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核酸化学 目的和要求:熟悉核酸的分类和化学组成,重点掌握DNA和RNA的结构特征,熟悉核酸的结构特征与其功能的相关性;了解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和核酸研究的一般方法。 思考 返回.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二 章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Advertisements

DNA 的 结 构 DNA 的 结 构. 课 前 提 问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阶段: 2. 遗传物质的特点: 3. 证明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什么 ? 4. 如果噬菌体 DNA 用放射性 31 P 标记,请问, 在正常细菌体内合成的子代噬菌体 DNA 中, 是否全部含有放射性 31.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第 二 章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 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 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 传信息。
第六章           核 酸.
全新蛋白质 ——蛋白质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设想利用已积累的蛋白质肽链形成二级和三级结构等知识,配合多肽合成手段,像建筑师那样,按照人们所需的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或催化性质,设计并合成出具有预定的三度空间结构和性能符合要求的全新蛋白质。预计全新蛋白质研究在酶蛋白和膜蛋白的研究和模拟中将有重大的作用。
第五章 核酸化学 nucleic acid.
第一章 核酸的化学 (Chemistry of nucleic acid)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Chapter 3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第三章 核酸化学.
§12-3 蛋白质(Protein) 一、蛋白质的结构(p378)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
Molecular biology for ecologis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DNA的分子结构 (一)、DNA的一级结构 (二)、DNA的二级结构 (三)、DNA的三级结构.
第二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十二章 核酸化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水解和组成 第三节 体内某些重要核苷酸 第四节 核酸的结构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 ◆第一节 核酸通论 ◆第二节 核酸的组成 ◆第三节 核酸的结构 ◆第四节 核酸的性质.
生物化学 第五章   核 酸 核酸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含磷酸基团的生物大分子,它是所有细胞性生物和病素养的重要成份,占细胞干重的5-15%。 核酸的功能是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各种生物的遗传现象都是核酸所含遗传信息的表现,所以它具有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这一点已由一系列的严谨的实验得到证明——转化实验。病毒重组实验和噬菌体感染实验。
生命的物质基础.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巢湖市 和县一中 张勇.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C 1.关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DNA分子的结构.
问 题 探 讨 1.DNA的中文全名是什么? 2.为什么DNA能够进行亲子鉴定? 3.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水电十一局中学 水电十一局中学 马月青.
DNA分子的结构 DNA模型构建 碱基相关规律 课后练习 DNA分子结构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12章、核酸 12.1 核苷酸是DNA和RNA的构件分子 12.2 DNA分子中贮存着遗传信息 12.3 DNA的碱基组成是有规律的
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 胶州市第一中学 裴浩莲.
教学目标 1. 掌握基因的含义,以及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 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转录、翻译的含义、过程)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的表达 凌通课件.
核酸化学 Nucleic Acids 刘新文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二章 核酸结构与功能.
第八章 核酸结构、功能与核苷酸的代谢.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 功能 Nucleic Aci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基本概念介紹 生命是什麼? 生命的密碼~DNA 解讀生命的執行者~RNA 生命舞台的主演者~蛋白質 DNA、RNA、蛋白質的三角關係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遗传物质--核酸 核酸分子组成 核酸分子结构.
第三章 核酸结构、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第九章 核苷酸的代谢 Nucleotide Metabolism
第12章 核酸与核苷酸代谢 主讲教师:卢涛.
第5章 核酸的化学 主讲教师:卢涛.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 核酸.
ATP SLYTYZJAM.
专项考能集训(四)  碱基含量及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二章 细胞的分子基础 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 生物大分子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蛋白质、核酸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遗传物质--核酸 核酸分子组成 核酸分子结构.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DNA分子的结构.
基因 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肤色 基因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眼皮单双 血型 控制生物性状 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信息的传递.
第三节 转录后修饰.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的场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呢?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医学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孙黎光.
生物化学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章 第三节核酸.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有机物与生命活动.
讨论:利用已经灭绝的生物DNA分子,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二课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核酸化学 目的和要求:熟悉核酸的分类和化学组成,重点掌握DNA和RNA的结构特征,熟悉核酸的结构特征与其功能的相关性;了解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和核酸研究的一般方法。 思考 返回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核酸通论 第二节 核酸基本构件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及核酸研究常用技术 第六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

第一节 核酸通论 一、 核酸的研究历史和重要性 二、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三、DNA储存遗传信息的证实

核酸的研究历史和重要性  1869 Miescher从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出了一 种含磷酸的有机物,当时称为核素(nuclein),后称为核酸(nucleic acid);此后几十年内,弄清了核酸的组成及在细胞中的分布。  1944 Avery 等成功进行肺炎球菌转化试验;1952年Hershey等的实验表明32P-DNA可进入噬菌体内,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1953 Watson和Crick建立了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说明了基因的结构、信息和功能三者间的关系,推动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  1958 Crick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阐明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  60年代 RNA研究取得大发展(操纵子学说,遗传密码,逆转录酶)。

核酸的研究历史和重要性(续)历史  70年代 建立DNA重组技术,改变了分子生物学的面貌,并导致生物技术的兴起。  80年代 RNA研究出现第二次高潮:ribozyme、反义RNA、“RNA世界”假说等等。  90年代以后 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开辟了生命科学新纪元。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时代: 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 RNA组学(Rnomics)或核糖核酸组学(ribonomics)

核酸分类和分布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遗传信息的贮存和携带者,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有各自的DNA。原核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核结构,DNA存在于称为类核的结构区。每个原核细胞只有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含一个双链环状DNA。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主要参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细胞内的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病毒中RNA本身就是遗传信息的储存者。另外在植物中还发现了一类比病毒还小得多的侵染性致病因子称为类病毒,它是不含蛋白质的游离的RNA分子,还发现有些RNA具生物催化作用(ribozyme)。

少数II R型细胞被转化产生III S型荚膜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图解 III S型细胞(有毒) II R型细胞(无毒) 破碎细胞 DNA + R(粗糙) S(光滑) II R型细胞接受III S型DNA DNAase降解后的DNA R R S 大多数仍为II R型 只有II R型 少数II R型细胞被转化产生III S型荚膜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一、核苷酸的化学组成与命名 1、 碱基、核苷、核苷酸的概念和关系 2、 常见碱基的结构与命名法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一、核苷酸的化学组成与命名 1、 碱基、核苷、核苷酸的概念和关系 2、 常见碱基的结构与命名法 3、 常见(脱氧)核苷酸的基本结构与命名 4、 稀有核苷酸 5、细胞内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二、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核苷酸 磷酸 核苷 碱基 戊糖 核酸 核糖 脱氧核糖 嘌呤 嘧啶

两类 核酸在分子组成上的异同点 RNA DNA 组 分 磷 酸 磷 酸 戊 糖 碱 基 核糖 脱氧核糖 脱氧核糖 A G 嘌 呤 嘧 啶 U C T

N 5´-磷酸核苷酸的基本结构 O O- P O CH2 O O- H H H H OH (O)H (N = A、G、C、U、T) 碱基 1´ 4´ H H H 3´ 2´ OH (O)H 核糖

碱基、核苷、核苷酸的概念和关系 C U T A G 核酸 核苷 磷酸 戊糖 碱基 Pyrimidines Cytosine Thymine Uracil C U T Purihes Adenine Guanine A G 核酸 磷酸 核苷 戊糖 碱基 Nitrogenous base Phosphate Pentose sugar HOCH2 HO OH Ribose (in RNA) HOCH2 H OH Doxyribose (in DNA)

基本碱基结构和命名 嘌呤 嘧啶 (G) (C) (U) (T) Adenine (A) Guanine Cytosine Uracil Thymine (T)

脱氧腺嘌呤核苷酸(dAMP) Deoxyadenosine monophosphate 核苷酸的结构和命名 H OH 腺嘌呤核苷酸( AMP)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脱氧腺嘌呤核苷酸(dAMP) Deoxyadenosine monophosphate 脱氧鸟嘌呤核苷酸(dGMP) 脱氧胞嘧啶核苷酸(dCMP) 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dTMP) 鸟嘌呤核苷酸(GMP) 胞嘧啶核苷酸(CMP) 尿嘧啶核苷酸(UMP)

常见(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命名 胞嘧啶核苷酸(CMP) 尿嘧啶核苷酸(UMP) 腺嘌呤核苷酸(AMP) 鸟嘌呤核苷酸(GMP) 脱氧腺嘌呤核苷酸(dAMP) 脱氧鸟嘌呤核苷酸(dGMP) 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dTMP) 脱氧胞嘧啶核苷酸(dCMP) 常见(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命名

几种稀有核苷 假尿苷() 二氢尿嘧啶(DHU) Am CH3 H3C m26G H 5

几种稀有核苷酸 CH3 H3C H H H 5 H CH3 假尿苷() 二氢尿嘧啶(DHU) Am m26G

细胞内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多磷酸核苷酸 环核苷酸 辅酶类核苷酸

腺苷酸及其多磷酸化合物 5´-NMP 5´-NDP 5´-NTP N=A、G、C、U 5´-dNMP 5´-dNDP 5´-dNTP N=A、G、C、T AMP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DP Adenosine diphosphate 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腺苷酸及其多磷酸化合物

O P OH A (G) CH2 H cAMP(cGMP)的结构 Cyclic adenylie (Guanine)acid

二 、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作为核酸的单体 细胞中的携能物质(如ATP、GTP、CTP、GTP) 酶的辅助因子的结构成分(如NAD) 细胞通讯的媒介(如cAMP、cGMP)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 一、核酸分子中的共价键 二、 DNA 一级结构 三、DNA碱基组成的Chargaff规则 四、 DNA的二级结构

5 3 核酸分子中核苷酸之间的共价键 3  -5 磷酸二酯键

二、DNA 的一级结构  DNA分子中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和排列顺序叫做DNA的一级结构,简称为碱基序列。一级结构的走向的规定为5´→3´。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因此携带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 一级结构的表示法 结构式,线条式,字母式 5´ 3´

DNA一级结构的表示法 结构式 p A C T G 线条式 字母式 OH 1´ 3´ 5´ 5´ ACTGCATAGCTCGA 3´ 5´

三、DNA碱基组成的Chargaff规则  Chargaff首先注意到DNA碱基组成的某些规律性,在1950年总结出DNA碱基组成的规律:   腺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 A=T。 鸟嘌呤和胞腺嘧啶的摩尔数也相等,即G=C。  含氨基的碱基总数等于含酮基碱基总数,即          A+C=G+T。 嘌呤的总数等于嘧啶的总数,即A+G=C+T。

OH 5´ 3´ RNA一级结构 5´ 3´ DNA、RNA的一级结构 DNA一级结构

四、DNA的二级结构 (1) DNA的双螺旋结构(Watson-Crick模型) (2) DNA双螺旋结构特征及意义 (4)DNA的三股螺旋(tripkex)

Francis Crick and James Watson

Watson和Crick的著名论文全文

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形成 5´ 3´ 5´ 3´ 5´ 3´ T-A碱基对 磷酸 核糖 碱基 C-G碱基对

DNA的双螺旋模型特点 a. 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 b. 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内侧,链间碱基按A—T,G—C配对(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定律) c. 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base pair, bp)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碱基平面与中心轴垂直。 d.分子表面有大小沟各一条。 e.嘌呤、嘧啶均为反式。

DNA的双螺旋结构稳定因素  氢键 碱基堆集力 磷酸基上负电荷被胞内组蛋白或正离子中和 碱基处于疏水环境中

DNA的双螺旋结构的意义 该模型揭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是DNA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该模型的提出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

DNA双螺旋的不同构象

三种DNA双螺旋构象比较 A B Z 外型 粗短 适中 细长 螺旋方向 右手 右手 左手 螺旋直径 2.55nm 2.37nm 1.84nm 外型 粗短 适中 细长 螺旋方向 右手 右手 左手 螺旋直径 2.55nm 2.37nm 1.84nm 碱基直升 0.23nm 0.34nm 0.38nm 碱基夹角 32.70 34.60 60.00 每圈碱基数 11 10.4 12 轴心与碱基对关系 2.46nm 3.32nm 4.56nm 碱基倾角 190 10 90 糖苷键构象 反式 反式 C、T反式,G顺式 大沟 很窄很深 很宽较深 平坦 小沟 很宽、浅 窄、深 较窄很深

DNA分子内的三链结构 多聚嘌呤 多聚嘧啶 DNA三链间的碱基配对 T-A-T C-G-C DNA分子间的三链结构

五、DNA的三级结构 DNA的三级结构指双螺旋DNA分子通过扭曲和折叠所形成的特定构象,包括不同二级结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单链和二级结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DNA的拓扑特征。 1.超螺旋DNA(supercoiled DNA) (1)超螺旋状态的定量描述 (2)超螺旋DNA的形成 (3) DNA超螺旋结构形成的重要意义 2.拓朴异构酶(topoisomerase) (1) 两类拓朴异构酶 (2) 拓朴异构酶作用机理

螺旋和超螺旋电话线 螺旋 超螺旋

DNA超螺旋的形成 超螺旋的拓扑学公式: L=T+W 或 =+ L=25,T=25,W=0 松弛环形 右手旋转拧松两匝后的线形DNA 1 15 20 10 5 23 1 5 10 15 20 25 1 5 10 15 20 23 右手旋转拧松两匝后的线形DNA 超螺旋的拓扑学公式: L=T+W 或 =+ L=23,T=23,W=0 解链环形 1 5 10 15 20 23 L=23,T=25,W=–2负超螺旋 1 21 4 8 23 16 13

L=25,T=25,W=0 松弛环形 1 15 20 10 5 23 超螺旋状态的定量描述 公式: L =T+W L——连环数(linking number),DNA双螺旋中一条链以右手螺旋与另一条链缠绕的次数。 T——DNA分子中的螺旋数(twisting number) W——超螺旋数或缠绕数(writhing number) L=23,T=25,W=–2负超螺旋 1 21 4 8 23 16 13

DNA超螺旋结构形成的意义  使DNA形成高度致密状态从而得以装入核中;

原核生物两类拓扑异构酶 除连环数(L)不同外其他性质均相同的DNA分子称为拓扑异构体(topoisomerase)。DNA拓扑异构酶通过改变DNA的L值而影响其拓扑结构。 拓扑异构酶I通过使DNA的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能使超螺旋DNA转变成松弛型环状DNA,每催化一次可消除一个负超螺旋,即使L增加1,反应无需供给能量。 拓扑异构酶II则刚好相反,可使松弛型环状DNA转变成负超螺旋DNA,每催化一次,L 减少2,可引入负超螺旋。拓扑异构酶II亦称促旋酶,它可以使DNA的两条链同时断裂和再连接,当它引入超螺旋时需要ATP提供能量。 细胞内两类拓扑异构酶的含量受严格的控制,使细胞内DNA保持在一定的超螺旋水平。

连接数 = n 连接数 = n+1 切割 穿越断口和使两端连接 a b c d 原核拓扑异构酶I的作用机制

拓扑异构酶II的作用机制 DNA 双链重新连接 双链穿过 的释放 重复起始 双链断裂

拓扑异构酶

六、DNA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病毒 2、细菌拟核 3、真核染色体 生物体内的核酸通常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以核蛋白(nucleoprotein)的形式存在。 DNA分子十分巨大,与蛋白质结合后被组装到有限的空间中。 1、病毒 2、细菌拟核 3、真核染色体

噬菌体T2结构 头部 颈圈 尾部 基板 尾丝 尖钉

动物病毒切面模式图 被膜(脂蛋白、碳水化合物) 衣壳(蛋白质) 突起(糖蛋白) 病毒粒 核酸

细菌拟核(nucleoid )的突环结构 平均一个突环含有约40kpDNA RNA-蛋白质核心 突环由双链DNA结合碱性蛋白质组成

组蛋白与DNA的结合 核小体

DNA的念珠状结构

核小体盘绕及染色质示意图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组装不同层次的结构 DNA (2nm) 核小体链( 11nm,每个核小体200bp) 纤丝( 30nm,每圈6个核小体)

第四节 RNA的分子结构 一、 RNA一级结构 和类别 二、 tRNA 的分子结构 三、 rRNA的分子结构 四、 mRNA的分子结构

RNA的类别 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模板作用; 核糖体RNA(ribosoal RNA,rRNA):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糖体(ribosome),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转移RNA(transfor RNA,tRNA):在蛋白质合成时起着携带活化氨基酸的作用。

反义RNA:最初在原核生物中发现,真核生物是否  存在反义基因尚未证实。  反义RNA是反义基因转录合成的一段RNA序列。  作用:通过互补的碱基与特定的mRNA的结合, 从而抑制mRNA的翻译。  hnRNA: 核内不均一RNA,是成熟mRNA的前体 小核RNA: 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为小分子  核糖核酸,长度为106~189个核苷酸。  作用:参与hnRNA 的剪接和转运。

RNA的一级结构 RNA分子中各核苷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和排列顺序叫做RNA的一级结构 RNA与DNA的差异 OH 5´ 3´ RNA分子中各核苷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和排列顺序叫做RNA的一级结构 RNA与DNA的差异 DNA RNA 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碱基 AGCT AGCU 不含稀有碱基 含稀有碱基

tRNA 的结构 二级结构特征: 单链 三叶草叶形 四臂四环 三级结构 特征: 在二级结构基础上 进一步折叠扭曲形成倒 L型

3´ A Ala C 酵母tRNA Ala 的二级结构 C 5´ 氨基酸臂 TψC环 DHU环 可变环 反密码环 I G C 反密码子

tRNA的三级结构

rRNA的分子结构 特征:单链,螺旋化程度较tRNA低 与蛋白质组成核糖体后方能发挥其功能 5sRNA的二级结构

mRNA的分子结构 原核生物mRNA特征: 先导区+翻译区(多顺反子)+末端序列 真核生物mRNA特征: “帽子”(m7G-5´ppp5´-N-3´p)+单顺反子+“尾巴”(Poly A)

原核细胞mRNA的结构特点 顺反子 顺反子 顺反子 5´ 3´ 先导区 插入顺序 插入顺序 末端顺序

真核细胞mRNA的结构特点 AAAAAAA-OH 顺反子 5´ “帽子” PolyA 3´ m7G-5´ppp-N-3 ´ p

第五节 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及 核酸研究常用技术 第五节 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及 核酸研究常用技术 一、核酸的一般物理性质 二、核酸的两性解离性质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λmax=260nm) 四、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子杂交 五、核酸的熔解温度(Tm) 六、核酸的沉降性质

小牛胸线DNA的滴定曲线 核苷酸的解离曲线 离子化程度 pH pH pK1 = 0.9 第一磷酸基 pK3 = 6.2 第二磷酸基 含氮环 腺嘌呤核苷酸 小牛胸线DNA的滴定曲线 pH pK1 = 0.7 第一磷酸基 pK3 = 6.1 第二磷酸基 pK2 = 3.7 含氮环 烯醇式羟基 鸟嘌呤核苷酸 离子化程度 核苷酸的解离曲线 胞嘧啶核苷酸 pK2 = 4.3 含氮环 pK3 = 6.3 第二磷酸基 pK1 = 0.8 第一磷酸基 尿嘧啶核苷酸 pK1 = 1.0 第一磷酸基 pK3 = 6.4 第二磷酸基 烯醇式羟基 pH

DNA的紫外吸收光谱 220 240 260 280 0.1 0.2 0.3 0.4 1 2 3 1 2 3 天然DNA 变性DNA 波长(nm) 光吸收 1 2 3 1 2 3 天然DNA 变性DNA 核苷酸总吸收值

加热 部分双螺旋解开 无规则线团 链内碱基配对 DNA的变性过程

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变性:在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下, DNA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这是一个是跃变过程,伴有A260增加(增色效应),DNA的功能丧失。 复性:在一定条件下,变性DNA 单链间碱基重新配对恢复双螺旋结构,伴有A260减小(减色效应),DNA的功能恢复。 变性(加热) 复性(缓慢冷却) 杂交(缓慢冷却) 探针

缓慢 降温 加 温 ( 变 性 ) ( 复 性 ) 缓慢 降温 加 温 ( 分 子 杂 交 )

Southern印迹法 限制片段 DNA分子 限制性酶切割 琼脂糖电泳 带有DNA片段的凝胶 用缓冲液转移DNA 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 凝胶 滤膜 与放射性标记DNA探针杂交 吸附有DNA片段的膜 放射自显影

分子杂交的原理示意图 不同来源的DNA单链间或单链DNA与RNA之间只要有碱基配对的区域,在复性时可形成局部双螺旋区,称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制备特定的探针(probe)通过杂交技术可进行基因的检测和定位研究。实例:southern印迹法

Tm: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DNA的变性发生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内,通常把热变性过程中A260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解温度,用Tm表示。 Tm的大小与DNA分子中(G+C)的百分含量成正相关,测定Tm值可推算核酸碱基组成及判断DNA纯度。 某些DNA的Tm值 60 80 100 1 .0 1 .4 1 .2 100% A260 t \ 0C Tm 1 2 3 Poly d(A-T) DNA Poly d(G-C) 2 3 1

人类基因组计划概况 (Human Genome Project,HGP) HGP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DNA所具有的3×109核苷酸的序列,发现所有的人类基因并阐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使得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 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测序的工作已基本完成。 HGP的实施,揭开了生命科学新的一页,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但也面临的伦理的挑战。

HGP取得的成就  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揭示了人类基因组若干细节  基本上测定了人类基因组上的碱基序列  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揭示了人类基因组若干细节  基本上测定了人类基因组上的碱基序列  一些模式生物(果蝇、拟南介等)和作物(如水稻)基因草图绘制成功,测序基本完成  促进了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糖组学的迅猛发展  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就,中国科学家功不可没

HGP面临的挑战  基因的隐私权问题  基因组图谱和信息的使用与人的社会权利问题  基因资源问题  基因知识的滥用问题

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基因——操纵生命的工具 基因组——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基因技术——21世纪的投资热点 谁掌握了人类基因图谱,就等于谁破译了人类的生命密码,获得了操纵生命的工具。 与互联网相比,网络只是对人类的信息沟通带来了巨大的革命,而基因领域的革命则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命运,基因工程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将会大大超过网络。

转头腔 沉降样品 转头 离心机结构示意图 驱动马达 真空 冷冻

沉降系数 (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 生物大分子在单位离心力场作用下的沉降速度称为沉降系数。即沉降系数是微颗粒在离心力场的作用下,从静止状态到达极限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数学定义式为: d /dt 2  s = 沉降系数单位:由于蛋白质、核酸、病毒等的沉降系数介于1×10-13到200×10-13秒的范围,为方便起见,把作为沉降系数的一个单位,用Svedberg单位,用即S表示。 沉降系数(s)与相对分子量(Mr)的关系: Mr = RTs D(1-) Svedberg方程:

问答题 1、某DNA样品含腺嘌呤15.1%(按摩尔碱基计),计算其余碱基的百分含量。 4、tRNA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何功能? 5、DNA和RNA的结构有何异同? 6、简述核酸研究的进展,在生命科学中有何重大意义? 6、计算(1)分子量为3105的双股DNA分子的长度;(2)这种DNA一分子占有的体积;(3)这种DNA一分子占有的螺旋圈数。(一个互补的脱氧核苷酸残基对的平均分子量为618)   名词解释 变性和复姓  分子杂交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回文结构 Tm   cAMP Chargaff定律

一般性质 核酸和核苷酸既有磷酸基,又有碱性基团,所以都是两性电解质,因磷酸的酸性强,通常表现为酸性。 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自色粉末:都微溶于水,不活于一般有机溶剂。常用乙醇从溶液中沉淀核酸。 大多数DNA为线形分子,分子极不对称,其长度可以达到几个厘米而分子的直径只有2nm,因此DNA溶液的粘度极高。RNA溶液的粘度要小得多。

核酸可被酸、碱或酶水解成为各种组分,用层析、电泳等方法分离,其水解程度因水解条件而异。RNA肩脓室温条件下被稀碱水解成核苷酸而DNA对碱较稳定,常利用此性质侧定RNA的碱基组成或除去溶液中的RNA杂质. D一核糖与浓盐酸和苔黑酚(甲基间苯二酚)共热产生绿色;D-2一脱氧核糖与酸和二苯胺一同加热产生蓝紫色。可利用这两种精的特殊颜色反应区别DNA和RNA或做为二者定量测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