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差动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 4.1差动放大电路 4.2集成运算放大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Advertisements

模拟电子电路习题课1 ——主讲教师: 玄玉波.
第二章 基本放大器 2.1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 2.2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3 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第3章 分立元件基本电路 3.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3.2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3.3 共源极放大电路 3.4 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门电路.
第四章 放大器基础 4.1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 4.2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4.3 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3.1多级放大电路 3.2 差动式放大电路 3.3 功率放大电路 3.4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4.1 电流源电路 4.2 功率放大电路 4.3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课程小论文—— 题目——三极管放大电路分析方法总结——常见电路的动态分析
CTGU Fundamental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2 运算放大器.
电子技术 模拟电路部分 第四章 差动放大器与 集成运算放大器.
低频分立半导体电路 哈工大业余无线电俱乐部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2).
第五章 模拟集成电路基础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中的电流源 差分式放大电路 集成运算放大器.
第3章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和 集成运算放大器 3.1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3.2 差动放大电路 3.3 集成运算放大器.
4.3 集成运算放大器 集成运放的组成 4.3.2集成运放的基本特性 4.3.3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UCC RB1 RC C2 C1 RL RB2 C0 ui RE uo CE
第2期 第1讲 电源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反馈的概念 反馈的类型及其判定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负反馈的典型应用.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4.11 R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第二章 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 2.1 放大的概念 2.2 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3 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2.4 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1)放大区 (2)饱和区 (3)截止区 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分为三个工作区: 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集电结处于反向偏置
——2016年5月语音答疑——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多级放大电路 时 间: :00 — 20:30.
第五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5.1 集成放大电路的特点 5.2 集成运放的主要技术指标 5.3 集成运放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17章 电子电路的反馈 17.1 反馈的基本概念 17.2 放大电路的负反馈 17.3 振荡电路的正反馈.
2.4 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 2.5 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及其频率特性 2.6 射极输出器
图4-1 带有电压串联负反馈的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
iC iB ib iB uBE uCE uBE uce t uce t 交流负载线,斜率为-1/(RC //RL)
复合管 复合管的组成:多只管子合理连接等效成一只管子。 目的:增大β,减小前级驱动电流,改变管子的类型。
第2章 半导体三极管和交流电压放大电路 1. 掌握半导体三极管的基本结构、特性、电流分配和放大原理。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放大特性.
实验六 积分器、微分器.
晶体管的大信号应用 -功率放大电路.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 1 绪论 2 运算放大器 3 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4 场效应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5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第一章 半导体材料及二极管.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第6章 第6章 直流稳压电源 概述 6.1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6.2 滤波电路 6.3 串联型稳压电路 上页 下页 返回.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1).
第7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7.1 概述 7.4 集成运算放大器.
10.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稳压电源质量指标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三端集成稳压器
物理 九年级(下册) 新课标(RJ).
电压放大回路 功率放大级 对功放电路的要求: 输出功率PO 尽可能大 效率η要高 非线性失真尽可能小 分析电路采用:图解分析法 上页 下页
集成运算放大器 CF101 CF702 CF709 CF741 CF748 CF324 CF358 OP07 CF3130 CF347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三章:恒定电流 第4节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7.2其他放大电路 7.2.1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又称射极输出器,主要作用是交流电流放大,以提高整个放大电路的带负载能力。实用中,一般用作输出级或隔离级。
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2.1 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2.2 放大电路的直流工作状态 2.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1).
实验二 射极跟随器 图2-2 射极跟随器实验电路.
西华大学《模拟电子技术》示范课 制作人:胡秋宇 杨清 序号: 组号:11 一八年十二月制
同相输入端的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相位相同; 反相输入端的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相位相反。
——介绍基本放大电路的原理、直流/交流分析方法以及频率响应概念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第 8 章 直流稳压电源 8.1 概述 8.2 稳压管稳压电路 8.3 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路 8.4 稳压电路的质量指标.
第四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4.1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概述 4.2 集成运放中的电流源电路 4.3 集成运放电路简介
实验一 单级放大电路 一、 实验内容 1. 熟悉电子元件及实验箱 2. 掌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模拟电路调试方法及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电子控制技术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灵溪第二高级中学.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十讲 主讲 :黄友锐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系.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放大特性.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六讲 主讲 :黄友锐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系.
第四章 MOSFET及其放大电路.
负反馈放大器 教师:褚俊霞.
实验7.1 单管放大器的研究与测试 ……………… P167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基地 国 家 级 实 验 教 学 示 范 中 心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 讲授内容: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授课对象:信息类专业本科二年级 示范教师:史雪飞 所在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第四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4.1 集成放大电路的特点 4.2 集成运放的基本组成部分 4.3 集成运放的典型电路
9.5 差分放大电路 差分放大电路用两个晶体管组成,电路结构对称,在理想情况下,两管的特性及对应电阻元件的参数值都相同,因此,两管的静态工作点也必然相同。 T1 T2 RC RB +UCC + ui1  iB iC ui2 RP RE EE iE + uO  静态分析 在静态时,ui1=
第二章 集成门电路 2.1 概述 2.2 TTL 门电路 2.3 CMOS 门电路 2.4 各种集成逻辑们的性 能比较 第2章 上页 下页
第 10 章 运算放大器 10.1 运算放大器简单介绍 10.2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10.3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9.6.2 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1. 无输出变压器(OTL)的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UCC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4章 差动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 4.1差动放大电路 4.2集成运算放大器

4.1 差动放大电路 4.1.1 直接耦合放大中的特殊问题 1.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信号的放大,一般都采用多级放大电路,以达到较高的放大倍数。 2.多级放大电路中,各级之间的耦合方式有三种, 即阻容耦合、变压器耦合和直接耦合。 3.对于频率较高的交流信号进行放大时,常采用阻容耦合或变压器耦合。但是, 在生产实际中,需要放大的信号往往是变化非常缓慢的信号,甚至是直流信号。对于这样的信号,不能采用阻容耦合或变压器耦合, 而只能采用直接耦合方式。  4.所谓直接耦合,就是放大器前级输出端与后级输入端以及放大器与信号源或负载直接连接起来,或者经电阻等能通过直流的元件连接起来。

5.由于直接耦合放大器可用来放大直流信号,所以也称为直流放大器。实际上,直接耦合放大器不仅能放大直流信号, 也能放大交流信号。因此,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直接耦合放大器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6.在集成电路中要制作耦合电容和电感元件相当困难,所以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很多集成电路(如集成运算放大器),其内部电路多采用直接耦合方式。  7.然而,在多级放大器中采用直接耦合存在两个特殊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一是级间直流量的相互影响问题,二是零点漂移问题。 

图4.1.1(a)是一个简单的直接耦合放大器, 后级输入端(V2的基极)直接接在前级的输出端(V1的集电极)。在这种电路中就存在前后级间直流量的相互影响问题。首先, 两级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是相互影响的。当V1的静态工作点发生偏移时,这个偏移量会经过V2放大,使V2的静态工作点发生更大的偏移。其次,由于V1的集电极与V2的基极为同一电位,因而V1的UCE1受到V2的UBE2的钳制而只有0.7V左右 致使信号电压的动态范围很小。为了克服这一不足,可在V2发射极接电阻,使V2的发射极电位升高, 则其基极(V1的集电极)电位也可升高。

如图4.1.1(b)所示。不过,若采用图4.1.1(b)所示电路,后级的集电极电位逐级高于前级的集电极电位,经过几级耦合之后, 末级的集电极电位便会接近电源电压,这实际上也是限制了放大器的级数。  所谓零点漂移,就是当输入信号为零时,输出信号不为零, 而是一个随时间漂移不定的信号。零点漂移简称为零漂。产生零漂的原因有很多,如温度变化、电源电压波动、晶体管参数变化等。其中温度变化是主要的,因此零漂也称为温漂。 在阻容耦合放大器中,由于电容有隔直作用,因而零漂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在直接耦合放大器中,由于前级的零漂会被后级放大,因而将会严重干扰正常信号的放大和传输。比如,图4.1.1所示直接耦合电路中,输入信号为零时(即ΔUi=0),输出端应有固定不变的直流电压Uo = UCE2。

但是由于温度变化等原因,V1、V2的静态工作点会随之改变,于是使输出端电压发生变化,也就是有了输出信号。特别是V1工作点的变化影响最大,它会像信号一样直接耦合到V2, 并被V2放大。 因此,直接耦合放大器的第一级工作点的漂移对整个放大器的影响是最严重的。显然,放大器的级数越多,零漂越严重。 由于零漂的存在,我们将无法根据输出信号来判断是否有信号输入,也无法分析输入信号的大小。对于级间直流量的相互影响问题, 一般采用降低前级输出电压、抬高后级发射极电位、采用NPN与PNP组合电路等方法加以解决。

除图4. 1. 2(b)之外, 图4. 1. 2(a)亦为抬高后级发射极电位的直接耦合电路,图4. 1 除图4.1.2(b)之外, 图4.1.2(a)亦为抬高后级发射极电位的直接耦合电路,图4.1.2(b)则为NPN管与PNP管组合的直接耦合电路。 在图4.1.2(a)中,由于二极管D的静态电阻大,静态电流流过时产生的压降大,故可有效地提高V2的发射极电位; 但二极管的动态电阻小,故信号电流流过时产生的压降小, 因而对信号的负反馈作用小,不会引起放大倍数显著下降。 这里是利用了非线性元件的静态电阻与动态电阻不相等的特性来适应直接耦合放大器对静态和动态参数的不同要求的。而图4.1.2(b)所示电路则没有这种作用。在图4.1.2(b)中,由于V1、V2两管所需的电压极性相反,V1的集电极电位比基极电位高,V2的集电极电位比基极电位低,这样的两个管子配合使用,两级电路便都能得到合适的工作电压。

对于零点漂移问题,不能通过增加级数、提高放大倍数的办法来解决,因为这样做虽然提高了放大和分辨微弱信号的能力,但同时第一级的零漂信号也被放大了。为了减小零点漂移, 常用的主要措施有:采用高稳定度的稳压电源; 采用高质量的电阻、晶体管,其中晶体管选硅管(硅管的ICBO比锗管的小); 采用温度补偿电路;采用差动式放大电路,等等。在上述这些措施中,采用差动放大电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有效抑制零漂的方法。下面将对这种方法作重点介绍。 

4.1.2基本差动放大器 1. 工作原理 图4.1.3是基本的差动放大器, 它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单管放大器组成。由于两个三极管V1、V2的特性完全一样, 外接电阻也完全对称相等,两边各元件的温度特性也都一样,因此两边电路是完全对称的。输入信号从两管的基极输入, 输出信号则从两管的集电极之间输出。  静态时,输入信号为零,即Ui1=Ui2=0,由于电路左右对称,即Ic1=Ic2,Ic1Rc=Ic2Rc或Uc1=Uc2,故输出电压为Uo=Uc1Uc2=0。 

当电源波动或温度变化时,两管集电极电位将同时发生变化。比如,温度升高会引起两管集电极电流同步增加,由此使集电极电位同步下降。考虑到电路的对称性,两管集电极电位的减少量必然相等,即ΔUc1=ΔUc2,于是输出电压为Uo=(Uc1ΔUc1)(Uc2ΔUc2)=0。 由此可见,尽管每只管子的零漂仍然存在,但两管的漂移信号(ΔUc1、ΔUc2)在输出端恰能互相抵消,使得输出端不出现零点漂移, 从而使零漂受到了抑制。这就是差动放大器抑制零点漂移的基本原理。 

由上述分析可知, 差动放大电路是利用两边电路相同的零漂互相抵消的办法来抑制输出端零漂的。显然,两边电路的对称性将直接影响这种抵消的效果。 电路对称性越好,这种抵消效果越好,对零漂的抑制能力越强。为了减小零漂,应尽量提高电路的对称程度。在集成运放等集成电路中,其输入级采用差动放大形式,由于集成工艺上可实现很高的电路对称性, 因而其抑制零漂的能力都很强。  2. 共模信号与差模信号 差动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可以分为两种, 即共模信号和差模信号。在放大器的两输入端分别输入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信号即Ui1=Ui2时,这种输入方式称为共模输入,所输入的信号称为共模(输入)信号。

共模输入信号常用Uic来表示,即Uic=Ui1=Ui2。在共模输入时,输出电压与输入共模电压之比称为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用Ac表示。在放大器的两输入端分别输入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即Ui1=Ui2时,这种输入方式称为差模输入,所输入的信号称为差模输入信号。差模输入信号常用Uid来表示, 即 Ui1= 在差模输入时,输出电压与输入差模电压之比称为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用Ad表示。差动放大器两种输入方式如图4.1.4所示。 

由图4.1.4(a)可以看出,当差动放大器输入共模信号时, 由于电路对称,其输出端的电位Uc1和Uc2的变化也是大小相等、极性相同,因而输出电压Uoc保持为零。可见,在理想情况下(电路完全对称),差动放大器在输入共模信号时不产生输出电压,也就是说,理想差动放大器的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为零,或者说,差动放大器对共模信号没有放大作用,而是有抑制作用。实际上,上述差动放大器对零漂的抑制作用就是它抑制共模信号的结果。因为当温度升高时,两个晶体管的电流都要增大,这相当于在两个输入端加上了大小相等、 极性相同的共模信号。换句话说,产生零漂的因素可以等效为输入端的共模信号。显然,Ac越小,对零漂的抑制作用越强。 

由图4.1.4(b)可以看出,当差动放大器输入差模信号(Ui1=1/2Uid,Ui2=1/2Uid)时,由于电路对称,其两管输出端电位Uc1和Uc2的变化也是大小相等、极性相反。若某个管集电极电位升高ΔUc,则另一个管集电极电位必然降低ΔUc。设两管的电压放大倍数均为A(两管对称, 参数相同),则两管输出端电位增量分别为 ΔUc1=ΔUc= , ΔUc2=ΔUc= 差动放大器总的输出电压为 Uod=ΔUc1ΔUc2=2ΔUc=UidA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为 式(4.1.1)表明,差动放大器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等于组成该差动放大器的半边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 由单管共射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计算式,有 一般 应当说明,当两管的输出端(即集电极)间接有负载RL时,上式应为

其中R′L=Rc∥(1/2RL)。这里R′L≠Rc∥RL,其原因是由于两管对称,集电极电位的变化等值反相, 而与两集电极相连的RL的中点电位不变,这点相当于交流地电位。因而对每个单管来说, 负载电阻(输出端对地间的电阻)应是RL的一半,即RL/2,而不是RL。  差动放大器对共模信号无放大,对差模信号有放大,这意味着差动放大器是针对两输入端的输入信号之差来进行放大的, 输入有差别,输出才变动,即为“差动”。在更一般的情况下, 两个输入信号电压既非共模,又非差模,而是任意的两个信号, 这种情况称为不对称输入。不对称输入信号可以视为差模信号与共模信号的合成。

分析这类信号时,可先将它们分解成共模信号和差模信号,然后再去处理。其中差模信号是两个输入信号之差。  上述放大器的输入回路经过两个管子的发射结和两个电阻Rs,故输入电阻为 rid=2(Rs+rbe) (4.1.3) 放大器的输出端经过两个Rc,故输出电阻为     Ro≈2Rc (4.1.4) 3. 共模抑制比 如上所述, 差动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可以看成一个差模信号与一个共模信号的叠加。

对于差模信号,我们要求放大倍数尽量地大; 对于共模信号,我们希望放大倍数尽量地小。为了全面衡量一个差动放大器放大差模信号、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我们引入一个新的量——共模抑制比,用来综合表征这一性质。共模抑制比KCMRR的定义为  有时用对数形式表示 这个定义表明, 共模抑制比愈大, 差动放大器放大差模信号(有用信号)的能力越强,抑制共模信号(无用信号)的能力也越强。

4.1.3 实际差动放大器 1. 带射极公共电阻的差动放大器 上述基本差动放大器是利用电路两侧的对称性抑制零漂等共模信号的。但是它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各个管子本身的工作点漂移并未受到抑制。若要其以单端输出(也叫不对称输出),则其“两侧对称,互相抵消”的优点就无从体现了; 另外,若每侧的漂移量都比较大,此时要使两侧在大信号范围内作到完全抵消也相当困难。针对上述不足,我们引入了带射极公共电阻的差动放大器,如图4.1.5所示。 

带射极公共电阻Re的差放电路也叫长尾式差动放大器。 接入公共电阻Re的目的是引入直流负反馈。比如,当温度升高时,两管的IC1和IC2同时增大,由于有了Re,便有以下负反馈过程:  IC1↑ →UBE1↓→IB1↓ →IE↑→URe↑→UE↑→ IC2↑ → UBE2↓→IB2↓ IC2↓ t(℃)↑→

可见,这个负反馈过程与第2章讨论过的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电流负反馈改变三极管的 UBE从而抑制 I的变化。显然,Re越大,则负反馈作用越强,抑制温漂的效果越好。 然而,若Re过大,会使其直流压降也过大,由此可能会使静态电流值下降。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图 4.1.5 中在 Re下端引入了负电源UEE,用来补偿Re上的直流压降,从而保证了放大器的正常工作。 下面我们对图4.1.5所示电路作动态分析。首先将输入信号分解为共模信号Uic和差模信号Uid两部分,再分别说明Re对这两种信号放大倍数有何影响。

对于共模输入信号,由于电路对称,两管的射极电流IE(约等于集电极电流IC )变化量大小相等、极性相同(即同增同减),ΔIE1=ΔIE2=ΔIE,使流过Re的总电流变化量为2ΔIE,这个电流变化量在Re上产生的电压变化量(2ΔIERe)构成负反馈信号, 可使共模放大倍数降低。 可见,Re对共模信号具有负反馈作用,能够抑制共模信号的输出。 这个抑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上述抑制零漂的过程。 

对于差模信号,Re却没有抑制作用。当输入差模信号时, 两管的电流IE 变化量数值相等,但极性相反,一个管IE增加, 另一个管IE 减少,即ΔIE1=ΔIE2, 因而流过Re的总电流不变, Re上的电压降便不改变。这样,对差模信号而言,Re上没有信号压降,如同短路一般。当然,不起负反馈作用, 也就不会影响差模放大倍数。  具有射极电阻Re 的差动放大器,既利用电路的对称性使两管的零漂在输出端互相抵消,又利用Re 对共模信号的负反馈作用来抑制每个管自身的零漂。由于这种放大器对零漂具有双重抑制作用,所以它的零漂比未接入Re的基本形式差动放大器要小得多。而且,由于每侧的漂移都减小了,信号可以从单端输出

例4.1.2 在图4.1.5电路中,Rs=5 kΩ,Rc=10kΩ,Re=10kΩ,UCC=UEE=12V,两管电流放大倍数均为β=50。试计算:  (1) 静态工作点;  (2)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 (3) 输入、 输出电阻。  解(1) 计算静态工作点。 静态时,无信号输入,Ui1=Ui2=0。设单管的发射极电流为IEQ,则Re上流过电流为2IEQ。对单管的基极回路可列出如下关系:

IBQRs+UBE+2IEQReUEE=0 又由 IEQ=(1+β)IBQ 所以 代入数据得 ICQ=βIBQ=50×0.011=0.55 mA UCEQ=UCC+UEEICQRc2IEQRe =12+120.55×102×0.55×10=7.5 V

(2)计算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图4.1.6为图4.1.5所示电路的差模输入交流通路。 由于差模信号在Re上没有压降,故将其视为交流短路。所以,其差模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与未引入Re 时基本差动放大器差模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相同,也由式(4.1.2)计算。 在未接电阻RL 时,   式中 所以

若接有负载电阻RL(如图4.1.6中虚线所示), 则有 Ad= 式中 R′L=Rc∥(RL/2) (3) 计算输入输出电阻。 差模输入电阻及输出电阻的计算也与基本差放电路相同, 即可分别由(4.1.3)式和(4.1.4)式计算。  由(4.1.3)式, 差模输入电阻为

rid=2(Rs+rbe)=2×(5+2.7)=15.4kΩ 由(4.1.4)式, 输出电阻为 ro≈2Rc=2×10=20kΩ 应当说明, 这里计算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及输出电阻都是对双端输出来说的。双端输出即从两个管的集电极之间输出信号。后面还会看到单端输出的情况,即从一个管子的集电极与地之间输出信号, 单端输出时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及输出电阻不能用(4.1.2)式及(4.1.4)式计算。 

2. 带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欲提高电路的共模抑制比,射极公共电阻Re 越大越好。 不过,Re大了之后,维持相同工作电流所需的电源电压UEE的值也必须相应增大。显然,使用过高的电源电压是不合适的。此外,Re 值过大时直流能耗也大。 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我们先对Re的作用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作一分析。从加强对共模信号的负反馈作用考虑,只要求Re的动态电阻值大,而不是要求其静态电阻值大。

的动态电阻值大时,当其流过的电流IRe 有微小变化ΔIRe 时, 便会在Re上产生较大的电压变化ΔIRe·Re,从而产生强烈的负反馈。从减小电源电压UEE及降低直流压降考虑,要求Re的静态电阻小。所以,只要Re的动态电阻大、静态电阻小就可以解决上述矛盾。不过,普通线性电阻的静态电阻与动态电阻相同,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为此,我们要选用一种动态电阻大、静态电阻小的非线性元件来代替Re。 晶体三极管恒流源电路就具有这种特性。 由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可知,在放大区工作时,三极管的动态电阻rce比静态电阻RCE大得多。若将三极管接成第2章所学过的工作点稳定电路, 如4.1.7所示, 则由于存在电流负反馈, 其输出电流IC基本恒定,故这种电路称为恒流源电路。

从集电极与地之间看进去, 恒流源电路的输出电阻比三极管本身的动态电阻rce要大得多。正因为恒流源电路输出电阻很大, 因此用它代替图4. 1 从集电极与地之间看进去, 恒流源电路的输出电阻比三极管本身的动态电阻rce要大得多。正因为恒流源电路输出电阻很大, 因此用它代替图4.1.5中的Re是相当理想的。图4.1.8所示即带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 图(b)是图(a)的简化表示图。 在图4.1.8电路中,V3是一个恒流源,它能维持自身集电极电流IC3恒定。而IC3=IC1+IC2,所以IC1与IC2也就保持恒定, 它们不能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也就是不随共模信号的增减而变化,这就大大抑制了共模信号。这种抑制作用相当于用恒流源的很大的输出电阻(严格来讲,恒流源的输出电阻为∞)对共模信号引入了很强的负反馈。

在图4.1.8电路中,V3是一个恒流源,它能维持自身集电极电流IC3恒定。而IC3=IC1+IC2,所以IC1与IC2也就保持恒定,它们不能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也就是不随共模信号的增减而变化, 这就大大抑制了共模信号。这种抑制作用相当于用恒流源的很大的输出电阻(严格来讲,恒流源的输出电阻为∞)对共模信号引入了很强的负反馈。而对于差模信号,则不受IC3恒定的影响,因为当差模信号使一侧管的集电极电流IC1增大时,另一侧管的集电极电流IC2必将减少同样的值,两者互相抵消, 恰与IC3恒定相符。也就是说,恒流源的恒流性质对于差模信号是起不到负反馈作用的。

为了弥补电路不对称造成的失调, 往往在差放电路中引入调零电路,以电路形式上的不平衡来抵消元件参数的不对称。 调零电路分为射极调零和集电极调零, 如图4.1.9所示。图中电位器RP为调零电位器,调节RP的滑动端位置,可使输出为零。 比如,(a)图中,若输入为零时输出Uo为正,则可将RP的滑动端向左移动, 使Ic1↑,Ic2↓,便使Uo趋于零。同样的情况, 若发生在(b)图,则应将电位器中点向右移动,以增加V1的集电极负载电阻,降低其集电极电位,使Uo降为零。 

例4.1.3 图4.1.10(a)为带恒流源及调零电位器的差动放大器,二极管VD的作用是温度补偿,它使恒流源IC3基本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设UCC=UEE=12V,Rc=100kΩ,RP=200 Ω,R1=6.8kΩ,R2=2.2kΩ,R3=33kΩ,Rs=10kΩ,E3=UVD=0.7 V,各管的β值均为72,求静态时的UC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及输入输出电阻。 解(1) 静态分析。 由R1与R2的分压关系有 

所以 IC3≈IE3= IC1=IC2 于是 UC1=UCCIC1Rc=120.0865×100=3.35V (2) 求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及输入输出电阻。 图4.1.10(b)为(a)图的差模交流通路,图中RP中点(V3的集电极)为交流电位的地。根据(4.1.2)式并考虑到电位器RP对放大倍数的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为

因为 rbe1=300+(1+β) 故 差模输入电阻为 输出电阻为

4.1.4 差动放大器的几种接法   1. 双端输入、 双端输出; 2. 双端输入、 单端输出; 这种接法如图4.1.11(a)所示。 由图可见, 输出信号Uo只从一个管子(V1)的集电极与地之间引出, 因而Uo只有双端输出时的一半,电压放大倍数Ad也只有双端输出时的一半,即 输入电阻不随输出方式而变, 而输出电阻变为 ro≈Rc

3.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 这种接法如图4.1.11(b)所示。 信号只从一只管子(这里是V1)的基极与地之间输入,而另一只管子的基极接地。 表面看来,似乎两管不是工作在差动状态。但是,若将发射极公共电阻Re换成恒流源,那么,Ic1的任何增加都将等于Ic2的减少,也就是说,输出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将和差动输入(即双端输入)时一样。此时,V1、V2 的发射极电位Ue将随着输入电压Ui而变,变化量为Ui/2,于是,V1管的Ube1=UiUi/2=Ui/2, V2管的Ube2=0Ui/2=Ui/2,故还是属于差动输入。

即使Re不是由恒流源代替, 只要Re足够大,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这样,单端输入就与双端输入的情况基本一样。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输出电阻的计算也与双端输入相同。实际上, V2 的输入信号是原输入信号Ui通过发射极电阻Re耦合过来的, Re 在这里起到了把Ui的一半传递给V2的作用。 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的接法可把单端输入信号转换成双端输出信号,作为下一级的差动输入,以便更好地利用差动放大的特点。这种接法还常用于负载是两端悬浮(任何一端都不能接地)且要求输出正、负对称性好的情况。例如,电子示波器就是将单端信号放大后,双端输出送到示波管的偏转板上的。

4. 单端输入、 单端输出; 这种接法如图4.1.11(c)所示, 它既具有(a)图单端输出的特点,又具有(b)图单端输入的特点。它的Ad、ro的计算与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的情况相同,可用(4.1.8)式及(4.1.9)式计算。这种接法与第2章所讲的单管基本放大电路不同,其主要优点是抑制零漂的能力比单管基本放大电路强, 而且通过改变输入或输出端的位置,可以得到同相或反相输出。 输入、 输出在同一侧(如图4.1.11(c)中那样均在V1一侧)的为反相放大输出,若由V1基极输入而由V2集电极输出,则变为同相输出。

总起来讲,差动放大器的几种接法中,只有输出方式对差模放大倍数和输出电阻有影响, 也就是说,不论何种输入方式, 只要是双端输出,其差模放大倍数就等于单管放大倍数,输出电阻就等于2Rc;只要是单端输出,差模放大倍数及输出电阻均减少一半。 另外, 输入方式对输入电阻也无影响。 

4.2 集成运算放大器 4.2.1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 运算放大器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增益的多级直接耦合放大器,集成运算放大器则是利用集成工艺,将运算放大器的所有元件集成制作在同一块硅片上,然后再封装在管壳内。集成运算放大器简称为集成运放。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运放的各项性能不断提高,目前,它的应用领域已大大超出了数学运算的范畴。使用集成运放,只需另加少数几个外部元件, 就可以方便地实现很多电路功能。可以说,集成运放已经成为模拟电子技术领域中的核心器件之一。 

(1) 所有元件都是在同一硅片上, 在相同的条件下, 采用相同的工艺流程制造,因而各元件参数具有同向偏差,性能比较一致。 这是集成电路特有的优点, 利用这一优点恰恰可以制造像差动放大器那样的对称性要求很高的电路。实际上, 集成电路的输入级几乎都无例外地采用差动电路,以便充分利用电路对称性, 使输出的零漂得到较好的抑制。  (2) 由于电阻元件是由硅半导体的体电阻构成的,高阻值电阻在硅片上占用面积很大,难以制造,而制作晶体管在硅片上所占面积较小。例如,一个5 kΩ电阻所占用硅片的面积约为一个三极管所占面积的三倍。所以,常采用三极管恒流源代替所需要的高值电阻。

(3) 集成电路工艺不宜制造几十微微法以上的电容,更难以制造电感元件。为此,若电路确实需要大电容或电感,只能靠外接来解决。由于直接耦合可以减少或避免使用大电容及电感,所以集成电路中基本上都采用这种耦合方式。  (4) 集成电路中需用的二极管也常用三极管的发射结来代替,只要将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基极短接即可。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这样制作的“二极管”的正向压降的温度系数与同类型三极管的 UBE 的温度系数非常接近,提高了温度补偿性能。由此可见,集成电路在设计上与分立元件电路有很大差别,这在分析集成电路的结构和功能时应当予以注意。 

4.2.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电路简介 集成运放型号繁多,性能各异,内部电路各不相同, 但其内部电路的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本节主要从使用的角度来介绍典型集成运放内部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从而对集成运放有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 集成运放的内部电路可分为输入级、偏置电路、中间级及输出级四个部分。输入级由差动放大器组成,它是决定整个集成运放性能的最关键一级,不仅要求其零漂小,还要求其输入电阻高,输入电压范围大, 并有较高的增益等。偏置电路用来向各放大级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电流,决定各级静态工作点。 在集成电路中,广泛采用镜像电流源电路作为各级的恒流偏置。

中间级主要是提供足够的电压放大倍数,同时承担将输入级的双端输出在本级变为单端输出,以及实现电位移动等任务。 输出级主要是给出较大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并起到将放大级与负载隔离的作用。常用的输出级电路形式是射极输出器和互补对称电路,有些还附加有过载保护电路。下面以国产第二代通用型集成运放F007(5G24、 μA741)为例,对各部分电路的功用作以分析。   F007的电原理图如图4.2.1所示。电路共有九个对外引线端: ②、 ③为信号输入端, ⑥为信号输出端,在单端输入时,②和⑥相位相反,③和⑥相位相同, 故称②为反相输入端,③为同相输入端;⑦和④为正、负电源端; ①和⑤为调零端; ⑧和⑨为(消除寄生自激振荡的)补偿端。 

1. 输入级 输入级的性能好坏对提高集成运放的整体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很多性能指标,如输入电阻、输入电压(包括差模电压、 共模电压)范围、 共模抑制比等,主要由输入级的性能来决定。  在图4.2.1中,V1~V7以及R1、R2、R3 组成F007的输入级。其中, V1~V4 组成共集—共基复合差动放大器(V1、V2为共集电路,V3、V4为共基电路),构成整个运放的输入电路。 差模信号由V1、V2的基极(②、③端)输入,经放大后由V4、 V6的集电极以单端形式输出到中间级V{16} 的基极。 V5、V6、V7 构成V3、 V4 的有源负载。

由V1、V2 组成的共集电路输入电阻已经很高,它们的发射极又串有V3、V4 共基电路的输入阻抗,使输入端②、③之间的差模输入阻抗比一般差动电路提高一倍, 可高达1 MΩ。由于两只PNP管V3、V4的基射结之间的反向击穿电压较高,因而差模输入电压范围较宽,可达+30V。V1、V2的集电极经V8接到+15V,Uc1=Uc2=150.7=14.3V。可见,当共模输入电压为13V时,V1、V2的集基之间仍可有1.3V的反偏电压,仍可正常工作,故可输入的共模电压较高。

由于有源负载比较对称,使共模抑制比可以很高。V7的作用除了向V5、V6提供偏流外,还将V3、V5 集电极电压的变化传递到V6的基极,使V6的集电极电压变化量提高一倍, 从而使单端输出的电压接近于双端输出的电压。  2. 偏置电路 在集成运放中,为了减少静耗、限制温升,必须降低各管的静态电流。而集成工艺本身又限制了大阻值偏置电阻的制作,因此,集成运放多采用恒流源电路作为偏置电路。这样既可使各级工作电流降低,又可使各级静态电流稳定。

3. 中间级 中间级是由V16、V17组成的复合管共射放大电路, 其输入电阻大,对输入级的影响小;其集电极负载为有源负载(由恒流源V13组成),而V13的动态电阻很大,加之放大管的β很大,因此中间级的放大倍数很高。 

此外,在V16、V12的集电极与基极之间还加接了一只约30 pF的补偿电容, 用以消除自激。  4. 输出级  F007的输出级主要由三部分电路组成:由V14、V18、V19组成的互补对称电路;由V15、R7、R8组成的UBE扩大电路; 由VD1、VD2、R9、R10组成的过载保护电路。(关于互补对称电路及UBE 扩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请看第5章中的有关内容。) 信号从中间级的V13、V16(V17)的集电极加至互补对称电路两管基极, 放大后从⑥端输出。过载保护电路是为防止功放管电流过大造成损坏而设置的。

正常工作时,VD1、VD2不通。当V14导通(V18、V19截止)且导通电流过大时,会引起UR9增大而使VD1导通,VD1对IB14分流,从而限制V14的输出电流。同样,当V18、V19导通(V14截止)且导通电流过大时,会引起UR10增大而使VD2导通,ID2对IB18分流,从而限制了复合管V18、V19的输出电流。这就是过载保护功能。

4.2.3 集成运放的基本技术指标 衡量集成运放质量好坏的技术指标很多,基本指标有10项左右。实用中可通过器件手册直接查到各种型号运放的技术指标。不过,并不是一种运放的所有各项技术指标都是最优的, 往往各有侧重。即使是同一型号的组件在性能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因而使用前常需要进行测试和筛选。为此, 必须了解各项性能参数的含义。  1. 输入失调电压UOS 实际的集成运放难以做到差动输入级完全对称,当输入电压为零时, 输出电压并不为零。 规定在室温(25℃)及标准电源电压下,为了使输出电压为零,需在集成运放两输入端额外附加的补偿电压称为输入失调电压UOS。UOS越小越好, 一般约为0.5~5mV。 

2. 输入失调电流IOS IOS是当运放输出电压为零时,两个输入端的偏置电流之差,IOS=|IB1IB2|。它是由内部元件参数不一致等原因造成的。 IOS越小越好,一般为1 nA~10μA。  3. 输入偏置电流 IB  IB是当输出电压为零时, 流入运放两输入端静态基极电流的平均值IB=(IB1+IB2)/2。该值越小,信号源内阻变化时引起输出电压的变化越小, 因此,IB越小越好,一般为1nA~100 μA。 

4. 开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od 集成运放在开环时(无外加反馈时)输出电压与输入差模信号电压之比称开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od。它是决定运放运算精度的重要因素,常用分贝(dB)表示,目前最高值可达140 dB以上。  5. 共模抑制比KCMRR KCMRR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与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之比, 即KCMRR=|Aod/Aoc| ,其含义与差动放大器中所定义的KCMRR相同,高质量的运放KCMRR可达160 dB。

6. 输入失调电压温漂dUOS/dt和输入失调电流温漂dIOS/dt 在规定的工作温度范围内,输入失调电压对温度的变化率称为输入失调电压温漂,用以表征UOS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程度, 一般为1~50μV/℃,好的可达0.5 μV/℃。  在规定的工作温度范围内,输入失调电流对温度的变化率称为输入失调电流温漂,用以表征IOS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程度, 一般为1~5nA/℃,好的可达pA/℃数量级。  7. 最大共模输入电压UIcmax  UIcmax是在线性工作范围内集成运放所能承受的最大共模输入电压。超过此值,集成运放的共模抑制比、差模放大倍数等会显著下降。 

8. 最大差模输入电压UIdmax  UIdmax是运放同相端和反相端之间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值。 输入差模电压超过UIdmax时,可能使输入级的管子反向击穿。  9. 差模输入电阻rid  rid是集成运放在开环时, 输入电压变化量与由它引起的输入电流的变化量之比,即从输入端看进去的动态电阻。一般为MΩ数量级,以场效应管为输入级的可达104 MΩ。  10. 开环输出电阻ro  ro是集成运放开环时,从输出端向里看进去的等效电阻。 其值越小,说明运放的带负载能力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