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 东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研究部 余 斌
一、我国经济处在增长阶段 转换的关键时期 二、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与趋势三、守住底线、以稳促进 实现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一、我国经济处在增长阶段 转换的关键时期
1978到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GDP达到8.2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由154美元上升到6091美元,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货物贸易占世界份额,由不足1%上升到11%,成为全球第一货物出口大国;制造业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
《政府工作报告》: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上半年经济形势座谈会:潜在增长率下降是客观规律,且经济体量已经很大,与5年前、10年前相比,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实现难度也明显不同。
1978-2012 2002-2011 2012 今年上半年 2011-2015 2013-2020 GDP增长(%) 9.8 10.6 7.8 7.6 7 6.9
工业制成品占美国和欧盟进口比重
我国经济正处在从接近10%的高速增长阶段向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增长阶段转换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原有平衡被打破、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经济运行总体比较脆弱。
世界银行分类标准(人均GNI) 1990年 2000年 2011年 低收入 <=610 <=755 <=1025 下中等收入 611-2465 756-2995 1026-4035 上中等收入 2466-7620 2996-9265 4036-12475 高收入 >7620 >9265 >12475
中等收入陷阱:2006年世界银行发表《东亚复兴—经济增长的思路》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因此不能跻身于高收入国家行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迈入中等收入的101个经济体中,到2008年,仅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成功跨越陷阱。
2010 2020 2030 城镇化率 51.3 60 67 工业占比 46.7 42 35 服务业占比 43.2 52 农业占比 10.1 6 5 投资率 48.1 43 34 消费率 48.2 55 66
二、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与趋势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期目标: GDP增长7.5%左右; CPI上涨3.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 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
1、出口实际增长明显放缓。受内外利差、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鼓励措施等因素驱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今年以来,虚假贸易明显增多。5、6、7月份出口增速从1-4月的17.4%下降至1%、-3.1%和5.1%。剔除对香港、台湾、东盟出口,1-7月份,实际出口增速从9.5%下调为5%。
2、消费增长有所下降。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12. 8%,比去年同期回落1. 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 2、消费增长有所下降。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12.8%,比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与去年同期持平,但比去年全年增幅回落0.7个百分点。消费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稳定力量,近5年来平均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
3、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下滑。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7. 1%,比1-5月下降0. 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7 3、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下滑。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7.1%,比1-5月下降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7.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下降5.7个百分点,明显低于近5年平均30%的增速。制造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中坚力量,近5年来平均占比达到34%,若持续下行对投资增长有重要影响。
4、房地产投资增长动力不足。1-7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长20. 5%,比上年同期加快5 4、房地产投资增长动力不足。1-7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长20.5%,比上年同期加快5.1个百分点。但施工、竣工和新开工面积等主要实物量指标的增速明显放缓,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持续下降,土地购置面积则出现了连续18个月的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后续增长动力不足。
5、基建投资难以维持高增长。在4月份出现自去年初回升以来的首次明显下降后,5月份略有回升,但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长24%,比上月回落0 5、基建投资难以维持高增长。在4月份出现自去年初回升以来的首次明显下降后,5月份略有回升,但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长24%,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在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明显减缓、财政金融风险不断累积的情况下,基建投资难以维持高增长。
下半年,外部市场需求状况总体趋于改善。美国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欧元区经济基本企稳,日本经济复苏有望维持一段时间,新兴经济体在相对低速中趋稳。但是,由于我国出口竞争力已出现下降迹象,加上与欧美贸易摩擦增多、日元大幅贬值等,出口状况难以明显改善。
安倍经济学:一是决断性的货币政策,以物价上涨2%为目标,扭转通缩;二是灵活的财政政策,短期扩张,中长期调整;三是放松监管,增强经济活力。挑战: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再到10%,不利于景气复苏;日元大幅贬值,进口成本上升;物价上涨,长期利率提高,国债成本上升。
克强指数与克强经济学。克强指数:判断经济形势的三大指标——工业用电量、铁路货物周转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克强经济学:不刺激、去杠杆、重改革(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
国内投资、消费增长乏力。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出现明显下滑,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消费企稳态势仍面临一定考验。企业家信心明显不足,对三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比较谨慎,未来用工和投资计划趋紧。总体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明显,不排除因矛盾激化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
如果宏观调控得当,并适时启动有明显增长效应的改革和结构调整举措,努力盘活社会资金存量,增强经济活力,积极防范系统风险,守住底线,则全年GDP增速仍能接近7.5%。
1996年来经济增长与效益(%) GDP 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 平均 9.8 19.8 18.9 25.4 27.9 危机时期 6.9 2.4 工业企业利润 企业 亏损额 平均 9.8 19.8 18.9 25.4 27.9 危机时期 6.9 2.4 0.0 -34 82.5
三、守住底线、以稳促进 实现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我国经济仍处在增长阶段转换的进程中,旧的增长惯性不容低估,新的增长动力和模式尚未形成,市场预期不稳,下行压力增大,原有和新形成的矛盾相叠加,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超出以往。宏观调控要坚持守住底线、以稳促进的思路,把守底线与调结构、控风险、转动力有机结合。
近期要力争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稳定,对经济短期下滑超出预期或财政金融风险出现激化的两种极端情况,应提前做好相关预案;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房地产泡沫、严重产能过剩和影子银行等四大风险;以下半年将要举行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契机,切实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开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1、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差异,加强分类指导,减少一刀切政策; 明确判断全国房价合理水平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据此确定各地房价调控目标,将土地调控、与房地产有关的地方税收政策的调整、住房保障方式等一揽子“政策包”的选择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
房价涨幅较高的城市更加重视供给面的调控政策,包括增加土地供应、调整保障房供应方式、增加可售型保障房比例等,稳定预期; 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联网工作,适时开征房产税,增加拥有多套和豪华住房的持有成本,促进存量房源有效利用。
2、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创新行业规制方式,依照能耗、环保、质量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稳定、透明和可预期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政府权威部门定期公布主要行业和重要产品的国内外技术创新、投资、生产、需求变化等相关信息,发布行业发展指导报告,预警重大风险,引导社会形成合理预期;
产能调整要从过去重点保护企业,转变为重点保护员工,做好失业人员的社保接续、转岗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 有效遏制地方政府以低地价、低环境标准、不适当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手段过度刺激投资的行为; 产能调整要从过去重点保护企业,转变为重点保护员工,做好失业人员的社保接续、转岗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 兼并重组并非简单以大吃小,而是竞争力强者兼并弱者,避免用规模标准搞一刀切。
3、妥善处理债务压力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福利体系的建设也应与财政能力相适应; 明确中央政府救助地方政府的条件和惩戒措施,包括官员考核、预算约束和投资限制等,防止道德风险;
适当加大中长期国债发行量,支持“十二五”规划已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置换地方部分存量债务; 对抵押担保、资金使用和现金流等符合条件的存量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应允许展期,以实现地方投资项目投融资的期限匹配。
4、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1-7月份,CPI和PPI走势明显背离,同比涨幅分别为2.4%和-2.3%。以存款利率3.5%、贷款利率7%计算,消费者和生产者面对的实际利率分别为1%和10%左右。一方面,实际存款利率过低,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各种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实际贷款利率过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
当前,我国流动性总体充裕。6月末,M2和贷款余额分别为105和68万亿,占去年GDP比例分别达到200%和130%。与此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偏紧,实体经济资金成本高企。6月份出现的“钱荒”,充分暴露了近年来金融业务结构不合理和杠杆不断拉长等弊端。
在规避监管和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从金融业到实体经济的信贷业务,通过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运作后,演变成从金融业到金融业、从大银行到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业务,资金空转问题突出。融资链条不断加长,推动着金融资产规模快速膨胀。由于对跨部门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不到位、标准偏低,存在风险隐患。
低效率融资平台、过剩产能、房地产等为维持资金链不断,直接推高市场整体利率,挤出了其他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金融业看似火热,房价逆势上涨,但却以多数实体经济严重缺乏资金或高资金成本为代价,资源配置扭曲加剧。
根据信贷、外汇占款等变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防止利率短期大幅波动; 下调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加强银行表外业务和理财产品监管; 通过贴息等方式,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力;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