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世界经济中的生产要素联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 制系统的投入情况和问题分析 东北所热自室. 自动控制系统是机组热工专业管理水 平和设备状态的集中体现,一台机组 的自动投入率和自动调节品质体现了 机组的整体水平。同时,自动控制效 果的优劣,也是机组节能降耗目标的 实现手段和基础。
Advertisements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经济全 球化 表现 载体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利抓住机遇,积极参与 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勇敢地迎接挑战 实质 含义 生产全球化 弊 跨国公司 发达国家主导.
經絡按摩 自我保健 陳潮宗 中醫師. 養生按摩的秘訣養生按摩的秘訣  髮常梳,面常擦,  目常運,鼻常揩,  齒常叩,耳常彈,  足常搓,肢常搖,  腹常摩。
端午節. 由於以前五月又稱為「午月」,所以農曆五月五日稱為 「端五」、「重五」或「重午」。在這一天,人 ? 特別重視 正午的活動,這個時候陽光最強烈,所以端午節也稱為 「端陽節」。同時,因為在這天有懸掛菖蒲習俗,所以也 有人稱之為「蒲節」。到了民國二十八年以後,這一天又 被訂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文學成就。
中國大陸遭傾銷國家之應對政策 作者:潘偉華 學歷:英國伯明罕大學商學博士 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管系 助理教授.
人口遷移 : 解決低生育率的方法 ? 梁祖彬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2005 年 12 月.
週會心得分享 今周刊 1012 期 分享人 : 趙縈.  日本社會正為 「 下流老人 」 現 象發愁 , 你所不知道的是 , 台灣未來可能出現 「 下流世 代 」! 他們是現今國中小學 生中 , 基本學力嚴重落後的 20 萬人 , 連加減乘除都不會 , 這樣的孩子 , 長大後恐怕翻身.
寒假之 南投參訪.
工程管理部业务培训教程 运营管理中心 2015年07月24日.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与中国外交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0年6月14日.
做 荷 包 的 主 人 第 一 桶 金 督導 張宏仁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桃園分事務所 督導 張宏仁
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孫震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三十年改革:成就与挑战 叶国华教授 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2008年4月16日.
国家与广东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关政策解读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郭凯教授、博士、副院长
第六节 美国 ■移民国家与多元化 ■现代化的农业 ■引领美国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等数学绪论 一、《高等数学》学什么? 二、《高等数学》培养学生那些能力? 三、如何考硕士研究生? 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怎么回事?
花蓮市校長聯席會議 海星中學成果分享 報告人:林福樹 時 間:2005年7月7日(星期四).
宿迁质监局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情况汇报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環保又健康の烤肉秘笈 用最簡單的方式品嚐烤肉的美味, 創造一段家人共同的美味回憶。.
全面推进普法工作 促进红塔健康发展 ——红塔集团“六五”普法工作汇报
心性修行的壓力管理 報告者:王柏壽.
调理肠胃汤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论中日经济、文化差异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吴汉森 大门为照片.
國內-觀光景點 ★賴家祥★ 二年九班 五號 指導:謝榮芳 北部景點 中部景點 南部景點 東部景點.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纪藩.
~【和植物做朋友】~特殊兒童園藝系列活動
林森國小一年8班班親會 葉宛婷老師 103年9月19日 晚上7:00-8:30 地點:108教室.
大国内外政策调整与 大国关系新发展 10月份形势与政策.
优化结构提高职教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余祖光 副所长 研究员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 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 中国职业技术教学学会副会长
李玉春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教授 行政院衛生署長期照護保險籌備小組 總顧問
講師:郝神奇.
家乐福促销分析报告 第二部分 促销分析(二).
甜品世界 编者:周芷冰 周晴 卓奕敏.
人類發展指數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浙江分市场部 (吴青 陈敏扬制).
第十五章 国际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跨国公司的名称与定义 掌握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 了解东道国利用海外直接投资的激励政策
汽车工程学院 卓越引领 温馨小家 2016年1月.
亚洲经济的发展. 亚洲经济的发展 说课的主要内容 1、指导思想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手段与方法 6、教学过程.
二下校外教學行前介紹 新竹老鍋農場.
騎遍大街小巷 城 中 國 小 曾禎祥 詹惠婷 陳婉誼.
行政院第3472次會議 提升女性勞動力 打造優質的勞動環境 勞動部 報告人:綜合規劃司 王司長厚誠 104年10月29日 1 1.
香港低收入住戶地區分布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蔡海偉
簡報大綱 壹、調整科技預算編列的機制,擴大科發基金 貳、學術研究計畫的評估與補助機制.
實驗DIY1:玻璃水、密度 實驗DIY2 :火與冰、溶液的變色 實驗DIY3 :家庭科學、泡泡研究 實驗DIY4 :燃燒金屬、敲擊粒子 實驗DIY5 :燃料、沸點 實驗DIY6 :無重力、重力 實驗DIY7 :燈光、馬達 實驗DIY8 :電磁感應、電磁力 實驗DIY9 :電池、顯微鏡.
冰 淇 淋 DIY 五年仁班 鍾 安.
区域物流系统规划 同济大学 杨东援.
德育视野下的 中小学生命教育 上海市小学德育研究协会 芮彭年
法 师 带 观 修 互 动 答 题 法 师 答 疑. 法 师 带 观 修 互 动 答 题 法 师 答 疑.
展覽簡介.
薛鴻基 物理治療師 台大物理治療學研究所碩士 教育部部訂講師
第一章 觀看世界的方式 第一節 區域的意義及其劃分 第二節 文化景觀與文化區 第三節 國家間的結盟 第四節 經濟發展下的世界.
形势与政策 上海交通大学《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2015年4月.
桃園縣國教輔導團 國中本國語文團隊桃園國中盧翠芳 2012/03/18
國賓飯店儲備幹部訓練 工業組織與管理-個案Report 組員: T 王佑靜 T 張秀蓮 T 邱佳微
故事劇場與創意故事說演技巧 臺中市惠文國小校長 曾金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單親家庭研究報告 指導老師:吳麗雲 老師 班級:四幼一A 組員:許瑞玲13 陳婉柔15 朱怡秋19 黃家儀20 盧亭羽21 王怡淨22 李誼庭33 蔡雅憓44 黃瀞儀45.
慧眼識英雄 視覺摹寫.
98/7/18-19 空大校友總會全國幹部研習 暨學術研討活動紀錄
環境教育宣導 資源垃圾回收創作DIY 卓蘭國小衛生組 100年11月16日.
第七單元 樂器的發音 吳端敏 製.
〝紙〞要玩創意 授課老師:李美娟 2000/9/18.
活動5 流鼻血處理 頭稍往前傾,用食指和大拇指按壓鼻翼5~10分鐘,並用嘴巴呼吸。如果血流不止,要立刻送醫。
機械製造期末報告- 加工切削 組員:高德全4A 林威成4A 陳柏源4A
日常生活教育 袁卿文 老師主講 李麗秋 老師彙整 99年10月22日.
臺北市國民小學101年度基本學力檢測國語文內容向度分析報告
當伏打遇到愛迪生.
外埔國小104學年度下學期期初校務會議 吳文芳 校長 105/02/17.
其解亦可表为向量形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章 世界经济中的生产要素联系

引言 为了集中研究商品贸易的基础和影响,贸易理论中一般都假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 但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要素不仅在各国之间流动,而且通过改变各国经济结构而对贸易模式和贸易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外,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本身会对各国要素市场的供给、需求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要素跨国界流动,在全球形成了统一的生产网络,即全球生产网络。

本章要点 世界经济中的劳动力跨国流动:现状与经济影响 世界经济中的资本跨国流动:现状与经济影响 世界经济中的跨国公司

第一节 世界经济中的 劳动力跨国流动

一、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概况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有移民和外籍劳工两种。 “移民”是指到别的国家定居,最终成为该国居民。 “外籍劳工”只是在别国临时工作。 从流动的性质看,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多数是永久性移民,到日本、欧洲、或中东国家的,多是外籍劳工。从流动的方向看,基本上是从人口多的国家流向人口相对少的国家,从经济落后工资低的发展中国家流向工资高的经济发达国家。

二、人类历史的三次人口迁徙 据历史学家考察,世界人口迁移大约在4万年以前就开始了。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数量开始迅速增加。此后,世界人口主要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迁移浪潮。

三、当前国际劳动力移动的现状 随着商品、资本流动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劳动力也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开始进入全球流动阶段。劳动力流动全球化首先变现为全球移民数量的增加。 如下图7-1所示,1975年,国际移民总数为7990.8万人,占全球总人口数的2.15%;1985年,全球移民总数增加至10246.4万人,占全球总人口比重达到2.3%;2000年,全球移民数量进一步增加至17568.5万人,占全球人口比重达到2.9%;2005年,全球共有移民18969.3万人,国际移民数量占全球人口比例增加至2.95%。在此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全球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国际移民情况(1975-2005年)

1、国际劳动力主要从发展中经济体流向发达经济体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服务贸易新一轮谈判的展开,自然人移动的自由化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人移动自由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贸易竞争力,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普遍存在着劳工大量短缺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人口下降和老龄化造成了劳工严重短缺;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地位低、工资少、耗体力的工作常常无人问津。因此,发达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劳动力流动自由化是一个双赢的问题。这一共识为劳动力流动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全球最大的10个劳务汇款输出国 (按2006年汇款额排名) 年份 1995 2000 2006 汇款金额(百万美元) 美国 22181 30961 42794 沙特阿拉伯 16594 15390 14318 瑞士 10114 7591 13871 德国 11270 7761 12345 俄罗斯 3939 1101 11438 西班牙 868 2059 11004 卢森堡 —— 2720 7533 荷兰 2802 3122 6662 意大利 1824 2582 5815 马来西亚 1329 599 5527 合计 70921 73886 131307

外国劳动力存量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1980-2004年) 单位:% 外国劳动力存量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1980-2004年) 单位:% 年份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英国 美国 1980 —— 5.8 0.1 1985 5.5 0.7 3.1 1990 18.6 6.1 6.4 1.2 3.2 9.2 1995 19.0 6.2 8.6 1.6 3.3 10.6 2000 19.5 5.9 8.4 4.1 0.2 4.0 13.0 2001 19.6 6.0 3.8 4.4 13.9 2002 4.7 14.0 2003 14.2 2004 14.4

全球最大的10个劳务汇款接受国 (按2006年汇款额排名) 单位:百万美元 全球最大的10个劳务汇款接受国 (按2006年汇款额排名) 单位:百万美元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人员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在不断增加,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劳动力结构的差异,不同质的劳动力对流现象也十分普遍。 可以预见,今后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将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劳务输出国和劳务输入国概念可能会失去严格意义。

2、劳动力流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劳务合作空间广阔 从存量上看,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活跃在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90万; 从流量上看,目前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3500万人,比20世纪80年代初的2000万人增加了50%以上;从劳务政策上看,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受人口增长率低和劳动力成本高的影响,需要外来的低成本劳动力,因此,各国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会逐步放松。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依存度的增加和交通运输的改善,也加速了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

3、普通型劳动力的流动趋缓,技术型劳务限制放宽 一些国家和地区奉行保护主义政策,主要是针对普通劳务人员入境设限,从发展趋势看,这种状况不会有太大改观,技术型劳务会日益成为国际劳务市场发展的主力。 由于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内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象更为严重。 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引进的外籍劳务中,60%以上是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德国这一比例达到70%。另据OECD报告,OECD国家引入的外籍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都超过了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仅为10%左右。

4、服务业劳务需求明显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社区及公共服务行业的劳动力出现短缺。例如,韩国的餐饮、宾馆清洁、社会福利和家政服务等行业缺员达50%;英国、香港短缺家政服务人员和厨师等;金融、保险、广告、旅游和咨询服务等也是需求旺盛的行业。因此,今后外籍劳务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机会将会增加。 同时,由于低生育率和健康长寿,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老龄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长,为老人服务的医疗保健事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医护人员的短缺也会越来越严重。美国2003年护士空缺达到15%,沙特雇佣了近10万名外籍医护人员。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开放了外籍医护人员市场。各国经济的增长和引进劳务政策的放宽,为国际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务输出提供了机遇。

四、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原因 国际劳工迁徙既有非经济原因也有经济原因。当然,非经济因素人口政治压力、民族传统、宗教信仰、自然灾害及战争等会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劳动力的国际移动。许多发生在19世纪以及更早年代的国际移民是出于逃避欧洲的政治、宗教的迫害。然而,大多数的国际劳工迁徙,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由于受到国外高收入的美好前景的吸引,即更多的是经济原因。 劳动力国际流动在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1、劳动力移动的收益与成本比较 这是劳动力迁移的最直接原因。劳动力移动的直接收益表现为移动后实际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环境、水平的改善。 劳动力移动的成本是指为迁移而付出的全部代价。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费用和其他货币支出,迁移期间的工资和其他收入损失,为迁移而付出的其他非货币支出或牺牲,如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不适应。如果劳动力移动的收益明显大于成本,就构成了劳动力移动的现实基础。

2、经济周期的变化是劳动力移动的重要促成因素 处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经济高涨时,生产扩张,劳动力需要强烈,实际工资率将上升,因而吸引国外劳动力流入;反之,将推动国内劳动力外流。

3、劳动力禀赋状况是劳动力移动的深层原因 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实际工资率相对较低,将引起国内劳动力外流;反之,将吸引国外劳动力迁入。由于劳动力禀赋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因此形成了劳动力流动的基本走向。如地广人稀的中东国家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其他亚洲国家的劳动力流入的集中地之一。

五、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福利分析 国家:本国和外国 要素:土地和劳动 产品:一种

生产函数

劳动的边际产出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果 我们可以看出,开放劳动力市场之后(1)劳动力由本国向外国流动。(2)整个世界的商品生产增加为围成的面积所代表。(3)实际工资率趋同。(4)原先在本国的工人获取更高工资,而原先在外国的工人获取更低工资。(5)外国地主获利而本国地主受损。

劳动力跨国流动对工资的影响 这一过程应该直到两国工资水平相等,但是现实中由于移民成本(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离乡背井的痛苦,种族歧视),工资水平可能要保持一定差距。

六、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益变动 我们假设墨西哥代表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人均收入低;美国则代表资本充裕的高收入国家。在允许国际间劳动力流动之前,墨西哥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比较优势,出口大米,进口钢铁。美国则相反,有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的比较优势,出口钢铁,进口大米。 如果我们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墨西哥就会向美国移民从而造成墨西哥劳动力减少。图7-3表示的是墨美两国的劳动力市场。横坐标表示劳动力数量,可以是人数,也可以是劳动时间;纵坐标是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SL是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工资越高愿意工作的人越多或时间越长,反之则减少。DL是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劳动力的需求由厂商决定。一般来说,工资越高,厂商愿意并有能力雇佣的人数就越少,而工资低时,厂商的需求量就增加。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益变动

1、理论上的工资相等 这种移民的结果是:墨西哥工人的工资上升了,美国的工资下降了。当两国的工资一样时,墨西哥劳工也就没有了高工资的引诱和刺激而不移居美国了。至此,劳动力的流动才会停下来,两国的劳动力市场才会稳定下来。这一点,又与“要素价格相等”理论所预测的结果相同。

2、事实上的不可能 但事实上这种两国工资完全相等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即使是完全自由的劳动力流动政策(如在欧洲共同体内),仍然会有一个移民成本的问题,从而造成两国工资的不等。对于移民来说,到他乡异国去谋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离乡背井的痛苦,再加上可能存在的种族歧视,使得劳动力在移民之前会认真比较所得的差异(假设信息是完全的)。

3、对于劳动力输入国的影响 这种劳动力的流动对各国的利益和损失是什么? 我们首先来看美国。 美国由于接受了大量移民,使全国同类工人的工资降低,一部分人甚至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因此,美国工人的损失应是面积c。但另一方面,由于工资降低,厂商受益,既可支付较低工资,又可雇佣更多的人工作,其收益部分是c+d,厂商收益大于工人损失。从整个国家角度来说,美国的纯收益是d,得益于来自墨西哥的移民。

4、对于劳动力输出国的影响 墨西哥怎么样?墨西哥剩下的劳动力得到较高的工资,一部分本来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也因为工资的上升而就业,墨西哥劳动力的总收益是a。但另一方面,墨西哥的厂商会由于劳动工资的上涨而损失,其损失为a + b,大于劳工受益,纯损失为b。

5、对于移民的影响 另一个有利益变动的集团是从墨西哥到美国去的那部分劳动力。对这些移民来说,一定是有益的,否则就不会去。如果不去美国,这些人的工资是每小时1美元,去了美国后,他们所得到的是每小时4美元,减去“移民成本”,所得至少不能低于墨西哥留下来的工人所得工资(2美元),否则部分移民又会回到墨西哥。因此,移民的实际收益至少 是b + e。 这些移民的利益应算在哪一国? 如果仍把这些人看成是墨西哥人,换句话说,如果这些人只是临时在美国工作的外籍劳工,那么,他们的所得也是墨西哥的所得。这样,墨西哥的总收益就变成a +(b + e)。减去厂商损失后,仍有纯利益e。另一方面,即使这些移民最终归化于美国并成了美国人,但由于他们在墨西哥的亲属关系,他们仍会把他们所得的一部分汇回墨西哥,那么墨西哥的损失也至少可以小于b。

6、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当然,也有可能这些移民从此与输出国没有联系,一分钱也没汇回,那么在本例中墨西哥的损失是b,而美国的收益则等于d + b + e,大于墨西哥的损失。两者加起来,仍有相当于d + e 的净收益。因此,从整个世界范围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如同自由贸易一样,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整个世界总体上获得收益。

七、移民的其他外在成本和收益 除了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对贸易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以外,移民还会附带很多其他的成本和收益,包括对财政、技术、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一)财政影响 从移民的角度分析,由于移居到一个新的国家,他们会丧失某些已经积累起来的权利,如政府养老金和社会保险等;但移民多数在工资收入较高的国家能获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总体上来看,移民的净收益应该是提高的,否则他们不会轻易移民。 移民在接收国获得国防、治安以及公立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同时承担相应的公民义务,包括缴纳所得税、销售税、财产税(直接或间接征收)等,而他与输出国的其他权利与义务关系,诸如失业保险、社会保险及一般福利支出等转移支付的种种权利,也随之转移。所有这些变化对移民,移民输送国以及移民接收国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1、对输出国的影响 对于移民输出国来说,各项税收以及兵役义务的损失可能会超过移民移居国外而减少的公共服务成本。 由于年轻人尤其是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容易在国外找到工作,移居国外的多数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青年,从而更增大了输出国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因为这些移民大多是净纳税人,对输出国的税收贡献往往超过他们所获得的社会福利和补贴,所以移民造成净财政损失的可能性增大。

2、对劳动力输入国的影响 对于移民接受国来说,入境移民既享受社会福利,使用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还使治安费用增加。 这些费用可能超过他们所交纳的各项税收,从而增加移民接受国或地区的财政负担。

(二)人才流失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向外移民往往伴随着人才流失。这些移居国外的人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劳动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人才。如前所述,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国家留学和定居美国的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甚至高达60%(如印度)。 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如北大清华中出国留学最后定居欧美国家的比率也相当高。这种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或奠定学业基础之后,迁移到其他国家的国际性迁移活动被称为“智力外流”(brain drain)。由于这些人才是由其原居住国花费大量基础教育投资而培养出来的,这种“智力外流”显然使原居住国的教育投资效益下降甚至丧失。对于移民输送国来说,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高级专门人才或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移居他国还会对本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许多损失。仍然留在国内的一些劳动力和其他自然资源有可能会因为缺乏企业家和高级专门人才而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人才外流的另一角度的解释 当然,人才外流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完全是损失。由于种族、文化、语言及血缘等关系,这些人才与本国的关系不会完全割断。从长远看,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人才回流的可能性。一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有利于发挥企业家和高级专门人才的时候,一旦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很多机会的时候,许多移居国外的人才会回到自己的祖国,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20世纪50-60年代许多人从韩国、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留学和移居国外,80年代以后则大量回归。中国大陆从80年代开始每年有大量留学生和移民出国,但从90年代中期起也逐渐形成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回国创业和从事科研教学的热潮,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和赶超发达国家中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

(三)外在成本和收益 除了上述直接的经济影响以外,移民还可能带来其他的成本和收益。下面的三种可能的外在成本和收益值得一提 : 知识收益 ; 拥挤成本 ; 社会摩擦 。

1、知识收益 新移民的到来也带来了知识,而且无论是商业关系、食品烹饪法、艺术才能、务农经验还是专门技术,都具有相当的价值。以美国为例,就有“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工业巨富和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科学奇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及许多古典音乐方面的艺术名家移民到美国,给美国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美国的黑人运动员为美国的田径、篮球等体育项目争得了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罗马尼亚的体操教练为美国培养了许多明星,美国的芭蕾舞剧团里不乏俄罗斯的杰出演员,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硅谷里的中国人和印度人,美国商界的犹太人在美国经济中举足轻重。 移民所具有的知识带来的经济收益不仅为移民自身和其劳务购买者分享,同时也会传播给移民接收国的其他居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

2、拥挤成本 象任何其他人口增长一样,移民可能会带来与人口拥挤相连的种种外在成本—过多的噪音、冲突与犯罪。 1959年古巴革命后美国接受了近80万难民和移民,主要分布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是位于佛罗里达州东南的港口城市,这一地区在接纳了大量的中南美洲移民的同时,也接受了许多外国的犯罪分子。在反共反独裁的幌子下,不少古巴的犯罪分子以政治避难的名义到了佛罗里达州并继续从事贩毒走私等犯罪活动,从而使这一地区成为有名的犯罪率高的地方。 1975年美国在越南撤军后,60多万的越南南方以及老挝柬埔寨的难民涌向美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迅速形成了一个一个的新移民区。此外,每年有大量的墨西哥移民进入加州,使加州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新泽西等移民较多的州不时起诉美国联邦政府没有有效控制移民人口而造成这些地方的拥挤和过多的财政负担。

3、社会摩擦 对移民来说,在陌生的国家生活,除了离乡背井远别亲朋,也许还不得不忍受其他人的敌视、偏见和刁难。接受移民较多的国家往往有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问题。对移民自由的各种限制—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亚洲移民的歧视,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反共恐怖时期对移民入境的全面限制,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对许多英联邦国家入境免签特权的撤消—主要就是因为对移居入境民族的一些偏见造成的,也反映了新移民与本国原有的主要民族之间的社会摩擦程度。

4、各国的政策反应 由于移民可能会增加社会成本,政治家必须在决定批准多少移民入境和哪种移民入境时对这些可能发生的社会摩擦与成本加以权衡,这也往往使移民问题染上政治的色彩。这一点在欧洲的表现就很突出。 二战结束初期,欧洲的劳动力严重不足,移民受到欢迎,出现了欧洲现代史上的第一个移民潮。前苏联和东欧剧变后,欧盟接收了大量的政治难民,同时其他移民也由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对非法移民打击力度的加大而不断的涌向欧洲,导致欧盟国家移民数量大大增加。移民与政治难民数量的剧增使欧盟各国对移民的态度开始变化。 近两年,“反移民”成为欧洲各国极右势力争取选民支持的有力武器,荷兰、法国、奥地利等国的极右翼势力都利用这一武器而在政治上频频得手。而欧盟于2002年6月召开的关于移民问题的峰会也制定了严厉打击非法移民的政策。

5、中国的“未富先老”与劳务出口前景 人口转变过程是指从生育率和死亡率都相当高的状况,转变到两者都很低的状况的过程。 根据许多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口转变通常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从而导致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个阶段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为特征,导致高自然增长率; 第三个阶段的特点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低自然增长率。 如果按照自然趋势发展的话,中国可能会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持续处于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即形成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格局。

(1) 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了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到本世纪伊始,中国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较早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 主要表现是,人口数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表现出持续的下降。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5.4,从那以后,这个指标大幅度下降到2,即更替水平(replacement level)以下,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7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0‰,2003年略高于6‰,2004年进一步降到6‰以下。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老龄化 随着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联合国把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953年为4.4%,1964年为3.6%,1982年为4.9%,1990年为5.6 %,2000年上升到7.0%。按照该标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阶段。

图8-6 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

图8-7 2003年分城乡人口年龄金字塔

从2005 到2050 年,中国老龄人口比例上升幅度最大,到2050年水平最高

青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 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人口红利的消失——抚养比上升 注:扶养比 = (0-14岁与 65岁及以上人口)÷ (15-64岁人口)

抚养比上升的原因 从1975 年到2010 年,少儿人口负担小客观上为劳动力减少了负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强了中国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优势,但是一旦少儿短缺转化为青年劳动力的短缺,扶养比就会上升。 上图 显示了中国的抚养比将在2010 年左右开始上升,届时人口红利将转变为人口负债。到2050 年抚养比将达到70%,意味着每10 个工作年龄劳动人口将需要扶养7 个幼年及老年人,而现在只需抚养4个。

抚养比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必然上升

抚养比的国际比较 抚养比的上升与经济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日本总抚养比从90 年代就开始上升,而印度则要等到2040年才会出现这一现象。 中国的独特性在于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其总抚养比上升来临的时间要早于其他国家。同样是抚养比达到50%,日本2005 年达到这一水平,但届时其人均GDP 早已达到3 万美金以上(2005 年价格)。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了2030年当中国在总抚养比接近50%的时候,BRICs报告预测其人均GDP 水平仅为1 万1 千美元。

(3)“未富先老” 按照规律,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们收集了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数据,绘制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以及人均GNI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之间关系的散点图,并画出了趋势拟合线。在图中,我们标出了中国所处的位置。 从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比例与人均GNI呈现这样一种关系:随着人均GNI的提高,老年人口比例也不断提高,当人均GNI提高到一定水平后,老年人口比例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与人均GNI的关系则不同:在人均GNI水平较低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随着人均GNI的上升而提高,当人均GNI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提高的速度下降,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但水平基本稳定。

人均收入水平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 注:人均GNI为2001年数据,老年人口比例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为2000年数据。 资料来源: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ashington D.C., 2003.

中国的劳动力的“杯具”现实 反映人均GNI与老龄化之间关系的左图和反映人均GNI与劳动年龄人口的右图,中国都处于拟合线的上方。这表明,与其他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高于平均水平。不仅说明中国过早地迎来了人口老龄化,而且表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提早上升。 由于中国的生育水平在短时间内下降,少年儿童人口比例急剧降低,老年人口比例相应提高,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呈现一种互相消长的态势。在一定时间内,少年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幅度,高于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幅度,带来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相对上升。 但是,观察图中显示的整体趋势,我们也会发现,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仅将持续提高,而且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提高速度将趋于减缓。这整个变化轨迹将形成中国“未富先老”的特征性画面。

(4)“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 长期以来,中国经历着一个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路径。由于具有这种资源禀赋特点,通过源源不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廉价劳动力,中国企业得以克服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了连续25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也形成了过分依赖非熟练的劳动力投入,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相应的经济政策和劳动关系也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随着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端倪,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和政策体系受到严重的挑战。

第二节 世界经济中的 资本跨国流动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国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国际经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比国内更好的经济效益。 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同,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形式比较多样。按照资本流动的方向,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分为资本输出和资本输入两个方面。 资本的输出是指资本从国内(母国)流向国外(东道国),如本国的公司购买国外公司的股票或者到国外去投资办厂等。资本输入是指资本从国外流入到国内,如外国的厂商到本国投资建厂或者购买本国企业的股票等。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按照投资方式,国际资本流动还可以分为国际间接投资和国际直接投资两大类。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用于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国际信贷。国际间接投资的具体投资方式包括国际借贷和国际证券投资,因此它的投资者通常不直接参与使用这些资本的企业的经营管理。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它是指投资者投资于国外的工商企业,直接参与或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获取利润的一种投资方式。相对于国际间接投资,它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它以谋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投资者通过投资拥有股份,不单纯是为了资产经营,而是为了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通过经营获得利润;第二,它不仅仅是资本的投入,还包括专门技术、生产设备、管理方法以及销售经验等的国际转移,是经营资源的综合投入。

(一)国际间接投资 1. 国际证券投资 国际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外国企业和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债券,或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上市外国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证券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债息、股息和证券买卖的差价收入。

(一)国际间接投资 2. 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通常指异国的贷放者向另一国的借贷者提供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国际贷款。国际借贷根据贷款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金融市场贷款以及出口信贷等。

(一)国际间接投资 2. 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通常指异国的贷放者向另一国的借贷者提供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国际贷款。国际借贷根据贷款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金融市场贷款以及出口信贷等。

(一)国际间接投资 2. 国际借贷 (1)外国政府贷款 通常指各国政府或政府机构之间的资本借贷。这种贷款多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具有援助性质的贷款,其利息较低(一般为3%左右)、偿还期较长(可长达20-30年),有些甚至是长期无息贷款。

(一)国际间接投资 2. 国际借贷 (2)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它通常指的是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和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如欧洲投资银行、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对其会员国提供的贷款。这类贷款的条件一般也比较优惠,并规定特定的用途。

(一)国际间接投资 2. 国际借贷 (3)国际金融市场贷款 这主要指国际商业银行提供的中长期贷款。这种贷款可由一家银行单独提供,也可由国际银团联合提供,其贷款金额大、期限长、作用不限,但利率和费用高。

(一)国际间接投资 2. 国际借贷 (4)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鼓励本国的银行对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或满足外国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贷款需要的一种融资方式。它的目的在于支持并扩大本国大型设备出口,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其利率一般比较低,其中的利差由国家补贴。

(二)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包括四种:(1)投资者直接到国外开办独资企业,设立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等,掌握100%的股份。它可以通过新建企业或者全资收购国外现有企业来进行。(2)购买国外企业股票达到一定的比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拥有25%投票权的股东,即可视为获得直接控制权。但是在现实经济中,这个比例则不确定。因为在一些场合,只需要获得10%的股权即可获得控制权,而在另一场合,则需要达到50%以上才能实现控制经营的目标。(3)同国外企业共同投资,设立合资企业或合营企业。这类企业由双方按一定比例共同投资建立,共同管理,共负盈亏,一般实行有限责任制。(4)投资者利润的再投资。投资者将在国外企业获得的利润不汇回本国,而在投资于该企业,也属于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为了便于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在国外投资设立独资企业和控股企业是目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

三、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历程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以英国为首的工业国家就有一定规模的资本输出,而资本输出的目标地主要集中在北美、拉美等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资本的输出方式也主要以私人证券投资为主。总体而言,国际资本输出的规模不大,流向和方式都比较单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一举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具体而言,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欧洲资本时期(1945年—20世纪60年代) 1、欧洲资本的首要来源是二战之后大规模的欧洲重建引起的官方资本的流动。美国政府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导致美元大量流入欧洲。从1945年7月1日至1955年6月30日,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向当时的联邦德国提供贷款38.7亿美元;1945年12月,美国与英国签订财政协定,美国向英国提供了37.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流是大规模的国际援助,以及逐渐复兴的直接投资。

(一)欧洲资本时期(1945年—20世纪60年代) 2、欧洲资本的第二大来源是欧洲美元,该阶段的国际资本流动和欧洲美元的产生和大量使用直接投资有关系。根据OECD的统计,在1951年国际债券的发行总额中,90%以上在美国市场发行,整个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国际债券发行提供了近80%的资金来源。进入60年代之后,美国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国际业务,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开设分行,这些银行利用其持有的巨额资金,为欧洲货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一)欧洲资本时期(1945年—20世纪60年代) 3、总的来说,国际资本流动在这一时期还处在恢复期。与战前相比较,美国在整个国际资本流动中扮演的角色非常令人关注。那就是不管是在官方资本流动中,还是在私人资本流动中,美国资本始终都占据主导地位。从此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二)石油资本时期(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相继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将资本主义国家拖入了“滞胀”的泥潭。 世界经济的增长出现停滞,世界对外贸易的发展遇到了重重困难,唯独国际资本流动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这一阶段的国际资本流动与石油危机及其衍生的石油美元有着密切关联,因此该时期被称为石油资本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有以下特征:

1、石油美元的大量出现推动了欧洲货币市场迅猛发展 所谓石油美元,是指在1973年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之后石油生产国通过出口石油获得的美元收入。 油价的大幅度上涨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这部分收入急剧增加。由于这些国家国内的经济规模有限,并且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无法消化这部分收入,因而它们被大量存放在欧洲货币市场,并且大部分采取欧洲美元存款形式。这样,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来源迅速扩张。 与此同时,许多非产油国则因油价的上升而发生严重的国际收支问题,进而不得不到欧洲货币市场谋求贷款。欧洲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出现了空前的扩张,使得欧洲货币市场发展迅猛。

2、国际私人资本流动的重要性明显上升 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陷入“滞胀”的泥潭不能自拔,深受经济增长放慢甚至衰退、国际收支逆差逐渐扩大、财政赤字日益恶化等问题的困扰。发达国家纷纷减少对外经济援助,使得官方资本流动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比例逐步下降。 得益于油价上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欧洲货币市场则为私人资本流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借助于银团贷款等金融创新工具,欧洲银行贷款和欧洲债券发行额快速增长,从而使私人资本流动在整个国际资本流动中的重要性显著提高。

3、发展中国家开始加入对外投资的行列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资本输入者的角色。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它们也加入到对外投资的行列,从而改变了发达国家一统国际投资的格局,使国际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局面。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从事对外投资的除了前面提及的推动石油美元流动的石油输出国以外,还有在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例如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及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NICs)。

(三)债务危机时期(1982—1987年) 债务危机首先在拉美拉开序幕,进而向全球蔓延开来。这场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资本流动规模扩张极不稳定; 第二,发达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动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程度轻微,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 第三,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入进入比较长的收缩期。

债务危机期间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债务危机期间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国际市场筹资总额 年度增长率(%) OECD筹资总额 非OECD筹资总额 1981 199461 71.27 151888.7 41894.9 1982 179092.4 -10.21 130611.6 40018 1983 157415 -12.11 116184.7 33574.6 1984 221738.1 40.86 182093.1 29832.4 1985 259766.8 17.15 213321.7 33507.8 1986 309589.3 19.18 275625.6 23913.4 1987 303689.2 -1.91 270700.5 21060.4 资料来源:OEC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Statistics, 1950-1995

(四)全球资本时期(1988年以来) 1988年以后国际资本流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阶段,其发展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阶段的新特征。 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形式日益多样化 资本流动格局发生变化(国别与行业) 世界各国对国际资本的依赖程度加深

国际直接投资流量(1970-2008年)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流量 国际直接投资流出流量 全球总额 发达 经济体 发展中 国际直接投资流量(1970-2008年)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流量 国际直接投资流出流量 全球总额 发达 经济体 发展中 转轨 1970 133.5 94.9 38.5 0.0 141.5 141.0 0.5 —— 1975 265.7 168.6 97.1 285.9 280.6 5.4 1980 540.8 465.8 74.8 0.2 515.5 484.0 31.5 1985 558.9 417.0 141.7 619.7 580.6 39.1 1990 2072.8 1721.0 351.0 0.7 2391.1 2271.8 119.1 1995 3411.9 2211.0 1159.7 41.1 3616.8 3060.5 550.1 6.2 2000 13816.8 11178.0 2568.7 70.0 12137.9 10758.0 1348.0 31.9 2006 14610.7 9727.6 4337.6 545.5 13969.2 11579.1 2152.8 237.2 2007 19788.4 13586.3 5293.4 908.7 21465.2 18095.3 2854.9 515.0 2008 16973.5 9622.6 6207.3 1143.6 18577.3 15065.3 2927.1 585.0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9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单位:10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单位:10亿美元,% 国家/地区 1981~1990年 1991~2000年 2001~2007年 总额 比重 世界 1117.74 100 5178.77 8203.75 发展中国家 67.88 6.07 530.96 10.25 1015.32 12.38 亚洲 52.85 4.73 401.64 7.76 697.86 8.51 香港 14.10 1.26 221.87 4.28 264.74 3.23 台湾 17.35 1.55 36.30 0.70 54.43 0.66 新加坡 4.09 0.37 50.30 0.97 73.19 0.89 韩国 5.01 0.45 33.06 0.64 45.82 0.56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重要指标。

FDI流入量占全球经济体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 单位:% 年份 世界整体 发达经济体 发展中经济体 转轨经济体 1970 2.3 1.9 4.6 —— 1975 2.2 1.7 4.0 1980 2.1 2.5 1.2 0.1 1985 2.6 0.2 1990 4.3 4.4 0.5 1995 5.3 4.5 8.0 3.5 2000 20.0 21.4 16.0 9.8 2001 12.3 11.9 13.6 10.8 2002 9.3 8.9 10.6 11.6 2003 7.4 6.5 9.7 15.7 2004 8.4 6.6 12.6 17.5 2005 9.9 9.0 11.8 14.3 2006 13.4 13.0 18.9 2007 17.1 13.1 22.0 2008 11.4 12.8 2001-2008年平均 11.1 12.2 16.5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9年)。

四、战后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促进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技术条件、制度基础、经济国际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 第一,资本供求规律是促使资本国际流动的基本因素。 第二,科技革命是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快速发展的技术基础。 第三,各国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生产国际化的发展是资本国际流动的重要动力。 第五,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家管制的变化(1992-2008) 年份 调整外资政策的国家数量 (个) 调整外资的政策数量 (项) 更加有利于投资的政策数量 更加有利于投资的政策数量占比(%) 1992 43 77 100.0 1993 56 100 99 99.0 1994 49 110 108 98.2 1995 63 112 106 94.6 1996 66 114 98 86.0 1997 76 150 134 89.3 1998 60 145 136 93.8 1999 65 139 130 93.5 2000 70 147 98.0 2001 71 207 193 93.2 2002 72 246 234 95.1 2003 82 242 218 90.1 2004 103 270 86.7 2005 92 203 162 79.8 2006 91 177 142 80.2 2007 58 74 75.5 2008 55 85 77.3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9年)。

五、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会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世界总产量,提高总福利 OA OB MPKB M N R C E D F MPKA G H RB RA 图7-4 国际资本流动的产出和福利效应 资料来源:作者自己绘制。

(二)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一,对外援助和投资,有利于促进接受国的经济发展,改善其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与能力扩大。 第二,对外援助和投资,有利于改善投资国的政治、经济与贸易环境,有利于其贸易的扩大,同时带动其商品输出。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部门对商品结构起着优化作用。 第四,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第五,国际资本流动推动了战后贸易自由化。 第六,以出口信贷形式存在的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出口商资金周转与进口商解决支付困难,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扩大。

(三)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了全球经济和金融的一体化进程。所谓一体化,就是指若干部分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当前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国际资本流动既随着一体化的发展而壮大,也对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融资,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进而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一体化; (2)国际投机资本在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套汇、套利活动,是国际金融交易中存在的汇率差异和利率差异被迅速拉平,导致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价格呈现一体化趋势; (3)国际流动资本在世界各金融市场之间追逐高额利润的流动过程,使一国的经济、金融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相关性增强,从而加速了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四)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困难就是资本不足,因此资本形成问题是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不发达国家贫穷的恶性循环是阻碍其资本积累的最主要的循环关系。资本的供给取决于储蓄能力与储蓄愿望,资本的需求取决于投资的需求。 在不发达国家,资本形成的供给两方面都存在着恶性循环关系。对不发达国家而言,影响资本形成的市场需求不足,是实际购买力不足,而不是“有效需求”的不足,这种实际购买力的不足压制了对个人投资的刺激。

(五)国际资本流动会引起财富效应 以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形式存在进行保存和流通的资金则不会随着时间而贬值,反而通常会创造收入、增加财富。这里的财富是指个人、企业和政府所有的资产总值,净财富则是其所有的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之差。在数值上,财富总量等于当前存款以及其他金融资产加上因此而产生的收益。 目前世界范围内以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形成持有的财富是巨大的。财富的持有量代表着人们当前和未来的购买力,是衡量社会福利状况和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国际资金在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流动会使单个国家的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扩散,所以重要的金融市场所在国的经济增长通常会通过财富效应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繁荣。

(六)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家,因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得到了利用其国内盈余资金或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的便利条件。 据世界银行统计,广大非石油输出国的不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赤字,大部分都是通过从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来弥补的。 而像石油输出国、日本等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也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才得到了利用巨额顺差的机会。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原因 2017/3/19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特点: 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建立有经营实体,不管这些实体采用何种法律形式和在哪个领域从事经营; 这种企业在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下进行经营决策,并制定有共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国企业的共同战略目标; 这种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实体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并同其他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同时负担责任。 2017/3/19

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跨国公司的定义: 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2017/3/19

二、跨国公司的构成 1.母公司 所谓的母公司,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并对接受投资的海外经济实体进行有效控制的总公司。 2.分公司 分公司是指母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或经营范围在东道国依法设立的代表母公司在其所在国从事各项被委托的业务活动的非独立性的经济实体。 2017/3/19

子公司是由母公司投入全部或部分股本,依法在世界各地设立的东道国法人企业。 4.其他形式的子公司 3.子公司 子公司是由母公司投入全部或部分股本,依法在世界各地设立的东道国法人企业。 4.其他形式的子公司 在跨国经营中,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而设立的子公司,例如:车间子公司、分厂子公司、中转子公司、 避税港公司、 贴牌公司等。 2017/3/19

三、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现状 1.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阶段 纵观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可以较明显的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占绝对优势地位; 2017/3/19

第二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成倍扩大,而对外直接投资格局逐渐由美国占绝对优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017/3/19

美国公司的强势地位是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现状的显著特点(见表7-5)。 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 美国公司的强势地位是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现状的显著特点(见表7-5)。 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跨国联盟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态。 本土化经营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7/3/19

表7-5 跨国公司世界前10强(2011年) 排名 公司中文名 总公司所在地 拥有财富(百万美元) 1 沃尔玛 美国 421849.0 2 皇家壳牌石油 荷兰 378152.0 3 埃克森美孚 354674.0 4 英国石油 英国 308928.0 5 丰田汽车 日本 221760.0 6 邮政控股 203958.0 7 雪佛龙 196337.2 8 道达尔 法国 186055.0 9 康菲石油 184966.0 10 大众公司 德国 168041.4 2017/3/19

四、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而广泛的发展,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的,主要有: 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和资本过剩是推动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主要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的激烈争夺推动了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际经济的干预成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重要支柱。 2017/3/19

五、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 (一)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 2017/3/19

1.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 2.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2017/3/19

3.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松散的,有较大偶然性,其涉外经济活动往往在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终止,不再参与以后的再生产过程 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并且这种“一揽子”活动必须符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处于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再生产过程。所以,跨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必然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2017/3/19

(二)跨国公司从事综合多种经营 1. 跨国公司搞综合多种经营的形式 (1) 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 2017/3/19

(2)垂直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它们是跨行业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行业,如开采种植→提炼→加工制造→销售等行业。 如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这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它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以管道、油槽和车船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经营大型炼油厂,从原油中精炼出最终产品,批发和零售几百种石油衍生产品。 2017/3/19

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 法国的雪铁龙汽车公司则是这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公司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它在国外的84个子公司和销售机构,分别从事铸模、铸造、发动机、齿轮、减速器、机械加工、组装和销售等各工序的业务,实现了垂直型的生产经营一体化。 2017/3/19

(3)混合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而且它们之间互不衔接,没有必然联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业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后改为混合多种经营,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建筑机械、发电系统产品、造船和钢构件、化学工业、一般机械、飞机制造业等。 2017/3/19

(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形成,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 2. 跨国公司重视搞多种经营的原因   (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形成,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用率。   (3)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   (5)能节省共同费用,增强企业机动性。 2017/3/19

(三) 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   战后以来,全世界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新产品,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是跨国公司能够几十年不衰反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通常跨国公司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例如: 2017/3/19

例如,80年代中后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与开发中心平均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19亿美元,并聘用了1 例如,80年代中后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与开发中心平均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19亿美元,并聘用了1.5万名科研人员,其中2100人获博士学位,4人曾先后获得4项诺贝尔物理奖。又如,著名的3M公司,1994 年夏季就新上市近400种半组合式五金类用品,其新产品层出不穷,其原因用3M加拿大分公司DIY产品部门行销经理的话解释为:该公司每年营业额的7%用在研制新产品上,业务宗旨是每年必须有30%的销售收入来自4年前尚未上市的新产品。由此可见其研究的超前。跨国公司不仅注重开发新技术,而且非常善于通过对外转让技术获得高额利润及实行对分、子机构的控制。 2017/3/19

(四)竞争是跨国公司争夺和垄断国外市场的主要手段   在国际贸易中,传统的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即指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国际市场或其他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打击和排挤竞争对手,扩大商品销路。而今,由于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及世界范围内的持续通货膨胀造成物价持续上涨,产品生命周期普遍缩短等因素影响,价格竞争己很难为跨国公司争取到最多的顾客,取而代之的是非价格竞争。 2017/3/19

事实证明,非价格竞争是当代跨国公司垄断和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商品包装装潢及规格,改善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优惠的支付条件,更新商标牌号,加强广告宣传和保证及时交货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素质、信誉和知名度,以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的销路。 2017/3/19

目前,跨国公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商品非价格竞争能力: 1)提高产品质量,逾越贸易技术壁垒; 2)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商品性能,延长使用期限; 3)提供信贷; 4)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花色品种; 5)不断设计新颖和多样的包装装潢,注意包装装潢的“个性化”; 6)加强广告宣传,大力研究改进广告销售术。 2017/3/19

(五)跨国公司经营方式多样化   与一般的国内企业或一般的涉外公司相比较,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较多,包括进出口,许可证、技术转让、合作经营、管理合同和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等。其中,尤以在海外建立子公司为主要形式开展和扩大其全球性业务。 2017/3/19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全球 战略和经营策略 2017/3/19

一、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的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构筑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公司产品、服务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以获得最大限度利益; 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把对公司的全球战略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子公司业绩的标准; 制定全球战略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集中和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跨国公司企业内国际分工的原则,优化公司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2017/3/19

二、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策略 1.企业所有权选择 所有权选择分为股权占有和非股权参与两种。 股权占有策略是跨国公司通过拥有股权获取公司控制权的一种手段,它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核心部分。 非股权参与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公司中不参与股权,而是通过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技术授权、管理合同、生产合同、提供或租赁工厂设备、分包合同、共同研究开发、合作营销、共同投标和共同承担工程等方式与东道国合作。 2017/3/19

产品策略是跨国公司的又一项重要经营策略,跨国公司使用较多的产品策略有以下几点: 2. 产品生产与销售 产品策略是跨国公司的又一项重要经营策略,跨国公司使用较多的产品策略有以下几点: 实行定点生产、定向销售的企业内国际分工策略 产品的供应与分配策略 产品多样化策略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2017/3/19

跨国公司内部各公司之间存在着多种现金支付和财务联系,并且这种财务联系和支付项目伴随着子公司数量的增加呈几何级数增加。 3.企业内财务链和转移价格 (1)企业内财务链 跨国公司内部各公司之间存在着多种现金支付和财务联系,并且这种财务联系和支付项目伴随着子公司数量的增加呈几何级数增加。 (2)转移价格 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内部在总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约定的出口、采购商品和劳务时所规定的价格。(具体做法见表7-6和表7-7) 2017/3/19

表7-6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具体做法(1) 做法1 当产品从甲国向乙国转移时,如乙国关税较高,并且是从价税,那么,公司就将转移价格定得很低,以减少应缴纳的税金。 做法2 如果某国征收的所得税很高,将产品转移价格定的高些;将产品转移该国时,把转移价格定的低些。这样,就可降低公司在该国的利润,从而减少在该国应缴纳的所得税。 2017/3/19

表7-7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具体做法(2) 做法3 如果某国实行外汇管制,对外国子公司的利润汇出实行严格限制或征税,则跨国公司在向该国的子公司转移产品时,可将价格定的高些;产品由该国转出时,将价格定的低些,以减少在该国的利润,避免利润汇出时的麻烦,也可少纳税。 做法4 如果某国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了避免资金在该国大量积累,在向该国子公司转移产品时,可将价格定的高些;由该国转出时,将价格定得低些。 2017/3/19

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国际市场,打败竞争对手,都很注重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新产品的制造和技术专利中牟取高额利润。跨国公司从事研发主要动机有二: 4. 研究与开发 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国际市场,打败竞争对手,都很注重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新产品的制造和技术专利中牟取高额利润。跨国公司从事研发主要动机有二: 从长远来看,在研究和技术方面取得国际领先地位,才能战胜在新千年所面临的挑战; 从近期来看,支持其在全球迅速扩大的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 2017/3/19

5. 公司增长战略 1)密集式增长战略 当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尚有发展潜力时,采取积极措施,开辟新领域,增加新花色品种,使企业经营多样化,从而全面扩大生产和销售。 2)一体化增长战略 公司在产供销三方面实现一体化,扩大生产销售的产品链,有三种具体形式:向前一体化战略、向后一体化战略、水平一体化战略。 3)多样化增长战略 公司通过创建新厂或兼并其它企业,经营与公司原有业务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大的跨行业的业务,形成生产多种产品的综合体系,使企业能够保持持续的开创力和应变力。 2017/3/19

在制定全球战略时,公司要对进入新的国外市场或建立新的供应来源进行认真的选择。 公司进入新市场的方式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种: 6. 进入新市场战略 在制定全球战略时,公司要对进入新的国外市场或建立新的供应来源进行认真的选择。 公司进入新市场的方式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种: (1)技术授权;(2)商品出口; (3)为直接销售业务建立海外仓储设施; (4)就地包装或装配;(5)就地直接投资 最低方式是在当地建立一个供应办事处,最高方式是投资建立一个由公司经营的生产组织。 2017/3/19

跨国公司选择市场目标,以此目标决定投资,供应和生产所在地,并将其纳入全球战略。 7. 市场选择战略 跨国公司选择市场目标,以此目标决定投资,供应和生产所在地,并将其纳入全球战略。 (1)要进行市场评估。包括市场机会、威胁、潜力风险等。 (2)制定市场选择战略。包括集中、分散、防御或进攻等。 2017/3/19

首先,将研究开发的专利、技术应用于母国的国内生产,以垄断国内市场,并通过产品出口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 8. 技术转让战略 首先,将研究开发的专利、技术应用于母国的国内生产,以垄断国内市场,并通过产品出口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 其次,经过若干年后,再将该技术转让给发达国家的子公司,取得当地市场的优势。 最后,又经过若干年后,才将该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 发展中国家往往接受技术的能力有限,通常采用产业移植的方式,即将技术、管理和资本成套引进。 2017/3/19

第五节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17/3/19

一、跨国公司的正面效应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正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扩大了国际贸易 加速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进程 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 促进了全球科技合作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017/3/19

二、跨公司的负面效应 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有时会与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发生冲突。 一些跨国公司的跨国行业垄断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阻碍先进技术在全球范围的更广泛利用和扩散。 一些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管理手段破坏了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 跨国公司常常把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对全球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2017/3/19

三、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母国经济的影响 1.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母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有利于母国扩大国际市场 推动了母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2.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母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跨国公司的发展可能会削弱母国的资本和技术比较优势 挤占母国产品的市场 可能导致母国创新体系的优势弱化以及技术的流失

2.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东道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东道国民族工业的冲击 给东道国的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四、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1.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东道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缓解东道国资本短缺 增加东道国就业 扩大东道国的出口贸易 有利于东道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东道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东道国民族工业的冲击 给东道国的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20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