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山 (1907 ~2005) 資料來源:視覺素養學習網
台灣畫家 林玉山 (1907 ~) 畫家林玉山,民國前五年出生於嘉義美街,本名英貴,號雲樵子、諸羅山人及桃城散人。畫藝之啟蒙,受到幼時家中聘 請的民間畫師影響,自小展露出繪畫的天分。 林玉山早年的家庭背景及師承,交融了民間畫師與文人畫家的角色。十九歲負笈東瀛,留學東京川端畫學校,開始接受完整的專業美術教育。一年後暑假返台期間,參加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即獲入選 ,並與郭雪湖、陳進同被譽為「台展三少年」,自此崛起畫壇。一九三五年,二度赴日深造,建立了個人風格,壯年時期已 是領導嘉義地區的人物了。林玉山對於自 己的畫歷過程,曾提到兩次變化的過程,均在青壯時代,第一次是川端畫學校回來後,問學於悶紅老人,由寫生派參透文人畫的契機;而京都時期是摹古考古期,摹 取的對象是中國宋人的畫作。另一方面,個人的漢學詩文修養,使他往後精神上融 入傳統中國繪畫而得心應手。 光復初期時,林玉山擔任省立嘉義中 學美術教師,一九五一年轉往師大美術系執教,直到退休,一直都在教育界。「寫 生」的觀念,始終是林玉山創作的源頭與鼓吹的信念,不僅實踐於畫中,亦常在其 文章中提及。他不論在藝術成就或風骨上 均受眾人景仰,學子遍及各地,影響相當深遠。
蓮池 1930 絹‧膠彩 147.5×215 cm 此幅為林玉山獲第四屆畫展之特獎作品。構圖右上至左下虛斜分出兩部,荷葉盛開,花朵綻放,白鷺一隻,涉水覓食,富麗典雅。從畫風發展的過程言,此畫因寫生建立了個人的一種工筆畫風格,尤其是色彩的感覺,從真實體驗中得來的表達,可說是 一劃時代的作品。鄉原古統評作台展型正統者。
放牛圖 1948 紙‧彩墨 68×87 cm 此時林玉山畫風以漸由工筆設色轉入寫意筆調。本幅畫人畫牛,線條靈活,筆意輕鬆,蓋寫生有成,落筆成形,毫無滯礙。一片嫩草,用淡墨、石綠勾出,復以藤黃襯底,陽光下的新綠,由於使用生宣紙,吸水性的效果,使畫面更具一份潤澤感。本幅取材台灣南部農村,蓋當時猶是農業社會,郊野隨時可見之景象 。
毘陽山色 1958 紙‧彩墨 75.5×95 cm 第十三屆省展展出之作。雲橫秀嶺。山石紋理的描繪上,基本型態還是用線型的皴法做結構 ,層層茂林,出以點點簇簇,這種筆法,可以在傳統的風格裡找到例證,然而設色的意念,既非往昔常見的青綠,或者淺絳,可以說是一種絕對的新型態,而取景高峰在望,滿布畫面,亦從寫生所見。整幅畫明麗灑落,引人入勝。
眈眈 1972 紙‧彩墨 61×72 cm 密葉濃佈中,虎視眈眈,特強調其眼神,兩眼凝神而有所注目,炯炯中真令人不寒而慄,就虎之骨肉、皮毛、神氣上的威猛精壯,周全地表達。卓立於此,萬獸為之稱臣。畫固狀物為先,惟善者得其神,本幅於虎之壯碩,固不待言,而虎之威風,自形 態中散發,乃寫生之高手,傳神之妙法。
婆羅浮屠 1987 紙‧彩墨 80.5×64 cm 第六屆膠彩畫展展出之作。佛塔並立,中望再露出一排佛塔 ,此單調之景,利用陽光反照,受光與陰影,兩相對比,使用青 與黃襯托。古老傳統中,本幅可列入界畫範圍,但本圖用徒手畫來,橫斜交錯,美感生焉。雖是 西洋透視取景,但意境不免讓人想起蘇東坡詩「老僧已死成新塔 」,地上雙鵲更有偶然雪泥留鴻 爪感慨。
猛虎圖 1923 紙‧彩墨 133×39 cm 目前保存的林玉山作品中,本幅是最早的一件。以虎為題材,因其生氣勃勃,頗受民間所喜愛。林玉山回憶,青年時代,於家中風雅軒應付顧客求畫,曾畫過有關虎圖。本幅畫虎步行石岩旁,張口揚尾,若有所思,蓄勢將發。形象正確,設色沈穩,雖為其年少之作,實技法已熟練。
綠蔭 1933 紙‧彩墨 113×82 cm 畫斑鳩一隻,獨棲於樹枝上。全幅樹葉濃密,用石綠重彩敷染,葉之造型如楓,惟不以線勾勒,襯以青紫底層,以顯示重重空間。整個綠色調中,主題鳩鳥用淡赭,大有補色調劑作用,膠彩畫的特色是細密濃豔的色彩為主,強烈的綠意,使觀賞者如盛夏中置身於清涼世界。
竹雀圖 1936 絹‧重彩 137.5×56.5 c 竹二竿,葉疏葉密間,群雀鳴叫跳躍。以寫生觀察為法,畫雀固形象精準。畫竹之幹節枝葉安排,一一如生態所見,疊葉之妙,於整齊之中,更富穿插變化。青青綠竹,設色以綠為主,但色彩之輕重,由黃綠為底,而罩石綠,輕重之間,色彩層次豐富,下方馬櫻丹一叢,花之色調,與麻雀之羽毛,用黃赭色,復與綠竹成互補顏色,帶給觀者有如置身盛夏綠蔭中,聞聒聒雀聲。
雙牛圖 1941 紙‧膠彩 134.5×174 cm 赤牛一棕一黑,站立於仙人掌旁。色調頗富南國風味。輪廓線條雄壯有力,色調單純,簡勁之中,畫面力若萬鈞,於牛之渾厚,十足發揮。紙地以約四寸方塊拼成,質粗厚,而敷色亦樸實,評者以為深得中亞畫風影響,如與唐代敦煌壁畫野牛圖相較,實有同出一源的感覺。
曉霜 1942 紙‧彩墨 132×159 cm 此為第五屆府展展出之作。晨霧瀰漫中,貓頭鷹獨踞於竹竿之上。竹叢因霜氣籠罩,自近至遠,極盡渲染變化之妙,葉之結組,巧妙有序,意趣上自有安排統一如連續性圖案,渲染與畫面結構是具有日本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本幅著墨致繁,但畫幅意趣一片枯寂,秋晨寒意肅殺,正宜以水墨表達。
錦翼迎風 1947 紙‧重彩 85.5×133 cm 此畫得稿於火車駛過蔗田,雉雞受驚飛出之景。惟畫題已易甘蔗為高粱。此時林玉山作品,趨於明朗,此畫可為代表。以淡墨線條界定輪廓,色彩大致以平塗為主,因以淡墨界定,使色彩輝映與形體靜動交互為美。整幅色彩展現的氣氛,因高彩度高明度的搭配,顯得歡欣異常。
夏雲 1952 紙‧彩墨 76×64 cm 行雲流水本無定形,畫家作畫大可取意而自成面目。古畫家有所謂「巧偷」者,以山水造境,目見想像,終有所限,而夏日天空,雲彩多變,詭異之狀,往往出人意表,取以為畫本,其布局,絕非人所能預料。本幅視為雲湧天際,視為抽象雲白天青,均無不可。於林玉山畫歷中,為跨入抽象創作指標。
春江水暖 1955 紙‧重彩 91×113 cm 第十屆省展展出之作。畫荷塘一角,鴛鴦群集逐水。從畫法上言,這是以色彩為主的作品。且不以平塗方法為之,色彩下仍具筆勢的動感。一般的筆趣,見 之於墨色下的點線,但本幅以色彩為主,仍具有用筆的奧妙。在整個寫生的理念下,從勾勒之線型作法,漸趨於以筆運色,這是代表作之一。
靜夜月 1963 紙‧彩墨 92×62 cm 古詞意:「月起驚鵲移」。一輪明月滾金球,月光使夜鳥為之驚動,正是本圖畫意,畫貓頭鷹以具象,藤花綠葉半具象,藤蘿纏繞穿串,筆意若草書之奔走龍蛇,歸於抽象。本畫的主題是貓頭鷹,作為棲息的爬藤葉子,為求形象的渾化,只見深淺的墨調,不加勾葉脈,背景因夜色用淡青墨渲染。全幅構圖完善,技法巧妙,顯現融古會今之本事。
蘭嶼所見 1963 絹‧膠彩 112×77 cm 蘭嶼婦女背負小兒,若有等待,站立於獨木舟前,為一九六三年旅行蘭嶼寫生作品之一。畫中婦女以圓轉之線條勾勒,而賦彩以赭黃,於輪廓線處,復用同一色調之線條加深。造型上於原住民之體格、膚色尤多把握,畫中布局以人物為主,旁襯以蘭嶼特有造型之獨木舟,層次上使之成為一完整空間。
天將雨 1964 紙‧彩墨 94×66 cm 取意於《孔子家語》,所謂一足之鳥天將大雨,群飛鼓舞。畫雨意,濃雲密布,用溼墨旋渦紋法,頗為奇特,未見於前人,頗有古壁畫神秘氣息。畫中五隻一足鳥,交錯盤旋於天際,令觀賞者注目其間。背景用的是捲曲的筆調,置重心於畫之上端,上實下虛,亦寫天空高闊之感。
松石並壽 1969 紙‧彩墨 94×66 cm 第二十四屆省展展出之作。本幅為林玉山嘗試抽象畫風的紀年作品之一。意欲擺脫形象限制,畫石但見筆起筆落,還於渾沌一片。畫松雖形象宛然可辨,但出枝成針,筆趣重於象形,至若藤蘿,奔騰迴旋,雷電交馳,復非形象所能拘束,青底用拓印法,故多蟲書鳥跡趣味,而泥金點於苔上,與墨韻相耀眼,尤增抽象趣味。
水葵花開 1975 紙‧彩墨 50×61 cm 水葵花一叢於地上。粉紫與墨綠並呈,搭配墨韻,襯以黃地。花葉柔嫩,如迎風欲動。其色調源自膠彩重色,但於生紙上,以寫意筆法出之,並世未曾見得到。清麗雅淡,盎然滿紙,不愧一代作手。畫上落款:「梅雨初晴水葵花盛開,清氣怡人,興來寫以自娛。桃城玉山并題。」
母愛 1975 紙‧彩墨 69×45 cm 老樹下,母猴懷抱小猴。猴身軀以水墨為主,先以淡墨,線條勾出大體,但主要是用濃墨破筆表現毛髮,用筆急促中顯然令人觸摸可得。小猴筆雖簡,而一臉怖畏,緊摟母親,讓人憐憫。樹根、樹幹,以點為主,形容皴裂凹凸,大體而言,與母猴之濃墨,形成背景上的對比,用來突顯二猴,所謂賓主相生也。
鐵力士雪山 1981 紙‧彩墨 58×70 cm 一九八○歐遊,於瑞士鐵力士山景作畫頗多。此山雖值八月盛夏,仍見經年不散之積雪。構圖上幅右山峰半見,左方則雲冉冉升、雪皚皚數峰橫亙,右為主,左為賓,遠天亦染以花青,更突顯白雲瑞雪。筆法上近景若馬牙,但自寫生中來,質感量感之表達,以非傳統山水語彙能十足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