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光端机 光发射机 光接收机 线路编码 小 结.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信号与系统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东北大学 2017/2/27.
第七章 光接收机 7.1 光 接 收 机 7.2 光接收机的误码源 7.3 光接收机的灵敏度.
光检测器的工作原理 光检测器的特性参数 光 接 收 机 光收发合一模块 光纤通信技术的回顾和展望
第五章 放大电路的噪声.
实验四 利用中规模芯片设计时序电路(二).
第六章 光检测器 6.1 光电检测器 6.2 光电检测器的特性指标 数字光接收机 前端 线性通道 光检测器 偏压控制 前置放大器 AGC电路
光纤及其应用 辽宁科技大学  电信学院  通信系     .
第6章 光电式传感器.
光纤通信技术第五章 光检测器及光接收机 王建萍 信息光电子研究所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 4 章 光端机 4.1 光发射机 4.2 光接收机 4.3 线路编码.
3.1 光源 3.2 光源的调制 3.3 光纤通信中的线路码型 3.4 光发射机 3.5光电检测器 3.6光接收机
光学谐振腔的损耗.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 边缘分布 边缘分布函数 边缘分布律 边缘概率密度.
第5章 光电检测器和光接收机 本章内容 5.1 光检测器 5.2 光电检测器的工作特性 5.3 光接收机 5.4 光接收机的噪声
第2期 第1讲 电源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4.11 R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实验四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方法 2.学会对组合逻辑电路的测 试方法.
时序逻辑电路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集成计数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利用集成计数器设计任意进制计数器。 二、实验原理
实验六 积分器、微分器.
SATT 系列300MHz~3.5GHz数控衰减器 仪器级的性能,极富竞争力的价格
SATT 系列10MHz~4GHz数控衰减器 仪器级的性能,极富竞争力的价格
CPU结构和功能.
第一章 半导体材料及二极管.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从物理角度浅谈 集成电路 中的几个最小尺寸 赖凯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本科2001级.
第7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7.1 概述 7.4 集成运算放大器.
10.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稳压电源质量指标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三端集成稳压器
集成运算放大器 CF101 CF702 CF709 CF741 CF748 CF324 CF358 OP07 CF3130 CF347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三章:恒定电流 第4节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概 率 统 计 主讲教师 叶宏 山东大学数学院.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组合逻辑电路 ——中规模组合逻辑集成电路.
西华大学《模拟电子技术》示范课 制作人:胡秋宇 杨清 序号: 组号:11 一八年十二月制
长春理工大学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数字电路实验 数字电路实验室.
第7讲 有源滤波器 基本概念与定义 一阶有源滤波器 二阶有源滤波器.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六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集成与非门在脉冲电路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 1. 了解集成与非门在脉冲电路中 的某些应用及其原理。 2. 学习用示波器观测波形参数与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课题五 频率变换电路 调幅波的基本性质 调幅电路 检波器 混频器.
四 电动机.
实验一 单级放大电路 一、 实验内容 1. 熟悉电子元件及实验箱 2. 掌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模拟电路调试方法及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 510实验室 韩春玲.
LCS之自由电子激光方案 吴钢
基于列存储的RDF数据管理 朱敏
信号发生电路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第三章 从概率分布函数的抽样 (Sampling from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第四章 MOSFET及其放大电路.
第12章 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一. 555定时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 分压器:由三个等值电阻构成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 讲授内容: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授课对象:信息类专业本科二年级 示范教师:史雪飞 所在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章 集成门电路 2.1 概述 2.2 TTL 门电路 2.3 CMOS 门电路 2.4 各种集成逻辑们的性 能比较 第2章 上页 下页
2.5.3 功率三角形与功率因数 1.瞬时功率.
混沌保密通讯 实验人 郝洪辰( ) 李 鑫( ).
第 10 章 运算放大器 10.1 运算放大器简单介绍 10.2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10.3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9.6.2 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1. 无输出变压器(OTL)的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UCC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4章 光端机 光发射机 光接收机 线路编码 小 结

4.1 光发射机   数字光发射机的功能是把电端机输出的数字基带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用耦合技术有效注入光纤线路,电/光转换是用承载信息的数字电信号对光源进行调制来实现的。调制分为直接调制和外调制两种方式。受调制的光源特性参数有功率、幅度、频率和相位。这里着重介绍在实际光纤通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的直接光强(功率)调制。

4. 1. 1 光发射机基本组成 数字光发射机的方框图如图4 4.1.1 光发射机基本组成   数字光发射机的方框图如图4.2所示,主要有光源和电路两部分。光源是实现电/光转换的关键器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光发射机的性能。电路的设计应以光源为依据,使输出光信号准确反映输入电信号。 图 4.2 数字光发射机方框图

组成 光发送机主要由光源器件及驱动电路构成,如果采用外调制的话,还包括外调制器。此外,为了发送机的工作稳定、使用维护方便,还有一些辅助电路,如自动功率控制(APC)、自动温度控制(ATC)及各种保护报警电路等。

1. 光源 对通信用光源的要求如下: (1) 发射的光波长应和光纤低损耗“窗口”一致,即中心波长应在0. 85μm、1. 31μm和1   1. 光源   对通信用光源的要求如下:   (1) 发射的光波长应和光纤低损耗“窗口”一致,即中心波长应在0.85μm、1.31μm和1.55μm附近。光谱单色性要好,即光谱宽度要窄,以减小光纤色散对带宽的限制。   (2) 电/光转换效率要高,即要求在足够低的驱动电流下,有足够大而稳定的输出光功率,且线性良好。发射光束的方向性要好,即远场的辐射角要小,以利于提高光源与光纤之间的耦合效率。   (3) 允许的调制速率要高或响应速度要快,以满足系统对传输容量的要求。

  (4) 器件应能在常温下以连续波方式工作,要求温度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   (5) 此外,要求器件体积小,重量轻,安装使用方便,价格便宜。   以上各项中,调制速率、谱宽、输出光功率和光束方向性,直接影响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和传输距离,是光源最重要的技术指标。目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激光器(LD)和发光二极管(LED)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要求。

光发送机的技术要求 稳定的光功率输出和一定的光功率。入纤功率要求约0.01~5mW,且环境温度变化及光源老化时,输出光功率应保持稳定,变化不超过5%~10%。 消光比小于10%。 输出光脉冲上升、下降、延滞时间应尽量短。 尽量抑制弛豫振荡。

  2. 调制电路和控制电路   直接光强调制的数字光发射机主要电路有调制电路、控制电路和线路编码电路,采用激光器作光源时,还有偏置电路。对调制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要求如下:   (1) 输出光脉冲的通断比(全“1”码平均光功率和全“0”码平均光功率的比值,或消光比的倒数)应大于10,以保证足够的光接收信噪比。   (2) 输出光脉冲的宽度应远大于开通延迟(电光延迟)时间,光脉冲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和开通延迟时间应足够短,以便在高速率调制下,输出的光脉冲能准确再现输入电脉冲的波形。

  (3) 对激光器应施加足够的偏置电流,以便抑制在较高速率调制下可能出现的弛张振荡,保证发射机正常工作。   (4) 应采用自动功率控制(APC)和自动温度控制(ATC),以保证输出光功率有足够的稳定性。   3. 线路编码电路   线路编码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电端机输出的数字信号是适合电缆传输的双极性码,而光源不能发射负脉冲,所以要变换为适合于光纤传输的单极性码。

4.1.2 调制特性   半导体激光器是光纤通信的理想光源,但在高速脉冲调制下,其瞬态特性仍会出现许多复杂现象,如常见的电光延迟、弛张振荡和自脉动现象。这种特性严重限制系统传输速率和通信质量,因此在电路的设计时要给予充分考虑。

  1. 电光延迟和弛张振荡现象   半导体激光器在高速脉冲调制下,输出光脉冲和注入电流脉冲之间存在一个初始延迟时间,称为电光延迟时间td,其数量级一般为ns。当电流脉冲注入激光器后,输出光脉冲会出现幅度逐渐衰减的振荡,称为弛张振荡,其振荡频率fr(=ωr / 2π)一般为0.5~2 GHz。这些特性与激光器有源区的电子自发复合寿命和谐振腔内光子寿命以及注入电流初始偏差量有关。

  2. 自脉动现象   某些激光器在脉冲调制甚至直流驱动下,当注入电流达到某个范围时,输出光脉冲出现持续等幅的高频振荡,这种现象称为自脉动现象。自脉动频率可达2 GHz,严重影响LD的高速调制特性。   自脉动现象是激光器内部不均匀增益或不均匀吸收产生的,往往和LD的P-I曲线的非线性有关,自脉动发生的区域和P-I曲线扭折区域相对应。因此在选择激光器时应特别注意。

4.1.3 调制电路和自动功率控制   数字信号调制电路应采用电流开关电路,最常用的是差分电流开关电路。   由三极管组成共发射极驱动电路,这种简单的驱动电路主要用于以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的光发射机。数字信号Uin从三极管V的基极输入,通过集电极的电流驱动LED。数字信号“0”码和“1”码对应于V的截止和饱和状态,电流的大小根据对输出光信号幅度的要求确定。这种驱动电路适用于10 Mb/s以下的低速率系统,更高速率系统应采用差分电流开关电路。

常用的射极耦合驱动电路,适合于激光器系统使用。射极耦合电路为恒流源,电流噪声小,这种电路的缺点是动态范围小,功耗较大。    激光器驱动电路的调制速率受电路所用电子器件性能的限制。采用激光器和驱动电路集成在一起的单片集成电路可以提高调制速率和改进光发射机的性能。目前,光电混合集成电路的1.5 μm光发射机已能工作在5 Gb/s,采用异质结双极晶体管的光发射机调制速率已达10 Gb/s。

4.1.4 温度特性和自动温度控制   1. 激光器的温度特性   温度对激光器输出光功率的影响主要通过阈值电流Ith和外微分量子效率ηd产生。温度升高,阈值电流增加,外微分量子效率减小,输出光脉冲幅度下降。

  2. 自动温度控制   半导体光源的输出特性受温度影响很大,特别是长波长半导体激光器对温度更加敏感。为保证输出特性的稳定,对激光器进行温度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温度控制装置一般由致冷器、热敏电阻和控制电路组成。致冷器的冷端和激光器的热沉接触,热敏电阻作为传感器,探测激光器结区的温度,并把它传递给控制电路,通过控制电路改变致冷量,使激光器输出特性保持恒定。

  目前,微致冷大多采用半导体致冷器,它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珀尔帖效应制成的电偶来实现致冷的。用若干对电偶串联或并联组成的温差电功能器件,温度控制范围可达 30~40 ℃。为提高致冷效率和温度控制精度,把致冷器和热敏电阻封装在激光器管壳内,温度控制精度可达±0.5 ℃,从而使激光器输出平均功率和发射波长保持恒定,避免调制失真。

4.2 光接收机   数字光接收机的功能是: 把经光纤传输后幅度被衰减、波形被展宽的微弱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放大处理,恢复为原始的数字码流。   数字光接收机最主要的性能指标是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灵敏度和误码率密切相关,主要取决于光检测器的性能和相关电路的设计。

4.2.1 光接收机基本组成 对于直接强度调制的光信号,采用直接检测方式的数字光接收机主要包括光检测器、 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均衡器、时钟提取电路、取样判决器以及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

  1. 光检测器   光检测器是光接收机实现光/电转换的关键器件,其性能特别是响应度和噪声直接影响光接收机的灵敏度。对光检测器的要求如下:   (1) 波长响应要和光纤低损耗窗口(0.85 μm、1.31 μm和1.55 μm)兼容;   (2) 响应度要高,在一定的接收光功率下,能产生尽可能大的光电流;   (3) 噪声要尽可能低,能接收微弱的光信号;   (4) 性能稳定,可靠性高,寿命长,功耗和体积小。   目前,适合于光纤通信系统应用的光检测器有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2. 放大器   前置放大器应是低噪声放大器,它的噪声对光接收机的灵敏度影响很大。前放的噪声取决于放大器的类型,目前有三种类型的前放可供选择。主放大器一般是多级放大器,它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增益,并通过它实现自动增益控制(AGC),以使输入光信号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输出电信号保持恒定。主放大器和AGC决定着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

  3. 均衡和再生   均衡的目的是对经光纤传输、光/电转换和放大后已产生畸变(失真)的电信号进行补偿,使输出信号的波形适合于判决(一般用具有升余弦谱的码元脉冲波形),以消除码间干扰,减小误码率。   再生电路包括判决电路和时钟提取电路,它的功能是从放大器输出的信号与噪声混合的波形中提取码元时钟,并逐个地对码元波形进行取样判决,以得到原发送的码流。

  4. 光电集成接收机   图4.14中除光检测器以外的所有元件都是标准的电子器件,很容易用标准的集成电路(IC)技术将它们集成在同一芯片上。不论是硅(Si)还是砷化镓(GaAs)IC技术都能够使集成电路的工作带宽超过2 GHz,甚至达到10 GHz。   为了适合高传输速率的需求,人们一直在努力开发单片光接收机,即用“光电集成电路(OEIC)技术”在同一芯片上集成包括光检测器在内的全部元件。这样的完全集成对于GaAs接收机(即工作在短波长的接收机)是比较容易的,而且早已得到实现。然而,对于工作在1.3~1.6 μm波长的系统,人们需要基于InP的OEIC接收机。在1991年试验成功的单路InGaAs OEIC接收机,其运行速率达5 Gb/s。

InGaAs OEIC接收机也可以用混合法实现。如图4   InGaAs OEIC接收机也可以用混合法实现。如图4.15所示,电元件集成在GaAs基片上,而光检测器集成在InP基片上,两个部分通过接触片连接在一起。 图 4.15 光电集成接收机

4.2.2 噪声特性   光接收机的噪声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外部电磁干扰产生的,这部分噪声的危害可以通过屏蔽或滤波加以消除;另一部分是内部产生的,这部分噪声是在信号检测和放大过程中引入的随机噪声,只能通过器件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与制造尽可能减小,一般不可能完全消除。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噪声是指内部产生的随机噪声。   光接收机噪声的主要来源是光检测器的噪声和前置放大器的噪声。因为前置级输入的是微弱信号,其噪声对输出信噪比影响很大,而主放大器输入的是经前置级放大的信号,只要前置级增益足够大,主放大器引入的噪声就可以忽略。

  图4.16示出光接收机的噪声等效模型,由光检测器和放大器两部分组成。图中〈i2q〉和〈i2d〉分别表示光检测器的量子噪声和暗电流噪声的均方噪声电流(等效噪声功率),其相应的功率谱密度分别表示为Sq和Sd。ip、R和C分别为光检测器的输出光生电流、偏置电阻和电容(结电容和其他电容)。放大器分解为理想放大器与等效噪声电流源〈i20〉和电压源〈u20〉,其相应的功率谱密度分别表示为SI和SE。Rin是放大器的输入电阻。

图 4.16 光接收机的噪声等效模型

     由图4.16可得,折合到电放大器输入端的噪声主要包括光检测器产生的量子噪声、暗电流噪声和电阻热噪声及放大器产生的噪声。它们的噪声电流均方值分别为  〈i2q〉=2eIpg2+xB    (4.4)  〈i2d〉=2eIdg2+xB    (4.5) 其中,Ip    为一次光生信号电流,Id为暗电流,g为APD的雪崩增益(对于PIN, g=1),x为APD的附加噪声指数,k是波尔兹曼常数,T是工作的绝对温度(常温时T=293 K),F是放大器的噪声系数,B是接收机的(等效)噪声带宽,RL是光检测器的负载电阻。 (4.6)

这样,折合到放大器输入端的均方噪声电流(等效噪声功率)为 〈i2n〉=〈i2q〉+〈i2d〉+〈i2T〉 =2e(Ip+Id)g2+xB+

(a) 双极型晶体管;(b) 场效应管;(c) 跨阻型 放大器噪声特性取决于所采用的前置放大器类型,根据放大器噪声等效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理论可以计算。常用三种类型前置放大电路示于图4.17。 图 4.17 光接收机的前置级放大电路 (a) 双极型晶体管;(b) 场效应管;(c) 跨阻型

光接收机的前端(1) 电信号 光信号 光电 变换 前置 放大 前端:由光电二极管和前置放大器组成。 作用:将耦合入光电检测器的光信号转换为时变电流,然后进行预放大(电流-电压转换),以便后级作进一步处理。是光接收机的核心。 要求:低噪声、高灵敏度、足够的带宽

光接收机的前端(2) 光检测器的选择:要视具体应用场合而定。 PIN光电二极管具有良好的光电转换线性度,不需要高的工作电压,响应速度快。 APD最大的优点是它具有载流子倍增效应,其探测灵敏度特别高,但需要较高的偏置电压和温度补偿电路。 从简化接收机电路考虑,一般情况下多喜欢采用PIN光电二极管作光探测器。 前置放大器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探测的电信号不失真地放大和保证噪声最小,一般采用场效应晶体管(FET)。PIN/FET和APD/FET。

  三种类型前置放大器的比较:   (1) 双极型晶体管前置放大器的主要特点是输入阻抗低,电路时间常数RC小于信号脉冲宽度T,因而码间干扰小,适用于高速率传输系统。   (2) 场效应管前置放大器的主要特点是输入阻抗高,噪声小,高频特性较差,适用于低速率传输系统。   (3) 跨阻型前置放大器最大的优点是改善了带宽特性和动态范围,并具有良好的噪声特性。

判决与再生 为了能从滤波器的输出信号判决出是“0”码还是“1”码,首先要设法知道应在什么时刻进行判决,亦即应将混合在信号中的时钟信号(又称定时信号)提取出来,这是时钟恢复电路应该完成的功能。接着再根据给定的判决门限电平,按照时钟信号所“指定”的瞬间来判决由滤波器送过来的信号,若信号电平超过判决门限电平,则判为“1”码;低于判决门限电平,则被判为“0”码。

4.2.3 误码率   由于噪声的存在,放大器输出的是一个信号加噪声的随机过程,其取样值是随机变量,因此在判决时可能发生误判,把发射的“0”码误判为“1”码,或把“1”码误判为“0”码。光接收机对码元误判的概率称为误码率(在二元制的情况下,等于误比特率BER)。误码率可以用在足够长时间间隔内传输的码流中,误判的码元数和接收的总码元数的比值来表示。

光接收机灵敏度的恶化 实际光发送机发出的光信号并非理想比特流,并在光纤传输过程中可能变形。在这种非理想条件下,与仅考虑接收机噪声而导出的灵敏度值相比,接收机要求的最小平均光功率增大了,这个增量称为功率代价,也称灵敏度恶化。其影响因素很多。

  光接收机输出噪声(判决前)的概率分布十分复杂,一般假设噪声电流(或电压)的瞬时值服从高斯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式中x是代表噪声这一高斯随机变量的取值,其均值为零,方差为σ2。   在已知光检测器和前置放大器产生的输出噪声功率,并假设了噪声的概率分布后,现在可以分别计算“0”码和“1”码的误码率了。 (4.8)

  在发“0”码的条件下,平均输出噪声功率N0=NA,NA是由前置放大器产生的平均噪声功率。这时没有光信号输入,光检测器的平均噪声功率ND=0(略去暗电流)。由式(4.8)得 到发“0”码的条件下噪声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4.9)

根据误码率的定义,把“0”码误判为“1”码的概率,应等于I0值超过D值的概率,即 式中x=I0 / 。 (4.10a) (4.10b)

  在发“1”码的条件下,平均输出噪声功率N1=NA+ND。ND是在放大器输出端由光检测器产生的平均噪声功率。这时噪声电流的幅度为I1-Im,判决门限值仍为D,则只要取样值I1<D, 即I1-Im<D-Im,就可能把“1”码误判为“0”码。所以,把“1”码误判为“0”码的概率为: (4.11a) (4.11b) 式中y=(I1-Im)/    。

  “0”码和“1”码的误码率一般是不相等的,但对于“0”码和“1”码等概率的码流而言,一般认为Pe, 01=Pe, 10时,可以使误码率达到最小。因此,总误码率(BER)可以表示为 (4.12) 式中 (4.13a) 或 (4.13b)

Q称为超扰比,含有信噪比的概念。它还表示在对“0”码进行取样判决时,判决门限值D超过放大器平均噪声电流均方根值  的倍数。   由此可见,只要知道Q值,就可根据式(4.12) 的积分求出误码率,结果示于图4.19。例如:Q=6,BER≈10-9,Q≈7,BER=10-12。

图 4.19 误码率和Q的关系

4.2.4 灵敏度   灵敏度是衡量光接收机性能的综合指标。灵敏度Pr的定义是,在保证通信质量(限定误码率或信噪比)的条件下,光接收机所需的最小平均接收光功率〈P〉min,并以dBm为单位。由定义得到   灵敏度表示光接收机调整到最佳状态时,能够接收微弱光信号的能力。提高灵敏度意味着能够接收更微弱的光信号。那么,理想光接收机的灵敏度可以达到多少? 影响光接收机的灵敏度有哪些因素? (4.14)

  1. 理想光接收机的灵敏度   假设光检测器的暗电流为零,放大器完全没有噪声,系统可以检测出单个光子形成的电子-空穴对所产生的光电流,这种接收机称为理想光接收机。它的灵敏度只受到光检测器的量子噪声的限制,因为量子噪声是伴随光信号的随机噪声,只要有光信号输入,就有量子噪声存在。  首先考虑理想光接收机的误码率。当光检测器没有光输入时,放大器就完全没有电流输出,因此“0”码误判为“1”码的概率为0,即Pe, 01=0。产生误码的惟一可能就是当一个光脉冲输入时,光检测器没有产生光电流,放大器没有电流输出。这个概率,即“1”码误判为“0”码的概率Pe, 10=exp(-n),n为一个码元的平均光子数。当“0”码和“1”码等概率出现时,误码率为

  现在考虑理想光接收机的灵敏度。设传输的是非归零码(NRZ),每个光脉冲最小平均光能量为Ed,码元宽度为Tb,一个码元平均光子数为n,那么光接收机所需最小平均接收功率为 (4.15) (4.16)

式中,因子2是“0”码和“1”码功率平均的结果,h=6 式中,因子2是“0”码和“1”码功率平均的结果,h=6.628×10-34 J·s为普朗克常数,f=c/λ,f、λ分别为光频率和光波长,c为真空中的光速,η为光/电转换的量子效率。利用Tb=1/ fb( fb为传输速率),并把这些关系代入式(4.16),得到理想光接收机灵敏度 (4.17)

对于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一般要求误码率Pe≤10-9,根据式(4   对于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一般要求误码率Pe≤10-9,根据式(4.15)得到n≥21。这表明至少要有21个光子产生的光电流,才能保证判决时误码率小于或等于10-9。设η=0.7,并把相关的常数代入式(4.17),计算出的不同λ和不同 fb的Pr值列于表4.1。这是光接收机可能达到的最高灵敏度,这个极限值是由量子噪声决定的,所以称为量子极限。由表 4.1 我们明显看到了灵敏度与光波长和传输速率的关系。

2. 实际光接收机的灵敏度 影响实际光接收机灵敏度的因素很多,计算也十分复杂,这里只作简要介绍。利用误码率的公式(4. 12)、(4   2. 实际光接收机的灵敏度   影响实际光接收机灵敏度的因素很多,计算也十分复杂,这里只作简要介绍。利用误码率的公式(4.12)、(4.13)可以计算最小平均接收光功率。为此,应建立超扰比Q与入射光功率的关系。如果不考虑噪声,在发“0”码的情况下,入射信号的光功率P0=0,光检测器输出电流IP0=0;在发“1”码的情况下,入射信号的光功率P1和光检测器输出电流IP1的关系为 IP1=gρP1=2gρ〈P〉    (4.18)

式中,g为APD倍增因子(对于PIN-PD,g=1),ρ为光检测器的响应度,〈P〉=(P1+P0)/2为等概发送“0”码和“1”码条件下的平均光功率。在放大器输出端“1”码的平均电流Im=IP1A,A为放大器增益,利用式(4.13)和式(4.18)得到 给定Q值,便得到限定误码率的最小平均接收光功率 (4.19) (4.20)

式中,N0和N1分别为传输“0”码和“1”码时放大器输出的平均噪声功率。如前所述,在略去暗电流的情况下,. N0=NA 式中,N0和N1分别为传输“0”码和“1”码时放大器输出的平均噪声功率。如前所述,在略去暗电流的情况下,    N0=NA   N1=NA+ND 式中,NA是在放大器输出端由前置放大器产生的平均噪声功率;ND是在放大器输出端由光检测器产生的平均噪声功率,ND=〈i2q〉A2,〈i2q〉为均方量子噪声电流,如式(3.26)所示。   对于PIN光电二极管,ND<<NA,g=1,式(4.20)可以简化为

式中nA=NA/A2是折合到输入端的放大器噪声功率。 设PIN-PD光接收机的工作参数如下:光波长λ=0. 85μm,传输速率fb=8 式中nA=NA/A2是折合到输入端的放大器噪声功率。   设PIN-PD光接收机的工作参数如下:光波长λ=0.85μm,传输速率fb=8.448 Mb/s,光电二极管响应度ρ=0.4,互阻抗前置放大器(FET)的nA≈10-18。要求误码率Pe=10-9,即Q=6,由式(4.21)计算得到〈P〉min=1.5×10-8 W,Pr=-48.2 dBm。 (4.21)

  这样计算光接收机的灵敏度是一种粗略的方法,其中没有考虑下列因素: 波形引起的码间干扰的影响;均衡器频率特性的影响;光检测器暗电流和信号含直流光的影响。这些使灵敏度降低的影响,一般不能忽略。S.D Personick考虑了上述因素,提出了一套修正参数,ITU-T(原CCITT)采纳了这种方法,并加以修改和推荐,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由于计算复杂,这里省略不作介绍。

4.2.5 自动增益控制和动态范围   主放大器是一个普通的宽带高增益放大器,由于前置放大器输出信号幅度较大,所以主放大器的噪声通常不必考虑。   主放大器一般由多级放大器级联构成,其功能是提供足够的增益A,以满足判决所需的电平Im。Im=IP1A,利用式(4.18)得到 式中,g为APD倍增因子,ρ为光检测器的响应度,〈P〉为“0”码和“1”码的平均光功率。 (4.22)

  主放大器的另一个功能是实现自动增益控制(AGC),使光接收机具有一定的动态范围,以保证在入射光强度变化时输出电流基本恒定。   动态范围(DR)的定义是:在限定的误码率条件下,光接收机所能承受的最大平均接收光功率〈P〉max和所需最小平均接收光功率〈P〉min的比值,用dB表示。根据定义 动态范围是光接收机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表示光接收机接收强光的能力,数字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一般应大于15 dB。 (4.23)

  由于使用条件不同,输入光接收机的光信号大小要发生变化,为实现宽动态范围,采用自动增益控制(AGC)是十分有必要的。AGC一般采用接收信号强度检测及直流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反馈控制电路来实现。对于APD光接收机,AGC控制光检测器的偏压和电放大器的增益;对于PIN光接收机,AGC只控制电放大器的增益。

4.3 线路编码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从电端机输出的是适合于电缆传输的双极性码。光源不可能发射负光脉冲,因此必须进行码型变换,以适合于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传输的要求。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普遍采用二进制二电平码,即“有光脉冲”表示“1”码,“无光脉冲”表示“0”码。但是简单的二电平码会带来如下问题:   (1) 在码流中,出现“1”码和“0”码的个数是随机变化的,因而直流分量也会发生随机波动(基线漂移),给光接收机的判决带来困难。

  (2) 在随机码流中,容易出现长串连“1”码或长串连“0”码,这样可能造成位同步信息丢失,给定时提取造成困难或产生较大的定时误差。    (3) 不能实现在线(不中断业务)的误码检测,不利于长途通信系统的维护。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对线路码型的主要要求是保证传输的透明性,具体要求有:   (1) 能限制信号带宽,减小功率谱中的高低频分量。这样就可以减小基线漂移、提高输出功率的稳定性和减小码间干扰,有利于提高光接收机的灵敏度。

  (2) 能给光接收机提供足够的定时信息。因而应尽可能减少连“1”码和连“0”码的数目,使“1”码和“0”码的分布均匀,保证定时信息丰富。   (3) 能提供一定的冗余度,用于平衡码流、误码监测和公务通信。但对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应尽量减小冗余度,以免占用过大的带宽。

4.3.1 扰码   为了保证传输的透明性,在系统光发射机的调制器前,需要附加一个扰码器,将原始的二进制码序列加以变换,使其接近于随机序列。相应地,在光接收机的判决器之后,附 加一个解扰器,以恢复原始序列。扰码与解扰可由反馈移位寄存器和对应的前馈移位寄存器实现。   扰码改变了“1”码与“0”码的分布,从而改善了码流的一些特性。例如:   扰码前: 1 1 0 0 0 0 0 0 1 1 0 0 0 …   扰码后: 1 1 0 1 1 1 0 1 1 0 0 1 1 …

  但是,扰码仍具有下列缺点:   ① 不能完全控制长串连“1”和长串连“0”序列的出现;   ② 没有引入冗余,不能进行在线误码监测;   ③ 信号频谱中接近于直流的分量较大,不能解决基线漂移。   因为扰码不能完全满足光纤通信对线路码型的要求,所以许多光纤通信设备除采用扰码外还采用其它类型的线路编码。

4.3.2 mBnB码   mBnB码是把输入的二进制原始码流进行分组,每组有m个二进制码,记为mB,称为一个码字,然后把一个码字变换为n个二进制码,记为nB,并在同一个时隙内输出。这种码型是把mB变换为nB,所以称为mBnB码,其中m和n都是正整数,n>m,一般选取n=m+1。mBnB码有1B2B、3B4B、5B6B、8B9B、17B18B等等。

  1. mBnB码编码原理   最简单的mBnB码是1B2B码,即曼彻斯特码,这就是把原码的“0”变换为“01”,把“1”变换为“10”。因此最大的连“0”和连“1”的数目不会超过两个,例如1001和0110。但是在相同时隙内,传输1比特变为传输2比特,码速提高了1倍。

以3B4B码为例,输入的原始码流3B码,共有(23)8个码字,变换为4B码时,共有(24)16个码字,见表4   以3B4B码为例,输入的原始码流3B码,共有(23)8个码字,变换为4B码时,共有(24)16个码字,见表4.2。为保证信息的完整传输,必须从4B码的16个码字中挑选8个码字来代替3B码。设计者应根据最佳线路码特性的原则来选择码表。例如: 在3B码中有2个“0”,变为4B码时补1个“1”;在3B码中有2个“1”,变为4B码时补1个“0”。而000用0001和1110交替使用;111用0111和1000交替使用。同时,规定一些禁止使用的码字,称为禁字,例如0000和1111。

  作为普遍规则,引入“码字数字和”(WDS)来描述码字的均匀性,并以WDS的最佳选择来保证线路码的传输特性。所谓“码字数字和”,是在nB码的码字中,用“-1”代表“0”码,用“+1”代表“1”码,整个码字的代数和即为WDS。如果整个码字“1”码的数目多于“0”码,则WDS为正;如果“0”码的数目多于“1”码,则WDS为负;如果“0”码和“1”码的数目相等,则WDS为0。例如: 对于0111,WDS=+2;对于0001,WDS=-2;对于0011,WDS=0。

  nB码的选择原则是: 尽可能选择|WDS|最小的码字,禁止使用|WDS|最大的码字。以3B4B为例,应选择WDS=0和WDS=±2的码字,禁止使用WDS=±4的码字。表4.3示出根据这个规则编制的一种3B4B码表,表中正组和负组交替使用。

  我国3次群和4次群光纤通信系统最常用的线路码型是5B6B码,其编码规则如下:   5B码共有(25)32个码字,变换6B码时共有(26)64个码字,其中WDS=0有20个,WDS=+2有15个,WDS=-2有15个,共有50个|WDS|最小的码字可供选择。由于变换为6B码时只需32个码字,为减少连“1”和连“0”的数目,删去: 000011、110000、001111和111100。当然还应禁用WDS=±4和±6的码字。表4.4示出根据这个规则编制的一种5B6B码表,正组和负组交替使用。表中正组选用20个WDS=0和12个WDS=+2,负组选用20个WDS=0和12个WDS=-2。

  mBnB码是一种分组码,设计者可以根据传输特性的要求确定某种码表。mBnB码的特点是:   (1) 码流中“0”和“1”码的概率相等,连“0”和连“1”的数目较少,定时信息丰富。   (2) 高低频分量较小,信号频谱特性较好,基线漂移小。   (3) 在码流中引入一定的冗余码,便于在线误码检测。 mBnB码的缺点是传输辅助信号比较困难。因此,在要求传输辅助信号或有一定数量的区间通信的设备中,不宜用这种码型。

  2. 编译码器   有两种编译码电路: 一种是组合逻辑电路,就是把整个编译码器都集成在一小块芯片上,组成一个大规模专用集成块,国外设备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是把设计好的码表全部存储到一片只读存储器(PROM)内而构成,国内设备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以3B4B码为例,码表存储编码器的工作原理示于图4   以3B4B码为例,码表存储编码器的工作原理示于图4.22。首先把设计好的码表存入PROM内,待变换的信号码流通过串-并变换电路变为3比特一组的码b1、b2、b3,并行输出作为PROM的地址码,在地址码作用下,PROM根据存储的码表,输出与地址对应的并行4B码,再经过并-串变换电路,读出已变换的4B码流。图中A、B、C三条线为组别变换控制线,当WDS=±2时,从A、B分别送出控制信号,通过C线决定组别。

图 4.22 码表存储编码器原理

  译码器与编码器基本相同,只是除去组别控制部分。译码时,首先确定码组同步,然后把送来的已变换的4B信号码流,划分为每4比特一组,作为PROM的地址码,然后读出3B码,再经过并-串变换还原为原来的信号码流。   其他的mBnB码编译码电路原理相同,只是电路复杂程度有所区别而已。 4.3.3 插入码   插入码是把输入二进制原始码流分成每m比特(mB) 一组,然后在每组mB码末尾按一定规律插入一个码,组成m+1个码为一组的线路码流。根据插入码的规律,可以分为mB1C码、mB1H码和mB1P码。

  1. 插入码的编码原理   mB1C码的编码原理是,把原始码流分成每m比特(mB)一组,然后在每组mB码的末尾插入1比特补码,这个补码称为C码,所以称为mB1C码。补码插在mB码的末尾,连“0”码和连“1”码的数目最少。mB1C码的结构如图4.23所示,例如: mB码为:  100  110  001  101  …… mB1C码为: 1001  1101  0010  1010  ……   C码的作用是引入冗余码,可以进行在线误码率监测;同时改善了“0”码和“1”码的分布,有利于定时提取。

图 4.23 mB1C码的结构

  mB1H码是mB1C码演变而成的,即在mB1C码中,扣除部分C码,并在相应的码位上插入一个混合码(H码),所以称为mB1H码。所插入的H码可以根据不同用途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C码,它是第m位码的补码,用于在线误码率监测;第二类是L码,用于区间通信;第三类是G码,用于帧同步、公务、数据、监测等信息的传输。   常用的插入码是mB1H码,有1B1H码、4B1H码和8B1H码。以4B1H码为例,它的优点是码速提高不大,误码增值小;可以实现在线误码检测、区间通信和辅助信息传输。缺点是码流的频谱特性不如mBnB码。但在扰码后再进行4B1H变换,可以满足通信系统的要求。

  在mB1P码中,P码称为奇偶校验码,其作用和C码相似,但P码有以下两种情况:   (1) P码为奇校验码时,其插入规律是使m+1个码内“1”码的个数为奇数,例如: mB码为:   100  000  001  110  …… mB1P码为:   1000  0001  0010  1101  …… 当检测得m+1个码内“1”码为奇数时,则认为无误码。

  (2) P码为偶校验码时,其插入规律是使m+1个码内“1”码的个数为偶数,例如: mB码为:   100  000  001  110  …… mB1P码为:   1001  0000  0011  1100  …… 当检测得m+1个码内“1”码为偶数时,则认为无误码。   2. 编译码器   和mBnB码不同,mB1H码没有一一对应的码结构,所以mB1H码的变换不能采用码表法,一般都采用缓存插入法来实现。

  图4.24示出4B1H编码器原理,它由缓存器、写入时序电路、插入逻辑和读出时序电路四部分组成。4B1H码是每4个信号码插入一个H码,因此变换后码速增加1/4。设信号码的码速为34 368 kb/s,经4B1H变换后,线路码的码速为(5/4)34 368 kb/s=42 960 kb/s。34 368 kb/s的NRZ信号码送入缓存器。缓存器是4D触发器,它利用锁相环中的4分频信号作为写入时序脉冲,随机但有顺序地把34 368 kb/s信号码流分为4比特一组,与H码一起并行送入插入逻辑。插入逻辑电路实际上是一个5选1的电路,它利用锁相环中5分频电路输出读出时序脉冲。由插入逻辑输出码速为42 960 kb/s的4B1H码。

图 4.24 4B1H编码器原理

  图4.25示出4B1H译码器原理,它由B码还原、H码分离、组同步和相应的时钟频率变换电路组成。把42 960 kb/s的4B1H码加到缓存器,因4B1H码是5比特为一组,所以缓存器应有5级,并用不同的时钟写入。频率变换电路要保证向各个部分提供所需的准确时钟信号。通过缓存器,实际上已把B码和H码分开,只要用34 368 kHz的时钟把B码按顺序读出,B码就还原了。B码的还原电路实际上就是并串变换电路,由4选1电路来实现。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常用几种线路码的主要性能列于表4.5。

图 4.25 4B1H译码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