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 – Say No
關於網路成癮 二十一世紀是個資訊發達的時代,網路所帶來的便利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根據綜合調查機構「諾普世界」(NOP World)在30 個國家 和地區進行的文化指標調查,而台灣在這個調查中,上網時間項目高居世界第 一,這代表了現代台灣人使用網路的時間越來越多。然而,網路的過度使用會造 成什麼樣的副作用?又隱藏什麼樣的危機呢?針對網路使用者在長時間使用網 路進而產生種種相關的行為反應及後果,目前多半以網路沈迷、網路上癮、網路 成癮來指稱。網路成癮一詞因為涉及心理疾病的判斷標準,目前臨床醫學及學術 界的研究成果並未形成嚴謹且一致認同的診斷標準。與網路成癮相關的名稱可從 媒體或文章中看到例如:網路狂、網路癮者、熱衷網路者、網路成癮失序症、強 迫性網路使用與病態性網路使用等,都是指使用者在長時間使用網路進而產生種 種相關的行為反應及不良的結果,這也表現出這種網路普及後,造成的現象,我 們應該深受注意才行。
網路成癮症起因 說到為何會沉迷於網路呢?根據上網調查其主因是聊天和玩遊戲,聊 天、玩遊戲、下載娛樂內容等的比例高達55.7%,超過“查資料”、“收發 電子郵件”的39.8%。網路成癮是由重複地對於網路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 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且帶來難以克制再一次使用它的慾望,同時也會產 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戒斷等現象。因此,網路成癮者 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直保有生理與心理上的依賴。 上網者會花相當多的時間在使用網路且無法離線也不想離線,沉迷於網路 中,進而開始忽略了真實生活中的活動與社交,結果不僅造成身體傷害,更 因為長時間接觸電腦與虛擬世界,造成人際關係上的退縮。
網路成癮類型 網路成癮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社會型,另一種為非社會型。 (一)社會型:社會型網路成癮使用者,通常會利用網際網路與他人進行人際 互動;網路的虛擬人際關係提供一個不需真實呈現完全的自己又可以與 社會連接的方式,透過這種虛擬的人際關係可以滿足此類型網路成癮者 被關懷的需求。 (二)非社會型:非社會型網路成癮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人際互動並不 是他們主要的活動,他們通常沈迷於個人電玩、資訊的蒐集或探索;這 類型的網路使用者只為了逃避生活中的不足,可能包括自我認同、自尊 及自我價值。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網路成癮都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時期與重要他人建 立關係困難;尤其是非社會型的網路成癮,在他們早期經驗中可能有 過更深的創傷。
根據統計,國內使用電腦網路的人口當中,有15%的人,出現了『網路成癮症』,醫師表示,罹患這個網路成癮症的病患,以男性居多,集中在二十多歲,大學以上的網路族為主,至於罹患網路成癮症,常會遇到人際關係退縮、失眠、焦慮及社交畏懼等困擾。(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醫師王仁邦表示,病態的網路使用成癮,尋找的不是資訊,而是社會支持、性滿足、或者是為了創造一個新的人格,所以網路成癮症,分成網路性成癮、網路人際關係成癮、電腦成癮症、網路強迫症、及資訊缺乏恐慌症五種,而這一些罹患成癮症的網友,通常合併有焦慮、失眠、強迫症、社交畏懼等精神症狀。 精神科醫師王仁邦表示,國內大約有15%使用網路的網友,罹患這種網路成癮症,其中又以男性居多,年紀集中在二十多歲,大學以上高學歷從事資訊相關工作者佔多數,他們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工作之餘外超過3-5個小時。醫師表示,如果發現自己無法控制長時間上網,出現心情低落、易發脾氣等,可以試著改變自己的生活作息,給自己多一點休閒娛樂,如果還是無法控制並且改善焦慮情緒,就需要求助專業人員,進行行為治療。
網路成癮的案例 一整個暑假下來,就讀國二的玲玲,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坐在書桌前上網,哪也不想去,媽媽屢勸不聽下,砸爛電腦螢幕,卻換來玲玲的自殺,母女關係瀕臨破裂…。 暑假是學生放鬆自我的時刻,但精神科醫師卻發現,漫長假期,常誘發青年學子「電腦成癮症」惡化,有些同學每日上網時數高達10幾20個小時,「廢寢忘食」的結果,讓他們與現實生活脫節。 亞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良慧就遇過多起「電腦成癮症」病例,上述案例學會上網後,把網友當成心靈寄托,網路世界裡,她是漂亮、活潑的少女,現實生活裡,她卻愈來愈乖僻,不想和人說話、不願上學。 為從網路世界「救」回女兒,玲玲的媽媽砸壞電腦螢幕,頓失所依的玲玲,反而鬧起自殺,被轉介至張良慧門診看診。 張良慧表示,玲玲的情況,已屬病態性「電腦成癮症」,沈迷於網路的她,有些類似「強迫症」,不上網就全身不舒服,如果不及時就醫,有可能與生活脫節,失去與人們互動能力。 除了迷戀網路交友外,多樣性的線上遊戲,也是學子們「上癮」的主因,這類病患多是少年,征服他人、過關的過程,常讓現實生活功課欠佳的學生,有不一樣的成就感,讓他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張良慧說,「電腦成癮症」發病前多有徵兆,就是上網時間愈來愈長,忽略吃飯、交友、上學等規律作息,接著變得話少、互動性差。 在治療上,除了透過協談等方式外,部分抗憂鬱類藥物,如百憂解,也能緩和這類「強迫」上網行為,在輔導過程中,最好不要用強硬手段,以免引發孩子太大反彈,甚至想不開。
如何預防? 最好培養小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喜歡從事的興趣,以便日後獲得一個好的自信心,而不是遊戲中虛擬的自尊,萬一不幸網路成癮也比較容易轉移注意力,得以戒除。由於網路成癮的治療不易,同時往往對青少年造成深遠的影響,預防網路成癮成為青少年教育之重要議題。然而,我們發現訓練青少年的控制力、對規則的遵守、及建立多元正當的休閒活動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在臨床經驗中,青少年一旦成癮,受到成癮症狀及挫折忍受降低的影響,上述的處遇效果十分有限,同時,進入國中叛逆期後,介入的效果十分有限。而從國小就接觸網路的青少年,到國中出現成癮症狀後,往往讓家長不知所措也十分無力。有鑑於這樣的經驗,我們認為網路成癮的預防應從小學做起。
國小學童在開始接觸網路時即應訂定清楚的網路使用規範,除了電腦一定要放在客廳或父母房間外,每次上網皆應有時間的限制,而且應該是完成某些事物後方可上網,不宜有自由自在使用網路的時間或是網路假期(例如在考試後或寒暑假有相當長且未被管制的使用時間)。這些限制一方面可以訓練小孩自我克制之能力,也讓他學會如何在想要繼續玩的情況下,克制自己來完成關機的動作。除此之外,也要讓他有其他的休閒活動,許多臨床個案,自國小起就以網路遊戲為主要休閒,對於其他休閒或運動全無興趣,幾乎把大多數的休閒時間都花在網路上,到了國中時,缺乏網路以外的休閒活動來作為紓解壓力的方式,而造成對網路一昧的依賴,這樣的情況不僅容易成癮,一旦成癮,在缺乏其他興趣下,相當不易戒除。所以,建議父母親盡量利用國小階段來培養青少年適當的興趣。尤其是國小畢業的暑假,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時刻,但也是網路成癮的出現的危險時期,在這段關鍵的時刻除了要積極有效的管理外,也要鼓勵青少年發展多元適當的興趣和課外活動。 E世代的父母相當的繁忙辛苦,但是若疏於對青少年網路問題的注意,一旦成癮相信是所有父母十分沉痛的遺憾。建議網路世代的父母,應該從小學就注意網路時間的規劃和限制,相信在您對小孩網路管理的努力下,可以將網路成癮的機會減到最低。
網路成癮傾向自我評量 極不符合 (0分)、不符合(1分)、符合 (2分)、非常符合 (3分) 1 曾不只一次有人告訴我,我花太多時間上網 2 只要一段時間沒上網就心理不舒服 3 我發現自己上網時間越來越長 4 網路斷線或接不上就坐立不安 5 不管再累,上網就有精神 6 每次上網都只想上一下子,但常常一上就很久 7 雖然上網已經影響日常人際關係,我還是未減少 8 不只一次因為上網睡不到4小時 9 這6個月以來,每周上網時間比以前多 10 只要一段時間不上網就情緒低落 11 我不能控制自己上網的衝動 12 發現自己投注在網路上而減少了跟朋友的互動 13 曾因上網而腰酸背痛,或有其他身體不適 14 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上網 15 上網對我的學業或工作已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16 只要一段時間沒上網就覺得自己好像錯過什麼 17 因為上網而與家人互動減少了 18 因為上網,平常休閒活動時間變少 19 每次下網有其他事要做,但卻忍不住要上網再看看 20 沒有網路,我的生活就毫無樂趣可言 21 上網對我的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22 我曾想過要花較少時間上網卻做不到 23 我習慣減少睡眠時間來上網 24 比起以前,我要花更多時間上網才能有滿足感 25 我曾因為上網而沒有按時間吃飯 26 我會因為熬夜上網而導致白天精神不濟 選項總分除以26之後取平均分數:平均1.63分以下屬正常上網者;1.63-2.28分屬輕度網路成癮傾向;2.28分以上有重度網路成癮傾向。這項測試可測試自己,是否有上網成癮的現象,並做到上網自我管理。
導正網路成癮 治療就如同是跟大腦的生理作戰。大腦就如同生存的機器,一但對自己有利,大腦會鼓勵我們去做;我們並不用花力氣去記事情,大腦會自然得將快樂的事情記起來而生存,例如肚子餓會想起要吃東西,我們並不用刻意的去記吃飯這件事,大腦自然會想吃飯這件事。而快樂的感覺可以從網路遊戲中替代,雖然遊戲中的一切是虛偽、虛假,但是成就感所帶來的感受卻是真實的,大腦記起來這樣的快樂,把不利的行為記成快樂的感受,大腦會驅使自己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大腦它不知外在的真實環境而只記起情緒,這也使得網路成癮難以戒除。 治療網路成癮方法很簡單就四個字,「偷天換日」,網路怎麼騙大腦,我們就怎麼再把大腦騙回來。方法就是我們在生活環境製造一個契機,何謂偷天換日呢?也就是我們先觀察網路成癮者然後投其所好,看這個小孩喜歡從事某樣興趣,「刻意地」給其安排,不管做得怎樣也要鼓勵他,讓他獲得成就感,當他絕得這是一個快樂的事情,大腦自然會記起來,而現實的榮耀比起虛擬的更讓人感受深刻,自然地,網路的影響會越漸變小,而我們大腦有一個反省系統,當我們有了正向的人生肯勇敢面對生活,就會想要更好的生活,就這樣把大腦一點一滴的導正回來。
如何治療? 一、養成正確的使用電腦習慣 常上網的人,最好能夠一個小時休息五至十分鐘,轉動眼球,痠痛的部位可以泡熱水按摩,讓緊繃的肌肉放鬆、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避免產生肌肉發炎或近視度數增加等症狀。 二、對症下藥,確實瞭解上網需求 根據五月份NetVaule的資料顯示,社會及電腦類型網站仍為網友較愛上的類型網站,休閒、通信及經濟類型的網站則各佔68.2%及67.9%及63.4%;媒體、成人及藝術文化類型網站則佔50.7%,41.3%及39.6%;而知識類型的網站只佔了9.6%,由此可知台灣網友把時間都花在休閒、聊天、購物上,而為了增長知識的目的不到一成的比例。 那麼學校學生使用網路在做什麼?根據高雄中學學生電腦網路使用情形(2000)的研究報告指出,該校學生使用電腦做作業報告佔41.79%、上網佔71.56%、網頁程式設計佔3.82%、電腦遊戲佔59.73%。而上網最常做的事是聊天佔21.37%、BBS佔 46.56%、E-mail 佔29.01%、購物訂票佔1.15%、網路遊戲佔14.89%。
三、家長要多關懷子女 由交大教育學程中心林珊如和蔡今中兩位教授(2000)針對國內中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沈迷於網路的學生,平均每週上網瀏覽WWW全球資訊網站的時間為5.79小時,上BBS電子佈告欄的時間有3.58小時,到網路聊天室的時間則是3.61小時。 另根據交通部統計處(2001)公佈的「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調查摘要分析」指出,台灣網路族有三多:電子郵件信箱多、上網時間多、夜貓子多。該報告又指出台灣網路族平均每週上網6.9小時;最喜歡上網的時段集中在晚上8點到深夜12點之間,而且又以學生佔最大比例。 四、學校應教育學生,適度管制上網時間 Anderson(2000)認為「網路成癮」是大學校園潛在的嚴重問題,因為很少有學生會自覺到上網時間過長,上網的便利及攜帶型電腦的普及更加深了此一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他建議學校有必要了解學生的上網時間並適度加以限制。
上網每個人都會,但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會網路成癮呢?這個發現也是醫師如何診療網路成癮的方法,通常對於網路成癮的患者並不是一直灌輸:「不要玩,不要玩」的想法就可以行得通,我們要想如果不玩這些青少年能做些什麼,所以應該不是計較網路成癮者玩了多久,而是他作了些什麼事,有個個案是家長帶小孩診療,因為已經因為網路成癮,換了好幾所學校,希望能完成學業,在診療過程中發現這個小孩因為被學校老師交代了管理鑰匙的責任,因而漸漸的比較少來診療,後來經過一段時間,再跟這個青少年作訪談,青少年竟然說道「我這學期全勤都有去上課」,聊著聊著又問了最近遊戲玩得怎樣,青少年說道「最近忙得沒時間玩」;這件事是個關鍵點,其實道理很簡單:當一個人有事情做的話,自然會變得忙碌;開始學習完成一件事可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就感。
網路成癮-Say No! 網路是二十一世紀科技的代表作,他使人們在資訊以及知識的 取得變得更多元.更方便,能使我們知道這世界之偉大裡的奧妙,他給予人類 的便利更是不勝枚數的,但人們的好奇心與期待,往往因此會想去知道得更多. 了解得更多,因而導致了對於網路有著強烈的依賴心,嚴重的話,使我們每天 都得與他相會,慢慢地,當我們更愛上了他,我們就會用更多的時間陪伴著他, 沒什麼樣子的理由能去討厭他,因為他會滿足所有你想要的;但在這樣的虛擬 空間裡,我們卻沒活出屬於現實的生活,讓我們經常會疏遠於真實.而耽擱了 現實所該做的事情,所以網路雖然給了我們極大的方便,但相反的過了頭,他 也是會造成我們健康的極大負擔,所以要適可而止,以免上了癮,影響了生活, 更影響了我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