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研究單元四 區域研究與政治學.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問‧答問‧答 出埃及 3:13~15 約伯記 40:1~9. 出埃及 3:13 摩西對上帝講:「看啊,我 到以色列人遐,對他們講: 『恁祖公的上帝差我來恁 遮。』他們若問我講:『祂 叫甚麼名?』我欲給他們講 甚麼啊?」
Advertisements

讀經教育  第一組:吳碧霞、陳鍾仁  第二組:吳雪華、謝濰萁  第三組:邱國峰、林佳玫. 不論上智下愚 成功的教育 讓每個孩子 都能成為最優秀的人才.
护理部教学管理 南医大二附院 张淑芬. 护理部主要工作:  培训  质量  教学科研 临床教学的秘诀 What – 需要的、喜欢的 Who – 教师的角色 – 学生的程度、学习方式 How – 教学方法.
咨询委年度工作总结 2008 年 1 月 28 日 林励吾. 结合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咨询 结合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咨询 协作重大项目 协作重大项目 配合职能部门(科技处、信息中心)进行战略研究 配合职能部门(科技处、信息中心)进行战略研究 考察调研(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 考察调研(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
何仕仁 主任. 國立彰化高中數理資優班 柯承翰、柯宗賢、曾品祥 國立彰化高中數理實驗班 柯宗逸、辛百弘 國立彰化女中數理資優班 姚彤錦 國立彰化女中語文資優班 陳思穎 國立彰化女中數理實驗班 姚曉蓉.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一. 新闻导语 二.新闻主体 三.新闻结构 四.角度选择.
中三選科— 文科.
對於學習不力學生的學習輔導經驗分享 張其清 新北市立新北高工 主任輔導教師.
CHAPTER 6 商圈經營 學習目標 1. 瞭解商圈的類型 2. 瞭解商圈調查、立地評估的目的及內容 3. 瞭解如何界定商圈的範圍
项目十五 药品知识产权 万仁甫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網路鄉民的正義 之 正義、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中州資管 黃昭義 2013/10/24.
區域研究單元一 區域研究途徑與各類議題 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使用說明 高年級 破解賽恩思 (Science)密碼 編輯群 明湖國小 吳立明 老師 李惠雯 老師 林宜璇 老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 经验交流与心得体会
ACS , ALS 银级高级讲员 , 银级高级领袖 2000 年 8月加入杨厝港华语讲演会
高考主题讲座 高考语文 董 腾.
如何幫助兒童情緒管理- 一般兒童及情緒障礙兒童
簡報大綱 臺北健全房市策略簡介 臺北房市交易量大哉問 臺北房市成交價大彙集 臺北市交易違規大現形 預售屋契約預審制推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大家好!.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校学生心里健康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高雄區入學方式說明 報告人:中山工商 楊薇主任.
屏東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入學方式」宣導講綱
屏東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 「入學方式」 屏東縣十二年國教宣導種子講師 飛夢林學園 黃豊欽.
2017/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申请书的填写.
陸權論 由麥式1904著作「歷史的地理軸心」先提出「心臟地區和世界島」概念.
你认识他麽.
思维,决定一切 -公司战略、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思辨
EF少儿英语学习研究报告(北京).
我們通常都會稱自己為香港人?還是中國人? 為甚麼回歸了,人們口頭上不說是中國人,而是香港人呢?
創意設計思考 創 新紓壓服務 -Relax Space 指導老師:梁直青 組員 :吳晨維 李嘉萍 江承諺 鄭冠迪 何雨青.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暨種子講師團隊 講師:陳建利 課程督學
閱讀策略 在班級讀書會的設計 ——以《蟲洞書簡》為例.
商圈的形成與其 空間結構發展 以台東大學為例 指導教授:施孟隆博士 研究生:徐育萱.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加强学生党性修养 人文科学系第一学生党支部 朱青玲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课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爱乐活 ——高中生命教育.
----银行间的比较 论资本构成与充足率 淡 彩 的 黑 板 淡 彩 的 黑 板 金融73班 王艺霏 王 英
从2008年度时尚先生看我们的时代精神方向.
迈出青春第一步 初二(4)班 主题班会.
學習行為觀察與評估 講 師:陳怡華.
罗湖区第二届智慧杯中学政治学科小课题研究
第十章 常見的有機化合物 10-1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
第三章 社会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家了解社会的概念、认识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的基本观点,了解社会结构、社会运行以及社会形态的内涵,内容或类型,把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基本视角。
美國法上的隱私權(Right to Privacy)與公開權(Right of Publicity):百年發展舉世影響
离职流程精细化标准推进材料 人事行政处.
新聞報導 一、什麼是新聞? 1、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2、大眾關切的事 3、讀者有興趣知道的事 4、接近性.
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8 文化與經濟理論 授課教師:梁佳美 授課日期:
Semantic Navigation Liang Zheng.
指導老師:葉淳媛老師 組 員:施金翰 廖仁輝 李柏蔚 黃威耀 邱哲偉 張育彬 報告日期:100年12月6日
野 獸 派 & 馬 諦 斯 林 明 宗 老 師.
一、康德的生平及其思想 二、康德的义务论伦理思想 三、康德伦理思想的现代影响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 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陳韻如 繪圖者:趙祐瑜.
第五章 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技术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流程 第二单 元.
107學年度高雄區國中技藝技能 優良學生甄審入學說明會
107學年度高雄區 實用技能學程輔導分發 五福國中說明會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102-2金融法規(2~4) ~03..
南投縣106年度 結合家長會防制學生藥物濫用宣導
第三章 国际贸易政策 第二节 保护贸易政策 第三节 自由贸易政策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108學年度高雄區國中技藝技能 優良學生甄審入學說明會
                                                                                                                                                                                                                                  
由慈悲喜捨談慈濟教育的理念、使命與實踐 簡報人:慈濟技術學院 羅文瑞 校長.
第六章 土地開發特性.
社会的角度: 自然的角度 艺术的角度 出卖肉体的妓女 ——是“美”还是“丑”? 风烛残年、浑身皱纹等 ——是“美”还是“丑”? 《欧米哀尔》,青铜, 罗丹 1885年,又名《老娼妓》 社会的角度: 出卖肉体的妓女 ——是“美”还是“丑”? 自然的角度 风烛残年、浑身皱纹等.
大學教育與職業養成 主講人:簡錫如 博士      嘉義大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區域研究單元四 區域研究與政治學

地緣政治與政治地理 十九世紀末,全球大部份地區均已被西方殖民帝國瓜 分完成,一個世界市場體系出現,國際政治經濟關係 也開始在一個世界體系中運作各殖民勢力以及所有 的國家必須開始在有限的「唯一」空間内一較長短 在西方殖民帝國世界裡,除了英、法等老大帝國外, 新國家亟欲建立新政治體系,涉足國際舞臺,重新分 配國際權力,而老舊帝國則試圖挽救即將失去的光輝 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特別是鐵路的 興築,使得陸塊不再是開發的阻礙,海洋也不再是世 界交通的唯一孔道,海陸聯運的便捷和資源開發利益 衝突下導致國際間競爭更加劇烈 以政治景觀與環境關係爲硏究主題的現代政治地理應 運而生,以空間觀來解析國家和國際關係的地緣政治 亦出現

近代政治地理的發展 德國大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首創「地緣政治學」一 書,認為 地理是:「自然的總彙,歷史的基石。」 德國地理學者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 1779-1859)奠定現代政治地理的基礎。

拉采爾的「政治地理」思想 1.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適用於「國家的成長」。 2.認為國家為一「有機體」,其行為與一個生物完 全相同。 3.相信環境(廣義的地)對人類與國家有決定性的 影響。 4.地球所能提供並滿足國家有機體之成長所需的土 地是如此有限,國家有機體之間競爭生存空間的 情形不可避免。 所以,國家之間為了進行生存空間競爭而使用武力, 亦將是必然的行為。

現代政治地理硏究課題—地緣政治,於其發韌初 期即分成兩大系統 1.承繼Ratzel政治地理内涵,學術性分析國家生 存與土地間之關係,其重點在國家如何「自保」 立足世界政經體系,以歐陸德國瑞典等國爲代表 2.實務性地著手分析世界權力分配與制衡,強調 國家應如何維繫國際霸權並阻止新霸權誕生,以 美英等國爲主。

二十世紀初期的地緣政治與政治地理 1.Rudolf Kjellen爲深受Ratzel國家有機成長論以及「生 存空間」(Lebensraum)影響的瑞典政治學以及政治地理學 者 1899年創「地緣政治」(Geopolitik;geopolitics)一詞 1905年出版「斯堪地那維亞的地緣政治觀」 (Geopolitische Betrachtungen ueber Skandinavien) 由歷史上挪威和瑞典兩國數度的分合歷程,認爲自然地理要素並非分隔半島上兩國的主因 藉由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地形圖與人口聚落分佈圖微觀之分析,指出聳立在兩國間的Koelen山脈在其走向、高度與河流切割影響下,並不曾成爲雙方拓墾的分隔線 Kjellen試圖指出挪威與瑞典兩國就地理而言,並無眞正 的天然界線,而且就地貌而言兩國構成一「有機整體」, 只要有意願在政治上可聯合成爲一整體如歷史上所見結 合可達成互補,以及「理想國」自給自足的目的

1916年Kjellen在「國家乃一生命形式」(Der Staat als Lebensform) 一書中對「地緣政治」首度提出學術性定義: Kjellen的地緣政治,實際上就是在「描述自然地理環境要素 與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與Ratzel的政治地理學内涵吻合, 因而「地緣政治」此名詞並未被地理學界立即採納 1916年Kjellen在「國家乃一生命形式」(Der Staat als Lebensform) 一書中對「地緣政治」首度提出學術性定義: 「地緣政治是將國家視爲地理有機體或一空間現象的科學,也就是說,把國家看做是土地、國土、地方,最好是把它看成是領域。… 將土地視爲人類的居住處,並關注探究此土地與其他地表特質間關係的學問」 Kjellen的地緣政治仍然是政治地理學主要内涵,只是進一步 強調國家有機體爲了其「生存土地」被迫與其他國家間進行 永無休止的競爭 國家不僅是一法律單位,更是領土擴張或國際權力角逐的單 位國家領土愈大,存活及成功的機會愈大,而此「國家— 土地成長」的論點,成為一次大戰後德國地緣政治的「學術 理論」源頭

2.美國的海軍史學家Admiral Thomas Mahan(1840- 1914)提出有別於「國家—土地成長」觀的「國家—海 洋」密切相關論 1890年在「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中, 視海洋此「最巨大的高速公路」爲歷史上最重要的動 力,也是國家財富和實力的最終裁決者 同時認爲國家海權發展與地理環境要素,諸如:位置、 地形輪廓、面積、資源、人口,以及國家特質與政府 類型等關係密切 強大的海軍不僅是在過去,在現在或未來均爲維持國 家強權的保障,提醒美國及時掌握她所擁有的國土優 勢,發展強大的海軍,以成爲一海洋與殖民大國

Mahan的海權觀不但適時影響德國海軍政治,同時 也導致日後德、英的敵視態度 對國際政治局勢則預言未來國際政治問題必然與 土地面積廣大、文化複雜的亞洲有關,呼籲美國 應以強大的海軍來抵制並圍堵俄國的領土擴張等 等

3.1904年英國地理學者Harford Mackinder (麥金 德,1861-1947) 提出與Mahan相對的「陸權優勢」論說 在此環境衝擊下,Mackinder的政治主張不但由原來自 由貿易(Free trade) 轉而經濟保護,他並脫離提倡 自由貿易的自由黨,加入保守黨 另一方面,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也正面臨著隨著 工業革命而來的社會與思想革命,Mackinder提出影響 二次大戰後國際局勢數十年之久的「心臟地說」

另一方面,即使在西歐海上霸權全盛時期,歐亞大陸 内部地區卻絲毫未受干擾 1904 年在「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中,Mackinder首次提出「陸— 海」對峙概念,認爲世界歷史主要就是由「陸上生活 者」和「靠海維生者」之間的反覆衝突形成 最強大的世界陸權中心,一直存在於歐亞大陸内地,並不斷地向外威脅著海洋邊緣 Mackinder經由對歐洲歷史的分析,發現歐洲主要外 患來自東方歐亞大陸内部草原民族,此内陸對海洋邊 緣不斷的壓迫行動,導致海洋邊緣國「新航路」與海 上霸權的追尋 另一方面,即使在西歐海上霸權全盛時期,歐亞大陸 内部地區卻絲毫未受干擾

Mackinder相信歐亞大陸内部地區就是「世界政治樞紐」, 此幅員遼闊的草原地帶,如今政治上被俄國統一,加上 便捷的鐵路運輸系統,陸地内部豐富資源的開發指日可 待,換言之,俄國遲早將成爲強大的國際勢力 他認爲海權的哥倫布時代即將結束,在蒸汽火車推動之 下,未來世界將是陸權稱霸的時代,而此霸權中心,就 是在今俄國所在的歐亞草原地區,並將之命名爲世界政 治「樞紐區」(Pivot area) 他警告海權國一旦陸權影響滲透入海洋區,例如德國與 俄國結盟,則世界將出現一所向無敵的超級帝國 因此,與海洋關係密切的國家:位於歐亞大陸沿岸(内 部半月型區)與大洋上的美洲、澳紐和薩哈拉以南非洲 (外部半月型區),必須聯合起來抵制陸權的擴張以維 繫國際權力平衡

德國地緣政治學—國家土地成長說 Karl Haushofer (豪司霍夫1896-1946)爲二次大戰前德國地 緣政治中心人物,其中心思想即結合了 Ratzel和Kjellen的 國家有機成長論,Mahan、Mackinder的海權、陸權的國際權 力制衡論,Fairgrieve能源強國論,再加上其狂熱的民族主 義而成 背景 戰敗後的德國,不但海外殖民地盡失,國界被迫重劃,喪失萊因河以西與東北沿波羅的海的大片領土,還要賠償沈重的軍事費用 他曾停留於日本一段時日,目睹日本如何經由領土擴張成爲強國,因此堅信擴張空間是必要的,也是國家維繫生存正當的手段 他對遠離大英帝國影響圈外的歐亞核心印象深刻,接受海權 陸權世界爭霸衝突一事,常引用Madcinderl904年的「歷史的 地理樞紐」一文,嘆爲「所有地理世界觀論中最偉大的著作」 Haushofer認爲唯有擴張領土,統合整個中歐地區,並聯合位 居歐亞心臟地的俄國,德國才能成爲「自給自足」的強國

Kjellen雖把國家視作角逐權力的單位,但其地緣 政治在分析國家的地理環境要素,故幾乎等同於政 治地理内涵 Haushofer則視地緣政治乃由政治地理學延伸出來 獨立的「子科學」,以探討「地表自然生存空間内 政治生命形式(國家)歷史運動中土地的束縛與限 制」 Haushofer的地緣政治非單純描述性的,而是解釋 性的,他試圖建構一些「法則」來解釋,並爲國家 有機成長辯護 國家有機體需要生存空間,維持強權,劃清軍事防禦界線與文化界線,也必須是經濟自給自足體

1936並在「地緣政治本質」(Das Wesen der Geopolitik ) 一書,給德國地緣政治下了個簡明 的定義: 「地緣政治視國家爲一生命體。硏究焦點在國家與其環境(空間)--關係上,進一步並嘗試解決因空間(例如太小)所引發的問題。…地緣政治硏究涉及國家空間的必要性,而政治地理僅檢視國家的空間狀況」 換言之,地緣政治學提供國家領土「危機意識」, 無可避免地終於走向替納粹政權搖旗吶喊的的不 歸路

二十世紀中期之後—地緣政治與世界政治空間分析 二次大戰之後,地緣政治硏究由歐陸遷移到美國, 鑑於納粹政權的濫用,其學術定位再度引發爭辯 Harthorne視地緣政治的意義乃在「國際關係問題 上政治地理學知識與技術的應用」在此定位上, 「地緣政治」成了應用於「外交政治」上的應用政 治地理 1973年Cohen加入一動態思考面向定義: 「地緣政治分析的本質是在國際政治權力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地緣政治觀點會隨著變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對此變動性質解釋而異」

批判地緣政治學派,則認爲地緣政治硏究,除了 探究地理環境差異對世界政治的衝擊外,也涵蓋 檢視所有涉及世界政治的地理假說與詮釋等 Parker將地緣政治定義爲: 「以空間觀點(或地理中心觀)來探索國際實況整體(Ganzheit;the whole)的硏究。…但必須先檢視分析國際整體的組成份一國家來達成。」 Glassner(1996)視地緣政治屬政治地理課題之一, 其主要硏究内涵在「硏究國家與國際空間結構的 關係,嘗試瞭解國家權力基礎,以及國與國之間 交互作用的本質」 批判地緣政治學派,則認爲地緣政治硏究,除了 探究地理環境差異對世界政治的衝擊外,也涵蓋 檢視所有涉及世界政治的地理假說與詮釋等

空間生產與權力

空間生產與權力 空間在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地位與作用是近年 來與空間相關學科:地理學強調社會生活的空間 向度、社會互動關係與空間考量,以及空間在建 構社會時具有核心價值與位置 興起於1970年代左右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有鑒 於馬克思主義向來忽略關於資本主義特性的探討, 試圖將空間放入討論的分析架構中,並做為整合 社會構成與空間的工具

《空間的生產》確立了「(社會)空間是(社會)產 物」這樣的核心價值,這個命題有四個意涵: 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認為空間是社會產物, 過去留下的痕跡為其銘記,現在的社會空間不能 以自然、歷史或文化來解釋,它是一種社會關係, 意指在每個既定的生產模式中,內涵的特殊性質 形塑了空間,例如資本主義將空間與各種社會生 產的再生產直接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性的資 本主義制度 《空間的生產》確立了「(社會)空間是(社會)產 物」這樣的核心價值,這個命題有四個意涵: 1. 自然空間正在消失 2. 每個社會都會生產自己的空間 3. 從空間事物的生產轉移到空間自身的生產 4. 空間(包含空間的生產、形式與再現)有其歷史

秉持著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所指的「社會」是由「生產方式」來界定的,並有其特 殊的生產與在生產中間的社會關係及社會互動,這些都 存在著空間面向 在這個討論的脈絡中,他提出了可以概念化為「感知 (perceived)」、「構想(conceived)」、「生活 (lived)」這三種社會空間分析的基本概念三元組 換句話說,列斐伏爾認為,「空間牽涉到指派地方給再 生產的社會關係,也牽涉到指派地方給生產關係」 空間是一種社會關係,空間裡瀰漫著社會關係;空間不 僅僅被社會關係所支持著,也生產社會關係和被社會關 係再生產。也就是說,社會關係的建構、運作和實踐不 斷呈現了空間的存在。

Lefebvre三元空間辯證 「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 「空間的再現」(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再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 of space)

「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 是可以被觸及、體驗的空間經驗,是實際的生產過程,牽涉空間意義生產的表意過程(signification) 「空間的再現」 則屬於科學式的空間再現,是由國家機器及資本家透過官僚科層化及消費號召等,形成我們對於空間的感知,這是透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系統所撐起來的空間感知 「再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 of space) 則是被想像出來的生活空間,透過象徵、符碼等藝術形式的內容所形塑的社會空間,他同時具備日常生活的情感核心,是生活情境的所在

三者之間具有辯證關係,並同時發生在一個實體 空間裡,沒有相互割捨、排斥的關係。 透過發展這三個概念,Lefebvre 進一步以時間軸 線將日常生活的演進分為「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 與「具體空間」(concrete space)兩概念 的流變: 社會空間的生產是由絕對空間演化至抽象空間,這其中的關鍵是資本主義推進引發的生產關係改變,進一步導致的空間生產變異。

Harvey(2006: 130-131)認為,在Lefebvre的空間辯 證架構中,「空間實踐」就是與物質產生觸覺和感官 互動的世界,這是經驗的空間:這個世界裡的元素、 時刻和事件,是由具某些特質的物質性所構成的,其 中涉及了政經結構的力量 在「空間的再現」範疇中,則是嘗試透過抽象再現 (字詞、圖案、地圖、圖表、圖畫等),來恰當(如 果無法精確的話)反映我們週遭的物質現實,而這並 不是任意的構想或創造 「再現的空間」之概念,即是指人做為空間的使用者, 來呈現另類生活想像的實踐作法,也就是透過人在空 間中的姿勢,來再生產空間的意涵,這亦體現了前述 Lefebvre對於人這一面向的理論關懷

相較於Harvey 偏重經驗性的描述,Gregory則結 合了Lefebvre「抽象空間」的概念,認為「空間 實踐」、「空間的再現」、「再現的空間」是對 抽象空間與具體空間的「後設思維」,分指著政 經結構與日常生活的互動、專家官員對這一互動 的論述、以及常民自己的相對論述,而互動的實 踐乃是形成論述的基礎,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的 論述 他根據此種解讀,提出一個「權力之眼」圖示, 用以說明概念彼此間的關係

葛瑞哥里的「權力之眼」

在圖的左半部,透過經濟(資本家)與國家的雙管齊 下的作用,產生的結果是:對常民生活空間的商品化 與官僚化。這種空間生產邏輯即為:「空間的再現」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其具體方式則是空間科學論述(spatial sciences;例如建築規劃、都市計畫等)和監視規訓等手段,這背後的抽象哲學是,企圖運用「奇觀」(spectacle)將日常生活整編成一塊,將日常生活轉換為僅存交換價值的抽象空間。 右半邊的日常生活範疇,在Lefebvre 的思維中,雖然 其奉行正統的馬克思主義,但他卻視任何社會整體乃 由下層(base,生產手段與技術)、中層(structure, 以生產為中心的社會關係)、及上層 (superstructure,意識形態)結構所組成,現代社 會的行動者意識則遭到上、中、下層結構不同的控制 手段所綑綁

下層結構的手段作用在消費者的經驗—也就是日 常生活—層次,而表現為「強制」與「適應」 (compulsion and adaptation)兩種形式 譬如,一般人都把日常生活畫分成工作與休閒兩部分,而視「努力工作、拚命消費」為合理的想法 這種意識為何顯得合理? 因為現代社會已經先教會我們:職場乃要求紀律的地方,而我們抗壓(適應)的最好方法,就是以工作收入好好消費,以資補償

在行動者的想像中加強他消費的意義,可以掩飾 日常生活裡其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在工作的強大 壓力之下,他適應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 中層結構進一步控制消費者意識的方式,則作用 在他的「想像」(makebelieve)層次:利用語言 符號的「隱喻」及「轉喻」作用,刺激他對消費 過程與消費品的想像 消費者選購汽車絕非只在意它是「代步工具」(轉喻意義,出自駕車時腳與車內地板『貼近』[contiguity]),他必然加上媒體廣告所稱,車乃地位、成就等象徵的隱喻意義(把車與自身地位視為『相似』[similarity]的作用) 在行動者的想像中加強他消費的意義,可以掩飾 日常生活裡其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在工作的強大 壓力之下,他適應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

Lefebvre 特別舉出廣告(publicity)如何作用 在消費者的「意識形態」層次來說明 最後,上層的意識形態控制消費者,就是全面置 之於「控管消費的科層社會」中;意謂以大型官 僚化的報章影視媒體,乃至其他「意識形態國家 機器」,重疊而大規模的宣導「消費至上」的思 想 Lefebvre 特別舉出廣告(publicity)如何作用 在消費者的「意識形態」層次來說明 具體的汽車廣告,當然是利用影像符號在想像層次操縱消費者 在上層意識形態層次,則是經由我們可稱為「廣告建制」的東西—社會任何科層組織都如出一轍,其無時無地不在宣導消費,以此意識型態影響消費者

全景敞視主義

Foucault 的權力觀點是對知識(論述)與社會建 制(機構)等關係進行理解 不同於18 世紀以國家為名進行管制,當代生活的 權力運作方式是以全新的手段 「不靠權力,而靠技術;不靠法律,而靠正常化;不靠懲罰,而靠控制,而且其涉及的範圍及採用的形式都超出了國家及其機構,…,我們已經進入了一種新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法律越來越難以表達權力或充當權力的表現形式。」 在當代社會中權力不再只是國家機器的代言人, 權力有了新的界定方式及場域,例如醫院、學校 和軍隊等機構都是權力運作的化身

權力不為任何主體所擁有,它是隨時隨地及無所不在的, Foucault以力學觀點,比喻權力的存在的形式,他認為: 對 Foucault 而言,權力是將個體轉化為主體的管制力 量,權力透過轉化的過程將個體(individual)變為主體。 因此對權力的考察並不在於權力是什麼(what),而應該 是權力如何運轉(how) 權力不為任何主體所擁有,它是隨時隨地及無所不在的, Foucault以力學觀點,比喻權力的存在的形式,他認為: 「(權力)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在任意兩點內的關係都會產生權力。權力無所不在,並不是因為它包含一切,而是因為它來自一切方面」 對 Foucault 而言,規訓是一種把權力施諸身體的政治 技術,無論是工廠、學校或軍隊, 這些機構都在遂行對 身體分配 透過對於身體在空間中的分配,或是活動的控制,權力 化身成各種形式包圍肉身,這是權力的「微物理學」 (microphysique),經由每個細小的層級滲透身體 Foucault 用邊沁(Bentham)的全景敞視建築(panoticon)作為隱喻,說明當代空間中無所不在的規訓

在圓形監獄裡面的囚犯,環繞在監視台周圍受到中心的 監看,這樣的觀看/監視模式是持續性的、有紀律的和匿 名性的 並不是說建築是權力的象徵,而是建築本身體現權力的 施行,在圓形監獄內,有兩種觀看關係: 對監視者的「縱向可見性」(axial visibility)和對其他受囚禁者的「橫向不可見性」 這兩種關係使的受監視者存在一種心理恐慌狀態,因為 他無從得知其他人狀況,僅能想像自己和他人狀況一樣, 如果要遁逃或是叛亂,都無法得到他人的援助,而也就 是這樣的心理恐怖平衡,管理得為可能 這種權力的規訓關係,進一步產生在受監視者的內心, 亦即當他信任這個系統,即使中心沒有人監視,受囚禁 者亦會自我規訓,這種監視關係的內部化,正是規訓的 極致展現

全景敞視建築是邊沁設想的一種新式監獄:周圍 是一個環形建築,中心有一座瞭望塔,環行建築 被分割成若干小囚室,每個囚室都有兩個小窗戶, 一個對著裡邊的瞭望塔,另一個正對著外邊,通 過逆光的效果,人們可以從瞭望塔上觀察囚室中 的人影 這種建築之所以能夠與規訓聯系在一起,就是由 於它將觀看與被看明確地分開了 在小囚室裡的人只能被看而什麼也看不見,瞭望 塔內的人則可以清楚地觀察小囚室中的人卻不會 被看到。這種關鍵性的機制產生了重要的後果。

第一,由於被囚禁者什麼也看不見但卻又知道自 己被隨時監視著,即自己處於一種持續的可見狀 態中,因此規訓權力持久地、自動地發揮著作用 第二,這種建築不僅起到監視的作用,而且還具 有更積極的作用,這就是進行實驗、改造行為和 規訓人 第三,全景敞視建築最終將成為一個「自動」的 運作系統

邊沁所提出的全景敞視建築的構想,最初只是一 個監獄改造方案,但是在被提出之後,它卻被推 廣到了其他的許多領域,如醫院、學校、工廠等 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全景敞視建築濃縮了一種權力運作的場景,即 在有限的空間內同時處置多個個體,並根據相互 關係和等級體系組織人員分配、安排權力運作管 道、確定權力幹預手段和方式 在這些方面,醫院等場所無疑和監獄是類似的

2.全景敞視建築模式使權力運作方式趨於完善 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它使較少的人能同時控制較多的人,體現出髙效性 它使權力在任何時刻都能發揮效力,具有連續性 它不隨某個人或某些人的嚴謹或疏忽而發生變化,具有自動性 在權力運作的方式上,除了在建築物中體現的建築學和幾何學之外,它不使用任何物質手段卻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因而它具有精神性 全景敞視建築的構想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權力模式, 這種模式可以用於任何權力機構,因為它使權力 的運作在人力、物力和時間的使用等方面呈現出 整體的經濟性

3.這種權力模式不僅使權力運作更加經濟,而且使 權力本身也得以加強 全景敞視建築中的受監視者不是從外在的儀式和物質力量中感受到權力,而是從內在的精神上意識到這種力量的無所不在 在其中權力不是作為一種沉重而僵硬的因素壓迫個體的,不是巧妙地介入個體的日常生活之中,通過增加接觸點來使自己的效能得以強化 盡管權力在這種模式下會有所增強,但它沒有演化成暴政的危險,因為它本身也是要接受外部的監督的,這個「外部」就是整個社會。而這又進一步使得規訓權力增強

4.全景敞視模式不僅對權力本身有利(更經濟和更有 力),而且還使得社會力量得到增強 人們往往會將權力視為壓迫性的力量,但全景敞視模式 不是一個單純的控制機制,它不僅是一個「權力增益 器」,而且還是一個「生產增益器」 「一方面,權力得以在社會的基礎中以盡可能微妙的方式不停地運作,另一方面,權力是在那些與君權的行使相聯繫的突然、粗暴、不連貫的形式之外運作。 」 在這個機制下運作的權力並不是與它的控制物件—社會 相分離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它不像君主權力那樣粗暴 地展示自己,而是精巧地在細節上控制每一個人 在這種權力行使的過程中,它的積極作用不斷體現: 增加生產、發展經濟、傳播教育、提高公眾道德水準等 等,整個社會的力量隨之得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