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2 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 4 节 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 说出艾滋病的全称 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  描述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 简述免疫系统组成  描述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防线  描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 简述抗原和抗体  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Advertisements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 感染 (infection) :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 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 发病 (disease) :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 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 病原菌 (pathogenic bacteria) :指那些导致 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 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 彭慧琴 浙江大学医学院 现代医学导论 2013 级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求是科学班.
1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 、荚膜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 层粘液性物质,厚度 ≥0.2 μm ,称 为荚膜;厚度< 0.2μm ,称为微荚 膜.
细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 正常菌群 ( normal flora ) 1 概念: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 体无害的细菌 2 分布:皮肤、外耳道、眼结膜、鼻咽 腔、口腔、肠道、尿道、阴道 等.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 bacterium ):是具有细胞壁和核质 的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广义细菌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
第16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主要致病菌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鲍曼不动杆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 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
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 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合作研究项目 日期 中国科学院 2002 合作单位 项目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surgical infection
身體對感染的防禦 (The body’s defense against infection)
Chap1 细菌 (bacteria).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链球菌属.
Chap.9 传染与免疫 传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实验四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病原性球菌,又称化脓性球菌,根据革兰染色性的不同,分为两类: G+球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身体的防卫.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Bacteria
免疫与计划免疫 涪陵十六中王永强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艾青中学 刘海华.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医学寄生虫总论 (三).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zoonotic bacteria) 或人兽(畜)共患病 引起这类疾病的细菌称:动物源性细菌 人兽(畜)共患病原菌
第十一章 微生物生态学 第二节 环境中的微生物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感 染.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斗争 细菌 机体免疫力 细菌侵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防御能力。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免 疫 与 计 划 免 疫.
病毒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儿 科 学.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和计划免疫 (第一课时) 太谷五中 卫萍.
葡萄球菌属.
第十章 感染与免疫 树突状细胞 裸鼠(无胸腺).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抗菌药物概论 Conside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曾 蔚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预防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医学细菌.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H基因库(重链基因连锁群): --- 第14号染色体 κ基因库(κ链基因连锁群): --- 第2号染色体 λ基因库(λ链基因连锁群):
细菌的感染 林旭瑷 副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欢迎广大师生莅临指导! 论文题目:乳酸链球菌素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Microbial Toxin 黄思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 infection)指细菌突破宿主防御机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性代谢产物、 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反应的过程。 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能够引起宿主感染,具有致病性的细菌。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微生态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的概念 存在于正常人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腔道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正常时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细菌为主)称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寄生部位:皮肤、口腔、鼻咽腔、外耳道、眼结膜、胃、肠道、尿道、阴道。 血液及组织器官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

二、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三、机会(条件)致病菌:

机会致病菌的主要致病条件(原因) 1、寄居部位改变 正常菌群进入无菌部位或非正常寄居部位。 2、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 通常发生在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后。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性(pathogenicity):是指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 毒力(virulence):表示致病性强弱程度。常用LD50或ID50表示。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规定时间内,经指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细菌的致病机制相关因素 细菌的毒力 细菌侵入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途径和部位

一、细菌的毒力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具有的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侵入机体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包括 1.粘附素(adhensin) 2.荚膜和微荚膜 3.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 4.侵袭性物质

图为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扫描电镜照片(×6000)。(From Lansing M. Prescott et al 图为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扫描电镜照片(×6000)。(From Lansing M. Prescott et al. Microbiology, 5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2: p920

(二)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主要由G+菌和部分G-菌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为蛋白质,性质不稳定,抗原性强;分子结构:A亚单位是毒素活性中心,B亚单位是毒素与易感细胞结合部位;毒性极强,对作用对象有选择性,导致特征性病变。

2.内毒素(endotoxin) 主要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也存在于“四体”及个别G+菌中,一般细菌裂解后释放;为脂多糖,性质稳定,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① 发热反应 ② 白细胞反应 ③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④ DIC 分子结构: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选择性;致病作用基本相似: ① 发热反应 ② 白细胞反应 ③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④ DIC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 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分 多数由活菌分泌 细菌裂解后释放 来 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分 多数由活菌分泌 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 定 性 60-80 ℃30min被破坏 160 ℃2-4h才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选择性毒害,致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不同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抗 原 性 强,可致抗毒素产生;脱毒处理形成类毒素 弱,其中和抗体作用弱;不形成类毒素 基因定位 常由染色体外基因编码 由染色体基因编码

第三节 人体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一、固有免疫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二)吞噬细胞 (三)体液因素补体(complement) 溶菌酶(Lysozyme) 防御素(defensin)

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消化过程示意图

二、适应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三)黏膜免疫

三、抗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

一、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二、感染的途径: 消化道 呼吸道 创伤感染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性接触感染 多途径感染

三、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 (三)带菌状态 四、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感染机体受到损害,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者。有不同模式。

全身感染: 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殊毒性症状。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兰阴性菌进入血流大量繁殖后死亡崩解,或在局部病灶内死亡崩解,释放的内毒素入血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者。

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入血,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仅短暂、一过性经血流到达适宜部位后繁殖致病。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入血并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病菌入血大量繁殖后,随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