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专项行动下一步工作安排 (1) 对问题项目给予严肃处理 未经核准和擅自扩大规模项目要坚决叫停,严格按备案产能生产 手续不全在建项目要停建,取消备案 建设内容变更却未报国发改委核准的项目要停建,取消备案 备案后尚未实施或进度缓慢的,应停建,取消备案 利用自有淀粉进行深加工项目,应将情况报至国家发改委,由发改委提出处理意见
年份 玉米深加工玉米消耗量 (万吨) 占玉米总产量比值 2010 5200 31% 2011 4650 27% 2012 4550 (2)加大对玉米深加工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力度 年份 玉米深加工玉米消耗量 (万吨) 占玉米总产量比值 2010 5200 31% 2011 4650 27% 2012 4550 25.7% 目标 2011年全国玉米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需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550万吨,2012年再减少100万吨
全国工业玉米消耗量调控目标 单位:万吨 河北 80 70 10 吉林 140 120 20 黑龙江 60 安徽 50 40 山东 河南 陕西 全国工业玉米消耗量调控目标 单位:万吨 省份 工业消耗玉米减少总量 2011年工业消耗玉米减少量 2012年工业消耗玉米减少量 河北 80 70 10 吉林 140 120 20 黑龙江 60 安徽 50 40 山东 河南 陕西 30 其他 合计 650 550 100
(3) 开展环保核查和清洁生产 环境保护部在符合环保规定的柠檬酸(盐)生产企业名单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62号)和符合环保规定的味精生产企业名单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36号)的基础上,对淀粉、淀粉糖、酒精以及其他有机酸生产企业开展环保核查。环境保护部向社会公告符合环保规定的企业名单,做为企业贷款、融资、项目核准、土地供应、产品出口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4)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文件要求,限制产能过剩、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经济规模要求的玉米深加工能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负责本地区内玉米深加工调整整顿工作并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实施方案 (5) 保障措施 国家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和协会共同参加 玉米深加工调整整顿联席 会议机制 下设 汇报工作 设立于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原中国发酵工业协会 办公室 实施方案、工作情况上报 督促 下达任务 方案抄送 办公室 负责本地区内玉米深加工调整整顿工作并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实施方案 各地玉米深加工调整整顿工作小组
2011年9月底上报第一阶段玉米深加工业调整整顿工作核查总结报告 国家发改委 地方发改委 玉米深加工企业自查 第一步 环保核查 第二步 第三步 上报整顿工作 核查总结报告 抽查 2011年9月底上报第一阶段玉米深加工业调整整顿工作核查总结报告 以后分别于2011年底、2012年6月底、2012年底上报核查总结材
(三)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行业涉及部分) (2011年第10号文件) 发改委 (三)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行业涉及部分) (2011年第10号文件) 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 高效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技术,佐剂、悬浮培养、发酵培养等生物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大规模高效分离技术、介质和设备,大型分离系统及在线检测控制装置,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产品专用分离设备,生物过程参数传感器和自控系统。 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 新型高效工业、食品、医药和环保等专用酶制剂,酶制剂质量评价技术及标准,以动植物为原料深加工药物中间体,功能性淀粉糖(醇),小品种高附加值氨基酸和有机酸、生物防腐剂、生物絮凝剂等新型微生物制造的食品和大宗发酵制品,生物反应废液生物酶分解技术,抗生素和维生素的绿色生产技术。
饲用氨基酸添加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添加剂、生物活性肽及抗菌肽、高活性生物发酵饲料等 生物材料及制品 利用生物质生产聚乳酸、聚羟基烷酸、聚氨基酸和聚有机酸等可降解材料,生物可降解聚酯,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与淀粉共混的环境友好材料,新型炭质吸附材料,新型绿色生态可降解聚乳酸纤维、多元醇纤维,生物乙烯、1,3-丙二醇、丁醇系列产品,乳酸、丁二酸、琥珀酸以及各种具有特定性能的有机酸产品和医药中间体。 现代农业-新型 安全饲料 饲用氨基酸添加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添加剂、生物活性肽及抗菌肽、高活性生物发酵饲料等 功能性食品 辅助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功能食品,抗氧化与抗体缺氧功能食品,减肥功能食品,特殊人群功能食品等,功能因子的绿色高效制备技术及生物活性稳态化加工技术;功能性食品有效成分检测和安全评价技术。
发改委 (四)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鼓励类: 营养健康型大米、小麦粉(食品专用米、发芽糙米、留胚米、食品专用粉、全麦粉及营养强化产品等)及制品的开发生产;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杂粮加工专用设备开发与生产 粮油加工副产物(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发酵法工艺生产小品种氨基酸(赖氨酸、谷氨酸除外)新型酶制剂(糖化酶、淀粉酶除外) 、多元醇、功能性发酵制品(功能性糖类、真菌多糖、功能性红曲、发酵法抗氧化和复合功能配料、活性肽、微生态制剂)等生产 薯类变性淀粉
限制类: 白酒生产线 酒精生产线 5万吨/年及以下且采用等电离交工艺的味精生产线, 2000吨/年及以下的酵母加工项目, 年加工玉米 30 万吨以下、绝干收率在 98%以下玉米淀粉湿法生产线。
淘汰类: 3万吨/年酒精生产线(废糖蜜制酒精除外) 3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装置, 2万吨/年及以下柠檬酸生产装置, 年处理 10 万吨以下、总干物收率 97%以下的湿法玉米淀粉生产线。
规划主要内容 发改委 (五)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1. “十一五”发展成就 2. “十二五”面临形势 3. “十二五”发展目标 4. 主要任务 5. 重点行业与布局(发酵工业部分)
1 5 6 3 2 4 2.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6)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5)安全质量要求提高,健康营养引领消费 (1)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5 (6)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6 (5)安全质量要求提高,健康营养引领消费 3 2 4 (4)政府高度重视,宏观环境继续改善 (3)高新技术应用加速,新兴行业孕育成长 (2)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原料供给能力增强
4. “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培育新兴食品产业 切实淘汰落后产能 (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1 2 培育新兴食品产业 3 切实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任务: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科技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主要内容 基础研究 积极开展食品品质形成及变化规律,食品营养与健康,有害物形成、迁移及控制,食用农产品产后生理生化机制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 前沿技术研究 支持食品物性修饰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非热杀菌技术、新型食品制造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干预技术、现代冷链与物流技术。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攻克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分离技术、现代包装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干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传统米面制品、豆制品、肉制品、水产品等风味保持技术、货架其延长技术、工艺流程标准化等研究和专用设备研发。 食品质量与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食品安全干预技术、食品真伪鉴别技术、食品追踪与溯源技术、食品加工质量标准、在线监测及相关设备研发,实现食品加工和质量检验检测标准化、智能化、方便化、快速化和系统化。
1、通用装备方面,重点开发食品高效分离方面的大型高速碟片离心、卧螺分离、膜分离、芳香物质分离提纯、膜式错流过滤等设备 (3)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装备自主水平 主要任务: 1、通用装备方面,重点开发食品高效分离方面的大型高速碟片离心、卧螺分离、膜分离、芳香物质分离提纯、膜式错流过滤等设备 2、行业专用装备方面,重点发展粮食、油料、果蔬、乳制品、水产品、禽畜屠宰加工装备和饮料制造、食品包装及食品检测与控制等装备
主要任务: 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 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 (4)加强食品安全基础,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主要任务: 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 Step2 Step 1 Step3 Step4 Step5 Step6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 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 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5) 加强企业技术进步,提升行业发展质量 主要任务: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推进节能减排
主要任务: (6)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食品产业集群 “十二五”时期食品加工园区(基地)建设重点 重点方向 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对食品加工园区(基地)和产业集群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大力支持一批信息、研发、检测、培训、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集群骨干企业的研发、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等,发挥在辐射带动、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全面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
主要任务: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推进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 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7)加快信息服务建设,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主要任务: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推进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 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5.重点行业与布局(发酵工业部分) (1)发酵工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努力提高非粮原料比重,减少玉米等粮食原料的消耗量,加快开发和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医药、造纸、日化、环境等行业专用酶制剂; 推进高附加值氨基酸、有机酸、特种功能发酵制品、新型香精香料和多元醇等产品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