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本章要搞清的三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方针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3、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如何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6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0世纪50年代中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从两个方面开展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毛泽东还曾提到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 。 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1983年6月,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两岸关系有所松动。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包含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主要内容。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第一,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和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与国内环境。 第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于1982年9月到1984年9月与1986年6月到1987年3月先后分别和英国政府、葡萄牙政府就香港、澳门主权回归问题进行了多轮谈判并达成协议,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成功地回到祖国怀抱。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意义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香港、澳门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表明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卓越能力。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丰富和发展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两岸举行了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2005年3月,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推动下,2005年4月至7月,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的领导人先后冲破“台独”势力的重重阻力,率团访问大陆。
这篇讲话是新形势下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六项主张: 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这篇讲话是新形势下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章小结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 中国共产党人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奋斗进程中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 ●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我们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5.新形势下如何努力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