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
肺结核 1.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2.掌握肺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掌握主要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及大咯血的处理。
一.概述: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排菌者为主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为渗出、干酪性坏死及其他增殖性组织反应,可引起空洞。除少数起兵急骤外,临床多呈慢性过程。 二.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 越来越多的结核杆菌有耐药性,是使结核病可能再次成为难治之症及疫情上升的主要因素。化学药物是目前控制结核的最有力武器。95%以上新发病患者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可获得治愈,并防治耐药性的发生。但如果用药不当或管理不善,如患者服药不规则均可引起治疗失败,进而产生耐药病例及对多种药物耐药的结核菌的进一步传播。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结核分枝杆菌 1.抗酸杆菌。镜检为细长、略弯的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阴湿处生存5个月以上,在痰内生存6-8个月,在尘土飞扬的干痰内可保持8-10天的传染性,在人体内可存活多年,但在太阳暴晒下2小时或煮沸1分钟能被杀死 。最简便的灭菌方法是直接焚毁带有病菌的痰纸。 2.结核菌的菌体成份较复杂:主要含有类脂质、蛋白质、多糖类。类脂质在人体内能促进结核结节的形成、蛋白质能诱发变态反应、多糖类是引起结核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3.人型和牛型结核菌是人类的主要致病菌。肺结核多由人型结核菌引起。牛型结核菌多引起肠道结核病。 4.病灶中包括数种不同生长速度的结核菌:
(2)细胞内菌(B群):在吞噬细胞的酸性环境中受抑制的细菌。(首选吡嗪酰胺) (1)代谢旺盛不断繁殖的结核菌(A群):致病力强,传染性大,易为抗结核药物杀灭。(首选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 (2)细胞内菌(B群):在吞噬细胞的酸性环境中受抑制的细菌。(首选吡嗪酰胺) (3)偶然繁殖群(C群):存在干酪坏死灶内,结核菌呈休眠状态。(首选利福平) (4)休眠菌(D群):无致病力及传染性,对人体无害,任何药物对其无作用,多数自然死亡或吞噬消灭很少复发。 B群和C群为顽固菌,常为日后复发的根源,仅暂时休眠,可存活数年,也称持续存活菌。 5.在繁殖过程中,结核菌由于染色体基因体变而产生耐药性。 原始耐药菌感染:患者以往未用过某药,但其痰菌对该药耐药。 继发耐药:长期不合理用药,经淘汰或诱导机制出现耐药菌。复治患者有很多继发耐药病例。
(二)感染途径: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样性,未经治疗)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感染途径:呼吸道感染,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 (三)人体的反应性: 1.免疫与变态反应: (1)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力):人体对结核菌的自然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力(后天性免疫力):接种卡介菌后经过结核菌感染所获得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能把入侵的结核菌杀死或包围,制止其繁殖扩散。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 (2)变态反应:结核菌入侵人体后4-8周,机体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产生4型变态反应。结核病的变态反应可引起发热、乏力、多发性关节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疱疹性角-结膜炎,长继发于原始结核感染患者。 总之,入侵结核菌的数量、毒力及人体的免疫力、变态反应的高低,决定感染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2.初感染与再感染: 机体对结核菌初感染与再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科赫现象。(Koch) 肺部首次(常为小儿)感染结核菌后(初感染),细菌被吞噬细胞带至肺门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并可全身播散(隐性菌血症)。此时若机体免疫力低下,可发展为原发行进行性结核病。但在成年人(儿童时期受到轻度结核感染或接种卡介苗)机体已有一定免疫力,此时的感染,多不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也不易发生全身播散。而再局部感染时,局部发生强烈组织反应。病灶多为渗出性,甚至干酪性坏死,液化而形成空洞。
四.病理: (一)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1.渗出为主的病变:发生于变态反应强的患者。多见于结核性炎症的早期、病灶恶化获奖膜结核。病理表现为充血、水肿、白细胞侵润。病灶中结核菌数量较多。 2.增生为主的病变:发生于免疫力较强的患者。病理可见结核病特有的特征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病灶中结核菌较少。 3.变质为主的病变(干酪性坏死):多在变态反应性强的患者。由于机体的抵抗力低,菌量较多,变态反应强烈,在渗出或增殖为主的病变基础上,发生组织凝固性坏死,类脂质较多,类似干酪。坏死物中有大量结核杆菌。 以上三种病变可同时存在于一个肺部病灶中,但通常由一种是主要的。
(二)结核病变的转归: 1.吸收:早期渗出性病变吸收后,常不留疤痕。病灶吸收标志临床好转。 2.纤维化:病灶愈合过程中常有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条索状疤痕。 3.钙化:结核病灶内,钙盐沉积。常见于儿童的原发结核病灶。 4.液化:干酪样物质液化溶解,从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形成支气管播散。如机体抵抗力强,病变被纤维组织包围,形成结核球。 5.播散:隐性菌血症、全身粟粒性结核、病菌被吞入消化道,形成肠结核或腹膜结核。 (三)病灶的播散与恶化:
(四)结核菌感染与肺结核的发生、发展: 原发性肺结核:结核菌初次感染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常见与小儿。此时机体反应力低,病灶局部反应轻微。结核菌常沿淋巴管抵达淋巴结。 继发性肺结核:曾受过结核菌感染的病人。此时人体对结核菌具有一定的免疫与变态反应。潜伏在肺内细菌活跃,病灶多在肺尖附近。结核菌一般不播继淋巴结,也很少引起血行播散,但肺内局部病灶除炎症反应剧烈,容易发生干酪性坏死及空洞。 1.原发型肺结核: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吸入的结核菌在肺内形成渗出性病灶,并位多在上叶底部、中叶、下叶上部,引起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原发病灶及淋巴结均可发生干酪性坏死。多见于儿童。 肺内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局部淋巴结炎=原发综合征 X-线表现:肺内原发病灶、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病灶可自行吸收活钙化。肺内原发病在一般局限于肺尖,一般吸收较快,不留疤痕或仅成为细小钙化灶,但肿大的肺门淋巴结若压迫支气管,可导致肺不张,远端肺部炎症或继发性支气管扩张。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较严重)多由原发型肺结核发展而来,但在成人大多由肺或肺外结核病灶(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的干酪样病灶)破溃至血管所引起。 (1)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是全身播散型肺结核的一种。是大量结核菌在一次或短时间内侵入血液循环所引起。起病急,全身毒血症状 。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 X-线表现双肺在浓密的网状阴影上,满布境界清晰的粟粒状阴影,直径约2mm,大小及密度均大致相等。早期病变在透视下不明显。 (2)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机体抵抗力较强,少数结核菌经血液循环分批进入肺组织,其血行播散病灶常大小不均匀,新旧不等,在双肺上部呈对成性分布。其病情发展缓慢,通常无显著中毒症状,患者可无自觉症状。
干酪性(结核性)肺炎:侵润型肺结核伴大片干酪坏死灶时,常呈急性进展,出现严重毒性症状。 3.侵润型肺结核:是肺结核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感染源主要是过去经血行播散潜伏在肺内的结核菌,重新生长繁殖。其次是与排菌者接触密切,再次发生感染。病变初期时,中毒症状不明显,但病变进展,出现症状。病变多在上叶尖、后段或下叶的背段。故在两侧的锁骨上下区或肩胛间区,可听到湿罗音。 X-线表现为大小不等、密度不均的模糊斑片状阴影,病变进展可形成空洞,常经支气管播散至两肺其他部位。 干酪性(结核性)肺炎:侵润型肺结核伴大片干酪坏死灶时,常呈急性进展,出现严重毒性症状。 结核球:干酪样坏死灶部分消失后,周围形成纤维包膜 、空洞的引流支气管阻塞,凝成球形病灶。
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是肺结核病晚期的表现。(由于肺结核空洞长期反复不愈,随机体免疫力高低而改变,使病灶吸收、修复或恶化反复交替出现,导致病变广泛,纤维病变较多,形成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变特点: (1)病程长,病变消长过程中,表现好转与恶化交替出现。(2)由于空洞长期不愈,经常排菌,成为主要的传染源。(3)X-线表现一侧或两侧单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多伴有支气管播散病灶及病灶广泛纤维化,代偿性肺气肿及胸膜肥厚。 5.结核性胸膜炎:是胸膜感染结核菌或对结核菌过敏反应所致。常见于青少年。 (1)干性胸膜炎 (2)渗出性胸膜炎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症状: 1.全身症状:消瘦、盗汗、食欲减退、低热、乏力 2.呼吸系统症状:干咳或咳少量粘性痰,约1/3咯血 (二)体征:因肺结核好发于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故锁骨上下、肩胛间区叩诊音浊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结核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 痰菌阳性表明病灶是开放性的。(涂片法、集菌法、培养法 (二)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并能判断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 渗出性病灶、干酪性病灶、空洞病灶-----活动性病灶 纤维化、钙化、硬结病灶-----静止病灶
痰结核菌检查不仅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也是考核疗效,随访病情的重要指标。 (三)结核菌素实验: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 OT-试验 PPD-试验 结核菌素强阳性:表示活动性结核病 结核菌素阳性:表示曾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现在患病 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或营养不良,结核菌素反应暂时消失。严重结核病及各种危重疾病患者对结核菌素无反应,或仅出现弱阳性,与人体免疫力及变态反应暂时受到抑制有关。待病情好转,可转为阳性。 (四)其他检查:严重病例继发贫血。血沉增快。 七.诊断: 痰结核菌检查不仅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也是考核疗效,随访病情的重要指标。 我国现有的分类法包括四个方面:肺结核类型、病变范围及空洞部位、痰菌检查、活动性及转归
(一)肺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侵润性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 (二)病变范围及空洞部位:右、左侧,分上、肿、下肺 (三)痰结核菌检查 (四)活动性及转归 1.进展期(具备一项) :新发现的活动性病变、病变较前恶化及增多、新出现的空洞或空洞扩大、痰菌(+) 2.好转期(具备一项):病变较前吸收、空洞闭合或缩小、痰菌转阴 3.稳定期:病变无活动性改变、空洞闭合后,痰菌持续转阴(每月一次,连续6月)、如空洞存在,痰菌检查持续1年维持阴性 开放性肺结核:进展期及部分好转期患者,其中经常有结核菌排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须隔离治疗 活动性肺结核:进展期及活动期均属,是指渗出性侵润病变或变质性坏死。例如干酪性坏死、空洞形成、支气管播散及血行播散粟粒型肺结核 初步临床治愈:稳定期。属非活动性肺结核 临床治愈:观察2年,病变稳定及痰菌检查持续阴性。如有空洞,则需观察3年
十.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及增加免疫力、降低易感性是控制肺结核流行的基本原则 八.鉴别诊断: (一)肺癌 (二)肺炎 (三)肺脓肿 (四)支气管扩张 九.并发症:支气管扩张-----咯血 肺外结核 十.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及增加免疫力、降低易感性是控制肺结核流行的基本原则 (一)防治系统 (二)发现患者 (三)管理患者 (四)治疗场所 (五)卡介苗接种
十一.治疗: (一)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化疗) 1.化疗原则:合理化疗是指对活动性结核坚持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活动性结核是化疗的指征。 用药剂量要适当,规律地全程用药,不过早停药,是化疗成功的关键。 2.化疗方法: (1)标准化疗与短程化疗: 标准化疗:12-18个月 短程化疗:6-9个月,必须包括异烟肼、利福平 (2)间歇用药与两阶段用药: 间歇用药:每周用药3次,达到与每天用药同样的效果 两阶段用药: 强化阶段:开始化疗的1-3个月,每天用药 巩固阶段:以后每周3次
(3)链霉素:广谱氨基糖甙类抗菌素,有杀菌作用,对细胞内的结核菌作用小。使用剂量:5g qd m.不良反应:对第8对脑神经的损伤 3.抗结核药物: (1)异烟肼:抑制结核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能杀灭细胞内外代谢活跃或静止的细菌。使用剂量:300mg qd po注意肝功能保护 (2)利福平:广谱抗菌素,对A,B,C群菌有作用,常与异烟肼合用。使用剂量:450-600 mg qd po。不良反应:消化道不适及短暂性肝功能损坏 (3)链霉素:广谱氨基糖甙类抗菌素,有杀菌作用,对细胞内的结核菌作用小。使用剂量:5g qd m.不良反应:对第8对脑神经的损伤 (4)吡嗪酰胺:对细胞内菌有杀灭作用。使用剂量: 500mg tid po。注意胃肠道、肝功能损伤 (5)乙胺丁醇:抑菌作用,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用时,可延缓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使用剂量:25mg/Kg qd po,第8周后改用15mg/Kg qd po (6)对氨水杨酸哪:抑菌药
(1)初治方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基础的6个月短程化疗方案 4.化疗方案: (1)初治方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基础的6个月短程化疗方案 (2)复治方案:初治化疗不合理,结核菌产生继发耐药,痰菌持续阳性,病变迁延反复。复治病理应选择联合应用敏感药物。例如丁卡、喹诺酮类 5.病清判断与疗效考核、治疗是白: (1)病情与疗效考核: 吸收好转期、稳定期-----病情好转 进展期-----恶化 判断应根据临床症状、X-线表现、排菌情况综合分析 (2)治疗失败:疗程结束时痰菌未转阴或在疗程中转阳,但X-线显示病灶未吸收及稳定,而进一步恶化,均说明治疗失败,形成难治性肺结核。
(二)对症治疗: 1.毒性症状:伴大量胸腔积液,在使用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2.咯血: 大咯血的抢救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头低脚高位,拍背,促痰液排出,必要时气管切开 (2)垂体后叶素 (3)输血 (4)抗感染 (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