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回眸历史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1928—)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是20世纪继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发现,它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的层次。因为这项“生物科学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发现”,两位科学家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回眸历史 在生命的旋梯上 沃森和克里克
早凋的“科学玫瑰” --富兰克林( R.E.Franklin) 她和同事威尔金斯 在1951年率先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拍摄到DNA晶体照片,为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的结论,提供了决定性的实验依据。 但“科学玫瑰”没等到分享荣耀,在研究成果被承认之前就已凋谢。 (英,R.E.Franklin, 1920-1958)
回眸历史 富兰克林拍摄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 X衍射技术是用X光透过物质的结晶体,使其在照片底片上衍射出晶体图案的技术。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推测晶体的分子排列。 DNA的X射线衍射图
1、DNA的化学组成 元素组成: C H O N P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 P 含氮碱基 脱氧核糖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因此,脱氧核苷酸也有4种 腺膘呤脱氧核苷酸 A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T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鸟瞟呤脱氧核苷酸 G
两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DNA平面结构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2、DNA的立体结构特点 1.由2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磷酸、脱氧核糖 交替连接—— 构成基本骨架; 3.内侧: 2.外侧: 磷酸、脱氧核糖 交替连接—— 构成基本骨架; 3.内侧: 碱基;2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与T配对; G与C配对
-A-A-C-C-G-G-A-T- -T-T-G-G -C-C-T-A- DNA 碱 基 互 补 配 对 情 A-T之间形成2个氢键 况 图 解 A-T之间形成2个氢键 C-G之间形成3个氢键
在双链DNA分子中, 一条链中碱基A的数量等于另一条链中碱基T的数量(A=T); 同理,一条链中碱基G的数量等于另一条链中碱基C的数量(G=C) 注意:在单链DNA中,A不一定等于T;G也不一定等于C
DNA分子中各种碱基的数量关系 A=T,G=C; 即A+G= T+C 或 A+C=T+G, 也即是:(A+G)/(T+C) =1 所以: (A+G)占整条DNA链碱基总数的 50% 50% 同理:(T+C)也占整条DNA链碱基总数的 2、双链DNA分子中: 一条链中的A+T=T+A(另一条链); 同理:一条链中的G+C=C+G(另一条链)
3、双链DNA分子中: a, a; b 1/b 如果一条链中的(A1+T1)/(G1+C1)= 若一条链中的(A1+G1)/(T1+C1)= ,则 b 另一条链中的(A2+G2)/(T2+C2)= 1/b
重要公式: 在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的和占该链的碱基比率等于另一条链中A+T的和占该链的碱基比率,还等于双链DNA分子中A+T的和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率。 即:(A1+T1)%=(A2+T2)%=总(A+T)%, 同理(G1+C1)%=(G2+C2)%=总(G+C)%
练 习 题 1、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 分子数占18%,则鸟嘌呤的分子数占 32% 答: 因为A=T=18%, 练 习 题 1、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 分子数占18%,则鸟嘌呤的分子数占 32% 答: 因为A=T=18%, 所以A+T=36%; 所以G+C= 100%-36%=64% 又因为G=C, 因此G=C=32% 或者:A+G=T+C=50% A=18%,所以G=50%-18%=32% 结论:两个非互补配对碱基之和占DNA碱基总数的50%
2、构成双链DNA分子的四种碱基之间 的关系,下列哪项因物种而异( ) C A、(A+C)/(T+G) B、(A+G)/(T+C) 的关系,下列哪项因物种而异( ) C A、(A+C)/(T+G) B、(A+G)/(T+C) C、(A+T)/(G+C) D、A/T或G/C
3、DNA的一条链中A+G/T+C=2,另一条链中相应的比是----------,整个DNA分子中相应的比是-----------。 DNA的一条链中A+T/C+G=2,另一条链中相应的比是——— ,整个DNA分子中相应的比是———。 0.5 1 2 2
4、某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 占20%,T占30%,则该DNA分子 中的C占全部碱基的( )。 25%
5、双链DNA分子中,G占碱基总数的38%,其中一条链中的T占碱基总数的5%,那么另一条链中的T占碱基总数的( )。 7%
再见