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乡村想象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闯入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8》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1922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凤凰古城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坎坷一生。但成名之路并不艰难 因为独特的文学天赋而被众多名人帮助。 据说沈从文出身湘西水乡,未曾上过中学;小学毕业后当过兵,任上士司书,作过屠宰收税员。 1923年8月,20岁的沈从文离开湖南来到北平。他来北平的本意,是进一所大学读书,然后再图发展。但是,他当时仅有高小文化水平,外语一窍不通,虽然也读了一些新书报,却连标点符号也不会使用。他参加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竟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自然无法正式进入大学学习。他只好独自住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酉西会馆里,开始第一阶段的自学,立志靠自己的努力闯入文坛。 沈从文每天早上吃一点冷馒头、泡咸菜,就走出酉西会馆到宣武门,跑进京师图书馆看书,一直到闭馆才返回住处。
生活完全陷入困境的沈从文。租了银闸胡同一间小房,由贮煤间改造而成的,又小又潮,只有一个小窗口,窗口上还钉了四根细木条,房内仅能搁一张小小写字桌、一张小床,沈从文把它叫“窄而霉小斋”。 他经常在小公寓里为温饱犯愁。功成名就后的沈从文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先是在一个小公寓湿霉霉的房间,零下十二度的寒气中,学习不用火炉过冬的耐寒力。再其次是三天两天不吃东西,学习空空洞洞腹中的耐饥力。再其次是从饥寒交迫无望无助状况中,学习进图书馆自行摸索的阅读力。再其次是起始用一支笔,无日无夜写下去,把所有作品寄给各报章杂志,在毫无结果的等待中,学习对于工作失败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同许多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一样,沈从文最初的习作,投寄报刊犹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在窘迫与贫困中,沈从文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身份,向社会发出了呼救。他曾经用书信的形式,描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文学青年的处境,但因无钱买邮票而没有付邮。后来发表在1924年12月22日《晨报副刊》上的散文《一封没有付邮的信》,是沈从文正式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24年11月,沈从文也曾向在京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倾诉自己的艰难处境。当时受聘于北大的创造社著名作家郁达夫,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便去”窄而霉小斋“,看望了这个尚不知名的文学青年。
11月13日,郁达夫看到了小房间里的寒酸,一切都明白了。当他知道沈从文尚未吃饭时,便邀他到附近一家餐馆吃了饭。郁达夫拿出5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3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他还将自己脖子上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摘下来,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在了沈从文的肩上。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哭了起来。
郁达夫看望沈从文回去的当天,写下了著名的文章《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针对沈从文想进大学读书及其目前的境况,郁达夫发出了愤激之辞,文中,郁达夫为文学青年设计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去外面找工作,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想法弄几个路费,返回湖南故土;去应募当兵,或者做贼去偷。
1925年,沈从文生活最窘迫的时候,想以投稿维持生计,他做着每月得20块稿费的美梦。这时他以“休芸芸”等笔名写出文章,向各处投寄,对北平报刊进行了“大轰炸”。他的辛勤笔耕开始有了收获,他的散文、诗歌、小说相继出现在《晨报副刊》上,同当时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相识并结下了深厚友谊。 徐志摩是沈从文人生道路的伯乐,也是“平生风谊兼师友”的知己。在沈从文困顿无助的时候,是徐志摩从《晨报副刊》的大量来稿中发现了沈从文的才华,大量刊发他的文章,使他有了较为稳定的一点稿费收入,解了燃眉之急。
郁达夫写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后,鲁迅则打算邀请沈从文共同选印新作,以示奖掖。后来虽因沈从文去了武昌,这个计划未能实现
成名非常快 1923年学习写作,1924年发表文章,1928年则成为上海的中国公学的讲师,兼《大公报》等报的文艺副刊的副主编。
小说的成就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众多前辈的肯定。 鲁迅可说是体裁家,沈从文则是文体家。
独创小说文体 龙朱(1928) 白耳族苗人中出美男子,仿佛是那地方的父母全会参预过雕塑阿波罗神的工作, 因此把美的模型留给儿子了。族长儿子龙朱年十七岁,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这个 人,美丽强壮象狮子,温和谦驯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种种 比譬全是为了他的美。其他的德行则与美一样,得天比平常人都多。 主观化的叙述,句句有作者的感情。
不久,那一边象思索了一阵,也幽幽的唱和起来了,歌的是:你自称为白耳族 王子的人我知道你不是,因为这王子有银钟的声音,本来拿所有花帕苗年青的女子 供龙朱作垫还不配,但爱情是超过一切的事情,所以你也不要笑我。所歌的意思, 极其委婉谦和,音节又极其整齐,是龙朱从不闻过的好歌。因为对山的女人不相信 与她对歌的是龙朱,所以龙朱不由得不放声唱了。 这歌是用白耳族顶精粹的言语,自白耳族顶纯洁的一颗心中摇着,从白耳族一 个顶甜蜜的口中喊出,成为白耳族顶热情的音调,这样一来所有一切声音仿佛全哑 了。一切鸟声与一切远处歌声,全成了这王子歌时和拍的一种碎声,对山的女人, 从此沉默了。
这一望情形全了然了。不必道名通姓,也不必再看第二眼,女人就知道路上的 男子便是白耳族的王子,是昨天唱过了歌今天追跟到此的王子,白耳族王子也同样 明白了这洗菜的女人是谁。平时气概轩昂的龙朱看日头不眯眼睛,看老虎也不动心, 只略把目光与女人清冷的目光相遇,却忽然觉得全身缩小到可笑的情形中了。女人 的头发能击大象,女人的声音能制怒狮,白耳族王子屈服到这寨主女儿面前,也是 平平常常的一件事啊!
沈从文象一个感情充沛、极富人情味的说书人,总是迫不急待地对故事的一切作出评价,这正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 因为他的评价很有感染力,成为作品魅力的组成部分。
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1948年沈从文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据《沈从文年表简编》(沈虎雏编撰)称:“(49年)一月上旬,北京大学贴出一批声讨他的大标语和壁报,同时用壁报转抄郭沫若《斥反动文艺》全文;时隔不久,又收到恐吓信,他预感到即使停笔,也必将受到无法忍受的清算。在强烈刺激下陷入空前的孤立感,一月下旬,发展成精神失常”。幸好不久病情就渐趋稳和。及至三月底,他又“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还喝了一些煤油”(《张兆和致田真逸等》,见《沈从文全集》第19卷),又亏得及时发现并抢救,才挽回他的一条性命。(后被送去精神病院疗养)——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不幸。 郭沫若
1949年,沈从文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与沈从文在国内的默默无闻相反,他在国外名声鹊起,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
边城 以他的故乡湘西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散文,不仅在他全部创作中占的比重大,而且最有艺术魅力,最能显示其风格特点。沈从文艺术风格的基调可概括为:自然、清灵、隽永。可称之为代表作的《湘行散记》、《湘西》,还有《边城》与《长河》等等,无不情系家乡的水色,因而汪洋浩阔,清奇秀丽。
水一般单纯可爱的女性。 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象一头小鹿那样胆小又软弱善良。 天仙妹妹(余红艳/尔玛依娜,羌族)
世外桃源的爱情 《边城》全文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和当时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翠翠与爷爷别无亲人,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十五岁的翠翠遇到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她却被不知情的爷爷许给了哥哥天保。天保知道弟弟对翠翠的感情之后,自知对歌不如弟弟,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也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乡间的没一点世俗之心的纯真爱情。甚至什么都没有表白过。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士兵自杀,女儿为之殉情,他又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十几年后老船夫又要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天保、傩送与翠翠的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一切都没有恶的成份。都是“善”在无意中伤人。 人性之美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面对着风雨中丧子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儿翠翠。 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和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和光明磊落。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形成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照顾。 寄托作者的乌托邦理想。
人性唯善 沈从文的《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声称要建立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这人性其实深深地打着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烙印。最突出的标志是他在《边城》中表现人物的伦理意识和伦理情感,并从现实关系的层面上评价:如渡船老人、顺顺父子、杨马兵等,都勤劳、善良、本分、敦厚、正直、仗义、豪勇……。渡船老人性格中洒脱、迂阔的一面,以及边城山水、习俗、人物中浸润的诗性,则见出道家思想的影响。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由他的湘西系列,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批判现代:礼失而求诸野 对底层人民的充分理解与同情 《丈夫》描写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当船妓挣钱的妻子,后来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生存状态,带着妻子回乡下去了。 沈从文有大量的小说写到妓女。对其持理所当然的态度,因为穷人常常只能这样生活。中间写到不少这样的穷人家的妻子做妓女自杀,不是因为做妓女羞耻,而是因为嫖客不给钱,觉得很羞耻。沈从文在军队中生活了不少时间,经常看到杀人之类的事件,对于妓女更是司空见惯。军人嫖妓、水手嫖妓也是大家都当成吃饭一样的事。他不批判,当成极自然的东西加以描写。
正是沈从文自己在城市的艰难生存经历让他厌恶现代城市的人性的异化,转而向往往日的那种低下、贫穷但很自由自在的生活,并将其抽象成一种人生的理想,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在城市的物化和人性淡薄之中想象出一块乡村净土。
三 乡村怀旧的背后 今天的意义 爱情的扭曲与异化 许多的女青年嫁人的标准就是金钱。复旦女生嫁70老外。 为70 岁老外生下孩子的复旦女生
女孩子更多的上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要嫁富翁。 做二奶成了孩子们的理想。据报道,南昌市某初中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理想》,不少男同学在文中写到想当“花花公子”,左手开名车,右手抱美女,一掷千金,前呼后拥。女同学的理想更是惊人,她们想当“二奶”,做有钱人的情人,戴钻石,穿名牌,住别墅,周游世界。
女硕士非千万富翁不嫁。 征婚条件1000万以上。
人心恶化。特别是一些中国白领。深受职场高度紧张的竞争之苦,居然教2岁的孩子如何做恶人,如何和别的孩子去抢东西,敢于打别人的孩子,训练孩子的竞争能力。理由就是做好人就不能活。周围的孩子就有这样的。 更导致人与人关系的恶化,孩子不懂事就已经人格扭曲
现代化相并存的资源的匮乏与大量浪费。浙江一带水电资源消耗极其严重,外国跨国公司大得其利,中国一些加工公司得到一点利润,但环境的成本却没有人去算。 江南水乡的水荒。
一群打工妹在义乌市稠城街道下西陶村的一家工厂排队领取生活用水,她们每人一天所有的洗涤用水全靠这一桶井水。 号称要建立国际性商贸城的义乌,因为经济的繁荣,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已经接近60万,这个城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 从7月1日至今,义乌市区每周的增压供水时间只有9小时,减压供水27小时(一楼以上需要水泵汲水),周二、四、五、日全天断水。计算精明的人家有这样的用水流程:洗脸———洗衣服———冲马桶。“不能每天都洗澡,还要留着水洗菜做饭。”荷园小区的一个住户说。
美国打火机厂的工人月薪三四千美元,恒星打火机厂的工人月薪为人民币1000元左右,约合130美元。中国打火机的竞争力在于低廉的人力成本,这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 实际上,无论是打火机、皮鞋、纽扣、领带,还是彩电、手机,乃至国产轿车,低成本向来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罐头厂女工工作18通宵收入450元 不堪压力跳楼
“九五”期间,浙江省为解决缺水问题,就投入了100亿元。 其他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的治理更是无法计算,这就现代文明的代价,中国付出的代价尤其惨重。 兰州
沈从文意义 以乡村之礼与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对抗现代社会的异化。 民族精神的保存问题。 道家的无为,寻找心灵的安宁。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抗人与人之间唯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