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院校 专业建设的思考 钱 泉 森 2012年3月
主要内容 背景材料 1 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2 思考 3
一、背景材料 (一)高职教育重要文件的简要回顾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厅、财政厅《关于重点建设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通知》(赣教高字 [2008]99号 )。 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带动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入选条件: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等 评审标准:建设环境、综合水平(领导能力、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教学管理、就业质量、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发展潜力等
一、背景材料 (一)高职教育重要文件的简要回顾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表明国家态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心。 一个主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条主线:加强内涵建设。 两个核心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四个重要项目: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 十种观念:办学定位观、育人观、学习观和能力观、专业观、课程观、人才培养模式观、基地建设观、教师观、评估观、领导观。
一、背景材料 (一)高职教育重要文件的简要回顾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国家态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心。 建设国家、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建设高职“工学结合”精品课程; 建设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 表彰“教学名师” 、“优秀教学团队”等 ; 启动新的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 组织全国性技能大赛; “国培计划” 。
一、背景材料 (一)高职教育重要文件的简要回顾 4.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建设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在上述方面做优做强,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一、背景材料 (一)高职教育重要文件的简要回顾 5.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 12号)。 服务经济转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 。 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革评聘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招考制度,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 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 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背景材料 教高[2006]16号+教职成[2011] 12号: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等职 (一)高职教育重要文件的简要回顾 教高[2006]16号+教职成[2011] 12号: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等职 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核心:提高质量——魅力——社会认同力 动力:改革创新——活力——社会竞争力 方向:引领发展——潜力——社会影响力
一、背景材料 (二)高职教育十多年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基本经验 经验:三个坚持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 坚持科学定位,明晰培养规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辅以示范(骨干)院校建设、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评审等配套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高了办学质量。
一、背景材料 (三)高职教育十多年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问题:培养质量、教师队伍、体制机制和经费投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 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亟待提高,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得不到保证。
一、背景材料 (四)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培养符合经济发展、结构转变和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使社会更加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 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 面对“走出去”国家战略,伴随产业企业走向世界。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融入其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优化组合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需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高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生源数量素质等。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示范院校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第一批与后面批次的区别? 体制机制建设: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制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 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 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 人才培养与评价:校企共同参与。 课程开发: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 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 “校中厂”、“厂中校” 师资建设: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社会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建设项目: 粮食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 办学体制和教学管理改革 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建设 扩大对外交流建设 方案 酒店 管理 物流管理 食品 检测 粮食 工程 内容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一)从高职教育的性质来透视专业建设的内涵 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围绕高校功能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现代大学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实现这四项功能的载体是专业,尤其是领军专业。 专业资源是一项关键性的要素,它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设施在内的系统工程,专业建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定位和优化是前提。 2.实训建设是保障。 3.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办学体制和教学管理改革 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建设 扩大对外交流建设 (二)示范院校建设各项目都应有重点建设专业的身影 办学体制和教学管理改革 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建设 扩大对外交流建设 落实到四个重点专业中去,具体做什么?预期目标是什么? 真正体现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和为核心。 体现整个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最终实现建设总目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二)示范院校建设各项目应有重点建设专业的身影 总目标 酒店 管理 物流管理 食品 检测 粮食 工程 目标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三)关于体制机制建设问题 体制 是关于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 工作部署的制度。与政府部门的政策紧密相连,可以制约一项 事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并对其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机制 与体制相关制度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 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外在表现就是教育体制或教育模式,直接影响教育观 念和办学模式。 国家提倡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 十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五个重点 (三)关于体制机制建设问题 1.优化区域校企合作政策环境 2.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 通过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职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 2.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探索行业(企业)与高职、中职组建职教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经费、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 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五个重点 (三)关于体制机制建设问题 3.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 4.优化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机制 学校自主设置、地方统筹、行业指导、国家备案、信息公开; 高职校可依据专业培养需要,申请适当延长或缩短专业年限; 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预警机制。 4.优化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机制 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5.探索多样化招考选拔机制 鼓励学校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推广高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经验。 中高职衔接试点等 政府做什么?学校做什么? 办学体制主要是解决投入问题,办学机制主要是解决运行问题。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四)专业定位 培养目标总体要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2号文件) 培养目标具体表现: 1个理念:终身学习理念 1种品格:诚信品格 2种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 3种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 6项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 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四)专业定位 “高等性”是其培养目 标定位的基准,“职 业性”是其培养目标 定位的内涵,“区域 性”是其培养目标定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成什么人 “高等性”是其培养目 标定位的基准,“职 业性”是其培养目标 定位的内涵,“区域 性”是其培养目标定 位的地方特色, “社会性”是其培养 目标地位的价值取向。 在界定人才培养目标 时,应考虑人才的高 等性、知识能力素质 的职业性、人才类型 的技能性、毕业生去 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 等。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四)专业定位—培养的专业人才好不好?谁说了算? 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逻辑起点) 需求调研 本专业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的数量有多少?发展趋势如何? 就业岗位有哪些? 需求量分别有多大? 不同岗位企业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哪些? 待遇如何? 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怎么样? 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求预测结论是什么? 论证:根据调研结果和学校实际,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确定培养目标。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四)专业定位 重点建设专业面临发展趋势的问题: 国家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如: 粮食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每年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 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 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 物流 建设五大物流大通道:赣北(南昌、九江)、赣东北(上饶、景德镇)、赣东南(鹰潭、抚州)、赣中南(赣州、吉安)、赣西(新余、宜春、萍乡) 积极发展综合性物流、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 推进物流业务外包 建设城市公共配送中心和社区物流网点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农村现代物流、冷链物流和绿色物流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五)课程体系 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模式 = 模型 + 程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个方面。 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分段等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要有具体针对“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下的名字,有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培养模式的名字要与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相吻合,要体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哪个阶段企业做什么?学校做什么?教学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总体要求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和考核,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目标明确。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五)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组合和重构,转化成教学上可操作学习课程(知识、能力、素质)。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重构情况,为满足专业培养要求,必要是需进行课程整合或开发新课程。 注意课程之间的横向关系和课程的前后的关联,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认知顺序合理,符合职业成长规律。 注重突出实践课程,教、学、做结合;注重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结合;注重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课程体系设计后,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可以确定。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六)课程建设 高职课程的概念 从外延上看,广义课程的概念: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课程的概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类的教学活动。 从内涵上看: “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与初步设计”。 一般来说,经典的关于课程的定义是“跑道”,强调的是“道”,强调的是“路径”。现代意义的课程,更多地强调的是“跑”,也就是“过程”。 高职课程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六)课程建设 高职课程目标的表述 课程任务(项目)目标: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任务、项目(或服务项目) ,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 职业能力目标: 要突破“知识、技能”取向,课程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核心课程目标书写格式:更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减少使用“了解”、“熟悉”之类对知识掌握要求的动词。例如,“能(会)操作(使用)……”(动作技能)、“能(会)分析(判断)……”(智慧技能)、“叙述(记录)……”(陈述性知识)、“能说明(描述、解释)……”(解释性知识)。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七)教学模式 教学观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重视学习终身性,使“教学”向“学习”转变。 不但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更要培养能生存会发展的“社会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 。 教学过程是职业能力的开发过程,是开启智慧、塑造成功、激励成功欲望的过程。 融入企业文化理念、职业理念、“开放、合作” 理念。 要实现 “制造失败者”转变成“塑造成功者” 。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 教学模式的发展 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把讲解、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19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 ,以后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 上述模式的共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七)教学模式 19世纪2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其缺陷是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等同起来,贬低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批评。 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有些已经开始注意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 。 教学模式的发展 19世纪2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发展 目前,在德国“双元制”的课程开发思想基础上,我国职教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它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的发展 现代职业教学模式: 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的理论下,提出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其框架是“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估反馈”六步法。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八)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重构课程结构: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注重开发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为载体的任务或项目,重构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改造教学情境,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课程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与实际工作要求相结合。 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重构课程结构: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重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模式:形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生主动参与,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改造教学情境:设计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九)实训基地建设 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既是大学,又象企业; 既是教师,又象师傅; 既是学生,又象员工; 既是教室,又象车间; 既是作品,又象产品。 校中厂 厂中校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 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教材 共同完成校内实训教学 企业:学生顶岗、工学交替 学校:教师顶岗、产品开发 共同:管理、产品开发 共同完成校外实训教学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九)实训基地建设 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既是大学,又象企业; 既是教师,又象师傅; 既是学生,又象员工; 学校 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既是大学,又象企业; 既是教师,又象师傅; 既是学生,又象员工; 既是教室,又象车间; 既是作品,又象产品。 校中厂 厂中校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 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教材 共同完成校内实训教学 企业:学生顶岗、工学交替 学校:教师顶岗、产品开发 共同:管理、产品开发 共同完成校外实训教学 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 开发: 虚拟工厂 虚拟车间 虚拟工艺 虚拟实验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九)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环境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建,环境、场地、布局以及设备配置要仿照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系统设计。配置了对接产业、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先进设备。 实训功能: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实训内容:按照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实现实训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 实训实施:校企共同实施。 实训目标:以系统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同时增强学生安全、环保、质量、成本、效益和责任意识。 开发实训资源:校企共同开发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远程信息,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资源开发、开放与共享,搭建数字信息化学习平台,拓展延伸学习空间。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十)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难点: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建设措施 企业锻炼 教学建设及研究 培训学习 师德师风培养 社会服务 课程开发 实训项目开发 专业资源开发 质量工程建设 企业锻炼制度 教学建设及研究制度 培训学习制度 师德师风培养制度 社会服务制度 课程开发制度 实训项目开发制度 专业资源开发制度 质量工程建设制度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 (十)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难点: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建设措施 企业锻炼 教学建设及研究 培训学习 师德师风培养 社会服务 课程开发 实训项目开发 专业资源开发 质量工程建设 企业锻炼制度 教学建设及研究制度 培训学习制度 师德师风培养制度 社会服务制度 课程开发制度 实训项目开发制度 专业资源开发制度 质量工程建设制度 增加具有企业工作 经历的教师比例 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 成为实践技能课主讲 提倡专业教师培训 到企业顶岗实习 引导教师为企业社区服务 提高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三、思考 (一)专业定位方面 教育部文件表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全国19个专业大类) 具体某专业表述:适应江西省本行业、企业哪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物流:五大物流大通道的城市公共配送中心和社区物流网点建设的发展),本产业、行业、企业哪方面结构调整?(如物流:物流业务外包 、第三方物流、农村现代物流、冷链物流和绿色物流 ),培养在什么岗位生产(什么?)、在什么岗位建设(什么?) 、在什么岗位服务(什么?) 、在什么岗位管理(什么?),具备高端(哪方面?)哪些技能? 明确就业岗位,根据岗位任务要求,可以确定职业能力
三、思考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 粮食工程: “三个岗位、三种能力、三条主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 食品营养与检测 : “四能力三模块”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化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 “三段式” 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 “四层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体现? 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安排(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在建设方案看不到。
三、思考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方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体现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资格标准如何融入课程体系差别较大,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观念仍然陈旧,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诚信品格、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意识、社会意识、沟通能力等并没有体现。 在教学方面,教师仍然以讲授、满堂灌的形式为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很少。教师有时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忽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潜能和创新活力的开发者,而不是知识的复制者。 课程的开发,虽有企业人员的参与,但大多还是以学校为主的。造成课程与工作的客观联系被割裂开来,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企业现行的主流技术要求。
三、思考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方面 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职业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局限于校与校之间内部的“内循环” 专业培养目标模糊或确定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专业建设思路不清,缺乏特色,教育质量不高。 校内实训环境建设、功能、内容、实施过程、目标、资源开发等差别较大。实训没有形成系统,在校内实训做东,校外实习搞西,然后顶岗实习又搞南去了,互不搭界。
三、思考 校企合作 共享资源 工学交替 培养人才 专业指导委员会 学 校 企 业 教务处 校企合作办 二级教学单位 学 生 专任教师 企 业 教务处 校企合作办 二级教学单位 学 生 专任教师 合格高技能人才 合格员工 实习实训 师资培训 课程标准 培养方案 教学方法 技术研发 企业文化 教材建设 课程开发 专业教研室 兼职教师 员 工 专业设置与优化 人力资源部 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部门 职业培训 职工培训
三、思考 (三)评价模式方面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即建立由学生、教师、校外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本科教育极其的相似,如试卷一般结构为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查阅一下课程的试卷,不难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按照这样一个试卷结构,怎能考核出学生的技能?没有形成校内成绩考核与今后去企业工作的考核有效结合。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及校企共管共评成分不够,教学评价的标准指向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思考 如:听课评价表内容为:教师讲课思路清晰,阐述准确,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内容更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作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实训)教学互动;课堂(实训)教学组织严谨,时间分配合理;教态自然,语言规范,板书设计合理;实训课演示熟练,耐心辅导学生实际操作等等。 透视听课评价表可以看出,各项评价内容全是考查教师的,教师讲的好当然重要,但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毫无关系值得思考和探讨。评价标准要直接指向学生,不光是看教师讲的如何精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有多好,技能是否学到,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动手动脑,考察学生是否课后在能力上得到实质性提高。
三、思考 (四)师资队伍 讲文凭,更讲水平; 讲职称,更讲称职; 讲阅历,更讲能力; 讲资历,更讲贡献; 讲道德,更讲风格。
三、思考 (四)师资队伍 目前,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较长时间到企业工作经历很少,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欠缺,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有企业生产经验的教师比例更少,不适应示范院校建设的要求。 兼职教师比例较少。目前示范院校建设专业课中兼职教师课时与专任教师比例40%,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 教师社会服务较差,承担行业企业横向课题,企业技术咨询、推广与应用,发明有价值的技术专利或结合教师的专业为行业企业、社会服务等能力较差。
三、思考 调查发现: 2009级高职 院校毕业生 认为专业教 学中最需要 改进的地方
三、思考 企业参与的办学 体制:职教集团 优化环境 机制:制度政策 共享专业 社会服务 资源建设 能力建设 建设 师资 专业建设 实验实训 校企合作 体制机制 专业建设 实验实训 基地建设
三、思考 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师资 办出特色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提高质量为核心 提高质量为核心 师资 四个合作为主线 教学条件 机制创新为动力 模式与保障
Thank You !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