能力的例证 动物一般都具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能很快找到自己所需的食物,能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危险之中从而能及时逃避(如老鼠遇见猫)。愈是和人类相近的动物,这方面的能力就愈强。威廉·卡尔文指出,一般的狗不能解开将其系于某根柱子上的皮带,但是黑猩猩则有可能。在铁笼的门上安一个象系狗皮带一样的揿扣足以将猴子们锁在里面,即使它们够得着去拨弄揿扣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黑猩猩在这种情况下则会设法弄开它。
六、 空间结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比较 2.动物思维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 动物(尤其是和人类同属灵长目的动物)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即具有思维。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动物的思维和人类所具有的空间结构思维还是两码事,因为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动物思维是完全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所使用的思维材料只能是当前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而且这个形象是作为整体而存在,不能加以分解和组合)。当前的事物一旦消失,感知的形象即不复存在,思维也就中断;而人类的空间结构思维,不仅可以使用当前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材料,而且还可以使用表象作为思维材料。如上所述,表象虽然也由感知觉产生,但它可以脱离当前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因而可以对它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例如分析、综合、抽象、感慨和想象等),仅仅利用当前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维,就不可能进行这一类的加工。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灵长目动物中和人类最相近、且具有最高级动物思维的黑猩猩来进行论证(科勒在特纳里夫岛对黑猩猩所做的实验)。
END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Hekk@bnu.edu.cn http://www.etc.edu.cn/学者专访/何克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