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網路能做些什麼呢? 檔案管理 共享檔案 傳輸檔案 共享應用程式 資料庫 網路電玩 週邊設備分享 印表機 硬碟空間 光碟機 傳真 / 數據機 和其他網路使用者交流 收發電子郵件 電子會議 網路電玩 在網路上,必須透過帳號與密碼來管理使用者的身分與權限.
Advertisements

Welcome Are you ready to come to the world of Internet? Kick here.
项目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一章 认识计算机网络
大学计算机基础—— 系统工具与环境 (理工科用) 赵 欢 肖德贵 李丽娟 洪跃山 编著.
第八章 Internet应用.
第6章 网络应用基础 主讲:.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考课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6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网考小组.
先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再分析网络视频监 控系统的架构、原理与维护。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高二下信息技术课堂 ——
大学计算机基础 (省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 (第八章) 华南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 1.
第 1讲 计算机网络概述.
本周复习一下基本的网络知识 下周开始讲解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第四周开始到实验室做实验(主楼910,9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宁夏医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第五章 網際網路 5-1 網際網路的歷史沿革 5-2 網際網路基本運作原理 5-3 連線媒介與連線上網 5-4 網際網路上的熱門應用
《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
課程名稱:計算機概論 授課老師:李春雄 博士
网络互联基础解析.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2.4 计算机网络基础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如何分类?
第七章 電信、網際網路與無線技術.
第7章 防 火 墙 技 术 7.1 防火墙概念 7.2 防火墙原理及实现方法 7.3 防火墙体系结构 7.4 防火墙的构成
第 1 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第三章 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 : 電子商務基礎建設
高等学校21世纪教材 计算机网络 教程 电子教案.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PPT电子演示文稿 琼台师专信息技术系.
第一章 概 述.
2 Internet概述 Internet是由成千上万个网络互联起来的规模空前的超级计算机网络。
第09章 无线网络 讲师:韩立刚 QQ: QQ教学群:
第6章 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6.1 计算机网络概述 6.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6.3 Internet基础
电子商务概论 第二章 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
第九章 無線網路.
思考 问题十:大学生如何提高英语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
第2章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与体系结构 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2.2 协议与划分层次 2.3 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
第五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多媒体计算机.
6.1 网络概述 6.2 Windows的网络功能 6.3 Internet概述 6.4 Internet的使用 6.5 网上浏览工具的使用
电子商务的网络技术 德州学院计算机系.
第1章 概述.
第8章 系統架構.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Chapter 6 電腦網路
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各个层次的相关协议,理解接口和服务等概念。掌握ISO/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各个层次及其所实现的功能。掌握IP地址的功能和划分,并对子网掩码和下一代互联网IPv6有相应的了解。
10.2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对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道德、政治与法律问题。Internet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技术的成熟与广泛的应用。目前,大量的商业信息与大笔资金正在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世界各地流通,这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影响。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使得各级政府与各个部门之间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办公自动化。所有这一切都说明:网络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
辅导教师:杨屹东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 辅导教师:杨屹东
計算機概論 1001課後輔導教材 單元 4:電腦網路 主講老師:徐培倫.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互联网简介 计算机网络概述 网络互联技术 网络工具的使用 实训三 思考与练习 本章小结 导航 末页 前一页
第5章 网络软件 开发技术 (一)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本章导语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本章目录 本章重点  开始学习 思考问题.
第7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網路概論.
網路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是為讀者建立有關網路的基本知識, 作為後續章節的基礎。首先我們會說明網路的基本概念, 接著介紹網路的各種類型與相關的作業系統, 最後則是介紹 OSI 與 DoD 等兩種網路模型, 讓讀者能進一步了解網路運作的方式。
第 16 章 Internet架構.
第五章 網際網路 5-1 網際網路的歷史沿革 5-2 網際網路基本運作原理 5-3 連線媒介與連線上網 5-4 網際網路上的熱門應用
第6章 Internet 本章重点学习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有关知识。 学习了解Internet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什麼是網際網路? 面臨攻擊的網路 網路邊際 總結 網路核心
第二十二章 電子商務網路架構.
考试题型 填空题(30) 选择题(20) 名词解释(10) 问答题(24) 计算题(16) 附加题(30) 成绩核算:
本章要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Internet基础 Internet服务
第一章 互联网与网站 Cpt1 Interent & Website
第2讲 网络安全协议基础 此为封面页,需列出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和课程开发室名称。
第0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讲师:韩立刚 QQ: QQ教学群:
3.1 通訊協定 3.2 開放系統參考模式(OSI) 3.3 公眾數據網路 3.4 TCP/IP通訊協定
3 電子商務技術.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
TCP/IP协议及其应用.
傳輸控制協議 /互聯網協議 TCP/IP.
網路概論 第3章 協定與模型.
指導教授:梁明章 A 許之青 國立高雄大學 2010/06/25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计算机网络 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课程介绍 办公室:南海楼401 谢希仁 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课程:计算机网络 教师:周继鹏 上课时间地点: 教材: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时间:星期一 教室:教学大楼207 教材: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谢希仁 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教学安排 本学期共20周 课程评估 1—16周上课, 17-18复习, 19—20周考试 考试:80% 平时:20%(包括作业,平时测试和上课出勤等)

课程内容 计算机网络类型 网络体系结构 Internet和TCP/IP协议 计算机网络安全

教学目标 了解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 掌握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所采用的技术 学会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设计方法 清楚计算机网络(Internet)的特点和具体实现 为以后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专题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学习方法学介绍 为什么人生有不同的结局 人生三步曲:求学习,谋职业,服务社会 学习:学校+社会 无知是阻碍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 无知的表现是强化的恐惧和欲望,或缺乏自信 成功的人必需抓住每一个机会,稳步前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 计算机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计算机专业的特点: IT业的技术更新周期是18个月 高素质的IT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计算机专业的特点: 理工结合、软硬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 人才培养的目标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

我国大学升的就业状况 我国从1999年开始扩招,每年增加50万左右 毕业时间 毕业人数 比上年增加人数 增幅比率 就业率 待业人数 (教育部统计) 2002 145万 46万 42.6% 80% 51万 2003 212 67 46.2% 70%本科, 55%高职 64 2004 280 68 32% 61.3%本科 40%高职 76 2005 338 58 20.7% 70%本科 98 2006 413 75 22.2% 72.75% 超100 2007 495 82 19.9% 72.6% 2008 559 12.9% 70% 2009 610 51 9.1% 68%

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 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分类 第一类是普通本科院校(共742所) 其中500多所院校有计算机学科类专业。 第二类是普通高职院校(共1109所) 第三类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共317所) 第四类是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共118个)

IT产业发展状况 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万亿元,增长23.7%; 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软件收入5800亿. 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7.2%,已成为国家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 2007年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过9亿,达9.0213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70683亿户,移动电话用户5.31447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用户规模均居世界首位。 2007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2 .53亿,居世界第1位。 2008年上半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7305万人

软件产业发展状况 世界前三大软件出口国:美国,印度和爱尔兰。 2005年,中国软件从业人员90万人,日本120万人,美国240万人. 2006年,中国软件从业人员100万,我国软件人才每年至少还要存在20万缺口。 2007年底我国共有软件企业18000家,软件从业人员人员150万,平均每个企业只有38人,除东软达到1.3万人外, 没有超万人的软件企业. 而印度目前有10的企业2家,万人以上的企业10家. 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 ,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超过1/10。2006年4800亿元,同比增长23%。 2007年5834亿元,同比增长21.5%。 2005年,中国软件出口规模继续大幅扩大,全年共完成软件出口额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2006年软件出口额60.6亿美元,同比增长68.6%。

软件产业发展状况 与美国,日本,爱尔兰相比,我国的软件产业总体上比较落后. 核心技术落后,受制于人,国际竞争力低:因此,需要技术创新,争取在移动通信,中间件,游戏软件等领域有所突破. 管理水平跟不上:需要管理创新,学习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软件生产管理模式. 产业创新:比如动漫产业、游戏产业、信息安全产业等 企业创新:重点发展和扶持一些大企业,龙头企业,跨国公司,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经济与社会发展最迫切需要的IT人才 高端IT技术专家与复合型人才 软件系统分析/软件设计人才 数字内容开发设计人才 集成电路设计开发人才

第 1 章 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网概述 1.3 因特网的组成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第 1 章 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网概述 1.3 因特网的组成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1 计算机网络 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1.1 计算机网络 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商业网络。 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

因特网的意义 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都已离不开因特网。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的互连集合。这些计算机各自是独立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通过有线或无线的传输介质连接起来,在计算机之间实现统一的通信协议。不同的计算机网络可以采用网络设备实现互连,构成更大范围的互联网络。在计算机网络上达到信息的高速传送以及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 最重要的功能 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共享——即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1.2 因特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背景 是 20 世纪 60 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 1.2 因特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背景 是 20 世纪 60 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 60 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提出要研制一种生存性(survivability)很强的网络。 传统的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的电信网有一个缺点:正在通信的电路中有一个交换机或有一条链路被炸毁,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 如要改用其他迂回电路,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

网络与因特网 起源于美国的因特网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 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host)。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a) (b) 网络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 结点 链路

主机 因特网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1983 年 TCP/IP 协议成为 ARPANET 上的标准协议。 人们把 1983 年作为因特网的诞生时间。

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多层次 ISP 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因特网。 出现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用户通过 ISP 上网 用户 因特网 服务提供者 因特网 ISP1 ISP2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的层次。

本地 ISP 第三层 本地 ISP 本地 ISP 第二层 本地 ISP 第二层 ISP 大公司 第一层 本地 ISP 大公司 本地 ISP NAP 一级 ISP NAP 第一层 ISP 第二层 ISP 本地 ISP 本地 ISP 第二层 ISP 第二层 ISP 大公司 本地 ISP 本地 ISP 本地 ISP 本地 ISP 公司 A B 校园网 校园网 校园网 校园网 主机A → 本地 ISP → 第二层 ISP → NAP → 第一层 ISP → NAP → 第二层 ISP → 本地 ISP → 主机B

万维网 WWW 的问世 因特网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增长速率最快的计算机网络,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因特网究竟有多大。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 CERN 开发的万维网 WWW (World Wide Web)被广泛使用在因特网上,大大方便了广大非网络专业人员对网络的使用,成为因特网的这种指数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因特网的发展情况概况 网络数 主机数 用户数 管理机构数 1980 10 102 102 100 1990 103 105 106 101 网络数 主机数 用户数 管理机构数 1980 10 102 102 100 1990 103 105 106 101 2000 105 107 108 102 2005 106 108 109 103

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因特网协会 ISOC 因特网体系结构 研究委员会 IAB 因特网研究部 IRTF 因特网工程部 IETF 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因特网协会 ISOC 因特网体系结构 研究委员会 IAB 因特网研究部 IRTF 因特网工程部 IETF 因特网工程指导小组 IESG 因特网研究指导小组 IRSG … 领域 领域 RG … RG … … WG WG WG WG

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的四个阶段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各种RFC之间的关系 因特网草案 实验的 RFC 建议标准 提供信息的 RFC 草案标准 6 种 RFC 因特网标准 历史的 RFC

1.3 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主机 路由器 网络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1.3 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主机 路由器 网络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1)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1.3.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1.3.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即Client/Server方式 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 Peer-to-Peer方式

1. 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1. 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 A 向服务器 B 发出请求服务, 而服务器 B 向客户 A 提供服务。 运行 客户 网络边缘 程序 运行 服务器 程序 A ① 请求服务 B ② 得到服务 客户 网络核心 服务器 客户 A 向服务器 B 发出请求服务, 而服务器 B 向客户 A 提供服务。

客户软件的特点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 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2. 对等连接方式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运行 P2P 程序 运行 P2P 程序 E C 网络边缘 网络核心 F 运行 P2P 程序 D 运行 P2P 程序

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路由器的重要任务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 两部电话机只需要用一对电线就能够互相连接起来。  

更多的电话机互相连通  5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10 对电线。 N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N(N – 1)/2 对电线。 当电话机的数量很大时,这种连接方法需要的电线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的平方成正比。 

使用交换机 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  …   交换机     

“交换”的含义 在这里,“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的特点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 这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电路交换举例 ( ( ( ( A 和 B 通话经过四个交换机 通话在 A 到 B 的连接上进行 交换机 中继线 交换机 用户线 中继线 A C 用户线 ( D

2.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假定这个报文较长 不便于传输 报文 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 假定这个报文较长 不便于传输

添加首部构成分组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请注意:现在左边是“前面” 报文 数 据 数 据 数 据 分组 1 首部 分组 2 数 据 数 据 数 据 分组 1 首部 分组 2 首部 分组 3 首部 请注意:现在左边是“前面”

分组交换的传输单元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数 据 首部 分组 1 数 据 数 据 首部 分组 1 数 据 首部 分组 2 数 据 首部 分组 3

分组首部的重要性 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分组 1 首部 数 据 分组 2 首部 数 据 分组 3 首部 数 据 收到的数据

最后还原成原来的报文 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这里我们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报文 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 数 据 数 据 数 据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在因特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网络核心部分 H4 H2 路由器 H6 网络 主机 H1 H5 H3

华为Quidway R2509路由器一台

网络核心部分 H4 H2 路由器 B H6 D E 主机 A H1 H5 C 发送的 分组 H3

分组交换网的示意图 注意分组路径的变化! H2 向 H6 发送分组 H1 向 H5 发送分组 H4 H2 D 路由器 B H6 主机 H1 E H2 向 H6 发送分组 A H1 向 H5 发送分组 H5 C H3 互联网

注意分组的存储转发过程 在路由器 A 暂存 查找转发表 找到转发的端口 在路由器 C 暂存 查找转发表 找到转发的端口 在路由器 E 暂存 H4 H2 在路由器 A 暂存 查找转发表 找到转发的端口 在路由器 C 暂存 查找转发表 找到转发的端口 在路由器 E 暂存 查找转发表 找到转发的端口 最后到达目的主机 H5 D 路由器 H1 向 H5 发送分组 B H6 主机 H1 E A H5 C H3 互联网

路由器 在路由器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主机和路由器的作用不同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向网络发送分组,从网络接收分组。 路由器对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最后把分组交付目的主机。

分组交换的优点 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存储转发原理 并非完全新的概念 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三种交换的比较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报 文 P1 连接建立 P2 P1 P3 P2 数据传送 报文 P3 P4 连接释放 报 文 t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报文 报文 报文 分组 分组 分组 比特流直达终点 数据传送 的特点 存储 转发 存储 转发 存储 转发 存储 转发

新型网络的基本特点 网络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而不是为了打电话。 网络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局限于单一类型的计算机。 所有的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因而大大提高网络的生存性。 计算机在进行通信时,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网络的结构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同时还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ARPANET的成功使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生根本变化 早期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主机为中心的星形网 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昂贵的中心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分组交换网则是以网络为中心,主机都处在网络的外围。 用户通过分组交换网可共享连接在网络上的许多硬件和各种丰富的软件资源。

从主机为中心到以网络为中心 以主机为中心 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 主机 终端 主机 分组交换网

1. 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 (2)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1. 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 (2)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3) 中国科学技术网 CSTNET (4) 中国联通互联网 UNINET (5) 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 CNCNET (6)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 CIETNET (7) 中国移动互联网 CMNET (8) 中国长城互联网 CGWNET(建设中) (9) 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 CSNET(建设中)

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5.1 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定义 1.5.2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5.1 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定义 最简单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 1.5.2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网络的交换功能进行分类 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按拓扑结构划分 按传输媒体划分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个人区域网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2. 不同使用者的网络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公用网 (public network) 专用网 (private network)

用来把用户 接入到因特网的网络 接入网 AN (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由 ISP 提供的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因特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4.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拓扑结构划分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抛开网络中的具体设备,用点和线来抽象出网络系统的逻辑结构 4.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拓扑结构划分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抛开网络中的具体设备,用点和线来抽象出网络系统的逻辑结构 总线型 星型 环型 树型

5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传输媒体划分 有线计算机网 传输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无线计算机网 5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传输媒体划分 有线计算机网 传输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无线计算机网 传输介质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激光等。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 1 或 0。 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是 b/s,或kb/s, Mb/s, Gb/s 等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2. 带宽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2. 带宽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 b/s (bit/s)。

常用的带宽单位 更常用的带宽单位是 请注意:在计算机界,K = 210 = 1024 M = 220, G = 230, T = 240。 千比每秒,即 kb/s (103 b/s) 兆比每秒,即 Mb/s(106 b/s) 吉比每秒,即 Gb/s(109 b/s) 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 请注意:在计算机界,K = 210 = 1024 M = 220, G = 230, T = 240。

数字信号流随时间的变化 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带宽为 1 Mb/s 带宽为 4 Mb/s 1 s 时间 每秒 106 个比特 时间 1 0 1 0 1 1 1 s 带宽为 1 Mb/s 时间 每秒 4  106 个比特 0.25 s 带宽为 4 Mb/s

3. 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传输时延(发送时延 ) 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传输时延(发送时延 ) 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 = 数据块长度(比特) 信道带宽(比特/秒)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米)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处理时延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处理时延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之和: 总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四种时延所产生的地方 从结点 A 向结点 B 发送数据 在结点 A 中产生 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在链路上产生 传播时延 在发送器产生传输时延 (即发送时延) 数据 … 1 0 1 1 0 0 1 队列 链路 结点 A 发送器 结点 B

容易产生的错误概念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5.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 带宽 链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6.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时延与网络利用率的关系 根据排队论的理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若令 D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则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表示 D 和 D0之间的关系: U 是网络的利用率,数值在 0 到 1 之间。

时延 D 时延 急剧 增大 D0 利用率 U 1

1.6.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费用 质量 标准化 可靠性 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易于管理和维护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工作才行,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关于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 只要遵循 OSI 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这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在市场化方面 OSI 却失败了。 OSI 的专家们在完成 OSI 标准时没有商业驱动力; OSI 的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且运行效率很低; OSI 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因而使得按 OSI 标准生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 OSI 的层次划分并也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

两种国际标准 法律上的(de jure)国际标准 OSI 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是非国际标准 TCP/IP 现在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 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de facto) 国际标准。

1.7.2 划分层次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1.7.2 划分层次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时序的意思)。 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一个简单的协议 It is red, I must stop It is green, I can go Green – GO Yellow – Slow down Red - STOP It is green, I can go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划分层次的概念举例 主机 1 向主机 2 通过网络发送文件。 可以将要做的工作进行如下的划分。 第一类工作与传送文件直接有关。 确信对方已做好接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 双方协调好一致的文件格式。 两个主机将文件传送模块作为最高的一层 。剩下的工作由下面的模块负责。

两个主机交换文件 只看这两个文件传送模块 好像文件及文件传送命令 是按照水平方向的虚线传送的 主机 1 主机 2 文件传送模块 文件传送模块 把文件交给下层模块 进行发送 把收到的文件交给 上层模块

再设计一个通信服务模块 主机 1 主机 2 只看这两个通信服务模块 好像可直接把文件 可靠地传送到对方 文件传送模块 文件传送模块 把文件交给下层模块 进行发送 把收到的文件交给 上层模块

例如,规定传输的帧格式,帧的最大长度等。 再设计一个网络接入模块 主机 1 主机 2 文件传送模块 文件传送模块 通信服务模块 通信服务模块 网络 接口 网络 接口 网络接入模块 通信网络 网络接入模块 网络接入模块负责做与网络接口细节有关的工作 例如,规定传输的帧格式,帧的最大长度等。

分层的好处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灵活性好。 结构上可分割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层数多少要适当 若层数太少,就会使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 层数太多又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的系统工程任务时遇到较多的困难。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实现(implementation)是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前提下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这些功能的问题。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TCP/IP 是四层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TCP/IP 是四层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但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 因此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 网络层(network layer)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5 应用层 4 运输层 3 网络层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注意观察加入或剥去首部(尾部)的层次 计算机 1 计算机 2 AP1 应用层首部 AP2 H5 AP2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H4 运输层首部 5 5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H3 网络层首部 4 H5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4 H2 链路层 首部 T2 链路层 尾部 3 H4 H5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3 2 2 H3 H4 H5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1 1 10100110100101 比 特 流 110101110101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计算机 2 AP1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AP2 5 5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4 4 H5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4 4 H4 H5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3 H3 H4 H5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3 2 2 H2 T2 H3 H4 H5 应 用 程 序 数 据 1 1 10100110100101 比 特 流 110101110101

1.7.4 实体、协议、服务 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1.7.4 实体、协议、服务 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实体、协议、服务 和服务访问点(续)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实体、协议、服务 和服务访问点(续) 服务用户 协议(n + 1) 第 n + 1 层 交换原语 交换原语 第 n 层 服务提供者 SAP SAP 第 n 层 服务提供者 实体(n) 协议(n) 实体(n)

协议很复杂 协议必须把所有不利的条件事先都估计到,而不能假定一切都是正常的和非常理想的。 看一个计算机网络协议是否正确,不能光看在正常情况下是否正确,而且还必须非常仔细地检查这个协议能否应付各种异常情况。

OSI 与 TCP/IP 体系结构的比较 OSI 的体系结构 TCP/IP 的体系结构 TCP/IP 的三个服务层次 各种 应用服务 7 6 5 4 3 2 1 应用层 应用层 表示层 (各种应用层协议如 TELNET, FTP, SMTP 等) 会话层 运输服务 (可靠或不可靠) 运输层 运输层(TCP 或 UDP) 网络层 无连接分组交付服务 网际层 IP 数据链路层 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

1.7.5 TCP/IP的体系结构 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最高只用到网络层 而没有使用运输层和应用层。 主机A 主机B 4 3 2 1 应用层 网际层 网络 接口层 应用层 运输层 网际层 网络 接口层 路由器 网际层 网络 接口层 网络 1 网络 2 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最高只用到网络层 而没有使用运输层和应用层。

沙漏计时器形状的 TCP/IP协议族 Everything over IP IP 可为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IP over Everything IP 可应用到各式各样的网络上 … … 应用层 HTTP SMTP DNS RTP 运输层 TCP UDP 网际层 IP 网络接口层 … 网络接口 1 网络接口 2 网络接口 3

【例1-2】客户进程和服务器进程 使用 TCP/IP 协议进行通信 应用层 应用层 ① 客户发起连接建立请求 客户 服务器 ② 服务器接受连接建立请求 运输层 运输层 以后就逐级使用下层 提供的服务 (使用 TCP 和 IP) 网络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 因特网

功能较强的计算机 可同时运行多个服务器进程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运输层 网络层 应用层 计算机 1 客户 1 计算机 2 客户 2 计算机 3 应用层 服务器 1 服务器 2 运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因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