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三疑三探” 教师进修学校 王文生 电话: 13766078296 QQ: 416723222
“课改”到底是什么? 课改说穿了其实就是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就是变教师“二传手”为鼓励学生“一传”,教师一旦不再仅仅是一个传授者时,是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收获、一起成长。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的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即兵教兵、兵教官,兵兵合作、师生相长。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扮演“牺牲者”,而变身为“成长者”,这考验着教师是否敢变、善变,观念一变一重天,教师们再也不要拒绝转变,而安于迂腐、因循守旧、乐于表演。请记住,好教师一定是放手发动自学的教师,比较低级的教师往往是“能说会道、上串下跳”。
“三疑三探”体现的创新价值观: 生成目标 出题考试的权利还给学生 听十遍不如讲一遍 考十题不如讲一题 评课权 备课权 作业批改权 生教生、生帮生、生考生、生评生
考试制度不改,课改如何改? 一、各地的课改实践已经证明,东胜二中 二、古人讲,识时务者为俊杰,教育人要识时务、趋大势,而不是一幅顽固陋寡的教师形象。教师代表的是时代风范,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如果用“三疑三探”教学后成绩下降怎么办? 由于存在把课改与提高成绩对立起来的认识,有些学校要么干脆大张旗鼓地搞应试教育,顽固地拒绝、抵制课改,要么打着课改的旗号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 课改并不否定提高成绩。“三疑三探”就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把原来教师满堂灌的学习方式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事实证明,“真正”做课改的,学生的分数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是大幅度提升,同时学生还收获了能力和素质。那些把课改同提高成绩对立起来的认识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认识阻碍了课改向纵深发展。
课改初期,有可能部分学科成绩下滑,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教师对新理念认识得不到位,对新方法掌握得不成熟;其二,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状态还没有形成。这样一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显得拘谨、做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会打折扣,成绩下滑属于正常现象。 面对成绩下滑,要做到“两手抓”:既要抓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层面,也要改变教师和学生课堂实务方面的不合理现象,以确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尽快进入流畅、自然的状态。 这种调整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过后教师会教得得心应手,学生会学得轻松快乐。这时,最需要的就是坚持、再坚持,以确保课改已经迈出的宝贵一步不倒退。所以,课改既是行为,更是思想,只有近乎固执地坚持,课改才能成功。
若要“课改”得做哪些准备? 用好小组是“三疑三探” 的前提 小组建设的好孬直接决定着“三疑三探”课改的成败 ! 怎样才能建设好小组呢?
小组发展的四个阶段: (1)逐步形成阶段: 小组还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只是一些个体的组合;个体希望在小组中有自己的位置,让其他组员对自己有印象;个体逐渐对环境、培训者和其他组员开始熟悉,个体的参与程度仍旧比较低;个体开始讨论手头的工作任务及其目的;小组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规则,为今后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
(2)探讨磨合阶段: 小组内部开始发生冲突,成员的行为和看法缺乏一致性;小组最初形成的基本规则遭到破坏,包括小组活动的目的、领导的风格和小组成员的行为规范;个体有可能彼此产生敌意,通过说服或暴露自己的个人目的而表现自己的个性;摩擦开始增加,规则被打破,组员有可能开始争吵;但是,如果处理得当,这个阶段会使大家对目标、程序和规范获得新的、更切合实际的理解。
(3)日趋规范阶段: 小组克服了冲突,增加了凝聚力,建立了一定的规范合行为要求;小组成员能彼此接受,即使组员之间个性非常不同;小组的忠诚形成了,小组成员能力要保持这种忠诚;小组精神的形成以及小组的和谐发展变得非常重要。
(4)正常运作阶段: 小组已经完全成熟,工作效率非常高;小组成员学会了彼此建立联系,主动承担那些为了完成小组活动而必须具备的角色;角色变得十分灵活,富有成效;小组的动力渗透到确定的工作任务中;新的观点和对策开始涌现。
“三疑三探” 课是否都需要预习?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主张学生课外进行预习,课外预习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属于变相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预习实际上是延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并通过探究去迅速解决问题。
关于“预习”与“考试” 其实“考试”就是检测学生是否能自主高效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考试”就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预习。其实,我们现在许多地方,都关于把高效课堂的“宝”押在预习上,表面上看是高效课堂,实际上是通过加重学生课外负担,让学生深更半夜的预习换来的,这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甩不掉的课后作业和紧紧追来的课前预习,无疑使学生的负担雪上加霜,这很可能成为当前和今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最新“祸首”。
课堂上频繁的展示是否耽误时间? 关于展示: 兴趣是动力,思维是关键,表达是重点(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一定是人才) 展示即发表,即暴露(反馈)、即提升;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佳手段。人是表达的动物,表达需要能力,表达产生自信,表达提升思维。 展示的过程就是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
展示:选择有价值问题展示; 展错不展对; 不重复展示; 潜能生能展示的尽量不叫优等生展示; 提倡采用对抗、辩论、质疑等动态展示、同步展示; 小展示能完成的就不要用大展示。为节省时间可以把合学与展示同步进行。 展示层次:读——背——用自己的话说——演 写、说答案——说答案怎么得来的——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思考的甚至中间遇到挫折、困惑(思维过程)
如果教师放手,学生不会学、课堂没有活力怎么办? 所谓教师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教师在课堂上仍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此时的教师角色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教学的服务者、环境条件的提供者、学习团队的建设者。 课堂缺乏活力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还在培养学生“听话、顺从”等传统课堂中的习惯。自由、开放的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控制”的教育观念,坚持相信学生、敢于解放学生、不断利用学生,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活力,达到展现每个学生个性的真正目的。
后进生在讨论中“假参与”,该怎么办? 有效的小组合作,不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比如,在展示环节,讲求的是小组内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互动合作、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等合作。通过学生自主建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自学、群学、展示、检测中暴露和生成的问题,会在博采众长、开拓视野中分享智慧,逐步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潜能。
部分老师总觉得还是原来的教法更管用,成绩会更好,怎么办? 教师观念和习惯的转变是件艰难抉择的过程,任何变革都不是容易的,部分老师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封闭于自我“正确”的世界,工作不能与时俱进,浑然不觉,自得其乐 学生习惯的养成和角色的转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其实,不管怎样的方式,要做好教育都需要方法和“爱”。一切围绕、服务于“学习和学生”的课才是好课!
“课改需要我们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要深入思考,更能简单操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告诉我们,国家层面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学校的课堂改革同样需要学校管理者的精心设计和学校课改的实际相结合。我们坚信,只要想明白,有了一个好的思路,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好的习惯,有了这种好的习惯,教学就会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三疑三探” 模式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改革的途中要学会自我孵化,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借鉴别人启发自己,朝着最明亮的那方前行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